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靠的什麼跟信徒洗腦一起推滿清。最後還是得妥協袁世凱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這樣問,為什麼在袁世凱起複為總理內閣大臣,掌天下兵權,且武漢三鎮已有兩鎮被克的情況下還是與南方的革命黨人妥協了?
革命黨人當時分為兩派,一派是在上海的黃興,一派是在漢口的黎元洪,兩派之間當時互相爭鬥,滬方當時票選黃興為革命軍大元帥,黎元洪通電斥之為非法,後漢方代表到達到上海說服滬方重新票選,黎『黃二人分任正副大元帥,但雙方均未選舉大總統一職,是因為雙方均意圖虛位以待袁世凱,期意袁世凱附議民方,出掌民國大政。
袁世凱也確實有這實力,清末的立憲運動,袁世凱是主要推動者,各省的咨議局均是由親袁人士掌握,這些人與流亡海外的康、梁維新派人士,以及革命黨同盟會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的正規精銳部隊——北洋六鎮除袁以外沒人能調動。
他,很有實力。
孫中山其人在當時論革命歷史,論海內外聲望,論建國學理,無出其右者。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家中餐館打工,收到武昌起義的電報之後立即兼程回國,12月21日抵達香港,25日抵達上海,這是革命陣營中需要統一領導,黎、黃二人相爭不下,孫中山適時趕到,眾望所歸,既被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此時在國內因為在清末一直高舉憲政立憲大旗,在國內也是頗具威望。在載灃執政之後廢黜袁世凱,此時袁已對大清頗多怨恨,也知道此時的清廷是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就不願做扶大廈於將傾的曾文正公與李文襄公了。他對於革命黨人的態度是養寇自用,反正無論是何政體,最高權力金字塔總少不了他的一份。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到了武昌起義的後半段,民軍已經不具有軍事上的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清軍手上。
11月27日,清軍攻佔漢陽,民軍死傷3000人,馮國璋擬乘勝追擊渡江攻下武昌,袁親撥長途電話止之。
11月29日,袁電武昌答應停戰,汪兆銘(汪精衛)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張南北聯合,清帝退位,舉袁為總統,武昌軍政府表示同意。
南北和議的的形成環境是在袁世凱在軍事上取得優勢地位的情況下,主動與南方革命政府接觸,並同意停戰合談,變更國體。
袁世凱當總統,說難聽點也算眾望所歸,孫中山搭建起來的草台班子政府在當時的中國環境下是不具有控制能力的,他的讓位,也屬於是必然的,當然他有這般氣量與雅度也讓他在道德上有了一部分高度。


因為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啊。


靠的是清朝氣數已盡,辛亥革命前清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崩塌了,士紳階層離心離德,貴族統治階層一廂情願地搞著新政,搞不清形勢。不亡才怪。至於政權交給袁世凱,主要是實力問題,次要的是革命派本身的政治經驗問題。


因為當時孫中山並沒有讓宣統下台的能力,雖然當時宣統還很小。但是袁世凱有這個能力,兩人便以此作為交換的條件。


推薦閱讀:

蔣輸給毛是否是因為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有差距?關鍵的部分是什麼?
清政府為何在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
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