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火銃的威力有多大?
綉春刀一中,靳一川(丁顯)挨了兩火銃,但有沒有可能沒死?
也就那樣,
作者:鷹揚銃手
神槍,永樂年間最具影響力的火器,從安南引進,隨後便被明朝廣為仿製裝備,並衍伸出了神威烈火夜叉銃、單飛神火箭、三隻虎鉞、九矢鑽心神毒火雷炮等火器。
三隻虎鉞,「一如鐵銃,管長腹大,即今神槍也。三銃三管,內三圌條藥線俱合會於中,一點火,三矢俱發,與槍無異,三矢易於獲賊人散騎,亦善攻步隊。」用三支神槍合併在一起製成,三支槍管伸出的三條引線也並在一起,點燃引線,同時射圌出三支箭,經常與明代自備的神機箭,一窩蜂一同使用。
○神機萬勝火龍刀: 兩刃長三寸五分,餘如前槍法造,量敵遠近以應敵。長與前同,鐵打兩頭如鉛彈,銳中間隔兩斷,兩頭裝鉛彈,一藏圌毒火。 棍用熟鐵打造,中空,以藏神火與毒藥。合筒身長三尺,以木為柄,長四尺,用猛士持之以沖馬陣。
又一法:以鐵打造,兩頭如鉛彈,銳火中間隔兩頭,一頭藏火一頭藏彈,最利於戰火燒棍。造,擊,百戰百勝。 前棍中藏鉛彈、法葯。後法一頭藏圌毒火,一頭藏鉛彈、法葯。 與強弓硬弩相間用之,與賊交鋒,無論賊之馬、步,無有不破之陣也。此近戰之法,為將必須詳審,擇藝精強勇之卒而施者也。
「三眼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鐵要煉熟,兩筒相包務使合縫密實,眼內大小得宜;亦以鋼鑽稍車之,使眼內光直,出彈方准。三管攢而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鑽使不後坐。銃後共打一庫箍裝木柄,柄後用一鐵鑽或以鐵箍。」(來自《武備要略》,其實三眼銃的製造除了材料不是精鐵外,幾乎與鳥銃的造法一樣。)
《神器譜》的鳥銃製作方法:
一、播筒雙層交錯,岔口捲成者為上。若鐵不凈,內有重皮,反不如單播。全要岔將合未合之時,用鐵去鐵上灰滓,自然合成一家。筒成丘住一眼,以滾水灌人腹中,看有隙漏處,再加煮火。
雙層銃管。先造兩個大小鐵棒,各卷一條長鐵皮打成鐵管,然後細管套進粗管里。內外管子的豎接縫是在反方向,安全性好,小口徑,氣密性好。
三眼銃(網路上絕大多數的三眼銃圖片是假貨:滿清民間禮炮。下圖我認為是真的!從製造工藝水平和裝葯匙來看,應該是明中期造的。)
永樂年間的火銃,前膛壁自銃口至葯室逐漸增大,設計更趨合理;火門之外已經有了可以翻轉的活動蓋子,目的是為了防止風吹雨打;也開始使用了裝葯匙,用它將火藥放入銃炮的膛內,可保證每次裝入的火藥沒有差異。
致命武士組對三眼銃武器的實測評價(下面是網友翻譯的)
步下用三眼銃能夠在25碼(22.785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的射擊,也能夠擊穿騎士的鎖子甲,雖然鎖子甲能夠有效防禦刀的攻擊。三眼銃能夠有效的讓騎士失去作戰能力而更容易被殺死。它不能打穿騎士的板甲,但依然在中程武器中佔據優勢。
最好的武器——三眼銃沒有取得最多的擊殺數,但如果沒有三眼銃的輔助,刀無法取得如此多的擊殺數。
三眼槍的用法:
步兵的三眼槍是齊射的,每銃只著鉛子一個,在三、四十步內發射;明朝騎兵的三眼槍是連發的,由於馬上發射命中率低,為了提高命中率,用的是散彈「每銃著鉛子二、三個」,在十五步內發射,但騎兵有時也會下馬結陣放三眼槍。三眼槍可根據戰場情況選擇是否將三圌條引線並在一起,連發還是齊發。(很多人雖知道三眼槍可連發、齊發三彈,但卻沒想過三眼槍在什麽情況下連發、齊發三彈。)
