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是怎麼樣一個人?
張三丰是離近代最近的活神仙了
可有相關事迹?
因為武俠小說張三丰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道士,但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張三丰難免會出現誤差,這裡給大家科普五個張三丰的知識,有可能會顛覆你對張三丰的認識哦!
一張三丰的形象
太極拳給人的感覺是以弱勝強以快打慢,但根據《明史》記載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身材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也就是說大家眼中仙風道骨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個東北大漢,他的耳朵大眼睛圓,鬍鬚像張飛一般。
二張邋遢
剛才說張三丰的形象和大家想的柔弱不同,真實的張三丰也並不仙風道骨,《明史》中說張三丰日常不修邊幅,被人稱之為張邋遢。
三張三丰的肚量
正史中對於張三丰的記載最奇特的是飯量,明史中說張三丰能吃到升頭輒盡這種程度,他可以數月吃一頓。
四張三丰真得能打
《明史》中有張三丰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也就是說張三丰曾以一人殺死百人,從此張三丰能打的名聲就傳出來了。
五韓國搶張三丰
韓國人認為張三丰是遼東濟州島人,現在濟州島屬於韓國,所以張三丰是韓國人,韓國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考證是按民族情緒來的,就歷史而言遼東懿州在鴨綠江西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還好道教不愛那啥▄█?█●
我覺得張三丰可能歷史上傳說的就有誤,這個人從元朝末年到清朝初年前後將近300年都有活動軌跡,這超出了正常人的生理極限,關於他的死也有3次記錄,最後一次是在武當山。還有古人的名字是由姓名字型大小4部分組成的,他的字型大小(外號)這類的特別的多,綜上所以我懷疑歷史上的張三丰其實是2個同名的人,生卒年代不同,前一個是武術家,後一個是道士。
有張三丰全集,可以去看,是位高道。
轉自軌跡拳創始人李紫劍 &<張三丰生平考&>
個人認為可信度很高。
在內家拳的歷史上,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精於少林」而後創內家拳即通背拳的張三丰。諸書上說他是遼東壯士,說他是陝西金台觀道士,說他是湖北武當山道士,說他……說他是宋代人,是元代人,是明代人……,五花八門,紛紜繚亂,使人莫衷一是。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些各稱其是的學說,沒有一件經得起推敲,因為,那幾個張三丰,沒有一個皈依過佛祖,內家拳的創始人是皈依佛祖,學習佛門拳法之後,才在佛門拳法的基礎上創立了內家拳,因此,凡是沒有在寺院出過家的張三丰都不是內家拳的創始人張三丰。
內家拳名稱公開,自黃百家開始。而黃百家筆下的內家拳,不是太極,不是八卦,不是青城,不是武當……是通背拳!這一點,白紙黑字,鐵證如山,誰否認這一點,就是否認內家拳!而硬要把太極,八卦栽贓到張三丰名下的人,決不是張三丰的徒子徒孫。木匠的兒子去學鐵匠,他鍛造的水平再高,也不能說是子承父業。同樣,不是張三丰親定的拳法,即使比張三丰的拳還好,不必也不能硬說成是張三丰的嫡傳。
我尋找內家拳的脈絡,查找內家拳的源流,已經很久了。我曾被前人的胡說誤導,多少年來一直在原地徘徊。我曾經一次又一次尋跡到山窮水盡處,不得不折轉方向從頭來,走遍前人走過的路而終於走投無路時,我不得不考慮別開途徑,當我決定順著二路通背拳這根藤摸索的那天起,我就發現了一片新天地,近十年過去了,一系列全新的發現漸次湧現在我的眼前,透過歷史的沉積物和人為的障礙,我終於看見了一個真實的張三丰——截止目前,我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我已經弄清楚了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的真實身份和時代背景,但是,一個不是神仙的活生生的張三丰畢竟已經呼之欲出了!
