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用兵究竟好在哪裡,憑藉文獻資料能大致了解和比較歷代武將指揮用兵的優劣嗎?
見過這種打法么?
對照地形來看,你就知道他有多屌~
(評論中有很多同志說看不懂,其實咱家就舉一個人名就夠了,第一個有類似設想的是諸葛亮,但他沒做到。第二個這麼想並且做到了的,是桓溫。人人都說關羽牛逼,關羽只是奪了襄陽,連樊城都沒拿下來,就華夏震動了。看看這個圖就不難明白,「河北忠義四十餘萬,皆以岳字型大小旗幟,願公早渡河」是種什麼盛況)
這個圖看懂了,才叫明白什麼叫「連接河朔」~
鄧、王二位先生在他們的岳飛傳記里,硬是沒有把這個問題給談清楚過。
在這個局面之下,設若張俊、楊沂中取宿州方向,經柳子鎮入歸德,則開封就成了一個大的突出部。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老四已召集諸軍匯合於開封,與岳飛決戰,歸德的阿魯補不願意去,其他人都去了,多年以後,阿魯補因為這件事被阿亮給斬了。
所以,歸德兵力很薄弱,能用來援助開封的兵力,都被岳飛壓著打,抽不出來。
只要拿下了歸德府,甚至不需要和老四決戰,也不需要去圍攻開封,老四自己就要撤。
可問題是,河北的要害興仁府和大名府都丟了,他要走滑州或者走衛州撤都是問題。
老四這一把十有八九要栽~
還有一種可能,放老四走,讓老楊和老張追擊。
岳飛留王貴或者張憲中任一人在開封,自己率領主力自洛陽入關中。
關中的吳家軍和西線金軍已打成膠著狀態,此時岳飛自關東來援,則正對上金軍的後路。
撒離黑手裡有五萬餘人,怎麼撤,是個問題。
也就是說,要麼老四自己跪,要麼撒離黑跪,東線西線兩個主力,總要跪一個!
PS:評論部分有更多乾貨,千言萬語濃縮了就是精華~
南宋名將岳飛早就說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之前,宋的常規陣法基本適用於步兵,但遇到了女真部族興起的精銳騎兵戰術,不知變通,仍然採取以步卒為中間主力、騎兵為兩翼的戰法,才屢戰屢敗。而「岳家軍」採取步為兩翼、騎為中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無獨有偶,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亦根據戰局需要,改變了歐洲軍隊傳統的橫隊隊形,代之以斜線式隊列,實際上是「集中兵力於決定性地點」的普遍原則在那個時代的具體運用。後來的各國紛紛模仿,卻不得其思想精髓,結果把它變成了教條,因此才有拿破崙戰爭中,死抱著斜線橫隊戰術不放的普魯士軍隊慘敗於耶拿和奧爾施泰特會戰的教訓。
古人所謂「運用之妙」的「妙」就是靈活性,「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採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岳飛與宗澤論及野戰與陣戰時所說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說,兵法運用的精妙與否,全在於根據戰場的特殊情況靈活而又富有創意地思考與實踐。岳飛「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子兵法》。」他一生指揮的著名戰役就有幾十次,由於對兵法精髓的獨特領悟與對戰場實際的恰當把握,他完全可以躋身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常勝將軍之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岳飛謀略大放異彩的真實寫照。岳飛「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在他就要率領大軍「直抵黃龍府,」對金王朝的存亡形成切實威脅的關鍵時刻,宋高宗的十二塊金字牌卻將他召回,並被奸臣秦檜謀害於獄中。因岳飛冤獄的驚天動地,許多年來,研究其冤獄與經歷的文章和專著有很多,但對其用兵謀略加以概括與升華的文章和專著我們卻很少見到。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岳飛,了解那個特殊的時代,也為了我們從岳飛的用兵謀略中汲取智慧的精華,我們研讀了《宋史》,並將岳飛的突出戰例與他所喜愛的《孫子兵法》相互對照。經研讀,我們發現,岳飛的用兵謀略至少有如下七大特點:
一、視戰爭為國之大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在這一段話中,孫子指出了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他認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所以,要從道、天、地、將、法五方面分析研究,比較敵對雙方的各種因素,以探求戰爭勝負的條件。對孫子的這些論述,岳飛有著獨特的領悟。他不但對每一次戰役格外重視,而且對南宋政權如何更好地領導人民完成中興雪恥的對金戰事有著許多精闢的見解。
