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機制總是最好的么?為什麼有時並沒用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好問題。這裡我給大家整理一個完整的脈絡吧,方便大家理解。

現有答案好像都是從「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角度回答的,那我也先從這裡說起。

說起價格是不是最好的分配機制,實際上是一個市場分配機制與非市場分配機制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在我看來,經濟學三百年的發展史,最核心的就是這個問題。而在時下的中國,處理好這個問題是最當務之急的事情沒有之一。

關於市場與資源配置的效率之間的關係,遠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近有上世紀阿羅和德布魯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任何競爭均衡,只要偏好滿足局部非饜足性,就是帕累托最優的。這應該算是迄今為止對市場經濟引致效率的最主流的辯護。也就是說,一個價格決定的市場分配不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讓一個人的福利改善。

這也就實現了亞當斯密所說的「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並非出自參與人本意的目的」。

這個結論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但不是完美的,裡面存在很多問題。這篇答案依次提出五個問題,並且探討之:

第一,滿足帕累托效率的分配機制是否就是好的?

顯然不是,前幾天有人批判我某個涉及馬克思的答案,透露出的意思是:市場經濟的特徵是冷血、不公平。誠然,如果一個殘疾人找不到工作要餓死了,但沒有人願意把錢給他買個麵包,那麼,他被餓死就是帕累托最優的。中國這兩年說「改革」,總理也常說「壯士斷腕」,「斷腕」一詞顯然說明改革本身也不滿足帕累托改進。事實上,據我觀察,世界各國政府採取的全部經濟政策,無一例外不是帕累托改進,反腐了貪官不高興,拆遷了釘子戶不高興,對外開放了東三省的大國企不滿意,閉關鎖國了長三角的小作坊不滿意。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粗略地認定,只要人數足夠多,利益足夠多元化,。所以,不能說,市場均衡引致的帕累托效率就是好的。

對此,阿羅和德布魯又證明了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以補救這個缺憾:在一個凸經濟中,任意給定一個帕累托有效的分配,就存在一個再分配機制,使得基於新分配的競爭均衡能夠達到那個給定的帕累托效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社會計劃者」,想要讓市場達到某個帕累托效率,他只需要在所有人之間做一個財富轉移,然後放人們自己去交易,那麼大家就可以達到社會計劃者想要的那個效率水平。

阿瑪蒂亞·森認為,這活脫脫就是一本「革命者的手冊」。

現在,我們已經走到一個關鍵問題:因為第二定理里的財富轉移本身不是一個帕累托改進,它相當於一個劫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那麼,誰決定「打誰」和「分啥」就是一個涉及到正義性的東西。是否能夠找到一個規則,既有效率,又「正義」(當然,在西方人看來正義等於民主),於是就有了所謂福利經濟學第三基本定理,即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滿足基本理性要求的社會選擇函數必然是獨裁的。

在這個問題下面,有很多近現代的討論,比如森強調選民間的溝通、道德和交流,再比如布坎南強調政黨之間的交易等等。這裡就不細說了。

粗略總結:市場分配滿足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未必好,好的帕累托效率可以實現,但是必須接受獨裁。

第二,如果帕累托效率和「好的分配」沒有直接關係,那麼是否存在一個更弱的效率概念可以與好的分配掛上鉤呢?

在這方面最出名的莫過於「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如果贏家之贏大於輸家之輸,難么政府可以將贏家之贏拿走一部分補償輸家,那麼就是一個帕累托改進。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卡爾多希克斯效率與帕累托效率的關係,帕累托效率不允許出現輸家,但卡爾多希克斯效率非常接近我家老爹常說的「打一巴掌給仨棗吃」的邏輯。

在中國,大多數經濟政策都是基於這個邏輯的,比如征地補償、拆遷:把你家農地強行征走蓋一座高爾夫球場,掙來的巨大利潤補償給你,讓你去城鄉結合部買一套房子。這樣做看起來是很有效率的,畢竟,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建設離不開一部分人利益的損失,但隨著經濟因此而繁榮,損失方享受到的物質財富的激增和繁榮變得更好。但在帕累托效率的基礎上,你不能徵人家的地。

這個看起來很美的效率概念,其實有天大的漏洞。鑒於知乎上少用數學公式的潛規則,簡單把這個漏洞概括成「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不穩定」。帕累托效率,by definition,就是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進的餘地的分配方案。但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則不然,福利經濟學證明,如果某個點上存在一個卡爾多-希克斯改進,那麼改進後的分配方案可能還存在卡爾多希克斯改進,改進了一圈的結果是所有人都worse-off。也就是說,一組「卡爾多-希克斯」改進的結果是一個「帕累托改退」。

你們說,怎麼能不用數學發現這個問題!?

所以,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在真正的學術領域並不被吹捧。

第三,是否存在其他的機制,可以達到市場經濟所能達到的效率?

