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


荀令君作為人臣,私德堪稱完美,但這不代表他對漢室有多忠誠。他和曹操也不是分道揚鑣,無論政治立場還是實際利益,他們就沒有一致過。

荀令君對漢室「忠貞守節」,但他更在乎的是世族門閥如日中天的東漢末年,他所屬的潁川荀氏能否在門閥序列中繼續保有較高的地位,同時在這個亂世中壓對籌碼,不要像把籌碼壓在袁紹身上的豪族,官渡之後不是被滅就是被貶。好比說現在人考公務員都是奔著福利待遇,誰要是跟你說他為「中華崛起而考公務員」,能把你嚇尿了,歷史上的名臣心中有「匡扶社稷」的大理想,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注重現實利益的考量。

而當他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就註定他已經站到漢朝皇室的對立面了。魏晉的門閥統治方式其實跟現在的權貴挺像,就是老頭子在朝中把持高位,子女親戚以老頭子權位高低為標準,壟斷不同的經濟領域。當然魏晉沒那麼多國企,世族門閥在經濟上是「佔山護澤」,兼并大量的土地經營莊園經濟。而門閥的莊園經濟,跟政府的經濟收入,完全是互相衝突此消彼長,老百姓就那麼多,要麼當自耕農交皇糧國稅,要麼當門閥的佃農,忙時給門閥交糧納稅,閑時是門閥的部曲私兵。

所以漢末魏晉的皇帝,除了曹氏父子、司馬昭父子因為軍頭出身,能夠保有威權,其它的皇帝更像門閥之長,權力被其它幾家大門閥限制。沒辦法啊,這些號稱是你臣子的人,個個富可敵國,手握強大的私人武裝,心氣高一點比如王敦、桓溫,還動不動玩逼宮的戲碼,要不是門閥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輪不到劉裕,這半壁天下早不是司馬家的了。

不管荀彧有多盡忠職守,站在皇室的角度,門閥是喝著皇室的血壯大的,而門閥也絕不希望皇室重新坐大。所以只要荀彧代表潁川荀氏,他就必然站在皇室的對立面,無論他內心想法如何。

而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也絕非君臣那麼簡單,荀彧最早投奔袁紹,到後來轉投曹操,並不僅僅因為曹操能力勝過袁紹,而是袁紹起家的班底,以河北的豪強大家為主,即使袁紹獲勝,潁川荀氏在門閥中的地位並沒有很大的提升,相反可能會被袁紹更為倚仗的河北世家門閥壓制,比如袁紹帳下同樣出自潁川的郭圖、辛評,地位就不如出自河北的審配、田豐。

荀彧為首的潁川文士集團把籌碼壓在曹操身上可謂絕妙好棋。進,作為和「譙沛」曹氏宗親並為曹操起家兩大勢力的潁川文士,曹操如果統一北方,則潁川系在門閥中自然地位超然,事實也正是如此,潁川文士把持了曹氏政權重要的文官職位。退,如果袁紹統一北方,潁川系可以借在曹氏政權中培養起來的文官體系作為資本,在袁紹帳下博取不錯的地位,這要比一開始就投奔袁紹的結果更好。

因為曹操勝袁紹,則河北為曹氏的後方,河北的世家門閥退無可退,曹氏手腕可以更強硬,比如審配就被處斬,家產籍沒。而如果袁紹勝曹操,中原會成為袁紹的前方,這時候曹操雖然死了,但荊州、青徐、東吳、巴蜀會成為袁紹新的敵人,如果袁紹用強,則兗、豫的世家門閥就會倒向荊州或者東吳,這不是袁紹想看到的,他勢必要倚重潁川文士。

而荀彧和曹操之所以走向分歧,維護漢室只是表象,曹操在官渡勝利之後勢力坐大,開始削弱世家門閥,「整齊風俗」、「惟才是舉」、「重豪強兼并之法」,殺孔融、楊修這些太過囂張的門閥,重用滿寵、楊沛、司馬芝這些「酷吏」打擊豪強。世家門閥和曹氏政權的合作已經走到頭了。後來司馬氏代魏,就是世家門閥們不想要一個集權的皇室。


