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淮南為何一再有實力和中央對抗?
三國時淮南為何一再有實力和中央對抗?
曹魏後期,司馬家當政,淮南在十年之間發生了三次影響極大的反叛
一是司馬懿 對 王凌 王凌投降 沒有大規模的開戰
二是司馬師 對 毋丘儉文欽 淮南軍打到項縣 但仍被擊垮
三是司馬昭 對 諸葛誕 還是文欽 諸葛誕據守壽春 中央發二十多萬軍攻打
為何淮南有這麼多的資源可以和中央對抗? 第一次不算 第二次淮南軍潰散
然而諸葛誕後來還能聚起大軍 防守?
淮南的 人口 軍事 糧食 軍隊組成是如何的?
和鄧艾的 《濟河論》 在兩淮屯田有關係嗎?
1.鄧艾的《濟河論》確實對兩淮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袁術統治淮南時期,由於其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使得淮南民生凋敝,殘破不堪,很長一段時間未能有效恢復,後曹魏管轄淮南,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恢復性建設,但作為對抗東吳的前線陣地,淮南仍未得到更長足的利用與發展,鄧艾巡遊時說淮南「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淮南氣候適宜種植,只不過河渠太少,興修水利一可以解決灌溉問題促進糧食生產,二可以防治洪水泛濫減少財產損失,三可以聯繫各個水道方便交通運輸,司馬懿於是下令開廣漕渠,建設淮南,事實證明效果顯著:「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所以說淮南按鄧艾《濟河論》建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2.淮南三叛恰好發生在鄧艾《濟河論》付諸實行之後,足以說明鄧艾的政策對淮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此時的淮南因為長久的屯田,錢糧自然不愁,又因為興修水利,無水患之擾,且得舟楫之便,往來運輸,能進能退。
3.淮南算是對吳作戰的半個前線,軍隊士兵自然少不了,從史書中記載的毌丘儉、諸葛誕調動的軍隊數量來看,淮南一帶應有軍隊十萬上下,實力自然是很龐大的。
4.淮南發生叛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是魏吳邊境,邊境易叛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一是邊境防衛的軍隊較多,糧食也多,實力不俗,二是邊境離中央較遠,不受中央的直接管轄,自主能動性大,常言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容易形成自己的勢力,三是邊境地區可以聯合鄰國勢力,毌丘儉反叛時吳國主動出兵前去助戰,諸葛誕反叛時聯合了吳國相邀共擊,沒有吳國的支持,區區淮南如何與中央對立,毌丘儉第一時間未能得到東吳軍隊支持,所以在吳軍趕來途中兵敗被殺,諸葛誕在東吳主力被趕回建業後,也只能退守坐以待斃。
5.壽春是淮南的治所,對於淮南極其重要,失壽春者失淮南。毌丘儉叛亂時因為害怕壽春遭襲導致軍心渙散,諸葛誕最後也是選擇退守壽春做困獸之鬥,壽春糧草可支持一年,易守難攻,且加上諸葛誕在這之前廣泛的收買人心,樹立威性,所以能一直拖到糧盡方才城破,足足堅守了半年。
首先,當初淮南的民生凋敝,殘破不堪,是由曹操,袁術,天災,三方面共同造成的。其次,淮南三叛,第一叛沒有打起來,第二叛打了個把月,只有第三叛靠死守打了8個月,鄧艾的《濟河論》對叛亂的幫助也有限,淮南三次叛亂的戰事時間相加,也就9個月,相比劉備進攻劉璋花費的2年時間,談不上有多厲害。
淮南三叛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政治上對反抗司馬氏勢力的打擊,而不是淮南這塊地方有多厲害。
214年前後,曹操強行遷淮南百姓,面對暴政,淮南老百姓用腳做出選擇,便是【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老百姓,被嚇得【皆驚走吳】。其中【九江】的治所便是壽春,而直到太康元年(280年),淮南百姓也就【戶三萬三千四百】,差不多20萬人口,可想而知,這次10余萬老百姓的逃難對淮南的打擊有多嚴重。
而袁術統治中的橫徵暴斂,卻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老百姓造反,反倒有袁術的部下,舒仲應將【米十萬斛】,後【悉散以給饑民】,也就是救濟流民的記載。而所謂袁術【服綺縠,餘粱肉】也是誇大,在江淮窮苦老百姓在被袁術橫徵暴斂以前,總不見得都能【餘粱肉】,穿【綺縠】吧!真的能這樣,就不是窮苦,而是直接小康社會了。
這說明袁術橫徵暴斂是分階層對象的,【服綺縠,餘粱肉】自然是袁術對富裕階層橫徵暴斂。而范曄的後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記載也有所區別,范曄倒加了句公道話,當時【加天旱歲荒】,天災對於古代農業來說,是極嚴重的打擊,陳壽沒有提,可見三國志對袁術抹黑的很厲害。畢竟當時,袁術可是少數幾個得到黃巾軍主動響應投靠的軍閥。
關於袁術勢力的有趣特點,可以看此貼。
三國時孫堅為什麼要依附袁術? - 大內義興的回答
再回到淮南三叛的話題,其實鄧艾的《濟河論》畢竟也就是一份計劃書,據說能夠【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但執行起來也就【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汎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至於是否達到計劃書中的數字,不知道。
再看淮南三叛,王凌的一叛沒有打起來,毌丘儉的二叛一個月搞定,唯有諸葛誕的三叛用時8個月,主要就是談諸葛誕的三叛。
諸葛誕叛亂時,鄧艾的《濟河論》已經差不多執行超過15年,而諸葛誕聚攏屯田兵10餘萬,新兵4-5萬,居然只能【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前面已經提到太康元年(280年),淮南百姓才【戶三萬三千四百】,差不多20萬人口,那麼諸葛誕的超過15萬的兵力【閉城自守】,不會都擠在壽春城裡吧!
