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里重案組拜關公,社團也拜關公,關公到底保佑誰?

如題


關羽是中國少數成為神祇的歷史人物,也是唯一一個受到儒釋道三教一齊崇拜的人物,與文聖孔子並稱,然而中國歷史比關羽能耐大、軍功高的,海了去了,為何單單他一人廣受上至帝王、下至綠林的廣泛崇拜?
你會說,因為山西鹽地、關羽山西人——扯,自古山西名人何其多,衛青霍去病狄仁傑尉遲恭薛仁貴。
你會說,因為滿清尊崇——逗,關羽早在北宋,地位就開始拔高,以後元明越來越高,成為關聖帝君、翼漢天尊,而後滿清不過錦上添花。

中國人尊崇「忠孝仁義」,表明上忠、孝、仁的地位更高,實際上,在社會人際上最顯著的恰恰是「」,而非忠、孝、仁。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不到亡國之時,鬼知道誰人忠心,一個個全特么忠臣良將的模樣!
舉孝廉,父別居,你家裡的情況外人怎能知曉?鬼知道你是否孝順!
仁,這個字更沒邊,真聖母少,聖母婊從來不少,鬼知道你是否在作秀!

唯獨「義」這個字,你出外混人際,同人打交道,傻子很多,智者也不少,就你那斤兩,一兩天看不出來,最多三五年,也就試出來了,是最容易識別的道德標杆,誰也不是SB。況且忠孝仁在人際社會中對你交往的對象影響真不大,唯獨義這個字,是對雙方有切身利害衝突的。

關羽成為神祇,大抵在於一個「義」字,拋去傳說,參照關羽原始事迹

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二爺就是這麼耿直,劉備待我以兄弟,OK,我就以兄弟的情義對待,同生共死,曹公禮遇我,我就坦言我的志向,不做兩面三刀的勾當,我也不白吃白住,立了大功才走,所賜財物,盡皆封還,不能讓人指著我脊樑罵我忘恩負義,這事兒辦的會有些「傻」,但絕無半點可讓人指責的地方。

出外混社會、搞人際,甭管黑道白道,就怕二五仔,關二爺這樣的朋友多讓人放心!你去看,中國傳統小說,綠林好漢、國家官僚,都是推崇關羽的。
同時,民間推崇其義,故他進而成為財神——要知道,古時跑外商賈是極重信義的,否則,就當時那種交通通訊手段,虧本被坑你都沒處找去!

香港這地方,雖然曾為英國殖民地,但殖民當局卻極少干涉士紳階層和傳統信仰,故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保留了下來,比如舊式的關羽信仰。


題目不對,關公不是工具神。

大家可以想一下看過的黑幫類型的電視劇,在關公面前大家是拜,然後還會對請關二爺見證誓言,並不是求關老爺保佑殺人放火無往不利吧?

黑白二道都崇拜關公,關公到底是有什麼魅力,可以征服黑白二道,大家聽興揚慢慢道來。

中國曆朝歷代就有個衡量立場和信仰的方式,哪怕關羽站在劉備一方,不妨礙曹操對關羽的欣賞,哪怕項羽爭奪天下失敗了,不妨礙我們對楚霸王的讚揚,這就是氣度。

雖然後世由於歷史的發展,我們很多時候以成敗論影響,但是真正穿透歷史的塵埃,我們民族曾經敬重的是最純真最原始的信仰,而不是某個神佛代表的言論。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中說「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之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

興揚覺得關公代表的是忠孝節義!警察忠於自己的職責,和同僚有義氣,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有節清廉,所以他們拜關公。

黑道雖然做了壞事不是好人了,雖然不是好人,但還是想當個人!為了不讓自己以後連人都不是了,所以拜關公,讓自己知道什麼是人的底線!

這個底線是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義,對恩情的忠。

人不可能一輩子不做壞事,但是做了壞事後,也還是要做個人吧?


謝邀

關公:我生起氣來連自己都拜


香港社團拜的是拿劍穿黑色布鞋睜眼的關公,意思是敬關公的義氣。因為社團中人是刀口上討生活的,所以是拜睜眼的關公。

警察拜的是拿長刀穿官靴閉眼的關公,意思是希望關公保佑公門中人殺敵建功。但是關公閉眼又是不希望在抓賊剿匪時死傷太多,有慈悲之意。所以公門中人拜的關老爺是閉眼的。

其實差人和古惑仔拜關老爺都是給自己找個寄託,找個心理安慰。


關公從宋代開始,直到現在,一直都是享兩邊香火的和稀泥作風。從他的表現來看,幾乎可以肯定:他誰都不保佑。接下來,我就來分析官匪同拜關公的歷史淵源。

一、宋 VS 元

宋代軍事積弱,北宋時,北方有遼,西邊有西夏;南宋時,北方有金,終為蒙元所滅。

根據「缺啥拜啥」的迷信傳統,到北宋末年,隨著戰事增加,無計可施的宋徽宗,選中武名在外的關羽,先後賜封為「忠慧公」、「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並在傳說中關羽顯聖的玉泉寺加以祭拜。