我發現的張三丰是這樣的一個人:
張三丰,本名張陽,字三鳳,宋元時候人。中嶽武當山道士,中嶽慈雲寺佛徒。反抗元朝殘酷統治的民族英雄。嵩山北麓竹林隱士,內家拳創始人。有張陽拳和二路通背拳傳世。生卒年不詳,待考。
下邊,讓我將有關論證鋪敘於後,以供同行質疑:
中嶽武當在河南省鞏義市境內。中嶽武當是盤龍山和青龍山之間的山峽和山嶺的總稱。其南端曰前武當,北端曰後武當。
武當地勢險峻,後武當更是險峻非凡,其處峽谷深幽,水流湍急,立壁千仞,坡陡路窄,多處僅容單人勉強通過,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關隘。
中嶽武當是漢代漢光武帝劉秀封的。
話說當年王莽執政,派人追殺劉秀,劉秀落荒而逃,此傳說人人皆知。劉秀逃至登封少室山時,馬被累死。稍後,劉秀睏倦至極而昏倒,追兵燒山,而卒不醒轉,愛犬乃以身站水灑濕劉秀身邊乾草,火至而熄,劉秀得免,而愛犬累死身旁。此犬馬劉秀皆葬之,故少室山有馬墓狗墓古迹,後劉秀孤身逃至鞏邑縣內,在山海經上稱為方山,現在稱為青龍山的東峰上歇腳,故今此山名曰盤龍山。追兵行至盤龍山下,慮山林險惡而不前,如臨大敵,劉秀感激此地救駕有功,封為武當。後追兵圍山搜索,劉秀離此山北逃,過深澗而上北山,才至黃牛山東側,追兵已至黃牛山南側,形勢萬分危急,劉秀自慮不保,忽天雨作,霹靂大震,黃牛山南側百丈懸崖在劉秀身後轟然坍塌,山上飛石如瀑,山下河水暴漲,追兵進退無路,頃刻消滅無餘。劉秀感激此地,乃封此地也為武當。因盤龍山南已有武當,山北又封武當,乃稱此為後武當,而稱山南為前武當。其大山崩塌處,巨石盡落武當河中,而今千年之後,猶有餘石在焉,風化水磨稜角全無,而屹立河中如故,頗可觀瞻也。
劉秀自此不慮追殺,情緒稍安,其行也徐。至黃牛山北長嶺而歇,此地自便名卧龍崗,後人建廟於此,有碑文為證,又北行,至浮山(此山名載于山海經),回頭南望,大喜不勝!何也?但見適才經過之處,山嶺三橫一縱,恰是一個王字,山嶺蔥鬱,紫氣氤氳,氣象不凡。那劉秀乃數術名家,立刻認定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即時返回,在這王字的中間埋下他的祖宗牌位,父母八字,佔住這片風水,封此地為龍地,封西南孤峰曰大將,封北邊長嶺曰將軍。這才繼續北行——這方天合地造的寶地就是現在的竹林,至今大將鼓堆和將軍嶺地名依舊,可證其實。
劉秀再至浮山,日近中午,饑渴交加,在山南坡一莊稼棚內,結識一位農夫。其女為其父送飯至,乃分紅豆茶及菜餅與食,自此,該地便名茶庵,雖經唐宋至今,其名不改。後農夫知其為劉秀,即以其女許之。劉秀遂封其女為娘娘,賜浮山名為夫婦山。後人在山頂建娘娘廟,廟內碑記甚詳。史載漢光武於此山納左氏夫人,即指此事。夫婦山系,有山僅次浮山之高,名曰侯山,乃劉秀封王亥為侯的地方,此亦有史可查,所以,可以肯定,中嶽武當的名字始於漢代,早於中國其他大大小小的武當,可謂歷史悠久矣!(夫婦山上之廟,歷代均有修葺,60年代被拆,碑被砸斷,88年重建,重樹斷碑,93年廟徒妖言惑眾,敲榨政府,被小關鎮政府派人將廟宇石碑盡行炸毀,自此石碑「一文不名「矣!)
時至宋代,皇家選造皇陵,看中了鞏邑這塊風水寶地,一時陵墓成群,寺廟林立,蔚為大觀。鞏縣古寺廟多始於宋代,與皇族祈求陰福直接有關也!卻說為尋寶地,風水國師無不賣力,鞏邑山川,勘察殆盡。一旦登浮山,眾國師無不大驚失色,但見王字分明,氣色飛揚,一打聽,地名龍地,南有大將,北有將軍東生茂竹,西秀花林百里來龍(從五指嶺引伸的一道山樑)徑貫其中,按風水學說講,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遂誠誠惶,報與「天子」,說此地不但要出皇帝,還要出七斗五升芝麻數的官。皇帝大驚,便要破除,但山水難移,更動不得,於是採取陰陽術數的手段,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下寺院,既壓量了風水,又討好了佛祖,一舉兩得。於是在此龍地造下寺院,名曰竹林寺。欽封回龍窩為「真官假地」,在其處建下戲樓,專演帝王將相之戲,以竭地脈。這才心安理得,睡安穩覺去也!
竹林寺元代被毀,遺迹於明清時節隨開山墾土而徹底清除,至今已了無痕迹。但其寺確實存在過,有縣誌及口碑為證。鞏縣誌曰:「小關河發源於竹林寺」,顯見古時竹林有寺。竹林有一條山窪叫寺溝窪,幾百年來不改其名,窪以寺名,無風不起浪,顯然此窪與寺有關,離寺不遠也!
那麼,竹林寺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有關資料推斷,有三個地方。一是在王字的正中間的高崗上,說在這裡的依據,是民國年間竹林村村民李梅曾在此挖出過一個大鐵磬。此磬大如鐵鍋,挺有重量。適村中有鐵匠化鐵,李梅遂將此磬投入爐中,擬炒成熟鐵好打農具。誰知此磬入爐黃煙四起,不辨東西,少傾煙消霧散,再看爐中,空空如也,鐵磬不翼而飛矣!竹林的歇後語「李梅炒鐵—— 一股氣兒」,便是指的這件事。若無寺院,磬作何為?或曰:「墨卷香靄花間露,茗鼎煙浮竹外雲」,便是當年竹林寺山門的對聯,此事不無可能。因此寺東溝為竹林,西河名花泉,宋代又是出貢榮的地方,有此對聯無不貼切也。
第二個地點,是在王字頭一橫的上邊,說在這裡的依據,是清代這裡尚有殘存的山門遺迹。此處有大柏樹十數棵,成排成行,顯為人植。可證此處原有相當規模的建築物。(大柏樹58年前後盡被砍伐,此事村人多有記憶者。
第三個地方,在竹林村的南邊嶺上,欲稱南坡頂處。說在這裡的依據,是北嶺西側邊是寺窪溝!窪中無寺,寺基也沒,而以寺名,顯然在寺之側也!
