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所說的中國工業水平低下,是否屬實?
當時我們班級有一台電視機,只用來看新聞聯播,訂閱的報紙就是紅領巾報,上海市中學生報,環球時報和參考消息。所以當時的我們其實一直挺期盼和美國打仗的,我認為只要我解放軍一使用藏在山裡的秘密武器,美帝國主義必然潰敗。直到離開學校很多年後,我都對中國的尖端工業抱有幻想,直到成為車手,知道了我國是真的造不出一台像樣的汽車發動機,甚至造不出一個耐用的軸承和液壓件的時候,我才知道,秘密武器,這個真沒有。所以我一度很焦慮,這要是打仗起來怎麼辦呢。
註:本問題是2012年提的,引文來自韓寒博客。不知為啥這兩天突然又被翻出來了。
作為一個數控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實習工資
某大型國企開出1800的工資,做六休一,12小時倒班制。
某電商公司開出4500的工資,做六休一,八小時長白班。
我也想為國家的製造業貢獻自己熱血青春,從小就喜歡槍械飛機大炮坦克軍事裝備。
當時就想武器裝備肯定離不開數控制造。所以當初選專業的時候義無反顧的填了數控專業。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學校我們老師只教我們兩款系統,Fanuc和SINUMERIK。老師就說了一句,現在市面上中高端系統,發那科和西門子偏多。這兩款系統相對國產系統如何如何,至今還記得老師臉上對國產系統的不屑。
某些人說,中國的製造業人才沒有匠心,沒有刻苦研究的精神,只會模仿。
可我覺得,當一個一線製造業的從業者,十個月的工資不吃不喝,僅僅夠一平方的房價的時候,一腔熱血遠大的抱負真的沒用。
活在當下。
更新下,最近公司設備不是很正常,產量低下,然後高層不是想著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請了和尚來做法事!!!沒圖你能信?
------------------/////--------------------
補充: 我們產線剛建立起來的時候是外國人做的主管,那時候每天優先保證的是5s衛生,每個人手機上交保管,對講機聯繫,現場必須整潔,設備有問題停產,不找到問題不生產,這樣一天下來,根本沒啥產量,後來老闆生氣了嫌產量低,把外國人開了,換自己人上,追求產量。5年後的今天,我們開始搞6s,要求我們上班不許玩手機,下班要拖地,設備點檢維護要做起來。(寧可犧牲產量,)這就是差距啊....(然後產量來不及做了,6s又開始為產量讓道)
—————————原答案————————
從事輕工業三年有餘,汽車鋼圈製造業。我來從我的公司現況來回答一下。
我處在的產品線是做轎車鋼圈的,主要設備由濟南二機床提供的壓機,abb提供的機器人以及自動化系統。荷蘭fontune提供輪輞滾行旋壓系統,焊接系統。你會發現所有設備都是世界頂級的。濟二的壓機在全球確實是排的上號的!這是背景
然後以下是對比,fontune公司和我們說05年的時候日本一家公司買他們的設備換模具時間是45分鐘,作為對比,我們現在的換模具時間是8小時以上(有時候三天)。然後人家花了十年時間把換模具時間提升到半小時以內。而我們公司,我所在的三年內沒有任何提升。
設備出現小故障基本不修,能撐就撐著,必須無法生產了才會修理。如此先進的設備上崗第一天就操作,沒有教學方案,全靠師傅帶徒弟。邊做邊學。
更過分的是據公司說的(不是我說的)全國唯一一台旋壓設備,是由字都不認識的大爺大媽操作,出現故障我們才過去解決!
生產出來的產品永遠都是差不多得了!數據超標也放行!質量部門永遠干不過生產部
線上操作員工工資低下,積極性不高!
雖然我們公司用著頂級的設備,可是產量以及質量卻遠遠達不到該有的水準,這是人的因素。中國工業落後的不僅僅是設備,更主要的是操作設備的人的知識和思想的落後!
ps:加更一下,評論區指出操作工思想落後之類的更多原因還是因為管理層的不到位,答主也是認同的,原答案不修改了,是答主沒考慮周全,不能全怪操作員,答主也是從操作員一步步走過來的,所以確實大部分鍋是應該由公司決策層來背的,當然領導們有領導的想法,我覺得領導考慮問題應該還是比我周全多了,畢竟我還年輕,閱歷太少。
機械狗怒答!
我就問問你們敢不敢把製造業的工資待遇提高一點啊?!