關於荀令君的題目,必答之。

@桂武磊 用一句三國殺OL台詞來概括了荀彧作出選擇的原因,但太陽神三國殺的台詞更加貼近題主要的那個答案——為守漢節,不惜殞命。

荀彧雖然是曹操集團的重要智囊,但注意,他是漢臣(曾任侍中,尚書令,是東漢朝廷高級官員),並非曹操的私人幕僚(干過曹操丞相府主簿的司馬懿,某種意義上說,是曹操認可的「自己人」,也就是所謂的「魏臣」)。再者,荀彧所屬的潁川荀氏家族(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8D%E5%B7%9D%E8%8D%80%E6%B0%8F%E4%B8%96%E7%B3%BB%E5%9B%BE)多在東漢朝廷擔任要職,可謂「勛貴」,無論是家族影響還是選擇政治上升線路線來看,擁護漢室無疑是荀彧順理成章的政治態度。

建安初年的曹操和荀彧有著共同政治理想(匡扶漢室 PS:那年的曹操真的是大漢「孤忠」,可惜後來……),荀彧當然願意給他「驅虎吞狼」,幫他樹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旗。可惜,後來的那個曹操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曹操,他學會了「打著紅旗反紅旗」,「奉天子以令不臣」被他用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荀彧還是當年的荀彧,曹操要當魏公已經突破了荀彧對他支持所設的底線,於是,荀彧不幹了,他反對,雖然勸諫的話還是說得挺「客氣」的(「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把這句話反著理解,就知道曹操在幹什麼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管是病死還是自殺,對荀令君來說哪種結局都沒有區別,都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為理想忙活了大半輩子結果還是一場空。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根據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的觀點,這是一個階級對立的問題。
書中的第一篇第一節就講到:

河內司馬氏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譙縣曹氏則是出身於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

概因曹操為宦官之後,寒族出身。這就使得他在掌握政權後會施行打擊豪強的政策,一來這會威脅他的統治,二來本來就尿不到一壺裡去,三來他也必須打破東漢以來的傳統儒家精神堡壘才能構建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曹操本人十分節儉,用人唯才是舉,「好法術而重刑名」,這都是與儒家豪族奉行的準則違背。因此曹操雖然得到了部分豪族士大夫的支持,但這種支持是不可能長久的,是遲早會因利益衝突而破裂的,荀彧就是的代表。
事實上,官渡之戰後曹操如日中天,豪族們只是隱忍,但在曹操死後,他們便通過司馬氏來完成了顛覆。
荀彧第六子荀顗在西晉時便成為「三大孝」之一,說明荀氏最後還是歸於儒家豪族,成了西晉統治階級中的一員。


政治分歧

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鄴城,代理冀州牧,就有人建議把并州,幽州和司州四郡都劃為冀州,曹操心動,荀彧反對,原因是荀彧認為「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天下未易圖也」。當時曹操是魏國公,魏國是漢朝冊立的邦國,漢朝則是它的宗主國,合併并州,幽州為冀州,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獨立公國,這是荀彧不願看見的——

一般的謀士,只不過幫助君主實現理想和目標,以君主的抱負為抱負罷了,但荀彧在三國眾多謀士中與眾不同,他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豪強,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這是荀彧給曹操提出的三大綱領,這個綱領的核心就是「存本之思」,「本」就是國本,封建的說國本就是皇帝。而這樣的抱負唯一可以與荀彧相提並論的,就是wuli孔明先生。

但曹操並沒有矢志不渝地按荀彧提出的綱領做。建安元年,兗州牧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從此征袁術,殺呂布,降張綉,平袁紹。這在荀彧看來,是應該且必須的,所以鼎力相助。建安十三年,曹操罷三公,設立丞相且自領,可以說是大權獨攬,荀彧也無反對,為其南征劉表獻策。甚至到建安十七年,曹操「贊拜不名,如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等待遇,荀彧都能接受,畢竟蕭何是忠於漢朝的。