可怪的是,這三個地方盡在高崗,均無水源,「小關河發源於竹林寺」從何說起呢?正因為寺旁無水,水在寺下的山溝里,我們才可以推斷:竹林寺不是一個孤寺,而是一個由北寺,東寺,南寺構成的寺廟群,這樣,小關河源不辨而明,竹林寺也就大致可以確定了!
以此而論,竹林寺確實存在,它建於宋代,毀於明代之前!因竹林李氏到來時,竹林寺已經不存在了!若存在,明代不會再修白衣廟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在中嶽武當和竹林寺之間,在古時候,還曾發生過什麼故事。
在當年劉秀休息過的卧龍崗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廟宇,叫做中嶽廟。中嶽廟的南邊,是一道長嶺,東西長約二十餘里。東段嶺下是武當河,西段嶺下是後寺河。這道嶺從東向西排到,古地名依次是古城,黃櫨頭寨(也叫黃牛寨),元帥池,招兵樹窪,均是與軍事有關的名詞兒,按民間傳說,古城是「元帥」與弟兄們聚義的地方,黃牛寨是他們佔山為王的地方,招兵樹窪是他們招兵買馬的地方,而元帥池,則是元帥殉難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看看這個元帥是誰?他聚義招兵為何事?是何人殺害了他?
傳說中的元帥,是一支造反隊伍的首領。他被官軍剿殺,可見他的元帥稱號不是皇帝封的,而是自命的或以眾公議的。他是什麼時代的人?造的是誰的反?劉秀至浮山時仍是孤身一人,可見招兵樹窪不是劉秀招兵的地方,由此可以肯定,元帥不是漢代人。宋代前期鞏縣是「皇恩浩蕩」的地方,吃皇糧造佛寺樂得其便,何須造反掉腦袋?可以斷定,元帥不是宋代人。明清這裡沒有扯旗造反的人物,若有,縣誌當有記載,顯然,元帥也不是明清時期的人。宋代後期南北對峙,元朝尚未坐穩,人若擊之名正言順,不能算是造反,造反的定義,歷來是指被壓迫者對壓迫者的反抗,被統治者推翻統治者的「犯上作亂」「倒行逆施」的行為,那麼,我們大體就可以肯定,這個造反者是宋末元初或元代前期的人。
那麼,元帥為什麼要造反呢?這需要從元代對漢民酷烈的統治說起。由於岳飛曾在鞏縣青龍山大敗金兵,所以元朝對鞏縣人仇視非比尋常,元人建國之後,對鞏縣漢人實行七家連保制,一人有罪,七家問斬,殺之唯恐不盡。為尋釁羅罪,每七家派駐元兵一名,充作甲長,管理漢人,衣食住行皆由七家負擔,任其作威作福,漢人不許稍有異議,尤其惡毒的是,漢民門戶不許落鎖上栓,不分白天黑夜,元兵隨時可以進門搜查;漢民新婚,第一夜必須由「甲長」代新郎陪房;平常時間,元兵可以任意指令民婦陪宿。為防止漢人反抗,元朝嚴禁漢人帶刀,菜刀和剪刀七家共用一把,還由元兵保管……
壓迫越重,反抗越烈,這就引發了民間傳說中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農民起義,韃子,就是元朝外族統治者。這是元代有名的農民起義,一夜間殺盡了鞏縣地面的外族人,這是人所共知的。在湖北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傳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次農民運動的涉及面實際上並不很廣,如果說是全國行動,那是經不起推敲的。所以,我認為,那次殺韃子的事件,主要就發生在貢縣境內,時間是在元朝前期,所以可以斷定,這位造反的英雄大約是宋末元初的人。
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次起義發起人的身份。常言說群龍無首不行,一場運動,組織者,策劃者,領導者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在元朝官府的嚴密控制下號召成千上萬人同時行動殺掉統治者,其策劃者一定有非凡的遠見和膽量,其組織者一定得有身份有號召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1,在民眾中有極高的信譽。2,本人文化和武功修養很深。3,有廣泛接觸民眾的機會,他的行動不受統治階級限制。那麼,具備這些條件的,會是什麼人呢?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條件只有宗教神職人員可以具備。1,社會越黑暗,宗教越光明。命運越悲慘,人們對救世主的信仰就越深。所以越是原始落後愚昧野蠻的部落,神職人員的地位就越高,權力就越大,號召力就越強。2,作為一個神職人員,他的修養和「法力」必須高於同行,否則,他將被自然淘汰。所以,高級神職人員的文化層次和學術境界者在當地必然是一流的。3,統治者需要他安撫民眾。接用宗教愚弄人民,是所有統治者必用的伎倆,元代當然也不例外。他們既要神職人員為他們服務,就不可能把神職人員管得太死,這就必然給神職人員以較多的自由。4,由於邱處機等人為元代統治階級作過策劃,所以元代道士地位比較高,據此而論,這個神職人員的身份應該是一位道長。
那麼,這位道長是何方人氏呢?
