如何評價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
首先……是李燾,而不是李熹……(建議支持正版)
《續資治通鑒長編》是研究北宋史的必備書目。
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鑒》體例,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
自南宋李燾《長編》問世以來,一直都被歷代史學家稱讚為「良史」。
周必大稱讚:考證異同,罕見其比。
葉適稱讚:《春秋》之後,才有此書。
紀曉嵐稱讚:淹貫詳贍,固讀史者考證之林。
譚鍾麟稱讚:上據國典,下采私記,參考異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實粲然明備,實為《通鑒》後不可不讀之書。
朱彝尊奉李燾為宋儒修史第一人。
……
《長編》雖是編年體史書,但是在大編年的格局下,插入了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表現方式,使得史事連貫,前後有序。
在記事方面,《長編》往往在重要事目下追敘此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如《長編》卷104仁宗天聖四年八月「詔修泰州捍堰堤」條下,對修堤的緣起、中途的阻力、范仲淹等人的堅持、修成之後利國利民的結局,都進行了詳細的交代。
這就是「紀事本末」。
在記人方面,《長編》往往在重要歷史人物下做小傳,追敘此人生平。如《長編》卷56真宗景德元年六月「右僕射、平章事李沆寢疾」條下,為一代賢相李沆作傳,其質量與《宋史·李沆傳》相比,似乎還更高一籌。
這就是「紀傳」。
《長編》常常「喻論於史」。對於關乎國家大事的歷史,無不大力潑墨。如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李燾都不惜花大篇幅進行記錄;對於北宋吏治,李燾也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記載。他雖然沒有直接對這些史事進行評論,但是這種大篇幅的潑墨,卻體現了他對這些問題的重視,也深刻揭示了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社會問題。
李燾在做《長編》時,引用了大量的書目、筆記,如《宋會要》、《政要》、《國史》、歷朝《實錄》、《時政記》,王禹偁《建隆遺事》、蔡襄《直筆》、王拱辰《別錄》、司馬溫公《日記》,王荊公《日記》、劉摯《日記》、呂大防《政目》、呂公著《掌記》、曾布《日錄》、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論》、歐靖《聖宋掇遺》、邵伯溫《辨證》……而這些書現在已全部亡佚。李燾的引用,為我們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然而李燾並不是盲目引用書目,而是在書中排列不同材料,說明自己取捨的原因。並對相互矛盾的記錄以注文的方式進行史料辨析,力求記錄準確。《長編》注文多達一萬二千餘條,七十多萬字。
綜上,李燾《長編》上承《通鑒》,下啟《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重開宋儒修史一代風氣,且史據精良,是不可多得一部「良史」。
然而,因為宋末和蒙元的連年戰亂,《長編》一書漸漸亡佚。現在我們看到的《長編》,是從《永樂大典》里輯錄出來的,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紹聖四年(1097)三月,以及宋徽宗、宋欽宗兩朝記事。
(中華書局20冊本《長編》,於1979年點校完成)
由於現存《長編》有缺,可配合清代人秦緗業、黃以周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使用。《長編拾補》是根據南宋楊仲良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還原為編年體,而《長編紀事本末》又是楊仲良根據《長編》所改做,所以《長編拾補》略可認為是補全了現存《長編》之缺。
另推薦李燾之子李埴(原作上直下土)《皇宋十朝綱要》(201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燕永成教授整理的《皇宋十朝綱要校正》),記載了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編年體史書。每帝首卷列舉年號及宰相、參政、樞密使副、使相、三司使、御史中丞等姓名。載科舉之年取士數與州府廢置。然後按年代順序記朝廷大事。其中間有《續資治通鑒長編》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未載之史料,篇幅不大,僅二十五卷,可供研究者進行資料查找,是宋史研究必備的基本書之一。
以上。
《續資治通鑒長編》和《宋會要輯稿》是研究北宋歷史的一手資料,不讀不足以言宋史。
很棒。現在研究宋史無法繞過不得不用的史書。
推薦閱讀: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都聊了些什麼?
※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意被稱為「倭」?
※李世民是怎樣在虎牢關以幾千兵馬打敗十萬大軍的竇建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