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路遙小說《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在那個情景下(不考慮後面發生的境地轉變),以你的性格特點,你會選擇誰,劉巧珍還是黃亞萍,為什麼?


共同語言固然很重要。但我更不能辜負在我落魄時候愛我的姑娘。


既然LZ談到以自己的性格特點分析,會選擇哪個人?我想的我的答案會是劉巧珍。
1、從個人經歷上講,我自己就是出生在一個一般的農民家庭,通過考大學進入城市。老實說,一個人的出身、自身的閱歷,的的確確會影響自己在擇偶上的判斷。」門當戶對「的思想根深蒂固。找一個城裡姑娘,不得不顧慮價值觀上的差異。另外,還要考慮父母的感受。城市姑娘對鄉下小子的父母好的,我想肯定是鳳毛麟角吧。
2、從個人性格講,我不如高加林那麼決絕。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心狠的人,做不出拋棄人的事情。當然,這點也制約個人的發展。本質上說,我的好勝心沒有那麼強而已。選擇巧珍,可能兩個人一開始精神層面上沒有太多共同點。但是我想只要我愛她,兩個人會有共同的語言的。愛情不能只去索取,不去付出。說到這點,我想說其實高加林真的不愛巧珍。假如兩個人真的能結合,巧珍會真的幸福嗎?
人的一生啊,還很漫長。其實,我現在還不知道後面的路到底什麼樣子。巧珍說的好:」天下農民一茬人「。只要踏踏實實的干,日子會過的暢快的。
如果是我,我就會選擇巧珍。有一個可靠的,美滿的家庭,再去博取事業。


其實關於高加林應該選劉巧珍還是黃亞萍,我覺得作者路遙已經在小說中做出了回答,就是誰也不選,因為在小說結束,高加林拒絕了亞萍,獨自一人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巧珍已嫁做人婦,他最終沒有和她們中的任何一位走在一起。個人覺得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不讓讀者更失望,因為作者也不知道高加林如果和她們在一起後是否會幸福的生活下去。
如果高加林選擇巧珍就一定會幸福嗎?高加林在內心深處愛著巧珍這一點我覺得毋庸置疑,巧珍在他人生最灰暗、最失落的時候,用純真、熱烈的愛為他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溫暖著他的心靈。但是他和巧珍畢竟是有差距的,他是一個高中畢業的知識分子,而巧珍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我這樣說並沒有瞧不起農村婦女,我敬佩廣大的勞動人民)。這種差距在高加林人生低谷及剛戀愛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什麼影響,但當他們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時候,這種差距就會在他們之間慢慢顯現出來(小說中高加林後來也有所感覺)。高加林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有著自己的追求,和中國自古以來的知識分子一樣,他懷著報效祖國、施展自己才華的遠大抱負。他和巧珍在一起後就會待在農村,那麼他實現理想就會變得遙遙無期。偏偏高加林又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此時他的內心一定是痛苦的,他需要有一個人能理解他,能讓他袒露心扉,給他安慰。毫無疑問,巧珍會因為愛他而理解和支持他走出農村,也會為他的痛苦而痛苦,但是她無法在內心理解加林的痛苦,也無法減輕加林的痛苦。隨著加林痛苦的加深,一旦他把自己的痛苦與和巧珍在一起聯繫起來,我無法想像他們的生活。當然,如果高加林在和巧珍生活的過程中能夠知足,能甘心在農村過著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和巧珍在一起會是幸福。但見過外面世界的高加林會甘心待在農村嗎?至少我認為他不會。因此,我不認為高加林選擇了巧珍就會幸福。
同樣,我也不認為他選擇黃亞萍就會幸福,即使他沒有被揭發和黃亞萍去了南京。首先,我認為高加林對亞萍的感情只是喜歡,還沒有到愛的程度。他和黃亞萍之間有共同語言,能夠相互理解,因此他和黃亞萍在一起時很輕鬆、很愉快。但他還沒到愛的地步,因為當他失去亞萍時,我看到的只有遺憾,沒有痛苦。其次,高加林答應和亞萍在一起有一個前提:亞萍要帶他一起去南京。這一前提的存在就使得高加林和黃亞萍在一起就不那麼純粹了,這使得他和亞萍的開始就有了一點目的性。選擇黃亞萍另一個最大的變數就是黃亞萍。她有知識、有思想,這是她的優點,但這也是她的不確定性。當她和加林到了大城市後,加林的才華還能不能滿足她,這是一個問號。基於前兩條,加林到了大城市後能不能堅守底線和亞萍一直在一起也是一個問號。因此,我也不認為高加林選擇亞萍就會幸福。
作者可能就是因為不確定才沒有讓高加林和她們在一起,或者作者在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卻不願把它寫出來。所以,巧珍在加林和她分手後選擇嫁給了馬栓,高加林走後門到城市工作也被揭穿。
寫了這麼多,好像偏題了,因為很喜歡路遙,也剛剛看了人生這本書,所以一不小心跑題了。如果我是高加林,我可能也會選擇亞萍。因為在我看來,巧珍代表著愛情,而亞萍代表著理想,在愛情和理想面前,我可能會選擇理想。我覺得這種問題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不同的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遵從內心、堅持原則,一路向前就好了。

