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以及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我知道這個人的詩作保留下來的只有區區兩篇,是怎麼做到如此盛名的?
謝邀。上面該分析的分析了說的也都挺好的,我來說點有的沒的。首先這個問題我看的就有點彆扭。張若虛以及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每個人對詩歌都有自己的評估,但是不代表某個人的評估能夠為某些詩或者某些詩人定型。所以說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可能還不如美成詞史第一來的靠譜的多。我不覺得它孤篇壓全唐,這個評價的來源或許是這個: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王闓運
之後也有很多人對這個詩評價是如何如何「第一」,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包括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選擇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不過換一個角度說,既然這麼說,這首詩肯定是不錯的,但是既然問題是這麼問,肯定不是討論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其實說不同的詩體之間就沒有比較的價值,舉個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隨便一首律詩放在一起說誰好誰不好,八成都是逗。甚至說你拿不同詩人的詩歌作比較可能都沒有比較的價值,比如許丁卯不如韓香奩清麗芊綿,韓香奩不如許丁卯圓熟沉穩云云。所以說如此來看孤篇壓全唐的比較在於何處?和誰比蓋了全唐,比那些詩好在何處,我估計王闓運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問答主,你覺得這首詩如何?這首詩還是很好的,放在那個時代有這樣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個人不覺得能蓋全唐,但是起碼可以蓋初唐同類的詩體。這是一首樂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實並不是十分的多,比較著名的無非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和郭震的《古劍篇》。而這首詩在這幾首的比較中還是應該佔據了一定的上風(但是也未必真的高於這幾篇,比如《長安古意》胡應麟有「七言長體,極於此矣」的美譽,這個不也是類似於孤篇壓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胡應麟的《詩藪》裡面有這樣的評論: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劉希夷白頭翁之上,已經是很高的肯定了,因為我們也都知道白頭翁詩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七言古詩之一(「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但是只能說是這首詩本身還算不錯,也沒有任何孤篇橫絕的徵兆。程千帆曾經對歷代的《春江花月夜》詩的選本進行過考證,內容如下:
「但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 依其編選斷限, 只丙挺章《國秀集》有將其詩選入之可能, 然而此集並無張作。又今傳唐人雜記小說似亦未載張詩......但宋代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事》等書均未載張作。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所載。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辭昊聲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張作即在其中......但宋代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事》等書均未載張作。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所載。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辭昊聲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張作即在其中......但在這以後, 情況就有了改變。嘉靖時代十六世紀中葉, 李攀龍的《古今詩刪》選有此詩...」
可以看到直到了嘉靖時代,這首詩才逐漸得到了重視。當然這並不是說其詩不好的論據,只是說這首詩的地位起碼在之前不是特別高,或者說這首詩寫完幾百年後才有人猛然發現:「哎呦,這首詩還不錯。」所以說孤篇蓋全唐,如果這首詩真的是有開天闢地,橫掃整個唐代的絕對實力,可能也不會被埋沒這麼久吧。
接著說說張若虛本人,首先看一看上面的朋友貼出的出處: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朝萬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袞州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賀知章、張若虛,張旭,包融,這就是傳說中的吳中四士。這齊名的四個人單說詩的方面確實有點寒磣,賀知章是其中詩名最盛的了。讓我們看看這四子在《全唐詩》中的收錄情況——賀知章19首,包融8首,張旭6首,張若虛2首。當然張旭這種在書法界的大觸本身也不是鑽研詩歌的,張若虛本人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真的沒什麼吹的,這個詩人確實不是特別牛,但是偏偏寫下了一首很優秀的詩,讓他能夠流傳千古。
最後則是吐槽一下。吐槽到的各位還望別放在心上。
比如說哲學的——
這首詩獲此殊榮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二是個人的生命經驗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層面......張若虛完全把自己從農業倫理中抽離出來,直接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層面。通常我們身處現象之中時,討論的是現象之中的相對性問題;但當我們進入哲學層面時,就會去追問本質問題,就會去討論哲學層面的絕對性問題。
