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目前知乎一致好評代表了什麼?

為什麼我覺得這樣有點恐怖!

以下為我的意思,不愛看的可以不看。一部電影可以有讚揚可以有詆毀,但是一面倒的評價就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了,所以我感到恐怖。


看舞台劇的時候被驚到了,特別在張一曼大抽自己耳光的時候。個人認為這是一部極其不錯的舞台劇。黑色幽默,對知識分子和對人性的諷刺,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但作為電影的改編,我認為就有所差距了。電影的形式畢竟和舞台不同,它的特點和優勢是運用鏡頭語言講述故事,而不是向話劇著重靠對白展開。在這一點上,導演並沒有把握好。導演在知乎上坦誠電影尋找投資合作的過程可以看出,導演確實想讓這個故事被更多人看到,才選擇電影,或者就他言是商業電影。但卻在電影劇本的改編上有些許不足。讓電影簡單呈現出銀幕舞台劇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京劇《玉堂春》或者黃梅戲《女駙馬》被拍成戲劇電影,用影像的形式展現一齣戲,只不過舞台變成實景而已。

就《驢得水》而言,電影多白如同話劇一樣密,之前由於舞台的限制兒用對白交代的背景,電影中並沒有鏡頭動作表演還原,還是對白交代。比如特派員被驢踢了的戲。這中間或許導演想展示「包頭」的喜劇梗。但總體上,舞台劇中主要靠對白完成喜劇元素,在電影里沒有得到很好的視覺化,因此電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演員對白的中近景對切。完全無法發揮鏡頭語言,也是電影的節奏無法把握,變得局促。

相較去年的話劇改編電影《十二公民》來說,《驢得水》應該有更多的視覺語言發揮,因為它的場景更加豐富,而非12公民的只在一個屋子裡。

所以故事是極好的,但劇本不適合電影這種形式,或者說沒有將劇本改編成適合電影的形式。


代表這部電影是真的好。
我其實挺佩服這樓里有幾位仁兄,連愛好者的水平都夠不上,不知道哪來的自信敢以專業人士的派頭指點江山。
我懇請大家答題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無論捧還是黑,都盡量做到有理有據。
明天還要上班,簡單說幾句吧。
第一,一個文藝作品,如本話題中的一部電影。你喜不喜歡和這個作品好不好這是完完全全兩件事。再好的作品你也可以不喜歡,你再不喜歡的作品也可以很好。喜歡不喜歡是主觀問題。作品好不好是有客觀標準的。當然這個標準可以有很多個維度,比如文本維度,電影維度,商業維度。
就我本人來說,我不喜歡賈樟柯的電影,《三峽好人》,《站台》,《任逍遙》我都看了開頭沒看下去,《東京物語》,《處女泉》躺在我的硬碟里,我幾次想看,但始終都沒看。以上的作品我不喜歡,但我不會因為不喜歡就狂到說這些作品是爛片。

第二,有很多人提到了這部電影的影像化敘事不好。有的客觀一點承認本子不錯,期望影像敘事可以更好。有些連電影愛好者都差挺遠的半吊子,大談什麼表現手法,影像敘事不及格。
首先說影像化敘事,專業用語叫電影語言。這部片子客觀說上電影語言是比較單一,比較樸素。也可以說中規中矩,沒啥特色。如果覺得劇本還行,期待電影語言更有力度,更有衝擊力。比如像《鬼子來了》,那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期待嘛,我還期待《奇異博士》故事能不那麼套路,突破一下英雄電影在文本上的模式。再好的電影能可以期待更好,我覺得不過分。
但是,如果有人覺得電影必須得有豐富的花式的電影語言才配叫電影,比如蓋里奇那種騷貨的多線敘事、凌厲剪輯,鳥人的一鏡到底,不這樣就是爛電影。那我必須得指出你的電影觀是錯誤的,或者說是狹隘的。尤其試圖把自己這種狹隘的觀念傳遞出去的部分仁兄,你們坑自己就算了,就別坑那些電影觀還沒確立的年輕人了。
我必須明確的告訴大家:一部電影的電影語言比較單一樸素,這是一種風格,而不是一種缺點。舉個例子,在小說中有一種手法叫白描,單純直白的描繪,並不輸給繁複華麗的堆砌。你可以說你不欣賞這種風格,但硬說這種風格不叫電影,這隻能暴露你閱片量低,審美情趣單一而已。
隨手拉個單子,《十二怒漢》,《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完美陌生人》,《罪惡之家》。看去吧,看完還敢說沒有豐富電影語言的都是爛片,那我也沒什麼好說了。

