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十大將軍誰最能打?


這個事,就我個人看法,

單純從軍事治軍角度上來說,最推崇的還是育帥林彪。

按照膽略氣度,為人品格上來說,最尊敬石帥彭德懷。

當然了,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

—— 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

所以說呢,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的勝利,貢獻和功勞最大的,還是得看這位:


第一元帥,紅軍之父,全軍總司令居然被如此忽視,嚇得我一愣一愣的,於是趕緊上網搜一搜,找了一篇也許有點理論依據的文章,僅供參考(完全是轉過來的):

長久以來,縱覽國內軍事電視和連續劇,往往把共產黨軍隊永遠的總司令朱德描繪為無能人物,把他當成毛澤東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附庸,甚至認為朱德是靠毛澤東才能位居總司令一職,這難免給人疑惑。歷史究竟是怎麼樣的:

自打上世紀50年代後期,多年來,某些影視片以及文藝作品,把我軍的主要創始人,歷史上被各界公認的「紅軍之父」,我軍永遠的總司令,共和國第一元帥——朱德,塑造成一個唯唯諾諾,平平庸庸,人云亦云,無所作為的人,一個軍中的擺設,甚至連他的下級和部將都不如。這不但醜化了朱老總,而且也是對我軍的貶低。因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支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軍隊,長期以來,居然是由這樣一個窩囊的統帥來指揮,那真是貽笑大方。


朱老總,從我軍設立總司令一職起,直到1954年10月撤銷,一以貫之,一直擔任這一崇高的職務,從來沒有更換過,以後也不會再有。所以我才稱其為我軍永遠的總司令。而總政委一職,則數易其人,多次易手。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他是造詣高深的軍事指揮的行家裡手,因為他是我軍無可替代的駕馭戰爭的巨擘。

朱老總與游擊戰運動戰

在殘酷激烈的戰爭年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敵強我弱,我軍作戰的主要戰略戰術原則是採取游擊戰和運動戰。而這一作戰原則的提出者和創始人首推朱德。我這決不是標新立異,危言聳聽,這是由毛主席的著作所證明了的。毛選四卷第一卷(1966年7月橫排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第188頁,毛主席寫道:「我們的戰爭是從1927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是失敗了,秋收起義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的紅軍,也打了幾個敗仗,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第二年四月,南昌起義失敗後保存的部隊,經過湘南也轉到了井岡山。然而,從1928年5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很顯然,這個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十六字訣,是由朱老總1928年4月28日與毛主席會師後,帶到井岡山上來的,所以才有「從1928年5月開始」這種情況發生。

毛主席還指出,在此之前「當時根本沒有經驗」,說明在朱老總未到以前,他是不知道這一戰略戰術原則的。聶帥於1986年12月1日在紀念朱德誕辰100周年的講話中闡明「朱德同志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後上升到理論,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訣,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他的話,有力地印證了毛主席在上面的敘述,證明朱德是游擊戰「十六字訣」的創始人,毛主席是肯定者和應用者。

此外,當年井岡山時期的老將領和老戰士,也多有記述。例如楊至成、何長工、宋裕和、范樹德、龔楚等。他們曾經回憶說:「朱毛會師後,原來井岡山的同志們紛紛奔走相告,說『這下好了,來了個會打仗的』,又說『朱軍長有一個禦敵的十六字訣』。」參加南昌起義,時任南昌軍官教育團總務處處長的趙鎔老將軍,在1983年6月14日接受中央文獻研究室黨史工作者的訪問時,他說:「你們寫朱德同志的傳記,有一件事提醒你們,就是關於『十六字訣』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來的,其實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來的,他是在許多地方做過試驗的。最早起源於1913年,他在滇南箇舊戡亂、剿匪。」他又說:「我就曾問過他,『十六字訣』不是您提出來的嗎?怎麼成了毛主席提出來的了?他說:只要對革命有利,誰提的都一樣」。朱老總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與他的一貫風格一樣,表現出極其博大而寬厚的偉人胸懷。

關於運動戰,毛選四卷第一卷,在同一篇文章的第214頁寫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是運動戰的戰略戰術原則。而這一原則,是早在1925年,朱老總在蘇聯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軍事訓練班擔任學員隊長和軍事輔導教員時,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國內怎樣打仗」的問話時就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這是有明文記載的。而且,這句話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是朱老總用他自己的家鄉話來形象生動地表述自己的運動戰戰略戰術思想。毛主席把它寫在這裡,同樣也無異於告訴世人,這項著名的運動戰戰略戰術原則,其發明權是屬於朱老總的,他僅僅是接受運用並發揮。

上述史實,特別是毛主席自己的表述,白紙黑字,鐵證如山。

如此說來,對於我軍游擊戰和運動戰戰略戰術的鼻祖是朱老總的結論,難道還有什麼可以值得懷疑的地方嗎?還有必要再去爭論不休嗎?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部分其源頭是朱德的軍事實踐

毛主席的特長是軍隊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組織工作,理論工作,還有政權建設和政府工作,他特別善於總結汲取和發揮,擅長寫作,這些也正是他作為總政委的分內工作。作為總政委,後來作為軍委主席(我軍自抗戰以後,就不設總政委一職,軍委主席實際上兼有總政委的職責),他還參與部隊作戰行動方針的制定和戰略部署的研究。但是,他不是「萬能匠師」,他從來沒有替代過總司令的工作,他的工作範圍,沒有超出過總政委。

擅長行動方針的制定與戰略部署的研究,並不等於會打仗,而且戰略決策也不是由總政委一人決定,他負責起草命令和指示是代表軍委,並不是他的個人意見。打仗光有戰略部署不行,還必須轉化為具體的軍事行動,必須善於戰場指揮,必須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和具體的軍事專業知識。比如熟知各種武器裝備的性能,殺傷威力和殺傷範圍,各種兵器兵力的火力分配和協同,各軍兵種的戰術配合與協同,各種戰術動作如何實施,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進行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等,如何具體組織部隊行軍、宿營、隱蔽、警戒、偵查、包圍、進攻、退卻、掩護等,還要熟悉部隊的各種條例條令等等。這些,作為總政委的毛主席,他是不熟悉的。例如,1928年3月由於誤傳毛主席被開除黨籍,任命他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他表示為難,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而這「軍旅之事」正是朱老總、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等軍事統帥與戰將的擅長。特別是朱老總,戰略戰術兼優,在戰爭年代,黨中央毛主席在軍事指揮方面主要倚重於朱老總。事實上,在紅軍初創時期,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期,在軍事上,毛主席主要是向朱老總學習的,他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善於運用善於發揮,他與朱老總合作,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績,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人民戰爭思想。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毛澤東軍事思想,其核心部分的源頭,是朱老總的軍事實踐,這也是「紅軍之父」的美譽歸於朱老總而不是毛主席的緣由所在。