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肯定是包含了當時作者的心思的。春江花月夜後人看確實有所謂的宇宙意識層面,但是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可能考慮什麼抽離農業理論上升宇宙意識么?按這個道理「大朴無像,鑽之者鮮。」或者是「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這種豈不是絕代好詩。作者本身看到了一些東西直接寫了出來,可能說含有哲學的理趣,但是這是詩歌又何必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算是說一首詩如果有了哲學內涵就顯得更深刻,難道只有《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有么?同樣是七古,比如說剛剛所舉的《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或者是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都是有這種意識。同時那些流傳千古的東西一定要yy出些哲學的東西么,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說「池塘生春草」,比如說「落花人獨立」這種句子難道也是因為有哲學的東西才飽受讚譽?但是當然一些有內涵或者說多少帶有一些哲學思想的東西因為其深刻容易讓人讚歎,但這個只是從賞析的角度來看也湊湊活活,沒有必要強加到詩詞優劣的一個評判標準中。
其二是王闓運先生說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句話說對這首詩有了很高的評價,橫絕有越過的意思,說這首詩在唐代都可以放在第一水平級來看。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提出超過了那篇,更不要說孤篇蓋全唐。而誰提出的孤篇蓋全唐呢?這個答案則是要追溯到後來的聞一多先生。能夠把這首詩稱作「詩中只詩,頂峰上的頂峰」的人,能夠說出孤篇蓋全唐這句話也是很正常的。足見其偏愛,但是這並不能夠相對的準確表達這首詩真正的地位,通過這句話,我僅僅能看出的是聞一多先生很喜歡這首詩。同時不是黑聞先生,但他的評價在詩界真的當不上什麼舉足輕重影響,所以說大家只供參考即可。
其三是從音律角度上說這首詩,比如說多少句多少韻,如何轉如何音律和諧。古詩的用韻什麼是和諧什麼是不和諧有準確的定義么?不明白說出音律和諧的人是究竟是從什麼角度來判斷一首詩是否和諧的。還有則是當代畫家牧石評價這首詩時說的這麼句話:
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倒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不過只五言四句,短淺空洞。
對於這種評價我只能說是完全抱著噴的心態。先說五言四句,就是在以篇幅論詩詞了,這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歷代春江花月夜可能就張若虛的最長,但是最長就代表最好?五言四句就一定短淺空洞?僅僅是舉一個比五言四句多出兩個字的詩,這首詩橫絕天地放在唐代都是第一第二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足可打牧石先生的臉。而且隋煬帝的那首詩不知不好在何處。或者是說這首詩用字精準,寫景優美這些不痛不癢的,符合這類要求的閉眼睛一抓一大把,放在這裡說也顯得太敷衍了。
最後就是在評價一首詩的時候,說這首詩有xx的優點,這個好,那個好,所以當之無愧孤篇蓋全唐。這種句式也是常用的,但是完全是前半賞析,莫名其妙的來了一句總結。直說一首詩的好處,然後沒有和其他的任何比較就說超過了其他,這個無論是從什麼角度也說不通。按這個道理我評價任何一首比較知名的詩都能說出其它詩沒有的優點,那豈不是所有的詩都能夠孤篇橫絕了?
答主已語無倫次。吐槽結束。
兩年之前我恰好講過這首詩。
到今天又有了新的想法,勉強作答一下。
首先,春江花月夜對於高中生來講是一首特別難入手的詩。
因為張若虛這個人……很虛。生卒年都不詳,沒有身份和歷史背景可以先入為主。
詩詞鑒賞有非常蒙太奇的一面,尤其是教材里的詩人。
盛唐對應豪健、南宋對應家國。在大部分時候,都逃不開時代的大環境。
唯獨這首詩,詩以外的信息少之又少,可以講是教材裡面最「乾淨」的一首詩。和歷史背景靠不上,單憑文本進行的純鑒賞,對高中生而言,是很少訓練的。
我還記得這首詩我是怎麼講的,就獻醜複述一遍。
為了講春江花月夜,我在板書上畫了兩個三角形金字塔
左邊這個是 忠實反應世界、真情實感、和哲思,意思是詩歌的對象有這些方面。
舉例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就是第一種,用語言來描摹世界。好比用佳能5D大廣角拍風景,拍完再修修片,調下色彩飽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個就是詩人的真情實感。當然也有景物描寫,加在一塊就是被說爛了的四個字,借景抒情。
右邊這個金字塔,是舊瓶子裝新酒,套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
分別是 溫飽、親情友情、愛情、自我實現、和悲憫。意思是詩人的自我需求在詩中的體現。
我們有一大批詩人,和一大批詩作,是被貶官以後寫來的,比如韓愈的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詩裡面有景物描寫,有真情實感,表達的是韓愈被貶官之後的憤懣。是希望自我實現而不能的一種體現。
看圖對應兩邊的金字塔,很容易畫一條線。大部分的詩都能這樣連成線。
但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些人能從小我跳脫,躍升大我。有些人能把感性提煉為理性。
對於這種金字塔尖上的詩,我們讚揚他有人文主義情懷,和理趣哲思。
比如杜甫。
他的詩有真情實感,也有景物描寫,大家都學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寫了秋高風嚎,寫了饑饉困窘,但是,也寫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從溫飽,跳躍到悲憫,從金字塔基,越到了金字塔頂。
有些人不懂什麼叫悲憫,姑且解釋說,悲憫是一種擁抱全世界的情懷。我盡量想讓學生們懂,於是舉了九九消寒圖的例子
九九消寒圖是古人的一點小情趣。
意思是數九寒冬,冬天在屋裡很悶,希望春天快點來。
就寫著九個字,每天寫一筆,一共是81筆,從一九到九九,正好把冬天就過完了。
一幅字寫將近仨月,非常磨練心性。
我想讓學生明白,如果是「庭前垂柳待春風」,只是個簡簡單單的擬人,柳樹也希望春天快來。
但加上「珍重」,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像是在和老友聊天,面對面地說,你呀要保重,我們一起等春天快來。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感性講完,我們再講理性。
唐詩是中國文學藝術的最精粹,唐朝人基本把古代人能描繪的東西,能遇到的情感,都寫進詩歌中了。廟堂的、市井的、豪邁的、幽怨的、高深的、俚俗的,什麼樣的都有。如果我生在五代,生在宋朝,我得愁死。唐詩把詩都寫盡了,那後來朝代的人怎麼辦,難道就不寫詩了么?
但還得科舉,還得讀書,還得硬著頭皮往下寫啊。於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石破天驚。
這是前幾天我樂得拍桌子的一個回答,太牛逼了。
唐詩與宋詩有什麼不同?