第三,話劇感大於電影感。有不少仁兄是這麼說的,有位話劇票友還特別真誠的擔心以後國產電影都學壞了,隨便拉個話劇就拍成電影了。
首先這不是缺點,有部電影叫《狗鎮》,在這部電影面前我看沒誰敢說自己是話劇電影。當然你大可以說狗鎮是爛片,垃圾電影。無所謂,反正我個人也不太喜歡狗鎮。

加兩張圖幫助大家理解,都是原片里的鏡頭

其次,那位話劇愛好者,你多慮了。你應該看過《戀愛的犀牛》,你覺得把它原封不動搬上電影,會取得跟驢得水一樣的票房么?我個人以為不會,話劇的受眾和電影的受眾並不重合,驢得水的故事簡單,台詞直白。看話劇看電影都能很容易入戲。講道理,大部分好話劇是有一點欣賞門檻的。曲高和寡。這也是開心麻花為什麼火的原因,接地氣。

第四,人物情感轉折突兀,矛盾衝突不自然。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有幾個點,有幾個人的一些行為確實鋪墊的不夠。這個仁者見仁吧。本質上是一個內容割捨的問題,有些戲捨不得刪,有些戲自然就加不上。其實就電影而言,這真算不上啥大問題,新浪潮那些電影里莫名其妙的行為多了去了。就文藝片來說,多數情況下角色只表現行為,心理什麼的得靠觀影人自己腦補。商業片的話,在電影時長和表現內容上做取捨,確實有一定難度。從文本角度講,我個人其實傾向於認為這屬於一種創作手法。對有些文本而言,主題是確定的,角色什麼的都是符號,比如周鐵男這個角色突然就從有情有義的硬漢慫成一灘泥,甚至轉一個場就產生了清晰的曲線救國的思維。如此短的時間發生如此大的角色跨度就難免會讓人覺得不真實。但劇本的後半段所有角色其實都是為諷刺的主題而服務的,不光是周鐵男,所有的角色都在剝離人氣,變得符號化。我個人理解這是一種創作技法,至於這種技法好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其實單就周鐵男這個點來說,如果加入一些時間跨度和心理漸變的過程就很容易真實可信,但對於話劇創作來說,嚴格遵循三一律往往也會帶來更加強大的戲劇張力,這是戲劇本身的結構決定的。我個人覺得,創作者在這裡選擇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和荒謬的戲劇效果,而一定程度上捨棄了漸進的平滑過渡,沒毛病。說到這裡,也順便說一下普通電影本文和戲劇文本的區別。 有一部分戲劇結構上的緊湊,是需要觀者有一定基礎的鑒賞能力,觀者需要對戲劇的前因後果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演繹,畢竟一齣戲就那麼幾幕,這幕間發生的事情就需要觀眾自己想像了。電影里沒有幕間間隔,缺少緩衝,結構上難免就顯得更加緊湊了。另外,關於周鐵男這個人,如果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其實是有一些玩味的空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汪精衛的生平,想當年這貨也是個殺身成仁的義士。

第五,反駁了一些本樓里的主要觀點,最後也簡單說一下我自己對驢得水的認識。驢片有一個特點(不好說是不是缺點),影片的前半和後半在內容和氣質上有比較嚴重的斷層。其實可以認為後半部才是正片,整個戲從進入下半闕開始,節奏越推越快,人物完全剝離了前半部分樹立的角色形象,變成了符號和工具。這部戲下半部沒有人味,所有人都成了創作者的木偶,但也惟其如此,諷刺的力度才能達到一個高峰,完全把創作者想表達的東西表達了出來。(個人以為,如果更進一步,只見角色,不見導演,才能讓諷刺刺破熒幕,刺痛觀眾。當然現在也完全夠了。更進一步就可以算是頂級名作,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反過來說,後半部為什麼會給人沒有人味的感覺,為什麼有人覺得突兀,轉折生硬。恰恰是因為前半部分在塑造人物上太成功了。就我個人的體驗,前半部分貴在一個字,真。真切的人物,真切的情感。講道理,現在沒有靈魂的電影角色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好么。商業電影里那些模式化的角色說著一樣的台詞,做著一樣的動作,來來回回換的也不過就是題材和背景而已。

