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嚴歌苓的新作《老師好美》?
兩個學生都不是太完整的人。
首先是貧困生,社會化過早,早熟相對的也就早爛,學校便服日穿西裝,家裡明明沒有背景,卻自己去學習各種物慾橫流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的知識,還想給老師自己住在繁榮區的錯覺。他母親被嚴歌苓借女老師心境描寫成新中國成立起來後,一部份人先富裕起來,另一部份被看成奴隸,那種沒富裕起來的。
「我不要。」他說,把仍然溫熱的鈔票向旁邊一推。「課外輔導老師一小時多少錢你知道嗎?」
「人家能請,媽也能給你請!」
他知道母親又去隔壁的高樓小區掙辛苦屈辱錢去了。小區的富女人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欺負窮女人的份上,一點優勢都不肯浪費
諸如此類
這學生充滿著一個十八歲貧困生想要有的合理虛榮。也許做為老師應該告訴他,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現實條件,你可以有虛榮心,去爭取、去奮鬥,去過上也許是你期待的那種人上人的生活,你的出身不礙事,不現實才礙事,重要的不是你身在何處,而是你將要前往何方。
可這老師沒有給他正三觀,只是給了他愛撫,和以愛為名的慰藉,以至於最後不可收拾。
還鑽到死胡同里去了。
到了她中有他,他中有她的深度,他還嫌不夠,還要往她的深處去。那深處的軟度和溫度讓他驚訝,盡頭就是那個神聖的小世界,多安全的小世界,只有叮咚有福在裡面待過……
也許楊晴才是最適合他的,當貧困生和他提起劉暢,楊晴馬上開始針對富裕作風做起了階級批判。
另一學生,這一個先富裕起來家庭的孩子也常見,父母在外用個種正當的或有瑕疵的方式拼搏,為其創造了富足的生活環境,卻也影響了家庭里親密關係的疏離。套路便是有些早熟,卻表現的玩世不恭,或不再意這,不在意那,好像很懂世間運行的規則,卻掩蓋不了心理的空虛。在最世俗世界取得成功的家庭的孩子往往產生了對於世俗逆反或出現理想主義傾向,像是說出「吃狗肉的畜牲不能等於於人類」這種話,這有可能往好的地方走,也有可能反社會。
兩學生都有自己對美的一種追求,都在家庭中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愛,就內容來看,父母是愛著他們的,只是愛或者溝通的方式一如作者所說。父母那代人「他們早就被這代人的語言系統淘汰了」。
對美的追求也就是一種愛吧。
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愛,他們就把目光投射到老師好美上,眼前這三十幾歲女教師,成熟、有知識、先進應該也美麗而風韻猶存,並且語言系統和沒和所謂的年輕人疏離,這點小說前面有了明示「可又想到你們這個歲數的少年愛誇張,且都誇張得有些動漫感了」,重點還是總對兩生的給出的那種對美之追求,予以愛的回復,以至於最後走火入魔了。
呵呵
我都不知道動慢感這詞具體是形容什麼好,大概孤的語言系統也快被淘汰了,由此不得不佩服嚴歌苓,老娘子真是與時俱進。
最後說說這老師,反感於貧生說謊,像是三人在車上的橋段,為了虛榮,稱做家裡有車,還有貧生拿家庭那麼貧脊的條件下給的錢買了條相對昂貴的項鏈送老師,老師好美也反感。
你知道我一向就煩那些舶來的洋節日。沒有人家的信仰,卻過人家的節日,意義和意思在哪裡?信仰是件大事,古代的西方人和東方人用戰爭、鮮血和生命來爭論信仰,而你們是這麼世俗地慶祝人家源於信仰的節日。就這樣跟國際接軌?我一直認為,這類膚淺事是不會有你份的。這麼個昂貴無用東西,等於是給鑰匙戴首飾,可首飾對於我本人,只意味著庸俗和廢物。
還有這老師,有那麼點想要小男生一直保有純潔,好像是母親看待自己小孩一樣。
連你父親和我之間都存在著一個齷齪的小秘密 他伸手在我腰上掐了一把
看著你,突然怕自己看到三十年後的劉審計師
老師相對於貧困生和富裕生的家庭父母,三觀很正,著實對於那個十八歲左右迷惘年紀的男女青年很有吸引力,不管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都是。
一個三觀正的故事應該是,老師應該利用自己的美,正這兩個學生的三觀,富裕青年成為一個年輕有成,不見得是賺錢賺的很厲害,但脫離虛無主義,踏實有自己明確目標和理想的好青年。而貧困生呢,不再使用謊言來滿足虛榮,避免了將來讓自己處於那種尷尬的境地,一步一腳印,正視自己的欲求和天然不足,奮發向上,不管其結果如何,至少不虛不假的奮發。
可小說是不能這麼寫的,又不是黨媒先進教育事業建設宣傳小黃文。