三眼槍的戰術:
每隊造十五人為三眼銃手,四人為大炮手。火炮故虜人所忌,然今習聞而巧避,每見放了,卻才裝葯,虜便突來沖屣,故必十五人為三疊,便遞入葯,可以接放。又多用紙爆,先後混之。此引申前人之法,亦多方誤敵之意也。(在明初,有些敵人在臨戰時伏在地上聽聲,等明軍的銃響過之後,便躍起突陣。因此,明軍開槍前後,會在附近連放三五個爆竹,真真假假,使敵人無所適從。)
到了明朝末年因為財務吃緊,且敗仗太多損失過大來不及補充,而鳥銃價格又太過高昂且製造不易,只好用三眼銃應急,因此到了明末時,遼東各鎮幾乎都以三眼銃作為制式裝備,無論騎兵還是步兵都普遍裝備著三眼銃。根據遼東鎮於1630年的編製,正兵火器營的基本戰術單位」隊」,即是全裝備三眼銃部隊。
北方軍隊的野戰裝備是射程較短但火力猛烈的火器,下文的大炮應該是葉公神銃,也有可能是無敵大將軍炮,在三十步發射散彈殺傷密集衝鋒的虜馬。
北方明軍一個步騎合成的車營,裝備大炮有16位,滅虜炮80位,佛朗機炮256位,三眼槍1984支,火箭7680枝;一個騎兵營,也有滅虜炮35位,小滅虜炮88位,三眼槍888枝;一個水師營有佛朗機炮384位、三眼槍470枝。
孫承宗車營的騎兵隊中,編有大炮手2人,三眼槍手10人,弓箭手13人.步兵隊中,車副執牌刀,編有郎機手6人,鳥槍手2人,三眼槍手6人,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長槍手2人,而炮弩手俱兼短兵。戰鬥時,「步隊則鳥槍、郎機在前,而三眼、火箭在後,騎兵則弓箭、三眼大炮連環疊用。」為此,在火器配置上,步兵則鳥槍、郎機在前,三眼銃、火箭在後,騎兵也要配屬三眼銃和火炮。作戰時,步、騎才能更出迭入,不僅騎與騎、步與步自相更疊,而且騎之與步,步之與騎也互相更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營之馬、步、炮、矢,無一人一器不更番疊陣。」所以,只有疊陣才能使長短兵器,冷熱兵器連環疊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火器威力的發揮。
在仁臣、丁酉年間東征時,明軍在近身戰中使用的是一種擁有著驚人威力的被稱作子母槍的火槍。對於子母炮,參加碧蹄館戰役的武士們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個槍口,三個槍筒相連。可自由選擇發射一次或三次。」騎馬的武士手拿長柄火槍。柄長六尺有餘,帶有長約一尺的槍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槍身分為兩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會開槍。他們的衣服外層是紅色的毛氈,裡層用鐵鏈連著一塊被切割成大約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鋼片,有著像道服一樣長長的下擺。盔甲是用磨白的鋼製成,護臂也是鋼製,刀槍不入。(來自《德川家康·乾坤夢.1》)
三眼槍的對手:
其陣利野戰,不見利不進。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騎不撓,可里萬眾;千騎分張,可監百里;推堅陷陣,全藉前鋒;衽革當先,例十之三。凡遇敵陣,則三三五五四五,斷不簇聚,為敵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騎宜分。敵分亦分,敵合亦合,故其騎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雷逝,謂之「鴉兵撒星陣。」其合而分,視馬棰之所向;其分而合,聽姑詭之聲以自為號。自邇而遠,俄頃千里。其夜聚。則望燎煙而知其所戰。宜極寒而無雪,則磨石而禱天。
其破敵,則登高眺遠,先審地勢,察敵情偽,專務乘亂。故交鋒之始,每以騎隊輕突敵陣,一衝才動,則不論眾寡,長驅直入。敵雖十萬,亦不能支。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沖。再不能入,則後隊如之。方其沖敵之時,乃遷延時刻,為布兵左右與後之計。兵既四合,則最後至者一聲姑詭,四方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此計之外,或臂團牌,下馬步射。一步中鏑,則兩旁必潰,潰則必亂,從亂疾入。鏑或見便以騎蹙步,則步後駐隊馳敵迎擊。敵或堅壁,百計不中,則必驅牛畜或鞭生馬,以生馬攪地,敵陣鮮有不敗。敵或森戟外列,拒馬絕其奔突,則環騎疏哨,時發一矢,使敵勞動。相持既久,必絕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動,則進兵相逼。或敵陣已動,故不遽擊,待其疲睏,然後沖入;待其兵寡,然後則先以土撒,後以木拖,使塵衝天地,疑兵眾,每每自潰;不潰則沖,其破可必。或驅降俘,聽其戰敗,乘敵力竭,擊以精銳;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詭棄輜重,故擲黃白,敵或謂是城敗,逐北不止,沖其伏騎,往往全沒。或因其敗而巧計取勝,只在乎彼縱此橫之間,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勝則尾敵襲殺,不容逋逸。其敗則四散迸,追之不及。( 摘自《黑韃事略》,蒙古人的波狀衝鋒戰術,要是一下就沖潰的話就向前趕殺了)
虜賊鷙悍,敢鬪輕生。每遇臨陣,彼又驅中國之亡命者在前,以死衝突。況軍士之弓矢有限,而彼之衝突不巳,至我矢儘力疲之際,隨為彼所蹂,而不能支矣。醜虜凶猾一至於此,吁可畏矣哉。若欲制彼而不為彼所制,惟多備火器火藥,取之不窮,用之不竭。如某式炮一眼用藥若干,余炮皆然。預先稱量足數,謹密包封,如法收貯,不致風雨損濕。一遇行師,炮手預期關領。對壘之時,將三眼銃佛郎機一切小炮沿陣圍列,隨沖隨放,旋放旋裝,必使虜不能犯。仍將大式火器,先藏營壁之中。虜若勢眾壅至,即將大炮一時齊舉。庶彼勢弗克敵,而我軍可以收捷效矣。
前件,照得虜賊之所畏者,惟此火器。中國之所恃以勝虜,亦惟此火器。第恐製備者不多,而慣用者不熟耳。近日合造如法,愈大愈精。神炮先聲,巳足懾氊裘之膽矣。其必戰必勝之一機乎!然大炮之為用也,必因天之時,審敵之情。庶戰勝攻取而可收其功,故良將慎之。
鳥銃連南方步兵的衝鋒都擋不住,更不用說北方胡騎的衝鋒,而三眼槍的齊發三彈能更好的殺傷既將衝過來的虜馬,還能當作短矛拒敵騎,這是趙士禎認為三眼槍有利於抗騎的原因。
—、行營之內,鳥銃雖速准而力小,難御大隊,難守險阻,難張威武。佛狼機又太重,難於扛隨。今以臆創一器,名為賽貢銃,既無下木馬延遲之艱,又不坐後其鉛子,猶勝佛狼機之大,其聲勢可比發貢,其速即可比鳥銃。每五百人之中用以五六門,以備守路截險,甚妙。
雖說三眼槍威力比鳥銃弱得多,射擊精度也比鳥銃差得多。但這是相對而言的,在三四十步,三眼槍齊發的三彈對成排衝過來的人高馬大的虜騎也有很高的命中率、很強的威力。