上面一節關於游擊戰運動戰提出者的論述,就是這一結論很好的證明。所以,科學地講,準確地講,實事求是地講,「毛澤東軍事思想」應當稱作「朱毛軍事思想」。

智勇雙全,軍政兼優的朱老總

回溯當年,南昌起義失敗之後,朱老總一枝獨秀,率領南昌起義碩果僅存的一團勁旅,僅以八百壯士,與敵人巧妙周旋,殺出一條血路,然後秘密隱入老同學范石生部,弄得國民黨軍莫可奈何。他所率領的這八百位勇士,鑄成了我軍的第一支鋼鐵雄師,即後來井岡山上著名的紅四軍第二十八團,僅該團一個團隊,就產生了我軍的三位元帥,一位大將,這在我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獨一份」。我軍兩位有著赫赫戰功的著名戰將——林彪與粟裕,都是出自朱老總統率的這八百壯士內,這決不是偶然的。

朱老總所諄諄教導的作戰方法:「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看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打什麼仗」,他們做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林彪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在總結作戰經驗時,還多次談到江西中央蘇區反圍剿時的經驗,他提出的許多新的戰略戰術原則,還是植根於江西蘇區時代,而其源頭,正是朱老總。粟裕大將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這一時期時,滿懷深情地描繪道:「進到石徑嶺附近,這裡都是懸崖峭壁,地形十分險要,只有一個隘口可以通過,卻被反動民團佔據了。這時朱德同志突然出現在隊前,他一面鎮定地指揮部隊疏散隱蔽,一面親自帶領幾個警衛人員,從長滿灌木的懸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敵人的側後發起進攻,敵人驚恐萬狀,紛紛逃跑,給我們讓開了一條前進的道路。當大家懷著勝利的喜悅,通過由朱德同志親自殺開的這條血路時,只見他威武地站在一塊斷壁上,手裡掂著駁殼槍,正指揮後續部隊通過隘口。」粟裕大將總結道:「鐵的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革命英雄,不是別人,乃是百折不撓,大義凜然的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

從范石生部出走後,緊接著他又率部發動了湘南暴動,集結起近萬人的大部隊於1928年4月浩浩蕩蕩殺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共同開創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割據新道路。朱老總上了井岡山,使得井岡山上革命軍的兵力增加了十倍,超過了萬人,引起了敵人的恐慌和注意,開始對井岡山進行較大規模的圍剿,但都被朱毛領導的工農革命軍一一擊破。這些戰役戰鬥的戰場指揮者不是別人,正是朱老總。

湘南暴動,是我軍初創時期的最大暴動之一,其規模超過秋收起義,朱老總是我黨我軍唯一的參與領導了兩個大暴動的高級領導人。


他率起義軍余部轉戰粵閩贛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隊伍保持不散,而且屢戰屢勝,除了他具備高超的軍事造詣以外,更是與他對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視分不開的。他在艱苦的轉戰過程中,不忘黨的宗旨,在關鍵時刻,領導了著名的「贛南三整」。經過「贛南三整」,即安遠天心圩的思想整頓、大庾的組織整編、崇義上堡的軍事整訓,使部隊獲得了新生。隨朱德轉戰的陳毅說,如果沒有總司令領導「贛南三整」,這個部隊肯定會垮台。「贛南三整」前後20天左右,與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在時間上相近,在做法上類似,同「三灣改編」一樣,對以後的整黨建軍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在有的電視劇,把朱老總描繪成一個不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的人,不但是對朱老總本人的歪曲,也是對我軍成長壯大歷史過程的嚴重歪曲。

第四次反圍剿中的朱老總

蕭克老將軍在談到井岡山的鬥爭時說過:「而展開軍事鬥爭,打破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進剿』和『會剿』,在井岡山時期主要是朱德指揮戰鬥。」(蕭克:《朱毛紅軍側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其實,在後來的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的軍事指揮方面,特別是戰場指揮,主要的也是朱老總。毛主席是總政委,他擅長的是政治工作,他也是軍事家,但他是軍事戰略家,他不是戰場指揮家,他不到前線指揮戰鬥。如果像某些影視作品那樣,毛主席萬能,那還要總司令幹什麼?毛主席兼任好了!

關於第四次反圍剿,現在還有人說是「毛主席的影響」,甚至有人說是「周恩來指揮的」。我們來看看事實:


1978年11月10日,在中央文獻研究室為收集軍史資料訪問何長工老將軍時,談到中央蘇區反圍剿,何老提高聲音,氣憤地說:「我們要特彆強調總司令在這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的作用。有的書上說,由於許多幹部受到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的影響,所以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他們為什麼不提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朱總司令呢?離開了總司令誰去指揮?你把總司令擺在一邊,誰下命令?第四次反圍剿把總司令放在一邊行嗎?在講第四次反圍剿時,許多人不提總司令,我說他們別有用心,割斷歷史。」

第四次反圍剿,當時毛主席已被撤銷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而李德等人尚未來得及直接掌控軍事指揮權,周恩來剛剛擔任總政委,對部隊和敵情尚不十分了解。所以,重任自然就全部落在了朱老總的肩上。朱老總不負眾望,以他一貫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指揮紅軍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蔣介石哀嘆「此次挫折,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是歷次反圍剿戰役中取得戰果最大的一次,消滅敵人三個師,繳槍萬餘支,大炮40門,新式機槍300餘挺,這是前所沒有的。戰後,紅軍學校開辦了「機關槍訓練班」,朱老總親自到訓練班講話,鼓勵學員。劉伯承校長指示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兼特科大隊政治委員趙品三編寫了一本《機關槍教程》作為訓練班學員的教材。1959年,軍博開館時,趙品三前往參觀,在紅軍館內的櫥窗里還見到了這本當年他親手編寫的教材。

順便提一提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朱老總:

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全面控制了中央蘇區的黨政軍大權。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在初戰黎川失利後,李德提出「以堡壘對堡壘」的口號,採取「短促突擊」等錯誤的戰法,致使廣昌戰役再度失利。戰至8月,北線和東線相繼被敵突破,西線與南線吃緊,中央蘇區四面告急。李德無計可施,稱病躲避,朱老總毅然重又擔負起指揮重任,收拾殘局。朱老總乘機部分改變錯誤的打法,指揮紅一、九軍團等部,發揮運動戰的特長,在東線取得溫坊大捷的勝利,殲滅李延年兩個師四千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這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唯一的大勝仗,使苦戰一年的紅軍得到最大一次補充。但是,局部的勝利已無法改變全局的敗勢,到九月下旬,中央蘇區已經縮小到只有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長汀數縣的狹小地區,不得不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