宋高宗即位之初,岳飛便上書數千言,指出:「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金兵不斷犯兵中原,宋叛將劉豫僭為偽齊帝時,岳飛奏曰:「金賊所愛惟子女金帛,志已驕惰;劉豫僭偽,人心終不忘宋。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誠易為力。襄陽、隨、郢地皆膏腴,苟行營田,其利為厚。」看到宋高宗一隅偏安,放慢中興進程之時,岳飛奏道:「錢塘僻在海隅, 非用武地。願陛下建都上游, 用漢光武故事,親率六軍, 往來督戰, 庶將士知聖意所向, 人人用命。」紹興五年,岳飛揮師欲「直抵黃龍府」時,向高宗奏道:「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同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懇切指出了中興戰事已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僅從這些奏議與話語中,我們便可以看到,岳飛對大宋王朝的忠心是銘心刻骨的。為了盡忠報國,他希望宋高宗以及有關抗金將領既能高度重視對金的每一場戰役,同時又能在整體上對抗金戰爭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即便是在宋高宗對金一再妥協退讓,以至議和求安的情況下,他仍是以滿腔的忠義之心直抒對戰爭的己見。應當說,岳飛確實是把對金的戰事視為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加以謀劃的。可他的謀劃卻因宋高宗的堅持和議與秦檜的極力破壞而終成空中樓閣。
二、謀定而後戰
謀定而後戰,是岳飛指揮每一次戰役的成功做法。只要「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這先「謀」而後「戰」的做法,其實是鼓勵大家對敵方我方的各種條件進行冷靜的分析,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之上,採用其中最佳的對敵謀略。正因如此謀劃,才使岳飛所帶部隊具備了取勝的前提條件。正如孫子所指出的那樣:「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乎無算乎! 而在這方面讓我們深為嘆服的是岳飛征楊幺的戰役。「會召浚還防秋,非袖小圖示浚,浚欲俟來年議之。」飛曰:「已有定畫,都督能少留,不八日可破敵。」浚曰:「何言之易?」飛曰:「王四廂以水師攻水寇則難,飛以水寇攻水寇則易。水戰我短彼長,以我短攻所長,所以難。若因敵將用敵兵,奪其手足之助,離其腹心之託,使孤立,而後以王師乘之,八日之內,當俘諸酋。」浚許之。飛遂如鼎洲。黃佐招楊欽來降,飛喜日:「楊欽驍悍,既降,其腹心潰矣。」表授欽武義大夫,禮遇甚厚。乃復遣歸湖中。兩日,欽說余端,劉說等降,飛詭罵欽曰:「賊不盡降,何來也?」杖之,復令入湖。是夜,掩賊營,降其眾數萬,么負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輒碎,飛伐君山木為筏,塞諸港汊,又以腐木亂草浮上流而下,擇水淺處,遣善罵者挑之,邊行邊罵,賊怒來追,則草木壅積,舟輪礙不行。飛遣兵擊之,賊奔港中,為筏所拒,官軍乘筏,張牛革以蔽木石,舉巨木撞其舟,盡壞,么投水,牛皋斬之。飛入賊壘,余酋驚日:「何神也?」俱降,飛親行諸寨慰撫之。縱老弱者歸田,籍少壯者為軍。果八日而平,浚嘆曰「岳侯神算也」 。
岳飛在這場戰役中之所以能「知戰之地,知戰之日」主要在於他在戰前便已有「定畫」。針對楊么善水戰的特點,決定採用以水寇攻水寇的謀略使其就範。他先命黃佐招降楊欽來降,這就初步瓦解了楊么的陣營;之後又設計與楊么在水上對陣。「伐君山木為巨筏,以腐木亂草上流而下,遣善罵者挑之。」使楊么的水軍優勢一一殆盡,最後被岳飛所打敗。
三、以少勝多,善出奇兵
以少勝多,善出奇兵,是岳飛用兵的一大特色,他將孫子的「任勢」和「奇正」理論發揮到了極致,孫子認為:勢,就是充分發揮將帥的指導能力,以自己的軍事實力作基礎,造成一種猛不可擋,壓倒敵人的有力態勢。他認為在這樣的態勢下,士卒就會勇猛無比,部隊的戰鬥力就可得到充分的發揮,好像激流漂石,滾圓石於千仞高山那樣。因此,他要求將帥把注意力放在「任勢」上。而「奇正」問題也應引起高度重視。他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亦即打仗主要靠出奇制勝。只有善出奇兵,才能打勝仗。
