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閱讀文字方面有潔癖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潔癖?
似乎不少人存在文字上的潔癖,茲舉數例為證:
【1】有一段時間,很想深入了解網路文學,@陸曉遜 推薦了夢入神機和方想這兩位頂級的設定類作者,但我發現自己很難看下去。在閱讀劉慈欣的《三體》時,也有類似的情況,覺得文字太糙了,讀不下去——儘管我知道這是一部傑出的科幻作品。(為防無端揣測,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絕非藉此彰顯自己是個見解獨特的傢伙。)
【2】蔡恆平在《江湖外史》中描述過,自己在同學韓榮鋼那裡初逢古龍的場景:且說有一天我在他桌上看到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隨手一翻,讀到一句:劍無情,人卻多情。我不禁笑出聲來,我知道這是輕蔑的笑聲。我說:這種爛書你也看。他只是笑了笑,沒說話。
有武俠小說閱讀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有代表性的閱讀標準:不看古龍,也看不上古龍。
【3】小說家李海鵬曾在微博上稱:聽了好幾個禮拜高雅音樂,聽的時候蠻好,可一換頻道,爵士樂啊、王菲啊什麼,才覺得放鬆、愉快。下流胚吧這就是?可是小說我怎麼就是百分百的高雅文學讀者呢?通俗小說,金庸也好,《追風箏的人》也好,完全看不下去,一個字概括:水。兩個字:難看。前些天看了看勞倫斯.布洛克,無聊。
受邀題。
我喜歡好的文字。如果說用詞不當、累贅、錯別字、廢話、亂搭配等等,均屬文字不潔的表現,我一看見,就恨不得清除掉。我有過多年的文字經歷,無論重看自己的,還是重看我編改過的他人的,一經發現,就會懊惱。是不是到了「癖」的程度,我不知道。
事情一到「癖」的程度,有時會有負作用。恰如知友胡小迪曾有一問,有些時候,明明字是對的,為什麼會越看越不像一樣。有時候,明明這段文字可以了,你會越看越不如意,乃至有畫蛇添足的舉動。
我想有這樣一個原則就好,心中追求完美,把握上達到次優,力求做到文辭上沒有毛病就行。
喜歡好的文字,對於我來說,就像喜歡蔚藍色的大海、如洗的碧空、一望無際的連天青草一樣,如有人問為什麼?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種感覺是在的,心裡舒暢。我覺得題目中說的不是潔癖,最多是對風格有所選擇罷了。我理解的潔癖,要麼是內容意義上的,比如不能有色情描寫,要麼排版意義上的,比如不能亂用標點。寫作風格本身無所謂臟潔,正如你不能說巴洛克式建築臟,斯大林式建築乾淨一樣。
題目中說的這種偏食現象,我以前有,很嚴重,現在沒了。《三體》文筆就是初中生作文水平,我同意,不過這並不影響我的閱讀。古龍就是武俠抒情詩,我同意,不過這並不影響我的閱讀。安妮寶貝就是句號大賞。我同意。不過。這並不影響我的閱讀。
況且當下很多文章,話不糙,理糙。受邀題。
我不太挑食,但確實也有潔癖,比如我在看《趙小明談戀愛》的時候,因為裡面出現了「汗衫」一詞……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前幾天在手機上看余華的小說,他被不認識的人拉去給另外一個不認識的人奔喪,我看到「我」對死者母親的不耐煩就不打算再看下去了。
我不覺得這是他們寫得好或者不好的問題,更像我和作者不在一個頻率上。
所謂閱讀潔癖,應該就是這種頻率問題吧。調不到作者的那個頻率上,他怎麼描述都只是雜訊而已。
我不懷好意地猜測,有些人宣稱自己有文字潔癖是為了從側面提升自己的閱讀品味。
另外,李海鵬就在知乎上,你該讓他來發表下宏論。 我原來以為我有潔癖的,比如在這裡[1][2]列的那些詞語和句子,我會很討厭看到,另外也會計較標點符號。但上了知乎,認識了幾位在字、標點上極其認真的人物後,我覺得自己其實挺耐髒的啦。