鐵的事實證明,朱老總的軍事才幹是第一流的,他不需要接受別人的「影響」,倒是別人從他那裡學到了許多東西。


當前,某些「歷史」片刻意把「朱毛紅軍」塑造成「毛周紅軍」,企圖改寫歷史,這與「文革」中故意把「朱毛會師」描繪成「毛林會師」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渡赤水的軍事指揮者是朱老總,四渡赤水並不神奇

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繼土城戰役之後又經歷了四渡赤水的軍事行動,其目的是改變過去硬碰硬的打法,採取避實就虛,尋找敵人薄弱環節,機動作戰,以求取得戰場主動。當時擔任中革軍委主席和紅軍總司令的朱德是這次軍事行動的實際指揮者。

1932年,中央規定:作戰指揮權屬總司令、總政委,作戰計劃與決定權屬中革軍委,關於行動方針中央局代表有決定權。朱德擔任的職務都是擁有決定、指揮戰役實權的職務。早在1934年12月18日通道、黎平會議決定轉兵貴州時,軍隊指揮的實權已經從李德的手中轉移到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手中。遵義會議決議規定:「仍由軍事指揮者朱德、周恩來負責軍事,周恩來是中央委託的對軍事下最後決心者,新任政治局常委的毛澤東協助總政委的工作。」

1935年1月下旬,中央紅軍首渡赤水,2月18日,完成了二渡赤水的行動,3月4日,朱德提議設立了前敵司令部,朱兼司令員,他提議毛為前敵政治委員,這時毛澤東才參與對軍事行動的直接領導。1935年3月11日,中央成立新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毛澤東才成為主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3月16日,紅軍完成第三渡,旋即於3月21日東渡赤水河,是為第四渡,至此,整個四渡行動宣告結束。從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組成立,近三個月的時間裡,朱德身為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既負責作戰計劃又負責下達作戰命令和戰鬥部署,而且有權制定行動方針供周恩來審批,毛澤東僅協助周恩來。因此,在三人小組成立前,朱德在四渡赤水的領導集體中居舉足輕重地位。

三人小組成立後,中央對作戰方針的審批權從周恩來手中轉到以毛為核心的三人小組,行動方針的制定由毛朱周負責,通過後則由毛周王負責,而貫徹行動方針,制定作戰計劃,頒布作戰命令和戰鬥部署仍是朱德的職責。可以說,三人小組成立後,毛、周側重於決定行動方針,朱德側重於具體指揮。可見,在三人小組成立前後,朱德都是主要指揮者。從時間上看,朱德參與領導了四渡赤水的全過程,特別是一渡與二渡時,毛澤東尚未取得軍事行動領導權,是由朱德全權指揮的。二渡之後,成立了三人軍事小組,毛澤東才參與領導了三渡與四渡。所以,現在有人說朱德在四渡赤水過程中只是協助毛澤東指揮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於朱德早年曾在雲貴川一帶作戰,對這一帶的地形與民情十分熟悉,對贏得四渡赤水行動的勝利也是至關重要的,敵人的電報中曾經分析道:「紅軍除朱、羅(炳輝)在滇軍做過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可見地理民情對於作戰成敗的重要性。此外,情報工作的成功也是此次作戰取勝的重要原因。土城戰役,由於不明敵情,對敵人的兵力判斷有誤,戰役結果很不理想。四渡赤水前,四方面軍將廖承志帶來的密電碼破譯法送交給中央紅軍軍委二局電報隊,可以及時截獲敵人的電報並且破譯,能夠準確掌握敵軍調動的情況(見傅鍾及鍾夫翔回憶錄),從而做到避實就虛,贏得戰場取勝的主動權,達致軍事行動獲得圓滿成功。

其實,當時中央紅軍各部隊由於不了解最高決策層的情況,對於只走路不打仗,而且多走路走彎路,致使部隊極其疲勞困苦意見很大,牢騷很多,甚至許多高級指揮員也頗有怨言。1935年5月12日的會理會議上,林彪就寫信提出「走弓背」的指責,要求更換前敵司令部領導,其它一軍團和三軍團的部分領導,也有類似意見。所以,在中央紅軍剛剛勝利完成長徵到達陝北時的1936年所撰寫的回憶錄——《親歷長征》105篇文章里,找不到一篇頌揚四渡赤水的,1952年李伯釗編劇的話劇《長征》也沒有提及此事。只是到了1964年以後,蕭華把它編進「長征組歌」的歌詞里,先是寫為「聲東擊西出奇兵」,1975年才進一步改為「四渡赤水出奇兵」,此後,「四渡」才大大的有名,甚至被神化。

由以上事實可見,四渡赤水並不像現在有人所說的是什麼「神來之筆」,「得意之作」,好像很神秘,而只不過是遵義會議後採取機動靈活,避實就虛的新戰法的結果。說白了,就是躲著強敵走。它所體現的,是集體智慧,民主決策,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順便提一句,《親歷長征》裡面收集了12首紅軍部隊當時傳唱的歌曲——真正的「長征組歌」,其中沒有任何一首歌是歌頌哪個領導人的。可是,卻偏偏有一篇文章《大雨滂沱中》,現場記錄了1935年6月25日中央紅軍和中央領導人冒雨在兩河口召開歡迎第四方面軍領導人大會的場面。大會首先由朱德致歡迎詞,然後張國燾致答詞,張國燾在講話結束時喊了三句口號:「紅軍萬歲!」「朱總司令萬歲!」「共產黨萬歲!」這個「朱總司令萬歲!」在這105篇回憶文章里,是唯一針對領導人個人的。

朱老總最早提出抗日持久戰

早在全面抗戰爆發的前夕,1937年4月12日,朱老總就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的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針對國民黨的速勝論和黨內某些人的急躁情緒,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他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抗日戰爭不是一兩次戰爭就能解決的,戰爭的時間必會長久,戰線必定會很寬。」他又利用抗戰爆發後到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集的國防會議的機會,於1937年8月11日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演說,進一步指出抗戰的取勝之道是:「實行持久戰,開放民主,動員民眾,在敵後發動游擊戰爭。」他的遠見卓識,使得與會的國民黨將領們為之耳目一新。他還就當前戰局的進展發表了預見性的論斷,指出:「日寇近日就會進攻上海」,在座的國民黨將領們對此半信半疑。結果,只隔了一天,會議還未散,就爆發了「八·一三」淞滬抗戰,與會諸將領盡皆嘆服備至。不久以後,蔣介石就接受他的建議,在廬山開辦了抗日游擊幹部訓練班,聘請了八路軍將領作教官。


