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打不打農藥?
我不洗就吃了,很想了解一下。
我是從事農藥銷售的,全國來說,長三角地區草莓用藥質量較高(當然草莓價格也高),其中絕大多數使用進口農藥,從育苗到最後完全下市,前後用藥次數達百次以上,你以後吃草莓還洗嗎?
首先回答lz的問題。在我國,除了有機農產品,不容易找到完全不打葯的種植農產品。就算沒有農藥,灰塵、細菌之類的也要洗洗吧。就算有農藥,直接吃了也不一定不安全。
我是做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行的,借你的寶地從我的專業和個人的了解談談農藥這個問題。
農藥,廣泛、通俗地講,就是農作物的保健品和藥品。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很多人嚮往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在用,而且用量還不小。完全不用農藥,我有理由相信,直接或間接因農產品缺乏而死的人會多得太多。農藥合法合規科學地使用,所得農產品一般是不會對食用者的健康構成危害的(想著0風險的人請忽略我的發言,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事情)。下面我詳細說一些這方面的情況和觀點。
1、 拋開農藥使用的科學性談危害不是無知就是耍流氓。農藥殘留不是問題,農藥殘留超標才可能有問題。
我國農藥殘留的問題之所以經常會引起那麼大的波瀾,原因有多方面的。我們以前經常用的農藥裡面有部分是高毒乃至劇毒的,長期以來大家就形成了一個印象和經驗,農藥能致死,很危險。其實在高毒、劇毒農藥的禁限用和逐步淘汰替代上國家和政府一直都在努力,發展推廣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與此同時對農藥進行登記,農藥上市銷售之前所必需經過的其中一個流程就是進行田間試驗,驗證在商家推薦的使用方法下農藥在收穫時的殘留水平是否符合安全標準要求。因此合理地使用正規農藥,既能保障我們平時生活的需求,又不會造成環境健康危害。農藥殘留是否有危害,跟很多因素包括農藥的毒性、使用的規程、使用量、使用次數、採收期等有關。我們遇到的很多農藥殘留中毒事件,是違法、濫用、亂用農藥等行為所造成的。做一個對比,不管是中藥或者西藥,在服用或使用時,都有一個攝入量的問題,過度了就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威脅。很多中藥材都有一定的毒性,但我們從古代以來不都是在用著嗎?西藥很多都有副作用,不也天天賣著嗎?凡事都有一個「度」的講究,拋開農藥使用的劑量、規程、殘留水平來談毒性,不科學也不合理。農藥殘留「檢出」和「超標」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法律法規上的相應處理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2、 農藥殘留超標不一定等於有害。
進一步說,吃了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是不是就一定會有健康方面的危害?答案是不一定。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是一個「控制標準」。低於限量一般認為是安全的,等於或超過限量,造成危害的風險會比較高,但不代表一定有即刻的危害。限量在制定的時候一般都留有安全餘地。舉個例子說明,假設經過科學研究和試驗表明,一個體重60kg的成年人每天喝一瓶500mL的可樂,他的牙齒就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損害。那麼我們最後定下來的限量不會是500mL,還會計入一個風險係數因子。以100的因子來計算,最終制定的限量就是5mL,以儘可能地保障各個人群的安全。限量不是「安全」與「有害」的絕對分界線,還跟人的年齡、性別、體質、膳食結構、農產品食用量、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係。就像一座橋限重50T,一輛載重50.1T的貨車壓過去,橋就會馬上塌了嗎?就算是60T的車天天跑過去,橋可能還會好好的。也許需要長時間超載數倍的車碾壓,橋才會塌。我說這個事並不是鼓吹超標也沒什麼問題,而是想表明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站在法律法規的層面,超標了就要進行相應的處理。站在科學分析的角度,對一些問題不用過度反應。