以上文字僅是個人理解。


看到最後都不知道該替加林悲哀,還是替他慶幸。悲哀的是用心愛著他的巧珍傷心嫁作他人婦,而亞萍在他被打回原型之後的動搖;慶幸的是他沒有堅持選擇巧珍,因為在愛情生活中,巧珍的愛比他自己更深刻,而學識又不如他,婚後自負的加林會不甘現狀;慶幸的是巧珍遇到了同樣痴情的馬栓。愛人與被愛,如果我愛的人留給我的大多是背影的話,我寧願選擇被愛,所以我在為巧珍哭泣的同時也很慶幸她的選擇,相信巧珍會幸福的。


看完一整本書後,都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劉巧珍,因為明白了她的珍貴。但是,如果是處在當時迷惘彷徨的階段用客觀條件來衡量的話,選的就會是黃亞萍。這與虛榮富貴無關,只是每人都想選擇一個跟自己思想一樣步伐一致的人。


我也是剛讀完這本《人生》,對於主人公高加林的出身,與我自身有著相同之處,我也曾渴望過城市的生活,試著從這庸俗的農村氛圍下走出去,同樣我也思考著題主的問題,換了是我面臨著這種抉擇的時候,自己會選擇哪一條未知的路,巧珍與亞萍兩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們擁有著絕大多女人兩種完全相反的品質,一個是淳樸善良,終究乏味;另一個則是放蕩不羈,終究矛盾。作為一個新時代女性的黃亞萍,在生長環境渲染下,鑄造了她強勢和不甘平庸的性格,他們在一起必然會矛盾不斷,書中也描述過她曾嘗試著用冠冕堂皇的愛去強迫高加林改變自己的風格和生活方式,也許高加林一開始覺得新鮮不已,但隨著日子的過去,我覺得他們並不會真正的如最初想像中的幸福。反觀巧珍卻能無條件的為加林去改變,默默地去為他著想,完全毫無保留地去付出,可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這一切當成了理所當然。在我以平和的心態讀著這本書,了解完結局之後,我內心是彷徨不安的,因為當我面臨這抉擇的時候,我也會選擇與主人公一樣的人,終而落得一樣下場,或許我本也是個不甘平庸的人吧,或許真如世人所說的「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但謹記,這本書教會我的是——知足,自量,珍惜和最重要的 感恩。


老實說我看書的時候就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我會選誰,從道德層面我如果自己選了黃亞萍,我會覺得不對。但是我們沒有親身經歷,不知道當時人的感覺。雖然後面高加林回到老家,從某方面告誡我們,但是這也可能是作者在主觀寫作時表達的。當我們不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我想還是會選黃亞萍,因為開始不會有人確定告訴你選了一個你會後悔的結局。選黃亞萍也不一定意味著會結婚,高加林一直在意的是自己的命運與未來,渴望擺脫現實。


講道理,當然會選擇黃亞萍,放棄巧珍。更想說的是,選誰都一樣。
客觀原因:
亞萍比巧珍有優勢。
同樣的真心,亞萍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經濟條件,更廣闊的世界觀,精神層次不知道比巧珍高到哪裡去了。對於想去遠方的高加林來說,亞萍既是知我懂我的人,還能給我帶來良好發展機遇的人,更何況她是真心愛我,我也愛她,欣賞她的氣質,眼界和才華。兩情相悅。空氣里都有幸福在顫抖。

