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禪,他是傻還是聰明?

劉禪因為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而被冠上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罵名.感覺他當時倒了魏國實際上類似於「人質『處處受制於人,說出這種話換來了活命也不失聰明,大家說呢?


1960年,當周恩來指著溥儀向蒙哥馬利介紹說「這位便是中國清朝的宣統皇帝」時,溥儀出人意料地大聲回答:「今日光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溥儀!」總理和在座者一起熱烈鼓掌。

——《溥儀最後七年》


「1965年4月份,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申伯純找溥儀談話,轉達了周恩來總理對他的批評。溥儀被特赦到全國政協工作之後,總的來說,繼續改造得不錯,但也流露出一些自滿情緒。譬如,吹自己寫了《我的前半生》,在會見外賓等場合,未保持好謙虛謹慎的分寸,等等。周恩來總理說:「又為他出書,又常見外賓,不要飄飄然,飄飄然就要退步了。」「在撫順,進步。到政協,退步就不行!」周總理還給申伯純下了「命令」:「把溥儀交你,不能壞!」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日理萬機,一直代表著毛主席,十分關心對包括溥儀在內的獲釋戰犯的思想教育問題,嚴峻中飽含殷切的期望。」

—人民網《末代皇帝溥儀在「文革」中經受的種種恐懼和無奈》

毛主席說:「溥儀這個人是有罪的,他幫助日本人侵略中國東北,需要好好接受思想改造,才能成為共和國的公民。」自此,溥儀長期呆在戰犯管理所勞改,他自己對釋放幾乎喪失信心。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1959年毛主席周恩來都建議全國人大能夠特赦溥儀,畢竟他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教育,認真的反省了自己的言行。
溥儀特赦以後,被安排到全國政協文史工作室工作。和溥儀同一時期特赦的還有諸多國民黨籍高官,包括杜聿明、宋希濂的人。有一次為了放鬆心情,杜聿明提議大家一起去參觀遊玩,地點是故宮。溥儀聽說是自己住的老家,便說我不去了,你們去玩吧。杜聿明說,是不是怕傷心啊,那你就在家呆著吧。
聽到杜聿明這樣說,溥儀好像是賭氣似的說:「誰說的,我肯定要去,我現在已經完全接受了人民政府的改造,沒什麼好傷心的。」事實上溥儀遠做不到如此,這個故宮畢竟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記得清清楚楚。如今再過來,豈不是堵物徒增傷感罷了。
在故宮的門口,杜聿明等人都在安心排隊買票,溥儀跑過來跟工作人員說:「我還要買票?」工作人員得知後,都沒有理他,這可氣壞了他。還好是杜聿明幫他買好了票,隨後一起進故宮參觀了。溥儀進了紫禁城以後,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似乎在尋找過去的那種感覺。那種威嚴、至尊無上的榮耀,可是當他再看看眼前的一切,完全失去了一切興緻。剛進故宮後不就,溥儀就以身體不適,早早回去休息了。


從此以後,溥儀再未去過故宮。

——《溥儀最後七年》

  毛澤東邊吃邊對溥儀說:「我們湖南人最喜歡吃辣椒,沒有辣椒不吃飯。」說著,夾起一筷子青辣椒炒苦瓜,置於溥儀位前的小碟內,見他已吃進嘴裡,笑著問他:「味道怎麼樣啊?還不錯吧!」溥儀早已辣出一臉熱汗,忙不迭地說:「不錯,不錯。」

  毛澤東指了指仇鰲和程潛,對溥儀說:「他們的辣味最重,不安分守己地當你的良民,起來造你的反,辛亥革命一鬧,就把你這個皇帝老子攆下來了是不是?」 溥儀 笑得前合後仰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毛澤東宴請溥儀》


"此間樂,不思蜀",說這句話的背景總是被人有意忽略,看了前面的回答,居然沒人提起這件事。

阿斗投降了之後,姜維看到鍾會野心勃勃,和鄧艾又有矛盾,挑唆鍾會和鄧艾的矛盾,再和鍾會勾結煽動一起造反。先抓了鄧艾,又準備殺掉各軍主將,假借魏國郭太后名義,裹挾軍隊,割據蜀地。但是計劃失敗,各軍嘩變,鍾會、姜維被殺,魏軍乘機大掠成都,鄧艾又被做了替罪羊,滿門抄斬。

本來成都兵不血刃而下,多麼完美的結局。被這麼一攪合,滅蜀兩員主將自相火併而死,成都大亂,各軍大亂。為了蜀地安定,這下要花大力氣善後了。

最尷尬的是,鍾會是曹操時代就有大功的名門世家,而鄧艾出身寒微,結果,鍾會作為罪魁禍首,其家族以據說早就有人舉報其有反相為由而未被牽連,鄧艾反而被作為替罪羊滿門抄斬。傳說中的賞罰不公,也不過如此吧,當然也有當時士庶天隔的時代背景。結合前面的成濟殺曹髦而被滿門抄斬,你讓司馬昭以後用什麼嘴臉如何面對手下?如何收買人心?