與此同時,朱老總在八路軍總部出版的《前線周刊》上發表了專著《論抗日游擊戰爭》,全面而詳盡地闡述了怎樣從戰略高度上以及在具體戰術上開展游擊戰爭,以達成持久抗戰並最終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目的。1938年11月,延安解放社為該書出版了單行本。這本書,成為根據地軍民發動抗擊日寇的軍事行動的最好教材。在華北抗戰中,搞得日寇頭痛萬分的「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戰法戰術,都從這本書中吸取了營養。

朱老總的這一對日持久抗戰的戰略指導思想與毛澤東完全一致,稍後,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他的著名論著《論持久戰》。

抗日戰場上的朱老總

朱老總是在1940年5月離開太行前線回延安的,他先到洛陽與衛立煌談判,然後再轉道返回延安,他是帶著一份給予邊區人民和黨的豐厚禮物載譽而歸的。朱老總自己也即興賦詩一首——《出太行》藉以抒懷:

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

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


1937年9月,朱總司令與彭德懷副總司令親率八路軍主力三萬兩千人開赴山西太行前線,開闢華北抗戰,在武鄉縣建立了八路軍前線總部(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我軍華北敵後的抗日戰爭。他還被國民黨當局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東路軍總指揮,指揮八路軍三個師和國民黨的四個師,授陸軍上將軍銜。在他和彭德懷的領導與指揮下,八路軍首戰平型關,設伏雁門關,夜襲陽明堡,斬獲甚多,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八路軍威名天下揚。

華北各地,黃河兩岸,到處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到朱老總離開前,不足三年,八路軍主力已經迅猛發展到二十二萬人,地方武裝和游擊隊數十萬,華北各地建立了至少十一處比較鞏固的抗日根據地,給侵華日寇以沉重的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振奮,給我全軍將士以極強的鼓舞,朱老總與彭總在各根據地和全黨全軍中的聲望如日中天,八路軍聲威大振。抗日戰爭發展到後期,我軍已擁有正規軍近百萬,民兵游擊隊二百多萬,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大軍。這些成就,與朱德,彭德懷在華北的正確指揮與領導是密不可分的。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中,縱觀華北抗戰全局,在我全黨全軍中,朱老總和彭總的功勛是數一數二的,是無可比擬的。華北抗戰的開展與八路軍的大發展,為日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搶佔東北的決策與三大戰役的擘畫

日寇一投降,蔣介石立即電令八路軍、新四軍「原地待命」,卻急令蔣軍「積極推進,勿稍鬆懈」,內戰陰雲密布。1945年8月28日下午,朱老總在送走赴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從機場返回之後,馬不停蹄,立即趕往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作報告,指出:「我們要積極向東北發展,東北大有文章可做。」9月14日,根據朱老總的提議,中央果斷作出決定,把原先準備派往南方的十萬部隊和兩萬幹部轉為派往東北,並陸續將二十餘位中央委員調到東北工作。緊接著,他又與劉少奇聯名致電毛澤東、周恩來,明確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在得到複電同意後,立刻以中央名義電示全黨全軍遵照執行,並且充滿信心地指出,按此方針「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三大戰役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勝利,標誌著蔣介石20多年來在中國的統治行將結束。那麼,當時作為中共中央主管軍事的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朱德,在偉大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中,是如何對三大戰役進程作出科學預見和指導呢?

在三大戰役之前,朱老總就部署、謀划了石家莊攻堅戰,關注、支持了臨汾攻堅戰,幫助和指導了華野濮陽整軍,並條分縷析地提出了對長春實行攻堅與長圍。朱老總對這些戰役的宏觀指導則為三大戰役的全面鋪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範式。


他立足於全國戰場,從戰略戰術方面對三大戰役的進程作了全面的預示。這表現在:

1.預見三大戰役尤其是遼瀋戰役的具體進程,並第一個指出中原戰場是決戰的戰場。

1948年8月23日,朱老總在中央戰況彙報會上,就解放戰爭第三年的任務、戰略決戰的地點、時機和條件等問題發表了看法。他說:「中原戰場是決戰戰場。自古以來誰在中原取得勝利,最後勝利屬於誰的問題就能解決……」

2.對東北和濟南等戰場形勢作了分析總結,並預示1948年是決定勝負的一年。

1948年10月1日,他在中央戰況彙報會上對各戰略區進行了分析。他說:「過去我們是怕東北的敵人進關,因為進關後,不管增加到哪裡對我們都是不利的。現在敵人已不可能進關,我們可以在東北將他們消滅。」他認為「打下濟南,對我們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業基礎進行生產。山東交通也很便利,有鐵路、運河,對今後支援大兵團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大後方。同時我們可以騰出十萬餘人,再加上補充幾萬俘虜,足以對付南面的敵人。」

東北、華東戰場的進展一如朱老總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經過31個小時激戰,攻克了北寧線上的戰略樞紐錦州,取得了遼瀋戰役決定性的勝利。


3.對中原黃淮地區戰場作出預見,並預示1948年冬解決東北問題。

1948年10月16日,朱老總在中央戰況彙報會上指出:「現在打下錦州,他(指蔣介石)要撤也撤不出來了。錦州在戰略上意義很大,是關內與東北聯繫的補給與轉運基地……」,「目前主要作戰在東北,形勢對我們有利,可以打幾個好仗,在今冬解決東北問題。」「山東現在已經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許(世友)、譚(震林)可以會合打大仗(指華野內線部隊配合作戰)。」

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央在城南庄召開的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朱老總率先支持粟裕提出的「華野三個縱隊暫不過江,集中兵力先在江北打幾個大仗」的重要建議,徵得其他中央領導的同意,改變了原先的部署。他又親到豫東前線傳達中央的決定,並指導作戰部署,極大地鼓舞了華野部隊的士氣。隨後,華野取得了豫東戰役的全勝,證明了朱老總一貫戰略指導思想的正確性。

戰事的經過,樁樁件件印證了朱老總的預見。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在遼西地區全殲了由瀋陽西援錦州的第九兵團廖耀湘部5個軍10萬餘人。11月2日,再克瀋陽、營口,迫使錦西、葫蘆島之敵海運南逃。至此,遼瀋戰役全部結束,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緊接著,即11月6日,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

在淮海戰役進行之際,揮師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也聯合發起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的發起、進行和結束,同樣在朱老總預見之列。

4.對淮海戰役及全國決戰進行預測,並預示傅作義部最終將被殲滅。

1948年11月26日,當戰略決戰全面鋪開之際,朱老總在中央戰況彙報會上說:「我們正以全力與敵人進行決戰。二十年來的革命戰爭,向來是敵人找我們決戰。今天形勢變了,是我們集中主力找敵人決戰。東北決戰已把敵人消滅了,現在,正在徐州地區進行決戰,平津決戰也即將開始。」「在徐州地區,黃百韜兵團被殲後,我主力已南下打黃維兵團,黃維、李延年、劉汝明三部解決後,徐州敵人也跑不了……在華北方面,傅作義比較聰明,但他的家當只有這麼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結果仍逃不出被殲的命運。」