至此,關羽作為保佑宋代軍事行動的武神,備受推崇;而供奉關羽的玉泉寺顯烈廟,也成了救國濟民的官方祈願所。

當然,靈不靈你已經知道了。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南宋繼續對關羽進行冊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他們可能覺得字數越多,越能得關羽神武加持。

到了元朝,關羽「武神」的神格被放在一邊,「財神」的神格漸漸廣為人知。無他,仍是「缺啥拜啥」。蒙古人原本就在馬背上征戰四方,元代更是號稱中國歷史上軍事力量最強的朝代,並不太需要武神加持;反觀經濟方面,鹽稅在稅收中佔了八成,元代更是以鹽稅和貿易作為經濟基礎。

那麼,鹽跟關羽有是什麼關係呢?關鍵就在於,關羽的出生地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西南部),是最重要的產鹽區。而將事關王朝命脈的解鹽,貿易輸送到各地的,就是中國兩大商幫之一的晉商。既是同鄉,晉商將義薄雲天的關羽當做守護神來祭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明 VS 清

明代的關羽祭祀史,在我看來,也可稱作「朱元璋打臉史」。

早在唐代就進入武成廟享受國家祭祀的關羽,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手裡,竟然下令廢掉;同時廢除的還有各種「王」的稱號,因為他覺得身為臣子的人(鬼?),擁有帝王稱號屬於僭越。

打臉之處就在於,光怪陸離的關羽顯聖傳說中,朱元璋本人也是受益者。據說在決定天下歸屬的鄱陽湖之戰,是關羽派十萬陰兵助朱元璋擊敗陳友諒。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朱元璋在廢掉武成廟之後,又在金陵修建了白馬廟和月城廟。其中,白馬廟是儒家體系的武神廟,每年定期舉行官方祭祀,追思關羽的忠烈勇武;而月城廟是道教體系的公祭廟,用以祈禱都城安全和民眾福祉。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關羽的神格從原有的「財神」、「池神」(鹽池之神),變格為「水神」。

當時有一位治理黃河的總理河道都御使潘季馴,奏請萬曆,原因是關羽曾在治河過程中顯靈。鑒於顯靈之處是邳州,即三國時關羽曾鎮守的下邳,這倒不算空穴來風。

另一方面,萬曆時征伐不斷,出於和宋徽宗一樣的動機,為祈求「武神」關羽庇佑軍事勝利,官方大力推行關羽信仰,萬曆還賜予關羽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是歷代皇帝賜封中最有道教色彩的。

到了清代,關羽信仰進入全盛時期。早在入關之前,後金便在陣營中供奉關羽。作為證據,作者摘抄了《口鐸日抄》中,崇禎年間一位義大利傳教士批判關羽信仰的話:

今羽之號愈尊,而流寇所蹂躪之蹤,幾半中華。……且彼諸寇虜,又孰不祀羽于軍中乎?既不能為我御災捍患。反若助彼為難者,則羽亦何功於國,而受此過當之尊耶?

簡而言之,關羽這種享敵我香火,只會和稀泥的作風,他一個老外都看不下去了。不過他也說了,不僅明朝,連流寇李自成和寇虜後金的陣營都供奉著關羽,如果打起仗來關羽真的顯靈,那畫面……實在太美,不敢看。

三、清 VS 白蓮教

照之前的情形來看,關羽作為「武神」的作為,實在乏善可陳,還不如水神、財神當得好。關於這一點,清代乾隆皇帝,似乎發現了奧秘所在。

關羽的死後,蜀漢給的謚號是「壯繆侯」。「繆」可不是好聽的,意為「武功不成」。向一個敗將祈求武運昌隆,那不是扯淡嗎?乾隆大筆一揮,讓修《四庫全書》的人,將《三國志》中關羽的「壯繆侯」,全部改成「忠義侯」。

這種篡改史書的行為太low了。論起造神追星,乾隆明顯不如他爹的格調高。雍正曾下令將各地的關羽廟改成「武廟」,與供奉孔子的「文廟」並立,也就是說,關羽成了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這一點還體現在陵墓規制上,一般將聖人的墓稱為「林」,事實上,只有孔子和關羽的墓,得以稱為「孔林」和「關林」。

到了嘉慶以後,屢屢爆發以白蓮教為主體的宗教暴動。在鎮壓這些暴動的軍事報告中,常有這樣的記載:赤面長須的神降臨保護了清軍,從而取得勝利。因此,平定暴動以後,嘉慶帝賜予關羽「仁勇」的稱號。