這起惡性事件,你說阿斗完全不知情?姜維違抗命令,不乖乖聽話投降,還自說自話策劃反革命叛亂,這種話騙誰去?你願意相信嗎?別說司馬昭了,司馬昭連自己皇帝都殺掉搞臭打成昏君的,還不敢殺亡國之君?說司馬昭是宅心仁厚之人,你相信嗎?

有反革命叛亂嫌疑的亡國之君,還能夠安享晚年的,只有阿斗同學了。記住,他碰到的還是司馬昭,其心路人皆知。

有了這樣一段經歷,如果還說想回到蜀地,還不如直接跟司馬昭說,你讓我回蜀地,咱倆再打一場仗。


這麼說吧,你看劉禪的結局,其實之前有一個很相似的人,就是。。。

劉璋。

都是兵臨城下沒有繼續作戰,而是選擇開城投降。都是後半輩子受封過得還不錯。因為當時殺前朝宗室還是不流行的,一般都是封他們爵位養起來,一則顯示新朝氣度,二則顯示自己政權傳承的合法性。比如前秦苻堅,南征之前,先給東晉君臣在長安建府邸。。。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蜀中政權本身的問題。要知道「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這都是至少宋元之後的事情了,在之前,帝國的首都在長安-洛陽一線的時候,包括南方半壁時期,蜀中都是作為帝國後方的存在,所以一直以來,蜀中的環境都要比其他地方安定。所以百姓的生活還是很安定的,統治階層都以求穩為主。劉璋開城投降是因為對面也是一個漢室宗親,要打沒啥理由,而且會打爛蜀中經濟,縱然能撐一段時間,但是手下那些人十有八九就開始見異思遷,再加上老百姓困苦,別人一煽乎就很危險了,與其被縛就擒,不如自己投降。反正沒有性命之虞。

劉禪呢?首先,北伐光復漢室,是季漢政權存在的唯一合法的理由,如果你要割據偏安,那麼你為什麼要趕走割據的劉璋?豈不是政權一開始就是非法的?所以只能不斷的出擊作戰,才能維持住政權的穩定。況且開始的時候從龍集團還有很大勢力,益州集團也有去長安做全國的大官的憧憬。但是幾次出擊之後,一是從龍集團實力日衰,二是外線作戰消耗了國力,影響了益州集團的利益,三是通過作戰,發現曹魏勢大,似不可勝,所以放棄了去長安做大官的幻想,這一階段,因為諸葛亮還在,鎮得住局面。

等諸葛亮死了,從龍集團勢力基本就很微弱了,魏延在內訌中被幹掉了。有進取中原光復漢室理想的老一代軍政將領故去,季漢政權本身就退化為純粹的割據政權,益州本土官員握有極大的權力。你以為漢中是演義里那樣匪夷所思的就丟了?其實正是益州集團割據偏安思想的集中反映,因為漢中對曾經的季漢政權來講,重要性是因為他是出擊前沿,但是對一個割據政權來講,可有可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開城投降而是選擇抵抗,縱然姜維回師打贏了,蜀中也會遭受很大損失,那麼下一次呢?沒準下一次劉禪自己就會被益州集團幹掉了。。。然後益州集團開城納降。

結局都是一樣的,那麼還不如自己開城投降,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去北邊當官。

但是不能不說,姜維,那真是季漢政權末期,唯一一個記得季漢政權理想的人物。


其實本來我覺得寫的已經夠清楚了,但是有些評論還是對我頗有微詞,前幾天有點忙,今天下午閑著也是閑著,我就補充幾點吧。首先聲明,三國中,我只喜歡曹操,對其他人都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分析來的。

1.首先就是關於諸葛亮是權臣的這個觀點了。其實我的意思就只是說有權力的大臣而已,並不涉及人品。諸葛亮可不是一般的有權力,你要知道諸葛亮本身是丞相,另外還有軍權——《出師表》就是寫於他率軍出擊的前夕。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大臣是不可能軍政大權都到如此巔峰的。你記不記得秦始皇叫王翦出征的時候,王翦怎麼做的么,再三向秦始皇要地皮,錢了什麼的,以此來打消皇帝的疑心。一般來講,皇帝是不可能放心把軍權長時間下放的,更何況諸葛還是丞相。所以至少劉禪是有這個識人之明和用人不疑的態度的,這一點,在皇帝中已經算不錯的了,皇帝一般都是疑心很重的。如果對諸葛亮的權力大小有疑問的話,你們可以查一下蜀漢北伐失敗後,作為統帥的諸葛亮的所受的懲罰。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處罰!!!我不黑任何人,不過有人肯定會質疑——不是賞罰分明么?那為什麼自己北伐失敗了卻沒有什麼實際處罰?當然,我也知道該怎麼回答——事急從權,非常時期,丞相又肩負恢復漢家的使命,所以不能真的有啥大處罰。這點就別討論了,我只是說諸葛亮權力比較大而已。