陳可抒這位高手的回答是:
唐詩是「大風吹屁股,冷氣透膀胱」,雄渾。宋詩是「板陡尿流急,坑深屎落遲」,義理。
宋朝人能寫唐詩,唐朝人絕對寫不出來宋朝人那個調調。宋朝人受理學禪宗影響,將詩的空間拓展了。從此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在詩這個狹小的空間中,他們突然學會了思辨。
唐朝人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朝人給你來個 青山元不動, 白雲自去來。
唐朝人一看就傻眼,見都沒見過。如果誰拿本《五燈會元》穿越到唐朝,王維孟浩然他們絕對瞎了。
畢加索的雕塑,《牛頭》。自行車座加自行車把,一個有」理趣「的雕塑。
鋪墊這麼多,現在終於回到春江花月夜 ,為啥一句」孤篇蓋全唐「,放在這首詩上面了?
因為這首詩既有理趣,又有悲憫,達到了理性和感性的雙重高峰,又同時能完美融合。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這四句點破時空與永恆,上溯屈子《天問》,下又契合宋人哲思。像偈語,像宋詩,就是不像唐詩。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如果是遊子今夜扁舟子,思婦相思明月樓,就完全沒意思了。
誰家,和何處,就好比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那個珍重,
不是一家一戶的事情,就像」但願人長久「一樣,是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沒有悲憫心,是不會寫出這樣的句子的。
詩人在代人類思索,也在代人類受過。
春江花月夜,好比杜甫拿著《五燈會元》,這麼比可能不準確,大意是這樣吧。考據癖們,舉了大量的史料,來證明這首詩在唐朝根本地位不高,因而水平凡凡,意思是謬讚了。對此我不敢認同,經驗告訴我們,在當時並不受人重視的藝術,往往被後人所銘記。因為它太超前,太有活力,以至於越過了時代的藩籬。
聞一多正是站在新文化的角度,對整個中國的古典文學進行蓋棺定論的立場上,發現了《春江花月夜》就是詩中的詩,就站在頂峰上的頂峰。一首詩既有先秦,融合唐宋,就已經跳脫了所處的時代,能變成幾近純粹的藝術,而僅僅用理性和美學就能夠解讀,這是絕大部分古代詩歌所不能具備的。
孤篇蓋全唐,不在蓋,而在孤。這就是這首詩讓我急於想與同學們和諸位分享的原因。
分割線
————————————————
這兩天忙著搬家,把寬頻弄好發現得到這麼多肯定,簡直受寵若驚。
稍微補充兩句,詞不達意還請大家見諒。
「的確是高中語文的套路 」
其實我不是高中語文老師,不太清楚他的高中在哪所學校念的。但我比較自負地講,可能全國沒有一個高中語文老師是這麼講詩歌的,也不會有第二個語文老師這麼講《春江花月夜》。
「前面感性部分講的真好,您的聽課率肯定特高 」
聽到這麼高的評價,真謝謝你。但實話實說,聽課率並不高,不信你看那張照片,抬頭的人並不佔多數。
《春江花月夜》這節課是我的一節實習課,那時候我還在讀文學系,實習結束需要上一節試講課。他們班的語文老師給了兩個篇目,一個是《夢遊天姥吟留別》,還有一個是《春江花月夜》。我挑了春江花月夜講。
老實講,高中語文目前的境遇比較尷尬。一個班級喜歡語文課的永遠是那幾個人。文科班還好,到了理科班,可能語文課就是做題和補充睡眠的課。其實這並不是學生的責任。
哪怕是數理化的課程,我們也要強調,不能光做題,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索能力。這個目標在語文課上也同樣適用,有多少老師把語文課,硬生生地變成了文學史知識課和古漢語語法課,這樣的語文課,我聽了也要打瞌睡。
我記得當時我上完這節《春江花月夜》走下講台時,他們班的語文老師走上前對我說,」你要是當一名語文老師,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語文老師。「這句話直到今天仍然讓我念念不忘。
假如我選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語文老師一定不會講出這句話。因為這首詩太容易備課了,開頭講講李白的生平和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再朗讀一遍,把難字正音,名句畫上,最後留作業背誦全文,下堂課考默寫,在一片哀嚎中結束這節課。
這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語文課。
詩需要講嗎?