另一方面,被關帝「顯聖」剿滅的白蓮教,也瘋狂信仰關羽,甚至發展到通過關帝靈簽進行占卜,從而確定進攻路線。連行軍時,也要有專人抬著關帝像,可見關帝信仰已經深入反清教眾中。

白蓮教不是一個規整統一的宗教,而是大大小小多個反清團體的總稱。其中最著名的三合會,就是現代香港黑社會的鼻祖,每到開山立堂的大事,都要祭拜關羽。而我前文中提到的「O記」,全稱是「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專門負責涉黑案件。

至此,官匪同拜關羽的歷史淵源,基本梳理清楚了。

終:神與非神

這張照片,是我2014年去洛陽關林拍的。圖中這棵樹,就在關羽首冢邊上,被稱為「關聖伏魔樹」,因其飛旋上升之雄姿,有如關聖大帝伏魔降妖。從樹榦磨損的程度,可見常有信眾摩挲。

一棵不幸長歪的樹,都能附會到如此地步,可見中國民間的關羽信仰之盛。

然而,大家似乎忘了,所謂「武神」關羽,個人武力不如呂布,運謀將兵不如曹操,斬華雄是假的,誅文丑是假的,過五關斬六將是假的。為了強行表現關羽的勇武,《三國演義》和諸多戲曲傳說對他進行了大量虛構。

更諷刺的是,關羽生前不喜士大夫,士大夫卻對關羽競相稱頌誇飾,例如他的生年,正史沒有寫,袁中道寫了首《五月十三日玉泉道中此日為關公誕日》,連人家的生日都知道了。錢謙益還編過《漢壽亭侯關公全集》,關羽何曾有什麼文著遺世?

有這些荒誕在前,官匪敵我同拜關羽,似乎也可以理解了。他們所謂的「關羽」「關公」「關聖帝君」,跟歷史上那個山西漢子其實並沒有多大關係。

很多朋友質疑呂布和關羽誰武力值強的問題,這裡統一回復:

「我對呂布是個人偏好,不客觀,不具有任何權威性,不接受辯駁。」

(我就愛吃蘋果,你非要告訴我你覺得梨比蘋果好吃,這多沒意思。)


「香港電影中警匪都拜關公,那關公到底保佑誰?」

——————————————————————————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一看關公是怎麼做到超凡入聖,黑白通吃,變成「社會我關公」的。

儘管「拜關公」從民國之後逐漸在閩南、港台等地區演變為一種民間行為,但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關公崇拜」是一種官方倡導的非常正式的行為。

關公崇拜歷來已久,其影響蔚為深遠。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皈依。

說的就是關羽死後,歷代統治者為他追封,地位從「侯爵」到「公爵」再到封「王」直至稱「帝」,明朝開始官方正式賜廟祭拜,一直延續到清朝,一朝更比一朝顯貴。同時在信仰上,儒教尊他為「武聖人」,和「文聖人」孔子並列;佛教尊他為「僧伽藍摩菩薩」,意即佛教護法,寺廟的守護神;道教尊他為「關聖帝君」,不僅能降妖除魔,還能鎮宅守財。

關羽的人設和忠義的形象,不僅迎合了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治倡導忠義的需要,也完美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對於完人的追求。而在各種民間傳說中,各行各業的老百姓為了依附神靈求取保佑,更是將關公神化為「軍神」(驍勇善戰)、「醫神」(除魔祛邪)、「剃頭匠的祖師爺」(刀法利落)......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漢封侯,宋封王」,從公元220年關羽死後,蜀漢追封關羽為壯繆侯,到1102年宋徽宗追封關羽為武安王,當中隔了800多年。為什麼到宋朝才又有統治者追封關公呢?

因為在隋唐到宋初這800年間,關羽的地位並不受統治者所重視,即便是「尚武」的開國君王,也沒有將他作為特別的宣傳典型。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建武廟,尊姜太公為神,配了古今十位武將供奉,有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並沒有關羽。直到唐德宗時期,因為姜子牙被追封為武成王,地位與文宣王孔子相當,統治者才想起來再湊60來人進武廟,好讓姜太公和孔子一樣,也有七十二弟子侍奉,於是關羽才第一次由官方正式請進了武廟。與關羽同時進武廟的,還有與他同時期的張飛、周瑜等人。說到底,這時候的關公,還不是「社會我關公」,他只是在廟裡湊數的武將。這還不算什麼。北宋初年,因為宋太祖趙匡胤認為關羽兵敗被俘,不配享受香火,甚至把他請出了武廟。

關羽受到特別重視起於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不同於他的祖宗,也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武夫趙匡胤,愛好書畫的他充分發揮他的藝術想像力,在王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時刻,深入挖掘出了關羽這個人物背後的特質。關羽一生「忠義勇信「「不事二主」,非常適合統治者作為對內宣傳的典型,是他們維護皇權的一項重要工具。宋徽宗時期,曾四次追封關羽,從」忠惠公「到」義勇武安王「,爵位從公爵晉陞到王爵。關羽由此步入封王稱聖由人變神的階段。