相較之下,與巧珍在一起,談不上是愛情,而是,失意時一個給自己帶來安慰的善良的人。
和她在一起,相處很簡單,快樂只是在每天勞作以後相擁時的快樂。但是不能去思考,只要一想到未來,便要一直安慰自己,這樣就很好啦!還想怎麼樣呢?
可是生命彷彿一眼望到了頭,今後的日子每天都會是一樣的過著。但是加林會真的快樂嗎?沒有,他會一直處在自己的失意之中。只要他進城,看到當時教書的一切,心裡便會刺痛,心中對更好的生活,更廣闊的世界的嚮往,被自我安慰「這樣很好了,有吃有穿」一次次撫平。
但是他會平衡嗎?不會。他將永遠活在對人生的懷疑當中。因為不是他做不到,只是因為出身,便被剝奪了追求幸福的權利。他有那麼多的優勢,聰明,有闖勁,有才華,長相漂亮,都是拿得出手的。
如果堅持在一起了,我完全可以想像出這樣的畫面:
老了以後的加林抽著旱煙,眯著眼睛告訴孩子,「你老爹我以前那叫一個英俊聰明啊,村裡的女子都愛我…你媽當時就是其中一個…我詩寫的也好,還發表過哩…我本來可以是你的教書先生啊……都怪村頭那個…你那個三星叔…走後門把你爹我擠下來了……不然……哼哼…我肯定不得了!所以……你要努力啊……老爹的希望就在你身上啦……」
老去的巧珍皮膚鬆弛,眼屎還掛在眼角,白楊似的身材早成了水桶腰,當年對加林的熱情在時光的流逝中悄然消退,掃地的掃把往旁邊一扔,叉著腰指著抽煙的加林,「吹吹吹!你那麼能你咋不上天呢?誰攔著你了么?天天把這些掛嘴邊,我跟你說,趕緊拾掇拾掇去把田裡活給幹了比什麼都強。二娃要開學了,家裡沒錢你快想想辦法吧你。」
加林又羞又愁,閉上眼睛狠狠吸了口旱煙,煙霧繚繞中他痛苦的抱起了頭。
所有的懦夫啊,都喜歡用「如果當時」。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加林將永遠活在自己的遺憾和失落中。
主觀原因:
說到這裡,其實加林可以代表現代的不成熟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他的確有許多優勢,但是他的雙眼只看到自己的優勢,活在想像的英雄主義中,有著不切實際的想法,且無法面對自己的短板。
他的壞脾氣,對別人善意行為的過分敏感,執拗又有攻擊傾向的性格。
他明明已經在兩個女人之間做出了選擇。那麼就要承擔後果。而不是在失落的時候,後悔當初沒有堅持和巧珍在一起。
這種性格是懦弱的,是沒有責任感。
再有才華,伴隨這樣的性格,也難以成大器。
好比他來到縣裡工作之前,被舉報出來的可能性,他是知道的,也是考慮到的,投機的心理讓他覺得沒有事,但是其實應該對被撤回來做到一定的準備。
比如多掙些稿費,存錢,將底子打牢了(也就是有經濟基礎),再去羅曼蒂克(上層建築)。
這樣,他去見亞萍的父母,也會多些底氣(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不是惱羞成怒,「你父母會看不起我的。」你就是準備好以後去南京依靠人家關係吃飯,自己沒關係還不努力,當然瞧不起你啊!)
做好準備了,即使被撤下來,他仍是有資本的,至少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也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回去接著認真勞動(看的出來村裡人都很照顧他,他其實有大把時間構思寫詩的),表現好了,總會有機會的不是嗎?
所以,關鍵他本身不是金子,是被當成金子的臭狗屎,本身不努力不發光,盡做一些虛頭巴腦的事情,怎能經得起考驗呢?
用知乎上一位大神的話來說,
人懶但心高,能力配不上野心,腳不著地,手抓著雲想一步登天。
另注(與答題無關啦):
把高加林批的有點慘,不過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剛分手的我,放棄了對我很好的那個巧珍,但是黃亞萍並沒有出現,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攤手)。和加林和巧珍說了再見便去樹林里大哭一場,之後每當亞萍使他想起巧珍便會失落一樣,糾結痛苦的我每想到和他的告別就會紅了眼。因為他是多麼的好,可惜我們卻不是往同一個方向上發展,而且很多已經脫節。會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我並不後悔。
我願意承擔起今後無論遇到什麼都要孑孓一人的後果。

所幸在我如此難過的這段時間,遇到了一個學物理的大神。雖然我覺得他超脫的都可以出家了,但是平心而論,每次和他交流都是一次學習和認識自己局限性的過程。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反思生活,然後…熱愛學習。
(大學四年從沒好好思考過所學的專業課,現在竟然能在圖書館抱著有機津津有味地看一下午,真是愛上了自己。)順便給蝸殼打個廣告:這裡只能容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根本沒有人會看你的臉……都是在學習…學習……學風正的可怕,不過這才是大學之道啊!)