在我講《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之前,我內心裡一直是遲疑的。甚至想朗讀三遍,下課算了。
因為沒有一個難字,沒有一句是需要解釋的典故,張若虛也根本無從講起,在唐朝那樣燦若繁星的詩人中,他不過是個nobody。但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無論用何種方言,讀起來時,那音節,那頓挫,那意向,誰都會覺得美的。
語文課也需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不恭敬地講,這兩條正是現在的國人無比欠缺的。
我不敢說自己是能人,但是我知道庸手的做法。講古詩就不停地分析,賞析,這個字好在哪,那個字好在哪,把詩翻譯成冗長的散文,就好像老師自己嘴裡嚼著口香糖,拚命地描述草莓味多麼香,橘子味多麼甜,試圖把自己嘴裡的味道翻譯出來,讓學生也感同身受。可能嗎?沒吃過糖的人,聽一萬遍也不可能知道甜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歲小孩都會背這首詩,尤其是在早教如此流行的今天。但小孩子只是把它背下來了而已,機械重複。
也許某年某月某時,自己長大了,去旅遊去爬山,登高遠望的時候回想起這首詩。
突然感受到了一個唐朝人也能感受到的某種情愫。在千年之前的那個瞬間,日垂曠野,河走荒原,一個雄偉壯麗的盛世就要來臨,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知乎上有個提問,問背詩背古文有什麼用。對於那些背了很多詩,卻不能欣賞的人而言,確實沒用,既沒有審美愉悅,也不如背單詞來得有用。
所以《春江花月夜》,喜歡的人自然喜歡,一個好字足矣。當一個人的人文素養、人生感悟、美學追求和個人理想等等方面都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有了理解古人那一瞬間的能力,並達到神契合而為一的感動。簡單來說,就是讀好詩,聽好歌的時候,汗毛立起來就對了。
現在我確實沒有教語文的打算。謝謝大家給我這麼多的鼓勵,但是我心裡並沒有飄飄然。語文只是一個學科,在文理兼修的天才眼裡,麥克斯韋方程和春江花月夜有著相同的美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這樣的體驗。
任你講得天花亂墜,頑石該不點頭還是不點頭。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就算不邀請我也很想回答。思想前後還沒按捺得住,因為這是一首挺結實的詩,行文流暢,描述生動華美。
首先,張若虛就不是凡人。
唐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高峰,奇人眾多,張若虛是揚州人,當過兗州兵曹,也就是是一個掌管軍防、門禁、田獵、烽候、驛傳等事的小官職。當時他以文詞俊秀馳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的「奇」在於他的個性,他在寫作上並不勤奮,很貪睡,作詩時有一個怪癖,喜歡先用厚厚的被子捂著,一身大汗後翻身而起,然後揮毫疾書。作詩從不打草稿,總是一氣呵成,一字不改。
其次還在於他的作品之「奇」。作品無論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寫閨怨,卻無半點粉脂氣息,而是一種清新明麗之感。《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的舊題,在詩風上屬於「宮體」,「宮體」的特點就是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空虛,《春江花月夜》卻能別開生面,不落窠臼,將自然之美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再者,從文學角度來說這也是唐朝的一個奇蹟。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題眼,通過江水、月亮、沙灘、原野、楓林、花叢、扁舟、閣樓、鏡台、鴻雁、跳躍的魚、遊子、思婦等具體意象,再現了江南春夜的美景,營造了一種迷人的氣氛。對自然意象的成功把握,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源自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離情別緒,通過富有哲理意味的生命意象,抒發人生感慨,韻律悠揚,感情真摯。感情升華之後,這首詩的意境更為開闊,也更具感染力。
我們必須看到詩中所專註與抒懷的內容,從開頭伊始,就在想著/問著/體悟著/抒寫著……這內容便是人生與光陰的偶然與必然/短暫與永恆,便是人與時空不期而遇所擦出的光芒。明月無私,撫摸萬物;春天易逝,一視同仁。但張若虛依舊要問,那江邊上的人,是誰最早看見月亮的呢?而那映江之月,又是從何年才開始照耀人間的呢?答案似乎被張若虛找到了,那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無始無終就是有始有終。人,在張若虛心裡同月一樣,是「代代無窮已」,是「年年只相似」。可「江月」又在「待何人」呢?這便是:如果她等到了你,那就是你;等到了我,那就是我。沒準兒那江月還誰也不等呢,如同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為誰而生。
所以,人與月,沒準兒真就是「此時相望不相聞」,說有關,也無關;說無關,又彼此看見。那好吧,那就說有關就有關,說無關就無關。感到了,就有關也無關;感不到也還是就有關也無關。總之,張若虛忽然就勾起了你要想:人來世上幹什麼?月照人間幹什麼?你不禁要掐掐自己,心想--有骨頭有肉/這不在這兒了嘛/挺實的。可轉念一想,這副皮囊又早晚要消失。這感覺真像「若虛」的名字,實有又若虛,若虛又存在。
其實,問「虛」與求「實」是拆不開的,如同一隻碗,那有用的部分正是它空虛的部分,而那空虛的部分又正是由實在的部分所造成。張若虛深通此道,從他的名字到他的《春江花月夜》,已然顯明了他的追問與答案。那答案雖說是「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但張若虛的態度卻是昂揚的,在他眼中,人生雖速朽,然整個人類卻不朽;明月雖也要沉去,但明天會再來。
最後,這首詩何以名冠全唐呢?
這是文學流派的問題。
張若虛和其《春江花月夜》雖然在當代家喻戶曉,但在明代以前的命運卻是坎坷的,在宋到明代前期始終沒有人承認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因為許多人認為《春江花月夜》屬於初唐四傑一派,所以它在文學史上與四傑共命運,隨四傑而升沉。四傑的地位提高了,則屬於四傑一派的作品必然也要被重視。這就是為什麼李攀龍的《古今詩刪》以下,眾多選本都出現了張老的《春江花月夜》。
在清末,有一個叫王闓運的人,在他的《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寫道:「《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王闓運對這首詩作了十分到位的評價。而現代學者聞一多則評價這首作品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些評論進一步提高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
---------------------------------------------------------------------------------------------------------------------------
最後附上史料和張若虛的另外一篇保留下來的作品。
史料
1.《舊唐書·賀知章傳》卷一九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朝萬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袞州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2.《新唐書·劉晏傳》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七十四
佶字幼正,潤州延陵人。父融,集賢院學士,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有名
當時,號「吳中四士」。
3.《唐詩紀事》卷一七
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文詞俊秀,名聞上京。朝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袞州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獨知章最貴。
作品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卷一百一十七
1.卷117_20【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卷117_21【代答閨夢還】張若虛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寫於2014.8.20晚20.01
謝邀。(但為什麼...)