從他活動的範圍來看,他局限於鞏縣境內。在鞏縣最有名的道院,一是鳧戲山中的老廟,二是盤龍山頂的祖師廟。老廟是中國最古老的道廟之一,廟以老名之,可見其資格之老及地位之高,當年張道陵,寇謙之等人都曾在此修行,這是有史可查的。盤龍山頂的祖師廟,以祖師名之,且年代久遠至不可考,其資格僅在老廟之下。祖師廟下,有小廟之門望山而開,並不朝南,可見此廟地位之高。至今涉村鎮西涉村,尚存一廟門東開的廟宇,被人用作磨坊,便是證明,足見我言之不虛。這盤龍山南有前武當北有後武當,所以被人傳為武當山也就不足為奇。起義軍的大本營與盤龍山僅一谷之隔,所以可以認定,聚眾造反的道士是中嶽武當即盤龍山祖師廟的道長。
說到祖師廟,我們不能不談談祖師廟的歷史。這座古廟的原來風貌早已不可得見,由史可查的祖師廟是明代在原址上重建的,這在鞏縣誌上有記錄。這就是說,這座古廟在明代之前曾遭毀除。這就是說,它在元代曾被拆毀,那麼,它一定時間在元代之前,即建於宋代。盤龍山下的東大廟建於宋代宣和年間,現有廟中香案銘文為正,由此而觀,祖師廟至少建於宋代宣和之前。
原來的祖師廟統一用精製大石條砌成,石與石之間有石榫連接,渾然一體,針插不入,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當年它被官府帶兵拆毀時,竟無從下手。後經一個當地的敗類泄密,才找出茬口,次序撬開。傳說其時天雷大震,擊死拆廟者甚多,此無籍可考,但近代尚有人見過殘存之帶榫石條,可證古廟的傳說是真。
道廟在元代被官兵拆除,即推崇道教的統治階級拆了道廟,此事大悖常理,必然事出有因。試想除了對犯下十惡不赦之彌天大罪者「掃穴犁庭」之外,還有什麼理由解釋呢?那麼,除了證明此廟的道士犯上作亂「罪該萬死」之外,還能有什麼解釋呢?因此,在卧龍崗附近扯旗招兵旗的人,也就可以認定是盤龍山的道長了!
這位道長發動群眾的手段,按傳說是給家家戶戶分發靈符,一時不到之處則叫人代傳蠟丸,即代發靈符。聲稱夜深人定時用燈火烤靈符,天書自可顯現,照天書的指示去做,自然大吉大利,福樂無邊。這本是很簡單的小魔術,但在當時,人們是識不透的。這些靈符本是黃紙一張,誰知燈火一烤,竟隱隱顯出字來,書曰:「八月十五殺韃子!」一時千萬民眾人人興奮萬分,個個心照不宣,無不盼望八月十五早日來臨,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才一露頭,中嶽廟大鐘立刻敲響,聲聞數十里,一時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漫天漫地一片殺韃子的呼聲。七戶人家殺一個韃子,可謂易如反掌,不過一個時辰,鞏縣境內的元兵甲長消滅殆盡。後朝廷聞知,萬分驚怒,即發兵清剿「反賊」,凡殺死甲長者七戶連坐,格殺勿論,於是惹下殺身滅門大禍的眾百姓這才雲集中嶽廟,公開扯起造反大旗,推舉殺韃子的發起人武當道長為元帥,佔山為王,抵抗官軍。
現在讓我們想想,成百上千(且不說上萬)的起義折,駐兵高山,他們吃什麼?在傳說中,這支隊伍並無任何搶行為,這說明,他們有可靠的物資供應。那麼,這物資來源於哪裡?盤龍山物產不富,糧田猶缺,不可能供應糧草。卧龍崗四周儘是元人奴隸,縱有個把富戶,也不足千人數日用度。起義軍亦沒有攻破鞏義縣城,奪取官倉的可能不存在。那麼,這糧食從哪裡來?
仔細算來,供應起義軍糧草的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第二寺慈雲寺。
這慈雲寺,建於東漢永平年間,是西域高僧摩騰和等到法蘭在修建洛陽白馬寺之後,親自督建的寺院。唐代又近國師唐僧重修,所以歷代佛名顯赫,朝野並重。慈雲寺的供奉田,東至盤龍山以東洪河寺,西至青龍山以西十方院(又名石坊院),南至青龍山頂,如此廟田,現有寺內疆界碑為證。也只有這樣物產豐盛,糧田百傾的大寺,才有可能養活數以千計的窮苦百姓。除此之外,似無別的出路。
可是,寺院和尚為什麼會支持以道長為首的造反隊伍呢?這其中必然大有來歷。如果這位道長和慈雲寺沒有聯繫,或者關係很一般,僧道無緣,井河不犯,寺院又何必出大力冒殺頭的危險擔毀寺的干係呢?除非你我不分親如一家時,才會有這種義無反顧的舉動。這證明,慈雲寺與造反的武當道長關係大不一般!
那麼,會是什麼關係呢?
盤龍山的祖師廟始於宋代,當時廟區百姓的戶籍實行的是軍事編製,即按弓箭社即民兵形式組織管理的,這一點,現有盤龍山下東大廟的香案銘文為證,上面記載的集資名單,主要者即是東社,西社和羽林軍。這足以證明,宋時盤龍山區武風甚盛,也由此可以想見,祖師廟裡的道人武功定然不弱。但是,宋時的流行武術,主要是冷兵和弓箭,而不是徒手搏擊術。不然的話,民兵組織就不叫弓箭社而叫拳腳社了!