朱老總在三大戰役發起前夕和進行過程中,以高超的軍事謀略和精妙的指揮藝術對全國各戰略區尤其是華北、東北、中原、華東所進行的科學預見和戰略指導,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鏈接:朱德真的是個無能總司令嗎


朱總:你們誰敢稱叫主席老毛,我敢。
彭總:打不下關家堖,我撤了你番號
林總:先打錦州還是先打瀋陽?嗯,還是聽主席的吧
劉總:我們伏龍芝是最講戰術的了
羅總:戰錦方為大問題,關鍵時刻政治委員要講政治
徐帥: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賀總:兩把菜刀就是一面旗幟
陳總:你們都走了,就留我一個看山頭
聶總:紅一軍團,115師,我就問你什麼叫嫡系
葉帥: 關鍵時刻糊塗不得啊
粟總:分割,包圍,再分割,再包圍,著什麼急投降啊
徐大將:主席說了,我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關鍵時刻有錢真好
陳大將:幹嘛撕我簡歷,這都是真的……沒騙你
王大將:四方面軍需要一個代表
許大將:我和王大將情況比較像
羅大將:我是主席大警衛員
張大將:老同志需要有代表
肖,譚二大將:我們都是四野滴
黃大將:讓我來告訴你們什麼叫意見領袖

好吧,知友提醒,確實是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瀋陽是吃瓜群眾


同意@王小鷹,誰最能打或許無定論,但最被低估的應該是徐向前。
以前一直覺得十大元帥里最奇怪的就是徐向前,沒聽說什麼戰功還能當元帥,後來才知道,不是不會打,而是不讓打......
簡歷(徐向前早年加入黃埔軍校一期,並參與指揮領導北伐戰爭,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他參與廣州暴動,並指揮工農紅軍參與中國共產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之後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轉戰陝甘寧地區、進行長征,併到達陝北。後率領西路軍渡黃河北伐,但失敗。中日戰爭期間,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29師副師長,並參與開闢河北、山東等敵後根據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其率領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指揮運城、臨汾、晉中和太原戰役等,攻佔山西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向前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並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牽扯進二月逆流案。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他宣布停止金門炮戰。http://zh.wikipedia.org/wiki/徐向前)
十八個第一 http://cul.sohu.com/20060922/n245484398.shtml
在國共兩軍的黃埔學生中,徐是第一個當上方面軍軍事主官的。開始一路順風,可轉折就在長征,張國燾與毛澤東在紅軍主力進軍方向上出現嚴重分歧,張毛的矛徹底公開,毛澤東親自到徐住處,問徐意見。徐向前表示,兩軍既已會合,就不宜再分開,紅四方面軍也不宜再分為兩半,至此禍根種下,後來西征,中央為了剪除張國燾羽翼,對西路軍百般刁難導致西路軍全軍覆沒(其中最後只有李先念帶領的一支七百餘人部隊經過祁連山、抵達新疆),徐向前一路乞討回到陝北。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11791.html抗戰開始,3大主力師,僅僅為一副師長,好不容易1938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有點起色,立刻派去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又建好了。接著派去救火山東,一年之內大小戰鬥兩千餘次,日軍傷亡被俘兩萬名、偽軍為兩萬五千餘。好嘛,給點陽光就燦爛,回延安吧,去抗大當校長,一員戰將不在抗日戰場上殺敵,卻去教書,只是因為站錯了隊,國共內戰,三大戰役如火如荼,多次請戰,不許!最後沒人啃的骨頭山西丟給了他,給兵6萬,需消滅敵人30萬。而且閆錫山據城而守,本土作戰,佔盡地利。人才是壓不住的,一月時間打掉10萬,太原之戰攻城戰10萬攻13萬,完全顛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古訓,戰而勝之,山西解放。至此被雪藏,打完內戰也沒能掌兵(抗美援朝,對越反擊,珍寶島),可惜,可嘆!


答案很明確了啊。遇到世界第一的美帝,主席首先想到的就是 粟裕 林彪 彭德懷 。還用著爭嗎?


一、老師級別的應該是朱德元帥。
粟裕在回憶錄里講:「毛澤東、朱德同志指揮作戰,常常是先打弱敵。打弱敵難在選擇。判斷敵軍之強弱,需要 對敵人的各種具體情況作全面、周密的調查研究。例如部隊沿革、兵員籍貫、裝備給養、內外 關係、上下關係、軍政素質、生活習慣、戰術技術及其特點以及佔據的地形、工事條件等等。 這些僅是基本的情況。但一切的強和弱,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強敵而 未展開,雖強猶弱;弱敵作困獸之鬥,雖弱亦強等等。所以,還需結合實際作具體的分析,毛澤東、朱德同志對這一原則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我深受他們的教育。 」
.....
我跟隨毛澤東、朱德同志學習打仗所得到的深刻的體會,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 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我學到的這條道理,使我終 身受益。 」


....."。聊以自慰的是,我在毛澤東、 朱德同志領導下學會了帶兵打仗。"
可見,朱德是粟裕軍事上的老師。

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粟裕,應該是十大元帥十大將裡面最能打游擊戰的人。

粟裕打游擊戰時,在毛的十六字訣基礎上總結的游擊戰對策,已經非常高超,十大元帥無出其右者。羅列如下:

「游擊六原則:
(1)以小的犧牲換取大的勝利;
(2)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
(3)支配敵人,掌握主動;
(4)積極進攻,絕少防禦;
(5)飄忽不 定,出沒無常;
(6)越是敵人後方,越是容易成功。 」

「作戰要領:
(1)反敵人之道而行,並竭盡欺詐之能事,敵進我退,敵集我散,敵大我避,敵小 我欺,避實就虛,聲東擊西;
(2)不要企圖太大,只要常有小勝;
(3)站在敵人翼側、後方和圈子 外圍,不為敵人所合擊;
(4)一切作戰行動必須迅速、勇猛、堅決,遲疑猶豫就等於等死;
(5)注 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襲擊,只要槍彈一響,刺刀就要殺到敵人的肚皮上去。」

「隱蔽我們的行動和企 圖是我們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總結了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電光形、回馬槍,東 去西返,早出晚歸等許多方式,做到飄忽不定,出沒無常,使敵人無法捉摸。行軍沿途的痕迹 要留專人殿後負責消除,壓倒的草要扶起來,腳跡要抹掉,有時則在與我們行動相反的方向弄 出痕迹,迷惑敵人。 」

為啥講以上這套無出其右吶?主要是抗日期間,粟裕用這一套,在人口稠密地區搞根據地,且完全成功。
毛朱搞革命的根據地,包括抗日根據地全部都是在貧窮地區搞,在人口稠密的較富裕地區搞根據地,除了粟裕搞成了,其它元帥大將,在解放戰爭前,從無成功實踐。