參見為什麼如此多學機械的同學都想轉行? - 大學生
————————————分割線————————————
目前在學校越野車隊,假期去車隊贊助商的工廠加工,對方是中車下屬的一個小廠,負責造輪子,另外做一些私活。
但是!!!裡面的機床上居然有繁體字的,記得是「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什麼的。
在我想像中工廠應該像電視裡面的那樣,乾淨、整潔、流水線作業。然而他們各工作區域都是分開的,搬運工件靠天車、小推車和車間中間的一條鐵軌。(當時拍的)
什麼?你跟我說「工業4.0」?這是幾點零?參觀過我們學校的先進位造實驗室,也參觀過機床展,但是沒想到生產一線是這樣的。
製造業是國家的基礎,但是我們的待遇呢?經常跟計算機、軟體、金融、會計方面的同學調侃,讓他們以後多提攜我。碼農入職起薪動不動上萬,我們呢?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調侃說機械最好的一點是轉行方便。最優秀的人才都留不住啊!曾經一個直博的學長跟我們說,雖然工資低,但是你熬幾年,等到其他人熬不下去走了,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了,那時侯就是我們最牛的時候。(數了一下,目前為止的九十條評論里轉行/想轉的有十五個,估計一下也就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吧。)
真的,製造業是一個需要情懷才能待下去的行業。
我也是看著「中國造不出高精度機床」的段子長大的人,入了機械專業,也做過超越歐美日的夢。但是事實上的差距就擺在那裡。是的,發展需要時間,但是也需要投入和重視。《中國製造2025》發布的時候我才大一,老師說我們的受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但是到現在我在各種機械論壇上看到的現狀還是沒有改變。這種論壇上可能不會有什麼高工什麼專家,但是從事生產的就是他們。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分割線———————
學機械相關的不要看評論區,真的。
一個機械行業從業數年的工程師就個人看法來說,他的這段描述是非常準確到位的,我很佩服他的眼力!其實看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有兩點(這也是兩個最核心的指標,這題談的工業水平,如果有些人一定要拿量拿規模來談那就是耍流氓):
1.這個國家造出來的機床的加工精度,是0.01mm還是0.001mm還是0.0001mm……(對工業稍微了解一點的人應該聽說過機床是工業之母這句話吧?從高端的航發到低端的一個普通手機殼,大到一輛和諧號小到一個圓珠筆筆芯,只要是工業化的產品它總歸是機床直接加工或者機床加工模具來間接製造出來的,所以機床的精度就決定了產品的精度,單個產品的精度就影響著組裝品的各項性能指標)
2.這個國家能不能造出好的工業原材料(包括但不限於各種鋼材,工程塑料,各種特殊合金等等),材料的硬度,韌性,塑性,尺寸穩定性,抗疲勞耐腐蝕性等等指標。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任何一個工業化的產品都是靠原材料來通過各種方法製造出來的,原材料的優劣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製品的物理性能及化學性能的優劣。
再回來看答主從事的精密模具製造業,這還只是簡單的製造業而已,並非什麼高精尖行業。但你們看看我們用的機床和材料:
瑞士品牌5軸聯動加工中心
日本品牌數控加工中心
日本品牌數控加工中心
日本品牌數控加工中心
瑞士品牌放電加工機
日本品牌放電加工機
瑞士品牌線切割加工機
日本產數控車床
日本產數控磨床
日本產滾齒加工機 為什麼企業經營者要花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錢買這些進口的設備而不用便宜的國產,很簡單。國產的精度和性能完全不能滿足企業的生產需要。人家客戶看我們這種企業的水準別的什麼都不看,就看你公司配置的什麼機床,你要說國產的,人家都不正眼看你。
再說材料的話就不上圖了,我們鋼材基本用的都是日本大同和瑞典一勝百的鋼材,價格基本都在60~150元每KG,隨便一塊材料都幾萬。國產的也用,只能用在精度和性能沒要求的地方,比如上海寶鋼的S50C,價格5元每KG。為什麼企業經營者要買這麼昂貴的材料而不用便宜的國產材料,還是那句話,滿足不了需求。 好的材料模具壽命長,一套模具可以注塑上百萬次,這個帳老闆會算。
一家之言,就當管中窺豹了。(應該算不上盲人摸象吧233)
簡單說就是中國工業有量無質,還有很多路要走啊……
屬實。
作為精密實驗器材從業人員,去年我司銷售額2.5億美金,這個水平在中國同行中剛進前十。
而在中國銷售歐美日高端精密實驗器材的大大小小公司多年來穩定在100家左右。
天平這種技術含量最低只求精準度的產品,都要靠梅特勒-托利多,國內生產不出來。
還有各種試劑和耗材不用說了,國內生產出來的精確度完全不夠。
被國內廠家生產的廣口瓶割到手是不是BI了狗了?
清華施一公在頂級科研雜誌發表了幾篇文章,外行人看了很興奮。他們不知道,施手下有全球最貴的一台機器,價值1000萬美金。理論上而言,誰擁有這機器誰就能寫出文章。比較可笑的是,生產出來機器的國家用不起。不要再說國家對科研投入不夠了。中國缺的不是錢,是人才。認真肯乾的人才。
這只是科研類基礎器材。
工業上用的機床,包括製造LED晶元的MOVCD一台就是幾百上千萬美金。
賣衣服賣領帶賺來的外匯不止是換飛機了,還換了很多類似的「高端」器材。為什麼高端打引號?因為理工科類普通本科畢業生,至少天平的原理和解構知道得一清二楚吧?但工業生產能力就會導致天平製造出來,精確度就差那麼一點。這就是基礎製造業水平差的原因。
再有我們公司的零配件統統外包,中國東南亞都製造一些,非常少的核心零件和總體設計在美國本部。關鍵還是缺人才。工程設計和軟體設計人才一到位,中國就能製造出來。
這是一片非常廣大的藍海,只要去深耕,中國海量的需求會讓你站著把錢掙了。
中國百年國恥,不單是國家和民族尊嚴,更是幾代人人口素質低下所帶來的惡性循環。現在我們只是走出第一步而已,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落後,並擁有追趕的願望與基本能力。
路,還很長。200年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句大實話。
----------------------------------
對評論區幾個問題集中回復一下:
首先客觀認識自己的不足是取得進步的先決條件。你覺得自己很好了,哪會有動力去進步?
體制,它來背鍋大家喜樂聞見。但,這不科學。買設備發工資都是國家給錢,這幾十年投入隨著國家富裕由少變多而且以後會更多(搞科研的同學們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負責任的說,投進來的錢基本沒有產出。全力投入的軍事能屢見突破,那是因為真的全力,因為關乎國家危亡。你問我為什麼不所有行業都這樣,錢哪裡來?人哪裡來?
怪商人和科研人員?我沒半點這個意思,我很理解他們,商人有錢不懂行,懂行的知識分子要先富爭取帶動後富(做中間商貿易要請員工的,這也是一種帶動方式)。而這也正印證了體制論的不科學性,自由環境下資本不會流向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成效的行業。
無他,一個國家窮了幾代,失敗得像鬼一樣,絕絕絕絕大多數人們一旦有機會變富,一定是吃喝玩樂享樂為先。不信,問問你自己?