總之,反差大也有好處,真實的人物失卻真實感,被創作者和人性一起撕碎,這樣的荒謬感才是本片的主題。

最後,有個答案覺得本片的文本很爛,就是那個說大夥閱讀量低,還說諷刺手法不高明的高票答案。沒什麼好說的,不值一駁。

本來是想簡單說兩句,沒想到還是忍不住寫成長篇大論了。明天上班又要遲到了,媽蛋!


不是人的問題,不是審美的問題,是錢的問題。


你不喜歡別人的評論和你不允許別人做出不符合你意願的評論是兩碼事,前者理所應當,後者大概智障…


首先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看哭了,我覺得不丟人。
你也可以不喜歡這部電影,每個人品味不一樣,不能強求。
但是你如果說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如何如何,有的是水軍,有的是品位差,動輒上升到國人如何如何,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對你這麼做的動機做出合理懷疑?
看電影就是看電影,挺美的一件事,一站隊就全毀了。


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問題下的風向將是驢得水如何如何爛。


作者:遠方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看完本片之後我在回來的路上,感覺頭有點暈乎乎的。心裡說不出的滋味,不是傷心也並非悲痛。只不過有一種想喊卻喊不出來的感覺。整個夜幕中似乎所有的霓虹燈都連成一片,越轉越緊。很快就成了一個漩渦,將所有的人都吸了進去。

其實再去討論這部電影到底是舞台劇呢還是說是一部電影這個問題再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會僅僅拘泥於形式的。我們的院線作品本來就難得出一部佳作。當我們再去用一種極為苛刻的標準去審視它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助長此類型電影的凋零。很難想像有一天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復存在。而整個院線都是充斥著「富二代」只流。那個時候將是我們所有人的悲哀。

整個年代帶入的是民國,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這到底是在說哪一個時代。也許為了過審電影會不得不向某一個權勢階層低頭。但是即使是在這樣被閹割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看出這些所謂的笑背後的淚。對於劇本或者說是故事不用做太多的分析。因為這樣精彩的一個故事並不需要我們做過多的解讀,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答案。但是劇中的人物設定,我覺得這恰恰是折射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必經的年齡段,被所謂的成長所埋葬或者說是舉高的部分。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也是我們從一開始的排斥到最後被迫接受的一個過程。

一曼:她代表著我們心中的自由以及無拘無束的那一部分。我們作為個體而言並不應該被所謂的環境限制了自身。我們即使是在某些情況下被別人誤解或者是被別人用一種異於常人的眼光所毒視。但我們從心底里知道我們是有嚮往自由的權利的。我們依舊想要做一個無拘無束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的人。但是一曼告訴我們,你辦不到套用莎士比亞的經典「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你想特立獨行但是往往到了最後卻不得不屈從於現實,除非你死了。因此一曼最後的選擇可以說是對於這種精神的捍衛。對於苟活,我寧願死去。而這期間的經歷確實我們實際生活真實的寫照。信任崩塌的那一刻,一曼眼裡流出的不止是淚水。當被兩個曾經愛過的人深深的傷害之後很難去解讀那種傷痛。我們並不是聖人,但是我們的付出如果換回來的是這種結果,那麼活著還不如死去。自由從來不該被禁錮。於是最後一曼守住了自己最後的自尊。這是本片唯二的真。

佳佳:作為唯一一個表裡如一的人,但最後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現實。當彈力球從陡坡上滑落之後我相信佳佳應該是已經接受了這個現狀,。她的命運應該如同他的父親。現實無情的摧殘著我們本該純凈的靈魂。用一個又一個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方式將我們的童真一點一點的侵蝕。到最後讓我們淪落為一個又一個的病人。當自己的原有的價值觀被用一種難以抗拒的外力所扭曲的時候,於是佳佳已經死了。就像是滾落得彈球。驢車上坐著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到這,本片所有的真沒有了。