古代城市化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也只有極少部分人住在城裡,那麼就天知道這兵力數字有多少水分了。
司馬昭說諸葛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然後諸葛誕才就【聚谷足一年食】,說好的六七年就能【十萬之眾五年食】去哪裡了?
更不用《濟河論》已經執行超過15年了。打了半年就【俄而城中乏糧】了,莫非來援救的東吳軍隊,是特意來吃窮諸葛誕?可見,鄧艾的《濟河論》的執行效果對淮南三叛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畢竟鄧艾的《濟河論》只是一份計劃書,實踐能否達到計劃的數字就不得而知了。
那位Cheney知友說的不錯: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實行強幹弱枝的軍事部署,「多休守兵」,並把各區的精兵集中劃為京師。以防外藩軍盛以威脅到司馬氏。至儉變時,司馬氏統領的中軍已漲至十餘萬。在這樣的兵力懸殊的情況下,起兵者以一州一郡之兵對抗中央,鮮有勝算。
引用史料:
三國志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三國志蔣濟傳: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後漢書郡國志:九江郡十四城......〖壽春〗。
晉書郡國志:淮南郡秦置九江郡。漢以為淮南國,漢武帝置為九江郡。武帝改為淮南郡。統縣十六,戶三萬三千四百。壽春,成德,下蔡,義城,西曲陽,平阿有塗山。
三國志袁術傳: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後漢書袁術傳:術兵弱,大將死,眾情離叛,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時,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術聞怒,陳兵將斬之。仲應曰:知當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術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
三國志武帝紀: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
三國志鄧艾傳: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汎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三國志諸葛誕傳: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
晉書文帝紀: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乏糧......帝曰: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
其實沒有什麼能力。
在淮南三叛中威脅最大的是諸葛誕那次,但也僅是「聯吳固城自保」而已,並沒有能力攻掠州縣。元人郝經在《續後漢書》總結道「無入新兵共守,隙開則敗,文欽也。無以敵緩縱食,食盡必危,諸葛誕也」。
諸葛誕坐困孤城,必有糧盡的一天,何況壽春擁兵十萬反叛,糧食壓力豈能不知?
誕與文欽又不睦,東吳方面孫琳殺朱異。舉兵起事將帥都不穩豈能成事?
誕唯一的希望就是淮河雨期,以水淹城外圍城之軍。但作為指揮官把希望寄托在「天氣」上首先就是碰運氣的。其次即使水大,又難保圍城之軍不會掘口淹城呢?天道之勢敵與我共之,豈能獨為己利乎??
毋丘儉那次按晉人習鑿齒論,是因為明帝死後儉對司馬專權不滿,又感明帝厚恩,同時面對司馬剷除異己的行為深表不安。倉促舉兵。準備遠沒有誕那次充足。
儉不是飯桶,平定高句麗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軍功。文氏父子勇冠三軍也確實是一把好手。但三人成虎,他們缺謀士。誕叛時尚有蔣班為其謀劃,儉叛時連蔣班這樣的人都沒有。而司馬方有鍾會,王肅,博瑕這些後三國時代的優秀謀士,這也是勝負關鍵之一。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實行強幹弱枝的軍事部署,「多休守兵」,並把各區的精兵集中劃為京師。以防外藩軍盛以威脅到自己。至儉兵變時,司馬氏統領的中軍已漲至十餘萬。在這樣的兵力懸殊的情況下,起兵者以一州一郡之兵對抗中央,鮮有勝算。魏蜀吳三國鼎立,我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屢次北伐無功,但是事實上魏國同時還在和吳國對抗。
看《三國志》原文,魏吳之間,幾乎年年有戰事。魏文帝兩次御駕親征,魏明帝一次御駕親征。司馬懿也曾長期在荊襄前線指揮作戰,陸遜夷陵之戰以後幾乎一直在前線和魏國死掐。抗擊魏國的主力其實是吳國,畢竟吳國和蜀國的實力對比幾乎是2:1.
魏蜀邊境高山連綿,行軍運糧不便,但是魏吳邊境平原丘陵為主,河流縱橫方便運輸,附近都是發達的農業區。魏國在此一直部署重兵。
高平陵之變以後,司馬懿做得,老子憑啥做不得的想法自然不少人會有。而且司馬懿和整個司馬家族已經走上了不歸之路!大清洗是肯定的,天知道後面會清洗誰。
手握重兵,洛陽有些風吹草動,舉淮南之地、十萬大軍叛魏降吳,賭一把。大不了還可以去吳國政治避難,再不濟也能混個政協副主席。
推薦閱讀:
※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上孔明?
※香港電影里重案組拜關公,社團也拜關公,關公到底保佑誰?
※如何評價三國《火鳳燎原》的司馬懿和張春華(山無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