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時候詩歌的讀音是哪種方言?

大家聽聽中古漢語讀音,看看與哪種方言接近

李白 將進酒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SQ9HbJSzQY/
杜牧 山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I50W7jZT54/
李白 靜夜思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or0-8MgzMU/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I50W7jZT54/


唐朝漢語屬中古漢語,現存的漢語方言沒有一種能與之作完整對應


唐朝人也口音,詩人寫詩要查閱韻書。並不存在唐人讀詩用(一個)什麼音的事,他們各讀各的,只不過會往韻書所代表的那個音繫上靠。


這套中古漢語語音教程應該比較有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NzI0NTY0.html


首先,跟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完全一致的語言應該不復存在。由於政治或者戰亂導致的大規模移民使各種語言發音發生了融合變遷,但可以找出一些地方上能較好保存唐宋時期發音的語言。

唐宋時期,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遷都後,溫州漢人大量增加,漢人從中原帶到甌越的正統漢文化對當地漢語方言進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溫州話中留下了文白異讀的特點。溫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語很接近,在北方漢語幾經變更後,溫州話仍然保持了很多漢語的古老特徵,故現在用溫州話文讀唐詩宋詞比用普通話更加通順。


轉載一篇文章吧

----------------------------------

由《將進酒》的讀音想起

由於年齡和興趣的原因,我對於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操持的,年輕人在銀屏上的鬥智斗勇,向來是不大留心的。只是前幾天,在逃避廣告的偶然機會,看到一群男女青年興高采烈地較量才藝。一位形象極為現代的女主持,在發問一道文學題目時,字正腔圓地將李白的《將進酒》讀作「槍進酒」,一驚之下,凝神去聽,她好像為了向我證明自己的學識似的,又把「槍進酒」重複了兩遍。確信自己沒有聽錯之後,不禁大為感慨。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素質、形象均為上上之選是不用說的,文化知識也盡夠用,但對於古代漢語文好像一向並不十分專業。經常聽到他們把「單于」讀作「丹與」,大宛良馬讀作「大碗良馬」,「大月氏」讀作「大月是」,「心廣體胖(pan陽平聲)」讀作「心廣體胖(pang去聲),「凈土(du去聲)寺」讀作「凈土(tu)寺。為什麼突然之間講究起古詩的古聲韻讀音來了?莫非是在向廣大觀眾傳遞國家決心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或者,是由於《百家講壇》的熱播,在於丹教授的影響下,電視台的主持人小姐們全都鑽研起「古典文學」來了?如果猜想不錯,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能夠讀出漢字的古音,比起讀白字、錯字來,總是叫人欽服的。

然而高興之餘,細細去想,又似乎覺得該女主持人如此展示文化修養有些不妥。就像我對於丹教授弘揚孔子和莊子學說不以為然一樣。我以為,將青年們耳熟能詳的唐詩,按某些學者認定的古代讀音去吟誦,對多數青年是一種誤導。前不久,曾經與某文學網站的詩友進行過一場小小的爭論。爭論的內容並不新鮮,我認為,現代人寫舊體詩,主要應依照現代普通話讀音去押韻。而反對者堅持,寫舊體詩,不但必須嚴格遵循《平水韻》,而且還要一絲不苟地遵守詩詞格律,甚至還要依照「音律」去填詞。這樣的爭論當然沒有什麼結果,誰也不會服輸,各行其道而已。但我因此讀了一些古詩聲韻方面的書,也算有所收穫。收穫之一是,中國古代,儘管也有各類的《字書》、《韻書》,也有繁瑣到極點的「訓詁學」,但始終沒有能夠給漢字正音的音標,所以也就始終沒有官方法定的標準音普通話。各時代的「官話」是有的,但朝代更替,首都遷移,文化中心變化,使明朝以前歷朝歷代的官話,沒有流傳下來。現在的普通話,與李太白時代,已經大大地不相同了。而李白、杜甫所讀的《論語》《詩經》,與孔夫子本人的發音,也一定是大大的不同了。如果孔夫子不能用「八百諸侯」封國各自的方言誦讀《詩經》,唐代人不用春秋時孔二先生的魯國方言去讀《四書五經》,那麼,現代人不用唐朝的山東話(李白長期在山東生活,估計是滿口山東語音)吟誦唐詩,也應該是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某人自稱自己能用漢朝時的長安話讀漢賦,會用唐代的長安話或洛陽話讀唐詩,能用北宋時的洛陽官話和五音工尺唱宋詞,那倒是令人驚詫莫名的事情。收穫之二是,自唐朝以詩取士以來,試帖詩作為「國家公務員」錄取考試的法定內容,一直延續到清末,因此,《欽定詩韻》在客觀上起到了類似現代《語言文字法》的作用。士子讀書,科舉當官是矢志不渝的追求,不論何方人氏,在家鄉操何種方言,寫試帖詩是一定要遵守韻書的。依韻讀詩做詩,使各省文化人有了交流溝通的「普通話」。由此而推斷,儘管秦始皇沒有以強權做到「語同音」,但後代皇帝藉助科舉制度和試帖詩,還是保證了國家法定「普通話」的推行。而不管孔子的子孫還是屈原的傳人,都不能借口其祖師爺「精通古詩韻律」而對抗國家現行語言文字規則。自然,歷朝的「欽定韻書」,要體現「語言文字法」的作用,也就不能不時常地進行修改,由《切韻》到《平水韻》到《佩文詩韻》,音韻始終與當朝當代的「官話」保持著大體上相適應的關係。