校長:可以說這個角色代表了我們整天都擦肩而過的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都是其中一員嗎?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會抗拒。更不會有人冒著各種風險只為了一個真理。我們不會校長更不會。我們自以為自己對於某一件事情的做法是正確的。其實只不過過不了內心那道坎罷了。當我們自己所標榜的事情面臨其他衝擊的時候,我們則會收起以往那些偽善轉而露出真正的獠牙。原來我們也是一頭怪獸,只不過心中僅存的一點點意念在苦苦支撐自己的日常罷了。我不排除校長可能在危急關頭會有一些大的改觀。但是事實上即使有這種可能。但一旦確定自己安全了以後我們依舊會恢復到日常麻木的嘴臉。繼續披起自己的外衣。繼續扮演道貌岸然的角色。

鐵男:這個角色相比較而言卻簡單了。這更像是一種初生牛犢在漸漸發現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之後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說我們真的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那麼只能說我們還沒有到真正的生死關頭罷了。我們在沒有經歷某些生離死別的時候我們是不會體會到死亡降臨時的恐懼的。我們當然可以豪言壯語,抑或是目空一切。但是當真正的死神前來叩門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骨氣去了哪裡?我們的正義感又前往何處?沒有的統統被你甩到了腦後。原來支撐我們的勇氣只不過是一種對於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的一種無知罷了。說自己可以抗拒一切誘惑的人一定是沒有經歷過誘惑的。看來這句話什麼時候都是適用的。對於大多數人。當鐵男轉身回到屋子的時候,一個外牆的特寫上面赫然展現三個大字「學做人」。

奎山:人之初,性本惡。他很好的展現出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他性格中的某一面的。只不過在平時生活中這種板塊被礙於某種情面而隱藏起來了。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我們的自私是被寫進基因的。只不過在多數時候我們要偽裝成各種角色。有的人一生可以忘記這種自私。那麼它可以做一個好人。但是很不幸,有的人不得去面對這種自私的反覆的拷問,那麼他的人生也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也未可知。奎山正是由於一曼背叛了自己而將這種自私一下子爆發了出來。使得他整個人格一下子得到了完全的釋放。他不再假惺惺的彬彬有禮了。終於可以褪去自己的面具。將積蓄已久的怒火一下子爆發出來了。於是一個與前文截然相反的奎山就被放出來了。它可以各種詰責一曼,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整個事件推向一個不可控的局面。雖然最終未能如願,但是也可以讓我們看出一個人真實的內心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

銅匠:其實他和奎山一樣,都是被某一件事情所激發出真正人性的黑暗面的代表。其實我們也不應該去苛責一個人,一個執拗的人會在眾人的嘲諷當中變成什麼。我們只會知道當一個善良的人開始作惡的時候,你一定不會想到這種惡是一種比惡人的惡還要讓人難以接受的。默默無聞的人情別忽視他,因為有一天總會有一個什麼條件觸發他心底的東西的。屆時他所展現出來的某種舉動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的。當你不能給予某一類人尊重的時候。假以時日他可能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讓你改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

特派員一行:這一類人並不是某些具體的形象。他們是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將要面臨的各種不可抗拒的外因。正是由於這些外在因素的不可抗拒性才使得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的有血有肉,甚至於說是以一種過激的演技來詮釋著每一個人物。是的,我們生活中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那樣的不能違背的,或者說是巨大的外力正是由於這樣的外力使得我們原本和諧的生活會漸漸的變得扭曲。以至於失去本來的面貌。但這就是生活,我們可能像一曼那樣死去。但是大多數人會選擇像其他幾個人一樣苟活,不過方式不一罷了。