當曹操暗示董昭等人建國時,荀彧如此敏感的人,立馬反對,因為曹操一旦建國,就是代漢而立,這突破了荀彧的底線。曹操何其聰明,便派董昭去試探荀彧的口風,荀彧又何其正直,告訴董昭「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之後便是「太祖由心不能平」。後來大家都知道,曹操罷免他尚書令職務,荀彧來到壽春,神秘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眼中,曹公應永遠是那個興義兵,除暴亂,秉持忠誠,堅守謙讓,匡扶朝廷的義士


all


問:有沒有分道揚鑣?
答:沒有,但兩人已經有分歧,心生芥蒂。
問:為嘛啊?
答:當時曹操一舉擊潰了了馬超與韓遂的聯軍,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馬屁精董昭跑出來勸曹操進九錫(九錫是皇帝的規格)。曹操沒表態(領導不表態其實就是最明顯的表態),荀彧跑出來,插了一杠子,說董昭你個馬屁精,我們曹大人之所以起兵干出這麼大個新聞,是為了保漢室天下,是懷著衷心才做了這麼點小事的,君子啊都會愛護自己的德行操守的,曹公你說對不對。曹操於是發現荀彧這孫子,跟自己搭夥過了一輩子,結果是個漢臣,於是就請求漢獻帝派荀彧到前線勞軍(曹操自己在前線),用這個方法捆住荀彧,不讓他單獨留在漢帝身邊,荀彧同志何等人物,自然一眼看破,後來自己服毒身死。
問:既然這樣,荀彧為毛至始至終都在輔佐曹操,沒有設計除掉曹操呢,大把的機會啊!
答:這個問題要有請司馬光同志來,他在資治通鑒的評述中講的非常透徹,

司馬光同志認為:荀彧是個仁德賢才兼備的漢臣,是一個真正的可以比擬管仲同時又超過管仲的人!
為毛可以比擬?因為齊桓公是個貪色無信道德敗壞的傢伙,老曹同志比齊桓公有才,但品質上估計也比齊桓公壞,管仲同志扶著這個京城四少上了霸主的位置,重塑周天下的權威,荀彧幫著曹操重整漢室山河,將五分之四的面積重新歸攏到漢室的名下(名義上)。這完全是是可以比擬的。
為毛又是超過?管仲時代,周王朝還是天下共主,天下對周王室還是恭敬的,周王還有力量去征伐諸侯,荀彧時代的漢朝,沒有一寸土地是漢帝的,連自己住的地方都沒有。但是荀彧輔佐曹操重新歸攏全國大部分地方到漢室名下,並且確實沒有改姓他姓(這肯定不能全部歸功荀彧,但他作用不小)。沖著這個結果,荀彧的就要超越管仲了。
話題又回來了,荀彧為毛沒喲另起爐灶,或者幹掉曹操?借用司馬光原話「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漢末天下大亂,能重整山河的,除了曹操,荀彧還能選擇誰?還有誰???)這話不假,荀彧時代,英雄雖然並起,牛逼者不在少數,但是能真正分清主次,始終在大是大非面前站住的確實只有曹操,荀彧的邏輯很簡單,幫曹操等於幫天下。
可是當曹操要蠢蠢欲動的時候,兩人終於走到了分叉口上,荀彧的忠漢的尾巴漏出來了,可即使到此時荀彧也知道,如果幹掉曹操,天下不會好轉,漢獻帝不會突然變成楚莊王,只會再次四分五裂,穩定才是現在的最優解。
---------------------------------------------------------------------------------------------------------------------
漢末太多騷年,滿口大義,動不動要推翻誰,動不動搞分裂鬥爭,真不如荀公,到底是幫天下還是害天下,荀公內心如明鏡!


看到很多人都認為荀彧是為了潁川勢力,這裡反駁一下。

首先我們談一下什麼是士族,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既有政治資本又有名望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士族,但其他家族該不該這麼武斷地貼標籤呢?現在來看荀家,荀家發家是從荀彧的祖父荀淑開始,荀淑只是一個縣令,但他非常有名,有許多弟子,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荀家,有名望但沒有政治地位。到荀彧的父輩,荀彧的父親是濟南相,官職算中等。官職最高的是荀彧的叔父荀爽,九十天從平民升任司空,但這是董卓拉攏士人的時候給他升的。這麼一看,荀家真正進入中樞,有政治勢力,早可以說是在董卓的時候,晚可以說是到荀彧去當尚書令。另外關於家業,鑒於潁川被董卓掃蕩過,荀家又搬到了冀州,從前的家業很難說還在。所以荀家當時存在的主要是名聲,算不算大士族不好說,當然,荀彧荀攸做官後荀家就是士族無疑了。所謂荀家是潁川士族之首,這是晉朝的說法,荀彧也不是一開始就被大家推崇,不然他192年就投奔了曹操,日子過的那麼辛苦都沒有向曹操推薦什麼人,到建安年間才把人一個個拿出來,可見也要有實力才能被看得起。另外我們來說一說曹家,歷史上沒說曹操的家族,可見名氣不大,士族顯然談不上,但考慮到東漢許多大宦官出身世家,曹家恐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寒族。曹操小時候可以與袁紹一起玩耍,二十歲就舉孝廉,家族裡有那麼多有大將之才的人,怎麼看都不是小門小戶,所以我個人認為曹家屬於豪族,有錢有田產但沒有名望。