但關公並沒有感謝宋徽宗的特別抬愛。1127年,在關羽被封王后的15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趙佶和他的兒子,兩任帝王被金兵擄走貶為庶人,北宋從此滅亡。

宋徽宗像

儘管宋徽宗下場凄慘,但他的天才創意卻被子孫們繼承下來,甚至被外族統治者所沿用。在南宋和元代,統治者依然保留了關羽的封爵,直到明太祖上台。大約是朱元璋的「明教」與傳統道教衝突,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廢除了宋元時代給關羽的追封,只用漢獻帝賜給關羽的「漢壽亭侯」的稱號。這當中還有一個烏龍:朱元璋以為「漢壽亭侯」中的「漢」是國號,卻不知道「漢壽」是地名,「亭侯」為爵位,級別相當於"漢壽"這個地方的「縣委書記」,因此官方文書中把關羽稱為「壽亭侯」,少了一個「漢」字。這是不對的。直到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才重新考證,把這個錯誤給糾正過來。為尊者諱,給朱元璋留點面子,關羽的爵位給叫錯160多年,榮也百年,辱也百年。

明朝中後期道教盛行,似乎是覺得冷落了關羽,明朝統治者重新重視起宣傳關羽。而且因為信教,大明朝宣傳關羽的手段幾近瘋狂。首先是正德年間,明朝將全國的關廟改名為「忠武廟」,明武宗親自書寫匾額賜給南京關廟,其次是萬曆皇帝的幾次大手筆。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並改關廟名稱「忠武」為「英烈」,自此,關羽晉位為帝;二十年後,即1614年,萬曆皇帝又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這次加封的儀式十分隆重,而且連關羽的老婆兒子也全都封王封后,萬曆皇帝還把陸秀夫、岳飛等人封給關羽做丞相和元帥。也正是因為這次加封,關羽在道教的尊崇地位正式確立下來。

但關公也沒有保佑五迷三道的萬曆皇帝。這位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在加封關羽為「關聖帝君」後的第6年,在他人生的第五十八年,在酒色丹藥的作用下和遼東戰亂的困擾中,依依不捨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在後世有部分人認為明朝覆亡,罪由萬曆,他的孫子崇禎皇帝是給爺爺做了替罪羊。

明神宗(萬曆皇帝)

有趣的是,北京的萬曆皇帝在拜關公,遠在遼東的努爾哈赤也在拜關公。努爾哈赤在後金建國的前一年(1615年),就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內修建了關帝廟,是後金七大廟之一。不僅如此,努爾哈赤的子子孫孫,幾乎滿清朝的每一個皇帝在位時都或加封、或敕字、或拜謁關公。你說關羽已經當了大帝了,還要怎麼加封呢?大清朝有的是辦法,其中一個就是追加稱號。每個皇帝加封關羽時,都給他的稱號里加一些字。到光緒年間(1879年),大清朝最後一次加封關羽,他的稱號已經變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全長二十六個字,可謂是尊崇之至,真正是無以復加了。

大概也正是無以復加,直到大清滅亡,關羽死後的尊榮也就停留在了光緒的這次追封上。

福建東山島關帝廟,關公身著帝裝,頭戴冠冕,上有咸豐皇帝題字的匾額

清朝以後,因為「拜關公」其中的封建信仰,關公不再作為官方宣傳的材料。甚至在新中國建國後一段時間,關帝廟作為「四舊」的一部分,也被大量搗毀,成了一種過時的「偶像崇拜」。拜關公逐漸演變為一種民間行為。

宋也拜關公,元也拜關公;明也拜關公,是清也拜關公,冤家對頭都在拜關公。舊時代的皇帝們動用全國的輿論和人力去粉飾關公,尊崇關公,用全國百姓上供的香火和金錢去供奉關公,可你看,最終關公誰也沒保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儘管宋朝而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一再推崇關公、倡導「忠義」,但歷史的車輪依然將「大宋」、「大明」和「大清」碾進了塵埃里,「忠君愛國」成了史書里的文字和民間故事裡的笑談。

拜關公,不如拜群眾,與其要求別人「忠君愛國」,不如統治者自己「愛民如子」,因為拋棄群眾者,最終也將被群眾所拋棄。

——————————————————————————

回到問題,「香港電影中警也拜關公,匪也拜關公,那關公到底保佑誰?」

我們再看警和匪拜的關公有什麼不同,他們出發點有什麼不同。

時至今日,拜關公已然成了一種盛行在閩粵、港台地區的民間行為,在各種經營場所內,關公像也被作為招財進寶的財神供奉。因為時代的變遷和風俗的演化,人們所拜的關公在含義和姿勢上也出現了差別,關公的形象也多種多樣。