另外,昨天寫得匆忙,還有些疏漏,一併補上。
之所以站得高,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在科學界絕對是一句至理名言。
日德科技發展得不錯,因為當初美國相當無私的轉讓了全套基礎技術,日德分別再精進。
而歐美對中國的技術轉移呢?基本上是低端主動轉移,中端拿你當冤大頭高價賣,高端壟斷只要涉及一點點可能的軍工,給多少錢都不賣。
誇張到什麼地步?我們行業每家公司手上都分別有一大串的禁售單位名單,包括很多XXX所一些高校。不過最誇張的是偶然有一次發現DELL居然對西南某省一些單位禁售,不過是台電腦而已。
你說什麼?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也不盡然,不做技術壁壘,你都學去了,我們吃什麼喝什麼?你們做做衣服鞋子就好了!
好,言歸正題。歐洲日本站在美國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有了自己的技術專精項。而中國立國之初,不要說站其實是趴著的,18、19世紀幾代人醉生夢死渾渾噩噩,被人打趴不奇怪的。從毛子那裡弄了點基礎,中美蜜月期也弄了點。但我們就只有基礎的工業能力,科研那會兒都談不上。
科研和工業的關係是什麼,很多人不明白。基礎科學研究催生工業製造和技術上的突破。我們曾經沒有基礎科學,現在我們很多科研人員在做一些外人看起來很可笑的事情,買了設備重複外國已經論證了幾十年的實驗成果。為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可以如何變化。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你們來感受一下。某種用於航天科技的特種鋼用在發動機上,買到了配方買不到工藝(就是不告訴你)。什麼意思呢?鋼里加某些元素,一共有20多種工序,溫度從10-1000度,你在哪一道工序里加?在哪一個溫度加?加哪個元素?試問要做多少次實驗。
啊,這麼麻煩,我們用買的不行?
對不起,人家不賣。
那咱不玩了!
人家打過來死人了算誰的?
那咱不打行不行?
落後就要挨打。
科研和技術突破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海量的試驗堆砌出一點小小的突破,就會以點帶面在某個領域獨步天下,意思是你也可以壟斷可以掛起來賣了,而且心情不好就不賣。再以此成果的收穫反覆投入海量的研究,才是良性循環。
最後我們公司不招人了,我們公司的收入行業內中上而已,可以去別的公司試試。作為醫學狗,我不討論發動機,也不討論軸承,就說一下我們醫生臨床用的最多的東西:手術縫合線。讀研的時候我的課題需要給兔子做開腹的手術,而且要保證兔子存活。課題剛開始的時候我用的是強生的愛惜康帶針縫合線,用了一段時間覺得這個有點貴,好像是將近100塊一包?這裡記憶不甚準確,有知道的請補充。一隻兔子需要用至少兩包,我的課題至少需要入組40隻兔子,核算了一下後覺得成本有點高,就換了一款國產的帶針縫合線。結果出現術後麻醉清醒的兔子因為腹部傷口崩裂而死亡,而且不止一例。再換回強生的線,就再沒出現過這種問題。
所以。。。發動機?軸承?工業?麻煩先把簡單的縫合線做好吧。順便說一句,國產帶針縫合線的針也是難用的一比,縫個皮真是要了命。
------------我是分割線-------------
就知道評論區會炸出愛國小粉紅,手術縫合線這種東西是應該質量優先還是價格優先?脫離質量談價格簡直是呵呵噠。你便宜你有理?這種縫合線用在病人身上,實在是不能想像,是,術後病人會絕對卧床,靜養,不會像兔子一樣麻醉清醒後蹦來蹦去,但是你能保證病人不會咳嗽?不會打噴嚏?不會便秘?把手術安全寄希望於病人的配合而不是器械本身的質量,真是智商感人。洗地的各位,又要當敏感詞又想立牌坊,這恐怕不太好吧。
本人專利行業。
可以這麼說,99%來申請專利的客戶,基本是為了騙取補貼或者配合政府做一些專利工作。至於專利的技術保護點,可以說90%是瞎編的,專利法又沒規定需要生產出來了才能申請= =。
然後,來申請的客戶中,有50%是空殼公司或者民間小作坊,另外有30%是中型企業,20%是有點規模的大型企業,當然,不同的城市可能公司組成不同。在我看來,越大型的公司只不過是買更貴的機器來加工更貴的產品,技術什麼的,說白了沒有,總工程師也沒有,會看說明書把機器啟動起來,工人會照著機器把材料放進去就是ok的。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很大原因是騙點補貼比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等的回報率來的高,太高了。
老闆基本不懂任何東西,外行人指揮內行人幹活。大部分老闆還沒文化,對風水、書法、字畫倒是十分熱衷,自己的辦公室死活要掛著「上善若水」、「海納百川」等書法,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還要轉發《你真的讀懂了上善若水的意思嗎》。請保持微笑。
給你們一個資料,你們看著歡吧。
PS,為什麼評論區有人說我噴呢。
增加的廢話:工業能力,和產業水平。完全是兩回事。最典型的就是前蘇聯,誰能說他們工業能力不行?但是說到商業上的全球競爭力……無疑是和其工業水準極端不匹配的。能造一流大型運輸機,造不出一流的客機。看不明白的沒必要往下看了。
這個世界上有三件事做起來很傻。
1、錢不如王健林的小目標多就灰心喪氣。
2、國力不如美國就灰心喪氣。
3、精密加工不如德、日、瑞士就灰心喪氣。
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不會犯第一條,卻天天犯後兩條
正確的評價是,我國工業水平距離世界頂尖尚有差距,仍需努力。但是絕對談不上低下。