這裡就繞不開20世紀初的那場社會主義大辯論了。辯論的雙方:自由市場的衛道士們,和美國社會主義者們,真的做到了拋開意識形態討論學術問題。這比現在的馬左大戰奧右時動輒扯到半瓶醋政治哲學的情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以蘭德為首的「計算機社會主義者」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任何市場經濟能夠達到的效率,依靠計劃經濟都能達到。這一點其實搞宏觀的朋友們最優體會,在經典的DSGE模型當中,要判斷市場是否有效率,要看均衡解和planner"s problem的解之間的關係,因為planner"s problem必然是有效率的。

換言之,以上所討論的分配,帕累托的,卡爾多-希克斯的,一切的一切,都能通過一個上帝一般的中央計劃者直接實現。這個計劃者替你決定了你每個月要吃多少牛肉麵,替你決定了你每天工作幾小時,替你計划了一生,而這個計劃和給你自由之後你自己做出來的計劃只好不壞。因為這個計劃者是如此的學富五車,如此的洞若觀火,能夠根據你的任何心理活動設計出對全社會最好的生產、消費計劃。

牛B吧?嗯吶!現實嗎?呃……

誠然,現實中當然不存在這樣的人,但是證明這套理論的人之所以叫「計算機社會主義者」,是因為生活在二戰之前的他們相信,這種無限的知識和無限的計算能力,可以通過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來實現。

如果真的實現了,那麼計劃經濟是不是就是市場經濟的好的替代呢?我反正不敢說,但是起碼現在,我們離那一天還很遠。

第四,市場本身是否有無效率的時候?

當然有,任何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都能說出這樣四個字:「市場失靈」。

靜態的市場失靈的起源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直接影響第三方的情況,這裡的「直接」去除了「隔壁老王彩票中獎我不爽」的情況。在經典的幾個市場失靈的例子里,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策略替代和策略互補導致無效率)、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導致無效率),都可以找到外部性的影子,比如,檸檬市場中,他人售賣的二手車的質量影響了買方對我的二手車質量的判斷。這也是《美麗人生》里的納什又霸氣又屌絲地說出「亞當·斯密」錯了時的根本原因,泡妞兒的多方互相給對方帶來外部性。

當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他人的行為」濃縮在一個叫做價格的東西裡面,當我們看到一包中華煙賣七十五的時候,我們知道:這煙成本很高(供給方)和這煙大家愛抽(需求方)。所以,別人的行為對我的影響,只體現在價格當中。但這種情況在某些時候就不成立,比如股市,當你看到股票的價格是5塊一股的時候,由於你的盈利還和其他人的預期有關,而價格在非有效市場中不能及時反應他人的預期,於是大家開始互猜預期,導致凱恩斯所說的p-選美比賽,最終市場會失靈。

而在動態框架下,市場的無效率可能體現在蛛網模型「發散解」和「環解」講出來的故事中,市場在過度供給和過度需求的過程中來回震蕩,最終導致資源的浪費。這與草原上,「獅子吃羚羊-羚羊變少-獅子沒飯吃-獅子變少-羚羊變多-獅子有飯吃-獅子變多-獅子吃羚羊」的故事同構。

這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者最痛心疾首的,因為市場上的失業後備軍在市場的摩擦中變得越來越貧窮,社會資源越來越集中,最終導致一個很壞的結果。結合馬克思當時所處的環境,這個判斷正確。

如前,在計算機社會主義者眼中,這個問題不存在。只要一切計劃能夠得以完美執行,那麼無論是外部性,還是人為導致的經濟周期,都不會存在。因為一切盡在計劃,有沒有這個問題還不是老娘一句話?而自由主義衛道士們通常將解決方案訴諸稅收和配額,通過改變行為的激勵結構,改變均衡結果,這一切都是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的思路。

直到科斯橫空出世,證明了所謂福利經濟學第四基本定理(我自己瞎起的名字),也就是科斯定理:只要初始產權分配明確,在0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市場機制可以實現外部性的有效率分配,且這個分配與初始產權分配無關。在科斯經典的「火車和麥田」以及「燈塔」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定理是如何起作用的。

科斯定理的本質是內部化了外部性,把所有公共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私人化。但關鍵問題是,交易成本(魯濱遜一人經濟中無法想像的一切成本)不可能是0,因為不交易的好處永遠存在(至少節省了時間),而成本必是機會成本。所以,市場失靈還是無法完全得以有效地解決,市場本身在外部性存在的情況下總是存在。

第五,如果市場經濟所能達到的效率,計劃經濟也能達到,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

這裡涉及到了運行一項制度索要花費的成本問題。非市場的支持者往往抓著上文所說的「市場失靈」四個字不放,當然衛道士們,對稱地,也會抓著「政府失靈」不放,折中派說,既然兩種失靈都存在,那就來個家長制或者父愛主義吧!主流的微觀經濟學就是持這個態度。

不過,計劃經濟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政府失靈」,畢竟,政府失靈與否多半取決於「公務員隊伍建設」這種超越了經濟學討論範疇的東西。

根本問題在於,運行計劃經濟制度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比市場失靈+經濟周期帶來的損失可能更多,更致命。事實上,過去的一個世紀的對峙,可能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通常,衛道士們會說,信息的收集、處理本身是非常困難的,要讓中央計劃者洞悉所有需要處理的知識,並完美地處理它,根本是不可能的。通常,中央計劃者制定的計劃就像小學老師布置作業一樣(怨念),只能布置一個適合大多數人的作業量,這對於學習足夠好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而對學習跟不上的學生來說,這意味著他還需要額外下很多功夫,而這時,教師的服務職能沒有充分地釋放出來,因為教師比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但額外下的功夫是學生自己制定的。

哈耶克曾經從「默會知識」的角度論證過這一點,通俗點講:很多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困難,難以描述、羞於開口、容易誤解、需要速度。

