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評不如影評討論的廣?

是什麼原因? 參考對比:豆瓣電影、豆瓣讀書
相關:為什麼音樂評論不如影評討論的廣?


影評討論得也不廣。討論得廣的是電影。Ida 上映了,Anthony Lane 簡直胡說八道。還是 A.O. Scott 說得靠譜。這纔是討論影評。

另一方面,我覺得沒看過書就討論書評的人比沒看過電影就討論影評的人多。


影評好寫一些。
書評太難寫了。


因為現在已進入閱讀危機時代,是片段式的、碎片式的閱讀,很少有人真正捧著一本紙質書去沉下心閱讀,所以書評的形成就很難。然而現在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觀影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所以人們討論的廣,影評出現的也多。因此,書評比影評少,也說明我們的社會是浮躁的。更多有品質的書評,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


因為電視劇的討論點多唄。有劇情的說劇情,沒劇情的說演技,沒演技的說顏值,沒顏值的說八卦,連八卦都沒有的就隨便說磨牙放屁打呼嚕也是可以滴。電視劇是主流媒體,所有人都會消費的娛樂活動,就是本身不愛看也架不住鋪天蓋地的媒體轟炸,總要跟著吐吐槽:「唉!武媚娘的胸哪去了?那誰的老公據說干那啥被那啥了!是嗎?我還聽說那誰本來就是那誰的那啥,還被老婆掌摑了。。。」只要你打開電腦或者電視這種新聞就跟廁所蒼蠅一樣揮之不去,影響力當然巨大。

可讀書呢?現在有幾個人在畢業之後還去讀書?尤其是文學性的小說,身邊偶爾幾個讀《斗羅大陸》《凡人修仙傳》的已被譽為文藝青年,要是誰聊天時說出郭敬明、韓寒的幾部小說名字,那絕對就是大神級別。如果在別人都在微信上刷心靈雞湯的時候你手中捧著一本《莎士比亞全集》,那所有人都會已崇敬的目光看著你,眼神中流露出明顯的兩個字:「裝B!」


影評可以講劇本評演技聽配樂賞鏡頭拼特效比顏值…書評只考驗對文字領悟力…另外初級文藝青年要裝逼,花個把小時看看電影版悲慘世界還是可以的,啃完原著再裝逼成本太高了。


除了樓上所說,補充一點點。
電影成本高,不同電影的數量也少,因而同一部片子關注的人多。比如一部電影有幾億人看過不算奇怪的事。而寫一本書的成本低,不同的書也多,關注同一本書的人通常比較少。很難想像幾億人都看同一本書,除了聖經、毛澤東選集之類的。
這樣書評的共鳴或爭議的基礎就比影評薄弱很多了。


一個電影最多也就2~3小時,什麼書能用哪怕2~3天就讀懂的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就是這樣的!
就是原來沒有電影的時候的時候,毛宗崗父子批的三國不也是書評嗎,這可是用了有年頭了吧!


總結一下:

1.相對電影,看書耗時長。

2.相對電影,書籍受眾窄。

3.相對電影,書籍資源更難找,得到的成本更高。

4.相對電影,選擇看書的人一般就算選擇寫書評,也很少會發到豆瓣這種新媒體上。

5.相對電影,書籍的存在已然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高壓的現代生活了,所以之於其本身,就有沒落的意味存在著。


讀書所花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遠遠大於電影。

相對圖書來說,電影更易讓人看懂在講什麼內容,即使領略不到最深的內涵,至少表面那層皮看得懂。
電影的准入門檻低,部分圖書需要具備前期相關知識儲備。
當下,電影的主要功能為精神娛樂,圖書在很大概念上仍是學習工具。


總而言之就是,圖書數量比電影數量多太多,看書的人比看電影的人少太多,相似經歷人群不易發生重疊。


一本書看的時間比一部電影的時間長,電影往往更直觀而書籍需要自己揣測,推敲。現在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畢竟是少數人的,而且看電影往往是消遣娛樂而書則是思考居多。總的來說受眾不成比例,且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生活閱歷不同。(個人拙見)


一本書,讀完需要2周甚至2月以上,還不一定能讀懂;
一電影,看完需要2小時就能搞定,畫面內容任你評。


看電影可以快進,看書行嗎?其實就是一句話,現在的人太浮躁,很難真正靜下來


看一部電影花兩個鍾,還能拉個妹子一起看。
看一本書最少花一天。
所需的時間為客觀原因。


你確定你說的不是讀後感?觀後感?


推薦閱讀:

《到阜陽六百里》最後車上的一個乘客交給秦海璐的繩子作何解?
電影《驢得水》,目前知乎一致好評代表了什麼?
同是在兜售夢想,為什麼《中國合伙人》和《小時代》兩者風評相差那麼大?

TAG:豆瓣電影 | 豆瓣讀書 | 影視評論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