2.諸葛亮是不是忠臣?近年來,有很多人分析說諸葛亮其實急功近利就是想受九錫,從而篡位的。但其實這個觀點十有八九是不成立的,因為諸葛亮很清貧而且總的來說是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另外諸葛亮也有個好兒子——諸葛瞻,諸葛瞻和他的兒子都為國戰死了。再看看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兩邊差距確實太大,估計是教育上的問題。所以,通過後代的表現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教育方面是給孩子們灌輸的思想是忠君愛國的,所以諸葛亮是忠臣無疑。

3.但是,最關鍵的一點來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忠臣真有那麼容易?現在很多人有這種想法:我要是崇禎,我就重用袁崇煥;我要是曹操,我就早就幹掉司馬懿等等。我覺得這種想法真的有點傻,你現在的視角是全知的上帝視角,問題在於皇帝不是啊,你問皇帝要兵權,你說你問心無愧,問題是皇帝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萬一你像趙匡胤那樣帶著兵剛出城走了沒幾步,轉過頭就殺回來了,皇帝咋辦?還有司馬懿就更不用說了,當時正是用人之際,平白無故的殺人只會令士人寒心,更何況曹操還是標榜唯才是舉的。辨明是非其實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大臣不是傻子,皇帝也不是傻子,王莽的臉上不會寫著「我要篡位」,周公的臉上也不會寫著「我是好人」。你以為奸臣都長得賊眉鼠眼,好人都長得濃眉大眼?那龐統還長得賊難看呢。還有,別人推薦人的時侯就算是任人唯親,他也不可能給皇帝直說這是我那邊的人啊,肯定也是把那個人吹得和忠臣好人似的,你以為大臣上表推薦一個人說他是忠臣,然後噼里啪啦誇一大堆,皇帝就用了?皇帝也不傻,肯定是有考核的。宋徽宗有次去宰相家,發現宰相家的後院和一個寵信的宦官家通著呢,皇帝馬上就明白了,立馬把宰相調走了。這是你看見的他們兩個有一腿,你沒看見的呢?你知道他們誰和誰私下裡有交流?誰和誰是一夥的?結黨這種事情,是皇帝最不願意看見的。基本上都是要讓大臣相互制約的,所以朝廷有的時候總是烏煙瘴氣的,反觀蜀漢,當然由於蜀漢沒有史官,所以朝堂之上具體怎樣,大家是沒辦法知道了,但是姜維也好,蔣琬也好,諸葛瞻也好,他們都能人盡其才,我覺得是還是不錯的。

4.反過頭看《出師表》,假如你是一個皇上,第二段中寫:

忠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 曉暢軍事, 試用之於昔日, 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這些人你立馬就用? 那要是這樣的話,你估計當不了幾天皇帝。皇帝本人肯定也是要參與考核的。——誰知道你是不是光培養自己的人了。

其實《出師表》整個行文,特別像長輩教育小孩的,而不像大臣寫給皇帝的。就好像你爸爸的好基友寫給你的。你們仔細看看,會發現,全篇基本上都在圍著先帝轉。。。

大家為什麼這麼勤勞做事呢——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與陛下

你為什麼要用這些人呢——先帝簡拔,先帝稱之曰能

我是什麼身份呢——先帝三顧茅廬請來的

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報效國家呢——報先帝而忠陛下

如果我北伐沒有成功就處罰我,為什麼要處罰我呢——以告先帝之靈(注意誒,諸葛亮不是說我失敗後,要對陛下負什麼責任,而是對先帝怎樣)

你心裡啥感受?

幾種可能:1.諸葛亮在用先帝壓你,顯示自己元老的身份。

2.諸葛亮和先帝是好基友,把劉禪當成自己的親兒子來嚴以要求。

3.諸葛亮確實是很把先帝放在心上從而對新皇帝想要恪盡職守,從而盡自己的能力匡扶社稷來告慰先帝。

一般來講,我們考慮的是後兩點,而《出師表》之所以能夠讓很多人感動,也正是因為後兩種理解。但是第一種可能仔細想想,令人背脊發涼吧?假如這時有個大臣出來挑撥,直接說,諸葛亮總提先帝,是對本朝的不敬或者對新皇帝的蔑視怎樣怎樣,那你以為這個罪名很輕么?其實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我危言聳聽,但其實不是的,伴君如伴虎,你現在拋開所有的一切認知,再重新讀一遍出師表,再想想諸葛亮的權力大小,再想想曹操。好吧,這樣,你看一段話

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現在我們來看簡直就是污衊嘛!但你要知道,搞政治的人中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再聯繫霍光死後家族被逐步削弱勢力來看,正常的皇帝應該是或多或少會考慮一下這番話的含義的。但劉禪直接大怒,二話不說就把這個人誅殺了。當時我是很感動的,這個世界上即使是平民之間也不可能有無緣無故的信任,更遑論帝王家了,但劉禪對諸葛亮卻保持了長久的信任,仔細想想,真的挺讓人感動的,至少我覺得諸葛亮沒有白為蜀漢鞠躬盡瘁。看看白起,看看岳飛,看看袁崇煥。再看諸葛亮,諸葛亮生前有後主支持(諸葛亮北伐很多人是反對的,可以看看《後出師表》,當然後表有人說是偽作,但是不失為參考),死後後主也不準別人污衊,更在千秋萬代後,還有不少人為之「淚滿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的幸運。同時那你能說劉禪昏庸?換個皇帝,怎麼可能讓你在北伐幾次失敗後,還仍然讓你保留這麼大的權力?又怎麼可能在你死後不削弱你的勢力?