好像有個段子是這麼在傳遞訊息的。大革命的剽竊大盜和保衛者法皇說「母親決定一個孩子素質。」貧困生的母親省吃儉用,賺的微薄工資,把一切能供給最好的盡量地給予孩子,即便他們的地面是那麼的貧脊,這貧困生也是把自己透過家庭所給或自己掙來的收入給老師買項鏈,從他母親身上學習了這種「愛人的方式」,用來當作自己的籌碼,提供自己所能給的,去逆向追求一個好美的老師。
而富裕生呢,他的董事長母親不是借著現實地位的成就,給與了他在尚未獨立年齡下的物質體驗和生活,在女老師和前夫談判的時候,富裕生在女老師母女後面作靠山,靠的也就是他董事媽借過來的虎威,用來當作自己的籌碼,提供自己所能給的,逆向追求一個好美的老師。
這兩男的都不獨立,家裡的奶水都還沒斷,談感情的對象卻是活生生的單身獨立撫養小孩的老師,覺得這種老師好符合他們的審美。可卻不知道他們在尚未獨立之前,是不可能有維護這種美的,靠的還是家裡的奶。
他們對於美和愛的渴求,獨立也許是兩個男學生的出口,在獨立之前,拿著家裡的錢談家人會反對的感情是很難有結果的,更不可能拿著老師的錢影響了老師的獨立,那樣他們心理的那份美也就美不起來了。而這兩個未成年男孩子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性格不夠豐滿,兩個人的虛榮和輕浮以及各種屬性其實可以拼湊成一個較為完整的人,一如富裕生剛轉校那時一樣,其實他們倆可以是好朋友的,犯不著刀兵相見。
最後老師似乎開始覺得,又或者女兒也出現了兩個男學生一樣對母親價值觀的逆反心理,包含老師自己的媽,幾個"母親"在母親這個角色的扮演方式上在這小說里佔有很大的份量,整個敘事很難繞開母子關係,而相對的父親的角色在裡面就很薄弱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孔子很無聊,一版一眼的老師也無聊,也許他們早就被當代人的語言系統淘汰了,是我們不恥的,他們不是金八先生也不是麻辣教師,更不像羅賓威廉斯在Dead Poets Society裡面那樣春風化雨
可正是這些無趣,一點也不美的老師伴隨著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渡過那段最逆反不羈的青春年代。
要每個老師都這麼美,按青春期的處事思維,多少會增加一些師生之間不可逆的悲劇的。
呵呵,嚴歌苓怎麼對惡魔獵人會有那麼大怨念。
讀小說的尋常情況是,讀者不知情等待著他們的是怎樣一個故事,更無從知曉故事的結局。只能靜待作者抽絲剝繭,把謎底一層層揭開來給大眾看。《老師好美》則不一樣——改編自一個震驚全國的真實事例,人們在沒有翻開扉頁時,就知道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結局,甚至已經形成好了預先的判斷。縱是嚴歌苓和她的生花妙筆,也不能給丁佳心真正翻案。這就是駕馭這個主題最大的難度。面對著如此巨大的挑戰,遺憾地,《老師好美》沒能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老師好美》的最大敗筆,不在於情節添補的匱乏,不在於不符合傳統價值觀道德觀,而在於對人物形象塑造的無力感。作者不斷變換第一人稱的身份,正是在試圖填充、豐滿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側面摹寫出人物的輪廓來。然而這種嘗試,依然沒能夠使三位主人公真正躍然紙上,這點遠不如《第九個寡婦》中王葡萄那樣靈動鮮活。作者沒能賦予丁佳心這個形象足夠的張力,我們感受不到丁佳心對任何一位少年真摯的深沉的發自真心的愛,也沒能夠真正塑造出邵天一和劉暢二者真正不同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二者的性格特徵、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外在表現,都沒有多大的區別。提供一個剪影的描述而不揭示名字,很可能一部分讀者會說是邵天一,另一部分讀者會說是劉暢;如果情節改成是邵天一衝動之下殺死了劉暢,讀者也不會覺得十分違和。當然,作者還是打造出了被中國應試教育體制、家庭模式壓迫的少年形象,在這一點上是成功的。另外,最終用open ending的形式而不是揭示劉暢的結局,這個處理手法還是非常成熟而巧妙的,也是嚴歌苓所擅長的。
