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知乎大V的三國水平與易中天相較如何?

易中天先生為普及三國正史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其理論也有很多問題。在知乎三國區逛了一段時間了,震驚於大V們的研究深度,帶著大V們的觀點重看《品三國》,個人感覺大v們甚至比易中天水平更高。
是我的錯覺嗎?
(希望不要有「呵呵,他們那麼厲害怎麼不去當教授,百家講壇怎麼不請他們?」這種無腦嘲諷)


看怎麼比

如果用知乎大V和易中天比,我覺得易中天還是比較穩的

如果用知乎大V和易中天品三國比,那我覺得知乎大V比較穩


打個比方吧

一個大學研究生只要文理分科前學習比較認真,知識水平一般是遠高於十萬個為什麼的知識水平的

但是如果他和寫十萬個為什麼的科學家比,一般是被完爆的

問題是……太多人覺得十萬個為什麼就相當於科學家最高水平了,殊不知那只是科普讀物

沒錯,易中天品三國就是個三國史入門讀物級別的東西,這本書是寫給三國演義可能都沒看全的普通大眾看的,裡邊很多觀點更注重趣味性、爆炸性、顛覆性之類的能抓人眼球的東西,而不是嚴謹的學術論證

它不是寫給已經讀過很多遍三國志華陽國志江表傳魏略水經注曹瞞傳後漢書世說新語晉書等等作品三國愛好者看的

要看易中天的水平還是得看人家的論文著作

我覺得,讀易中天品三國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讀完後覺得「啊三國真有意思我要研究研究」

要是讀成「易中天都說了諸葛亮就是垃圾郭嘉才是三國第一」——這就算讓易中天害死了

——雖說易中天不下手,這孩子早晚也被別人害死……

==================================================================

另外,看著我是在吹易中天,其實裡邊有很多話都是黑易中天的好嗎?只不過咱是文明人,髒話不能說的太明白


你這問題說得真是。。。我懂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能看最新的論文,但是讓我去給中學生講課,我肯定只會講多項式/函數這種low東西了。《品三國》只是易中天「科普水平」的打開方式,說明他講課講得好,和學術是兩回事。讀過《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嗎?讀過《艱難的一越-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嗎?你要批判一個人的水平,為什麼要拿他最不需要學術水平的一個作品出來呢?這兩本書的水平都未必代表他的最高水平,但是讓我個人在理解中國士大夫和美國憲法這兩方面都有很大的裨益。知乎大v的個別答案水平是不低,但是系統化地論述,而且要集結成書,其中的難度差個萬倍。一個是科普能力,一個是學術水平,我覺得不管哪一個知乎大v能自信碾壓。何況他兩者都有。


和誰比,怎麼比,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水平這種東西,見仁見智,沒法絕對客觀。事實上在我看來,知乎上那些以三國話題聞名的大V,在某些問題上,確實比易中天強。


比如,若論考據,易中天恐怕比不上蘇沉船和臭鹹魚。人家能從八月政變一路考證到六路滅吳,對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政治勢力的變化和訴求都能得出精確結論,在三大戰役、諸葛北伐、淮南三叛、曹魏滅蜀、西晉滅吳甚至兗州之亂這種史料稀少的問題上,都能綜合各方史料,對交戰雙方的兵力配比以及進兵路線得出一個合理的論斷。如果可能的話,吳閣老和司馬懿甚至能推測出曹操具體死於哪一天你信不信?


這種事,易中天先生做過嗎?


沒有。他最多也就是在《品三國》里粗略的考證過官渡之戰的結束時間和赤壁之戰的大概規模,僅此而已。


那這是否能說明,易先生考據能力不行呢?


不知道,不清楚,沒法回答。也許易中天在寫書之前也曾有過考據,對那些不為人所知的小人物和小事件也一樣了如指掌,但,他沒有把這些東西寫在書里,所以我們也沒辦法得出結論。當然,也有可能,易先生只是對三國知道個梗概,然後就不自量力的跑到百家講壇講課去了,結果,被人噴了個爽。


好吧,就算易先生旁徵博引的能力不行吧。那是否就能說明,易先生的水平不如知乎大V呢?


倒也不能這麼說。事實上,大V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看似頭頭是道,實則不學無術,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再者說,蘇沉船雖在三國話題上經驗豐富,但同時他也回答一些關於動漫的問題,那他到底算不算三國大V?張佳瑋是大V,也偶爾會寫一些關於三國的文章,但實事求是的說,除了文辭優雅之外,學術價值並不高,那他到底算不算三國大V?司馬懿先生倒是用了晉宣帝的名字來做網名,可知乎給他的認證卻是「經濟學話題優秀回答者」,那他到底還算不算三國話題大V?

照這麼說下去的話,這可怎麼比?又如何能比?


所以說,一個人沒法同一個群體相比較,尤其是在這個群體的定義很模糊的前提下。既然要比,何不舉出一個個具體的人?比如你要拿易中天來比淚痕春雨,那我認為肯定易先生技高一籌;但若要拿易先生比仇鹿鳴、田餘慶、王仲犖,抱歉,絕對是比不上的。


說到這,我倒想談談我所理解的易中天先生及其著作了。


也許是我讀書不多吧,但我覺得,在我所看過的所有通俗類歷史作品裡,易中天先生的著作,文筆最好。


是的,文筆最好。至於學術價值,則值得商榷。不過,《明朝那些事兒》,我讀過兩本;袁騰飛的《這個歷史挺靠譜》,我大概看過二三十頁;此外,還讀過一些不太知名的作者撰寫的通俗歷史著作,其他出身於百家講壇的學者的書也稍稍看過,但在我看來,這些作品的學術價值,都有些差強人意。唯一可與之爭鋒的,大概只有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但張先生的文筆要稍稍遜於易先生。


兼顧通俗與學術,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易中天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不僅僅是通俗易懂,還有詳略得當。


比如他的《品三國》,這本書略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廣大人民群眾並不太關心的歷史細節,甚至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一筆帶過,卻對曹操的出身、家世、路線和政策描述的非常詳盡,並且在本書的後半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士族門閥。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後來易先生又開始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眾所周知,這套節目(或者說這套書)的觀點基本都來自於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只不過易先生的用詞更加大眾化,平民化,而且捨棄了名家、陰陽家的部分,讓人更加容易接受。


也就是說,在講課或者寫作時,易中天有一個明顯的取捨。


為什麼捨棄名家、陰陽家?因為他們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儒墨道法。


同理,為什麼捨棄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因為他們不重要。易先生甚至認為整個三國都無足輕重,在《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的後記里,他說:「事實上,這段歷史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漢末魏晉的士族門閥。


所以,到此我終於可以回答,為什麼易中天會對那些浩繁的考據不屑一顧了。


因為他不喜歡。或者說,這不符合他的歷史觀。


他的歷史觀是什麼?


節點歷史。

這個詞是我自創的(瞎編就說瞎編說什麼自創),想法則來自於他的《易中天中華史》。眾所周知,這套書每一本大概只有十萬字左右,並不算厚。然而就在這不長的篇幅里,他一方面省略甚至略過了一些史料,另一方面,卻用了大量的文字來敘述一些人物和事件。比如,《祖先》這一本,沒講盤古,沒講神農,也沒講顓頊和帝嚳,卻用了很長的篇幅論述女媧、伏羲、炎帝、黃帝和堯舜。


為什麼?