話題轉回來:
所以認識到,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無論有沒有身邊人,無論他是誰,都不如自己發光發熱讓自己開心來的簡單。

這山長路遠的道路啊,最終還是要自己一個人走下去。
所以選誰重要嗎?(無奈笑)

棒!


我會選擇巧珍。為什麼?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相信自己的能力,荷爾蒙分泌的旺盛,認為自己可以改變許多許多,也容易被幻想,感性衝垮理智,失去了去看現實的心,忘卻了自省的力量(這一如書中說言)。然後做一些就算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的夢。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我們必須要認清這一點,才不會落得現實下做出抉擇而最終落得慘烈的下場。或許有人言「拼搏或許配的上我的夢想,可是現實就是現實,它會把你剝落的一乾二淨,然後生吞」。「努力過就好」「我相信我自己能行」……這些乾熱血的話,我想現實也是不會聽的。人的命,很大一部分,從你從天上落到哪戶人家就註定了你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包括你的家庭富裕程度,你父母給你的基因等等),機遇會有,但是人人都有?每個月一次兩次?每年一次兩次?十年一次兩次?來了?你又有能力抓的住嗎?抓住了又怎樣?現實只會告訴你「你的人生只能爬到這個高度」。這個問題實際也問到答者,我自身,還有很多話想說,便不在此處贅述,更想自己一人珍藏。 ――《人生》讀感


黃亞萍 畢竟他們才是一個世界的人 共同語言真的太重要了
而且 高加林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 他的目光之遠大 只有和黃亞萍在一起才能得到滿足
高加林更想要的不是愛情 而是自我實現
可能有點偏激 巧珍的愛太純粹了 而黃亞萍不僅能給他帶來愛 更能帶來其他他想要的


黃亞萍。
黃亞萍雖然任性又有公主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個人的精神高度統一,生活瑣碎的東西是可以相互磨合的。
劉巧珍雖然很老實可靠又單純,但她跟高加林的思想及對生活的追求是不一樣的,就算在一起遲早是要悲劇的,書中高加林棄她而選黃亞萍就是最好的佐證,替代他的就算不是黃亞萍也會是其他人


如果我是主人公,我會選黃亞萍。

小說中主人公在學生時期就很喜歡黃,家庭好,思想高,和主人公很玩的來。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在一起。這種遺憾不知道大家曾經有過嗎?

我有

我知道明明相愛的兩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一起是多麼的可惜

我知道多年以後兩人再次相遇會迸發怎樣的感情

我知道這種遺憾在現在想起是多麼讓人心痛

我都知道

反觀珍,起初主人公是非常嫌棄她們家的,如果不是因為珍的美麗、善良、勤勞、可愛、大方、勇敢、義無反顧的愛著主人公,主人公是不會這麼快就和珍墜入愛河的。沒有共同語言的兩個人要過一輩子簡直讓人無法想像,次元不同如何做朋友。主人公在思想上是看不起農村人的,他有想法,有知識,他希望能走出這座大山。所以選擇珍也是無奈之舉。

如果現實中走到了要做出選擇的地步,我會選黃,毫無猶豫。

可我還是好喜歡珍啊!!!
結局太悲劇了!!!
世事無常啊~


誰都不要去選,到和尚廟裡做法師去,說不定憑著他的文學能力,混個方丈噹噹。


高加林是自私的,他在自己困難的時候選擇了巧珍,又在自己事業有成的時候拋棄了她。巧珍是寬廣的,她心懷善意的接受了愛著他的馬栓。

路遙老先生的文字總是濃濃的鄉土氣息,給人親近,那其中有代入感的畫面、鋪設的正能量又會讓我們讀後很是痛快,能讓我們從眼前的生活中脫離出來,讓我們站在理想、正義的角度很簡單的去評判是非,也是另一種心靈雞湯。

第一次看完人生是在大一的時候,很自然感動於巧珍的奉獻與無私,嘲諷高加林的負心,痛快他最後那雞飛蛋打的結局。可是隨著時間,會慢慢回想,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書名為《人生》,一個大一學生怎麼能那麼輕易的理解人生呢?