從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到第九個寡婦,嚴歌苓已經在文壇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與地位;撰寫《老師好美》是個費力難討好的活兒。為什麼偏是要寫這個故事呢?我想,或許正是這段似為曠世畸戀、實則平凡樸實的情節,深深吸引了作者,讓她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從而情不自禁地要把一個豐滿立體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種代入感,正是來自於女性複雜而難以捉摸的內心情懷。丁佳心雖然打造出了良好的班級氛圍,培養出了一批成績優秀內在堅強的學生,但是這一切來自於她的直覺,來自於她的感性認知——她是在用自己的靈魂和情感在培育學生,而不是運用自己的理智與智慧。她愛邵天一也愛劉暢,但是這種愛是從自身出發的,而不是從自己的職業角度出發的。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卑微的、懦弱的個體,並不具有偉大的人民教師情操,而是隨心所欲、率性而為了。她雖然對學生有著極深的愛——這種愛甚至犧牲了她的女兒叮咚,並且打動了半個「情敵」女班長楊晴,但是這種愛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是感性的產物而非理性的結果。這是丁佳心這個角色最真實之處所在,也是為什麼嚴歌苓想「附體」於丁佳心,這樣敢愛敢恨、縱情歌唱一回。
如前文所說,《老師好美》的長處,顯然不在於情節鋪陳,不在於人物塑造,也不在於文學造詣。這部作品的優秀之處,除了深入挖掘了「曠世奇戀」表面之下的平凡與卑微的個體,主要是在於非常到位地批判了中國應試教育體制與傳統家庭模式的嚴重弊端。
先說應試教育體制。邵天一和劉暢自不必說,文中已有足夠多的側面反映出二者因為巨大的考試壓力,而患上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貫穿始末的還有各種各樣因為過大的應試壓力,不僅失去了個人的自由、興趣與追求,而且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心理甚至生理健康。這樣的案例不是孤例,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對一個群體的迫害,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當劉暢被關入監獄,他竟然第一個感受是,再也不用操心讀書、考試了!他雖然成為了囚犯,但是卻感到了久違的真正的自由。
這個故事的主線本身,就是在批判高考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壓力:一方面,當這兩個十七八歲的男孩被高考的重壓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時,那種成長的少男少女戀情顯得缺乏勁道,畸戀帶來的張力更能夠平衡他們超負荷的年輕心靈。這點與劉暢母親用巨賭來緩解壓力是同一個道理。另一方面,劉暢殺死邵天一純屬是衝動殺人,他殺戮之欲的真正對象,絕不僅是邵天一。如文中所寫,他想殺的多了:還有該死的複習,模擬考試,高考,制定複習考試的人,每個對他諄諄教誨、喋喋祝福的人,那些嘮叨了又嘮叨「你要用功哦!時間不多了喲!爭取考到一本喲!」的人們……
再說家庭模式。邵天一的家庭和劉暢的家庭在經濟地位上非常不一樣,然而這兩者的家庭模式,卻都是殘害孩子的家庭模式。先說邵天一。他的母親關愛他,卻只知道不停地問他吃飽沒有,要不要多吃一點,要不要多拿錢,而不知道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情,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於是邵天一也是愛母親的,但是他卻不知道如何去愛——這是因為這個家庭就沒有教會他如何去愛。他們只叫他用功讀書,而不關注這些情感表達,不關注他的內心。而且邵天一的母親其實是他失眠的病根之一:她放任自己的不進步,而把本應對自己的壓力,全部轉移到了兒子邵天一頭,逼他成功,逼他出人頭地。邵天一對成功的慾望那麼強,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他母親的慾望,而不是他自己的。他的母親甚至會變成「母獸」,用最難聽的話刺激他傷害他。這不是在為他好。這不是。
劉暢的家庭則是另一番模樣:他的父母並不真正關心他,然而卻又做足了關心他的模樣。他的母親從來不在他需要錢的時候給他錢,甚至他提出要的時候都不給,合理的需求都不給;卻在她想對兒子擺闊的時候,大筆大筆給他錢。表面上她是在愛孩子,實質上卻只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他的父親更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公然把自己的情人帶到兒子和兒子的老師面前。這樣的父親,如何教會孩子去愛、去正常健康地愛?