在張所部下任武經郎時,岳飛「從王彥渡河,至新鄉,金兵盛,彥不敢進,飛獨引所部鏖戰,奪其纛而舞,諸軍爭奮,遂拔新鄉,翌日,戰侯兆川,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又敗之。夜屯石門山下,或傳金兵復至,一軍皆驚,飛堅卧不動,金兵卒不來。」岳飛在敵眾我寡和毫無援兵、援糧的情況下能「獨引所部鏖戰,」並處變不驚,是「任勢」和「奇正」理論靈活運用的結果。
康王即位三年時, 「賊王善,曹成,孔彥舟等合眾五十萬,薄南熏門。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飛日:吾為諸君破之。」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金人再攻常洲,兀朮趨建康,飛設伏牛頭山待之。夜,令人黑衣混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兀朮次龍灣,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岳飛在用兵時,善出奇兵,善以少勝多,即使是在極為危險的境況下,也能「斗亂而不亂」「形圓而不敗。」在營造取勝的態勢時, 「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所以,他能在整個戰役指揮中形成「如轉圓石於千刃之山」那樣的氣勢,最後將敵人打敗。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
「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這是孫子關於謀攻問題的一段著名論述。對這一著名主張,岳飛運用得也是得心應手的。征討張用時,岳飛先以書諭之曰:「吾與汝同里,南熏門、鐵路步之戰,皆汝所悉。今吾在此,欲戰則戰,不戰則降。」用得書日:「果吾父也。」遂降。
奉命招捕楊么時,「先遣書諭之。」賊黨黃佐曰:『岳使節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不如往降。使節誠信,心善遇之。』遂降。飛表授佐授武義大夫。單騎按其部,拊佐背日:『子知逆順者,果能立功,封候豈足道? 欲復遣子於湖中,視其可乘者擒之, 可勸者招之, 如何?』佐感泣, 誓以死極。
紹興五年,岳飛與各路人馬欲「直抵黃龍府」時,金王朝將士內部出現了極大的恐慌,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諭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等皆率所部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 。
在這幾次戰例中,岳飛皆能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融入到用兵的謀劃與行動之中去。對張用,他採取攻心的戰略。一方面以「同里」的身份縮短與其對話的距離;另一方面又以聞名天下的兩次戰役促其認真思考。在此基礎之上,極為明確地指出了擺在張用面前的兩條路:或戰,或降,早做決斷。而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在岳飛致書的話語後面已交代得極為明白。於是,張用不戰而降;紹興五年,岳飛與各部人馬不斷頻傳抗金捷報時,他的威名也使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馬上就要變為現實,金帥、金統治、金將軍等人或等待歸降,或率所部降,或準備「內附」。這些均說明岳飛的謀略已經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五、用間仁義聖智
用間,是孫子極為推崇的一種謀略。用,使用;間,間諜。他認為,英明的國君,良好的統帥,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而成為超出眾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於他事先了解敵情。而要事先了解敵情,就一定要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裡去獲得。誰是了解敵情的人呢? 這就是間諜。因此,他提出,「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所以,軍隊中的親信,沒有比間諜再親信的了,獎賞沒有比對間諜的獎賞更優厚的了,事情沒有比用間諜更機密的了。「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岳飛對用間理論是瞭然於心的。憑著他對欲用間人員的深刻了解,憑著他的「仁義」與「聖智」,他在許多戰役中用間均取得了成功。高宗二年,岳飛奉旨討曹成。「飛入賀州境,得成諜者,縛之帳下。飛出帳調兵食,吏曰:『糧盡矣,奈何?』飛陽曰:『姑反茶陵。』已而顧諜若失意狀,頓足而入,陰令逸之。諜歸告成,成大喜,期翌日來追。飛命士蓐食,潛趨繞嶺,未明,已至太平場, 破其寨。成據險拒飛, 飛麾兵掩擊, 賊大潰。」「飛知劉豫結粘罕,而兀朮惡劉豫,可以間而動。會軍中得兀朮諜者,飛陽責之曰:『汝非吾軍中人張斌耶? 吾向遣汝至齊,約誘至四太子,汝往不復來,吾繼遣人問,齊以許我,今冬以會合寇漢為名,致四太子於清河。汝所持書竟不至,何背我耶?』諜冀緩死,即詭服。乃作蠟書,言與劉豫同謀兀朮事,因謂諜曰:『吾今貸汝。』復遣至齊,問舉兵期,挖股納書,戒勿泄。諜歸, 以書示兀朮, 兀朮大驚, 馳白其主, 遂廢劉豫。」