在供給一方,工人砸釘子的鎚頭不順手,是怎麼不順手的工人很難描繪出來。即使描繪出來了,一級一級傳達給中央計劃者,口口相傳的後果可能是中央計劃者的誤解。即使理解準確,新的計划出台之後再傳達給工人,不知道多少天就過去了。這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為如果是市場經濟,工人只需要自己再去買一個順手的鎚子,然後開發票報銷就完事兒了。

在需求一方,12歲的小紅剛剛發育,突然面臨著衛生巾的需求,她羞紅了臉心裡嘀咕:「到底要怎麼告訴領導人呢」?當然,這裡我們不能假設領導人比小紅更早知道她第一次大姨媽的時間……而在市場經濟中,她只需要砸碎存錢罐去隔壁好鄰居偷偷跟大媽說:「阿姨我要一包蘇菲」,就齊活了。(當然,如果阿姨是北京籍的,她會大聲尖嗓喊道「呦——小姑娘長大啦!」)(我太特么不正經了……)

更一般地說,有一個叫做「哈耶克命題」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市場是最能節約認知資源的分配機制。知識是散在於社會各處的,散落在車間里、散落在小紅的卧室里、散落在每個能發生經濟活動的地方,由一個萬能的中央計劃者來處理這些信息,而其他人只需要像個二百五一樣執行,不說能不能實現,你就想,這個計劃者肯定累得跟蟻后似的。

哈耶克在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感覺的秩序》(無中譯本,我自己曾經想翻譯,一頁之後就長大了……)中提到了「認知的報酬遞增現象」,這與斯密(包括楊小凱)所論證的「針廠工人」問題一樣,一個工人長期專註於穿針鼻兒,那麼他最了解這個技術哪些地方需要革新,需要怎樣革新。認知的報酬遞增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一個人專註於某一方面的知識,那麼知識帶來的報酬是邊際遞增的。而如果一個人要處理各方面的知識,這種遞增效應將被淹沒於浩瀚的知識海洋當中。

在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只需要關注某一個領域,工人專註砸釘子,博士專註發論文,而在其他生活資料的獲取上只需要到市場上去買就可以了,只要市場是完善的,每個人都不需要花心思。再套用經濟學101課程中最常見的「比較優勢」概念,這比計劃經濟,如果沒有無限完美的計劃者,更有效率。

這種調整,給定經濟外部環境不斷變化和高度不確定的事實,是最為靈活的。
--------------------------------------------------------------------------------------------------------------------------------------------
這裡大概說了一下經濟學中對這個問題最經典的爭辯,從現今的文獻上來看,大家似乎逐漸對這個問題失去了興趣,已經轉向了「某個局部環境內」市場好還是非市場好的問題。利用激勵理論討論某一個市場的規制問題,比這種宏觀上的大概念簡單得多,但,個人觀點,也有意義得多。

結論:孰好孰壞,各有優劣,沒有觀點,防止河蟹~

以上。


價格機制並非總是最好的,事實上有一個的領域叫做「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專門針對不同「好」的定義來設計及分析不同的機制。

我在這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這個領域的分析思路…

我想舉的例子叫做「雙邊交易(Bilateral Trade)」。
想像現在有一個賣家和一個買家。賣家擁有一件不可分割的商品。賣家擁有一個保留價格S,買家願意出的最高價格是B。大家在初級的經濟學裡都學過,一個有效的配置是:如果B大於S,那麼雙方可以以在B到S之間的某個價格成交;如果S大於B則不成交。
可是現在,讓我們把問題變得複雜一些:S和B分別是私人信息。每個人對對方的私人信息只有一個主觀概率分布。引入了不對稱信息之後,我們發現價格機制就不怎麼管用,比如買家可以謊稱自己的支付意願很低,來企圖以一個低價格來得到商品,賣家卻偽裝自己的保留價格很高,結果可能是:交易對大家都有好處到因為各種偽裝使得交易沒有促成。

這時我們自然能提出一個問題:窮舉一切機制,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機制,只要B的真實值大於S的真實值就成交,反之則不成交呢?
首先我們看到四個字「窮舉一切」。比如你可以想像,賣家強行以某個價錢出售,強制買家買。買家賣家進行討價還價(sequential bargaining)。等等。好像進行分析是不可能的。然而,聰明的經濟學家想出了個辦法,叫做顯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任意一種機制和這個機制里的一個均衡解,都存在一個等價的「激勵相容(簡稱IC)」的「直接機制(direct mechanisn)」。所謂直接機制,就是買賣雙方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報告給一個仲裁機構(Designer),仲裁機構再規定1.物品歸誰。2.買方支付給仲裁機構多少錢.3.仲裁機構向賣方支付多少錢。所謂激勵相容就是報自己的真實值是個均衡解。
現在,我們把我們注意力從無窮無盡種機制限制在一個仲裁機構設計一個激勵相容的直接機制的範圍里,原本近乎不可能分析的問題變成了可能。

那仲裁機構還要面對什麼樣的限制呢?它還要面對兩個限制:第一個叫「個人理性(簡稱IR)」,買賣雙方參與這個機制比不參與好;第二個叫「預算平衡(簡稱BB)」,仲裁機構從買家那拿來的錢至少要比自己給賣家的錢多。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先前問的問題了: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有效的直接機制(first best),同時滿足IC、IR、BB?
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經濟學家Myerson和Saterthwaite證明,在所有非平凡的情況下,並不存在這麼一種機制。證明過程需要一些數學,這裡便略去了…