除了各種身著戎裝、威風凜凜的關公像外,儒家供奉的關公像大多青袍綠巾,坐讀《春秋》,取其愛讀儒家經典的意境;道教供奉的關公像則會出現關羽身著帝裝頭戴冠冕的形象,左右也有文武大臣拱衛,因關羽是「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佛教供奉的關公像則腳踩祥雲,雲袂飄飄,因為他是大護法神「伽藍菩薩」,和「韋陀菩薩」共同守護寺廟。作為守護神和財神供奉的關公像不管或坐或站,是橫刀立馬,還是坐讀春秋,大多不會立刀向天,刀刃都是向內,取其鎮邪、守財之意。

韋陀菩薩與伽藍菩薩(關公)

傳說香港警察拜的關公穿紅鞋,反手持刀,多劈刀向下,刀刃向內。穿紅鞋是因為關老爺是剛正不阿執法者,是當官的,穿的是官靴,劈刀少了殺氣,多了保護意味。而黑社會則將紅鞋作為忌諱,他們拜的關公是穿黑鞋或者綠鞋的,立刀朝上,刀刃向天,意思是關公犯事落跑,穿的是草鞋,而立刀更顯殺伐之意。

正手立刀、反手劈刀與坐讀春秋

從出發點上看,社團拜關公,是因為香港的社團主要是晚清時期的民間組織「洪門」演變而來。而「洪門」拜關公,則是取關公講義氣,從一而終的形象特點。這樣方便組織提高凝聚力,防止人才的流失。入了社團,生是社團人,死是社團鬼,做了張三的打手,就不能再拜入李四的門下,否則就是背信棄義,人人可得而誅之,所以跟老大是件非常講究的事。警察拜關公之所以流行起來,大多是因為關公一身正氣,公門中人藉此求平安,期望早點破案。大家吃的都是公家飯,「差(chai)人」要接觸各種三教九流,希望關公庇佑,好使邪不侵正。拜的是「正氣」,求得是心安理得。

不管是警察和還是社團,儘管他們拜關公的出發點不同,拜的關公形象也不同,但都是將自己的需要投射到關公這個人物上面。社團用關公文化來約束和管理成員,警察用關公來達到心理上的慰藉,求仁得仁,拜關公滿足了他們的管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對神靈的崇拜早已不像古代類似宗教般的狂熱了。

——————————————————————————

那麼香港電影人是如何應用和解讀拜關公這一現象的呢?

在香港電影中,關公顯靈是一個有趣的電影橋段,關公不僅驅除過小鬼(《猛鬼入侵黑社會》)、大戰過外國吸血殭屍(《殭屍醫生》),還帶著現代的香港人穿越到三國來了一場愛情冒險(《超時空要愛》)。懲惡揚善、降魔衛道寄託著人們樸素的願望,但是很少有人問「如果冤家對頭也在拜關公,那關公會不會保佑我?」

不過香港電影人的創意是無窮的,在香港黑幫片作為一種類型片已經爛大街後,就有人創作了一部反類型的黑幫片,並且還提出了類似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要救,你(關公)偏偏要救我們久哥呢?

這個「久哥」就是「任因久」,這部電影就是梁家輝一度最滿意的表演作品《江湖告急》。

在《江湖告急》裡面,有一個剪接前一秒是黑幫老大拜關公,後一秒就是見習警察也在拜關公。

在電影里,梁家輝飾演的江湖大哥任因久遭遇仇家暗殺,被黃秋生飾演的關二爺現身搭救。師爺偉問他為什麼要救久哥,關公回答:

太多人要我幫忙,我不可能每個都保佑。唯有隔段時間,隨便找個人來幫。
做人做神都是一樣,你隔段時間做些事情,大家就會覺得你很靈。

任因久雖然感激關公,但並不認可他關公化干戈為玉帛的提議,而是主張以牙還牙,找出幕後兇手,否則就找不回做老大的面子。他認為關二爺之所以只能當二爺,就是因為關羽不會做老大的樣子。在江湖混,除了打打殺殺,最重要的就是「腔調」,一言不合,就要用「爆樽」解決問題;就像《古惑仔》里吳鎮宇說的:出來混要講信用,說殺光他全家就要殺光他全家!拜關公、做老大、做小弟,都是做做樣子。

江湖之於任因久,就像一個人生大舞台,做老大、出去「講數」、養情婦,要想收穫利益,就必須逢場作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的手下也是如此。陳輝虹飾演的師爺偉,表面是給任因久做事,忠心耿耿,事實上他認為自己不過是打一份工;張耀揚飾演的阿愉,是因為崇拜任因久而跟著他,最後發現自己是「因為愛情」;而曾志偉飾演的小弟,則因為義氣進了監獄,自己和家人被任因久遺忘;更多的馬仔,為了威風有面子而橫死街頭。而與他爭地盤的幾位大佬,一位被任因久砍死,兩位因為疾病,而終於辨識到自己的真正角色,而退出江湖的爭奪。

江湖之於任因久,就像一個人生大舞台;而任因久之於江湖,不過就像戲台上的一個小角色。

人生不盡如此。

蘇花認為關二爺不懂情愛,不識人間煙火,關二爺說,我也懂,我也是個男子,不然我千里送嫂,為什麼要月下讀春秋呢?