三眼槍作戰猜想:
明軍步兵方陣,三眼槍在前,次為刀牌手,次為(火箭)鳥銃手,後面則是長槍手。
個人認為三眼槍能加強火力,與火炮鳥銃配合,在肉博戰之前殺傷騎兵:伺敵騎三四十步,齊發三彈,之後將三眼槍當長槍用,以拒敵騎。敵人騎兵近身時,如大棒法近身用銃身敲擊敵騎馬頭,或用槍頭刺擊馬眼,當馬匹被擊暈或是眼部受傷倒落時,馬上騎兵隨之落馬,此時用槍頭刺殺騎兵。下圖為歐洲步兵方陣圖,當敵騎靠近時,部分火槍要退入方陣內,只留下兩層火槍兵,因為長矛手只能保護兩層火槍兵,雖然他們的長矛很長。這時步兵方陣的火力會大大減弱,歐洲火槍兵要保持火力連貫至少要六列,這點火力面對騎射是遠遠不夠的。若在方陣前面安置三排身披重鎧的三眼槍手,敵騎若想衝鋒或騎射,當鳥銃發射完,敵騎衝到三四十步時前一排三眼槍手就起身發射三眼槍,以彌補鳥銃裝彈的火力空白,齊發三彈之後,蹲下將三眼槍當長槍用,以拒敵騎,這時裝好彈藥的鳥銃手可精確射殺三眼槍的彈雨的漏網之魚。(騎射要在三十步才能有效命中、殺傷敵人!在三十步之外,三眼槍的三發子彈就算打不穿騎兵的重鎧,也能在五十步之內重傷不披甲的戰馬。)
北方人認為三眼槍更適於與虜馬作戰,而鳥銃更適合對付步兵。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錄》中談到:「鳥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銃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風冷,鳥嘴必用手擊,常易為勞。一開火門,其風甚猛,葯信已先吹去;用輾信則火門易壞。一放之後,虜騎如風而至,又不便執此為拒敵之具。近有制竹鳥嘴銃及自閉火門鳥銃,亦一時之奇,然終是費事。惟三眼銃一桿三銃,每銃可著鉛子二、三個,伺敵三、四十步內,對真方放;一炮三放,其聲不絕,未有不中者。虜馬闖至則執此銃以代悶棍,虜縱有鐵盔、鐵甲,雖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銃能擊之。故在北方鳥銃不如三眼銃也。
南方倭苗多系步戰,其來之勢不如虜馬之急、虜勢之沖;風氣柔和,不在山谷,則在蹊田之內。鳥銃照定施放,中敵極准;按定班次一上一下,雖三放銃熱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數尺用水打濕,三放之後以布濕銃,可以常放不歇。有狼筅挨牌之類在前,縱衝來此足拒之。若三眼銃,其桿甚短,其去不遠,對真不如鳥銃之准;執之以御倭刀,利鈍相懸,人易生畏。故在南方,三眼銃不如鳥銃之利也。
第二次朝鮮戰爭的南軍:「臣路上見南兵來到,皆是步軍,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帶倭銃筒,火炮諸具。其人皆輕銳,所著巾履,與遼東北京之人不同。」所謂倭銃筒就是日本鐵炮了。 南軍哨兵也用三眼銃,不過是當號炮報警用的,戚家軍就是這樣用三眼銃。
上文《兵錄》所說的「鳥嘴宜南而不宜北」的原因很勉強:(1)一放之後,虜騎如風而至?鳥嘴銃裝彈速度雖然慢,但可採用輪流裝彈戰術,在騎兵面前還是有時間發射四次!(2)鳥銃手雖不能執鳥銃為拒騎之具,但他卻有長矛手和戰車保護。(3)用輾信則火門易壞?三眼銃不是也用輾信嗎?自閉火門鳥銃費事?趙士禎卻說轅軒銃易習易制。(4)北方地寒風冷,鳥嘴必用手擊,常易為勞?三眼銃不用手擊嗎?