PS:當然了,經濟學家不會滿足於這麼一個負面的結論。經濟學家想退而求其次,找出個second-best的機制,既然咱們不能讓任意一個私人信息的實現值(realization)都得到一個有效的結果,但咱們可以找到一個機制讓事前的社會福利最大化。


參考:《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chanism Design》 By Tilman Borgers Chapter 3


一般來說,在經濟學裡, 「XXXX總是最好的」的這句話都是可以被反駁的,因為經濟學不外乎權衡 (trade-off) ,很難找出某一個機制,或者因素是「最好」的。

@曉風殘月說的不錯,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看,其實價格機制只是某一個一般化機制的「實現」(implementation),假定一個社會不存在任何摩擦,那麼只要機制是最優的,採用某個具體形式的「實現」是無關緊要的,最終的社會效率會是完全一致的結果。

在這裡可以舉個例子:

假如一個人最多能吃三個蘋果,第一個蘋果他願意付5塊錢,第二個願意付4塊錢,第三個願意付3塊錢,而蘋果的成本是2塊錢。這個時候社會總剩餘為 5+4+3-2*3=6元。

這個時候,因為信息是完美的,所以沒有激勵相容約束,必然能夠達到社會最優。具體實施起來,至少有兩種價格機制:

  • 一級價格歧視,區別定價。這樣總共賣出去三個蘋果,收到5+4+3=12元錢,凈賺6元,達到社會總剩餘最大化。
  • 兩部定價:一個蘋果只賣3塊錢,但是顧客想買蘋果,必須交3元錢的「會員費」。這樣的話,顧客付的錢依然為3+3*3 = 12元,依然凈賺6元。

這兩種明顯不同的價格機制,所達到的目標可以說是完全一樣的,和具體的形式無關。那麼在計劃經濟下,計劃者可以直接從生產者那裡拿走三個蘋果分配給顧客,然後從國庫裡面掏出6塊錢交給生產者彌補成本,也一樣達到社會最優。在我們這個簡單的小例子裡面,計劃也好,市場也好,要達到社會最優都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上面說的是理想狀態下,而在非理想狀態下,這些機制就未必是等價的。比如如果「改價格」本身需要花一塊錢(比如印刷價格單),那麼這這幾種機制就不一樣了:

第一種情況下,一級價格歧視需要改兩次價格,所以只凈賺4元。

第二種情況兩部定價不需要改價格,依然賺6元。

計劃經濟情況下,根本沒有價格這回事,所以總剩餘還是6元。計劃比市場好了!

讓我們繼續加假設,因為計劃者需要協調生產者和顧客之間的供需,所以需要額外的溝通和人力成本,電話費和人工費需要3塊錢,那麼這個時候計劃條件下的總剩餘就變成了6-3 = 3元,連一級價格歧視都不如。

所以,理論上同樣有效的體制,在現實中的實施成本可以有很大的差異。為什麼會說很多情況下,價格機制好呢,有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市場可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而不是被動的等著計劃者來協調。這還只是完全信息下的一個小例子,不完全信息下更加的複雜,留到以後遇到合適的問題再展開討論吧。

總結一下,在社會中,如果有的時候沒有用價格機制而是通過其他的方式,比如計劃,比如關係網等等。有兩種可能:

  • 在特定的情況下,這些配置方式確實比價格的方式成本更低;
  • 其他的原因導致的社會無效率,比如制度慣性等

---------------程序員看到以下的例子可能會有親切感------------------------

在程序語言裡面,一個程序語言可以看作一個機制,那麼它自然也可以有很多個implementation:比如Python具體的implementation有Cpython,Jython,PyPy等,在理想狀態下,如果所有的語言速度和特性完全一樣,那麼這些implementation的速度應該也一樣,但是在現實中,顯然他們的運行效率和特點各有差別,比如三個裡面Cpython最慢但是庫最全,PyPy JIT最快,Jython沒有GIL線程鎖……等等,也正因為這些implementation的差異,人們會在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implementation,Cpython儘管和價格機制一樣是主流,但是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優的選擇。


因為有時有不需要價格的機制也能實現非常理想的效果,比如以下場景。

N個人住在N所房子里,現在他們想重新配對房子和人來改善大家處境。每個人對N所房子心裡都有排序,有最喜歡的,次喜歡的一直到最不喜歡的。現在問題是要尋找配對方法phi ,每個人報一個排序,自動給每人一所房子。

理想的phi 會面臨以下要求:理性,配置給每個人的房子不能比他/她之前住的差,否則他/她不會參加;帕累托最優,起碼在效率上和價格機制一樣好;抗策略,每個參加者謊報自己排序,結果都不會比說真話強。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機制是非常理想了。

以下機制恰好滿足以上要求。首先,把每個人和他/她最喜歡的房子間畫一條線,然後再把房子和主人連線。從任一個體或房子出發沿連線走,如果形成圈圈,連線又回到這個體或房子,就按圈圈交易,再把所有涉及的個體和房子從配對里拿掉。然後重複劃線找圈圈過程,直到沒有個體和房子剩餘為止。不失一般性,假設i號個體原本住在i號房子,數字後加p代表人,加h代表房子。舉例如下:如果1號最喜歡自己的1號房子,那就是1p
ightarrow 1h
ightarrow 1p,把1號房子給1號,然後從配對中刪去二者。如果1號喜歡2號住的2號房子,2號喜歡5號住的5號房子,5號又喜歡1號住的1號房子。從1號出發一路往下走,會得到路徑1p
ightarrow 2h
ightarrow 2p
ightarrow 5h
ightarrow5p
ightarrow  1h
ightarrow 1p,那就把2號房子給1號,5號房子給2號,1號房子給5號,然後把三個人和三套房子都從配對里刪掉。然後再對34一直到N重複以上演算法。