當時中共在全國控制了九千萬人口的根據地,僅粟裕就控制了其中的一千萬人口。
並且利用這塊根據地消耗了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五千人左右,為此這個旅團到了四三年撤銷了番號補充兵員重組成第六十四師團。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僅用一萬多部隊就控制了這一千萬人口,跟中央蘇區當年以十餘萬軍隊才能控制三百多萬人口的低效相比,績效比極高。

三、最能打運動戰、攻堅戰的還是粟裕。
他以代司令的身份組織和指揮了許多經典之戰。
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在他擔任豫皖蘇軍區司令期間發生在豫皖蘇軍區的戰役:碾庄戰役和陳官莊戰役,此兩者後來被黨史研究者稱作淮海戰役的組成部分。所謂淮海戰役由粟裕掌控的部分是以三十餘萬部隊對抗國軍的六十餘萬部隊,最終把國軍包了餃子。
國軍害怕他到這樣一種程度:聽說他要打仗,就將十餘萬甚至數十萬軍隊撤退逃亡。
黃伯韜毀在碾庄,就是在撤退途中毀損的;杜聿明毀在陳官莊,同樣是在撤退途中被其追上所致。
他在該戰役中有許多措施是匪夷所思的,比方講給俘虜發頂帽子就讓其上前線為自個衝鋒陷陣,這樣的俘虜兵在兩個月的戰鬥中他發展了十萬人,以至於其部隊從戰前的三十餘萬膨脹到戰役後的五十餘萬,考慮到在這兩個月中他部隊的傷亡就達到了十餘萬人,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敬畏的數字呀。
沒有一個元帥達到這種級別:邊打仗邊用俘虜發展軍隊,從戰場弱勢直接變為戰場強者。元帥們都需要脫離戰場並用二十天左右給俘虜洗腦後才能使用這些俘虜。
其實往前數,類似此類以少勝多的戰鬥,在粟裕身上發生的,是一抓一大把。

四、能證明粟裕之最的是一九五八年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在政治局的過問下,會上粟裕是以「軍中壞人」的名目遭到批判。
元帥們群起而攻之的理由竟然是粟裕要當中國的朱可夫,要知道粟裕連政治局候補委員都不是呀。
朱可夫何許人也,他是蘇軍元帥,打贏對德戰爭的主將。
關鍵是赫魯曉夫當總書記時,老赫遭到蘇共政治局的圍攻,要其下台。
是朱可夫矯詔用軍機將所有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開會,保住了老赫,直接影響了蘇共領導體系變更的進程。
中國眾元帥均認定粟裕也具有此能耐,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對其大加鞭撻。
關鍵是軍委會議鬥爭他相當長一段時間,斗不下來,粟裕不認錯。
沒辦法政治局將軍委會議再擴大,從數百人規模擴大到千餘人規模,並拉來劉元帥陪斗,其它陪斗者不到十天就認錯。這才最終拿下粟裕。
一個大將被元帥們忌憚成這個樣,在今天看,是多麼榮耀的事情吶?


粟裕最強。總是以少勝多。
1.三年游擊戰,以千餘人在浙江、福建打游擊,蔣介石數萬人圍剿而不得
2.7000全殲韓德勤三萬
3.3.5萬七戰七捷擊敗李默庵12萬,殲滅6萬
4.全殲李仙洲兵團
5.全殲戴之奇師
6.全殲張靈甫整編師
7.全殲區壽年兵團
都是全殲


從問題里看,誰最能打,應該是問打個人作戰能力。
現在現在說十大帥。
羅聶是文人,戰力渣;
劉視力不好,吃虧,下等戰力;
林挨黑槍之後體弱,吃虧,下等戰力;
葉帥練過武功,中上戰力;
彭一貫作風來看,中等戰力;
徐抗日中後期身體出問題林,下等戰力;
陳胖能文能武,中上戰力;
賀兩把菜刀起家,上等戰力;
朱一生未受傷,身法+100,頂級戰力。


看到過一個資料:55年中央委員(將近100位)為提名的元帥投票,林總僅差4票、徐帥僅差2票全票通過,而葉帥勉強得票半數。反應出了徐帥、林總的威望、戰功、勢力。個人見解:徐帥、林總、彭總都挺能打,再就是粟裕、劉帥、陳賡、徐海東、王樹聲吧!①徐帥,低調嚴肅寡語,善打硬仗惡仗,大智大勇,機動靈活,作風硬朗,善於帶部隊,開創局面,以少勝多,以弱敵強;紅軍時期大放異彩,戰無不勝,為黨錘鍊培養出一支最強大的紅軍和眾多虎將做出了重要貢獻(看到一個統計數據1949年初解放軍縱隊改編軍時,60多個軍半數以上軍長都是出自四方面軍,50年代各大軍區司令員多出自徐部下)。戰爭年代,徐帥先後領導指揮過四方面軍、129師(中野、二野)、華北野戰軍、西北野戰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115師(後東野)、山東縱隊(後華東野戰軍一部),老部下遍及各個山頭,而且多是主力和虎將,比如:二野的王近山(二野第一功臣)、陳錫聯、陳再道、周稀漢、皮定鈞,東北野戰軍的韓先楚、洪學智,華東野戰軍的名將許世友、聶鳳智、葉飛、王建安、陶勇,華北野戰軍鄭維山、王新亭。這一點在元帥里很特殊!②林總,沉默謹慎,善於打大仗,指揮周密,精於總結思考計算,是太祖嫡系中嫡系,這一點在元帥裡邊最幸運(當然也死在這上邊,縱觀一生,元帥里最好運的是葉帥)。解放戰爭中,林總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戰功赫赫,為加快戰爭進程做出了很大貢獻。③彭總,資歷老、脾氣大,能打大仗硬仗,勇猛彪悍粗獷,建國前在艱苦的西北大後方頑強作戰、保衛中央,功不可沒,最為輝煌的時期當屬抗美援朝戰爭了,彭總統帥志願軍在軍力裝備等極不對稱的艱苦條件下硬是把強大的美軍打的沒了脾氣,這一點對於提振一個世紀以來民族自信,我黨、我軍、剛成立的新中國的威望意義非凡!④個人最欣賞的我軍將領:徐向前、陳賡、王近山、韓先楚、許世友、洪學智。國軍將領:孫立人、陳明仁、王耀武、薛岳、胡璉、張靈甫。徐向前(大智大勇、恨硬快猛活、圍點打援、收緊陣地、運動迂迴、飄忽戰術、平原造人山、坑道爆破……)、陳賡(幽默傳奇、黃埔三傑、救過蔣周毛的命、參加了北伐、東征、南昌起義、白區地下工作、特科、紅軍反圍剿、長征、抗日、解放戰爭、抗法援越、抗美援朝幾乎所有近代革命戰爭,抗日時期的八路軍129師386旅被譽為『中國最好的呂旅』,解放戰爭的陳謝兵團)、王近山(『王瘋子』、二野第一功臣)、韓先楚(旋風司令、飄忽)。