因為按照他的觀點,這些人(或者說形象)分別代表母系生殖崇拜、父系生殖崇拜、氏族時代、部落時代和部落聯盟時代。


也就是說,易中天先生對於那些特殊的、重要的歷史節點,非常感興趣,總是不厭其煩的闡述其對歷史的積極和消極意義。比如《國家》一書,標著「中華史」的名頭,卻用了幾乎三分之二的篇幅來介紹希臘、羅馬、印度、埃及,只在最後一部分簡略的介紹了夏、商的情況。這種從大局著眼、俯瞰全局的做法,有點類似於「大歷史觀」,但又不太像,所以我只好生造一個「節點史觀」,也不知道是否正確。


也因此,我們才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覺得三國那段歷史不重要。因為,重要的不是魏蜀吳,不是曹操、劉備、孫權(也許曹操很重要),而是士族,是門閥。他們才是承前啟後的階層,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力量,從漢武帝到白馬驛,士族門閥影響了中國歷史近千年,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當然值得大書特書。


所以,在三國這一段歷史上,易中天先生的論述重點一直都是士族門閥,無論《品三國》還是《三國紀》,都如此。


這就是他的取捨。


那,故意略去某些史料不提,這種做法正確嗎?


我個人是不太贊同的,因為有和稀泥之嫌。但,考慮到他的受眾大多是沒能形成正確史觀的年輕人,我倒也能理解他的做法。至於他的很多歷史觀點,老實說,並不新,基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取一點,那摘一塊。但,能把這些觀點全部聚攏在一起,而且寫的還不錯,僅這一點,就已經讓大多數知乎大V望塵莫及了。至少我是做不到。


正因為做不到,所以才更應該學習。

所以說,這種比來比去的題目,其實挺沒勁的,真的。


最後再多說一句,《易中天中華史》在知乎的評價不太高。雖說本書確實問題多多(比如易中天先生似乎堅持認為商人東渡太平洋去了美洲),不過,若是易先生不幸去世,那這套書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恐怕還真不好說。


就這樣。


看到 @臭鹹魚 的回答下面一些知友的回復,我有些不淡定了。我想題主原意說的是對三國史料的把握和理解的水平,而不是演講和寫作水平,所以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前者。

知乎上對民科的打擊,對專業人士的尊重,是其他論壇少見的,這是個值得鼓勵的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面對行內人士,行外人士就一定要妄自菲薄,連稱不如不如了(暫且不提易中天不是歷史系教授這一事實)。


我們反對民科,是因為絕大部分民科只是想當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也不願意去讓自己受正規的科學訓練,掌握足夠的分析工具。而連工具都沒有掌握,如何談得上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創新性的研究呢?這個挪到歷史上來,就好比一個票友聽了一部三國評書,演義都沒看,就開始開腦洞總結了一些「成果」,被人批判了還滿地打滾的耍賴說別人壓制他,自己發現的就是歷史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討論第二個問題: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外行和本專業的區別是什麼?拿我自己的行業做例子:一個擁有應用數學水平很高的經濟學外行和一個經濟學博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就不是那麼很好回答了,事實上如果我把模型設定好,直接交給一個數學很好的助研來算,對方一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認為區別不在於雙方對工具操作的熟練度,而是主要在以下兩點:

1. 學科的思維方式

2. 研究課題的選擇

也就是說,看到同樣一個經濟現象,可能經濟學博士就能很快的反映出這個現象可能和什麼課題和前人的研究有關,自己能做出什麼貢獻,大概從什麼方面來著手建立模型,而一個經濟學外行,儘管數學很好,但是因為並不了解目前行業內的動態、流行方向和文獻積累,所以可能並不能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寫出一篇能夠發表在很好雜誌上的研究成果。而如果這個外行能夠花上一些時間來認真的補上文獻這一課,體會經濟學文獻中所蘊含的思維方式,那麼不久之後,他很可能很科班出身的經濟學博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了。現實中也有很多經濟學教授拿的都是應用數學的學位,也沒有什麼不妥。


挪到歷史上來,對歷史文獻的積累和梳理,就是我上面所陳述的「數學」這個工具的作用。這一點上票友們做的其實並不差。但是票友們為什麼沒有去發表到專業刊物上?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學界感興趣的和大家在網上感興趣的話題經常是不同的

歷史核心期刊『史學月刊』最近這兩期就發表了一些東漢末年有關的文章:

鄭玄「三族九族同姓」說的特色及意義
摘要:漢唐經學家對「三族」「九族」親屬構成的解釋,大致可分成「同姓」說和「異姓」說兩派意見。東漢時,「九族異姓」說佔據經學解釋的主流。漢末,鄭玄對九族構成問題重新做解,他在三《禮》注中堅持「三族父子孫」論,以此為論證起點,縝密推演出「九族同姓」的結論,並對「九族異姓」說代表學者許慎展開反駁。通過考察庾蔚之和孔穎達對鄭玄「同姓」說的評價,可發現鄭玄的「九族同姓」說乃是希望通過建構同姓親屬地位至上的族內倫理規範,重新定義「天子親九族」的內涵,藉此作為對東漢中後期外戚亂政現象的反思,帶有告誡後世皇帝「親同姓、遠異姓」的現實關懷意味。

漢末三國的夏口與江夏戰局
摘要:夏口位於江沔交匯之所,能夠控制長江中游水運交通及駛往江陵、襄陽的夏水、漢水航道,因而受到各方的重視與爭奪。孫權先後在南北兩岸的黃鵠山和魯山築城屯兵,設置船官與港塢,作為國都武昌的軍事屏障,並「遣將入沔,與敵爭利」,獲得成功。曹魏後期至晉初對夏口實施了築壘進逼的用兵方略,蠶食吳國領土,專設江北都督以統轄江夏戰區。孫吳末年將荊州軍政重心西移到樂鄉、西陵,而夏口、武昌兵力削弱,將非其任,以致在晉軍滅吳之役中望風潰降,未能起到江防砥柱的重要作用。

網友們感興趣的點,和發表的論文所講述的點,還是有那麼一些不同的吧?

2. 對歷史研究的專業範式和文獻鏈不熟悉

票友們往往對史料和名家著作非常熟悉,比如田餘慶、仇鹿鳴的書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讀過,但是票友們往往不會追蹤這些核心期刊上的發表形成文獻鏈,也不會去琢磨如何寫出內行的、和專業歷史研究工作者一樣的論文,更沒有導師在旁邊指點如何寫論文、如何做研究的方法。所以最後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不會被專業期刊所接受,一般就放到網上來和大家共享了。


換而言之,排除掉上面兩點,就史料基本功而言,票友中還真的就經常能出奇人,比如精研某段歷史很多年,讀過的各種偏門史料無數,各種旁徵博引,甚至是研究相關斷代史的歷史系研究生也沒這麼多積累,但是——發文章的依然是研究生,就這麼簡單。


所以拿三國票友和易中天比較我並不認為就不能比了,更沒有必要開嘲諷。中文系的教授在歷史方面的水平方差很大的,我今天就得罪一下,掛一篇上海某大學的中文系教授發表在『史學集刊』(也是核心期刊)的大作:

試論諸葛亮的從政心理與丞相之路

摘要:面對曹、孫、劉三家爭奪天下的政治局面 ,諸葛亮為何最終選擇了劉備 ,這需要對他的從政心理作深層次的剖析。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的最明智的抉擇。他看中的是劉備在軍事和人力資源上的弱勢 ,而不是為了擁劉反曹、中興漢室。由於關羽成了諸葛亮丞相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故其不惜假吳軍之手翦除之。諸葛亮又運用權術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權力。經過十餘年的苦心經營 ,諸葛亮終於登上了丞相的寶座。

不得不說,這篇文章難得是我們感興趣的題目,『因為關羽阻礙了諸葛亮當丞相,所以諸葛亮不惜半個荊州和關羽的命,也要害死他!』多刺激!