首先,王闓運也好,聞一多也好,似乎從來沒有原原本本說出「孤篇蓋全唐」五個字來。除卻無名無姓的「古人」「前人」之外,答者還真沒為這五字找到什麼「來歷」。程千帆先生梳理了歷代評論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也未嘗提到。在此先跪求出處。(翻譯過來就是:別嗶嗶瞎嗶嗶扯嗶嗶嗶蛋。)
其次,且來分析聞一多的「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此句來自《宮體詩的自贖》。該文一方面批評宮體詩、或者說簡文帝到唐太宗之間的宮體詩,「人人眼角里是淫蕩」、「人人心中懷著鬼胎」,是在「無恥中求滿足」;一方面讚揚盧照鄰、駱賓王、劉希夷、張若虛等人的詩,有真實的感情、有人性,「使人們麻痹了百餘年的心靈復活」。請注意!全文大談特談《春江花月夜》是多麼遼闊深沉,是如何觸及了宇宙與永恆,唯獨沒有半句話在讚美《春江花月夜》是多麼「行文流暢,描述生動華美」。
請看!
從蜣螂轉丸式的宮體詩一躍而到莊嚴的宇宙意識,這可太遠了,太驚人了!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這裡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前人·前文
請問!《春江花月夜》這「絕頂」、「頂峰中的頂峰」是就什麼而言的?在原文中何嘗與文采、聲韻、感染力有半點關涉?一個在主旨上達到頂峰的作品,就能在綜合水平上超邁整個唐詩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何況,再看!
……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前人·前文
顯然,聞一多認為,頂峰張若虛之外,尚且有另一個頂峰陳子昂;這兩個頂峰還只是為盛唐開路。換言之,在聞一多這裡,《春江花月夜》能蓋整個初唐嗎,更遑論全唐了。至於張若虛其人,要想「蓋全唐」,更是絕無可能。
四歲的看客後來便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詩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前人《唐詩雜論·杜甫》
總之,聞一多對這首詩的文采、聲韻持有怎樣的看法都無所謂,這「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終究是僅就其中的宇宙意識而言的,絕非對全詩各方面水平所作的綜合評價。換言之,聞一多不可能持有、也沒有表述,等同於「全唐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孤篇蓋全唐」觀點。
再者,便是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對張若虛:中國詩論,有小家、名家、大家,何況杜甫或更多人,猶非大家二字可以指稱。壬秋先生的評價,不過認為張若虛超過四傑,足以為大家。至於腳踩杜甫、李商隱,得以「蓋全唐」,湘綺看了,怕要發笑。
對《春江花月夜》:橫絕二字而已。橫絕大海是橫絕,橫絕長江是橫絕,橫絕小溪也是橫絕,不客氣地講,橫絕陰溝還是橫絕。(聞一多的意思:張若虛橫絕六朝超大臭水溝。)湘綺的意見,大抵與聞一多相似,此詩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只不過,王先生無法像聞一多那樣,明白地闡述,這跨越主要是關乎「宇宙意識」的,也沒有指出它跨越的是誰(們)。不管怎樣,王闓運恐怕也從來沒有暗示過,《春江花月夜》是橫絕全唐、蓋全唐。
總而言之,「孤篇壓全唐」壓根就是莫須有的誇耀,包括最常被援引的王、聞在內,沒有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評論,有這樣的觀點。當然,就錯誤的相似來看,動輒抬出「孤篇壓全唐」者的智商,似乎還比動輒「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者的智商,在零頭上要有小小的加增;勝出的部分,乃在他們勇於接受來歷不正的私貨,比只敢汲取經典的後者更富有思考與想像的光輝:此二者可是人類的榮耀,進步的階梯。
題外話1:連宇宙意識也不是《春江花月夜》的強項。興觀群怨,一個群字已經很好地說明了,自古以來,對他人、世界,及其背後的永恆悲劇、命運的觀照,都是詩歌的題中之義。唯借作者直接的引導,讀者乃完成應有的思考,這恐怕不是某首詩的升華,而是整個詩歌體裁的俗爛與墮落。當然,墮落的受害者,也只能歌頌墮落,唯墮落教他們看得懂。
題外話2:這首詩實在不比它之前的同題作品更好。它的創造,不多於煬帝的創造;它的因襲,不少於煬帝的因襲。
題外話3:華麗麗地無視庾信,敢說南北朝沒有一個詩人,這麼澎湃摩擦的文,也有人信個全盤,orz。
盛名源於質量,而非數量~~否則乾隆的詩上萬首呢~~
前面的答案已經非常好了,但因為個人非常喜歡這首詩,也是很惶恐地被邀請,所以簡單說兩句個人體會。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首詩之孤,我覺得在於唐詩中與其特別相類的很難舉出,這首詩之蓋,也是對其在幾乎找不出來可以特別比較的詩下對其達到獨步的藝術水準的讚美。
其中屢屢被提及的四句「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被評價說體現出宇宙與人生(生命)意識,是不錯的。李白也有類似的表達體現,「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但要知道張若虛可比李白要早啊,在這麼美好圓融的長詩中呈現如此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又無損全詩的月升到月落的整體感覺,實在是讓人讚歎。而且對比下,我個人喜歡張此四句絕勝太白二句。兩個問句如屈原天問般,發自肺腑很有穿透力,而後面兩句代代與年年之間一種宇宙時空感油然而生,將人生與江月對峙,實在是大手筆。這絕對勝過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調調。
在還未完全步入盛唐的時刻,這首春江花月夜可謂已經顯露出興象玲瓏的盛唐氣象,美而有大格局,無愧讚譽。
謝邀。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已經有過很好的答案。在我看來, @陶Shirking是回答得最好的。答案在這裡:《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評價是否過譽?