看看歐美日的工業發展道路,規模都沒做起來就做高精尖那是痴心妄想。如今我們才完成規模布局而已。差距還很大,這是非常正常的事。
接下來談談秘密武器。
既然是從汽車領域擴展開來的話題,我就順著說下去吧。
隨便找幾位選手。1、德國。2、日本。3、中國。
就汽車工業來說中國被甩得沒影,無論是設計創新能力還是整車質量控制都和德日差得很遠。
但是一旦進入國防領域,情況就變了。比如基於汽車工業的坦克裝甲車輛。
首先,火炮身管加工是個非常小眾的領域。需要長期持續投入。這是日本缺乏的,於是缺了一門能打的主炮,日本國產坦克就基本從第一梯隊里出局了。(日本試圖改進L44,未果。)
接下來,德國豹2系列,馳名海外。論機動加速性能幾乎要趕上跑車,論火力L44(如今的L44已近不是當初日本引進的那個了)也是公認的好炮。
但是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更冷門的技術領域——複合裝甲。特別是金屬陶瓷和作為約束結構的特殊金屬材料,還有各種奇葩的約束結構。這方面德國人真的不是很擅長。這個領域世界上有研究基礎、研發未間斷的國家也就中美了。英國人現在連坦克工廠都沒了,毛子解體大出血實在太慘,傷了元氣。)
SO事情就是這樣的。中國的製造能力橫向對比——1、火炮。大概排行老三(我不認為現在真的就能說超越毛子了,大概和毛子並列第三。)2、裝甲。這個應該是老二。英國人荒廢太久了,中國和毛子並列第二吧。3、動力。這項最弱,我也懶得扯太多。不過由於日本人不擅長此類重型車輛,姑且算作和日本人一起墊底好了。大概並列第五。4、信息化。這個在技術水平上妥妥是第二。而由於美國人沒有把自己的全部實力放到坦克裡面去,現有產品中99最新改性佔據了後發優勢。
結果就是這樣嘍,在各個子系統領域,中國往往不如德日。但是健全齊備的工業體系是個龍門,造成了最後集成的產品完全可以和世界頂尖水平一較高下。舉個通俗的例子,日本人好比說相聲的不會太平歌詞,灌口再6,那也是有點呵呵。
一直以為技術不行就該大力發展,畢竟每年真金白銀好幾百億的市場被老外霸佔,然而……請翻看評論區,各種自我洗腦和詭辯,我這還沒說重話。我以為應該「知恥而後勇」哪曾想是「閉關鎖國」啊,不知道是搔到了什麼愛國者的痛處……
影視現在「工業化」,是綜合性極強的行業,涵蓋的東西遠不是日常熟悉的攝像機照相機這麼簡單。但是依然有人是什麼都不懂也能吹一陣兒啊……知道電影工業都用什麼設備嗎……另外動不動日本啊,索尼啊,你是就知道個日本索尼嗎?
能不能多少了解點再噴?
這是徐老怪的現場
這是馮小剛的現場
能看懂這都是什麼嗎?!看懂了再給我撕好不好?這都是國內電影行業最常用的,看不懂就別在這充內行!
——————
首先,這裡面用的,沒有日本的東西,徐老怪用的,叫美國red ,是 red 武器,5K畫質
他常用的鏡頭組,一般是法國安琴或者arri
他用的腳架是義大利加通尼的「兩軸雲台」
(我扯一句,這個腳架就是模切、時空和液壓的綜合產物,如果大家說什麼鏡頭太小眾,那玩意也做不好到底是因為啥,這個東西沒有特別高技術含量,只不過是精密儀器加工)
馮小剛用的,叫艾麗莎
鏡頭組是阿萊的UP變焦系列
他用的腳架,是賽克先達腿+歐克諾油壓雲台
這裡面,有義大利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貨
就是他媽沒日本貨
—————
其他行業不知道,我們這個行業主要是輕工業產品……
照相機、電視攝像機、電影攝像機基本上沒啥國產的……
電視攝像機方面sony、松下常年霸佔
全 國 所 有 電 視 台
照相機方面,佳能、尼康常年霸佔
全 國 所 有 紙 媒
電影攝像機方面好一些,百花齊放,什麼RED、SONY、ARRI爭奇鬥豔,然而
沒 有 一 個 是 國 內 品 牌
現在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航拍領域我們走在世界前列,大疆市場份額在世界上占的比率都很大
另外就是很多輔助設備國內做的也算不錯,但都是以仿製國外品牌起家的,比如途銳斯和風車是紡薩拿、華源和新藝界仿阿萊等等,但在整體上是個上升趨勢。
至於監視器方面國內發展也不錯,但很多也是購買國外的生產線本土化,然後依靠軟體落地(軟體和編程設計更符合國內使用環境)崛起的,算是一半一半吧,比如瑞鴿、麗麗普等等
比如腳架,這玩意拆開看,就是個球頭加液壓阻尼,最多考驗下可靠性,聽起來沒什麼,但是國內的就是不順滑、用不住……國外的就是絲絲順滑……日本利拍腳架目前是電視攝像標準腳架,衛視演播室有多少攝像機就有多少利拍,大型的利拍腳架使用年限五年、十年,保養一下十幾年都能用…國內的就是不行……
光學方面不說了吧,安琴、萊卡、CPUP、祿萊、佳能、尼康、索尼、森氧………沒什麼國內牌子
錄音方面不說錄音機本身,就說杆子和豬籠……泰索克、羅德,羅德的豬籠在國內影視行業市場佔有率百分之九十九……
附件方面倒是可圈可點出了個鐵頭系列,但是還是低端攝像機附件,但是進步也算不小
說是附件做的不錯,但是在一些大製作電影拍攝現場,依然是只有人是中國的,其他所有設備都是外國造………
加油吧反正!
——
我再說個題外話,真是不吐不快,在知乎我輕易不懟人的,但是我今天就要得罪你們一下!
評論區里一些人,你懂個屁就在這說
且不說一些對這個行業根本沒有認知,分不清電影、電視設備的區別就開始評論的,還什麼婚慶什麼什麼,朋友,你知道安琴是什麼嗎?張嘴閉嘴日本貨如何如何,你知道電影工業裡面日本設備其實沒多少嗎?還一提到日本科技如何如何就是理所當然,人家日本先進啊,什麼全世界都不如日本啦云云……
你要知道,目前電影工業是個綜合產業,加通尼是義大利的、RED是美國、安琴是法國、佔美英國,這些都不是日本品牌,都是業內知名的,更不用提ARRI德國等等等等等。一說起日本來,哎呀比不上比不上
你 他 媽 弱 你 有 理 ?!
