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資治通鑒?
首先說一下我讀通鑒的初衷
早些年我的一位老師把《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這類書比作教材中的公式概念,把《資治通鑒》比作試題,只有通過不斷的做題才能真正理解公式概念的內涵,這位老師的話記了很多年,由此開始對資治通鑒產生興趣。
不敢說讀書為天下,心中系黎庶。我讀通鑒只能說是出於生物追求進化的本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能夠把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勉強算是求道以致用吧。目前我是這樣讀通鑒的,因為自己的國學基礎弱了些,每讀一卷我就把裡面的東西全都揉碎,大致分為生字生詞、傳統文化常識、典故,這個應該算做文法;再一個
以事件為主體把時間地點人物拆碎。通過參考一些資料把他們都弄明白,最後再把事件串起來思考他們之間的聯繫以及作文的邏輯或者說溫公想表達什麼。由此是真
心感到通鑒的博大精深了,半年多了,每天都堅持一兩個鐘頭,只讀到了第三卷。
我想了解一下大家是如何讀通鑒的,是不是我關注的細枝末節的東西太多了,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照我這個進度至少要20多年才能把通鑒讀一遍,到時候我都
40歲了,真的不敢想20多年會發生什麼。而且讀了半年距離我求道的初衷相去甚遠,很少有靈光閃現,心得也不多。由此對自己的讀書方法正確與否產生了很大
的疑問
最好能找可以配合當時地名的地圖一起看,地名清楚了,讀起來有困難的就剩下當時的政治勢力,勢力能分清楚了,剩下的內容都很白話。
初,董仲舒說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併兼之路;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師丹復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請:「自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奴婢毋過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宮。」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貴戚近習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又詔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綉,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除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廷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像這個,董仲舒老兒說秦朝廢井田,得兼并,最後要玩完,黑朝廷有如司馬老兒會被閹,黑大秦而諷今可,是為董主義。哀帝即位,孔光師丹等高舉董主義,罷了郎官圈內繁殖令,砍三公經費。緊隨其後的,過了這個村,下一站就是王莽的時代了。
沒有地名讀起來就很白話。
要把細節(全景)都弄清楚是很費時的,看過有個印象即可,有了這個印象,再把有興趣的部份從二十四史挑出來看,交互著看時能浮現這個我在資治通鑒看過,這樣就很好了。特定有興趣的時段想弄明白可以,但要想全部都弄仔細太花時間,有點不現實。2017-8-12更:紀傳體的《史記》看起來更爽。
以下原回答。
1.推薦原文,真的,對於一個受過高中教育的人來說,全文大意已不難理解,重要的是內涵的理解需要慢慢積累文言、文學素養!!!
2.其次,不懂的字,或者自己翻譯不好翻譯不出來的建議去百度字典,裡面查查意思,讀著讀著就有感覺了,也就快了,剛開始比較慢,費時間。當然,我們是業餘、非專業的,所以句子語法、詞語用法不重要,理解句子意思知道人家表達什麼意思即可,這是基本要求啦,這樣以後讀其他古籍時益處多多,我想你現在讀資治通鑒以後肯定會讀其他古籍吧?所以要慢慢積累讀文言素養;
3.出現某個重要人,你感興趣或者常常出現的,還有出現對事的敘述時,建議先去百科查查此人,此事的大致簡歷,這樣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因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對人物的描述雖然都有,但不會給你一個著整體認識,除非你都過去都能記住事件人物;
4.不知道就查百科!!!很重要。。。;
5.編年體,所以除了按時間順序敘述外,更重要的是對事件的描述而非人的描述,故在閱讀過程中牢牢把握這一點,理清事件脈絡,在事件中尋求人的足跡;
6.全文比較多,純原文就要300萬+,所以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讀多少是多少,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歷史朝代時間開始;
7.如果對地理位置熟悉的話有助於理解[尤其幾國紛爭時],縱橫捭闔,決勝千里之外,需要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此條可忽略】
8.最好是每天都看一點或者抽個長時間專門讀讀,不然就忘了,沒有整體把握!讀書切忌兩天打魚三天曬網,一本書或一個章節/故事如果斷斷續續的去讀,基本沒什麼收穫!!!一波流的讀才有整體把握與感知,才會有收穫。我讀研,所以我沒有很多時間,我就抽一段時間專門讀某一段歷史,例如五一三天看完周紀五篇,十一假期看完秦紀,合理安排時間;
9.如果配幾本參考書更好了,最好是同時代的通史書,或者同時段人物傳記,但是最好不要看一些書評之類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
10.找到一個很好的東東,基本解決了所有障礙,詳見:http://pan.baidu.com/s/1o8wBR1w;
但是記住:自己認真都完了再看翻譯,最好是自己著實不會翻譯不理解的地方再看翻譯,不然就跟 邊看答案邊做題、邊看譯文邊做英語閱讀一樣,自己能力沒有點滴提升!!!