然後是關於曹操打壓士族,我想說的是,曹操一直打壓的是汝南與河北的士族,潁川世家與曹操是同利的。如果真的是為了打壓士族,以曹操對付孔融崔琰的情況看,荀彧的家人不會好過,而且為了殺雞儆猴,喪葬也不會好好辦,可實際上曹植還寫了誄文,荀彧的兒子們過的挺好。如果只是因為曹操還不敢和荀家鬧的太僵,那怎麼孫權就敢把陸遜的家人給流放呢?那個時候禍及家人是很常見的。事實上,曹操稱不稱公,他都可以打壓士族,而且即使稱公,也沒有改變選官制度。相反,稱公後會進行封賞,看曹丕為了稱帝拉攏士族的樣子,曹操稱公也未必沒有拉攏一部分士族。還有屯田的事,這件事也是找荀彧商量過的,「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可見荀彧對於曹操打擊豪強的舉動並非是反對的,這不是說他不管家族利益,而是曹操對潁川士人如同對自己樵郡的將領一樣,是信任多於打壓,甚至我懷疑可能是雙標。關於用一些像滿寵這樣的酷吏,我要說潁川士族許多是法家出身,鍾繇提議恢復肉刑荀彧贊成,另外,曹操讓荀攸掌管軍隊里的律法,後來又讓鍾繇作大理,管刑獄,可見這些人和曹操在律法上的意見是統一的。此外,荀彧投靠曹操時,天下可不止袁曹兩家,曹操連根據地也沒有,如果曹操真是對所有士族都打壓的人,荀彧完全可以選擇對士族比曹操好的諸侯。鑒於荀彧是一個人死的,他死後大家都好好的,所以我認為反對稱公是他的個人行為。

另外還有兩個個佐證,黃初三年鍾繇給曹丕上表,名字叫《宣示表》,其中一句話是「昔與文若奉侍先帝」。這之前鍾繇因為受魏諷謀反案的牽連被免職,此時復官沒多久,按道理是小心翼翼的,而且按君前臣名的規矩,提到荀彧也不應該直接稱字,如果荀彧的死和他們潁川士族都有關,他為什麼敢這麼隨意地和曹丕提荀彧?第二是荀彧去世前後的事,當時有人告發一個叫衛臻的人謀反,曹操下令說道:「始聞越言,固自不信。及得荀令君書,具亮忠誠。」鑒於衛臻當時是在皇帝和尚書台間跑腿的,這個荀令君應該是荀彧。既然荀彧的信可以證明衛臻的忠誠,那就是說荀彧即使死了,曹操還是認為他值得信任。所以我不認同陰謀論。

那麼我們回到荀彧是怎麼死的問題上來,首先忠漢說可信。今天我們理解不了,可是那個時候的確有這樣的人,我們不應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至於為什麼他要幫曹操,我認為裴松之解釋的很清楚,如果沒有曹操的勝利,中原混戰不休,百姓遭到荼毒,不知幾人稱帝稱王,荀彧輔佐曹操平息戰火,同時讓漢室延續了二十幾年,這對他已經足夠了,於是他選擇合適的時間去殉節。

不過我個人更喜歡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荀彧對曹操失望。我認為荀彧是有雄心抱負的,他當年選擇了一個hard模式,也是有一些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意氣在裡面吧。曹操的重心從對外轉向對內,而天下依然分崩離析,雖然曹操有不得已,可荀彧未免會覺得壯志難酬。當初曹操想復九州舊制,荀彧也說過要天下定後再說,可見他應該比曹操更渴望一統。有這種失望,加上魏公的事,荀彧選擇死亡也不難理解。