如果我們都抱著這個思想,那乾脆也別工業2025了,拉倒吧都!!!
還有些什麼奇葩言論,市場小啊,我們有技術不用啊,國外厲害啊
朋友,這些哪一個是理由?
我們就這麼弱著?就不發展這個行業了?!
有人說,品牌認知度都建立了,後入的沒機會,市場份額小啊,小眾產品不願意研發、更新換代慢,什麼什麼
那我們掰扯掰扯,國內目前在世界上知名的航拍品牌--大疆,2006年初創,2012年在世界上打出名氣。2017年世界市場份額7成,同時期的業內從業者悉數敗給了這家十年的公司,這種撕開市場的公司要懷著評論區某些人的理念還干不幹了?!
我一直很佩服大疆的匠心精神,現在他們不光放眼飛行器,相關的拓展內容如陀螺儀、下一步甚至微型鏡頭方面都要發展一下,要走在世界前列。
現在很多電影航拍鏡頭都是大疆M600系列掛載設備拍攝,大疆也排在了世界電影工業的殿堂里,下一步陀螺儀配合斯坦尼康或者易事背應用會讓大疆在這個行業里更上一層樓!
這不才是一個中國企業應該有的風骨嗎?!
怎麼就成了你弱你有理了?!
在知乎第一次出離憤怒
簡直毫無意義恕我眼拙,這段文字哪裡說:韓寒認為中國工業水平低下了……
他明明只是擔憂中國的工業水平如果和美國干,會很無力。
這怎麼就等價成他覺得工業水平低下的,
來你來教教我你的語文老師是怎麼教你的。
知乎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用戶平均閱讀水平以及他們腦洞大小的不匹配的矛盾。
我發現一點,三無小將的智商總是看不懂別人說啥
燈光照度敢情還和工業精細化程度有關了?在你能讀懂人話以前我建議不要在知乎發表評論,挺丟人的。如果熟知工業史的話這位天真的兔小將會發現,1900年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規模國家的年份。人啊,多讀點書再說話總是沒錯的
中國工業處於美國1900年和英國相對的野蠻堆量時代。
當時同樣噸位的戰列艦(那時候工業之花不是航空發動機),英國佬的船,裝甲和美國佬的比,關鍵部位一個不少,但美國佬的船更重,火炮射程更低,基本上是岸防炮塔的附屬品。
可這時候美國是什麼?美國是木船時代最大的船舶製造國。然而爛就是爛,沒有啥辦法。量堆上去了一樣要走很遠才能成為霸主。
如何擺脫這種爛樣?
美國人已經示範過了,做好,多做。
看答案的人到了60歲的時候,中國製造大概可以已經擁有精密能力了。
小將們,你們的專業課學的咋樣了?能說說看你們學啥了嗎
所在的煉化公司催化車間核心的電液執行機構也就液壓控制系統的油泵全是進口,關鍵時刻反應迅速精準,長周期運行穩定,故障少,還有大機組壓縮機,國內頂尖的某鼓還可以但是還是要幾年就得檢修一次,費用驚人,每分鐘12000多轉,換一跟軸百萬以上,同樣是中石化某石化公司的大機組從裝置開建目前為止沒有打開過,全套的德國進口。。。。沒辦法德國的機械沒得說,工程師都是家族一代一代的, 圖為半開式葉輪,和我們那種閉式葉輪不一樣,看起來比較帥,,可是曲面加工本身複雜,還要考慮動平衡,結構強度,石油化工行業大型設備的軟肋,希望基礎工業越來越得到積澱提升
當初一腔熱血投身這行的現在還有多少在?
我認識的學ME的都是學霸,特別特別聰明的人都是
畢業了你告訴我工資還不如喊麥的?!
那誰待啊…
都走了以後剩下的有沒有一腔熱血的?有
你覺得還有多少?
你覺得除了這群堅守者以外剩下的都什麼成色?中國的工人階級是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工人階級。
曾經的受過社會主義教育的老一輩工人階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人階級,這一點在國企之中尤為明顯,以廠為家這種觀念在新一代很少看到了。
問題在於精分的價值體系,要求你奉獻的時候不停的強調工匠精神,實質不是精益求精等社會主義精神嗎?在給你報酬的時候卻按照資本主義的方法結算,使你勉強能養活起自己。除此之外其他什麼東西都不能想。
試問在這樣殘酷的現實下,有誰能做到我們的產業工人這種成績,他們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韓寒說這話的時候,他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已,他只看到了問題,而且是問題的一部分。
沒什麼意思。
每天悠哉悠哉不用為生活奔波的德國人產業工人當然容易出工匠了。
每天為生活奔波,為養家糊口發愁的中國產業工人想的更多的是在哪裡找點零活干補貼家用,這種情況怎麼能厚顏無恥的職責我們的產業工人!
某院的集團公司特級大師,年收入也就十二三萬,很多時候達不到的,其他一線工人是什麼情況自己想。
產品不掙錢么?供養了多少無用之人!
20170711更新
原來只是看了某人責怪工人階級有感而發。
評論區說我沒有直接回答,下面我直接回答。
韓寒說的不錯,有很多問題。
就拿原材料來說,我們買到的原材料和市場上民用買到的是不一樣的,國內原材料市場太扯淡。
集團專門出《合格供方名錄》來指導,這些廠一聽是航天部門需要的原材料,需要合格證的,價錢經常翻倍。民用的就很便宜,大家猜猜為什麼?