越來越覺得,如果是我,我也會是選擇黃亞萍。

我們常說,高加林是理想主義,追求精神世界。巧珍現實一些,想安安穩穩過日子。可是在我看來,高加林才是現實中普普通通的我們。現實的我們就是會做對自己更好的選擇,他在他落魄的時候就是愛著巧珍的,在自己重新陷入困境的時候沒有去打擾結了婚的巧珍,我覺得那就夠了,雖不高尚,卻也符合人之常情,不需要一定扣上渣男的帽子。既然是愛情,我們能接受因為愛在一起,也就應該學會接受因為愛的不夠而放棄。就好像我們在很餓的時候吃窩窩頭都覺得特別美味,可是生活好了之後還是會堅持一日三餐吃那個曾讓自己活下來的窩窩頭嗎?我們在自己前路迷茫的時候找到一份勉強糊口的工作,給自己莫大的慰藉,終於可以渡過難關了,可是時過境遷,有更好的機會,難道我們就會無動於衷嗎?我當然不提倡忘恩負義,可是如果有的東西真的與自己差的太遠,我們能保證今天明天後天不三心二意,能保證永遠都不嗎,三心二意的留或許還不如一心一意的走對對方傷害的小。

或許我錯了,因為這是人世間那高貴的愛情,不是吃飯充饑,不是養家糊口。可是正因為是愛情,我才覺得應該正常,因為我們很難去準確定義什麼是愛或者不愛,或許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如今已經分道揚鑣,可是當年的誓言就是假的嗎?如今對現任的甜言蜜語就是對以往的褻瀆嗎?愛情真的是有多少的,我們當然會選擇多一點的愛,可是如果暫時不能找到多一點的愛呢?我們真的會完全排斥那少一點的愛情嗎?如果不是,那我覺得高加林愛巧珍就是有道理不需要去懷疑的,至於他的拋棄,只能說不值得提倡,可是,眼界一旦打開了,又怎能自欺欺人的合上呢?

或許正因為此,那些無私的奉獻才更值得我們紀念罷。

PS:我只是覺得我們看完《人生》,先別著急批判唾棄"負心漢」高加林,因為我們很有可能都會是高加林。


對於高加林來說,黃亞萍是朋友,是靈魂伴侶,兩個人有同樣的精神層面,他們之間的愛情能創造出一個廣闊的世界。而巧珍是個柔情似水的情人,對他有著炙熱的愛和順從,這使得他感到一種踏實和小確幸,但這種愛情除了土地村莊材米油鹽,能留下的浪漫就是月下山崗,人影黃昏,缺少遙遠的美麗的詩意。我認為高加林選擇黃亞萍並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一點虛榮心,更多是因為他對外面世界有憧憬,一個受過教育的鄉巴佬已經不能平靜的接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這個細節可以從高加林在與巧珍戀愛後還對遠離黃亞萍式的生活感到失落表現出來。同時當高加林處在那個地位的時候,黃亞萍也的確是個比巧珍更好的選擇。路遙把這篇小說取名 人生,也許是對命運無常人生如戲的慨嘆。這篇小說通過劇情的幾次反轉,將男主角的人物形象刻畫的非常豐滿,能感受到他的糾結情緒與深刻痛苦,她對巧珍是有愛的,對黃亞萍也是愛的,在與巧珍的愛里缺少精神的契合,而黃亞萍之間的性格矛盾也顯露出來,如果沒有最後的反轉,真的說不好高加林還會不會因為他的選擇而悔恨。有點像張愛玲說的,蚊子血和白月光,硃砂痣和白米粒。人總是放不下得不到的,眷戀著失去的。巧珍是金子,失去的是金子,得不到也是金子。人一輩子,可能要經歷某個轉折才能明白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而代價卻可能是悲劇性的。


我也虛榮。但真摯的感情永遠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這個沒有比較,肯定是劉巧珍。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但很多時候可能我們必須要面對一些事情,這些事可以為我們的人生分出兩條路,做出不同的選擇,就會造就不同的人生軌跡。下面是我對這事的看法(電影《人生》的影評):

怎樣的愛情火候最佳 ——電影《人生》觀後感

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一首詩里有兩句:「也許多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年紀漸長,慢慢覺得人走過很多路之後,就容易回顧過去,也許少不了性格多思的緣故,總之,我就是這麼一個人。