文中斷章取義、歪曲史料原意的地方屢見不鮮,比如說法正傳裡面這段話:『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 ,北畏曹公之強 ,東憚孫權之逼 ,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法孝直為之輔翼, 令翻然翱翔 ,不可複製,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作者接下來就腦補出:『諸葛亮所云反映了當時的實情。但也不難看出 ,這是諸葛亮在自我解嘲 ,一方面是法正自以為凌駕於諸葛亮之上,不再把他放在眼裡,另一方面則是諸葛亮對法正的「縱橫」 、「威福」 ,也深感無可奈何。』這種半點史料支撐也沒有的臆測,我們能說什麼呢?真的建議大家下載來看看這篇文章,漲漲姿勢水平也是好的啊。


當然要肯定的是,易中天教授和這位比起來,我覺得無論是節操還是水平都不知道高哪裡去了。不就是美化了一點曹操么?不就是沿用了陳寅恪那一套集團論么?和上面這位比起來,幾乎都不算事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慶幸央視沒有找上一位來講三國呀^_^


最後,如果說講解能力,把三國綜合起來詳略得當娓娓道來的能力,從現在的效果看,易中天教授做的還是非常好的,這方面票友們可能確實就不如了。但是如果就說三國『水平』,這個水平指的是對三國時期文獻和現代三國研究中一些觀點的理解,易中天的表現並沒有對票友們有多少優勢。


易中天教授是武漢大學文學系的出身,在廈門大學也是中文系教授。

再次強調:

他是學中文出身的,在中文這個領域是一位學者。

至於談三國水平的話,武漢這個系統的,還是看他們的吧。

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教授(1911-1994)親自組建並創辦,前身為1961年創立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0年經教育部(時為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所(84教高一字007號)。1981年,成為國家授予的首批中國古代史博士點之一,1988年,又經教育部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所的締造者唐長孺教授,早年從事遼、金、元史的研究,其後轉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領域,先後撰著並出版了《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書兵志箋正》、《山居存稿》、《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等重要學術論著,其學術結論廣為國內外學術界所稱引,蜚聲於國際史壇,為武大中國古代史學科的創立、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本所繼承和發揚唐長孺先生等老一輩學者所倡導的優良學風,嚴謹踏實,開拓創新,早已形成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成就卓著,陸續向學術界推出了一批厚重紮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詳後),屢獲國家相關人文社科成果獎大獎(詳後);又以基本每年一輯的學術年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目前已出至二十四輯,2005年、2007年成功入選CSSCI學術集刊刊源),向學術界展示本所同仁的最新研究成果。學術成果受到國內外史學界高度關注,被史學界譽為國內外中國中古史研究的重鎮之一

曾經在本所工作過的學者有陳仲安教授(1922-1993)、黃惠賢教授、陳國燦教授、盧開萬教授、楊德炳教授、魯才全教授、朱雷教授、牟發鬆教授 、孫繼民教授等,目前在職的學者有凍國棟教授(所長)、何德章教授、劉安志教授、朱海副教授、魏斌副教授等。

附:

I S B N :9787532582617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四輯 目録

漢晉道經所見「靜室」名稱及其與齋戒制度的關係/王承文

廢愍懷太子事件與西晉政局的全面失控/權家玉

地方史誌與淨土教——謝靈運《廬山法師碑》的「杜撰」與「浮現」/陳志遠

李淵晉陽起兵左右軍考略/姜望來

唐代的宮女群體及其對宮廷政治的影響/羅彤華

唐代飲茶風習與經濟貿易的流變/宋時磊

再論晚唐儒士林慎思——以《續孟子》為中心/朱海

新出《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國墓誌》考釋——唐高宗顯慶五年慕容寶節毒殺楊思訓案發微/黃樓