再說說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嚴格程度的問題,國際標準不是都比我國的完善和嚴格。如我國大米中鎘的限量是0.2 mg/kg,膳食結構跟我們頗為接近、生活中經常食用大米的日本,限量是0.4 mg/kg。同樣一個檢出0.25 mg/kg鎘含量的大米,在我國就是重金屬超標了,在日本就符合安全標準。日本人吃米飯也並不比我們少多少,那你說這個大米能不能吃?一個限量標準的制定,首先考慮其對環境和人體的綜合保護性。除此之外,也有非科學安全的因素在裡面。如貿易壁壘、標準實施的可行性和成本等等。說到底,不要把自家想得太壞,把別家想得太好,都是凡人。
3、 對於網路和媒體的信息要客觀和理性地甄別看待,避免先入為主和人云亦云。
網路傳言和新聞報道等,有客觀反映問題的,也有誇大、過度渲染甚至是錯誤或者虛假的捏造的。盲目相信和傳播不實信息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增加無謂的困擾,給無辜的人帶來傷害。舉個可能很多人知道但並不了解的例子,2015年北京草莓中乙草胺事件,始作俑者是三大官媒之的CCTV。報道的根據是不到10份的草莓樣本,裡面聲稱檢出了超出歐盟限量7倍的乙草胺。整個分析過程的科學性和規範性很兒戲。樣本的代表性、檢測機構的資質、檢測過程的科學性及可靠性等都有很大問題。就這樣一個事拿到新聞上一說,草莓行業保守估計損失以千萬計。監管部門就此進行大樣本量的抽查檢測但並未發現什麼。後來草莓行業協會走法律途徑起訴CCTV,結果是報道的記者被開除,某自視甚高的機構內部說句不是,就這樣和解了。再往後人民日報也出來澄清事件,進行反思,可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農戶不也是我們的勞動人民一份子嗎?他們老老實實種出來東西,靠自己的雙手過日子,遭受這種無妄之災找誰說理去?又有誰能補償他們的損失?社會不能沒有媒體和公眾監督,但不管是誰,都應有基本的原則、底線、理性和邏輯思維。對自己負責,對他人也要尊重。隔行如隔山,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有相當的了解。正因為這樣,對於外來信息應有一個謹慎甄別接收的過程,不麻木,不過激,不然最終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是整體逐年向好的,但從現在的信息看上去感覺好像什麼都不能吃了。這裡面有我們現在獲取信息渠道眾多的原因,有媒體網路傳播放大聚焦的作用,有我們對於食品農產品要求提高的原因,也有心理作用的因素。並不是問題比以前多了,而是我們知道事情的比例和數量增加了,並不是說明質量安全情況在變差。
4、 政府、專家公信力和權威性不足,執法覆蓋面和力度不夠。
作為監管體系的其中一員,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很慚愧。造成這樣的情況有客觀和主觀因素。我國種植業有著小、散、多的特點,從事者的綜合素養普遍不高,農產品生產集約化程度及標準化生產普及率較低。源頭性的問題多,監控環節多,人力、財力很有限。管多管少,管嚴管松,都有相應的一些問題和難處。這就好比過馬路不應沖紅燈,要是大家都自覺遵守規矩,事情就好辦。但如果有人不老實,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要管,路口那麼多,人流那麼大,得配備多少人力物力去管?不管,一來有安全問題,二來本來守規矩的人看到別人沖了沒事慢慢地就會跟著。幹嗎要傻等呀,浪費自己時間?劣幣驅趕良幣了。政府方面,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缺乏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情況下,不管事實真相是黑還是白,不管相關部門或專家是沉默、闢謠還是遮蓋,最終的結果往往都不好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影響國人信心的更多的是後面三點。提高全民的基本素養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大工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路很長且不好走,但我相信我們會一直在路上努力地走得更好。
這是科學松鼠會上轉發的—— 草莓畸形膨大會致癌?