1、很重要的第一點,因為這首詩很長。唐詩中寫的更好的詩有很多,但都沒有他長。
2、主題選的好,「春江花月夜」五個字本身就透露著清雅無限。而作者把這個好的主題寫的很全面,很均衡,也很簡單,沒有拗口的文意。
所以,讀「春江花月夜」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流淌著的、生機勃勃的「春江花月夜」,彷彿真的有一條浩蕩春水,上面一片明月——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初唐的另外一首長詩「長安古意」,讀過去偶爾能看到長安的街道,但是看不到整個長安(當然「長安」這個主題太難了)。
其他長詩中能達到這個級別的我沒讀到過(但它選的主題也非常取巧啊!),但唐詩之中,它在我個人喜愛的列表上排名並不靠前,原因么,因為總覺得它無病呻吟啊,那些宇宙啊、江畔何時有月的思考啊,在詩歌中算是爛大街的貨,湊字都要謹慎使用的老生常談,而且不像李白每次都有一種都讓開我要湊字的坦率可愛,這首詩湊字湊的還很自我陶醉,所以。。。so,說它孤篇壓全唐我勉強可以保持沉默,但這個評價我自己給不出來,就醬紫。
先說結論:歷史上,至少可查的詩話,筆記中,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都是很稀疏平凡的,講的最多的是「情真」。近代開始,對這首詩的評價開始飆升,我們常說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般認為是王闓運說的。聞一多說的是「詩中頂峰」。
乾貨,關於張若虛和《春江花月夜》的一些記載
唐:
《全唐詩》出現三次,共兩首詩(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以曲名的分類出現一次,以作者分類方式出現一次。
《詩式》中作為「詩格」的「教材」出現了一次,「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遮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後人註腳道:「原題作《秋月》,誤。茲據《全唐詩》卷一百十七改。」
宋:
《唐詩紀事》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在賀知章篇中,「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文詞俊秀,名聞上京。」
第二次在劉慎虛篇中,「鄭處誨《明皇雜錄》云:天寶末,劉希夷、王泠然、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張子容、孟浩然、常建、李白、劉慎虛、崔署、杜甫,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
然而我查如今版本的《明皇雜錄》,並沒有找到這句話,不知道是誤載還是遺失。
接著六百年,任何我目前可查的史料和詩話都沒有張若虛隻言片語。
及至明朝:
《唐音癸籖》載過三次:
其一見於一些唐詩人的「名號解釋」:「吳中四士【賀知章劉眘虛包融張旭一雲無眘虛有張若虛】」
其二見於對《唐詩紀事》「賀知章」篇的索引,上文已載,不贅述。
其三見於對《明皇雜錄》的索引,上文已載,不贅述。
及至清朝,張若虛的記載雖然也是隻言片語,老調重彈。但是卻多了起來。
《寄園寄所寄》載他是吳中四士。
《唐文拾遺續拾》載「包融,潤州延陵人。官集賢院學士。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
《小清華園詩談》載:「結句貴有味之味,弦外之音。……張若虛之"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是皆一唱而三嘆,慷慨有餘音者。」
《香艷叢書》載沈謙的《紅樓夢賦》:「品從鹿女,陸鴻漸之茶經;啼到猿公,張若虛之詞格。」
《石遺室詩話》作者自謂:「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於良史之「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既詞費,亦不若此七字之清真也。」
《詩辯坻》載」張若虛『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載酒園詩話》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觀風度格調,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於初,列賀於盛耳。」
最後清末《圍爐詩話》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幾人歸』」
以上是張若虛的記載,內容幾乎都是翻來覆去地提——他是揚州人,與賀知章齊名,吳中四士之一,初唐頗有盛名,作品大多失傳。
縱觀所有評價,不外乎詩是好詩,情感真摯,語句樸實,卻並沒有誰盛讚過他的才華。
縱橫古今,卻錦繡細膩,在有限之中闡永恆之美,在永恆之中尋變化之美,全詩幾無一處實景,卻又處處不虛。一個字:美!
感謝邀請!