單說一個人的文字,我更在乎一致性,希望君子就君子,流氓就流氓。君子突然吐出流氓話,我會很詫異,進而不想看下去──我知道觀眾此時需要舉例子,但一時半會還真舉不出來。另外我非常受不了堆砌「美詞」,但老是不肯把意思明白表達出來的文章,比如,我舉例了,那篇南都社論──《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不喜歡古龍,也是這個原因。簡單歸納一下,可以說我認為寫文章應該「好好說話,說人話」。
至於李海鵬那條微博,我看到他把「爵士樂」和「王菲」、「輕鬆」這些東西放到一塊兒,頓時覺得很可笑。但這就不是什麼文字粗細的問題了。
[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85055
[2]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51783
有文字潔癖很正常,我也有。
文學肯定是有高下之分的,看過那些真正高水準的東西之後,對劣質的作品會產生自然的排斥。 文筆不流暢就不提了,那應該是所有閱讀者的死穴,無關潔癖;
有一些潔癖,看不了如下這樣的,可能還是和風格沾邊:
恨不得兩個字一個逗號的;
把感嘆號當句號使的;
雕琢過飾的詞語一個接一個的,膩得慌
充滿自怨自憐自戀情結的;
性泛濫。"短暫性的結合",客觀性的分析","合理性的解釋","他家鄉是熱帶性的氣候,所以很不適應北京乾燥性的天氣。他做了短暫性的逗留,留下了一個概括性的印象,離開了。"
原因:Okham"s Razor。
【3】小說家李海鵬曾在微博上稱:聽了好幾個禮拜高雅音樂,聽的時候蠻好,可一換頻道,爵士樂啊、王菲啊什麼,才覺得放鬆、愉快。下流胚吧這就是?可是小說我怎麼就是百分百的高雅文學讀者呢?通俗小說,金庸也好,《追風箏的人》也好,完全看不下去,一個字概括:水。兩個字:太JB難看。前些天看了看勞倫斯.布洛克,無聊。
我的潔癖就是看不下這個例子後半段的文字!你的例證
【2】蔡恆平在《江湖外史》中描述過,自己在同學韓榮鋼那裡初逢古龍的場景:且說有一天我在他桌上看到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隨手一翻,讀到一句:劍無情,人卻多情。我不禁笑出聲來,我知道這是輕蔑的笑聲。我說:這種爛書你也看。他只是笑了笑,沒說話。
之後,就在同一張力蔡恆平又寫到:
【我時常想,造化是多麼的神秘和奇妙:既生金,又生古。假如江湖上只有金庸,或者只有古龍,那將是我們多大的遺憾。作為一個漢語的熱愛者,我常常會對造化深懷感恩之心:在漢語支離破碎苦難深重的二十世紀,上蒼還是同時賜予我們金庸和古龍所創造的漢語奇蹟。】
蔡恆平毫無疑問走出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所謂潔癖。
這其實不是潔癖,而是一種局限。
作為閱讀者的局限性。
這就跟挑食偏食似的,你說一挑食偏食的人能成為美食家不?
把偏見當潔癖,好玩?
因為某些讀物的信息量太少。
一旦養成某種閱讀習慣,大腦中閱讀的時候進入飛快運轉的狀態,讀膚淺,無意義,堆砌辭藻的讀物時,就好象開著跑車等紅燈一樣,感覺到焦躁,痛苦。
以上是我自己的體會。正如很多網路武俠小說,很多人說好看,但是我看不下去一段,幾千字都在描繪一場不知所云的打鬥,何其苦哉。
正常,就像有人認為《金瓶梅》高過《紅樓夢》一樣嘛&>&<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喜歡什麼樣的作品。
刻意「陶冶情操」或者「下里巴人」都會挺不是滋味的。
後來覺得…………算了,多談傷感情。
撇開對所述內容以及用錯字詞、標點符號的抗拒感不談,通常,我會在一段文字的末尾看見「哇」、「了」和「~」或者「?」時感到不適。另外不喜見表兒化音的「兒」字。
最能體現閱讀潔癖的其實是在讀一些學術文獻的時候:
1. 用 Word 寫的文章只要可以選擇堅決不看;
2. 腳註濫用或過多;
3. 沒有使用「默認」字元及字形、字體來指代一些特定含義會降低文章的可讀性;
4. 大小寫混亂。
「能看明白不就完了,哪那麼多事?」
嗯,確實。我可以不在意一杯可有可無的咖啡,但我做不到不在意這些。至少目前。
這倒是奇怪,〈追風箏的人〉前30%我看得很「舒服」,如獲至寶,之後開始陷入糾結,想看完,又覺得沒意義