有朋友問.exe怎麼打開:
Я
我當小說讀。
雖然這麼說,還是比小說慢一些【我很少看小說。
平時背得多,看得多,那歷史上的經典橋段一定都接觸過了,通鑒只是把珍珠拿來串一串而已。
如果積累少,我有個艱難的建議(說艱難是因為我很鄙視這種做法):找一本白話講解的通鑒參考書擱一邊,遇到不理解的字句或典故就查一下,遇不到就繼續啃原文,這絕逼比你的做法在閱讀體驗上優秀、高速、有成效。
至於你所謂的總結,也得有。讀一本好書,如果不寫總結,你可能只能吸收5%,寫了總結,你吸收35%也不稀奇,天壤之別!我的建議是,晚上睡前脫離讀物寫總結,而不是捧著書摘生字生詞。當然我不知道你古文的水平究竟怎樣,如果一塌糊塗到生字生詞滿眼的地步,我另有個建議:先把三百千背得滾瓜爛熟再來摸通鑒,磨刀不誤砍柴工。
個人覺得讀史要代入,把自己當做裡面的人物,想想自己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書中的人是怎麼做的,哪種做法更好,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題主的方法是做研究的而不是做鏡鑒的,自然呢會很慢
手邊放一本王船山的 讀通鑒論,邊度邊看。王船山的點評還是很有價值的!
我是準備抄完
[圖片未上傳成功]
,現在抄到七十五卷了
我讀了一遍,完全當是故事書的方式看,看完覺得,如果在現代這本書可能會叫做 皇帝枕邊的故事書 不知道是不是很荒謬,個人覺得要悟道,很多的還是聯繫實際。追求細枝末節太碎了,不是有一句話 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欣然忘食?
囫圇吞棗一年讀到了第三十卷,我讀通鑒也是當小說來著。問主比我讀得細,真棒。
編年體重於朝代大勢,極度綜合,是各種體例里最切近「屍居龍現、淵默雷聲」的大BOSS。先打點史學底子,會容易很多。
一、先習史法,後讀史料:讀呂思勉翦伯贊等諸位史學大家的著述,大致了解各種治學方法的長處、手段、目標,從史學方法摸一下中國歷史的節奏。
二、了解《漢書》等諸斷代史:以朝代特徵為目標釐清經濟、政治、思想脈絡;
三、讀《通鑒紀事本末》:明白事情始末,輔助理解事件,讀通鑒本體會容易很多。
接下來的思考、筆記、總結、聯繫,就看你需要什麼,往哪個方向走就可以了。
史書的寫法一般都是綜合,但分析是綜合的前提,所以還是多讀相關的書,普遍聯繫,細緻分析。
加油啦。
我讀通鑒至今已有二十個念頭,十四歲開始讀,基本是屬於啃石頭,三四個小時看三四頁,囫圇吞棗,如此堅持了一個月,略有改觀,之後花了三年多時間看了一遍,算是粗通文意,之後大學及工作後各看過一次,基本歷史概況及脈絡已有觀概,現在我開始看第四次,每天讀一點,並將主要事件在朋友圈裡分享,這樣也讓喜歡歷史的朋友有共鳴。問主的讀法值得我學習!
我35,有一點古文基礎,讀通鑒酣暢之處,更想飲酒一杯。古人說看史書可下酒,果不然
這是因為古文基礎薄弱才會出現的情況,問主堅持這樣細讀,讀完第一本或許很慢,話費一到兩年,可是往後卻會閱讀越快,因為通過前一兩年的慢,你的古文基礎已經大大的提升起來了,後面就不需要在字詞的查閱記錄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資治通鑒文字淺顯,但是涉及到歷史制度,地理,官職,當然還有社會經驗。。。。
建議參考中國通史閱讀吧!