但是與盤龍山比鄰的慈雲寺呢?和尚們的武功也不同凡響!那麼偏僻的地方,那麼豐富的物產,在歷史上竟沒有遭過兵馬之亂(至少史志上沒有記載,民間傳說中也沒有述及),由此可見其武功的強悍。尤其可貴的是,慈雲寺和尚拳腳功夫了得,這在當時,其他地方是萬法莫及甘拜下風的!
有關文字記述,內家拳起源於一個叫張三丰的道士,曾與佛門有緣,所以,他能「精於少林」——精通佛門拳法;「從而翻之」——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是為內家」——創造了內家拳。佛門戒律森嚴,外人豈可輕易得窺絕秘?得絕秘者,必是方丈的心腹人!所以,可以判定,張三丰先生為學習佛門拳法,是在佛寺出過家的!湖北武當山的張三丰從來沒能拿出皈依佛門的度牒,所以,出家佛寺的只能是中嶽武當的張三丰。
現在,讓我們論證一下,這位張三丰先生是在哪裡出的家學的什麼佛門拳法吧!
1、張三丰出家不是在少林寺,所以他精的是佛門拳法,而不是少林拳。說是,當是誤傳!在宋元之際,少林寺擁有一批善用冷兵的僧眾,應是事實。但對於徒手技擊一道,確實非當時少林寺的特長。少林寺的徒手武技,是元代雪庭福裕和尚招集山西白雲峰洛陽李老漢等民間高手入寺之後才開始興起的,此前並無少林拳!在此之前若有少林拳法,白李二人造拳何為?這一點有史可查,有目共睹,說不得假話。所以,宋元時期的張三丰先生,不可能為學少林拳而出家少林寺,他學的也不可能是當時尚未出世的少林拳法。但是他學的拳法,一定是出於佛寺的實戰拳法!
2、在元明時期,少林寺的拳法實際水平很低,很難應付實戰,直到明代,這種現實也並沒有多大改變。所以少林寺平倭的和尚無一生還,足以說明他們冷兵技術的平庸。明末,登峰煤礦工人李際遇造反,與代表官方的少林寺發生糾紛,李際遇遂帶領民眾血洗少林,盡殺在寺僧眾而不餘一人,此事有史可查,足以證明其時少林寺的武功水平。這種慘況,直至心意拳進入少林寺之後,才稍有起色,後至恆林貞緒等人時,才大放光芒。而心意拳出家少林,大約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事,最多不會超過明末。因為李際遇先生血洗少林寺時,寺人尚不會心意拳,如果會,當不至於死得那麼乾淨利索。有人會舉千佛殿拳窩為證反駁,請不要忘記,那現存的千佛殿是清朝乾隆年間才建的,原先有沒有隻有佛祖清楚。
3、慈雲寺在宋代即擁有心意拳法,一曰因其力助岳飛在青龍山大破金兵而得贈,一曰有護送岳霖北上的將士傳得,但無論如何,慈雲寺在宋代即以心意拳為鎮寺之寶,可以認為是事實。由此可以認定:武當山人張三丰先生去百十里外沒有拳法的少林寺學拳的事實不能成立,他去數里之外的慈雲寺學習鎮寺絕技古傳心意卻是大有可能。
4、張三丰先生為得慈雲寺真傳,拜在佛祖名下,成為慈雲寺的驕傲,當然深受器重。所以他起兵造反,得慈雲寺力助,自然順理成章,不足為怪了!
5、張三丰身為道長,又為佛徒,就不能厚此薄彼,他必須佛道並尊,方是賢徒。事實正是如此。前武當之難,有一廟而兩名,佛名金山寺,道名東大廟,人隨其好而呼之,至今猶然。是廟中佛道並立,供奉有真武、聖母、主持卻是和尚。廟中有和尚生平碑為證,寺北有和尚塔,俱歷歷可考。如此奇觀,只怕國內唯一也!而後武當之北,有一廟而二景,供奉的道神中嶽大帝,善男信女卻大唱佛經,至今猶然,習以為常。如此「東拉西扯」,不亦稀乎?若非道長即方丈,方丈即道長,能如此乎?而方丈與道長合一,道長與方丈合一,除張三丰外,更有誰人?那麼,中嶽武當的道長即傳說中的改佛門創內家拳的張三丰先生,還有什麼疑義呢?
6、後武當以北的中嶽廟歷史上也曾被毀,重建時間也是在明代,有縣誌及重修碑文為證,可知此廟被毀,也在元代。連繫到祖師廟、中嶽廟、竹林寺在同一時期被毀,而同期的農民起義又發生在這一地區,我們就大致可以斷定:這幾座廟宇的被毀與那次農民起義直接有關。
7、農民造反而拆廟毀寺,可見官府對寺廟仇恨之神。寺廟何辜,不過因人羅罪而已!由是而觀之,則道士張三丰即造反頭目張三丰,是沒有什麼大問題了。
現在,讓我們折轉話頭,根據民間傳說和推繹,談談那次起義的結果吧!