那天晚上,夜黑的厲害,但月亮卻異常皎潔明亮,記不起是不是有微微的夜風拂過臉龐。就是這樣的月夜,就是在這種巨大的安全感裡面,我與一位好友摸著漆黑的山路去看戲,正值夏日,夜晚十分涼爽。戲台在三條路交匯的一個山口,修路時專意平出一個小小的廣場。她與同學也來了,大抵是知道我們也會去的緣故。


「快看,今晚的月亮真亮,真美!」,她欣喜地指著夜空上高懸的明月給我看,我挨著她很近,略微帶些羞澀和緊張,我順著她胳膊的指向看了很久。


「是啊!真亮,真美!」我訥訥地應著,心裡卻蕩漾著喜悅的波光。


幾個朋友都在一起似懂非懂地看向戲台,我卻時不時偷偷看向她美麗的臉——潔白、寧靜、害羞而內斂,同樣洋溢著收斂的歡喜。她分給我們瓜子,當從她細嫩的手裡滑落我手心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來自她的情意與溫暖,與朋友們不同,我們的兩隻手碰在一塊,略微遲疑了片刻,爾後她莞爾一笑。


這是中學時的事情,懵懂的歲月已遠去多年。


容易回憶的人也容易觸景生情,常常因為一些事聯想到另一些事,這是令人快樂的,同時也是令人多愁的。我喜愛電影,就像我喜愛拍照一樣。一旦遇上鍾情的景觀,都忍不住要收進手機里,更多是收進心裡,因為我收藏在心裡的東西,都會在不經意的時刻浮現於腦海,這種自然的復現讓我多了一份對生活的坦然淡然,同時使我感到內心堆積了太多容易觸景傷懷的細節。


我喜愛電影,因為很多電影一定程度上濃縮和展現了某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社會生活。雖然經過了很多精心的虛構和加工,卻能感動人心,把我帶入到某個社會現實中去,而後也會牽動我思考的心。


由當代已故作家路遙先生的中篇小說《人生》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人生》,就是一部引我深思的影片。這大概已經是第三次欣賞了,對於小說《人生》,我是看過一遍的,卻記不起是什麼時候。故事背景大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故事發生於黃土高原的某個小地方,情節也很簡單:心懷擺脫農村,改變命運理想又富有才華與個性獨立要強的農村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在現實的束縛下畢業回村,幸運地當了一名村裡的教員。後由於人為變故,改變了他的生活,無奈投向了土地,也正因為此,暗暗愛他的同村姑娘劉巧珍向他表露心跡,加林短暫地放下了夢想,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里。可在心底,夢想的微焰從未熄滅過。人的命運往往一波三折,後來機緣巧合,他當上縣城一名記者,這是他一直在做夢卻難以抵達的彼岸,也許正是這個開始,加林與巧珍的感情便不再可能會有未來,也許是從他們相好的那一刻起。人生格局與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最難融合,在縣城工作的加林與美麗純善的巧珍漸行漸遠,在這無形的縫隙里,加林的高中同學——縣廣播站廣播員黃亞萍熱烈地沖入他的世界,打破了原有的平靜,他們兩是一類人,皆一身才氣,滿腔抱負。因為遠方和夢想對內心的呼喚,他棄農村對象巧珍於身後;因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而與城裡姑娘黃亞萍相戀。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對一個農村青年來說,那個時代根本沒有實現理想的機會與舞台,而命運卻出奇地相似,三番兩次地在他身後施放暗器。不容思考的結局——他被打翻在地。命運如何成全了他,也同樣如何流放他。第二次因為變故,他又回到了與夢想背道而馳的農村,此時,他曾經深愛的姑娘巧珍已嫁作他人婦。這一回,等待他的不是愛情和希望,也許一切才剛剛開始,路還很長。


在這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命運的多變,往往都是令人猝不及防的。對於我們,這也是一種常態。然而用人生作題,抑或概括不論小說還是電影《人生》的主題思想,竊以為還是過於龐大。然而最令我感興趣,是幾位主人公展現的個人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農村青年高加林對理想的孜孜以求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觸動著當下社會為生活努力拚搏的每一個年輕人;城市姑娘黃亞萍對自由和愛情的勇敢追求又使我們領略到上世紀年輕人對新時代自由精神的完美詮釋;以及農村姑娘劉巧珍身上散發的那種源自天然的真善美令人動容,印象深刻。另外,引我深思的是:對於人類,怎樣的愛情狀態最好?這是一個大命題,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但一定都不會十分恰當。