隱士的誘惑:三至四世紀中國和西方隱修的諸面向/鮑吾剛著;姜虎愚譯

~~~~~~~~~~~~~~~~~~~~~~~~~~~~~~~~~~

以下是楚天都市報對朱雷先生的專訪節選(打臉的來了~)

朱雷:民族融合是歷史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武大新聞網

人物介紹
朱雷,1937年生,武漢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國唐史學會會長,現任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湖北省文史館副館長等職。兼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成員。歷時10餘年協助唐長孺教授完成了《吐魯番出土文書》十卷錄文本及第四捲圖錄本整理、編輯和定稿工作,以及點校《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書》、《周書》、《北齊書》、《北史》)」的國家修訂工程。

問:您領銜點校《二十四史》的國家工程,進行得怎樣了?

朱:去年底分了工,今年開始做。我們主要負責北四史

問:您的老師唐長孺點校的《二十四史》被史學界公認「最好」,您接過老師的槍,有壓力嗎?
朱:坦率來說古籍的整理是一個專門的學問,而且要經過系統的訓練。我們能做這樣的事情(點校)感到非常的榮幸,不能因為我們重新點校就把先生的好東西給弄丟了,要做好不能丟醜,這是最主要的。

古時候,史書國家印刷,不追求利潤,也不在乎錢,質量有保證。放久了,因老鼠啃了,蟲蛀了,或因戰爭人為原因殘了,古代也做了很多修繕工作。每補一次就有一次出錯的機會。1961年開始,國家第一次對《二十四史》全面校勘、標點,毛主席、周總理都很重視。開始還不是很精密,各做各的,有些體例不統一,標點的錯誤難免,後在「文革」時候也受到「左」的影響,反對煩瑣考證,運用考古發現的資料方面還做得不夠,所以說存在很多的問題,有必要再校。


問:現在,影視劇啊,包括一些電視講壇,都在講史。唐史被講的也很多,歷史儼然成了一門顯學了。

朱:按說,歷史成顯學,我們搞歷史的應該高興的。現在的國學,不是我們二三十年代講的國學,不懂版本、不懂校勘,不懂考據。當時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陳寅恪,後來的任繼愈、季羨林,這些學者都是有版本學、校勘學、考據學基礎的,寫出的東西,我們可以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找不出他們的硬傷。(嫖註:這句話要好好體會,深入品味。要聯繫講述者本人的師承來理解,尤見意味深長)現在是普世化、大眾化、庸俗化的,沒有真實的反映歷史,使讀者不能真實地了解歷史。

問:這可能與當下社會比較浮躁有關。

朱:這不是一般的浮躁。做學問的人要把持住,不要不懂裝懂,這是很危險的。人的學問有高低,悟性有高低,但是基本的真實不能改變。

附一張照片:

朱雷先生2010年在新疆博物館整理文書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廈門大學

一所老牌985,211高校。

我乎「號稱」平均985211水平。

即便所有大V都是平均及以上,大多也不過是學士,就別糟踐教授了好嗎【手動微笑】教授可不是靠抖機靈當上的

作為一檔科普節目,作用和局座的戰忽局有異曲同工之妙,激發一下大家對相關領悟的興趣而已,做研究必然枯燥,一邊看樂一邊把姿勢水平提高到一個程度想什麼呢

找出別人的漏洞本來就比自己立論簡單。有錯,指出來就行了,天天批判一番能顯出自己什麼

今天這個藥丸明天那個藥丸,知乎er初中政治滿分吧


三國粉怒答一發(?????)
我在看來影響知乎水準或許不是大v的水平,而是低質量的提問,看著那些低質量問題的回答,很難說大v水平有多高。儘管易中天書可能是給只看過演義評書不懂歷史的小白科普的,但是引用的歷史著作分析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很多大V都是要強的。
易中天是中文系美學教授,原本就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他面向的人也不是知乎的各位。而是電視機前廣大人民群眾,百家講壇本來就是歷史娛樂加科普的節目。有些要求太苛刻了。儘管如此,他比知乎大v還是強不少的。他還是引用了不少專著,【當年我沒少去搜索他在品三國中引用的著作】,讓我們知道田餘慶、張作耀、盧弼、馬植傑這些學者,並嘗試著去看那些著作深入了解三國歷史。我覺得這是他品三國最大意義所在,當然有人要是只看品三國就各種吹噓和人論戰,未免膚淺了。
喜歡把演義和歷史做對比,當然也可以理解,這也是便於光大吃瓜群眾理解認識歷史。人民群眾對三國的認識更多來源於三國演義、評書,哪怕是不識字的人也知道曹操、劉備、諸葛亮這些歷史人物名字,但是也僅限於知道名字,和一些著名的戰爭,其他的更是一無所知。所以易中天講三國的時候更多喜歡從三國演義引入到正史,有時過於強調演義和正史的區別。他本人有出色的口才和表演技能,加上幽默有趣的語言,讓品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他本人也是我入三國坑的重要原因。
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的整體水平還可以,除去一些歷史人物的對比這種爭議性比較大的話題外,他至少讓很多歷史小白知道了三國時期存在的世家大族、察舉、九品中正制、屯田制等重要制度,起到了科普作用。平心而論,易中天有的部分講的還是不錯的,儘管是引用他人觀點,比如說陸遜之死。看完品三國之後一些人覺觀點太新奇,其實完全是自身的原因。其實看了三國志就很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或許是太拘泥於遊戲演義。
當然易中天本人沒有與時俱進這也是缺點,一些陳舊古老本該糾正的觀點還影響很多人,比如說曹操是法家寒族政權,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做出的妥協讓步之舉等等……

現如今的知乎三國板塊,自然不會把演義和歷史混著講,一些基本的知識不需要去科普了。一些假設類的問題大大降低了三國區的質量,因為關注人數多,一些大v不得不長篇大論各種扯,使得三國區答題質量顯得兩極分化。知乎關注喜歡的問題通常並不是史學界覺得有價值去研究的,比方說漢末四方和四征位次高低問題。關羽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水平如何的問題,誰誰不死能改變天下大勢,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勝一籌的問題。這都是很low的問題,很多網友多是軍事粉,好比較軍事能力、水平,但是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專家,從來沒有說研究軍事戰爭出名的。知乎還喜歡搞歷史評價,但是史家一般不會拘泥於個人的道德品德問題,更多關注其作為對歷史的影響。


我看到在我之前發言的諸位,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強調這樣的觀點:易中天的作品因為通俗易懂,所以受眾多,所以對於三國史的推廣是有益的。

——我理解這個邏輯。

但我要說的是,有沒有人想過:易中天作品中的錯誤觀點也因為通俗易懂、受眾多,而導致錯誤觀點在三國史圈中反覆流傳呢?

在大家都拿出善意來對他給予積極評價的同時,為何沒多少人能正視這一負面影響呢?

所以,請允許我來踩一下易中天。

淺談《清算品三國》

十年前(2007年),80歲的齊大退休歷史教授朱春榮(筆名天行健)的《清算品三國》在易中天《品三國》之後,跟風而出。

朱春榮在《清算品三國》開篇提到要: 幫助易中天算四筆賬:學術賬、知識賬、邏輯賬、語言賬。

朱春榮從史料補充到文言翻譯,都給易中天《品三國》挑了不少毛病。但這事,卻沒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例如豆瓣上的評價,這本書的評價只有4.8分。

鏈接如右。清算 (豆瓣)

書評中對朱春榮老先生的謾罵、嘲諷有很多,我就不截圖了,想看的人自己點上面的傳送門去看好了。

說句公道話,《清算》一書,我也特意去簡單翻了一下,談點感受:

1.朱春榮挑的錯誤有合適的,比如易中天開篇把孫權稱帝的時間弄錯,還把丁斐故事中的「狗」說成「貓」;

2.有的錯誤,屬於吹毛求疵,比如易中天分不清京城和皇宮的區別,比如說周郎是周帥哥之意,朱春榮非要考據「郎」的本意。我覺得,易中天的表達是有不妥,但這種小瑕疵被毛遮住了,不必勞煩去吹。