在這兩次用間中,岳飛均成功地使用了反間計。討曹成時的反間,給敵酋曹成造成岳飛因缺糧而將大舉撤退的假象,因而能容岳飛以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繞嶺破寨,最後擊敗對方;以兀朮手廢劉豫更是運用反間最為精彩的一筆。岳飛了解到,劉豫是死心塌地降金,並一味結連金軍副統帥粘罕。而兀朮卻厭惡劉豫。針對此種情況,岳飛故意假認兀朮派來的間諜,使其將假情報報告給兀朮,借兀朮之手除掉了劉豫。
本文第4 部分提到的「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謀略被岳飛降服的黃佐,因感岳飛「誠信」與「善遇」,「誓以死報」。後被岳飛以「內間」的身份遣回湖中,「襲周倫」,「擒陳貴」,「招楊欽」,為最後打敗楊么立下莫大的功勞。岳飛不踐諾言,「上其功,」使黃佐遷武功大夫。能使人『誓以死報』,至少應具備孫子所說的兩個必備條件:一為『仁義』,二為『聖智』。有了「仁義」, 「誓以死報」的人才能確信岳飛所說的封侯蔭子的話不為虛言,才能為岳飛盡忠報國的理想去獻身;而有了「聖智」,岳飛才能對用間事精心思考,巧妙實施。從以上的兩次用間實例和岳飛招黃佐、用黃佐的過程看,他對用間謀略的運用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六、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
「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是孫子的著名主張,意思是用兵的規律,在於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攻擊其空虛薄弱之處,並要依據敵情決定其取勝的方針。為了做到這一點,將帥指揮部隊出兵時就要指向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行軍千里就要選擇沒有敵兵或敵人防守不嚴的地方。力爭做到:進攻,使敵人不知如何防守;防守,使敵人不知如何進攻。
岳飛對此謀略有著切實的把握,並靈活地運用到了自己的實戰之中。宣和四年,岳飛還是一個普通的青年時,「真定宣撫劉合募敢戰士,飛應募。相有劇賊陶俊、賈進和,飛請百騎滅之。遣卒偽為商入賊境,賊掠以充部伍。飛遣百人伏山下,自領數十騎逼壘。賊出戰,飛陽北,賊來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進和以歸。」岳飛從劉浩解東京圍時, 「與敵相持於滑南,領百騎習兵河上。敵猝至,飛麾其徒曰「敵雖眾,未知吾虛實,當其未定擊之。」乃獨騎迎敵, 有梟將舞刀而前, 飛斬之, 敵大敗。」「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
在這幾次戰役中,岳飛皆能「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在他還是一個剛剛被招募入伍的戰士時,便能主動請命,針對「劇賊」的「虛實」情況, 避開與對方正面交鋒的不利之「實」, 「遣卒偽為商」, 「遣百人伏山下」,自領數十騎誘敵,終於以裡應外合的方式大敗『劇賊』;「從劉浩解東京圍時」,遭遇金兵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他決定乘敵未知其虛實時首先發動進攻,並斬敵梟將,使敵人產生巨大的恐慌,於是,對方大敗;對兀朮的勁軍拐子馬,更是極富創意地避開它聯在一起方能發揮效能的不可戰勝之處,巧妙地利用其倒下一個,其它兩匹便不能前進的虛弱之處,指揮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頓時,兀朮的強大實力變為最大的劣勢,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愛兵恤民,軍紀嚴明,這不但是岳飛用兵的一大謀略,更是他人格魅力的充分體現。孫子曾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對這一點,岳飛有深刻的理解,他保全民眾,愛護士兵,並紀律嚴明地指揮著部隊。