還是那句話,劉禪做皇帝也許真的平庸,但做人真的已經很不錯了,至少無愧後來有人為他加的「仁」的謚號。

還有大家也不用過於覺得樂不思蜀有多了不起,你在二十多歲上班的時候,老闆問你在公司上班好,還是在家裡好的時候,你還不是說:「嗯,公司和諧,同事也挺有趣的,挺不錯的,在家就有點無聊了」。違心話說起來真的比你想的容易,更不要說在皇帝位子上待了幾十年的老皇帝了。

史書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通過現象看本質。劉禪這會能說「思蜀」?瘋了吧,你要是那天因為思蜀,和幾個原來的大臣聊著聊著,達成共識了,反了我曹魏怎麼辦?就算你們成不了大事,也是夠煩人的啊。所以肯定不能說思蜀,說不思,人家也不一定會信——誰他媽不想做皇帝,喜歡做俘虜啊?

再看原文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這會劉禪已經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你覺得會做出這種看起來就很像二逼青年做的事?你別以為你說個「此間樂,不思蜀」,人家就真認為你不思蜀,安心投降了。裝瘋賣傻的成本是很高的,司馬懿年輕的時候裝病騙曹操,朱棣裝瘋奪權的經典案例,你們可以看看,那根本就是在用生命在裝。也是,不用生命去裝,誰信啊?宋江裝瘋裝的high的不行,最後被打了幾十大板,立馬正常了。

所以啊,劉禪根本就是和郤正來了個雙簧,這樣一來,劉禪表演的越浮誇越好,反而降低演戲難度了。

但是這也沒多大智若愚,說白了就是保全自己嘛,生於亂世,不得不如此。

-------------------------------------------------以下原答案--------———————————————————

是這樣的,歷代皇帝有好壞之分,但皇帝也是人,僅僅站在一個人的角度來評價的話,好皇帝,未必是好人。秦皇暴虐,漢武好大喜功,唐宗就不用說了,弒兄逼父,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這些人都不算是通常意義上的好人,但他們是好皇帝。
反觀劉禪,劉禪可能並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好皇帝,但人品上無疑是相較很不錯的。
諸葛亮很厲害這點必須承認,但諸葛亮畢竟也是個權臣,像霍光這樣功業的人,死後家族勢力都要被點點削弱,最後更是直接被滅族(因為謀反,但是漢宣帝依然對霍光評價很高)。

所以權臣無論好壞,皇帝是很不喜歡的。
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又在諸葛亮死後,重用諸葛亮推薦的人,很難說劉禪對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想法。

諸葛亮可謂是千古一相,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假如皇帝不是劉禪,而是其他人,怎麼可能會容忍諸葛亮地位,權力這麼高?會不起疑心?看看《出師表》,如果你是皇帝,看到這份奏摺,開篇光誇皇帝,好像所有人努力工作都是為了先帝,那朕算什麼?還推薦那些人才,讓我重用,我怎麼知道這些人是不是你扶植的勢力?

(不管諸葛亮內心想法是什麼)

當然,有人當然猜測劉禪早就對諸葛亮不滿了,只不過皇帝礙於諸葛亮勢力太大不好說什麼,於是諸葛亮死後,就有人污衊諸葛亮,說他死的好,怎樣怎樣,誰知道他打錯算盤了,劉禪直接大怒,可以看出他根本不準別人污衊諸葛亮,但劉禪也不傻,他延遲為諸葛亮建廟,更在諸葛亮死後削弱相權,所以說在人的角度,劉禪對相父會很尊敬,但在皇帝的角度上,劉禪也知道削弱相權,保證皇權,這點是很難能可貴的。

你要知道劉禪再差,也是個皇帝,而且當了幾十年的皇帝,怎麼可能會像某些人說的如此不堪,還有樂不思蜀,我問你,一個正常人,是覺得當皇帝爽,還是當亡國之君爽?就連李煜那種政治能力低下的人,亡國後,也是整天惆悵鬱悶的。正常人都難免有亡國之痛,思鄉之情,更遑論一國之君了。

難道有人認為俘虜比皇帝爽?逗我呢吧?

歷代皇帝大多數不願投降,就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很尷尬,如果是臣子,亡國了就是跳個槽,好好乾也沒啥,那皇帝呢?你不想反,你怎麼知道不會有人利用你的身份謀反?

所以啊,劉禪樂不思蜀就是假象,但也沒多聰明,在皇位上帶了幾十年,可能這點心眼都沒有?