在各位看我的答案時,我希望大家再看看 @晦小明 與 @陳放 這兩位的答案!這兩位的答案,我不是完全贊同,但分別點了感謝,理由無他,只是覺得這兩人的答案,有令人從其他方面重新思考該問題的地方。
知友@張靜年 的答案很詳實,特別在對《春江花月夜》的賞析上,有很優美、很貼合哲學意境的見解。在最後關於此問的最終答案上,也給了自己明確的立場——流派。但其答案,還是有些不當之處。
--------------
首先,張若虛此人,人如其名,「若虛」而鮮有人知。- 《全唐詩》第117卷,僅26字記載:「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
- 《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僅6字記載:「若虛,兗州兵曹」
就此看來,張若虛的個人行為之奇,應當是需要斟酌真假的。很希望知友 @張靜年能夠提供「若虛捂被之奇」的具體文獻!
其次,張若虛的《春江》,最先出自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並:
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同時,也請各位注意:
- 郭《樂府詩集》中,共計《春江花月夜》五家七首,張只佔其一篇。
- 自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春江》也未錄入」正聲「之中。
- 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胡應麟的《詩藪》,該書成書於萬曆年間。
為何張若虛與其他三位並稱「吳中四士」,但流傳詩作僅兩篇,《春江》被人挖掘與賞識,又跨過一千多年?
其實,答案已在 @張靜年 所給出的部分文獻中,
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舊唐書·賀知章傳》卷一九》
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文詞俊秀,名聞上京。——《唐詩紀事》卷一七
這兩段,並不能混為一談,只可以說明:這四人「文詞俊秀」馳名京師,籍地相鄰並稱「四士」。所以莫要將這裡的「四士」,等同於「初唐四傑」此類!
然後,很多知友的回答,都說到了張若虛之詩,與當時「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容,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的宮體詩」道路相左。
在這裡,我們看兩段引文(請諸位莫要跳過):
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蕩然無存。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詩人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連篇累贅,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就是大唐開國創業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現不出象趙匡胤《日出》詩那種「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的氣魄。李世民對詩人張昌齡的文藻很賞識,但張昌齡等應進士科不第,李世民問原因,考官說他們文風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認了。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同時入霸詩壇,稱為初唐四傑。四傑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到了開拓作用。文武雙全的裴行儉對四人卻十分輕視,說士人要有遠大前程,首先靠器識,其次才是文藝。王勃雖有文才,浮澡淺露,不象享受爵祿的材料。楊炯大概可以做個知縣,其餘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錯了。這些評說足見新詩的發展道路艱難。對打破宮體詩的束縛、鋪平新詩發展之路,初唐四傑是有貢獻的,杜甫評四傑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個評價既是對當時詩壇基本態度的客觀反映,也是對四傑詩的確評。 在六朝浮華文風籠罩下,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幸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餘風里打轉,王勃和楊炯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因此初唐四傑的成就並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類的好詩句,而幾乎沒有令人振奮的好的詩篇,更不要說為盛唐詩人提供典範。
張若虛一篇《春江》之所以「孤篇壓全唐」,其癥結就是在與「宮體詩」的相左之上,可能就是張若虛的「若虛」之態,讓他藏在了那些名流之後,免遭鋒芒畢露與世界為敵的死亡。可能也正是這麼一篇所幸流傳後世的「宮體詩」,讓大唐走進了真正的「唐詩」時代!
樓上37個回答,居然沒一個人貼岀『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呵呵~
~~~
題主問的是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為何有『孤篇蓋全唐』之美譽,卻不是張若虛『蓋全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之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之作,歷來為人們傳頌。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詩人卻賦予它全新的內容。將其詩情和畫意與對人生哲理和對宇宙奧秘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理交融,玲瓏透徹的詩意,在明凈的詩意之中,融入了淡淡的憂傷。詩人將其人生的生命體驗融入到美的形象之中,詩的詩情和畫意達到相融的目的,表明在唐代詩的意境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發展階段。《春江花月夜》沿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感人的情愁別緒和富有人生哲理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悠揚婉轉,完全洗掉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清麗自然的感覺。清末王闓運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的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一開篇就題生髮,寫出了春江夜月照花林之美景,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潮水連海平,明月共潮生。一「平」一「生」就賦予了海水和明月以活的生命。月色照耀在花樹林中,像撒上了一層雪白的雪。詩人便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與詩題「春江花月夜」緊緊相扣。
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生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霜,天道邈悠悠」等,多數是感慨宇宙的永恆,人生的短暫。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也別開生面,他沒有陷入前人的陳舊,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存在則是長久的、綿延不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詩人雖然對人生的短暫而傷感,但並不是絕望反而顯現出對人生的追求和熱愛。因此,詩人為本詩定出了一種「哀而不傷」的基調,從而也使得我們聽見盛唐之音的迴響。形象的描繪出了詩人面對江水、江月,探尋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
在最後一部分即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思鄉之情。江水流春,流走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烘托出了他的凄苦。「沉沉」二字更加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進一步深化了他的思歸。因此描寫出了花月春宵的離愁別恨,從而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