美國人:他的到來似乎只是為了說出這部電影的中心「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的中國」。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所在的影院依舊是沒有滿座。只不過稀稀拉拉的一撥人。但是看完了之後沒有一個人是心情愉悅的。這樣有深度有內涵的電影,在我們正常情況下一年不會多於五部。但是這樣的電影我都可以預估它的票房。口碑並不能抹殺我們日常的病態的無聊。依舊會有很多人繼續奔赴一些所謂的大製作,明星堆砌的片子的。但是我想說的是,當我們這樣的電影都不能獲得很多人的票房支持的時候,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進入電影院然後看到的都是一些「富二代」之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後悔。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沒有給一些真正的電影人一些支持和鼓勵。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那麼也只有本片的宣傳語可以解釋了「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你可以自由地評價電影,但不要隨意地評價觀眾。


自從在知乎上隨便刷了幾篇影評之後,我就確定知乎的電影欣賞水準並不比貼吧高一分錢


我覺得知乎上有很多人真是戾氣重,我又沒逼你們也覺得好,我只是說我覺得好。來我評論里說我無知是幾個意思?

————————

為什麼總是要站在制高點,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呢?
這部電影看的人不多,我那場才二十來個人看,什麼電影感弱,什麼話劇感強?我不懂,畢竟我只是一個看電影的普通群眾,我又不是評論家。
看的時候笑了么?大家都笑了。看的時候哭了么?我看到前面的姑娘在用紙巾擦眼淚。
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一部好電影,所以我在豆瓣上給它打了4星。


說明電影發行公司花了不少宣傳預算在知乎(微博/豆瓣)上,想複製《夏洛特煩惱》口碑帶動票房的路線。
大家可以去看看,在豆瓣微博上也是一水的好評和強烈推薦,各路影評人和營銷賬號都是交口稱讚,而且看過電影的人應該能看到,貓眼電影也是電影的發行方之一,貓眼目前是最大的電影票購買類app,貓眼的長短評也均是好評佔大多數。所以你所看到的知乎上的評價肯定都是大部分好評,不少都是電影發行方委託寫的軟文和好評。

電影海報上除了片名就是「開心麻花第二部電影」最顯眼。
不過類似《驢得水》這樣的小成本電影,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沒有大場面的特效製作,想通過大規模的宣發來贏得票房是有一定風險的,投資方也並不一定會採取這樣的方案。所以檯面上能看到的就是小規模的首映、主演的訪談和多個城市的影院路演。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網路口碑營銷了,估計電影發行方在這方面花了不少錢。在影片點映的時候,各路好評就從知乎、微博和豆瓣流出來了,加上有貓眼的宣發助攻,至此,網路上幾乎是一面倒的好評。
可能有人在這裡要問了,為什麼一面倒的好評,為什麼票房沒有爆到好幾億呢?
回答:如果不是《夏洛特煩惱》珠玉在前和大規模的網路口碑營銷,這個影片的票房應該在1000-2000萬人民幣左右。
而現在《驢得水》的票房即將過億。
個人評價:《驢得水》6.8分/10分
優點:演員表演張力十足,台詞功底好
缺點:矛盾太刻意,前後節奏失衡,收場太差


大家都說好,你說不好,並不能證明你比別人高一截。
大家都說好,你卻看不出好在哪,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

《驢得水》深刻的地方,知乎上說了很多。
但《驢得水》的電影類型是喜劇,
所以,我們也要從喜劇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驢得水》好在哪。

三流喜劇靠擱肢。
二流喜劇靠語言。
一流喜劇靠情境。

有時候,看喜劇電影,會有看恐怖片的感受。
觀眾並不覺得好笑,但演員的演繹很誇張,而且擺出了一幅「你肯定被我引笑了」的姿態。
比如我在看《港囧》的時候,就很恐怖。導致我至今對包貝爾都沒什麼好感。

稍微好一些的,靠語言的包袱,或者段子。
靠語言引人發笑,是喜劇的常見手段。
但怕的是脫離情節之外,硬塞進來的段子。
當然,笑果肯定也會有,就像肯德基永遠都有人要吃一樣。
但這種搞笑橋段,看第二遍時就索然無味了。
現在大部分國產喜劇電影,仍然依賴這種喜劇手段。
記得《非誠勿擾》的結尾,葛優講了一個段子。
天哪,讓那麼有演技的演員,在電影的結尾,對著鏡頭硬生生地講一個段子。
導演你是急著要上廁所嗎,這麼敷衍。
實話說,我看的時候,比吃了蒼蠅還難受。