這個能打是要限制條件的啊

你把林彪許世友扔斗獸場里,最後肯定是許世友活著出來……

十大元帥里有彭德懷這種帥才,劉伯承這種將才,參謀長出身的葉帥,擅長後期團戰的林彪,擅長前期發育的賀龍,咋比啊……


彭林徐劉粟最強。
徐和粟是天才,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勝機,能打贏不可能之仗。
但是給他們五個人同樣的人馬和裝備死斗,最後站著的一定是彭。


內戰林彪第一,東北野戰軍的戰績擺在那裡,第二是粟裕,淮海戰役的神操作。外戰沒的說,彭德懷從朝鮮回來之後,就是共和國對外戰爭史上最耀眼的統帥了,能和他相提並論的是封狼居胥的衛青霍去病。


我軍六虎上將 :林彪 粟裕 彭德懷 徐向前 劉伯承 陳賡

林彪,太祖之嫡系,充分信任,戰術一流,黃埔四期,從東北干到海南島,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打了兩個。林彪只要說能打,則必勝。其實朝鮮戰爭總司令,他是毛心中第一人選。

粟裕,解放戰爭NO.1
淮海戰役指揮藝術超一流,國軍將官無不懼怕。天才中的天才。十大將中的第一。國軍一共五大王牌,被粟裕吃了三個:黃維兵團王牌十一師,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和邱清泉第五軍。
陳毅元帥和劉伯承元帥一致認為他是全軍最會打仗的將帥之其一,另一個是徐向前元帥

彭德懷,從紅軍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朝鮮戰爭。一生都在作戰。
從日本鬼子,國軍 到美帝。打遍天下。
擅長硬仗無敵。狹路相逢勇者勝。
朝鮮戰爭,定鼎天下。


徐向前,天賦異稟,作戰指揮超一流,臨汾旅 獨步天下。他帶出來的上將中將少將都是我軍最能打的將官。
徐帥指揮很藝術,巧打不蠻幹,以少勝多專啃硬骨頭。身體不好,關鍵戰役少一些。天賦決定上限,他就是這樣的元帥。

劉伯承,解放軍中的儒將,一個挺近大別山直接奠定戰略地位。一代軍神,129師,二野揮師南下,劉鄧大軍劍指天下。
軍神級別的元帥,他是一名真正的軍神。
129師在抗戰中也是最能打的師團。
抗戰和解放戰爭,劉帥功勛top3。

陳賡,黃埔三傑,李雲龍所在的386旅旅長,386旅是日軍認可最能打的旅團,陳謝兵團總指揮,陳賡屬於傳奇將軍,太祖偏愛,抗戰到解放戰爭到哈軍工。
陳賡作戰勇猛,四兩撥千斤。
積極樂觀派代表人物。
他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最傳奇的一位將軍。
蔣公有雲:十個胡宗南抵不過一個陳賡。
79中越邊境反擊戰總指揮官,應該是他。


肯定是劉伯承。

挨個來分析:
朱老總年紀最大,所謂拳怕少壯,幹起來他肯定第一個躺;
彭帥湖南人,為他的預期實力掙得一分,但是年紀也偏大,再加上下巴偏大,打起來目標較大,估計算是比較先倒;
泰格伍茲一看就是個瘦細桿兒,羽量級選手,那細脖子,手大點兒一把就揪下來了,估計還要倒在彭帥前面;
賀龍,年紀也不小了,尖鼻子,又是個戰鬥力不強的,不過眉骨顴骨平坦,能多挨幾拳,所以算是中等;
陳毅,這個就比較厲害了,年紀比較輕,方下巴一看就比較硬,顴骨平坦,脖子也比較粗,有點拳擊手的架子,可惜的是高鼻樑,防守不注意的話容易被KO;
羅榮桓,帶個眼鏡,尖下巴,一看就沒啥戰鬥力,又是政委主任什麼的,跟朱老總一個級別;
徐向前,又是個羽量級選手,不過下巴看上去比較硬,揍個伍茲不是問題;
聶榮臻,又是個厲害的,粗脖子,方下巴,眼眶平平的,戰鬥力再不濟也能進個前三,不過年紀偏大;
葉劍英,同上,不過年紀更大,而且還是招風耳,所以實力預期可以再放低一點;

最後我們來看看劉軍神;
首先暫不多說,毛子軍校上過學!這就一般人比不了,誰知道他們早操是不是跑森林裡揍熊去…
「對面一群娘娘腔,也就那個穿毛皮大衣的算條漢子。」
再來看面相,方下巴,粗脖子,塌鼻樑,平眼眶,耳朵貼著後腦,這素質…
不打仗改打拳那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天生的拳擊手啊!
就那個脖子,什麼徐向前啊泰格伍茲啊,打個半個鐘頭,能讓我晃一下就算我輸…


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到朱德。。。。難道都以為他一直是總司令沒打過仗嗎。


粟裕與林彪 比肩唯二,應該沒有爭議的.

粟裕與林彪代表著兩者風格. 而且是互斥的風格.

林彪一生求穩.他的所有戰役,在他的視角里都是穩贏不敗的.連1%的失敗可能性都不存在的情況 他才會打. 注意是他的視角.

粟裕是一直尋找對手破綻.如果你完全沒有破綻 他就套路你,先賣破綻讓你出錯.所以粟裕一路是走鋼絲般的險勝.

形象來說 林彪是盾 粟裕是矛.只可惜,二人同屬一個陣營.所以也沒辦法證明究竟是矛利還是盾堅.