流言:個頭大,形狀奇怪的草莓都是用膨大素催出來的,膨大素會致癌,並且會在人體內積累。
真相: 準確地說,我們吃的並不是草莓的果實,而是膨大的花托,上面的那些小顆粒才是真正的果實。 異常大且形狀奇怪的草莓確實存在使用膨大素的可能。其實,膨大素並不是什麼新奇的農藥,也不是像DDT那樣的非法化學藥品。它的學名叫氯吡脲(CPPU),是一種已經廣泛應用在獼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它的作用原理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是認為,它是通過調節植物體內激素的分泌來發揮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細胞加倍分泌細胞分裂素,增加單位時間內植物細胞分裂的次數;同時,它還能促使生長素的分泌,使細胞長得更大。結果從整體上來看,我們需要的「果實」就增大了。 膨大素在促使果實增大的同時,對草莓果實味道多少會有些影響。在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一項實驗中就發現,使用膨大素可能會提高或者降低草莓的總酸含量。結果就是,收穫的草莓要麼是變酸了,要麼是淡而無味。 不過,大家更關心的恐怕是膨大素的安全性。動物實驗的數據,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918毫克。如果長期接觸可能會引起體內蛋白質紊亂。不過,在通常條件下,膨大素降解較快,在噴施到植物上24小時後就有60%發生降解。即使進入動物體內後,膨大素也不會賴著不走,實驗老鼠吃下去的膨大素在7天後只有2%存在於老鼠體內。從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膨大素還算安全。此外,至今還沒有因接觸膨大素致癌的報道,低劑量膨大素對肝、腎功能的長期影響仍在進一步研究中。 不過,通過個頭和形狀來判斷草莓是不是使用了膨大素,並不完全可靠。草莓的個頭實際上和許多因素有關。首先,草莓的品種本身就有很重要的影響。通常來說,多倍體植物都要比它的2倍體(細胞內有2組染色體)個頭大。草莓栽培品種都是染色體數目加倍以後的8倍體(細胞內有8組染色體),所以我們吃的栽培草莓的個頭遠遠超過了野生的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另外,園藝學通過不斷的雜交也繁育出了不少個頭大的品種,這點在歐美的草莓品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除去品種的影響,只要適當地進行疏花疏果,也可以得到更大的草莓。道理很簡單,草莓的植物個頭和葉片數量基本上是確定的,光合作用的產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實的營養物質的總量也就確定了,至於選果實多還是選個頭大,就只是個簡單的算術問題了。最近的一項實驗表明,適當的摘除果實,可以讓草莓的單重提高1倍,含糖量提高20%。只是,要品質還是要產量確實是個比較難做的選擇題。 至於果實畸形的問題就更複雜了,低溫等環境因素也會引起草莓果畸形。最新的一項實驗表明,由於如果瘦果(就是真正的果實——草莓上的小顆粒)是受低溫影響發育不良,或者在草莓生長過程中瘦果被摘除,結果都容易使草莓發生畸形。所以,畸形的草莓並不一定就是與膨大素親密接觸過的。 當然,在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曝光的形勢下,這樣的解釋多少顯得有些蒼白。回過頭來想想,消費者要求的好外觀和低價格,其實也是我們給果農出的難題。而目前的答案,恐怕就只有使用膨大素了。 結論:異常大的畸形草莓,確實有使用膨大素的嫌疑。不過,目前還沒有關於膨大素致癌的報道。價格便宜和高品質永遠是對立面,選擇需謹慎。
我在國內時也有這樣的憂慮,所以草莓買回來,都要用自來水浸泡起碼一小時才敢吃。
移民澳洲後,看到本地人都是直接吃,別說浸泡,連洗一下都沒有。於是覺得奇怪,難道澳洲不用農藥的?