3.朱春榮在給易中天糾錯時,自己也說錯了。比如韓馥之死的話題,朱春榮自己發明了《後漢書·韓馥傳》一說。

其實《後漢書》中韓馥的事是附在《袁紹傳》中的,韓馥是看袁紹使者與張邈交談,才去自殺的。

范書《袁紹傳》: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因共耳語。馥時在坐,謂見圖謀,無何,如廁自殺。

朱春榮寫成:

過了一些日子,袁紹有公務去會見張邈,恰巧韓馥也在座。袁紹和張邈商議一件軍機秘事,互相耳語了幾句。韓馥起了疑心,以為他二人想要除掉自己,便托稱更衣(上廁所),在廁所里以書刀自殺了。 ——見黑體字,朱春榮自己也解讀錯了。

我舉豆瓣書評,也算是一處評價觀點,百度一下相關信息,我們還能看到十年前,其他人對此書評價如何:

易先生在《百家講壇》上品三國,吸引了億萬觀眾;印成書後,又暢銷幾百萬冊,影響面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易先生所講的完全正確或基本正確,那就是傳播了正確的歷史知識和科學的歷史觀點,對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和振興民族精神,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他所講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錯的呢?影響這麼廣泛的講座和書,竟然觀點大有問題,歷史文化知識存在著大量的硬傷,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可謂誤導大眾,誤人子弟,對於民族文化縱然不算是一場浩劫,也不能不說是一個災難啊!而易先生竟對天先生的書視若無睹,至今沒有片言隻字的回應,卻忙於到處趕場,到處演說,實在等於拉完屎不擦屁股就揚長而去。

粗體字就是重點,也就是我寫這篇文字的第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論證我在最後一節舉例說明

若有人說易中天可能不知道天行健的書,我覺得在信息爆炸的現代化社會,這是根本說不通的,易中天是知道的,但是他用不回應來解決問題,以確保當時自身利益最大化。

這樣的處理態度來看,說明他:注重名利甚於學識。

我記得,去年八月左右,馬親王寫了一篇文章(小篆戰爭),結果被趙瑾昀教授發文點名批了,馬親王馬上撰文表示感謝指點,互相交換意見。

關於秦始皇帝「書同文字」的新知,兼談《小篆戰爭》 - 知乎專欄答趙老師《關於秦始皇帝「書同文字」的新知,兼駁馬伯庸《小篆戰爭》》 - 知乎專欄

我覺得,從這一點來說,馬親王的態度才像是讀書人應有的態度。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易中天歪嘴不改

九年後(2016年),易中天的《中華史》之《三國紀》出版了,我相信看過的朋友應該都能體會到——易中天還在盲目吹曹操。

易中天在《品三國》里講曹操的故事時美化曹操形象,以破除演義中的曹操「奸雄形象」,我覺得情有可原,可備一說。

但是到了《三國紀》,這種通史體裁的史學創作,立場就應該嚴肅,公正,可惜易中天依然歪嘴不改,完全失去了著史者應有的立場。

我的意思不是說,曹操粉就是原罪。

我的意思是:基於史實去稱讚曹操,一點問題也沒有;一味採信曹魏官修史書《魏書》內容去解讀曹操,也沒多大問題,你覺得高興就好;如果是脫離史料去過度發揮,那就有問題了。

例如他描寫曹操迎獻帝入許這段事:

暫時住進曹操行轅的皇帝卻非常滿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他在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時候,採取的竟是「歸還公物」的方式。曹操說:這些東西都是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現在陛下起居不便,理應歸還。
曹操的這份細心不能不讓皇帝感動。感動之餘,皇帝也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忠臣,甚至慶幸上天賜給他這樣一個救星。他不用再流離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貨在軍閥們的手上被倒賣,不用擔心害怕隨時會被廢黜,被殺害。他有了一個保護神,可以過點安生日子了。

易中天引的原文是曹操的《上雜物疏》,原文出自《北堂書鈔》,如下:

《北堂書鈔》卷135:御雜物之所得孝順皇帝賜物,有容五石銅澡盆一枚。

大家看看,就這麼短短二十一個字,靠著「一個流傳三代的御賜銅澡盆」,易中天就能解讀出這麼多信息出來,無非為了美化曹操忠君愛國,甚至連獻帝劉協對曹操的感動之情都能描繪出來(100+字)!

退一步說,如果易中天單獨開一篇小文,把能解讀出「曹操忠君愛國」的史料全部堆出來吹一遍曹操,我覺得可以的,但是他把這種歪嘴思路代入到一本通史里來,就成了一件令人唏噓的事了。

唐代劉知幾認為史家應具史才、史學、史識三長,清代章學誠又提出史德的要求。我是覺得易中天一樣沒佔到,反正他是沒有資格成為「史家」的,或者十年前他本志也不在此。

到了這兩年他立志撰寫《中華史》,他也許是想向史家方向發展,可惜,無德無才,寫出來的書只能給他人挑錯。(他出第一本的時候,天涯煮酒就有帖子給他挑硬傷。鏈接如下:)

《易中天中華史》硬傷一籮筐_煮酒論史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易中天拾人牙慧

回到他的本行,中文系教授。他的翻譯文言文能力也讓人咋舌,朱春榮在《清算》一書中就挑了不少毛病。其實在我看來,其根源在於:他可能根本沒有看過基礎史書(三國志、後漢書等),而是用一些近現代人的著作進行二次創作,所以才會有狗變成貓的案例出現。

我在這裡就談點別的:他將他人文字默默據為己有。

看了《三國紀》的附錄,我們可以看到易中天的採用的書目有哪些,最讓人熟悉的莫過於呂思勉的《三國史話》。

看過品三國的人,再去看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就會發現,原來易中天是在借鑒呂思勉的內容啊!

若有人不服氣,要我舉例,我去舉了,可能會變成朱春榮吹毛求疵的樣子,我不這麼做。我就挑一個段子給大家瞧瞧,什麼叫「將他人文字默默據為己有。」

呂思勉在《三國史話》第十二節「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這一段評價關羽時寫道:

關羽這個人,本領是有些本領的,我們不能因他失敗而看輕他。何以見得他有本領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國志》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當一面的才略。

易中天在《品三國》節目中說到:

因為關羽這個人……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

——看到沒?這裡「撞梗」了哦。

十年後,易中天到了《三國紀》中,還是忘不了呂思勉的這個梗。

劉備南征北戰那麼多年,如果需要兵分兩路,每次都是關羽獨當一面。他派關羽總督荊州,似乎不能說是用人不當。

有人肯定會說,這話沒說錯啊!呂思勉能說,為何易中天不能說?!

我要說的是,呂思勉的梗本身就是錯了啊!只要認真看過《三國志》,哪怕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張飛丟下邳的事(劉備帶關羽到廣陵對抗袁術,留張飛在下邳)。

所以說,易中天就是抄了呂思勉這個錯梗,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著。

我再退一步說,易中天真喜歡用呂思勉的見解,也是可以的啊,寫成:A教授在B著作中寫道「C觀點。」這樣的格式,在尊重前輩見解的同時,也避免了錯誤帶來的尷尬,豈不美哉?

再補一個小事。易中天在《三國紀》第二章「魏武揮鞭」中寫道:

呂布原本是首都衛戍司令丁原的親信,後來被董卓高價收買,便謀殺了丁原,成為董卓的貼身保鏢。

在史書上,丁原的官職是執金吾,易中天明顯是模仿了《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的翻譯梗,只不過他沒有抄柏楊的,而是自己獨創的。

易中天:執金吾=首都衛戍司令。

柏楊:執金吾=首都洛陽警備區司令,司隸校尉=京畿總衛戍司令。

柏楊發明這種現代官職對應翻譯法無非便於讀者理解,雖然會有荒謬的地方。至於易中天,拾人牙慧了吧!

易中天對三國史的負面影響