用的材料,有時候急需的,拿回來一看,又是外國的。沙特一威脅卡達,導致氬氣緊缺,沒辦法的。
問題是有,眼光放長遠點,原來想有問題都沒機會有,我們的產業能力正處在爬坡階段,慢慢都能好起來。
有個東西,好像只有荷蘭有,一公斤上百萬美元。經過努力,我們做出來了,整個流程能降到原來的千分之一,可能還有各種問題,韓寒這種這時候就會提出各種問題,可你不看看價格差距,慢慢的我們的工業能力越來越好。
同時非常感謝韓寒們,正是他們的言論,讓大家注意到我國工業的現狀,也使輿論更多的關注到這裡,對於盲目樂觀的非相關工業黨們來說也是一劑清醒劑。天天嚷嚷「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基本上沒有幾個干工業的,看點雞血文就瞎逼逼,整天盲目樂觀胡說八道。
這東西說說得了,別當真,真有那份心,好好做好本職工作比嘴上說說強的多。
好久沒有回答類似的問題了!真的是看不到出路啊,數控技術,專科畢業。當時還性質勃勃的想升本,&<機械裝備製造及其自動化&>。奈何校招過了,就去了上海,待遇不錯。一個月30天上滿。早八晚9,周末混到10點。就為了1.5倍的加班費,到手5100左右。半年學成,跳過兩次槽http://www.zhihu.com/question/32729247/answer/111285300,具體就不再介紹了。反正我已經辭職,自學前端3個月了!
製造業不景氣大抵是國家不重視,4.0都拿去搞科研了,開工資和我們無關!那麼多加工廠,不論是小到精密儀器,大到汽車飛機的零件,摸著良心,機床有多少是用自己生產的?設備都靠進口了,更別說技術了,這行留下來的都是些老經驗的人,或者已婚男士,拖家帶口,反正這工作餓不死人,你也賺不了什麼錢。
貌似扯遠了,在中國製造業時間和人力才是第一生產力,24小時不間斷的生產,單班12+小時的工作時間,嚴重透支人們的壽命。你和那些土老闆談技術?你知道我租的廠房多貴嗎?知道機床使用許可一個月快到了嗎?啊,想用發那科機床,知道華中數控,國產三菱便宜幾倍嗎?刀具壽命到了改參數啊,切削液不夠加水啊!
這個大致說一下,學的是機械,目前在某合資汽車企業搬磚,做項目管理,其實和機械的邊有點遠了。。。
我思考這個問題也有一段時間了,試著從自己接觸到的機械,汽車行業一答,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1 為什麼中國的工業產品和水準會給大家一種低下的感覺?
2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3提升的方法是什麼?
寫到哪算哪吧
1 為什麼中國的工業產品和水準會給大家一種低下的感覺?
韓寒文章里所說的算一部分事實,但不是全部的事實,中國造不出像樣的發動機和能製造發動機是完全兩碼事。
中國具有全世界也只有美帝可比的全套工業體系,如果把歐盟看成一整體也算,可以說,基本沒有中國製造不出的東西,但是具體到分門別類的工業產品,能夠給大眾造成水平高低印象的,情況就天差萬別了。
我之前在上一個公司做變速器工程師的時,公司開發某款銷量巨大的變速器,為了降低成本,將一批小件切換為國產件,然後就出問題了,汽車在行駛5000公里後,出現大批次的某處密封圈漏油現象,恰好是更換為國產件的零部件,想了很多辦法,與供應商現場解決 拆裝,都解決不了,最好實在沒辦法,只好切換回日本的進口件,具體的價格差是多少我記不得了,只記得大約在8倍左右的差距,這對於產品來說是很大的價差了。
看到這裡大家會說,你看國產件就是不行吧,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我們平時都會接觸到這樣的例子,事例多了就會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工業水平低下。
喂完待續。。。
2016.10.08更新
這樣的例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的比較多的,例子多了,難免會得出中國工業水平低下的感覺。但是事實上,中國的工業水平真的低嗎?我個人不覺得,中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原材料,物流,粗加工,精加工,高尖端,也包括相應的質量體系,生產工藝、程序,維修保養,可以說,具備了生產任何工業品所需的全產品鏈的配套設施,供應鏈,這個是非常厲害的,保障了中國不會再輕易受到其他國家的封鎖和要挾。我不覺得這樣的一個完整工業體系能夠稱之為水平低。
正如前面那個例子,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覺得德國的刀好,日本的電子產品牛,美國的飛機棒,然後一對比國產的玩意兒,又不好用,丑,工業設計差,還用不了幾天就壞了,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工業水平低下。這兒要考慮到一個因素,成本的問題,借用一句老話,拋開成本談質量,都是耍流氓。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所謂的這些中國工業產品成本達到國外的水準,質量就能與國外產品一樣了嗎?
2.原因是什麼?