話說張三丰聚眾造反,官府鎮壓,數戰不決,雙方僵持。那張三丰固守中嶽廟山區,而以竹林寺為據點,扼守鞏邑官道,作為前哨,一有動靜,立時報警,山上山下遙相呼應,官兵無奈其何。後官兵軍師設下奸計,收買亡命之徒詐投起義軍,混跡於竹林寺,以為內應;更派多人扮作香客,投宿於竹林寺,乘人不備,盡殺起義軍前哨及竹林寺僧,乃舉火為號,後續部隊立至,人銜枚,馬裹蹄,直襲中嶽廟,起義軍未聞警報,防備略疏,遂被分割包圍,除少數人苦戰得脫外,大部戰死荒野。平明,官軍聲稱已拿住反軍元帥,即於中嶽廟南水泉泉邊斬首「就地正法」,此地因名元帥池,直至今日。官兵大勝,乃焚中嶽廟,回師時再焚竹林寺,未幾,再毀祖師廟。同期,血洗鞏縣,凡可疑之人,盡殺無餘,遺民百不有一,鞏縣幾成無人區。鞏縣現有居民幾乎全是元代移民,可證元代官府血洗鞏縣之事不虛,絕非空穴來風也!竹林寺被焚毀後,有倖存之人民集殘磚斷瓦及劫餘之木,草創小廟以祭奠起義亡靈,煙火之跡不假粉飾,觸目驚心,是廟被稱為熏廟。位居竹林村寺溝之東。此廟幾經毀建,至今猶存,村民古傳,元帥池元帥被殺,乃此處守兵失警而致,信其不虛也!
按官方說法,是元帥被正法,餘眾盡行剿除,但從竹林的歷史來看,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在竹林村老村的河東面,有一處古莊園。莊園年代久遠,在李氏入居竹林之前,莊園的主人,當然是竹林的老住戶。據理推斷,這處莊園應建在元代中後期。這是一處四合大院,下房左右對稱,中間形成過廳,門口對列石鼓,此種建築形式,是典型的宋元風格。須知明清建築,門口是對列石獅的。
這座莊園是誰的呢?按竹林李氏的傳說記載,是竹林老住戶姓蔣的和姓師的人住的。 這兩姓人家,在李氏遷入之前已經久住於此了!
竹林四周的村落,均是明洪武之後所築,為何獨此一處遙遙領先?他們在此居住,總該有幾世了吧?卻為何既無祖墳,也無祠堂?如此詭秘,如何解釋呢?
最早,我是把蔣師二姓斷為蔣施的。忽一日讀拆字書,靈機一動,易施為師,遂別見洞天,這兩個字去掉部首,即成將帥,原來,這處莊園是蔣帥的故居!蔣師二字以拆字法判讀,叫平民元帥,草莽將軍!
這一下,真相大白了!原來傳說被殺於元帥池的元帥沒有死!在官兵偷襲中嶽廟山區時,他和他的助手(將軍)逃脫了兵劫,虎口餘生,遁跡山林,在事情過後或許是多年以後,他和他的助手又潛回了他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並在此隱居下來。師,就是元帥,就是張三丰!將,就是大將軍。就是他的助手!張三丰沒有死!他是以海客的身份重返鞏縣的,至少,他對外公開的身份是如此。至於為什麼定居後不再漂洋過海做生意,他的遁詞是:途中遇險折了老本。在竹林的傳說中,是這樣敘述的。
在作出這樣的結論之後,竹林老拳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竹林的老拳是心意,六合,張陽,通背。而張陽拳自古為竹林特有,並未外傳,是竹林村民的看家拳。近次於張陽拳的,是二路捶,即二路通背。拳名張陽,顯然是說此拳是名叫張陽的人創編的。那麼二路通背呢?一路的頭三式是鳳凰三點頭,金剛大搗硾,仙人大睡覺;二路的頭三式是金剛大搗硾,仙人大睡覺,鳳凰三折翅,為何如此,前人無法解釋。如今一旦認定,張陽就是「精於少林,從而翻之,是為內家」的張三丰,問題就一清二楚了;二路通背反覆點明了創始人的名字和身份,你看:三鳳,佛徒,道長—佛徒,道長,三鳳。原來,二路通背的創始人就是佛門弟子道門高人張三丰!至於是三鳳還是三豐,姑且不必考究,反正讀音是同一個聲!出於習慣,我們依舊稱之為張三丰吧!
張三丰的晚年,無疑是在竹林度過的。所以竹林被當作通背拳的祖庭,也就不足為怪;竹林被綠林人物視為聖地,也就不足為怪。從元代至今,從未有綠林人馬騷擾竹林村的記載,這對於位於山溝之中易功難守的竹林來說,除了大家不願攻擊之外,沒有別的解釋!一代代綠林人物對竹林關愛備至,這其中的隱曲也就不言自明。竹林村的命名,其一是因為元明時期其中多竹,其二,竹子四季長青,竹林也就是綠林的意思。
如今通背拳的故鄉有三個,一是山西洪洞縣,二是溫縣陳家溝,三是河南鞏縣竹林。山西的通背是溫縣傳去的,溫縣的通背是清代乾隆年間才出現,隨即便在溫縣失傳的。而竹林的通背卻是明代已經紮根民眾之中,康熙年間已經「里人皆好武」了(見李如忠碑文),孰前孰後,難道還用爭辯嗎?