就連楊晴,這個成功在應試教育體制中勝出的女孩子,都來自於一個不會愛孩子的原生家庭。談起當初因為壓力備考而脫髮,她親口說,家長心疼、著急,孩子心裡都明白,但「掉成禿子」還是挺傷人的。楊晴還說,我們班大部分同學的家長就這點素質——他們不懂得合理去表達,不懂得怎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光有好心是不夠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而丁老師也心疼,也著急,但是她就知道不能用難聽的話語去刺激孩子的心靈。
這並不是一場曠世畸戀;這只是他們最平凡最卑微的背影。他們活在最壓抑的生活大環境里。僅此而已。
今天剛看完,不請自來答一發,太想表達觀點了。。。。不講大道理,只想談一下人。
小說前半段,我對丁佳心是懷有相當程度的鄙夷的。在她與邵發生關係前,可以認為她對邵只是出於師長的關心,我相信當時的丁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呀,在邵請求原諒,抱住她的夜晚,她默許了他的所作所為,讓邵突破了一條他認為十分重要的界限。小說里並未詳細描述丁在這一夜的心理過程,但這一夜的丁何嘗沒有渴望呢,她這時對邵何嘗沒有一點哪怕是她「錯會了的」愛情呢?她不夠聰明,她太軟弱,正如小說里所言,她是個畸形的女性怪物,她對邵,對劉而言都是混雜了友愛、母愛、男女情愛的怪物。邵、劉未成年不去評論,丁作為老師,作為成年人,作為被賦予了責任而也自認為身兼責任的人,如此軟弱,如此地放縱內心隱秘的慾望(這一小點只是我的看法),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給邵、劉的試探以回應,是她一步步把兩個好學生帶進深淵。我想評價丁是個蠢貨,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一個主觀上沒有絲毫惡念客觀上卻毀了兩人的笨蛋。不知道當她給他們發出「也想你」的簡訊時她內心到底作何感想,教了十幾年書卻還意識不到少男那種給點顏色就上天的心態(但這裡要說劉新泉是個很重要的誘因)。尋求理解,尋求幫助,尋求慰藉,這是小說的答案,是呀,這一點丁沒有錯,可是她找錯了對象。
丁對劉是喜歡的,作為讀者,其實不介意這樣的師生愛情,我甚至不介意她的「移情別戀」。只是呀,丁作為老師從來沒有真正花費時間認認真真想要去解決三人關係,她只是裝作不在乎,確實,她好像可以做到,在邵看來那就是私定終身的一夜在丁看來並未有如此意義,她只是拖,或者說享受著這樣的關係(對劉更是如此),而她意識不到自己是在「享受的」,意識不到自己是在享受劉對自己的感情,或者說這更是她內心隱秘的慾望,她太笨,太軟弱,她看不見後果,所以到了小說後半段,我開始同情丁,厭惡邵、劉。丁的女兒最後道出了真理:他倆都糾纏我媽,都想上我媽(此處可能記得不準確)。這句話說得很對,邵、劉所有包裝起來的那麼肉麻的簡訊,說穿了慾望二字而已,在重壓下產生的畸形慾望而已,是這兩人一步一步逼著丁走向絕路,是他倆一步一步毀了叮咚的生活。
寫到這裡,突然想說的都被抽幹了,一言以蔽之,這三個人在我眼裡都是主觀上沒有惡意客觀上卻把對方逼上了絕路的蠢人,被慾望牽引著走的蠢貨。可能因為丁是女性,丁一直以來都是被動接受,在我眼裡邵、劉的罪惡猶甚,諷刺的是,兩個人都對叮咚「好」,可就是這兩個人毀了叮咚的生活和她摯愛的母親,就是這兩個想要做叮咚大哥和年輕繼父的人在叮咚眼裡如此不堪入目。
作為讀者,無話可言,不能批評誰,誰看上去都沒有錯,誰都不該以聖人的標準被要求。邵、劉喜歡上一個人,因此有嫉妒有怨恨,這哪裡有錯。那丁呢,一個離異了十幾年的女人,學生眼裡的好老師,並非有意「腳踏兩隻船」,哪怕不顧師生責任去談一場師生戀我也能接受,她的錯不是因為她懷惡念,她一直希望二人有好未來,她到最後都極力在挽回,只是她軟弱、笨罷了。
所以我想呀,生活里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看似極無情、極自我、極隨心所欲的人,也許他們比之那些用各種名義包裝和美化慾望而不自知的蠢貨,才是真正有智慧和善良的人。
非常失望,感覺吃了一本地毯文淆…
恕我直言,嚴歌苓老師大概忘記了「國際視野」
在國外搞師生戀的話女老師一樣要坐牢,丁佳心的行為難道比李國華高貴?扯淡吧。