粗讀了通鑒,我的經驗是要有一定古文基礎,沒有的話,古文觀止和八大家文鈔可以先看一看,熟讀。讀通鑒可以在邊上做做批註,買胡三省的音注版,第一遍粗讀,第二遍精讀,因通鑒主要寫政治軍事的事,太精簡,精讀的時候可以參考二十四史,比方說讀通鑒漢代的事,就可參考漢書後漢書,這樣。有問題還可再交流
我在看柏楊版的白話譯本治通鑒,感覺難度不大,可以先通讀一下抓住基本框架。雖然中間包含了許多柏楊自己的歷史觀(夾私貨啊!)但是作為通鑒入門還是很好的。
先看完二十四史,這個毛毛雨嘍
《資治通鑒》一如《史記》,讀的方式應該看你所想要獲得哪方面的收穫,如以史為鑒、古文章法、博聞廣記或是提升談吐、發散思維等,所以對不同的讀書目的將會有不同的閱讀法,如你所述「
每讀一卷我就把裡面的東西全都揉碎,大致分為生字生詞、傳統文化常識、典故」,應該是深讀,這樣當然不會是一朝一夕。這相當於研究型,在這樣的深讀方式下,個人覺得有必要寫下讀書筆記,並且定期整理,或者可以分享發布在一些有類似讀史氣氛的公共平台,同時將自己的體會想法與同樣有興趣的人交流,或許能互相交流探討,這樣則有更廣的思路,同時有同學的人,不會輕易覺得孤獨而放棄。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便是這類道理。
讀這類大部著作,可以提前整體上看,有瞭然的一個通篇概念,同時參考一些類似的著作,像與所述同時代的史書類,如曾有一位史學老師這樣說,「通史時,將各部如《史記》《二十四史---》及近代不同學者的所著如呂思勉、白壽彝等不同的《中國通史》同時讀,即使不同時深讀,見一些目錄及史學角度也會有多以收穫。」
另外,有一本名為《如何閱讀一本書》,個人覺得有一些有益讀書的指導,可以瀏覽看一下。
1,買中華書局的版本,人名地名都加了下劃線,非常有利於理解。
2,不要一眼掃過去,讀出聲音來。我發現讀文言文讀出聲音來比默讀效果要好得多,很多段落默讀讀不懂的,一朗讀,就懂了。原因不是很清楚,你可以試試。
3,在每個事件段落開頭寫一句話梗概,在文中文末寫隨想。資治通鑒都是一連串歷史故事組成的。每看完一個故事,就嘗試寫一句話梗概。寫這東西,可以檢查你是否真的讀懂了原文,回顧的時候,看到自己寫的梗概,還可以讓你快速把握原文內容。
這是我寫的梗概,如果一整套書都能這樣寫下來,會有些什麼收穫呢?我很期待
4,對照地圖。沒圖每次看到分析戰爭局勢的地方只能幹瞪眼。如果有好的地圖希望能夠推薦。謝謝。
5,喜歡看它。有看到評價資治通鑒枯燥乏味的的言論,我很吃驚。我看過幾十章史記,覺得很好看。可是當我看了資治通鑒,我就不想看史記了,因為個人認為資治通鑒比史記精彩得多。資治通鑒記敘的事件雖多多,但不拖沓,字字珠璣,短短的一段話,信息量卻非常大!
以後再逐步補充你這樣讀只是想提高古文修養吧?並不是真正看通鑒。
我覺得要有一本地圖冊
因為對歷史感興趣,從高中開始就一直在看歷史方便的書籍,先是《三國演義》《說岳全傳》之類的演義小說,後來開始看正史,第一本是《史記》,那時候文言文水平不高,每天一卷,整整看了一年(當時感覺自己很牛逼)!看完之後,文言文再也不是障礙,以後《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直到《新五代史》,以後的正史就再也沒看,它們真是太長了,浩如煙海,實在看不下去。
看過了正史,大概是在2012年就想看《資治通鑒》了,初衷是想把以前的正史串一下,連在一起,但是真是開始看了,真沒有這麼簡單。每天一卷,明天再看,複習上一卷,再看下一卷……然後,用了10個月的功夫才看完。人物、事件如同一團亂麻,想往前看,只能理清一段再看一段,這真是一個工程!
跑題了,有點啰嗦。我現在正在讀第二遍《資治通鑒》,這一次再讀,我是先配合正史,了解歷史趨勢和各個大事件,然後一邊做著筆記,效率高了不少,因為是看著想著,好多歷史細節慢慢被發現,真是越讀越有意思。
以我說,想看《資治通鑒》,真得:
第一,以二十四史為輔助。二十四史有助於你了解歷史大事件,看資治通鑒的時候,脈絡會更清晰。資治通鑒對有些歷史細節沒有記錄,只有看二十四史才能看到,然後再回到《資治通鑒》中,你或許就能理解某個人物舉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了。
第二,常備歷史地圖。有了歷史地圖,你會清晰看到事件發生的地點,聯繫到書中的參與人物、事件的進程(如果你能聯繫古今),那你的記憶會清楚的多。
第三,做筆記,做筆記,一定要做筆記。如果不做筆記,你會很快忘了許多看過的東西。下面是我在印象筆記上做的簡記,謹供參考。推薦閱讀:
※怎樣讀書最有效?
※推薦幾本看完會對大學生心靈洗滌的書吧?
※你有什麼好的神筆記方法可以分享?
※如何理解蘇軾的「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如何擺脫手機的困擾,耐心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