參與個體數量有限時,反覆執行以上演算法一定能給出一組匹配,把每套房子匹配到人,並且滿足前面說的3個條件。為了再明白一點,再給一個具體例子。假設有4個人和4套房子,以下左邊是個體序號,右邊是他/她對4套房子的排序。

12succ 1succ 4succ 3
23succ 1succ 2succ 4
32succ 4succ 3succ 1
41succ 4succ 3succ 2

按剛剛做法,可以連出以下路徑4p
ightarrow 1h
ightarrow 1p
ightarrow 2h
ightarrow 3p
ightarrow 3h
ightarrow 2p
ightarrow 2h,注意到其中有個圈圈 2h
ightarrow 3p
ightarrow 3h
ightarrow 2p
ightarrow 2h,讓2號3號交換房子,然後刪去對應個體和房屋,以上問題簡化成如下情形。

11succ 4
41succ 4

重複以上演算法,可以得到圈圈1p
ightarrow 1h
ightarrow 1p,所以讓1保留自己房子。最後只剩下4,馬上有圈圈4p
ightarrow 4h
ightarrow 4p,所以4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房子。最後匹配結果就是(1p,1h)(2p,3h)(3p,2h)(4p,4h)。很容易驗證前兩個條件滿足,第三個則要麻煩一些。

這個經典演算法叫首交易循環(Top Trading Cycle,簡稱TTC)。前面提到TTC滿足三個很好性質。實際上逆命題也成立:如果有一phi 滿足前述三項條件,它必是TTC。此外,TTC還是群體抗策略的,這一性質可理解為即使一群人組隊謊報偏好,他們也不會得到更好結果。

總之,部分場景中存在性質極佳機制來配置資源,不需要價格。這一塊領域叫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又叫匹配(matching),相關知識在學校錄取、器官捐贈等問題中有廣泛應用。以上命題證明及這一領域介紹見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S?nmez, Tayfun, and M. Utku ünver. "Matching, allocation, and exchange of discrete resources." Handbook of Social Economics 1 (2011): 781-852.


  主題:按摩師提供價格更高的性服務,會增加收入嗎?

  大年初一晚上,前往一家會所看望仍然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上的按摩師們,向她們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最誠摯的新春祝福,同時通過她們向所有夜場妹子以及其他工作人員送上節日的問候。

  本人首先來到大堂,親切了慰問正在值班的前台妹子,與她們一一擁抱,詳細了解了會所的各項業務和消費流程,並向她們拜年。本人叮囑說,春節是中國老百姓合家團圓的傳統節日,來會所消費的客人,是和大家一樣因為堅守工作崗位不能回家的工作者,希望大家以家人般的關愛為他們提供服務,使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隨後,本人來到技師房,正在打麻將的技師們紛紛站起來,爆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本人的到來。本人聽取了服務項目、服務價格等情況介紹,向正在值班的技師們表示親切的問候,為她們發送新年的紅包。並對技師們說,會所是男人的第二個家,你們就是他們的家人。雖然從事著辛苦而不被理解的工作,仍要本著客人至上的原則,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多一分愛心、多一分關懷,努力為客人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

  本人一行還打算與技師們共進年夜飯,但會所廚師春節期間休息。

  隨同這次慰問的有:計程車司機。

  之後,點了一位關係很好的按摩師(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

  閑聊時妹子說為了多掙點錢,正在考慮節後是不是開始做中活(按摩之上,OOXX之下,又稱手辦)。想問問我行情怎麼樣。

  聽到這個消息,就像妹子拿她的小拳拳捶人家胸口一樣,激動的心裡砰砰亂跳!強行壓制住腦子裡的浮想聯翩,為妹子講解了各種技師的收入現狀。

  註:①特定城市;
    ②2016年數據;
    ③女按摩師;
    ④娛樂場所按摩師,不含美容院、醫院和其他治療性的按摩師。

  按摩的價格區間,在70-400之間;中活的價格區間,在200-500之間。

  按摩師,平均每月收入大約在4500-5500之間;點鐘(指名服務)很多的按摩師,平均每月收入大約在8000-15000之間。

  中活技師,平均每月收入大約在6000-8000之間;點鐘很多的中活技師,平均每月收入大約在10000-15000之間。

  稍微對「點鐘」做個解釋。技師正常的上鍾(工作)順序是排鍾。也就是大家按順序輪流上鍾,上了一個鍾後,自己的牌子就會被甩到最後,重新排隊。大家得到上鐘的機會,長期來看是均等的。

  如果想多賺錢,就得多上鍾,主要靠的就是點鐘。點鐘,就是指名服務。無論技師的牌子在哪個位置,被客人點鐘,可以立即上鍾。更重要的是,按照大多夜場的管理制度,點鐘不動牌,就是自己被點鐘後,牌子不會被甩到最後,仍然在原來的位置,實實在在的增加了上鐘的機會。 除此之外,在很多夜場,點鐘還會有額外的獎金。