我的潔癖倒是不那麼嚴重。不過我想任何人閱讀都會有好惡,強烈的好惡感與一般標準發生衝突時,可能就可以稱為「潔癖」了吧。我認為它產生的根源是風格認同感的差異,類似於對藝術作品欣賞時的差異。我曾經研究過各種藝術/美術風格,發現風格是一個複合體,它是作者所採用的 創作手法 和 信息來源 發生化學作用之後的產物。
文學或寫作的風格,也是同樣取決於創作的手法以及信息的來源。對這兩者的認同往往會讓我們愛屋及烏地認同某些寫作風格;反之則會不認同、不喜歡。
這種風格認同其實非常像自然界裡面的一種現象,就是兩種生物的祖先(DNA)越接近,它們之間就越容易產生認同。
當然,我覺得作為一個有理性和智慧的人,我們應當具有超越動物性的審美,敢於接納多樣性的語言、文字和觀念。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思想不斷獲得提高的可能性。有潔癖的可能是在內容上,我對陰謀論、成功學、厚黑學一類的東西敬而遠之。
此外就只是個人喜好問題了,就像推理我喜歡社會派不喜歡本格、喜歡輕小說不喜歡網路小說,喜歡紀實不喜歡理論——這些都是偏好,和潔癖沒關係。
我個人閱讀時對所有書普遍適用的一個『潔癖』是討厭以括弧形式插入在正文中的解釋說明。
另外讀過80後女性寫手作品後很反感文字中帶有刻意的『亦』『因了』『如此這般』之類的字和詞。
我還真不知道你所謂的「潔癖」說的是什麼。倒是誠如@魏冶 所說的,偏見罷了。何必用個故作姿態的詞兒。有潔癖的人都看不下去你的例子了。主要是因為你的例子一舉大家明顯看出來,這根本和文學品味什麼的沒什麼關係,完全就是因為無知和淺薄。
以前張佳瑋張公子寫過一篇關於腦殘粉的文,說某些人因為毫無邏輯概念而把「我喜歡的××」和「××就是最好的最牛逼的,誰不喜歡誰傻逼」當做是一回事。同理,你這根本就是典型的「我不喜歡××」=「××就是最差最傻逼的,誰喜歡誰傻逼」。
按你來說,你不喜歡大劉就是因為重形式甚於內容(呵呵呵),你不喜歡古龍就是因為和你氣場不合(同樣可以參考張公子的一篇文章,講古龍真實的閱讀底蘊的,隨隨便便就可以把看不下《追風箏的人》的文學入門者甩幾百條大街)+(隨便把個人的「閱讀標準」強加給「有武俠小說閱讀經驗的人」——謝謝您代表啊),不喜歡勞倫斯布洛克是因為根本不懂硬漢偵探,那……我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讀書,怎麼去喜歡作品,怎麼去理解作者。
用一顆狹隘的心去愛好本身包容一切、蘊含一切的文學(哎呀用大詞兒我真受不了自個兒了),囿於個人的經驗和知識面去選擇,基本的文學理論都沒有一點了解、懷著不嚴肅的審美觀就去任意評價作品的優劣高下,只能說,格局不大,不是真愛罷。
什麼潔癖不潔癖的
從你舉的例子來看無非就是看得慣看不慣的問題
看得起就看 看不起就不看
我看得起韓寒他寫的東西我就看
看不起郭小四就讓他玩兒蛋切
就是這麼簡單
魚翅和熊掌之間的選擇題而已
我眼中好文字的標準是:乾淨,規矩,古雅。好文章的至高境界是不做作。
乾淨,規矩這兩點是楊葵在《過得去》里提到的,深以為是,私以為《過得去》這本書的文字就基本符合這兩點,讀著非常舒服。至於古雅,則是高於前兩者的要求,可以參照民國期間一些文人的文字,比如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的序言,古韻迷香,引得我當時連讀三遍。
至於一篇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文字,更應該是不做作的。這很難,有很多不錯的文章,可以感覺到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作者寫得好像很用力、很吃力。如果能做到不做作,一切皆在行雲流水間瀟洒完成,那就是好文章的至高境界了。
好文字、好文章的要求列在上面,文字潔癖也就難免了。推薦閱讀:
※SAT閱讀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精確有效?
※如何系統地閱讀倪匡先生的作品?
※如何寫讀後感?
※只有詩人才能讀得懂詩,對嗎?
※為什麼貢布里希被奉為藝術史修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