一流的喜劇什麼樣呢?
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事件刺激下,要做出一個動作。
這個時候,他即使還沒有做這個動作,觀眾已經準備笑了。
做的同時,再加上一些語言、動作的修飾。
觀眾馬上被引爆,而且還反覆回味,沒事想起來時,還偷偷笑幾回。
是的,情境喜劇就是這麼神奇。

讓我們回到《驢得水》電影。
學校並沒有呂得水這名老師,教育部要來視察
四名老師打算讓銅匠來頂替。
銅匠沒上過學,卻要冒充英語老師。
這時觀眾心裡已經等著他「出醜「了,也就是準備笑了。
而校長說呂得水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特派員也說是英國回來。
這兩句話像白開水一樣白,聽上去也不像段子,但觀眾已經笑出來了。
因為,在這種情境下,觀眾已經想到:呂得水以及背後的四名老師,馬上就要尬尷了。
主角即將倒霉,觀眾不僅笑了,而且期待即將到來的爆笑。
之後,女老師一句」goodbye「,探出特派員也是冒充的。
觀眾又笑了。
原來特派員一直在裝。

當銅匠用方言來朗誦莎士比亞名劇時,特派員聽得入迷。
終於,觀眾的爆笑到來了。
觀眾為什麼會笑?

按說劇中角色的尷尬並沒有出現,
但其實觀眾等來的是更大的尷尬:
自稱英國留學回來的特派員,竟然連一個不識字的銅匠給矇混過去了。
特派員的尷尬而不知,讓觀眾痛快的笑出來。

這就是情境的作用。
在這種情境里,銅匠的方言,張一曼的翻譯,兩人笨拙的配合,
這些演技的修飾,都加重了爆笑的程度。

所以,《驢得水》的前半部分,非常精彩,看的過癮。

後半部分,能看地出來,導演的野心很大。

電影的宣傳語是」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其實,是有些用力過猛了,

讓人哭,比讓人笑容易的多。

導演沒必要追求這個。

如果後半部分,保留諷刺風骨的同時,也能讓人笑出來,

那就了不起啦!

更多喜劇研究分享,請關注公眾號[喜劇雜貨鋪],公眾微信號:hahadu666


代表了很多觀眾仍然不明白電影與舞台劇兩者間的差異。

《驢得水》的人物設定很好,衝突設置很好,但就是一個問題:它怎麼看都不像電影。

對白不夠電影,場景不夠電影,鏡頭不夠電影,敘事手法不夠電影,甚至表演也不夠電影。


一致好評……在你評論底下就有不同意見,電影和人一樣,想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同是痴人說夢,只能說在現在的電影條件下,出現一部不那麼腦殘,能讓人思考又比較好看的電影多麼不容易,被過譽點很正常。


知乎首答,說影片好的人為什麼要非要綁架哪些說電影鏡頭、節奏感覺弱的人呢?刷完影評,怒答,看不下去,劇本是這部片子手裡的一手「炸彈」四個三,拍成電影卻當成兩對三打出去了,差強人意。比較隨意,只是刷影評刷出了火


看的時候,腦子裡都是《羊脂球》的劇情,不覺得好看,還有父親跪女兒那裡,幾乎想要離場,三星。


說明大家都活得憋屈


有《夏洛特煩惱》在前,我對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並不抱多少期望。果然,笑料的格調和效果仍然一般,但令人敬佩的是,《驢得水》的價值觀有了一個飛躍。


《夏洛特煩惱》的核心價值觀反映的是屌絲心態,而《驢得水》說的則是一個理想主義破滅的故事,或曰知識分子現形記。這也是話劇常見的主題。劇情也如很多經典話劇一樣從現實出發,在各種巧合之下螺旋滾入荒誕的深淵,最後雪崩式的爆發。在此不對劇情做詳細解讀,一是不想破壞還未觀看這部電影的讀者的觀感,二是電影的指徵用意非常明顯,誰都能看得懂。