  因此,自己點鐘客人的多少,對技師的影響非常大,足以改變收入的數量級。

  中活單價比按摩高,平均月收入也高。但是對於妹子這樣點鐘客人很多的技師來說,點鐘對於中活的貢獻,遠不及對按摩的貢獻大?妹子表示不解。

  我讓妹子先自己想一下。熟悉夜場的知友也可以思考一下其中原因,不熟悉夜場的知友直接向下看就可以了。

  點鐘客人對於中活的貢獻,遠不及對按摩的貢獻,主要有三個原因,說開了其實很簡單。

  第一,按摩的點鐘次數貢獻,遠大於中活的點鐘次數貢獻。

  按摩做的舒服了,可以再加一個鍾,如果自己有閑工夫,還可以接著加鍾。加鍾在按摩服務中是常態。但中活大多是一個鍾了事,最多再加一次。中活做2個鐘以上的奇葩也有,但很少很少。

  按摩,我可以今天來、明天來、後天來,只有要工夫,天天泡在按摩店裡也沒關係。你點中活的試試?今天來,可以;明天來,可以;後天還來?連續一個禮拜、一個月?妥妥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孫越變成孫紅雷。

  第二,按摩的點鐘客人周期,遠大於中活的點鐘客人周期。

  例如,和我自己關係好的按摩師,其中很多認識已經五年以上了。按摩時,喜歡按哪,不喜歡按哪;哪裡受力,哪裡不受力;喜歡什麼手法,喜歡聊什麼天,有些什麼習慣等等,都清清楚楚。如果是新近認識的按摩師,就只能按照項目的既定內容,按部就班的按,聊一些有的沒的的天。

  因此,按摩師認識的時間越長,按摩的「效用」越高。客人有動機維護和點鐘按摩師的關係。

  客人喜歡一個中活技師,會在之後點她幾次,但持續時間很短。因為中活本身就是一件喜新厭舊,尋求陌生刺激的事情。如果一個中活技師點了七、八年,還和自己的媳婦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中活技師認識的時間越長,服務的「效用」越低。客人沒有動機維護和中活技師的點鐘關係。

  第三,是一個和問題主題相關性較弱的原因。夜場是一個從業者高流動性的行業,其中中活技師的平均流動性,更要大於按摩師。離開原來的場子後,按摩師一般還能帶走一些點鐘客人,中活技師能帶走的點鐘客人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從這個香艷的話題中,能夠得到什麼關於題目的經濟學啟示。

  效用,指通過交易,使自己的需求或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相同的價格,同一個中活技師,用題目的表述來說,客人應該會一直將相同的金錢資源配置在這個技師的服務上。實際上,客人會很快放棄這個技師。價格和服務沒有變化,交易狀態卻發生了變化,看起來價格在資源配置中失靈了?

  我們試著把效用量化為價格。假定——

  某項中活服務的標準價格是500;
  第二次客人點同一個技師的時候,價格將為450;
  第三次,價格400;
  第四次,價格350;
  第五次,價格300;

  以此類推,直到服務價格和客人得到的效用達到一個階段性的平衡。在這個價格上,客人的邊際收益遞減開始放緩,同時技師也能夠接受為此付出的勞動。客人會在可預期的時間內,繼續配置金錢資源到這個技師的服務上。

  當然,真實的世界中沒有這樣的定價機制。因此,有經驗的中活技師會為點鐘客人做一些項目外的事情,例如適當延長服務時間、贈送一些按摩小項目等,或直接為客人簽一個相對小一些的單子傳達善意。事實上彌補了客人的效用損失,維護了交易的平衡狀態。

  看起來的價格失靈,實際上是邊際收益遞減,破壞了交易的平衡狀態。此時,只要降低價格,或增加服務,就能繼續維持平衡。本質上,仍然是價格在進行資源配置。

  效用,是經濟學領域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對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將效用作為考量因素,並儘可能的對其量化,很多問題的脈絡會更加清晰。

  答案是即情寫下的一篇小品文。價格失靈背後的原因還有很多其它可能,以人類當前的認知,價格機制幾乎是受混沌效應支配,不是這種紅袖添香的小情小趣所能完全體現出來的。

  即便如此,上面的小例子也稍微表現出了一些價格機制的複雜,服務價格並沒有對技師的收入形成一刀切的影響。價格相對較高的中活,看起來能賺到更多的錢。對於普通技師來說,從按摩師轉為中活技師,確實能夠提高收入;對於像妹子這樣點鐘客人很多的技師,按摩師則是更好的選擇。

  雖然心裡巴望著漂亮的按摩師妹子改作中活技師,但實際上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妹子說:「照你這麼說,我還是接著做按摩算了。」

  所謂學術宅,就是寧可失去妹子的軟玉溫香,也要堅持自己的專業尊嚴!