關二爺的現身搭救和失望離開,讓神有了人情味,使得任因久和蘇花重新認識了生活。

《江湖告急》這部電影,在解構各種黑幫片的元素之後,又重新建構,將江湖之外,各種人物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來。

身處「江湖」的困境,大部分人拜關公、講忠義都是做做樣子,是做給外人看的。自己要求得解脫,還是要回歸生活,回歸內心。人生在世,很多事不能做給外人看,而是要做給自己看;人不能活成別人心中的樣子,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樣子。像電影最後陳奕迅飾演的警察對李珊珊飾演的JOJO說的,找到鑰匙的關鍵,「不在左,不在右,而是在裡面。」

而對於任因久,脫離江湖的方式,不是靠誰搭救和保佑,而是放刺殺他的阿虎一條生路,和吳君如飾演的蘇花攙扶著離開;他的救贖,是彎下腰,為蘇花穿上她掉落的一隻鞋。這不是做做樣子,也不是演戲,而是真正的生活。

骨子裡面,香港電影一直是源自於生活,講述個人的奮鬥與救贖。

黃子華在有一年做金像獎的司儀時,曾調侃台下的董建華說:香港的交通太擁堵了,於是拍了一部《地下鐵》,香港人不知道未來怎麼辦了,轉來轉去很迷茫,於是拍了一部《向左走、向左右》。

香港人確實有拜關公的習俗,希望關公主持正義,祛邪消災,保佑自己升官發財,迷茫的時候希望神靈指一指路。香港電影也一直為觀眾編織著各種各樣的美夢。但電影從來不是叫人迷信,而是讓人思考;不是讓人去拜關公,而是讓人去問自己。

說到這,又要放上一張老圖。

既然人人都可以是」神「,又何必在乎神保佑誰。要搭救的人太多,關公也很忙,與其等待,不如靠自己」搵食「,找出路。做人還是做神都是一樣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精氣神,差不多就在於此吧。

——————————————————————————

別說警匪都拜關公,就算是敵對雙方的皇帝拜關公,關公也誰都不會保佑。

大家拜關公,不過是各取所需,誰也沒指望關公保佑,不是做給"奴才"們、"小弟"們看,要他們順服,就是尋求自我安慰。有人給別人"畫餅",有人給自己"畫餅"。

電影里演的是關公,電影外指向的還是生活。


老爺是山西人,能讓你發財?!——馬岐


警匪都拜關公。

關公保佑警匪,遵循佑不準定理。

所以請警匪火併的時候雙方都閉上眼睛。

請勿觀測。

關公作為一個量子疊加態的神,保佑警匪的概率都為二分之一。


不能簡單地說拜關公是求保佑。實際上拜關公是洪門的傳統,是洪門的分支帶到香港的習慣。除了保佑,更多是提倡團隊義氣的手段。手機就打這麼多吧。


忠義之人


拜關公,是求不要被自己人捅刀(背叛)。
關公保義氣忠膽。

不是求外在的平安,是對內。


每個關老爺的像都不是關老爺的本體,皆是由上天派下來的鬼差負責。至於保佑誰,就看鬼差的法力如何了。

這件事在《子不語》有詳談,原文如下。

關神斷獄

溧陽馬孝廉豐,未第時,館於邑之西村李家。鄰有王某,性兇惡,素捶其妻。妻飢餓,無以自存,竊李家雞烹食之。李知之,告其夫。夫方被酒,大怒,持刀牽妻至。審問得實,將殺之。妻大懼,誣雞為孝廉所竊。孝廉與爭,無以自明,曰:「村有關神廟,請往擲杯珓卜之。卦陰者婦人竊,卦陽者男子竊。」如其言,三擲皆陽。王投刀放妻歸,而孝廉以竊雞故,為村人所薄,失館數年。

他日,有扶乩者方登壇,自稱關神。孝廉記前事,大罵神之不靈。乩書灰盤曰:「馬孝廉,汝將來有臨民之職,亦知事有緩急重輕耶?汝竊雞,不過失館;某妻竊雞,立死刀下矣。我寧受不靈之名,以救生人之命。上帝念我能識政體,故超升三級。汝乃怨我耶?」孝廉曰:「關神既封帝矣,何級之升?」乩神曰:「今四海九州皆有關神廟,焉得有許多關神分享血食。凡村鄉所立關廟,皆奉上帝命,擇里中鬼平生正直者代司其事,真關神在帝左右,何能降凡耶?」孝廉乃服。(卷二)