還有劉禪寵信黃皓,有人批評劉禪說這樣太不好了,劉禪卻說黃皓是小人,你們不用太在意,但劉禪卻並沒有因為黃皓的種種挑撥來對姜維等人產生誤解或怨恨,可見寵信歸寵信,劉禪還是有分寸的。至於寵信宦官,我覺得可以理解吧,畢竟跟在自己身邊這麼多年,如果說處死就處死,雖然不失為「聖君」做法,但不處死,卻讓人更多了些溫暖——伴君未必如伴虎。

所以很多年後,有人尊劉禪為「仁宗」,我覺得這個「仁」是很有道理的。


諸葛亮死後,蜀國還能撐30年,足見其有相當的水平。
你們要知道,之前實力最強的曹家,當時已經被司馬家給玩弄於鼓掌之間了。而劉禪在親政後,始終都是大權在握。
深諳帝王之術肯定是劉禪能力的體現。那是1000多年前,不是17世紀,不是現代。那個時候封建君主專制是主流,一個國君如果連權力都抓不住的話,談何能力?
其實劉備一個編草鞋的,能夠搞出一個這麼大的地盤已經是超預算了,可以打120分。至於什麼劉皇叔的身份,光復大漢江山,那就是句口號。
劉禪在劉備和諸葛亮死後,能夠守住他爹留下來的一畝三分地,已經很不錯了,沒有進取之心那又怎樣?實力本身就相差懸殊啊!
當年他爹為了報好基友之仇,不顧一切的東征孫吳,結果如何?諸葛亮那麼牛逼,五次北伐,不也是沒打開僵局嗎?
所以不必苛責太多。


我覺得有的人吧,非得把人極端化,評價歷史人物,要麼就得極聰明,要麼就得很傻,人家就不能普通人了?

歷史上很多人已經對劉禪做過評價了:庸主。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平庸的人。平庸就是普通,跟一般人一樣,不笨不傻,但也算不得精明。從政的話,做個一般官員未必不能勝任。他不是司馬衷那樣的弱智,也不是孫皓那樣的暴君,就是智商和性格都正常的人。


至於為什麼說他「扶不起的阿斗」?因為他的職業偏偏是皇帝啊,還是亂世中的皇帝!這個位置要求的智商和能力得是人中龍鳳啊!得是不世奇才啊!你一個中人之姿,放到皇位上,怎麼能幹好?又怎麼能不被嘲笑?所以說當皇帝時候的劉禪傻,那就是傻。因為對於皇帝這個位置來說,他的水平是不足夠的。


而到了回答司馬昭時候的答覆算不算好?肯定算不錯。畢竟想回去是不可能的,安安穩穩裝瘋賣傻過個安樂公也是不錯的,至少是可以的選項中最好的了。劉禪為什麼這個回答有智慧了?因為此時他是以臣子的智慧回答領導的一個問題啊。這點能力比起當個好皇帝來說要求低太多了,這點水平劉禪具備也不奇怪。


所以說,劉禪既不是真傻也不是真聰明,就是個普通人。歷史把他放在超出其能力的位置上,所以乾的不好;回到應有的位置,就能勝任。


「劉禪的家長呢?你就是劉備吧?我說你們家劉禪得好好教育,孩子是好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努力,期末考這個分實在不應該」


更新:一點小的想法。

看了許多回答,高票的幾個都從阿斗能夠穩坐三十年上來表示阿斗不那麼差,可能是我太喜歡蜀國了吧,我覺得這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我們來看看阿斗身邊的人都做了些什麼:

阿斗的爸爸,劉備,劉備的一生是抗爭的一生:白手起家,屢戰屢敗,一直到五十歲才拉扯起了一份基業,沒幾年又是一連串的失敗,身死白帝城;

阿斗的叔叔伯伯,關張趙這些事迹我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無一不是為了興復漢室戰鬥了一輩子;

阿斗的乾爹,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用多說;

乾爹的兒子,諸葛瞻,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與長子戰死在阿斗的面前。

乾爹的徒弟,姜維,在阿斗已經投降之後,想的還是「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兵敗身死,膽大如斗。

阿斗的兒子,劉備的孫子,劉湛,「 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全家殉國。


而阿斗呢,輕輕鬆鬆就投降了。孫皓起碼還能嘴炮一下,阿斗只給史書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笑話。是的,阿斗只是一個普通人,做了一個普普通通的選擇,他也沒有太多的辦法。但是就因為這樣來說他聰明,那上面這些人的死難道是愚蠢么?劉備四處逃亡的時候難道不知道投降曹操是最簡單的一條路么?

為什麼我喜歡蜀國,因為蜀國這些人裡面最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氣息在裡面,他們有的人戰場無雙,有的人資質平平,但是他們的經歷給我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

我們到底是應該讚揚阿斗聰明的識時務為俊傑呢?還是去懷念上面這些人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去送死的愚蠢呢?