如果單純以題目 打為例 我個人以為是粟裕


從自由搏擊的角度講,我看好賀龍。
許世友不是十大將軍,怎麼有人老拿許世友說事呢。


彭 抗美援朝加成太大 當時面對的是聯合國軍隊啊壓倒性強大 非本土作戰 難度係數飆升 最後結果居然還是我方略勝一籌 簡直可以說匪夷所思了


好多人都說元帥里林彪,彭德懷會打仗,大將里粟裕,陳賡會打仗。的確他們的戰功毋庸質疑。
那我們看看其它幾個元帥和大將。
朱德元帥,軍閥混戰時期朱德就已經是旅長,參加了護法戰爭,是滇軍名將。南昌起義,朱老總保存著革命的火種,帶著僅存的800多人上了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林彪,粟裕也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井岡山時期,毛主席一道堅持工農武裝割據,並且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擔任軍委主席,還擔任紅軍總司令。抗戰時期擔任十八集團軍司令。解放戰爭時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自己的軍隊,有了總司令這一職務,一直到1954年撤銷這個職務,這個職務的擔任者一直是朱德。朱老總的威望在紅軍時期甚至高於毛主席,因為當時毛主席黨內地位不是很穩固。可以這麼說吧,朱德的地位在軍內是很高的,要說戰功,毛主席有戰功嗎?朱老總也一樣,他是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中國的締造者。
劉伯承元帥,軍閥混戰時期就已經是名震全國的川軍戰將,大革命時期是中共黨員被任命為軍長的第一人,南昌起義是參謀長,許多人認為參謀長沒什麼用,其實參謀工作關係到一個戰役的成敗,戰前規劃,部隊的選擇,陣地的選擇,火力的配置,這些工作都是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十分重要的。劉帥多次擔任紅軍總參謀長,可以看出劉帥的軍事能力。抗日戰爭時期,擔任129師師長,打擊日本侵略者,開闢根據地,129師的軍功都是八路軍中數一數二的。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威震中原,雖然二野戰功的確是略遜於三野和四野,但二野是從小到大一步步走出來的,二野遠離老解放區,與三野靠近山東以及蘇北解放區,四野背靠蘇聯情況不同。二野裝備較四野也不是太好。而二野的敵人都是國民黨較頑強的部隊,作戰區也是在國民黨的中心區,所以二野的戰績相比之下也是不遜色的。建國後,劉帥主動不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組建南京軍事學院,為我軍從一支工農革命軍轉化為一支現代化國防軍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許多人說劉帥是照搬蘇聯,是教條主義,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國家幾乎是白手起家,什麼都沒有經驗,而蘇聯是超級大國,軍隊是與美國可以抗衡的,我們只能借鑒人家,學習人家,不學習怎麼超越。而今天劉帥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也成為多所高等軍事院校的前身。可以這麼說劉帥的軍事才能,還有他對國防的獨到見解是不低於其它任何一位元帥的。
賀龍元帥,賀老總兩把菜刀鬧革命,建立一支工農武裝隊伍,在軍閥混戰的年代硬是打出一片天地,南昌起義時這支部隊已經有一軍之眾。賀老總的革命歷程早,有多早?1914年就參加了革命黨,能和他的資歷相提並論的元帥中也只有劉帥和朱老總,護國討袁,護法戰爭都率領部隊參戰,北伐時期大家都知道葉挺的「鐵軍」,可能不知道賀龍的部隊是「鋼軍」。南昌起義賀老總是總指揮,失敗後又回到湘西,再一次從無到有,硬是再拉出了一支隊伍還開闢了湘鄂西根據地。大家可以想一想,兩次從無到有,硬是自己拉隊伍,而且兩支隊伍規模都不小,這需要有多大的能力。紅軍時期,賀老總是紅二方面軍司令員,紅軍總共就三個方面軍,長征中紅二方面軍也是三個方面軍中減員最少的部隊。抗戰期間,120師師長,後來又擔任陝甘寧和晉綏聯防軍司令,保衛中央,為後方建設作出的貢獻也不少。解放戰爭時期,賀老總沒有擔任什麼重要職位,但賀老總一直是陝甘寧晉綏根據地聯防軍司令,西北軍區司令員主持大後方根據地建設,這是中央明確了的。建國後擔任軍委副主席,而且在1964年主持軍委工作。這些都可以看出,賀老總的軍事能力那是不比別人差,這在北伐和紅軍時期就已經證明了。可能大家認為指揮個幾萬人的作戰,比不上遼瀋戰役淮海戰役這樣百萬人的大仗,但是這樣的大仗這世界上又打過多少?
陳毅元帥,不用多說,只一個新四軍軍長我覺得就夠了,而粟裕在三野大多數指揮是要借用陳毅元帥的威望來下命令,那這威望從哪來,戰功啊。
羅榮桓元帥,的確戰功不多,在我們這樣一個黨指揮槍的隊伍里,往往政治工作好的隊伍,軍事能力也不會差,紅四軍,115師,山東軍區部隊(司令員許世友),第四野戰軍,哪一個部隊不是當時的中共尖刀部隊?建國之後的話,這樣說吧,上將以下,少將以上的軍銜評定是羅帥負責。羅帥去世後毛主席親自前往,並寫下《悼羅榮桓》一詩,這首詩是毛主席詩詞里唯一一首悼念戰友的詩,「國有疑難可問誰」一句,為將者足矣。
徐向前元帥,徐帥是元帥中少有的黃埔學員之一,畢業於黃埔一期,1929被中央派往鄂東北,中央可能沒想到這樣一個決定的後果是什麼。紅四方面軍,紅軍中的傳奇部隊,開國將領許世友,韓先楚,王近山,洪學智……可以說四方面軍將領在建國前,建國後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重大作用。抗戰時期,開闢冀南根據地,擔任抗大校長。解放戰爭時期,率領6萬人的解放軍和閻錫山在山西作戰,導致30萬晉綏軍在解放戰爭未派出大部隊參加其它地區的戰鬥。並且指揮太原戰役,奪回了閻錫山控制了三十多年的山西,在爭奪東北時毛主席心中有三位將領可以去東北指揮,一是林彪,二是陳毅,三是徐向前。建國後在1966到1987年(這段時期你們應該知道)擔任軍委副主席,後擔任國防部長,參與決策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徐帥一生的戰功,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不是用一兩場戰役可以來評價的。
聶榮臻元帥,就簡單說吧,沒有編組四大野戰軍之前,其實是有五大野戰軍,中原,華東,華北,東北,西北。華北野戰軍司令員正是聶帥。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前方彭總打得好,國內的兵員,物資都是聶帥負責供應。後來聶帥又親自抓國防科技,我們中國的戰略武器,大半部分是聶帥負責領導的。
葉劍英元帥,就只有四個字,救黨救國!
我說這麼多主要是想讓大家知道,十大元帥不是什麼資歷山頭來給的,可能政治上的因素也有,但是每一個元帥的革命歷程可以說,都是從一開始就伴隨著這支軍隊的,他們評上元帥可以說個個都是當之無愧,每一個人都稱得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


葉劍英元帥最能打。四人幫虐老帥,團滅四人幫是他,太祖臨終託孤是他,太宗即位還是他。


推薦閱讀:

如果古代女性按現代方式化妝,嬪妃會不會因卸妝前後差異過大而被判欺君之罪?
呂布死後,貂蟬到底跟誰了?
有靠譜的預見未來能力是怎樣的體驗?
沙僧的法杖和西方的魔杖有關係嗎?
關於品三國,用閱讀的方式還是看百家講壇的方式更好?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劉伯承 | 徐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