香港和大陸對於關公的理解是不同的。

大陸傳統,關公是武財神,跟比干、范蠡、趙公明這幾位是並列著的,一般供奉關羽的都是商人,特別是開飯館的,保佑大發財源。

香港黑社會文化供奉關公是因為他義薄雲天,講義氣,又是武聖,供奉關公是為了保佑自己做事安穩,馬到成功,以及兄弟們不背叛。


重案組拜關公求不出重案,社團拜關公求不見警察。
關公負責讓他們倆誰也不見誰,很方便啊。



沒人說袍子顏色么?
黑社會和香港警察所拜的關公,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是:黑社會拜紅衣關公,警察拜綠衣關公。
黑澀會供的關老爺穿紅袍,主要象徵義薄雲天;警察供的官老爺穿綠袍,代表忠勇仁義。
另外,兩者的造型、武器位置等也有諸多不同,這一點其他答主有提到,就不多說了。但最主要的是袍子顏色不同。


鹽:關公成神的商業催化劑

華山朝陽峰上。

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聽著屬下教眾諛詞如潮,雖然有些言語未免荒誕不經,但聽在耳中,著實受用,心想:「這些話其實也沒錯。……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固是神勇,可是若和我單打獨鬥,又怎能勝得我的『吸星大法』?……」(金庸《笑傲江湖》)

TVB某劇中。

白道阿Sir在西九龍重案組辦公室關二爺的神龕前上香,在另一個場景,黑道大佬照樣在三合會會所關二爺的神龕面前膜拜。

朝陽峰上的下一刻,這位「威風凜凜,宛若天神」的教主就「只覺頭腦暈眩,陽光耀眼」,突然暴亡了,這番傲慢專橫、自以為是的比較終於成了一個笑柄。不過從此番心理活動中可以看出,一般人對關羽的認知定位是他的神勇,如果加上忠誠、信義這兩個元素就幾乎構成了這個文化覓母(meme)的全部。可是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原型個性是「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的覓母何以得到了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士農工商,體制內體制外全面的尊崇景仰和頂禮膜拜?

有很多學者對關羽成神的原因做過研究和剖析,其中包括人們同情其冤死、畏懼其降災的安撫亡靈說;宋明兩代帝王的崇道尊神說;清朝帝王以加強關帝崇拜來淡化抗金民族英雄岳飛的影響、並將滿蒙關係比附成劉備關羽說;還有貫穿始終的歷代統治階級為了鼓吹忠義維護王朝統治說……這些觀點都不乏正確性,也都構成了原因的多個側面,但都不能完全切中肯綮。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餘座,海外華人華僑中對關公的頂禮膜拜之風經久不衰。如果從宗教學角度對神祇的功能進行考察,我們會發現商民們主要是將關羽視為能夠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的財神。因此上述理由無以解釋為什麼關公會在後世成為中華文化圈最重要的財神之一。畢竟,他生前與財富和理財並無任何交集——唯一有的恐怕還是對曹操「上馬金下馬銀」的拒絕(掛印封金)——者也無以解釋何以關公會得到古往今來體制內外共同的崇拜。

關公首先是一位有史書典冊記載的真實歷史人物,真實歷史人物有著準確的籍貫記載。關公成神特別是成為財神,和他的出生地有著密切的關係,其背後有著「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商業邏輯。

聽過侯寶林先生經典相聲《關公戰秦瓊》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按照韓老太爺的說法,關公是「閻錫山的隊伍」——山西人。陳壽《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在東漢末年,「河東解」這個地方就是司隸校尉部河東郡解縣,關羽出生地具體應為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鄉。

解地是一個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地理位置至關重要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此地有鹽池,被稱為解池,又稱河東鹽池,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池鹽產地。

現代研究表明,食鹽中的鈉離子是神經系統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鹽還可以維持人體內的酸鹼平衡,幫助蛋白質和葡萄糖的吸收,所以鹽是民眾的生活必需品。今天,食鹽是普及而廉價的調味料,價格相當親民。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食鹽很難製取,也因此被當做奇貨可居的貿易物資,在一些時期,鹽甚至被當做貨幣使用。在西方文化中,鹽是「珍貴价值」的象徵:古羅馬以鹽作為士兵的軍餉,英語「工資(salary)」一詞源於拉丁文「salārium」,字面意思是發給士兵讓他們買鹽的錢;新約的《馬太福音》中,耶穌以「你們是地上的鹽」來比喻門徒,作鹽作光一直以來成了基督徒的自我期許。在那些時代,鹽產地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控制了鹽產地,也就意味著控制了依賴這些鹽來維持生命的國度和人民。