歷史給了我們答案,蜀國諸人以正面形象流傳於百姓之口,四川武侯祠香火千年不絕,只是其中的阿斗被百姓移走,換成了諸葛亮的君臣合廟。


說阿斗聰明的,是不是要求稍微低了那麼一點點。如果只有傻和聰明二選一的話,我選阿斗傻,最簡單的路其實是最困難的。

————————————————————————————————————————

三國志裡面寫得明明白白了啊: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

簡要的說劉禪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如果生在普通人家就是平淡的一生。不巧生在帝王家,不巧的是和周圍的諸葛亮,姜維以及其他先輩為季漢鞠躬盡瘁的人比起來,他最後當了投降的亡國之君,所以口碑不好。

他當然不傻,然而也不聰明;或者說有保全自己的小聰明,但是沒有從諸多先輩身上學到大聰明。普通人,沒啥好批評的但是也沒啥好誇讚的。


順便說一下,那些借用諸葛亮評價劉禪語錄來表示劉禪聰明的,我想說其實我覺得諸葛亮唯一的缺點就是對身邊人誇讚太過了。只要有記錄的誇讚,都是怎麼好怎麼說……


趙構要是有劉禪這水平,岳飛不開心死了。


一個想活的普通人,非聰即蠢是什麼歪理


看一下三國志的陳壽的評曰: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陳壽對諸葛亮有偏見,而對劉禪有一些主觀的偏袒。

但是你看看陳壽對劉禪絞盡腦汁,只說了兩個優點,一個是年名不易,一個是赦不妄下。

赦不妄下,這點跟劉禪沒有什麼關係,是諸葛亮治蜀是定下的嚴刑峻法的基調,不許擅自大赦。

至於年名不易,就是建興這個年號持續用了12年,這個強行誇讚我當時看到時候都笑出聲了。

裴注里對這句話也是嗤之以鼻

臣松之以為「赦不妄下」,誠為可稱,至於「年名不易」,猶所未達。案建武、建安之號,皆久而不改,未聞前史以為美談。

意思就是說,你陳壽說他大赦控制的很合理我認了,但是你還扯犢子說他十幾年不換年號,這不在扯淡嗎!

總的來說,劉禪其實就是一個正常人,可能比我們正常人還要菜一點,看到一些人對劉禪無限拔高,我就難以贊同。


這個問題再次印證了我一直堅持的兩個觀點:

1、知乎不管考據真相,只看是否合口味,在此基礎之上顛倒黑白腦補都行。

2、知乎非黑即白的中二還是太多。


不是傻,就一定是聰明嗎?請問各位是天才還是蠢材?

眾人:八嘎!我們為什麼非要在這兩個之中選啊?我們就不能是普通人嗎。。。哦。

諸葛亮劉備確實有過欣賞劉禪的話語,但兩人都同時表達了深深的擔憂: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你千萬要去學好的,別學壞啊。

然後我們都知道劉禪沒有聽從到底。

要知道劉備去世時,劉禪已過束髮之年了,老婆怕是也娶了,你說他這時候還小孩子看不懂老爹遺囑的話,那他真的是蠢材了。


接著給劉禪吹科普幾點:

1、少來逼逼三十年了,蜀漢四相剩餘三相的蔣琬費禕董允幾乎全是諸葛亮安排好的(怎麼,你以為像演義那樣諸葛亮死後直接跳到姜維啊?),劉禪就算親政了由於能力不足,諸多軍政大事還是由這三管。某種意義上來說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相當於管理蜀漢到了253年,然後我們都知道蜀漢263年滅亡。

2、沒有政變跟劉禪的能力也沒有多大關係,一來蜀國小國,大規模內亂必亡。二來唯一有優勢分庭抗衡的李嚴很早就被諸葛亮收拾了。這哪個和劉禪的能力有關?

3、成都投降時無論鄧艾部還是鍾會部,都是善待百姓的——說實話魏國自從剿滅叛亂的公孫淵後,就幾乎沒有進行過屠城了,何來的為了避免屠城之禍?後面?後面是誰作死引發的記得不?

4、不裝傻就要死。。。郄正表示主意就是老子出的,咋地,砍我啊?孫皓表示你這慫貨也就背後打嘴炮還被竊聽,老子拽多了。

怕是有些人五胡亂華史看多了,實際上魏晉之前是沒多少殺投降敵國君主的例子的,投降君主本來就沒多大威脅了,殺了一來顯得自己不仁不義,二來容易激發佔領地的起義,得不償失。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未知威脅而先讓自己徒增禍患?沒有幾個成熟的政治家會這麼做。

對,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那些動不動屠殺降君的君王都是XX。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禪就一個普通人,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前期有蜀漢四相這類忠心耿耿能力拔尖的賢相輔佐,自然國泰民安。後期內有奸佞黃皓,外有瘋狂姜維,能力不足的本性立刻暴露,如此而已。


慕容盛:「夫十人之長,亦須才過九人,然後得安。」

阿斗並不是傻子,他智商沒問題,是普通人的水平。但他的能力和品行是不足以擔當一國重任的,他為君幾十年,基本都是在拖蜀漢政府的後腿,只是力度較小,諸葛亮大腿粗,拖著劉禪毫不費力,到四相都死後劉禪自身既無把持大局的能力也沒培養發掘把持大局的人的能力,於是日漸走向滅亡,蜀漢滅亡的鍋劉禪是要背一部分的。

對比以上各答案提到過的君主而言,劉禪聰明程度不如趙佶、李煜,本事能力不如趙構,但拖後腿力度也不如。其實明孝宗的智商是有點低的,但不影響他造就弘治中興,成為一代明君,這是因為他的品、行好。

別說什麼劉禪收權,那是因為蔣琬費禕就不是專權之臣,他倆的掌權是諸葛亮欽定的,也沒有把權柄傳給自己的子孫、親信的想法,之後姜維掌握軍權,劉禪怎麼就收不回來?