最後只想說一點,不要隨便貼標籤,歷史有共性,但也有差異。


關鍵是這兩人根本就沒有分道揚鑣嘛……。你說荀彧這麼個聰明人跟曹操相好也相好了這麼多年了曹操怎麼想的他還不知道,把你自己套進角色裡頭想想去,你老大聽了周圍小人的意見打算做件壞事兒關鍵是他還完全不自知就覺得哈哈哈哈哈我現在做了這事兒我就牛逼了我就發達了,事實上你老大完全沒有發達,他這事兒一做出來周圍的其他人都得對他另眼相看一副你這篡漢逆賊的模樣,估計這事兒裡頭唯一能夠發達的也就你老大那些油嘴滑舌的幕僚,你老大一旦做了這件事兒他就失了人心虧他還傻不拉幾的說什麼「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居然連這麼一簡單道理都不懂還跟一小孩兒要玩具似的就要做這事兒你身為老相好你能不為他著急么,肯定不能對吧,所以你就著急了,你就提反對意見了,這時候你老大派他那些油嘴滑舌的幕僚的其中一個來問你的意見,你就跟他直說你不同意了,那幕僚也不傻啊,他知道啊,知道老大會聽你的要是聽了你的不做這事兒他哪裡還有福可享啊,所以他一定要讓你老大做這事兒啊,他就跟你老大添油加醋地嘮叨嘛,每天從早到晚就嘮叨這事兒,你老大每天這麼聽著聽都聽成條件反射了呀,被忽悠了這麼久再一想想誒呀這荀令君天下人都誇獎他呀誇獎他清廉啊誇獎他牛逼呀,可誰來誇獎孤呀,這麼一想不就怨念了嘛,又加上那時候人不是老了嘛,一怨念就容易做出不好的事兒來呀,不就把荀令君調任了嘛,調到自己身邊來觀察嘛,荀彧哪兒知道他老大已經怨念他了啊,三兩筆寫好調令收拾收拾就過去了呀,過去了之後一看誒老大這臉色不對啊,這麼一想不就驚恐了嘛一直深深地愛著老大當年還是甩了高富帥來倒追他的居然一點兒心理準備都沒有的就遭到了老大這樣的懷疑,然後整個人不就不好了嘛,風濕啊心腦血管疾病啊哮喘啊肺炎啊該發作的就發作了唄,再加上每天憂心啊也不知道老大打孫權能不能打贏啊你說老大我們相好這麼些年你為啥要懷疑我不忠啊我是清我白的啊那句「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是在跟你表白啊你怎麼就聽不懂呢你要現在就進了魏公你哪兒還有清白的形象啊你這樣下去不行啊現在皇帝已經在咱手上了呀不能功虧一簣啊,每天這麼憂心忡忡再加上老毛病發作的人不就這麼沒了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也是挾天子以令群臣,而群臣中一部分希望保存漢室而又不得不借曹操之力,他們其中有些人立場堅定,而荀彧應該就屬於這一類立場堅定的人吧。


很簡單,因為三國時期,有自己較為崇高理想並且為之付諸實踐的人,不多。而荀彧,正是其中的一個。
要搞清為什麼會和曹操分道揚鑣,我們必須先得搞清楚他為什麼追隨曹操。因為,在曹操的「創業」初期,董卓亂政前後,何進作為大將軍,和宦官搞到最後是宦官出朝廷,何進被殺,不靠譜。袁紹對於玉璽一直垂涎,維護的不是大漢,不靠譜。劉表守成之人,不靠譜。劉備尚未壯大,不靠譜。而荀彧是要維護大漢朝統治的,當時,他知道的是曹操為除董卓所做的努力,他認為曹操的行為是比較有效的,再加上曹操個人的一些魅力在裡邊,還有就是當時的曹操還是想著匡扶漢室的,所以,選擇依附曹操,依靠曹操來成全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因為,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沒有一個是文人。自己不行,所以在別人裡邊挑。那些不是為了漢室的,靠邊站,沒有實力的靠邊站,如此篩選,只剩了曹操。
我們也知道,荀彧之於曹操的作用堪比諸葛之於劉備。而曹操見了荀彧之後,自己的說法是「吾之子房也」。
但是,當曹操要進爵為王的時候,荀彧意識到,要變天了。這時候的曹操隨著實力的壯大,野心也在不斷壯大。漢高祖劉邦時期定下的「異姓不得為王」。這個時候,荀彧的選擇是,屈服現實還是繼續帶著自己未竟的理想離去。而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文化,有堅持的人,哀莫大於心死,況且曹操也容不下一個掌握大權,德高望重卻背離自己路線的人,由此,他選擇的是,帶著自己的理想,離開這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
大概他想的是「待到大漢中興時,家祭無忘告乃翁」吧。。
而在一些比較戲謔的說法中(特別是在三國殺玩家中),也將荀彧與曹操視為「戀人」,有一段視頻,筆者看一次哭一次。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新三國 - 曹荀