本來是個不錯的題材。以嚴歌苓的功力本來可以寫出深度,寫出人性的惡,可惜基調確是對女教師和兩個男生的「同情」…只覺得整本書的洗白視角讓人對主角加倍厭惡了。(明明三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還有裡面的網路語言 真的不是win95時代的?這本書和中國高考壓力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來丁佳心是一個挺那什麼的女人(有些事情我覺得她不是迷茫,是連底線都沒有,我不想用綠茶婊這麼不經思考的詞,但心裡默默的認同了)。她和劉暢或者是邵天一在一起總是會有意無意的挑逗,也是這些挑逗與親昵釀成了後來的悲劇。導致這兩個孩子的畸形戀,和高考的關係真的沒有刻畫深入,我能看見的完全是這個30多歲的老師在作祟,她有意的撩總能找到春風般的理由,無意的撩則是作為女人本性的流露(衛校臉)。我寧願相信嚴老師起的書名應該是諷刺。
而刻畫人物的背景,環境,性格呢,只是借用的符號,借用這些符號來寫一個瑪麗蘇的故事。我後來去網站搜集了這部小說的真實故事,新聞都比這小說好。估計當時嚴老師看重這個故事就自然和高考聯想到一起,而我則會懷疑那個女老師可能是有某種從人性來說的心理障礙。
所以不如寫成羅曼蒂克的寂寞老師與風華正茂的學生之間的糾葛。寫愛的泛濫,寫人性自私。
其他還有很多尷尬或者說失敗的地方,但我覺得主題跑偏了才是重點。
神奇的是這本書今年再版了。第二次讀完改編自貴陽六中事件的《老師好美》後上豆瓣看了評分,令人驚訝地低。仔細看了看,又想了想,大概是幾個問題。
第一,邵天一和劉暢在少年情感、人物塑造上相似度太高。除了家庭背景和成績外,兩個人對丁老師的情感,性格特徵上都沒有塑造的立體感。常常讀到一半,會忘了現在是誰在講話。
第二,時代問題。這些網路語言和數字確實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並且,在少年情感上未免顯得有些矯情。讀前半本的時候,一直被酸到,不像是我的同齡人。另外,嚴歌苓表示《老師好美》是為了批判高考,而這份畸形戀是因為需要舒緩高考的壓力。雖然文章中的確有在塑造一個高壓環境,包括各種穿插的情節(租房,掉頭髮,失眠等側面),但從學生角度來講,總覺得這份作品沒有寫出真正的高考。
第三,丁佳心作為一個老師的問題。有人說她優柔寡斷,有人說她瑪麗蘇,但我讀到最後一直不能理解她的內心活動。作為一個老師她盡心盡責,但作為一個37歲的女人,如果說她遲鈍,我覺得不太能接受。說她兩個都喜歡,但我卻讀不出愛情。如果說劉暢和邵天一這兩個人物塑造地失敗,那麼我覺得更失敗的地方在於,全篇最應該被理解的愛情卻沒有被適宜地展現出。
從這個故事來看,前半部分確實挺無聊。但後半本,嚴歌苓的描寫手法和不經意間流露出情感上的細膩感,我想我讀完內心還是有點難以平靜的。
尤其讀到最後丁佳心被邵家人打死那段,其實有點出乎我的意外。從師生戀的角度,側面描寫了一個非常尖銳的社會貧富差距矛盾。可以想像邵家對她的憤怒,以及憤怒伸展出的最簡單最暴力的決定--把她打一頓。而最後,邵母的一點同情心給丁佳心餵了一點水。如果說社會暴力對她進行毆打,那麼她的真實的善良卻只能喚起那麼一點水,卻無法成為拯救她的甘露。
作為一個旁觀者,其實我並不能很好地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應該怎麼樣,是誰的過錯。
叮咚的害怕、充滿自尊心的逃避和最終選擇離開,是作為母親的丁佳心抗爭前夫這麼長時間的最終結果,作為母親的她心裡曾想,是不是自己的不存在更為好。生無可戀?如果這樣的師生戀情是一場罪,那麼社會壓力是逼叮咚離開、逼丁佳心選擇死亡的最後原因。
沈從文:「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他們不正當好,還是愛了。
因為我還是個孩子,看到能帶入現實又蛋疼又羞羞的片段總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比如兩學生幼稚的爭風吃醋),就是一大堆人在旁邊圍觀你卻假裝看風景迅速撿起地上棒棒糖的感覺。
卻意外摻雜著鑽心的痛。
在我心裡,無論最後誰死誰生,在故事中綿延的痛苦繫於激情,無關愛情。
小說原型的真實新聞里的老師更不堪啊,4角戀,無論原型還是小說,都清楚表現一個事實:青少年時期的情緒不穩,容易激動不安,影響學業。
所以大人,尤其是老師,不應該跟這些孩子發生什麼愛情糾葛,這是很致命的。這是社會設定的底線,希望所有老師和成年人自重。
高中少年或許跟同齡人戀愛,說分手就分手,但跟成年人的老師,特別是那些戀母情結已經完全擊敗身邊的美少女了,可悲。那是缺母愛和追求母愛,老師卻跟他發生性關係,這樣就太可怕了吧,感情容易錯位混亂,已經有點變質的感覺,戀母情結算是愛情嗎?愛情的話,會纏住老師不放嘛?會去殺人嗎?殺人動機夠不夠?