也別說什麼善終,那是因為南北朝之前就沒有殺投降君主的習慣,漢獻帝、曹奐、違命侯三人都善終,特別是違命侯孫皓,各種囂張各種作,司馬家也沒殺他,這不是因為阿斗的所謂生存智慧造成的。


他不太傻也不太聰明。
但他很厚道,很有良心。

同樣是當後爹的,比較一下諸葛亮、張居正、多爾袞死後不同的結局。


張華問李密:「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恕我直言,遠比在座的各位聰明的多 #滑稽


當初魯肅對孫權說群臣都能投降,主公不能投降,劉禪用親身經歷向我們證明了,主公也能投降,小日子還賊舒服。


以前看的一個段子,希望能博眾人一笑。(如果侵權我會刪除的)


「晉王,走了嗎?」肥頭大耳的青年一邊玩弄著手中的酒籌,一邊漫不經心的問道

「晉王方才很開心,喝了很多,現在不勝酒力,已經回去了。」郤正無可奈何的說道,方才後主在酒席上的話,讓他已經絕望了,作為為數不多的蜀漢舊臣,現在的他只想安心活下去,其他的,都和它無關了。「主上,方才晉王問你的時候......」一股不同尋常的壓力讓他說了一半的話斷在了半空中。

那雙眼睛,不是一個坐吃等死的人的眼睛!!

「好,先父和幾位叔叔,具是當世豪傑,尚且只能與曹賊僵持;白帝之後,蜀漢精銳十失七八,全靠相父維持;如今公嗣不孝,累及社稷。」說到這裡,青年的目光滯濁了一下,然而馬上,又如同火焰一樣燃燒了起來「但是相父教誨,公嗣一直不敢忘,計,貴在長遠!!」

「令先,著你即刻出城,聯繫蜀漢舊部,下兩道指令。」

郤正跪下了,感到年輕的自己又回來了,如果不是身居險地,怕是要馬上哭出聲來了。使勁一咬自己的舌尖,收攝住心神,只聽見那個聲音緩緩說道

「傳令無當,白耳,西涼鐵騎殘部,分三路,出關尋三苗,南夷,匈奴部落,雜居其中,蟄伏待命。」

「秘傳中原技術兵法於諸蠻族。蠻族欲興兵中原者,全力支援之,唯有一條,為王者,必劉姓」

「郤正,我知道你在想什麼,華夷之辨這種東西,不過是借口,你可曾見過相父為此理會過那些腐儒的口舌?」

"司馬狗賊,父輩的棋下完了,但是我的棋,才剛開始呢!」

公元263年,蜀滅,劉禪率余部降魏。

265年,司馬炎稱帝,劉禪等到了魏亡的那一天。

316年,匈奴劉氏滅西晉。

426年,劉裕滅東晉。

之後千年,劉姓稱王者眾多;司馬為王的,一個都沒有。


評論一個人的聰明與愚蠢,實際上都是片面的,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用一個詞去形容,那樣是以偏概全,並不全面。

同樣,要評價劉禪這個人,不能從一點去看,什麼諸葛亮怎麼說?陳壽怎麼評價?那都是扯淡,真要看懂這個人,你要去史料當中找他的事迹。

首先劉禪繼位的時代,劉備新死於永安宮託孤。蜀漢因為關羽之死、荊州丟失,內部矛盾爆發,急需要一種方式來壓制這些矛盾,震懾心懷叵測者(益州本土派、舊劉實力),這樣作為荊州派入主新勢力的劉備選擇通過戰爭來震懾、凝聚人心,可惜夷陵之戰敗了!

劉禪登機不久,司馬懿、曹真幾路伐屬,蜀吳還是敵對狀態,南邊背後造反,整個蜀國內部矛盾無法解決,這時候的劉禪只有17歲,上位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說白了就是等著亡國。

然而諸葛亮出現了,大權獨攬,修復吳蜀關係、平定南中叛亂,沒過幾年還能休養生息出兵伐魏,能力不可謂不強。但也因此,原本屬於劉禪的時代變成了諸葛亮時代,丞相大權獨攬,在這種國家危機關頭不敢放權。

試想一下,假如你老子留給你花不完的錢,用那些錢可以去辦任何想乾的事,但你們家裡的管家把錢拿過去自己花,說是為了你好,你在旁邊干看著,整整過去11年,古人17歲就算成年人了,劉禪從17歲到29歲一直被諸葛亮管著,即便再聰明的人他沒有執政機會,每天吃吃喝喝無所事事,時間長了那點兒鬥志跟血性早就被磨滅殆盡了。

諸葛亮管劉禪到什麼地步?