回到我在第一節留下的觀點,從辯證的角度看:易中天的成功,為推動三國史愛好者的學習氛圍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他繼承前人的錯誤觀點也得到大範圍的流傳。

就目前而言,易中天的三國史中繼承了陳寅恪、范文瀾兩大富有爭議的論點。如下:

陳寅恪《 魏晉南北朗史講演錄》: 就曹操的家庭出身來說,是寒族,閹宦階級。
又:曹操出身於寒族,以法術為治。

——陳寅恪寫出「曹操為寒族法家」論斷。

易中天繼承之,寫出:

我們知道曹操要建立的就是一個法家寒族政權,是一個依法治國,而不是由士族地主階級來壟斷的這樣一個政權。

易中天在《三國紀》附錄中有:陳寅恪先生《崔浩與寇謙之》一文即將其稱之為「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以現代三國史研究觀點來看,陳寅恪的這個觀點是有不妥當的,具體怎麼分析,我不想在這裡多說了,(如果知乎有人解答很詳細了,可以推薦一下)。

易中天《品三國》還寫出:

《品三國》:曹丕一接過魏王的爵位,馬上就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證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過這個辦法和士族討價還價,達成政治交易,致使士族階層都支持曹魏了。
《三國紀》: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說穿了,就是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族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和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和官職。因此,這個法案如能通過並且實行,則東漢雖亡,士族卻勝利了。這就是陳群與荀彧的區別。荀彧維護的,是行將就木的東漢王朝;陳群維護的,則是方興未艾的士族階級。所以荀彧失敗,陳群成功;荀彧高尚,陳群高明。
曹丕則想通了一個問題:士族與曹家作對,究竟是為了大漢江山還是為了做官特權?曹丕認為是後者。於是他接受了陳群的建議並下令實施。沒過多久,他就在中原士族的推波助瀾和擁戴之下當了皇帝。

這就是所謂的:曹丕用九品中正制與士族交換,向士族妥協,換來了禪讓稱帝的機會。

易中天的依據是范文瀾的《中國通史》。

士族障礙著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向曹操交換做官特權。

易中天在《三國紀》中又感慨一番,發揮出:

這是曹丕的勝利,也是曹操的失敗;是曹丕的喜劇,也是曹操的悲劇。作為一個「非士族」的「法家寒族之政權」,一旦改變性質,曹魏還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嗎?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國。曹丕成功代漢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將滅亡之時。以司馬家族為首的士族集團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過是為士族階級的政權再次加冕。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滅亡的根本原因。

他這樣的發揮,直接把曹魏帝國亡國的原因都解答了。

這些年來,在百度貼吧、知乎甚至各大平台,都會有曹操法家寒門,曹丕向士族妥協這樣的話題出現,不能不說,易中天為推廣陳、范兩人的錯誤觀點是出了力的。

陳、范兩人的觀點提出之後,後人學者應該都對此有所論述,進行過糾正,可是易中天的才學不夠,只能捧著錯誤的觀點不放,一捧就是十年,甚至永遠。這如何能叫人佩服得起來呢?

參考文章

關於九品中正制的考證可參考下文。

對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看法和相關記載匯總 - 知乎專欄

曹操是否真的打壓門閥可參考下文。

曹操為何打壓門閥士族? - 知乎@友盟李飛

為什麼曹操唯才是用但最後曹魏政權要倚仗士族? - 知乎

回到正題

易中天的三國水平,如 @成剛 所言,他只能算票友,三國吧很多普通吧友的水平和他不分伯仲吧。(手動斜眼)

——二更——

經過一天的討論,現實令我咋舌。

截止今天早上140贊,被踩到60贊之下,可見點反對+沒有幫助的人有80人左右

去年我到百度易中天吧去發帖挑錯,吧主還鼎力相助,大部分吧友都表示感謝,嘲諷者寥寥無幾。

反倒是在以傳播正確知識為己任的知乎上,不要真相,立場先行的人居然如此之多,這是出乎我的意料。

昨天也有幾個跟我友好交換意見的朋友,我在此再一次表示感謝!

立場不同,也可以求同存異嘛,也有朋友指出易中天在節目中經常引用他人意見,並給了出處,我所列的「關羽獨當一面」的撞梗只是個案,這一點,我當然可以接受。

——任何理性先行、尊重事實的人都是值得肯定的。

剩下來點反對的人,無非兩種。

一種人,「我不看史書,我只看易中天的書,他說的不會錯,就算有錯也有可取之處」,行,你不看史書,沒人強迫你看,參考文章早在前天晚上我就放了三篇,寧可熬夜再戰三百回合,也不肯看進去一個字。保持這種學習態度的人確實智商稅的徵收工作奠定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我覺得,真要是虛心好學的人早就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心態去再學習了好嗎?不好學習,還有勁頭跟別人夸夸其談,哪來的勇氣呢?

第二種人,今天早上讓我開了眼界。

這段話。。。我就問一句:知乎的易中天粉們啊!你們跟這種人站一塊,不會覺得羞恥嗎?

最後,我對「曹操建立法家寒門政權」,「曹丕用九品中正與士族交換利益,獲得擁護稱帝」這兩個謬論羅列一些簡單史實。

1.漢末亂世,各路軍閥對待本地豪強、士族,基本上都是拉攏,順者昌,逆者亡。不喜歡士族的公孫瓚,就是搞拉攏寒門那一套,痛斥士族不懂得報恩,結果眾叛親離,落得自焚下場。

2.曹操創建魏國之時,設六卿、尚書、侍中,我把名單列出來:

六卿:太僕國淵、大理鍾繇、大農王脩、少府謝奐、郎中令袁渙、衛尉程昱。
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

看著這份名單,不認識的可以去百度一下好嗎?

我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易中天粉會繼續認同這是:法家寒門政權。

3.曹操提出唯才是舉,但這跟寒門有必然關係嗎?他有過,這個「才」必須出自寒門嗎?

你說曹操的唯才是舉使得寒門有才之人有機會出仕,行。

但是看著曹魏帝國高層的名單中,有幾個寒門?沒有,你憑什麼說這是寒門政權?!邏輯又在哪?

4.沒有看過書的人,以為「九品中正制」這個名詞高大上,意義非凡。其實你們有多少人知道「九品中正制」在史書上是沒有詳細描述的呢?!(因為陳壽沒有在《三國志》中單獨介紹各國制度)

就目前而言,「九品中正制」的名稱、目的、意義、產生時間等等一系列的話題都沒有定論。

沒定論,還敢下結論?哪來的勇氣?!

5.曹魏帝國是寒門政權的事實都不成立,九品中正制的形成目的都不清晰,曹丕交換利益說不是無根之木了嗎?!哪來的可能?!

這麼賣力的為了維護易中天,立場先行,真相都可以不要了嗎?

這裡是知乎,不是逼乎好嗎?!


至少有一點他們是不如易中天老師的,那就是態度。
同樣都是說歷史,易中天老師也喜歡夾帶私貨,但他會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哪些是私活,哪些是史書記載,哪些是引用他人觀點。而且引用的出處都會表明。
想放飛思維的時候放飛,但寫到具體記載的時候,他會把參考的材料無論正反都擺出來。
允許你有自己的假想,但不是洗腦式的單方面灌輸。
私以為,這兩點在我看過的大部分知乎歷史類回答中,同時做到的幾乎沒有。


這個話題給我晃了很多天,我覺得提問本身就很不客觀,上百家講壇跟有名氣後出書都有收益。網路平台上大多就是免費分享答案的人,答多答少答好答壞全看心情。知乎大v又不是同一群人,你要說出書的劉軒鴻,疑似像模仿當年明月的春雨淚痕大師和大國威王師,還有經常向粉絲借錢的沈雅涵以及一些微信公眾號在知乎圈粉引流後消失的大v,那些人才是利益相關群體,他們的水平應該要向其收益負責。

知乎上不少來自軒轅、琅邪、友盟的朋友,從05年算起的到現在,誰不是在該領域遊走超過十年的普通愛好者,雖然不全都是身經百戰,卻也都是見得多了。張公子以前不就混過琅邪?易中天火的時候也就是07年……用現在的觀點看待易中天十年前的觀點……當年易中天火的時候,大家都在黑了,易中天帶起的三國迷和早期三國歷史愛好者也不全是一群人,不要說的易中天就是三國歷史愛好者領頭人一樣。