現在的高中生確實牛,戀愛多的是,希望可以不影響學業,希望有感情糾葛能和平分手不動刀動槍。
師生戀的時候,老師太容易被學生威脅公開他們的關係,處於弱勢,真的很被動,甚至不能脫出這層關係,太噁心了,一旦公開,必然工作不保,生活不容易。
而學生相戀就不會有這種問題,最多轉學了事,老師因為名聲毀了,哪裡的學校也不收。
對於上面很多答案,先分清楚戀母情結合愛情再說。
以守護愛情的名義動不動就動刀子,那不是愛情。
正在看這本小說,表示有點看不下去
丁老師刻畫的太矯情,一個36歲的成年老師,在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自己的學生的時候像一個幼稚的少女,一臉我為你好的無辜狀,不時的默許和撩撥,讓我深刻的懷疑,她是怎麼成為優秀的人民教師的。
裡面有對高考應試壓力的批判,在我看來,都是無病呻吟,一兩句呼喊,根本就沒有真正反映出高考孩子們的心理。
我想好的小說,一定是直擊人心的,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複雜的人性總能喚起人的共鳴,而這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都很單薄。
準備棄書了。
一口氣花費6小時讀完,覺得酣暢淋漓。
故事採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又不斷轉化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敘事口吻,將情節步步推進,有客觀陳述也有主人公主觀感情真實流露,感覺在有序的混亂中達到最後的結尾。
主題上,依據師生不倫三角戀的故事,揭示求而不可得,禁錮壓抑與反抗。
個人覺得是職業寫作者用專業態度寫作的結果評價4????。開篇對審判庭上的精彩描寫,就吊足了胃口,可謂是非常成功的。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也讓人一度抑制不住讀下去的衝動。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很考驗作者功力的,嚴歌苓做得很好。
可惜的是在人物及關係描寫上破了功。
無論是《陸犯焉識》《扶桑》還是《小姨多鶴》等等,我覺得嚴對女性的認識是極深刻的,她所塑造出來的女性形象,多的是堅強隱忍又充滿了柔性的力量。我感覺得到在《老師好美》中嚴歌苓意欲把丁佳心描繪成如此 —— 一個讓人又愛又恨,既貪婪醜陋又大度美好,既自私又充滿聖母光環的人。
可是越往後讀,越深入這個故事,我就越反感丁佳心。我知道她無私的為學生奉獻,我知道她對文學的美好認識,我知道她的溫柔和善念,但我真正的感受是:她真的是一個自私到骨子裡的人。我其實並不是那麼反感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或者是三角戀關係,我反感的是丁佳心在整個事件中的有意無意的撩撥與默許,圓滑與周旋,這些統統都來源於她的自私。而這些醜惡一旦出現在她表面上的美好揭露之時就更顯駭人。以至於我感覺她已經超過聖母婊所定義的高度了…
而無論是劉暢和丁佳心還是邵天一和丁佳心他們之間的故事,他們的感情發展都讓人感覺有些莫名其妙。我其實讀不到「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劉暢犯下殺人罪的原因執拗於妒忌和缺愛甚至是一時的衝動?總之我覺得很不夠刺激我,也不夠能說服我。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讓人有所興奮又失望的故事。
ps:還有裡面發的簡訊,用的所謂的數字語言,實在是很讓人齣戲啊…當代高中生真的會這麼用嗎…
半夜三更一口氣讀完小說,忍不住說說。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評論了。
應該說看書前是懷著希望的,一是因為嚴歌苓,雖然沒看過她的小說,但看過電影還是有深度的。二是因為中學教育的題材感興趣,不知現在中學生是什麼樣的想法。
看完書後很困惑,是世界已經變了嗎?心兒應該是愛劉暢的,這我可以接受。那她對天一又是什麼感情呢?為了學生能夠睡著覺參加完高考,去說愛你抱抱你甚至發生關係,師生間的護犢之心和愛情能是一回事嗎?還是一顆受傷的心貪戀來自異性的呵護?那這種呵護在暢兒那裡不是也能得到嗎?
如果我是老師,在學生說出我愛你的時候,我會檢討修正自己的行為。也許思想老套,認為愛情唯一,師生有別,一個老師又如何同時愛兩個學生?落伍了,世界真的變化這麼快?
許久沒看小說了,印象最深的兩個,張潔沉重的翅膀,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物個性鮮明,好人好的有道理,壞人壞的有道理,你都能理解。而我真不能理解心兒,我相信她不應該是壞人那一撥的,但很多事不該有界限嗎?和學生親近的界限?如果不是愛,也能說愛你抱抱你嗎?我真的老了,有人告訴我,現實中的中學生和老師是這樣的嗎?當然這只是個例,但作者應該對主人公的行為有個合理的解釋,一切行為都應該是有原因的(也許我看的不仔細?)