  活該一輩子沒女朋友。


因為配置資源不完全是經濟問題,有時還是政治問題或道德問題。經濟學家,尤其是為政府提供諮詢服務的公共經濟學家,常常為公平和效率的問題撓頭。

例如車牌。北京和上海兩市對車牌的需求都很高,但兩市的尾氣污染和擁堵狀況也是嚴重的問題。所以兩市都採取了限量發放的方式。但對車牌這一資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北京採取搖號制,上海採取拍賣制。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上海採取的機制較有效率。在理論上,公開拍賣是符合Revelation principle的機制。同時,在理論上,拍賣車牌所得能被用於環境治理、公共設施建設等,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車牌價格高得嚇人,市民怨聲載道。這導致上海市不得不引入價格上限。上限引入後,實際成交價格基本上就是上限。當然,有意願參與競拍的人也只是一部分有意願買車的人。畢竟每個人的買車預算不同。北京的搖號制使得10萬預算的人和50萬預算的人都在搖,而上海則通過競拍制,基本剔除了預算在20萬以下的人。

從社會角度,上海的帶價格上限的拍賣制度在效率上依然優於北京的搖號制度。因為它剔除了低支付意願者,增大了高支付意願者中籤的比率,從而提高了預期的社會剩餘。在公平上,兩者各有優劣。在理論上,上海的拍賣制增加了社會的轉移支付總額,平均來看是增加了高收入者對低收入者補貼。而北京的搖號制度則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原則。

那麼為什麼北京不選擇拍賣制呢?可能的解釋很多。經濟類專業的人往往認為是因為制度設計者思想不夠先進。但如果北京也開了拍賣車牌的口子,導致各地競相拍賣車牌,就相當於賦予了地方政府又一條可以濫用的權力。從全局角度來看,現在上海拍賣而北京不拍賣的狀況,減少了地方濫用車牌發放權的程度。用經濟學人不感冒的一個說法:在配置某些資源時不用價格機制,可能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我們先談談有哪些配置資源的方式,常見的配置資源方式有:價格機制,抽籤,排隊,先到先得,強權即公理(誰拳頭大歸誰),按勞分配,按需分配,政府再分配等等。
其次,在談資源配置時,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公平問題(社會偏好),二是效率問題,以上這些資源配置方式在這兩方面都有相應的優缺點,當效率問題更突出時,那就適當放低公平的地位,當公平問題更突出時,效率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各有取捨。總體而言,價格機制是最有效率的,同時也是能相當程度兼顧公平的資源配置方式。


你要先定義什麼是「好」,才能談論價格機構是不是「最好」。事實上,「好」是一種主觀的判斷,在不同的情景下對不同人來講,好和壞都是相對的。對於父母來說,把有限的資源配置給自己的子女肯定比給外人好,但是作出這種配置的依據,明顯不是市場機制,不同的人也無法達成共識。

市場機制分配資源的優點是效率高。進一步追問,什麼「效率」高?無疑是物質生產和交易的效率高,等等。上面都已經有人說過了。但是人生在世,用你的常識想一想,並不是事事都為了追求物質產出的「最高效率」,在這些情景下,市場機制分配資源的優點就不存在了,反而成了缺點。比如說,在饑荒的條件下政府往往對糧食實行配給制,這種管制當然是非市場機制的,它目的是盡量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權,而不是著眼於提升社會效率。這樣做對不對?可能學者有爭議,但在現實社會中,遇到糧食短缺政府幾乎一定會這樣做,因為這是人類社會倫理的要求,哪個政府不這麼做恐怕就要倒台。

當然我必須承認,既使單從物質生產效率的角度看,也可以為非價格機制的存在找出若干理由,比如,科斯和張五常他們研究的那些主題,為什麼會有企業之類的。上面已經有人答了,這方面的教科書也很多,我就不重複了。


在論證之前,先拋出幾個很重要的反問:
1??有什麼誘因能促使政府人做出促進公平的資源再分配?
2??政府人是否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來判斷什麼樣的再分配是能促進公平的?
3??如果政府人並沒有如期實現「公平」的資源再分配,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如果需要,該承擔多少責任?如何使政府人自己承擔責任?(類似於問題1)
4??能否制定一個能使所有參與財富再分配的政府人和非政府人都認可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讓政府人判斷,哪些人的哪些事情是一定比另一些人的事情更重要,並計算出征收多少錢能使被徵收者損失最小、獲益一方收益最大?
5??能否讓那些不同意政府的財富再分配方案的人拒絕政府的徵稅?畢竟你要知道,徵稅是搶劫,而且徵稅唯一的作用可能只是給被徵稅者造成損失且並未為其他非政府人造福嘛。如果在人們同意的情況下徵稅,政府就完全可以把一部分責任推到非政府人身上嘛。(如果政府需要擔責)
6??如果有人要從「社會」「國家」的角度來分析成本和收益,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進行經濟上的加總呢?這就相當於:一堂課上,有的學生在認真聽課,有的學生在睡覺,有的學生在聊天,有的學生在玩遊戲…主流經濟學家們又是如何對整堂課的「社會成本」進行分析呢?為了避開這種看啊看不懂的「高精尖」領域,我只分析個體的成本和收益。

經過這幾個反問之後,我想自然答案也就明了,因為這些不需要運用各種理論、各種函數,更不需要做個統計、列個圖表什麼的,只需要認同以下幾個公理:
1.政府人也是自利人,他們並不是全知全能的聖人;
2.人類的認知極其渺小,沒有任何人能全能到設計整個社會秩序;
3.價值是主觀的,所以無法相互比較;
4.被搶劫的一方永遠是不樂意的。