北方軍隊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對鳥銃存有偏見,不承認鳥銃比火門槍強,比如某北方將領說:「議攻戰之勢,說者謂倭之鳥銃我難障蔽,倭之利刃我難架隔,然我之快槍、三眼槍及諸神器,豈不能當鳥銃?倭純熟,故稱利,我生熟相半,故稱鈍,原非火器之不相敵也。」
北方軍隊少用鳥銃有一個原因,就是鳥銃操作繁瑣:"北兵不耐煩劇,執稱快槍三眼銃便利過於鳥銃,教場中打靶,鳥銃命中十倍快槍,五倍弓矢,猶自不服。"此戚少保語也。
個人認為北兵對鳥銃有偏見的主要原因就是鳥銃很危險,由於政府腐敗,鳥銃的質量得不到保證,一但炸膛後果可想而知。趙士禎曾提到:制銃須用福建鐵,他鐵性燥,不可用。煉鐵,炭火為上。北方炭貴,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
比如清末由於政府腐敗,清軍的鳥槍製作質量比較粗劣,槍管薄厚不均,槍膛寬窄不一。膛寬則彈出無力,飛行不遠,毫無準頭;管薄則易膛炸,自傷射手,所以清軍兵丁往往不願使用。根據1840年4月4日《澳門新聞紙》上所云:「中國之火槍,系鑄成之槍管,常有炸裂之危險,是以兵丁鳥槍多有厭惡施放。」當時清軍更願意習練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險的火槍,士卒盡量避免當火槍兵,火槍兵則不願實彈訓練,長官為安全起見也很少進行實彈射擊。這類質量粗劣的火槍不但有膛炸危險,還會泄露火藥氣體,火星會濺落到手、臉上,所以發射時槍手皆「閉眼、扭頭、縮脖子」。這樣的射擊方式能命中目標都算是奇蹟了。1850年杭州將軍倭什納奏稱:軍需局撥給之鳥槍,經操練後,「多有傷膛,施放打准不甚得力。」據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記1860年大沽之戰,「英法聯軍的軍醫說,中國武器殺傷力很小,它的子彈微光一閃,掠過表皮,就失去效力了。另一法國軍官說,清軍的火槍打得一點也不準,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和我們所遇到的抵抗成不了比例。」
明代兵書對於三眼槍的型制說明語焉不詳含混帶過,不是明人偷懶,而是這種火門槍已經用了三百年,根本不用細說。而對三眼槍描述最詳細卻是號稱火繩槍大師的「趙士禎」。
在趙士禎遇到一百餘歲的道人之前,與戚繼光一樣,他也是認為火門槍應該淘汰。
上古制人於百步之外,惟恃弓矢,謂之長兵。戰國時,始有弩箭、駁石,不過等於弓矢。自置銃用藥,以彈射人,則弓龘弩、駁石失其為利矣。兵法有驅祝融以攻敵者,而制未甚詳。觀其緣風上下,縱發燔毀,似非近日之銃。宋、元間方有用之者,至我國初始備。然行軍戰陣隨帶便利,亦不過神槍、快槍、夾把、三眼、子母諸器。自鳥銃流傳中國,則諸器又失其為利矣。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葯,未及審固,彈已先出。高底[低]遠近,多不自由。鳥銃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博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准,往往虛發;因變其制,用照星短床,後尾鉤著帶鞓帶,左手執銃對敵,右手懸刀燃火,放畢為盾,舉刀迎敵,馬上可備出奇摧堅,步下極便伏路急擊,名曰「翼虎」。(這兩段話常被人用來黑三眼銃)
(其實馬上發射三眼銃的準頭沒趙士禎所說的那麽差,嘉靖二十三年,明朝就造馬上使用小佛朗機一千副,現在長城地區已出土不少馬上佛朗機。根據出土實物編號,製造數量比《大明會典》記載的至少多出6861件以上。若火門槍在馬上真的往往虛發,那麽明朝為何花錢造那麽多?