期待更專業的回答……
看的我很痛苦,不只是為那兩個小男生,也是替丁佳心惋惜。
她嚮往愛情,在成人的世界卻很難找到純粹的愛情,才對兩個真誠熱情的男孩子難以抗拒。可是這種愛卻一直使她背負著自責和悔恨。
不只是男人,女人也會有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吧。邵天一是他的白玫瑰,成熟老練,沉穩早熟。劉暢是她的紅玫瑰,天真坦誠,熱情調皮。
對於這種感情,她在努力調整,當已經發展到兩人都愛上她時,她最理性的想法就是等把所有學生都送入大學再全都了斷,可是說的太早了,造成了劉暢的誤會。
可故事的結局,造成死亡的所有起因不也是誤會嗎?邵一直誤會丁與劉有染,劉誤會邵糾纏強迫丁。嚴歌苓筆下的女性,往往有一股強大的母性支撐,多鶴,扶桑,心兒也不例外。
母性讓女性的形象寬容,博愛,溫順馴良。這是自然賦予女性的天性,廣博宏偉的愛像大海一樣,孕育著生命。
心兒這個女人,她的母性被誇大,同時人性本身也是有需求的。樂兒的純真滿足她的母性釋放,天一早熟,壓抑隱忍的性格,讓她覺得平等。出於老師,她不願讓任何學生墮落,何況是因她墮落。然而這兩個心智魯莽的小困獸要的是愛(嚴歌苓寫作,總會有愛,包容萬物的愛)。心兒便像母親一樣哺育,愛撫,自己也迷失在愛里。因為愛是裝不出來的,她把生命都填補了進去。
只是個人見解 偏頗請見諒你相信,成長會讓純潔變了質么?
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看到有人評論:
也就她,可以把她洗的這麼白。
評語里的第一個「她」,是嚴歌苓;第二個「她」,是丁佳心,一個高中生謀殺案的源頭。
故事是多視角講述的,有掌控全局的「上帝視角」、丁佳心的自說自話,也有網上訊息的綜合整理。
故事從法庭上揭開,劉暢為被告,死去的邵天一為原告,而謀殺動機是為了得到丁佳心的愛。
丁佳心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作為班主任更是盡職盡責,可她沒能把女人、母親、班主任的角色區分開來,讓兩個莽撞鬼走岔了路。
青春像一種病,有的人慢慢痊癒,有的人無葯可醫。
她希望每位學生有心事都能與自己講,卻未料到自己已過多的參與到學生的感情生活中去。
邵天一成績優等、家境貧困,導致他自尊心極為強烈、過於早熟,他的青澀情感在壓力與失眠中,急需找一個溫暖的港灣來安放,與成熟丁佳心相比,同級的女生是不值一提的。
所以他愛她,愛的卑微,愛的痴迷。
丁佳心心疼這個脆弱的孩子,卻時不時以一個女人的姿態面對他,給予他奢望與幻想。丁佳心因為破碎的婚姻,極度缺乏安全感,邵天一的早熟給了她片刻安慰。
她是自私而不懂拒絕的,否則她也不會與邵天一行男女之事。青春壓抑的慾望一旦釋放,像山火,會燒毀一切。
邵天一為了她,無比期望自己快速長大。
可還沒來得及,劉暢便作為轉校生插了進來。
劉暢家境優越,但有錢人的孩子並不總是快樂的,他的父母未能滿足他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愛,而丁佳心的母性與慈愛給了劉暢另一份幻想。
劉暢純潔率真,看似樂觀,卻獨自守著那份青春孤獨。丁佳心是真心喜歡這份美好的,所以她不願劉暢長大,對他溫柔相待。
劉暢對她著了道,愛的同樣卑微,同樣痴迷。
「女人的美麗是抽象畫,為懂得的人而美。」
世人難以理解,但至少世界上有兩個人肯定了丁佳心的美。
丁佳心的錯,在於她放縱了兩位少年的痴情與愛慕,承認了對他們的愛,她的猶豫不決、逃避,成了悲劇的導火索。
青春像一個庇護所,包容著所有的幼稚和肆意妄為。臨近成年的尾巴上,他們不成熟的愛便悄悄露出了馬腳。
劉暢在監獄一年後,竟順從律師的話,承認自己殺害邵天一是受丁佳心的暗示慫恿。
他的純潔,終於消失了。
劉暢得知丁佳心被邵天一的家人毆打致死後,不停的催促律師快點走,律師不走他怎麼能好好的祭奠死去的她,祭奠死去的十七歲。
世人常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帶有色眼鏡呢?