首先說說工業產品的形成過程,以普通的消費品為例,從最開始到消費者的手中,需要有最開始的商業論證,市場調研,初步設計,詳細設計,數次試生產,投產。生產的過程又包括零部件原材料的選取,原材料粗加工(車銑刨磨鉗),精加工,運送到甲方工廠,倉儲,線邊,再到最後的甲方工廠裝配。想一想,這中間多少過程,一個產品有多少供應商? 一個普通的工業品,數十家供應商不算多,汽車這樣的大件,整車2、3萬個單獨零部件,幾百家也不算多。而針對每一個零部件又涉及到單獨的設計,加工製造過程,質量保障等等。
所以,現在的工業產品,消費品,即使是你身邊的中性筆,滑鼠,都是經過非常複雜的工業過程,非常多的生產過程,由非常多的上下游供應商而形成的,中國目前具備完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在這些所有的過程中,大部分與國外都有一定的差距,而這個差距目前很小,並且將來會越來越小,並超越。
舉個栗子,原材料差一點點,粗加工的時候,圓度差一點點,表面粗糙度差一點點,裝配的時候,精度再差一點點,可能所有的這些每個步驟都只差一點點,但是最後的累積出來的偏差和質量,卻是非常大的,這個道理,製造業的朋友應該都懂。
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人要問,中國不是世界工廠嗎,國外的產品供應商不也在中國嗎?為什麼國產的產品用的同樣的供應商產品還是有差距?這兒就要說說,成本的問題。同樣的供應商,國產產品和國外產品給供應商的質量標準有很多事完全不一樣的,舉個栗子,前段時間特火的日本馬桶蓋,被大家八出來,其實代工的是國內的廠家,網上紛紛一片罵聲,覺得這是崇洋媚外,憑什麼中國的產品出去轉了一圈,然後就高價賣給國人了?就因為,國內公司和日本公司要求的質量標準不一樣!再舉一個汽車行業的栗子,合資企業,自主品牌,進口車在中國的供應商都是同一家,比如我們常用的天窗,可能都是用的某法,拋開設計的因素,質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啊,材料不一樣,生產過程也是不一樣的啊,特別是質量標準,提高一個等級,那就意味著大把大把的錢啊,至少我了解的自主品牌在與供應商談價的時候,那叫一個狠。。其實,也是砍下了不少水分。
委婉戴旭
20161013 更新
說一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人才,一句話,這不是一個尊重工程師的國家。作為一個機械畢業的學生,對於當初選擇了機械這個行當,當初懷著對各種高大上機械的憧憬,投入了這個學科,現在說來沒有一點後悔是假的。全國各大高等院校,機械專業基本都是除了部分文科學校一樣,都是必有的專業。
其實,從高考開始,大城市的孩子們,報考傳統機械和土木一類的學科已經很少了,而機械專業的畢業生,畢業之後或者幾年後還留在機械或相關行業的,有多少?很多人一畢業,費勁力氣一定要找與IT相關的工作,以後直接轉行,有的人考研,報金融,報計算機,想的都是離開這個行當。
中國不是一個尊重工程師的行業,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不會向工程師傾斜,這就造成了人才不會向這一行業聚集,而在機械行業發達和頂尖的德國日本,這種情況是反過來的,舉個栗子,我司的德國藍領技術支持,一輩子就在廠子里幹了,人家掙的錢不比在公司里的高級經理要少,你說說,這種情況,在中國,可能實現嗎。
第一次獲得這麼多贊。。。。。。。。。。。。。。。。。。。。。。。。。。。。。。。
本人本科學的機械,高考之後聽從胡主席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召,到東北求學機械。還沒摸到門道,胡主席就下去了。
開玩笑,認真答題。
舉幾個例子吧,畢竟水太深了。
聲明:只是一個機械本科生的自我認識。
1.機床是機械之母。幾乎所有機器都帶經過機床加工。可是現在從國外幾千萬的機床買回來,安裝不起來。有說明書,但是自己安裝精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很尷尬。這是我們畢業設計的導師聊天的時候說的。
2.之前有個機械部件從國外採購,幾十萬,很簡單的結構,怎麼講價都不行,後來國內有相類似的東西了,價格立馬降到幾萬塊錢。還是買國外的,因為好用結實。
3.去東北的一個機床廠,全國應該前幾名的。感覺很失落,和一個主管聊天,他說現在能和西方保持30年的差距就算很不錯了。
4.還是那個機床廠,每年拿著好幾億的研發經費做了個系統,說是什麼全球領先技術,後來才知道仿的德國的系統。。。。。。。。。。。。。。。。。
補充第一次。
1.今年已經畢業了,學了機械,最無語的就是和爸爸這輩人的交流。因為爸爸這輩人多少都是軍迷,每天消息來源又都是「主流媒體」,總感覺我們軍事很牛逼。分分鐘趕英超美,大山裡總有秘密武器,總是低調不外漏。一開始還爭論一下,後來懶得爭論。如果國家真有那麼厲害的,故意韜光養晦,讓大學,社會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那我只能說zf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機械這個行業水很深。經驗積累很關鍵。先不說教學質量怎麼樣,感覺課程設計就有問題。大學只是高中的延續,知識僅僅出現在課本上。要知道,機械可是工科。學木匠都帶跟著師傅學好幾年,何況原材料是種類繁多,結構更加複雜的機械。
聽老師說,德國機械行業,是老師帶幾個學生,一帶就是好幾年,從擰螺絲釘到造飛機,那是一步一個腳印。經驗技藝,就這麼傳承下來了。
3.一塊抹布的力量。
之前中國有個汽車公司,買了外國(好像是德國)發動機的流水線。國內生產出來的發動機,百公里加速度總是達不到設計要求。可怎麼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經過交流溝通,一大幫人浩浩蕩蕩去人家車間學習技術。結果發現人家工人在缸體出來的時候,都用抹布把缸體內壁擦拭認真擦拭幾遍。
回來也用抹布擦,結果性能果然提高很多。老總笑曰「花了幾百萬就學會了怎麼用抹布。」
中國工業水平不低,至少在食品工業上是這樣,但中國人付不起或者不願意付相應水平的高價。
我國出口日本的魚類蔬菜都有嚴格的標準,稍有差池就是全部退貨。2006年以前舟山曾今有一段時間菜市場出現了很多以前必須預定,還不一定買得到的主要出口日本的魚。原因是日本方面發現某幾批魚某幾項指標超標了,於是全部退貨。貨主為了挽回損失,以兩折的價格出售。即便這樣一條活魚也賣到了150元的高價,要知道這是2006年以前的150元。當時中國沒有幾個人持續消費這樣的魚,而日本這種人就太多了。
這是農業。我國的食品工廠也分為內銷廠和外貿廠。現在看著好像有些食品國內外的價格差不多,國內價格好像還高一點。但這是沒考慮出口退稅等對出口企業的優惠政策,考慮到這些就會發現外貿廠生產外貿商品的收益比內銷廠要高不少,也就是說賣東西給外國人比賣給中國人要賺錢。我國一直在補貼出口企業鼓勵他們多出口多收外匯。我因為工作原因接觸過內銷外貿都做的企業主,他們都曾今表示內銷貨要做到外貿貨的水準價格會大幅上漲,以現有價格連保本都難,賺錢根本不可能。然而真漲價了,立刻就會失去大片的市場,因為他們目標顧客中的絕大部分支付不起或者不願意支付高價。
套用拿破崙的話:民眾假裝關心本國工業(又不願意掏錢買高價質優的產品),企業只好假裝自己在生產物美價廉的工業品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雖然有了長足和較快的發展,綜合國力也已位居當今世界前列,但是,在某些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我國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其中,最影響整體工業發展水平的就是材料和裝備製造業的落後。這造成了中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存在短板,而且有些短板可能是致命的。