幾個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都是非常鮮明的,為了表達主題,他們變臉都是瞬間完成,並且非常劇烈誇張。這樣的公式化的人物發展,使得各種矛盾爆發的動機有些牽強,也令本片的結局變成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這在話劇里還情有可原,因為話劇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提煉於現實的藝術方式,這樣的誇張放大戲劇衝突,反而能突出主題,拉近與台下的觀眾的距離,增強情感交流。但對於電影來說,這樣的處理就有些唐突了,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劇場感」很強,而「電影感」偏弱的原因。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就當在大熒幕上看一場話劇不行么?這裡從理論角度談幾點話劇(舞台劇)和電影的區別。


首先是時間。電影的時間比舞台時間有彈性,舞台的表演單位是場景,而電影的基本單位是鏡頭。電影的敘事通常是向流水一樣前進的,而《驢得水》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分為四幕–督察員來的前夜,督察員來的那天,美國人來的前夜,美國人來的那天。在每一幕的範圍內,鏡頭的切換和對時間的暗示並不明顯,似有淪為舞台錄影機的感覺。


其次是空間。空間上劇場表演也被舞台框架所限,觀眾的視野也固定,而電影可以組合不同空間的片段,甚至同一空間中特殊部位的不同關照,例如特寫和遠景。《驢得水》在空間處理上做的還不錯,儘可能的利用了外景,也用了特寫來著力表達人物,比如張一曼剝蒜皮唱歌那一幕就非常美好。

第三是表演。劇場中觀眾的視野,與演員的距離,是固定且比較遠的。觀眾關注哪個細節,是觀眾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話劇演員都字正腔圓,動作表情都非常誇張的緣故,因為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電影則可以各種方向伸縮自如,讓觀眾的視野可以隨鏡頭自由移動。與舞台劇觀眾相比,電影觀眾是被動的,經由特寫和剪輯,一切都被導演牽著鼻子走,很多細節都能輕易的從環境中獨立出來。所以話劇演員的表演方式直接在帶著「指導性」電影鏡頭裡展現的話,觀眾往往會覺得過於誇張而有些假。《驢得水》的電影化的最大問題就在這裡,這幾位都是優秀的話劇演員,但沒做好電影演員的身份轉換。


第四是故事。舞台上的故事永遠是風格化、濃縮化的,舞台的空間無法做到寫實的呈現。這也是這個無比荒誕誇張的故事在舞台上無比抓人,而到電影里卻顯得刻意,到尾聲甚至令人齣戲的原因。

第五是與觀眾的互動。劇場是三維寫實的,舞台劇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是電影無法做到的。電影只是二維畫面,但舞台演員則直面觀眾,雙方只隔著空氣,較會激起爭議。所以張一曼的一些行為舉止,在舞台上肯定能比在電影中給觀眾更大的衝擊。


這五點區別,說明了為什麼「在大熒幕上看一場話劇」是失敗的體現,因為這浪費的電影里時間和空間的靈活度,讓演員的表演和故事本身都顯得過於誇張,同時還阻斷了舞台劇對觀眾的直接衝擊力。假如這部電影能在荒誕程度上適可而止,而更著力於借古諷今來敲打現實,而非一門心思高舉理想主義破滅的大旗,可能會讓它的「電影感」更強一些。


當然,站著說話不腰疼,話劇改編電影一直有各種難題。就沖中國熒幕能有這樣的「毒草」,給它鼓掌。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題主在知乎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是你寫一篇回答,單純的回答問題,沒有夾帶私貨,結果評論區一幫人能「看出」影射來。然後他們會發一些什麼「查水表」、「作大死」、「活著不好嗎」這類的評論。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而且內容有點辣眼睛,請看官們慎重。


這部電影,多多少少都帶點寓教於樂。為了展示知識儲備的淵博,看完以後總得狗尾續貂的幫編劇和導演意淫一下其他結局,同時就理念和世界觀滔滔不絕的噴上那麼一段。

今天噴五個點:

  1. 不抱團和互相拆台。

中國人重視私德、同時也比較重視私利。元滅宋、清滅明,最大的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難最多,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的家國一體化的團結奮戰算是抗日戰爭了,完了以後馬上內戰。扯的有點遠了。