中國自然也不例外,解池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傳說中的炎黃堯舜時代,解池就是必爭之地和經濟核心。西漢武帝在此地置官收其利,《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製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這一專賣制度之後歷代因之:比如在唐代,解池是割據的藩鎮節度使的必爭之地;宋代解池的鹽業收入一度佔到朝廷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解州在宋代屬於永興軍路(首府在京兆府長安,即今陝西省西安市),其收入對於對抗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遼國的軍需開支都至關重要,朝廷對此也極為重視。

關羽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戰歿之後,三百七十多年姓氏不彰。在魏晉南北朝史書筆記如《世說新語》等中,記載故事最多的三國人物是曹操、諸葛亮等,基本上沒提到關公,自隋代開始,佛教天台宗才開始尊崇關公為護法伽藍。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關公成為武成王(即姜子牙)的64位配享者之一。不過,終唐之世,關公在官方祀典中無足輕重。至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甚至以「關羽為仇國所擒」為理由,一度曾將關公請出武廟陪祀的位置。

關公走上成神的快車道,則是肇端於北宋真宗年間,其原因便是與解州鹽池有關。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義勇武安王」篇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解州地方官員奏報,解池原本可以大量熬鹽,收稅以助國家開支,但是自去年以來,水少鹽減,發生災變。真宗接到奏報,很重視此事,即派特使前往核查。使者回京奏報,在解州夜夢城隍告知,鹽池的災變是因為蚩尤作祟。真宗與群臣商議後派遣大臣呂夷簡到鹽池祭祀蚩尤。呂夷簡祭祀完畢後夜夢一神人戎服金甲持劍,憤怒地說到:「我是蚩尤,奉上帝命來此主宰鹽池,於民有功,於國有益。如今朝廷在此地為我的仇敵軒轅皇帝立廟,我為此怨憤不平,所以使得鹽池水枯竭,朝廷如果能夠毀壞軒轅黃帝的神廟,我就讓鹽池恢復原樣。如果不聽從我,我就竭絕鹽池,讓你們禍患無窮。」呂夷簡將這一情況回奏真宗,真宗於是詔龍虎山張天師入朝對付蚩尤。張天師奏報推舉蜀漢關將軍討伐蚩尤,「必成其功」。真宗允可後,張天師即召請關公,隨後關公匯合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所有陰兵,盡數趕往解州,討伐蚩尤。於是,某日,解州「大風陰暗,白晝如夜,陰雲四起,雷奔電走,似有鐵馬金戈之聲,聞空中叫噪。如此五日,方雲收霧散,天晴日朗,鹽池水如故。」
解州的池鹽的生產恢復了,北宋王朝也躲過了這場「財政金融危機」。

這段記載雖然不免怪力亂神,但在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元脫脫等的《宋史》等公私史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至少這個傳說故事代表了科技不甚發達時代人民美好的願望,在「關公覓母」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催化作用。我們看到,正是在宋代以後,因為道教大力推動的上述經濟原因,關公從玉泉寺一家寺院或者天台宗一個宗派的護法神逐漸演變為全國性普適神祇。

之後北宋徽宗短短21年,追封關公4次;南宋加封2次;再之後迭次加封,至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關羽被尊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更取代武成王姜子牙成為第三代軍事之神,也成為和孔子比肩的最高層級的「武聖人」,最終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神」的歷程。

在統治者封贈尊號的同時,在民間關公的故事也完成了箭垛式的層累發展。事實上,關公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中,除「斬顏良」、「掛印封金」、「刮骨療毒」、「水淹七軍」之外,「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秉燭達旦」、「誅文丑」、「月下斬貂嬋」、「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會」、「顯聖玉泉山」以及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都與史無據或者與史書有一定出入。換言之,關公形象的日臻高大而完美是在他成神之後逐漸發展而成的,而這足以反證其成神的關鍵不是由於這些忠義誠信的故事,而是因為鄉誼和勇武結合成的和解州鹽池這一財稅源泉密切相關的上述傳說故事,源流之辨,不可不察。

國家機構由於護衛鹽政制度逐漸發展出的官方祭祀正典,體制內鹽業商人出於鄉土感情形成的敬愛尊禮,體制外為了對抗專賣制度而形成私販黑鹽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的恭敬膜拜,都不約而同地把出身河東解縣並且和鹽業密切相關的關公作為崇拜偶像。質言之,體制內看中關公的忠(不背叛上級),體制外看中關公的義(不出賣同伴),而體制內外共同看中其吸納正財和招致偏財的象徵意義,這才是關公成為包括歷代商人、軍人、企業家、海外華人華僑乃至秘密社團共同寄託的財富之神的、雖然隱秘藏匿但是若合符契的深層商業邏輯。


關公:


根源是拜忠義的意識形態。這一點,警匪一樣


和平教,東正教,新教,新的神不都是一樣的。那還不是照樣殺來殺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三國《火鳳燎原》的司馬懿和張春華(山無陵)?
正史中諸葛亮的戰功到底有多少?

TAG:信仰 | 三國 | 關羽 | 傳統文化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