竹林李氏的通背拳,肯定的是跟竹林的老戶學來的。究竟是根師氏還是跟蔣氏學習的,已無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跟乾隆年間到溫縣傳藝的蔣發學的。因為竹林的拳有文字確切記錄的歷史,是遠遠早在乾隆之前的!
現在,我們來論證一下:張三丰最後哪去了?蔣氏最後哪去了?
首先,張三丰沒有葬在竹林。若有,是該有墳墓的。
我懷疑,慈雲寺塔林中元代高僧的墓塔,就是張三丰的!他這樣的人,應該是佛祖的驕傲!可惜的是,此塔60年代被炸毀,片瓦不存,直到現在,我也沒能找到墓志銘的原文,無法確認。此事憾甚!但願蒼天有眼,可憐我一片真誠,他日賜我得見其文,倘若碑文能證明先生是宋元時候人,曾以道人身份入寺,那麼,事情就八九不離十了!
我懷疑張三丰即慈雲寺高僧的依據,是竹林與慈雲寺的特殊關係。明代,南宋和尚募捐遠至山西,近至四鄰。鞏縣幾乎無村不捐,名單中獨獨沒有竹林。竹林四周的小村無不布施若干,富甲一方的竹林卻「一毛不拔」,豈不是咄咄怪事?這大約只有二種原因可以解釋:「1,竹林寺與慈雲寺的關係是上下院(南北院)的關係,沒有自家布施自家的道理。2,以居竹林的長者的輩份與資格,不當再向慈雲寺捐募。即使有,亦當用別種方式劃撥,不能等同於俗眾。那麼,除了三豐和尚的原因之外,還會有什麼原因呢?(此事現有慈雲寺碑文為證)。
至於蔣氏,據竹林老輩人的傳說,是明朝末年從竹林出走的,去向不明。清代乾隆年間的在溫縣傳拳的蔣把式蔣發,據說是李際遇的部下。李際遇造反的時候,恰是蔣氏離開竹林的日子。依此推斷,在李際遇造反時投靠李際遇的蔣發,就是竹林蔣氏一門之人;當李際遇在鞏縣被殺之後,余部四散,在溫縣教拳的李氏舊部獵戶蔣發,就是竹林蔣氏一門之人,如此推論,蔣發在溫縣傳的二路通背,便是張三丰先生留下的二路通背。蔣發書稱「河南蔣發」,即講蔣發本是黃河以南之人。從溫縣來看,鞏縣正在黃河以南,河南蔣發不是鞏義人更是何人?
現在,讓我來論證:傳說中夜夢真武受拳的張三丰不是內家拳的創始人張三丰。
1、 宋徽宗詔湖北武當山張三丰面召的故事純屬捏造。 三豐奉詔前往東京見駕,竟遇金兵「道梗不前」,顯然那詔書是金兵攻陷開封十多天前發出的。這事絕不可能!兵臨城下性命難保之時,再笨蛋的人也不會有心思去練內丹!這是最起碼的常識,編故事的人連這都不知道,他真是天字第一號大笨蛋!所以相信如此鬼話並以此證明湖北武當張三丰的人,大概也沒有一個是聰明人。不信的話,請把煉丹迷捆住手腳,扔進深潭,看他落水之際是大喊救命呢還是在氣沉丹田,便見老李的議論是與非!刀架在脖子上,江山危機,再笨蛋的皇帝也知道,招兵拜將才是當務之急!
2、 三豐「道梗不前」,不可能讀闖兵營。
三豐北上,「道梗不前」的地方,應是開封的西方和南方。開封的西方和南方已被金兵佔領,東方與北方可想而知。所以三豐「道梗不前」時,徽宗已被金兵擄往北國多時了!國君被擄,舉國震驚,張三丰又不是聾子,他會聽不到消息嗎?在那種情況下,他只有退避三舍,返回武當或者去投奔岳飛,才是正常行為,可是偏不,他偏要去闖金營,殺金兵,講得通嗎?莫非他要獨立一人去北國朝聖嗎?想那民族英雄岳飛,乃天下第一條好漢,帶領數萬子弟兵與金兵戰鬥,尚有勝有負,身裹重家,尚多次負傷,血染征袍。那丹士張三丰赤手空拳竟能與大隊金兵戰鬥,視敵如草芥,豈有此理?所以,除了憑空捏造故神其說之外,絕無此等事!
3、偽造三豐奉詔北上的人,連最起碼的官場知識都不懂。人若奉詔面君,必有欽差相隨,此乃官場慣例。試問湖北武當山張三丰「道梗不前」時,欽差大臣哪兒去了?須知宣詔可不是街坊鄰居捎口信兒,封建制度的禮儀是相當有講究的。皇上宣召,對張三丰來說是天大的面子,卻為何故他連毛驢都騎不上,從湖北到中原,千里走單人?可知奉詔是假,撒謊是真!