要公平的比較易中天和網友實力,首先題主的調動一批資金協助該網友進行在電視台演講並且出書,能獲得一定收益前提下,那才叫做客觀。在知乎符合條件的大v只有劉軒鴻,結論,知乎大v不如易中天……


這個問題都熱門了多天,首先,沒有通過辯論賽判定勝負(易中天估計也不會與網友對戰)。

其次,一個系統性整理很多時人早有共識的公論,對比一個發現很多前人都沒有發現的新知識,但相對有少許錯誤,難道前者水平遠高於後嗎?恐怕不能。同理,捉住易中天錯誤的網友,真代表其水平遠超易中天嗎?

最後,他的《中華史》我寫不出,姑勿論他有多少錯誤,但如果是僅評估斷代史的話,題主問的知乎大V個別答案對比其《品三國》,到底合不合適呢?或者要對比的話,也是知乎大V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可以編成論文集,這樣互相比較的話才更合適。只是數量有多少呢?


《易中天品三國》在我看來有這些優點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

1、通俗化。很多人對普通人講不好歷史,就是缺少通俗化能力,而通俗化能力不是隨便拿現代辭彙打幾個比喻就可以解決的。

2、歸納力。歷史學是努力接近歷史真相的過程,會有很多龐雜的說法,易中天可以歸納這些說法,並且歸納出自己的看法,這其實也是上一條的延續。

3、坦白感。講歷史最怕故弄玄虛以及一家之言,不管易中天個人觀點如何他都先擺出展示各家觀點的樣子,再行歸納,可以給觀眾極大的滿足。


易中天有那種舊時說書人的能力,但是又有身為教授的基本氣象,如果一個本身就有求知慾的人去聽他的「三國」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好奇心以及找到他提到的那些書籍及歷史學家的觀點去進一步鑽研。

當然也會有人覺得易中天的講法有點畏畏縮縮的,不夠斬釘截鐵,這一方面是跟他本人的專業背景有關,另一方面我覺得《百家講壇》需要這種氣象,不能成為一家觀點的安利場所。易中天是《百家講壇》評講方式的開拓者,從他至今仍有影響力就可以看出來了。


至於知乎大V,不知道題主指的是誰,反正我也一個不認識,沒法比較。


這是易中天在知乎又一次受到極大的侮辱,上次是有人拿他和袁騰飛比


回答問題有學術模式和非學術模式。差距太大了。


舉個例子,有人問,為什麼荀彧拿到一個曹操的空食盒,就自殺了?不死不行么?

學術的話,你首先要收集被認可的史料,然後證明史料里有這個事情。

再然後證明這個史料的政治環境,民生環境等等社會環境。

然後再去論證荀彧這個人為什麼選擇自殺。

從表面上看就至少涉及了一定的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新聞學等等邊緣知識。

複雜得不行,就算得到了觀點,還不一定對,你得找很多可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證據,一找就可能一直找下去了,變懸案了……


但是非學術的話,我甚至可以直接回答:你覺得題主聰明還是狗貨聰明……肯定是狗貨聰明吧……所以他都自殺了,還有不死的可能性?你看這個回答肯定對,但是實際的研究價值並不高……


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是要告訴大家,學術這個東西,各位沒事兒別去碰就好了……


前幾年易中天在網路不是被各個網友吊打的水平么,有點吃驚,現在風向有點不對。

知乎大v的話,聽說過張方和黃粱,還有劉軒鴻,姬亦軒,他們肯定不如易中天是百分百的,感覺是個人都知道。

但要說有沒有比易中天強的,我覺得還是有的,只不過不是知乎大v罷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的,我這個人從來不吹牛逼的。

比如網路稍微有點名氣的 @友盟李飛在貼吧有點名氣的 @李建成和貼吧應該現在都沒名氣的 @初晨一縷光,還有在整個網路都沒啥名氣,電子版三國志集解主編擎驥。我覺得他們就三國來說全方位吊打易中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尤其 @李建成應該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最強的一個,雖然看上去貌似他有點猥瑣呆逼,跟陌生人只會mm你好,mm沒見過的說,但是他就是最強的。

只不過別人低調,不怎麼在網路發表什麼言論,沒什麼人認識和聽過罷了。

————————有點懵逼的分割線——————

本來吧,我以為易中天是中文系教授應該是現在的共識了,這個問題看了幾天,感覺還是挺刺激。

人家明明白白的一個中文系教授,講三國純粹的玩票圈錢,說白了,連個高級票友都談不上的。看見這問題底下一大幫人吹噓易中天的學術水平,我一開始是有點懵逼的,一個中文系教授有什麼歷史的學術水平?就算文史不分家吧,畢竟說起所謂的學術水平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的。

現在,突然感覺有點想通了。這擺明了這下面回答的人都在嘲諷我說的那幾個知乎大v,現在想來還是有點欣慰的。


作為一個老三國迷,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來。文無第一。

易中天上百家火了,他講的三國,當然易教授的水平不僅僅在於三國,也不僅僅在於他的百家講壇上的那點東西。

他開創了一種教授通俗講史的模式。獲得了大眾好評。
至於是不是很學術很歷史很準確倒在其次。
我讀完了他所有的三國的東西,他的論述並沒有超過我的認知,也沒有超過以前那些研究學者的水平。所以他是開萊普及型的學者。

所以我更愛讀他的兩漢人物品鑒。因為我從中可以吸收到知識。
還有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私心的文章,比如描寫他居住的幾個城市的市民風貌的散文。比如上海人目生活不精打細算的外來人為為憨大,過自己的小日子的那種精明。讀來使人莞爾。

當然現在上海人可能不是這個樣子了。因為這是易教授比較早的文章。

知乎上許多大v,比較年輕,腦子裡束縛很少,我倒是頗喜歡看他們的爭論與腦洞。

原來跟三國聯盟那些人通宵撕x,但大家線下交了不少朋友。有些十幾年了,還有聯繫。我們當時沒那麼多功利的想法。
知乎上年輕的大v之間的相愛相殺,在這個流量變現的年代,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真正純學術的三國問題,恐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無聊的。


我看了下大家的回答,我也不要什麼友善度了,就說我的看法:

大部分人說的驢唇不對馬嘴。

易中天的三國歷史水平,可以從他的《品人錄》到《品三國》再到《三國紀》。你可以驚人的發現一個事實:他的水平毫無長進。在品人錄里是啥樣,在三國紀中就是什麼樣。

十幾年過去了,他的歷史水平一直是如此穩定,難道易中天的歷史水平就真的有這麼好嗎?不需要進步?

我看到最上面的兩個回答,我不得不點名說一下 @我植物鄙視殭屍 @dhchen:

我看了一下二位不是歷史方面的大v,所以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但是我不得不遺憾的告訴你們——這種科普書籍恰恰能體現一個人的基本功。

我們就舉舉顧城的《南明史》和吳晗的《朱元璋傳》為例子。這兩本書夠科普了吧。尤其是朱元璋傳,這書就是一本給我們這種沒文化的人讀的科普讀物,此書中也許吳晗對朱元璋有很多不公正的評價,但史學功底之紮實,確實佩服,處處引經據典,雖然不能體現吳晗的全部功力,但也能體現他的水平了。

再換一個同上百家講壇講三國的方北辰,人家也是科普。但你要看完而這節目,告訴我他們和易中天體現的歷史水平是一樣的話,我無話可說。如果是此公和三國大v比,那我相信大家應該輸的都心服口服了。

奇怪的是,這個常識性的錯誤,我好像沒看到一個人指出。

還有實名批評 @成剛 ,易中天那句「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出自《品三國》開場白),要是這話出自知乎大v之口,不早就被你噴爆了。其他錯誤更是數量繁多,有很多基礎概念問題,已經不是「說的多所以容易出錯」能做借口的了。還有那個最為著名的攻心聯,易中天老先生臉都被抽爆了(更可怕的是,明明出錯了的易中天號稱一定要辯白,但至今都沒有下文。)。

易中天寫品三國花的時間都不到一年(我記得具體時間是8個月),人家就是拿雙休以及課間和回家的時間謝謝稿子上百家講壇賺賺外快而已,怎麼可能比的上知乎三國大v幾年苦讀?所以易中天品三國正因為幹活不多,所以才被人譏為「一本《品三國》,一半都是呂思勉寫的」。而他的《三國紀》又明顯不過是複製了一遍品三國而已,幾乎毫無變化。