九頭鳥即絕大鳥銃。重二十餘斤,用藥一兩二錢,大彈一個,小彈錢許者九個。遇敵沖我,人眾則亂打,人少則審定而放。尤宜夜戰。槍管口徑較粗,射出的火力也大。
由於它那科幻的造型很酷,迷倒了很多人。盾牌外包生牛皮,裡面墊有絲綿、頭髮和紙等物質,以加強對鉛彈的防禦能力。
不實用的原因
(1)為了減輕重量不得不縮短槍管,但作為刺擊格鬥兵器而言,十多斤的重量還是過於笨重。
(2)噴筒的配置不合理,應該安在槍頭那邊
(3)雖然其發射一次的火力相對密集,但由於以手工重新為每根槍管裝彈需要時間較長,因此火力間歇較長,致使其可以在瞬間發射強大火力的優點幾乎消失殆盡。
在迅雷銃之前,就有多管銃「十連珠銃」:10管銃,每管裝10彈,共100彈,10管繞軸平行,箍合成10管銃,射擊密集齊進之騎兵。這種多管銃曾被明軍車營大量裝備
我們簡單的比較一下明軍和同時期的三十年戰爭中的歐洲軍隊在單兵輕火器裝備上的兩大差距。
第一、十七世紀的大明朝依然在大量使用落後的火門槍
眾所周知,各式各樣的火門槍,或稱「手銃」,是世界火器發展史中最初級的一個階段。這種粗糙簡單的火器大多是一根簡單的金屬短管,後面連接著一根木棍作為握柄。後世槍械的扳機、準星等部件,火門槍都不具備,只能簡單的把明火插入火門(引火孔)來燃放,從這種蹩腳的姿勢就可以看出,火門槍的射擊難以精確瞄準,精度很差。同時,大多數火門槍短粗的槍管也不能賦予彈丸太多的做功距離,使火門槍的殺傷力與射程都很難令人滿意。
歐洲火器發明家們在十五世紀開始對火門槍進行改進,發明了早期的火繩槍。在十六世紀後期,歐洲火繩槍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狀態。和火門槍相比,火繩槍的優勢非常明顯,它通過槍機上的拉杆來將緩燃火繩插入火門發射,射手在一隻手按下扳機的同時可以專心用火繩槍上的準星來「三點一線」的瞄準目標,再加上火繩槍的槍管長度比早期的手銃要長的多,火藥燃氣推動彈丸的距離更長,使得火繩槍的射擊精度、威力與射程都有了里程碑式的進步。
在十六世紀晚期,歐洲火門槍就已經基本完全退出歷史舞台;而到了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中,假如有哪個歐洲步兵團長給自己手下的士兵裝備火門槍,那他的手下非嘩變不可:「你丫讓我們拿這種過時的燒火棍去和敵人戰鬥,是想讓我們去送死嗎?」
可是此時在地球另一邊的大明朝,從朝廷那裡分到三眼銃、快槍等火門槍的明軍士兵就沒這樣的脾氣可發了,明末軍隊裝備火門槍實在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明朝晚期最常見的幾種單兵火器
快槍、三眼銃、夾靶銃、神槍、鳥嘴銃
明朝人並非不知道火繩槍的優勢,早在十六世紀的戚繼光抗倭戰爭時期,明軍就已經從倭寇手裡見識到了葡萄牙人引入東亞的火繩槍,這種新式武器很快就被明軍使用,並得到了明朝軍人的好評。
戚繼光在他的《練兵實紀》中把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意思是連飛鳥都可以擊落的火器,
他認為鳥銃的命中率是火門槍的十倍、弓箭的
五倍,並且威力強勁,「利能洞甲」。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在其著作《神器譜》中,也聲稱「自鳥銃流傳中國,則諸器又失其為利矣」,意思是火繩槍的強大把所有的明朝國產火門槍都比下去了。