首先,是歷史上荀彧到底有沒有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真的和曹操分道揚鑣,三國志中是這樣寫的:「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謚曰敬候。」這句話寫得很模糊,讓人如霧裡看花,但本段前幾句中又有鋪墊,「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咨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這裡可以看到,荀彧是因為反對曹操進爵國公而招到曹操嫉恨,而范曄《後漢書》和司馬光撰《資治通鑒》中均認為,荀彧是受到曹操暗示而死的。荀彧加入曹操,是因為漢朝末年,士族與貴族的矛盾已經日趨尖銳,而荀彧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由貴族統治轉為士族統治的過渡時期,因而其放棄袁紹投奔曹操,進而成為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而之所以兩人最後意見相左,一方面是對是否繼續堅持擁立獻帝產生了分歧,另一方面是士族之間的矛盾也浮出水面。要知道,曹操手下的著名謀士如戲志才,司馬懿等,都是經由荀彧推薦繼而加入的,可以說,荀彧在曹操謀士集團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再加上荀氏家族自身便是望族,具有很大影響力,因此,此種情況下,曹操出於無奈也必須想辦法抹殺掉荀彧,否則一個持反對意見的荀彧,必然會為他帶來極大麻煩。


身在曹營心在漢~


曹操叫他狗貨


因為曹操要唯才是舉,侵害了以潁川荀氏為代表的門閥的利益,所以荀彧要反抗。另一方面,如果曹操篡位,荀彧不想跟著曹操一起被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要說,我是忠於漢室的。


我覺得你們別把荀彧對漢室的忠誠想的太高。他是何等聰明之人,曹操什麼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情,他能不清楚?曹操是突然之間萌發了想代漢或者由子孫代漢的念頭的嗎?荀彧為什麼還要這麼為他賣命?

另外,我覺得裴松之說得很對,他注裡面引用的很多故事一樣的典故,他就直接批駁,說這玩意看著就不符合常理,不可靠。這話講得有道理。三國是個亂世,亂的一大特點就是各自搞輿論攻擊,寫東西罵對方。就好比再過三千年,你能拿香港報章上登的東西,來作為今天大陸高層的史實嗎?只怕其中有效信息不會多,誤導性的材料卻很多。


從沒有分道揚鑣。只是荀彧希望曹操走外戚路線來控制朝政(比如攛掇曹操把女兒給弄進後宮,然後廢掉伏皇后直接上位)。篡權的話,吃相太難看,在歷史上的評價太不優雅。


在荀彧思路里,我是管仲,曹總是公子小白,我們可以稱霸,可以稱雄,但是漢(周)這個標誌不能拿掉,不然性質就變了。結果後來他發現了,曹總並不想當公子小白 所以信仰崩塌了。


這個問題在陳寅恪著作《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找到答案。曹操和荀彧分屬不同的階級,所代表的的利益不同,所以會分道揚鑣。


其實易中天品三國,進退失據這一集和後面幾集都說得很清楚了。
反對上面的因為家族利益,實際上當時曹操稱帝旬攸帶頭也是支持的啊。
為了家族利益正確做法不是以陳群、旬攸為代表的做法嗎?
表面上忠與曹魏,擁立曹操為魏公,不給曹魏找到自己把柄,實際上慢慢蠶食曹操勢力,架空王權。實際上,曹操死後陳群設立九品中正制士族也確實壟斷了官場做官的權利。熬到曹丕死後的士族大家司馬家也成功的完成政權迭代。
令公之所以是令公,因為他是理想主義者,也是實幹家。
因為是理想主義者他最後在曹操稱魏公時,一人反對,「稟忠貞之實,守退讓之節。」
因為是實幹家,他殫心竭慮的幫著曹操打天下。


政治理想不同 荀彧跟諸葛亮是很像的 匡扶漢室而不是取代漢王朝 而曹操漸漸偏離了這個 所以 曹公至今忘不了荀彧那憂鬱的眼神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近些年日益興起的尊曹貶劉現象?
为什么曹操唯才是用但最后曹魏政权要倚仗士族?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荀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