還有人漫談學術之方法,我這裡不討論學術方法到地有沒有用。但讀史書最關鍵的依然是比基本功紮實,比的是笨力氣,而不是這些巧勁。

易中天的歷史水平最佳的體現在於《易中天中華史》。這書我一直有追,我也希望下次有機會和大家說說,這裡直說一句:目前寫的最好最好,或者說最能體現易中天個人風格的是《漢武的帝國》以及《南朝北朝》。

大概就說這麼多,還有一句話,人啊,不能自大,更不能看低自己。


雖然有嘲諷知乎大v之嫌 但是恕我直言 易老是學者 儘管他專業不是歷史 但是他能接觸到的資源和信息 他研究學術的方法論 思考方式 闡述功力 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短促趕上的
區別在於 他有沒有把重心放在三國研究上,愚以為並沒有,因為他不止一次說過百家講壇只是面對老百姓一個普及歷史興趣的窗口,不是學術論壇學術講座。
所以品三國雖然不夠學術價值,但是易老本人不能和品三國劃作一個水平。
設若他老來專攻三國史,那恐怕遠非知乎諸位可比較。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是個假命題。。私以為易老的三國水平不能以易中天品三國來評估。


這就跟網上那群只知道跟風刷段子的網友一樣,他們認為張局座是個不學無術的演員,因為他們滿眼都是媒體斷章取義的調侃。

他們永遠不會讀、也讀不懂局座的書,這輩子都不會去追求真理,永遠在自己虛假的世界裡苟活。

所以,題主,你知道問題出在哪了嗎?


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我只能回答3個字:不知道。但是我還想來答一大堆。

我覺得易中天不是水平不高,而是他的一些論點有目的和針對性的,難聽點說就是故意引導輿論。當然樓主的問題,知乎大V和易中天水平誰高,我確實不知道。我只知道,易中天百家講壇所講和品三國所寫,很可能不是他真實水平,只是他想往這個方向引導大眾輿論。

我只知道易中天成名於百家講壇,而百家講壇主要的聽眾對象是誰?吃飽了喝足了找點樂子追求精神生活的普通老百姓。而這些普通聽眾幾個真正研讀歷史的?很少很少。就說三國這個話題,聽百家講壇的人,我個人估計80%只讀過《三國演義》,還有很多是沒讀全的。讀過《三國志》的有沒有10%我都難說。就大眾的文化水平,《三國演義》基本都能看懂,《三國志》一般高中文字水平的(大學生一般文字水平還不如高中)初步讀能讀懂60%就算不錯,有幾個人會一心精力去撲自己看不太懂的書。因此,聽易中天講三國的很多人對三國歷史的認識水平停留在初級階段,這樣的背景下,很容易被易中天大學歷史教授的名頭,和百家講壇的學術(對高級專業知識掌握者來說不算學術)氛圍所影響,認為他們講的就是至理名言,千金真理。在這種前提下,易中天生動的演講帶來的觀點,很容易影響群眾的思維模式。

為什麼這麼多人聽了易中天的講座,讀了易中天的書,最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易中天都說了諸葛亮就是垃圾郭嘉才是三國第一」,不管實際上易中天是咋樣的,效果上確實對大眾產生了這樣的影響。產生了這樣影響的原因,邏輯推斷也只能有如下4個可能:

1 易中天就這個水平

2 易中天觀點偏激

3 易中天有意提出這樣的觀點進行輿論引導

4 聽眾水平差,聽不懂

這4個可能逐一分析。1 2是不成立的,只有3 4是易中天產生如此大影響的真正原因。

1 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易中天的很多觀點並不經得起推敲,識字稍稍多讀點書的都不可能得到那種結論,別說你我都能弄明白的事,易中天一個大學歷史教授弄不明白,我是不信,而且網上曝料的易中天各種面對高級學術階層的論文,觀點完全不是他在百家講壇和品三國(品三國我只看過很少很少幾段)說的那樣。

2 我覺得也是不可能的。一個學習文學歷史的人,最應該懂的就是尊重和敬畏。易中天的一些觀點引導性和傾向性過於強烈,我覺得一個歷史系教授,內心對於歷史的觀點應該是很辯證的,不會偏激,只在於他想不想偏激。

3 在前2條不成立的情況下,那麼邏輯上只有這一種解釋了。易中天被請上百家講壇,講的又是歷史知識中群眾普及度和關注度最高的三國話題,除了自身作為老師講課需要生動吸引人以外,拋出幾條新奇的觀點博人眼球自然必不可少。否則,講的都是大眾思維里的觀點,再生動也出不了名。西施不化妝也是美女,你要是給西施畫個眉毛,再去講西施是美女,人們也只會把重點放在西施身上,沒人認為是你畫的眉毛讓西施成為美女的。但是你如果去講,西施很醜的,她整容才成美女的,即使你沒有論據,也足夠吸引各種眼球關注了,何況易中天還能找出部分史料加以推斷證明他這種結論。這就是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和品三國中的慣用手段。

易中天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斷章取義,只截取一個史料,或者某個史料中的一段或者一句,殺手鐧是對這種斷章取義的資料大幅渲染,大篇幅側重來談,本來一個和大眾思維有出入的觀點就容易吸引眼球,加上易中天的著重渲染,自然就讓人印象最為深刻,所以很大一部分人對易中天講座的最深的印象都是他的這些新奇觀點。舉個例子,易中天引發的一個爭議話題:三顧茅廬不是真的,是諸葛亮先找的劉備。這個問題在易中天講三國出書之前基本不算問題,記載諸葛亮先找劉備的只有《魏略》一本書,而易中天採取的方式則是大幅突出《魏略》這一段記載,而忽視《三國志》包括裴注,甚至《出師表》這種當事人本人所述的鐵證。易中天本人也認為《魏略》沒有《出師表》靠譜,這是一定的,但是他一共1000字寫這個話題,950+個字都在講《魏略》這段,最後50個字來一句「這是我個人觀點」,這種我只能說他就是故意如此引導的,正常的聽眾讀者,誰會把重點放到最後50個字身上,當然會粗暴的得出結論:易中天講的三顧茅廬是假的。同樣,諸葛亮不是軍事家,郭嘉是三國第一大神,三國曹操最偉大,法正比諸葛亮厲害,劉備託孤是政治陰謀,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諸葛亮北伐是轉移政治矛盾,等等,都是這種斷章取義和找一段史料,接著開始腦補自圓其說的結果。絕對不是說易中天本人是這種觀點,而是他故意給大眾補腦就是按這個方向補的。

因此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易中天對三國的傳統大眾觀點影響這麼大,為什麼易中天之後網上各種網文泛濫,出現各種郭嘉吹,孔明黑,各種顛覆傳統認知甚至抨擊傳統偶像的翻案風。尤其是對諸葛亮,諸葛亮的名頭對於三國來說就是標誌,易中天很自然的把無數話鋒瞄準了這位傳統偶像。易中天不這麼講,就體現不出他的價值,就出不了名,更沒機會趁著《百家講壇》名頭一炮打響之後還可以自己出書《品三國》,從一個校園人物成了一個社會人物。

4. 聽眾水平差。這也是易中天一些反潮流觀點得以迅速傳播的原因。前面分析了,看百家講壇的普通人,沒幾個是歷史大咖,所以大家都是把易中天演講當評書聽的。你可以想像,這些大眾群體,剛讀完三國演義,覺得孔明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再聽易中天一講,這種心理上的反差足以讓人瞬間由粉轉黑:啊,原來《三國演義》都是假的,諸葛亮這麼垃圾啊,郭嘉多厲害,曹操多厲害,周瑜多厲害,原來他們都是被羅貫中毀了。聽眾的知識基礎很低,不足以分辨易中天觀點的傾向性,自然看不到易中天觀點中的客觀實際,直接就把易中天理解歪了。

所以,翻案風盛行,低級網文滿天飄,跟以上3 4點都很有關係。當然,易中天對於三國文化的普及是有積極性的,沒有易中天,三國話題也不會這樣出名,易中天本人生動的講課形式,大眾化的文字功底,加上三國話題的熱度,確實帶動了三國文化的普及。翻案網文盛行的一個結果是,網路上出現了很多大V,高級歷史知識分子,用更系統的知識來討論三國,使得群眾對三國人物的觀點更加客觀,更加全面,這也是易中天的積極影響。換句話說,喜歡易中天的人怎麼樣我不評論,因為我不是。討厭易中天的,也應該明白,易中天不是錯在他瞎講,更多的是他背後的利益驅使,要說他錯,只能錯在他講的太易於大眾接受,太出名了。


推薦閱讀:

三國時淮南為何一再有實力和中央對抗?
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上孔明?
香港電影里重案組拜關公,社團也拜關公,關公到底保佑誰?
如何評價三國《火鳳燎原》的司馬懿和張春華(山無陵)?

TAG:中國歷史 | 知乎用戶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易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