剛好今天朋友圈內有朋友聊起這個話題,於是放狗找了一下。找到一篇出自台灣的關於澳洲草莓生產及研發概況的報告:
http://mdares.coa.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mdares/2809/lu96.pdf
裡面提到:
Maroochy Research Station為澳洲政府首要產業部門所屬的亞熱帶果樹研究中心,也是草莓品種選育的重鎮,與美國 Florida 大學合作進行 Better tasting strawberry 育種計畫,每年雜交約 50 種品系,以風味、外觀、早熟及產量等消費者導向之性狀為育種目標;田間採綜合性病蟲害防治策略,廣用天敵、蘇力菌等非農藥防治方法,約 90%的農戶採用此策略生產高品質草莓。
btw,這篇報告是96年的,也就是說,澳洲在96年就已經做到「約 90%的農戶採用此策略(非農藥防治)生產高品質草莓」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草莓打不打農藥?
這要看你草莓的產地。如果農業技術發達,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替代農藥,那草莓就不再需要打農藥。但如果技術水平落後,而且當地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那就很有可能需要靠大量農藥來保證草莓產量。老家農村,全村中草莓,會上藥,不過是以澆灌的形式 溝渠引水,事先將農藥伴好,倒入溝渠,引入種植區,味反正不好聞的。結了果子了就沒事了。俺經常這樣吃,摘了,然後擦擦土,放嘴裡就成了。但還是建議洗洗最好,沒有農藥,還有塵土,總之不洗不幹凈,洗了心理覺得乾淨 洗凈後的草莓不要過夜,保質期較短
管理過一段時間溫室草莓。溫室草莓用藥主要是殺菌劑比較多,我帶1歲的兒子去的時候,都先問工人,最近打葯是哪天,基本超過1周時間了,就讓孩子自己摘著吃,沒出過什麼問題。
可如果題主是從市場買回來的草莓,假設沒打葯的話,你想想,再你買之前,先有種植戶摘好裝箱,然後零售的時候再分揀出來擺好,顧客再挑來跳去,這些步驟的手應該是沒有一隻是洗過的,所以,還是應該洗洗。至於提到農藥灌根,我是沒經歷過,溫室種草莓之前土壤都是消過毒的,而且結果前都覆地膜的,所以灌根應該是不普遍的。
這個。。。不知道的人都在這胡說,個人基本贊同樓上的回答。草莓結果期一般不會噴農藥的(會爛果),最多會打些殺菌劑,毒性相對於殺蟲劑小N倍。洗洗吃了吧,相對於夏天的小青菜會安全很多倍。
打不打農藥這個問題取決於農戶。我家也種草莓 但是我們家的就不打農藥 而且我們家 不用化肥 口感特別好!真的是業界良心。
但是草莓不打農藥一定會有蟲子 所以我們家的草莓會打一種可食用的驅蟲作用的液體。這個市純綠色可食用的。我們用的肥料是農家肥和都將發酵液。
口感得常好 而且非常安全!這個是我家的個例回答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進口農藥價格高,效果也比國內的普遍稍好。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畢竟農藥行業的潛規則,水深莫測。其實國內現在也有比較好的有機農藥,無公害、綠色、有機是標準,有機是最高審核的標準,也是最難申請的下來的。不過也想給大家安利一下我推薦最多的奧力克靚果安、青枯立克、潰腐靈,都是純中藥製劑的有機農藥。特別像是草莓上的白粉病、青枯病、紅中柱根腐病、灰霉霜霉病等真細菌病害,預防和治療效果很好。有想要了解的親,可以自己百度——奧豐土傳病害防治網。純中藥的本身就是無毒的原液,稀釋以後,成中性,對幼花幼果沒有任何傷害。
哪個蔬菜水果現在不打農藥。。。
肯定打啊,草莓那麼好吃,還長在地上,鄉下的小鳥癩蛤蟆兔子蟲子什麼的都愛吃草莓。
用的,殺菌劑用的還是比較多的,
任何一種市場上買得到的水果都需要化肥農藥。
推薦閱讀:
※大米是垃圾食品么?
※小龍蝦有害嗎?
※雞翅長毛了還能吃嗎?
※家庭用糖都用木糖醇替代,會有什麼不妥嗎?
※蝦和西紅柿能夠一起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