劉禪納妾不準,劉禪想出宮去玩,被諸葛亮抓住批評教育,蜀國本來由上而下過的十分節儉,他一個皇帝就在皇宮裡被一個這麼嚴的管家看著,什麼不讓做,一旦貪玩一下就要被丞相拉過來談心,可想而知這時的君主劉禪會不會快樂!

然後,劉禪的皇后是張飛的女兒,要知道《三國志》里但凡長得好看的人前面都會寫什麼容貌甚偉、身高八尺、面容俊偉,張飛隻字沒提,想比長的也不怎麼好看吧?那她女兒能有多好看呢?

諸葛亮給劉禪娶妻的時候可沒問過劉禪的感受,一直到諸葛亮234年死去,劉禪已經29歲了,可以過一把執政的癮了吧?

可相父安排了蔣琬、費禕、董允,加上諸葛亮被後人稱為蜀漢四相,這時候諸葛亮明面上是死了,但實際上蜀漢進入了後諸葛亮時代,劉禪比之前稍微好一點,但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這期間蔣琬跟費禕基本上延續諸葛亮生前政策,蜀漢非常穩定,時不時還去打一頓曹魏,但因為依舊是在諸葛亮的框架之下,劉禪並不能否決什麼,他無法摒棄諸葛亮生前留下的這些政策,也就意味著他只能放任權利繼續外放。

但值得說明的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第一時間廢棄了丞相之位,隨後蔣琬一死,廢棄了大司馬這個職位,然後到費禕遇刺,基本上手中大權收回來了。

然而這一年的劉禪都48歲了,年輕的時候就喪失了鬥志,人到中年忽然沒人管了,能幹什麼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上什麼人學什麼人,劉禪寵了個宦官叫黃皓,加上那麼多年憋屈,也開始尋歡作樂了。

這個很能理解,估計我如果是他,這時候也會這麼干,挑美女翻牌子、穿好看的衣服等等等等……(事實上給我一個美女當老婆就是上天垂憐了,知乎有木有美女翻我牌子呢?)

而在這期間,基本上距離蜀漢滅亡只剩下沒幾年了,劉禪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享樂,所以實際上他一生在位四十多年時間裡,真正執政的年份只佔其中三分之一,還是在後期完全頹廢之後。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讓這樣一個已經頹廢的人去反抗戰爭,他怎麼可能願意?

打贏了還好,萬一打輸了呢?成都會被屠城,他自己還得死,還不如開城投降算了,雖然最後姜維搞事情成都還是未能倖免,但劉禪自己好歹是活著了。

這時候在別人屋檐之下,你問他可思蜀乎?

你以為劉禪傻啊?他只要能繼續快活就夠了,即便後期執政昏庸,但人家又不是沒腦子的人,當然說不思了,想死嗎?

就算是我,我也得說不思,我還想多活幾年呢,這個世界是很美好的!

所以說實話,劉禪是個溫室當中被過度呵護的花朵,諸葛亮是為他好,但也害了他,可當時蜀國也是形勢所迫,諸葛亮也不敢把政權還給劉禪,畢竟當時已經是大廈將傾,隨時隨地可能亡國啊!

而劉禪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年輕人就慢慢喪失了血性,沒有了理想,中晚年執政就可以預見了,矛盾在到達一定程度是會爆發的,尤其是憋屈了幾十年的劉禪。

諸葛亮都死了,劉禪想擴充下後宮還被董允搬出相父來教訓的狗血淋頭,擱你你試試?

所以在諸葛亮死後,民間請求為諸葛亮立廟,劉禪幾次不準逼的民眾們私下在家裡供奉丞相。

其實吧,這是個近乎一生悲劇的人,他的平庸實屬無奈,但他不傻,相反他很聰明,只是被歲月磨滅了鬥志,做了些他自己已經完全不在乎,卻坑了別人,我們現在看起來極度愚蠢的事!

(在外面吃飯,手機回答全憑記憶,如有紕漏敬請體諒)


大智如愚

對比三國曹孫劉的帝二代帝三代可以發現
同樣是集團內部各方勢力此消彼長
魏國吳國的帝二代帝三代大多時候並不能做到高度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反而淪為權勢的籌碼
有些時候皇帝甚至就是傀儡

反觀蜀漢

關羽荊州一戰丟了荊州
劉備夷陵一戰拖累了半個蜀國
劉禪即位後,諸葛一家獨大
然後劉禪「什麼都沒做」就安安穩穩坐了幾十年皇帝
要知道隔壁魏吳那些「勵精圖治」的皇帝們都換了好幾茬了

結論
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要比演義中聰明得多,或者說要比我們想像中聰明一點

over


推薦閱讀:

如何理清晉朝的歷史?
魏明帝的「女裝癖」是否屬實,有哪些史料支持或反駁這一假說?
都說孫權打仗水平很差,那麼被孫權輕鬆解決的關羽水平豈不是更差勁?
孫中山靠的什麼跟信徒洗腦一起推滿清。最後還是得妥協袁世凱呢?
蔣輸給毛是否是因為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有差距?關鍵的部分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