然而,由於財政問題和守舊心理的雙重作用,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明朝士兵也沒有完全普及火繩槍,除了少數建軍思想先進的精銳部隊如戚家軍外,各種原始的火門槍依然佔了總火器數量的大部分。
「工部將發過援遼軍需,自萬曆四十六年起至天啟元年止,總數開具以聞:天威大將軍十位、神武二將軍、十位轟雷三將軍三百三十位、飛電四將軍三百八十四位、捷勝五將軍四百位、滅虜炮一千五百三十位、虎蹲炮六百位、旋風炮五百位、神炮二百位、神槍一萬四千四十桿、威遠炮十九位、涌珠炮三千二百八位、連珠炮三千
七百九十三位、翼虎炮一百一十位、鐵銃五百四十位、鳥銃六千四百二十五門、五龍槍七百五十二桿、夾靶槍七千二百桿、雙頭槍三百桿、鐵鞭槍六千桿、鉤槍六千五百桿、快槍五百一十桿、長槍五千桿、三四眼槍六千七百九十桿」
這是一份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起至天啟元年(1621年)這三年里明朝從各地發往遼東地區的軍械數目表。可見其中的單兵火器是各種火門槍佔了大頭,6425支火繩槍和14040桿神槍、7200支夾靶槍、6790支三四眼銃相比,還不到總數的五分之一。
又如明末東林黨大臣孫承宗計劃組建的車營,裝備的輕型單兵火器包括1728把三眼銃,卻只有256支鳥銃,才佔十分之一。
第二、明朝裝備的火繩槍水平要大大低於同時代的歐洲步兵火繩槍。
前文已經說過,明末軍隊的單兵火器中落後的火門槍佔了非常大的比例。那麼對於那些有幸得到鳥銃的明朝士兵而言,他們是否一定就有了和歐洲同行平起平坐的資本呢?
事實是非常殘酷的:否。
因為,即使同為火繩槍,也分三六九等。明朝的鳥銃與同時代歐洲軍隊的火繩槍相比,往往性能也差了一大截。
這裡需要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火繩槍。在三十年戰爭前期,一個滿編的3000人步兵團,其火器配置如下:
包括1500支Musket火繩槍、300支caliver火繩槍。
下圖為重型火繩槍Musket與輕型火繩槍caliver
其中,重型支架火繩槍Musket是絕對主力。Musket最早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被發明出來,這個詞原意是「老鷹」,後來成為較長較重的單兵火槍的代稱。Musket的裝藥量、彈重、槍管長度都大大超過了十六世紀早期的輕型火繩槍,非常適合對付穿戴著板甲的目標,因此很快從發明地西班牙擴散到全歐洲,成了所有歐洲軍隊的主力單兵火器。
大明朝是個混用火門槍和火繩槍的國家,而且火門槍比火繩槍還多,而且明朝火繩槍不如歐洲火繩槍;
歐洲軍隊處於混用火繩槍和簧輪槍的時代,而且簧輪槍的數量一點也不少,而且歐洲火繩槍比大明朝的火繩槍更厲害。
可見,早在十七世紀,在「萬惡之源」滿清朝廷統治中國之前,中國和西方的軍事科技水平就已經有了巨大而難以彌補的差距。
同樣都是一個時代的騎兵,大明朝的騎兵手裡拿的東西和洋人比起來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我想,我得做個澄清@大清貳臣洪承疇 這篇回答並不是友人鷹揚銃手的作品,掛個 鷹揚銃手的名頭混淆視聽嗎?