為啥把第四條也拎出來呢,因為徵稅就是搶劫,拒絕交稅就得坐大牢,而且照樣扣錢,沒有選擇的餘地。

說完了政府的再分配,再談談市場的價格分配機制。
妄想價格分配機制毫無缺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市場並不完美。(但不代表政府就完美,不代表政府可以修復市場的不完美,這是基本的邏輯)比如說吧,甲身無分文,得不到食物,如果無人援助,就會餓死。於是有人說應該讓政府對他援助。可是,政府的錢並不是來自於政府自己的生產經營,政府不從事任何生產經營活動。所以政府的錢都來自稅收,當然,都是搶劫所得。政府為了援助甲,必須搶劫乙、丙、丁,將搶劫所得中很大一部分歸政府人自己享有,然後再分那麼一點殘羹冷炙給甲。乙、丙、丁被洗劫,甚至身無分文,而甲仍然依賴於政府的援助,於是乎,貧困更多了。現代社會中,即使絕大部分收入被搶去,仍然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但,這就是活該被搶劫的理由?!更何況,政府真的會如實幫助貧困的人嗎?明明在製造貧困,卻自稱「扶貧幫困」,這不是荒唐嗎?

至於價格機制分配的好處,就沒有闡述的必要的,樓上都講過了。

關於有些資源為什麼不用價格機制分配,我只想說:存在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正如搶劫殺人不正確一樣。政府用它的媒體大肆鼓吹來改造民意,為國家的財富再分配行為辯護,再「順理」接管該事,無形之中擴大了權力,這樣,政權也將更加穩固。


啥叫最好啊,題主給個「最好」的定義先?我認為最好這個詞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的眼界知識都是極為有限的,我們很多時候只能是取目前狀態下感覺上最好的方法~並不斷改進~起碼貨幣這個東西從一開始的貝殼到現在的美聯儲就進化了很多了~人類社會是一個發展動態的過程,自然沒有永恆最好的東西,只有最適合當下這個階段的東東。


價格機制 (price mechanism) 是通過價格的上下浮動 市場即供方與求方自動調整
簡單的來說 如果價格上漲 那麼供方會提供更多 因為他們會得到更多的收益 而求方會減少需求尋找相對便宜的替代品 因為他們面臨更多的支出
價格機制在這裡可以作為一個信號 來使整個市場的供與求達到平衡
但是這不全是好的
因為價格機制存在於自由經濟 隨著某些物品價格的提高 有些人可能無法負擔 而作為政府 就應該調控 也就是說價格機制可以被人濫用來謀取個人利益 比如炒房市
另外 在有些市場 information failure 是存在的 即在交易的幾方掌握的信息不均衡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所以價格機制可能是基於這些錯誤或者不精確的信息 所以會對市場有錯誤的導向

個人想法純屬謬論


舉個比方打個栗子,大學裡公共課教室的好座位是趕早搶好,還是價高者得好?一般都是前者吧,後者我是沒見過。因為後者交易費用太高。
資源是稀缺的,用價格準則配置資源固然很公平,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價格機制是在理想的市場狀態下(所謂的理想市場,是指完全競爭和市場只對消費者和生產者產生影響的市場,實際上理想市場是不存在的)使得總剩餘最大化的機制。具體原理參見《微觀經濟學原理》。但我們說真正的理想市場是不存在的。市場會存在失靈,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壟斷等現象,另一個是市場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如污染,社會治安,公平等等。市場失靈就說明價格機制有時候並不是最好的。


談錢傷感情


經濟學的所有結論都是在嚴格假設前提下的(經濟學已經快忘光了,只剩下感覺了,所以沒法說出這些假設了),這些假設與其說是為了證明結論的附加條件,不如說是為了證明某個指定結論的附加條件,也就是說,經濟學是一個先有結論再有證明過程的學科。所以,答案就出來了,我先有的結論不是那一套,那我憑什麼接受那套假設。


呵呵,看到題目我吐了,什麼叫價格機制。能換一個稍微專業的說法嗎? 市場機制好嘛。PS:個人非常推崇市場機制。
市場有些情況下會產生無效競爭,浪費資源。
壟斷寡頭的存在也是不能應用市場機制的。


凡是命題中含有「總是」一詞,基本上都是偽命題。


通過價格機制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只是從效率角度來說的。對效率的討論,以「理性人」假設為基礎。然而人都不可能隨時理性,所以我們有了行為經濟學。

此外,社會最底層如果活得再差餓死病死也不鬧事,那政府就可以就不管他們了,然而。。。所以我們又有了福利經濟學。


In a free market,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consumer goods depends on their income and wealth. The market system will not respond to the needs and wants of those with insufficient economic votes to have any impact on market demand because what matters in a market based system is effective demand(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pay) for goods and services. Consequently, goods and services do not necessarily flow to those who need them the most. E.g. Food for the starving poor or homes for the homeless. It favors those with the buying or purchasing power. The free market system fails to provide for those without the means to pay for goods and services. This, government should step in to solve income inequality by either taxation, minimum wage or supply side policy. Besides income inequality, there are a lot of cases(positive/negative externality, imperfect information, factor immobility, market dominance) whereby government should come in. When a free market fails to allocate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hence social welfare is not maximized, market failure occurs. Thus, this is when price mechanism fails to take note.


價格機制對應的是非價格機制,而不是限制價格機制或者有限價格機制!
它不一定總是用錢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也許是其他匯票的形式!
但是它一定存在的!
理論上在長期交易中不存在非價格機制!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驚艷的經濟學模型?
J·K羅琳繼續出哈利波特番外(神奇動物在哪裡等)是否有借哈利波特圈錢嫌疑?
失業率對工資水平有什麼影響?
都有哪些很有誤導性的「經濟學常識」?

TAG: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