怎樣的愛情狀態最好?《人生》中劉巧珍與高加林的愛情算嗎?回歸到現實生活中,理性地分析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就能找出這愛情的隱疾。雖然同樣生在農村,但後天的成長經歷將他們之間的距離拉大:加林是高中畢業的「文化人」,懷揣理想,集才華一身;巧珍雖然美麗,但不識字。單就這一點,他們就永遠也難以做到精神和思想世界的融合統一,這樣的兩個年輕人結合在一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憂,且不說現如今有太多第三者對原本牢如堅城的愛情發起全力衝擊,這樣的生活對兩個人來說能感受到最大的滿足和幸福感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令人遺憾的是,生活的變故無情地將加林從頭頂光環的記者打回農民的原形,扼殺了他的前途,摧毀了他與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愛情。客觀地說,如果沒有發生這翻天覆地的變故,我更看好加林和亞萍的結合。縱使亞萍性情清傲、脾氣乖張嬌縱,但至少他們有著相似的內心世界,以及對未來的不懈追求。他們相同的志趣愛好也會成為愛情和家庭的助推劑,這樣的愛情和生活能給人以平等和安全感;反倒在加林與巧珍的愛情中,一方傾斜性的付出看似為愛死心塌地,卻少了彼此之間交量與博弈的樂趣,更少了激烈的火花,唯有令人心疼的犧牲和索取。


這部影片又讓我聯想起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同樣身份懸殊,這種撕扯的裂縫永難填平,也就主導故事結局只能以悲劇告終。也許,很多人都因高加林拋棄劉巧珍而義憤填膺,為城市姑娘黃亞萍以第三者的身份破壞二人的愛情而滿心仇恨,總之都會有更多的遺憾。而我除了心疼心地純善的巧珍外,更遺憾於複雜僵死的社會對有志青年高加林的極大摧殘,以及對同道者黃亞萍與高加林這對真正最合適的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而扼腕嘆息。


於是,我又想起自己中學時,曾經懵懂地喜歡過一個美麗女孩。遺憾地是她學習不好,中學畢業就斷了前途。而我,則老老實實地走完了當今大多數人走過的學生之路。雖則這條根還扎在土裡,心卻遊盪於城市之中。那時無憂無慮,而今浪潮激涌,我們懵懂的美好回憶,早已埋在了漫漫塵沙中。


怎樣的愛情火候最佳?有古老的傳統金言:「門當戶對」,然而這已是新時代,但還遠遠不能沒有任何的規則。竊以為,最佳的愛情,至少需要兩個人在思想與精神世界能達到統一融合,這將是感情穩固,生活美滿幸福的最底層也最重要的基石。


怎樣的愛情火候最佳呢?眾說紛紜,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一個自己最為信服的愛情觀罷。


以現實來講,我選了劉巧珍,即我愛她她也愛我,但是兩人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三觀相差較大.除了真情再無更多的聯繫,但是年輕時我認為愛是最重要的,比兩個人是否談得來、是否合適還要重要.
(至於社會地位上,這個年代已經社會階級上升通道和交通都很發達,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以我內心來講,我希望選黃亞萍,因為飽受與劉巧珍相愛卻不相通的痛苦,而與黃亞萍在一起真的很輕鬆,並有靈魂在交流的愉悅感.但是這很可能是因為我選擇了劉巧珍的緣故,如果我選擇了黃亞萍,也許我的回答中兩者的位置就會反過來.

如果我穿越到那個年代,與主人公高加林交換的話,我應該會選擇黃亞萍吧.因為我和劉巧珍的感情還不算深入骨髓,而與黃亞萍結合有更好的上升通道以及更開心的生活體驗.
實際路遙把黃亞萍描述成任性的小姑娘也是為了平衡劇情,現實里有很多各方面條件都比原來你愛的人好的傢伙,這時候就真的考驗你的內心了.


我選更好看的那個


共同語言?看看《圍城》你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像《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這類西北現實主義文學,都要有一個傻子角色?
《平凡的世界》(書版,非電視劇版)里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你對路遙的《人生》有什麼看法?
在《平凡的世界》結局的時候,孫少平明明有條件離開煤礦去省城,但是他為什麼要拒絕呢?
為什麼路遙在《人生》的第23章說這並不是結局?難道還有下一部嘛?

TAG:婚姻 | 人生 | 愛情 | 路遙 | 人生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