除了開頭一段三眼等內容為鷹揚銃手之作品外,其餘中西比較什麼的全部抄襲網路網文,將不同人的文章攢成一個大雜燴,卻掛著鷹揚銃手的名號。真是沒點逼臉。
原文首發找不到了,貼個轉載的地址。
把別人的作品改個面目全非幾個意思?
http://tieba.baidu.com/p/1350594831?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8.8.8.15st=1509443397unique=C71842852A4CBDE5ABFAE76A9357AC21
以下這部分開始為無聊網文…
相信看過原作的人都能看明白,原作恰恰是在抽這位沒個逼臉的答主黑三眼銃的文章。
片中火銃的形制似為東亞三國常用的鳥銃"倭銃",明時慣用的鳥銃裝葯三錢,彈重與裝葯略相當(清代火器彈藥重量比普遍擴大為二比一,原因一般認為是火藥性能的提升),屬於輕型火繩槍的範疇。據茅元儀記錄射擊實驗,其威力在幾十步內可將飛鳥打得五臟骨肉具碎。片中中彈距離不遠,可以使飛鳥五臟具碎為威力參照,考慮到人類體型遠大于飛鳥,我認為近距離發射彈丸若射中軀幹的非要害部位,人應該不會當場死亡,但損壞足夠使其喪失戰鬥力。缺乏恰當治療可能會死於進一步的失血過多,敗血症,感染等。
輕型火繩槍之外,明清還有裝藥量遠高於此的重型火槍"九頭鳥""鷹揚銃""抬槍"等,需用支架甚至架在人身發射,人被命中軀幹大概絕無生還可能……寫邀
古代火槍威力是個很複雜的事情,其實評價一顆子彈的威力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量化的事。
主要可以由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影響:彈丸動能,彈頭材質和形狀,射入位置
理論上彈頭動能越大越好,材質在最好能穿透護甲和一定的肌肉組織並且在組織中破碎變形,傳遞動能。射入位置最好在要害部位(這是廢話)
我舉個例子:一發氣槍子彈,動能只有10到50焦耳,彈頭為銅或者鉛製作的小口徑彈,它的殺傷力可能只能威脅到貓狗大小的東西。一發反器材步槍彈,動能可以達到15000到20000焦耳,彈頭內裝填燃燒劑,不要說人,大象都可以一槍放倒
小小的鉛彈
巨大的反器材步槍彈
不過,要知道一件事,殺傷力,說到底還是要看打在哪裡,一發鉛彈擊穿顱骨,一樣可以致命,高射機槍彈打在大腿上,一樣可能搶救的回來。美軍在伊拉克(還是阿富汗來著)創造了身中27槍,活著回到美國領勳章的神話。當然了,他是穿著防彈衣,戴著頭盔的。
回到正題,火槍
火槍達到200焦耳水準,超過弓箭還是可以做到的。不過由於火藥質量參差不齊,裝藥量控制也全憑射手手感,多數情況下殺傷力是很浮動的。
而且由於彈頭形狀原因,球形彈丸的殺傷力被認為並不很好,不過要知道古代可沒有現代的醫療條件,連正確的消毒都無法做到,也沒有多種多樣的抗生素來對抗感染,對各種發炎癥狀,中醫的療效實在太慢。甚至連有效而可靠的止痛手段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火槍的殺傷力在當時完全可以說是「致命傷」
至於電影嘛……你看看施瓦辛格,你看看史泰龍……
明末的火銃啊?
你得看具體是什麼銃。
是萬曆早年戚繼光親自督造的精品鳥銃?
是從西洋、日本進口的?
還是萬曆晚期,甚至天啟、崇禎年間的工部造?
要是工部造,那玩意也就聽個響,火藥裝多了就炸膛,槍管可能都是漏氣的。鉛子兒飛出去連衣服都不一定打的破,別說中兩槍,再中個十槍八槍的也就當撓痒痒。
米尼式前裝線膛步槍,有效射程300米
霍爾式後裝線膛步槍,有效射程300米
南洋式前裝滑膛步槍,有效射程100米
1631式左輪手槍,有效射程50米,彈容量7發
glock17自動手槍,有效射程100米,彈容量17發
M240B通用機槍,彈鏈供...啥,你說伏波軍的裝備不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