韓寒說的汽車發動機,中國當然是可以造的,而且很多年前就造出來了。但是,考慮到韓寒賽車手的身份,這個「像樣的」標準估計也遠高於常人的標準。就實際情況來說,中國的汽車發動機製造水平,尤其是自主研製的發動機,在耐用性、經濟性等等很多方面距離世界先進水平確實是有很大差距。軸承和承壓件也是,能造,造的也能用,但是,高強度的還是需要進口。
舉第一個例子:大家都見過割草機,可是大家注意過沒有,那割草機的發動機是什麼牌子的。據我觀察,絕大多數割草機的發動機都是日本貨,不是honda就是yamaha。為什麼中國能造火箭,能造萬噸巨輪,能造核潛艇,卻連一個割草機的發動機都需要進口。很簡單,中國不是不能造,而是造出來的又笨重又不耐用,算起來,還是買日本貨經濟划算。
第二個例子:你見過實驗室有幾台重要儀器是國產的?說實話,我見過的國貨屈指可數。中國的大學、科研院所所謂的實力標誌里,肯定少不了有什麼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科研儀器。隨著現在中國大學不斷擴張,科研院所不斷增強所謂的科研能力,必然需要大量進口這些個昂貴的儀器,為外國公司貢獻大量的國民財富。
第三個例子: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你的身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等電子產品,基本沒有100%國產的,即便是100%中國製造,也很難保證中國掌握核心技術。
綜合來分析,中國的工業發展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結構不合理
我國裝備製造業普通產品總量過剩,而體現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卻不能滿足要求。機械產品進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長期以來缺乏具有工程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較高的成套裝備市場不得不讓給外商。
第一、經濟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裝備已形成依賴進口的局面。
2001年,全國進口裝備製造業產品額1100億美元左右,佔全國外貿進口總額的48%左右,出口為1000億美元左右,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8%左右,進出口逆差為100億美元左右。2001年當年進口用匯摺合人民幣9130億元左右,加上各種費用可達10000億元左右,而當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工具、器具購置費只有8834億元。雖然進口設備不完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但進口設備仍占國家建設投資中的很大部分。據統計,光纖製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和膠印設備的70%由進口產品佔領。
第二、系統設計,成套能力薄弱。
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裝備製造技術水平最直觀、最集中的表現。改革開放20年來,通過引進技術、合作設計、合作生產、自主開發等多條途徑,已能生產大批高水平、高質量的單機產品,但由於對工藝流程研究不夠,沒有掌握系統成套技術,缺乏一批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供應商,大量的成套設備市場不得不拱手讓給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單機由國內企業製造,但大部分利潤卻被外商拿走。
二、技術創新薄弱
技術創新已成為制約我國由世界加工基地轉變為世界製造基地的關鍵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術依賴從國外引進。
主要機械產品的大部分技術依靠從國外引進,原創性產品和技術極少;而企業又不能處理好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關係,缺乏消化吸收及創新的資金和優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製、實現國產化的低層次階段,尚未形成自主開發的良性循環,有些技術經過一段時間後還要重複引進。
第二,裝備製造業發展嚴重滯後。
裝備製造業是製造業的核心,製造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裝備的現代化。我國裝備製造業占製造業的比重明顯偏低,發展嚴重滯後,已帶來嚴重後果。
基本上,中國的工業存在的問題也就這麼大點,說好聽了,是不合理與薄弱,說嚴重了,是致命。大家想想,萬一國外公司拒絕向中國出口裝備和技術,我國的工業將面臨的調戰不亞於釜底抽薪。愛好軍事的朋友可能知道著名的「東芝事件」:上世紀末,日本東芝公司賣給前蘇聯幾台五軸聯動的數控銑床,結果讓前蘇聯用於製造潛艇的推進螺旋槳,上了幾個檔次,使美國間諜船的聲納監聽不到潛艇的聲音了,所以美國以東芝公司違反了戰略物資禁運政策,要懲處東芝公司。我也曾經聽說過,國內有一家工廠也是進口了數控機床,美國公司派專人監督使用,在放機床的廠房安裝了攝像頭,全時段監控,就是為了防止我們使用它製造軍工產品。
好了,踩完了,應該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了。不過也別悲觀,建國60多年,我國的工業基本上是從一窮二白走到了今天。高科技方面,我們是世界上第三個發射探月衛星的國家;製造力方面,我們把Made in China撒遍了全世界。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努力吧!
我入行不深,說說我自己的感受吧。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指正。
機械行業來說,我國從業人員的設計能力整體不是很強,但老外能想到的點子我們基本上就能抄過來。但是這個並不是說能設計出來就ok了。關鍵是怎麼造出來。
製造上我們國家的水平就差太多了。舉個例子來說,同樣類型的軸瓦,國產件和進口件在耐用程度和故障率上相差太多。還有如果機器負荷多大或者新開發的機型的話一般我們會選用進口件保證質量過關。
雖然我們被稱為製造大國,但是你會看到精密一點的機床,好一點的生產線都是進口的。我們遠遠沒有達到製造強國的水平。
以上是民用機械工業,至於軍工我了解不多,不好多說。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蘋果此次發布ResearchKit,成立醫療調查項目?
※你怎麼評價播客《IT 公論》第一期?
※為什麼特效中會出現人走路浮在地面上的問題?
※人類可不可能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樣,其實一直處於另外一個高等文明的觀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