4、三豐奉詔面君的故事,即不見於宋代正史,也不見於宋代野史,那是明清時節別有用心的人編造的。湖北武當山大興土木的日子,也就是湖北武當張三丰神化出籠的日子。湖北武當山的道士別的本事沒有,編鬼話可是一等。例如那真武大帝手插的榔梅,不是只有幾百年樹齡而硬被吹成6000年樹齡嗎?不信,把樹鋸倒,查查他的年輪!所以,湖北張三丰身價陡高,是在明代;湖北張三丰的神奇故事,不過是明清的神話傳奇。
5、既然宋代湖北的張三丰子虛烏有,那麼湖北武當山是內家拳發源地的神話也就不消自滅了!內家拳的名號是黃百家先生叫起的,黃先生特別點明他所說的內家是神佑通背拳,所以創通背拳的張三丰才是內家拳創始人。湖北武當張三丰創的是武當太極,所以,湖北的張三丰不是創內家拳的張三丰。
6、內家拳之說是明末清初興起的,所以張三丰先生絕不會是清代人,湖北武當山的張三丰是清代人,所以湖北張三丰不是內家拳創始人!湖北武當的張三丰是清代人,這可是關亨九先生對大家說的!關老爺子傳世的「字門拳法」被武當諸人公認為是張三丰的真傳,那上邊張三丰先生關於寫字用筆的論述便是稀世高論!那張三丰先生說:中國人寫字用的是毛筆,外國人寫字用的是鋼筆云云云云,好不叫人吃驚!原來,這湖北武當的張三丰先生見過鋼筆!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鋼筆面世不過是近百年的事,馬克思的資本論、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俄愛暉條約等等,無不由鵝毛筆寫成。那湖北的張三丰先生竟能見過近代人用的鋼筆,說不定還用它寫過字呢,他可是真神啊!呀—呸!如此鬼話,敢羞他先人!由於湖北武當的張三丰用過鋼筆,所以湖北張三丰肯定不是內家拳創始人。
7、由於湖北張三丰創造的太極拳是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所以湖北的張三丰不是內家拳創始人。我將這話的根據,是源於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中的一件趣事。在大搞民間武術挖掘整理的運動中,工作人員探知大岳武當山某道觀藏有張三丰手寫本太極拳原稿,乃百方畢陳,曉以利,喻以義,必欲觀之而後已。道人感動至極,乃摒退外人,僅留心腹人等,約之一地,神秘開挖。數米深處,見一瓷壇,粗觀之下,也是古物。翼翼捧出,輕輕啟封,目不轉睛處,一策寶書展現眼前。眾人不勝驚喜,心跳突突欲出,如同見了外星人。道人不許他人動手,親自輕輕托起,如捧性命一般,神色莊重,口頌無量佛,必恭畢敬,輕輕打開黃綾布包——嘩!眾目睽睽之下,九個大字赫然入目,分明是: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乃公元1964年故老版本也!如此珍寶,除湖北武當之外,何處能有?!道士見此,兀自嘿然出聲:「也難怪我師父羽化時囑咐我千萬不可給人看,說一看就不值錢了,原來如此!」眾尋寶人哭笑不得,捧腹而歸。此乃武當太極傳奇一則,錄此以博諸位一笑,幸勿怪也!
好了,雲天霧地的我也談得不少了,現在,讓我把我的結論歸納成行吧!
1、張三丰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真名應是張三鳳。他的出身之地是中嶽武當山。他的宗教身份是武當山道人,慈雲寺和尚。它的歷史身份是民族英雄。他的學術身份是內家拳創始人。
2、張三丰於元初聚眾造反,主要活動區域在鞏縣境內。後慘遭鎮壓,起義失敗,三豐虎口餘生,去向不明。
3、若干年後,三豐攜部屬重返鞏縣,卜居竹林。竹林老戶師氏蔣氏,即其人也!
4、張三丰約逝於元末。竹林師氏無後代。他的拳法,由蔣氏繼承,並於明朝中期傳給竹林李氏家族。 5、明末李際遇造反,竹林蔣氏往助之,自此不歸。舊居留給李氏家族,充作公房。
6、李際遇兵敗,蔣氏落難河北,人稱「河南蔣發」者,即其人。其於乾隆年間傳二路通背於淮慶地區,人以夫子敬之。
7、蔣發教拳時,竹林李拔往助之。溫縣古拳譜與竹林拳譜內容相同,可證其實。溫縣拳譜中之錦囊篇即竹林拳譜中之諸葛兵法,易筋經貫氣篇並無參差。
8、按照前人敘述的創內家拳的張三丰的生平事迹,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他曾皈依佛門,二是他創的是通背拳,這是鐵定的標誌。中嶽武當的張三丰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他是真正的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其他大大小小早早晚晚林林總總神神鬼鬼煉丹寫字的張三丰們,沒有一個與內家拳有關係。塵世上所有以二路通背為立身之本的拳家,均可視為張三丰一脈的傳人。而其它種種掛張三丰名號的拳術,皆屬偽托。
9、張三丰仙逝,慈雲寺以高僧規格禮葬之——此老李推測,尚待證實。竹林師氏無後人,可知三豐受戒甚嚴。元代慈雲寺荒廢,而高僧古塔巍然,定有所因,待查證。
張三丰繼承的佛門拳法,為岳氏武技心意拳。慈雲寺心意為岳氏所傳,亦有旁證。姬際可得武穆拳法的南山,是中嶽嵩山而非陝西終南,得拳譜之古寺,是鞏縣中嶽廟或慈雲寺。這些,另有專文論證,此篇不錄。
你看他名字呀
推薦閱讀:
※《太極張三丰》里小冬瓜是更喜歡天寶(錢小豪)還是君寶(李連杰)?
※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凌空力真的有么?
※太極拳創始於陳家溝還是武當山,或是另有起源?
※道家主張戒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