無論是孫校長下的三個老師,還是教育局特派員、三民小學和銅匠,每三個人和每三個團體,大家的角度不同利益也不同,明明可以皆大歡喜,但是卻鬧的不亦樂乎。因為在我們的文化歷史上不懂得平等尊重和團結,再任何兩個團體和個人的時候,都不能共謀利益(相對平等的按勞分配)和平等對話。遇到一個事件的處理是先論資排輩、正本清源而不是看看誰說的最有效。

2. 愛情與自由。


開始看到張一曼的時候,覺得很土,是個瘋瘋癲癲的人,還以為是個老姑娘。話劇版的直白表達讓她隨意的呈現自己是個豁達的小BIAO子形象。最後十分想找一下她到底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後來覺得自己可笑。


張一曼就是最正常的女性,她在自己的大好年華盡情的消費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她說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自由的地方。她不必面對大城市裡世俗的眼光盡情的和男子相愛、交歡,甚至換取利益和達到目的。她和鐵匠說對不起的時候,開始覺得她心裡有愛她是很痛苦的,後來那句無奈和聲音不大的對不起回想起來恰到好處。


有人說是個悲劇和壓抑的結尾,其實最後那一聲槍響挺好的。婚禮中的鮮花雖然沒有帶來愛情,但是扣下去的扳機給了她永恆的自由。她不是一個需要被人指指點點度過餘生的靈魂,那樣下去只是行屍走肉。

3.人是怎麼變壞的。


裴魁山做了人面獸心的斯文敗類,周鐵男變成了冷漠的軟蛋,張一曼瘋了。他們為什麼都變壞了?其實這些惡從開始的漠視驢棚被燒就已經看出了端倪,驢得水給他們帶來了寶貴的飲用水並提供了作假的資金,但是它最後得到的只是被吃的命運。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候並不是變壞了,而是當前的光芒沒有照到陰暗的角落。想做一個好人要不就要努力不讓自己落入這步田地,要不然就要防微杜漸。其實他們都不是壞人而且都很可憐。包括逼張一曼剪頭髮的銅匠,只是Loser顯眼的表現。

4.生命的樂趣在於可能性。


銅匠真是個有意思的角色,一直好奇銅匠和張一曼之前和他媳婦都在幹嘛。但是銅匠真的通過的角色扮演變成了呂得水老師,更難得的是他牢牢的抓住了這次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面對十萬法郎,他選擇了走出山區。他是一個不近吃苦耐勞還是個善於抓住命運的人。


反思一下,很多人活了三十多就開始把自己活死了,每天就在一個圈子裡面像齒輪一樣的旋轉。還要把這種一沉不變的氛圍渲染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一眼就看到了以後的十幾年或幾十年。有人會說銅匠沒資本所以奮力一搏。恩,是,好歹他很努力。

5.好心辦壞事。


羅斯這個人是現實中最恐怖的一種人,抱著做好事的理念天天幹壞事。尤其是前陣子聽了非洲捐助為什麼會越捐越窮的故事(軍政府超低價格賣捐贈糧食,人民種糧反而無以為繼)仔細想想這種人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的一切貧困縣,一些農戶,常年搞得我窮我有理。


羅斯想捐助中國的教育事業,但是做法只是捐錢,並不是一個從根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孫校長開頭提建議獎學金,讓孩子為了獎學金來上學。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如果真的想辦好事一個是要理性的去思考結局方案,並且不及時間精力真的的做下去。


最後電影演員都還是用話劇的表現方式,比較誇張。周申、劉露兩位導演的編劇也非常的不錯劇情內容層次豐富,嬉笑怒罵後耐人尋味的點也很多。尤其適合雅俗共賞的偽文藝青年。


結尾就不再扣題了,畢竟已經噴了半天,一部電影,看看樂樂,也不能太上綱上線是不,推薦。


推薦閱讀:

同是在兜售夢想,為什麼《中國合伙人》和《小時代》兩者風評相差那麼大?
如何評價朱茵在《大話西遊》中的演技?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天台愛情》里五顏六色的畫面反映了周杰倫怎樣的內心世界?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開心麻花 | 驢得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