宋將杜充降金後, 「諸將多行剽掠,惟飛軍秋毫無所犯。」「駐軍鍾村,軍無見糧,將士忍飢,不敢擾民。「師每休舍,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殉。夜宿,民開門願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躬為調葯;諸將遠戍,遣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帶兵之將,岳飛能夠做到愛兵恤民,軍紀嚴明,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他用盡忠報國的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軍紀軍法來統一士卒們的步調。為了贏得人民的支持,他和將士們忍飢受凍,決不擾民、掠民;每當調兵食時,必慨嘆百姓的負擔之重。士兵有病,他親自調葯。諸將到遠地戍邊,他派妻子隨時慰問其家。戰死的諸將,他撫育其兒女。而有了獎賞,他卻平均分給軍吏,絲毫不佔為己有。正因為他率先垂範地愛護士卒,他的將士均能為了他而赴湯蹈火,他的部隊,也被人尊稱為「岳家軍」;正因為他恤民,老百姓才能在他部隊經過之處,「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岳飛確實是一位謀略超群、品德高尚的古代良將。他熟悉兵法,但又不囿於兵法。他對戰爭、對人民、對士兵、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條件有著獨特的理解。他想著百姓、想著國家,極盼大宋王朝能中興雪恥。所以,他能把古代兵法運用得靈活自如,能把戰役的謀略考慮得細之又細。因而,他在對金的戰場上,成了一名令將士們擁戴,令敵人膽寒的常勝將軍。
————————————————————————
參考文獻:
[ 1 ] 元脫脫等. 宋史[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
[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
孫子兵法新注[M ] .
古代騎兵有多猛?趙武靈王搞個胡服騎射就可以做三晉小強,大金的鐵騎還是是加持馬蹬和鐵甲的,更不說大金步兵也不弱,外圍還有偽軍。
岳飛是:
以步克騎;
以少擊多;
主動出擊;
由南向北,
打的大金王子都準備跑路了。
我的天,但凡滿足其中一條都了不起,加起來這妥妥的軍神。
岳飛的很多戰績都是吹出來的。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岳飛只郾城打一個勝戰。據他本集的捷狀,金兵共只一萬五千人;岳飛的兵,合前後的公文算起來,總在二萬人左右,苦戰半日,然後獲勝,並不算什麼希奇。《宋史》本傳,巧於造句,說「兀朮有勁兵拐子馬,是役以萬五千騎來」,倒像單拐子馬就有一萬五千,此外還有無數大兵,岳飛真能以寡敵眾了。以下又鋪張揚厲,說什麼「磁、相、開、德、澤、潞、汾、隰、晉、絳,皆期日與官軍會」; 「自燕以南,金人號令不行」,真是說得好聽,其實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對看,就曉得全是瞎說的。十二金字牌之召,《本傳》可惜他「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而據《本紀》所載,則還軍未幾,就「諸軍皆潰」了。進兵到朱仙鎮,離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無之事。郾城以外的戰績,就全是莫須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時候,岳飛始終躲在江蘇,眼看著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傳,還說他清水亭一戰,金兵橫屍十五里,那麼,金兵倒好殺盡了。韓、岳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戰績如此。至於劉光世,則《宋史》本傳說他的話,就已經夠了。依我看,倒還是張俊,高宗逃入海的時候,在明州,到底還背城一戰。 」
針對某回答而發。
願天下所有張鐵臉的粉絲,遇上事的時候都有乘著七彩祥雲轉進千里拯救他們的花腿軍〔比心
岳飛首先是帶兵帶的好,其次才是用兵用的好。
推薦閱讀:
※豐臣秀吉與拿破崙開戰,哪邊會贏?
※為什麼只有劉鄧大軍以領導人名字命名,而四野之類的從不這樣?是否劉鄧是解放軍序列最著名的軍事家的原因?
※是否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柯爾特斯和皮薩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