大多網友一味的支持受害者家人,盯緊劉暢富二代的身份,辱罵丁佳心為魔女。
他們可能不會知道,邵天一死後,家裡的麻將席、牌局似乎從沒散過,他們的輿論讓邵天一的家人有恃無恐,最終將丁佳心活活打死。
青春像一種病,有的人慢慢痊癒,有的人無葯可醫。
痊癒的人無法否認曾生過病,也無法證明已除病灶;無葯可醫的人便一直活在青春里,逃避成長與理性。
更多影評書評請關注公眾號,七月的七日
http://weixin.qq.com/r/PC-QyJvEqsbVrd_r93o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很多人覺得這部小說的三觀不正,可我的觀點恰恰相反。
師生戀的確不符合傳統道德觀,但是師生戀只是小說主要事件的外在形式,是一個標籤而已,可以定義事件,卻並不能定義主人公的本質。
丁佳心從來沒勾引過這兩個學生,她對劉暢和邵天一的態度都是經過思想鬥爭的,她對他們動過一絲情,但是更多的是長輩對晚輩的呵護和不忍。如果她不接受他們的情感,而是直接拒絕,那麼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知道,以劉暢的犟脾氣和邵天一的敏感虛榮,他們絕不會放棄追求,而是會做出更魯莽的事情。而如果她接受了他們的情意,那麼他們會更願意努力學習,不會受負面情緒影響。老師和學生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產生矛盾,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壞的。
中間有個情節,丁佳心在課堂上突然對邵天一不理睬,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她的真實態度了。她一開始就下定決心,高考之後再把一切挑明。高考之後再狠狠傷害他們,他們才不會遭受損失。
如果邵天一沒死,那麼丁佳心就是事件中最可憐的人。她多照顧了兩個不成熟的少年,還被強迫違背人倫把兩個兒子似的小伙當情人,又不能說出真實想法……她為他們操碎了心,還得容忍兩份青澀。
好了,現在邵天一死了,人們就把這個她指為事件的惡根。在人們眼裡,一個如此年長的女人能挑起兩個少年的鬥爭,正好她又生的漂亮,那麼種種跡象在群眾心裡一一印證,丁佳心就是個狐媚子。
群眾公式一 美貌+讓男人無法自拔=狐媚
群眾公式二 美貌+讓男人違背倫常=萬惡之源
群眾更希望看到和自己心中思維定式相吻合的「真相」,然而嚴歌苓揭示的是客觀的真相,又恰好是與群眾的思維定式相衝擊的真相,所以這本書的觀點才難以被人接受和理解。
嚴歌苓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論文筆論深度她的確比不上許多大家,但是她解讀真相和對人物情感的能力一直很強。《老師好美》的形象塑造和形式構造都不夠好,但是這本書呈現的真相卻給了我震撼。
當初人們一提到金瓶梅就覺得自己被侮辱,《金瓶梅》不還是被發掘出重要價值了?《紅樓夢》曾經也不受待見,現在卻被奉為經典。群眾的眼光客觀了,對文學的態度認真了,文學作品才能擁有應得的地位。
我相信,總有一天人們能接受這本為不倫戀女主平反的《老師好美》。我堅信這本書的三觀正得出奇。(⊙v⊙)
快一年前看的書了,當時留給我的震撼和疑惑仍然會時不時在心頭徘徊,也是因為這本書愛上嚴歌苓的。這實在算不上她最好的作品,在很多人眼中,甚至是她塑造無力的敗筆,但原諒我見識短淺。她出人意料地從丁佳心的角度寫出了一段令人深思的「畸戀」,讓我回味起來時,都不知該作何感想。
有人問,這個老師真的美嗎?我覺得是的,丁佳心實際上是一個符合我們傳統觀念的好老師。她認真負責,親切友愛,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留給了她的學生。在那些學生眼中,她的美毫無疑問。可是是什麼讓她的美變質了呢?
有人問,老師和學生之間,這是愛還是移情?我不敢肯定。我只想問,如果換成一個三四十的男老師,和兩個十七八的女學生,你們又會怎麼想呢?
好老師到底是什麼樣的?愛情又為什麼一定要是正好的時間和年紀?而什麼,才是愛呢?
整篇小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錯位和無力。小說的最後,丁佳心試圖以支教化解自己的罪惡,仍然被打死了。
別害怕,這世界永遠不會給你改過自新的機會。
愛的陰暗面盡顯眼底,且撇開不談這份愛的特殊性。嫉妒,佔有慾,排他性應有盡有,怎能讓人不發瘋,這愛,沒有讓人變得更好,反而讓人毀滅。
老師
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
她與他們浴血奮戰
太親近啦
以至於忘了自己
是什麼
1,嚴歌苓寫的是充滿禁忌的不倫之戀,以不同人稱敘事的方法降低其作為真實社會事件的聳動感。"敘事中部分用第一人稱展示了少年殺人犯的內心世界,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作者塑造的女老師丁佳心,人設是一名優秀的高中語文老師,但是行文中展示的教學片段無法作證她成為全班同學的精神領袖,是任何一所普通高中最庸常的課堂問答。她與學生形成的情感鏈接也是最常見的噓寒問暖型,沒有與學生有更多形而上的共識與理解。尤其是與學生往來的簡訊充滿了「520」之類的詞不達意的表達,與學生稱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定位不符,師生沒有最基本的對文字的敏感性,看到520這種爛俗的表述都能夜不成眠,體現不出語文老師誘惑少年的專業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