回到原來的話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語言文字法》,確定了推廣普通話的國策,法定中小學教材也全部使用了簡化字和標準讀音。作為官方媒體,央視播音員和主持人用現代標準音普通話讀稿、說話,似乎也應當是一種法定義務。除了必須讀古音的古代人名、地名、宗教和歷史文學科學專有辭彙外,一般已有新的讀音而不改變原意的文字,都應該讀新音(古詩中的關鍵字例如韻腳,自然可以通融),而不應該為顯示學問而故意地讀古音。

有古典文學捍衛者會說,讀古書古詩,必用古音,方可體現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誠意,用新音讀古詩詞,是淺薄無知識的表現。能讀古音,自然是學問高深,令人欽佩的。但為人做事,是要講原則講規矩講邏輯一貫的,倘若用古音韻讀古文是一種原則和規矩,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要求,自稱能讀古音韻的先生或女士,必須將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詩通篇逐字都用古音來讀呢?當然可以,而且按照他們自己的邏輯,還必須要求如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要求「音必同時」,讀《詩經》,要用《國風》中所載各國之音,讀《離騷》必用戰國時的楚音!否則便不許他們搴舉「承繼風騷」的大旗。這就使有學問的詩人、學者和播音員、主持人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將「崢嶸歲月」讀作「稱紅歲月」,「浩浩蕩蕩」讀作「浩浩商商」,「郁郁青青」讀作「鬱郁京京」,倒不是難事,但要他們正確地讀出《將進酒(據我所知,這個題目古音應讀作「槍金酒」)》一詩中的幾個「入聲」押腳韻,例如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莫使金樽空對「月」、斗酒十千恣歡「謔」,恐怕除了從小生活在兩廣福建的人,一般播音員或主持人是「打死我也不說」的。即使他們能夠正確讀出「入聲」韻,恐怕觀眾也會一片噓聲,甚至委託政協委員上書要求有關當局讓他們「下崗」。一首古詩,只有個別字能夠讀出古音,還不知是那朝哪代的古音,其他的絕大部分文字還是要讀現代標準音,這就是繼承和捍衛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嗎?要是我,寧可連那一兩個古音也明知而不讀。完全不讀古音,還可以用遵守法律來辯解,讀一而漏多,掛一而漏萬,豈不是自己找難看?

寫完以上文字後很多天,碰巧又在深圳電視台看了一台主持人的「打拚」節目,某主持人將「士大夫」讀作「士代夫」,被考官指為錯而扣分。據我看過的文獻,「大」讀作「待」,是秦朝的古音,現在戲台上,還有將「大王」讀作「代王」的。所以並不算錯。如果恰巧考題中有《將進酒》而該人讀為「槍金酒」,因此被「考官」扣分,不知道廣大深圳電視觀眾,是不是會指責「考官」背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感覺有點像閩南語啊~好有味道啊~


唐朝時河東話和關中話都不一樣(白居易「家在蛤蟆陵下住」的根源)。所以,你問的是哪個地方的語言。


好像惠州城區話


怒答~哈哈。大家說了那麼多古漢語,對上了這些語言的移民時期了嗎?。 這個古漢語可以包括閩南語(唐朝洛陽,又叫洛河話)、粵語(宋)、客家話(元明時期),因為以上的語言使用者的先人均是來自古中原的遷徙,有的因為戰亂,有的是隨軍隊剿夷蠻。本人閩南人,在南方各處的村落同姓之間的祭祖上,都可以看到」開漳聖王「「越國王公」之類的祖先。閩南有兩個城市叫漳州和晉江,漳河在河南河北交界處,晉江在山西。而閩南人的傳統民居正門之上也都會有題字表明自己的源頭身份,稱之為:堂號。看看上面的地址,全是北方。

大家應該都有看日劇韓劇,本人也看了一點,最基礎的算術0~10,我都驚了,不用學,一樣一樣的。比如朝鮮的報道,金KIM,將軍JIONG GUN,同志DONG JI,和閩南語一樣一樣的!!!
遂產生了興趣,更深入研究。去東北大學的時候,日語老師聽說我是閩南的,頻頻點頭,說你們閩粵來的一般會學得比較快,語文老師也湊來了熱鬧,說建議你去古漢語文學吧,也比普通人快!為什麼呢?

」 如果如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麼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
 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易中天談閩南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全文。

此視頻是YOUKU的節目《唐朝1+1》的一集,《唐朝的普通話》,視頻中古詩念出來與閩南語發音相同。

《大唐1 1》第三集:唐朝的普通話
大唐1+1

有語文常識的人都知道,念唐詩還是用閩南語通順。舉個例子,小學語文老師就教我們: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體裁】:七言絕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詩中,兩句詩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押韻的。」斜「如果讀xie,和末句的」家「則不押韻。
小學的古詩教育中,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已經要求同學們遇到斜xie則讀」xia2音「。

還有例子: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而眾所周知,唐朝對朝鮮日本的影響有多深遠,雖然不能下結論,但受到古漢語應該毋庸置疑。


潮汕人(閩南語系)表示聽李白的《將進酒》毫無壓力。


唐朝的正宗發音估計難以考究吧。不過潮汕話被稱之為古漢語的活標本,還是有比較多的特徵。

1,「上海警察年老無力」,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八個音調,這個和古漢語的韻書相符,用潮汕話念古代詩詞抑揚頓挫,韻腳全順。粵語則不知道什麼時候變異多出一個中平音;

2,保留了很多古漢語辭彙;

3,潮汕文化比較封閉,排外,語言被外界污染較少,潮汕平原人口大規模遷移事件不多,雖然有地域的變異,但是語言方面從古代傳承至今自身變化不大,應該保留了不少古代漢語的味道。


日本方言(滑稽臉),答主可以去查查日本漢字的訓讀(應該是音讀),再來讀一遍這些詩,估計就有當時5到7成的唐風了。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誦讀律詩?
古代的語言發音和現在的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TAG:語言 | 古漢語 | 語言文化 | 音韻 | 古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