總而言之,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背景來寫,但以「月」為主,用細膩的筆法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景色和遊子思歸的離愁別恨,抒發了詩人宇宙永恆和人生短暫的感慨,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青春年華的珍惜。《春江花月夜》真不愧是乃千古之絕唱,有著「以孤篇壓到全唐」美譽的佳作啊!通過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學習後,讓我真真品味和領略到了聞一多先生評《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神韻。
詩是很難評出個世所公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吧,不過是讀詩人的喜好不同,心裡的排序就不同罷了。
所謂「孤篇蓋全唐」,那是偏愛張若虛的人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拔高,也是對張若虛的這首詩能歷經曲折流傳下來、被重新發現、最終獲得肯定的慨嘆和補償。對這樣充滿感情的話,其實不必太認真。
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yǎn)州兵曹,因文詞俊秀而聞名一時,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字型大小不詳,生平也不詳,《舊唐書·賀知章傳》里對他的事迹有隻言片語的記載。他生前沒有詩集傳世,流傳下來的詩僅有兩首:一首《代答閨夢還》,屬平平之作;而另一首,就是「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說起來,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命途多舛。在明以前,它長期湮沒不聞——唐人編選的集子里沒有它,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里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這首詩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而收錄的原因也僅僅是因為它用了樂府舊題。
在八九百年的漫長時光里,張若虛的文名和他的這篇詩作,正應了他名字里的兩個字:「若虛」——它們在文學的星空里隱約閃爍,似有若無。
然而,自明代至今,越來越多人讀它,越讀越為之傾倒,張若虛和他的詩終於綻放出了璀璨光華。明代詩選《古今詩刪》《唐詩歸》等都收錄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此詩說:
「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末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寫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民國詩人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更是把這首《春江花月夜》抬高到了其他詩歌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細讀這首詩,誠然錦心繡口,令人唇齒生香: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共用九韻,格式規整,韻律悠揚。前四韻,共十六句,描摹「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象,勾起詩人穿越時間、追索古今的神思遐想。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潮與明月共生,連天接海,波光粼粼。月光朗照萬里,如霜似雪,充塞天地間。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在這個春夜裡,世間萬物都被月光刷上了一層夢幻般的銀輝色。
詩人置身這澄澈世界,仰望明月,彷彿面對著一個有生命、有靈魂的存在。他問她: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你相會的人,我不是第一個,誰是第一個呢?你與人相會,這不是第一年,那是哪一年呢?
江水滔滔不倦,明月皎皎不變,只有人的生命短暫易逝。而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就好似與江月有個永恆的約定:古人在這裡與江月相會;今人如我者,也在這裡與江月相會;後來人還有誰,將在這裡與江月相會呢?江月你送走了古人,也將送走今人,你究竟等待著誰呢?你彷彿永遠等待著,永遠不能如願。
詩人身在江畔,思緒卻穿透了千百年的時間。明月照人,似乎不只是為了佳期相逢,也是為了告訴詩人關於宇宙、人生的深邃哲理,讓他參透那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光陰。
後五韻,共二十句,詩人把思緒從時間長河中收回,專註於此刻。然而,他的神思卻停留不住,開始在相隔千里萬里的空間中遨遊。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詩人面對著白雲、青楓浦和一葉扁舟,立刻想到了扁舟中的遊子和千里之外惦念著遊子的思婦——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詩人沐浴在月色清輝里,就聯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思婦也沐浴在月色清輝里。
月光徘徊不忍離去,灑在離人的妝鏡台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把思婦籠罩在一片光暈之中。月色越是美,思婦的愁思就越是深切。她對飄零遊子的思念,就像這月光一樣,總是「卷不去」,「拂還來」。
此時此刻,思婦和遊子共著一輪明月,卻無法相見相聞。詩人幫思婦道出了心聲:啊,我多麼希望能隨著那月光,飛身千里萬里,照在你的身上。鴻雁長飛不能為我們傳遞書信,但魚龍潛躍,水波成文,其中字字句句都是我對你的思念啊。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最後八句,詩人的筆觸轉向遊子。遊子思歸心切,昨夜夢到閑潭落花,今夜又看到江水流春、落月西斜。春光易老,可是思念的人還遠隔天涯。路途遙遠,不知今夜又有多少遊子乘月而歸呢?
伴著殘月,伴著江樹,孤零零的遊子無處訴說離情。他只感到那不絕如縷的思念,像月影、像樹影,在江水中搖曳不停。
那搖曳著的,是遊子之情,是詩人之情,是讀詩人之情,是明月傳遞著的古今共有之情。
張若虛用這月色氤氳、疏影橫斜的美景,回答了自己的追問。江月待何人?江月待古人,待今人,待後來人,待每一個人。
洗滌心靈的自然美景,搖曳靈魂的人間深情,和江月一樣亘古永存。
更多文章,請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一個以蔽之:美!
因為不矯情
唐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高峰,奇人眾多,但像張若虛僅憑一首詩歌,就確立不朽地位的,卻絕無僅有。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夢見花意闌珊,春天過去了大半,旅人卻在外不能回家。但作者只是將這種怨氣一筆帶過,轉而最後寫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通過「落月」、「江樹」的人格化,將個人的情感,上升到所有遊子、思婦的情感。
所謂文無第一,孤篇蓋全唐,也是偏愛這首詩的人發自肺腑的讚譽。
樓上 @張靜年回答很詳細了,就我個人而言,不談典故背景,單是吟讀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時候,便覺得格局跳脫一眾情思閨怨,江水明月開天地,清風沖懷而入,有種抑制不住的情懷升起。所謂好詩,當是如此。
因為人的審美有了變化
補充一點,就是張老這人很有個性,所以他的時與眾不同。
推薦閱讀: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所說的爾曹指的到底是誰?
※李白詩注什麼版本好?
※如果辦一次中秋節詩歌大賞,李白會得冠軍嗎?
※你最喜歡杜甫的哪些詩歌?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