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時能預見到8個月後德國的失敗嗎?


列寧沒考慮過德國在大戰中會不會失敗,他只考慮德國會不會爆發革命。

當時的情況其實非常明朗:
1,列寧認為德國共產黨的李卜克內西靠不住,德國暫時還不會取得革命勝利。所以俄國要做好長期孤軍奮戰的準備。
2,俄軍對德作戰的部隊士氣已經全部崩潰,布爾什維克不得不把這些軍隊都複員了。
3,新生的紅軍和國內的白衛軍還能一戰,但在身經百戰的德軍面前則毫無戰鬥力。
4,即使紅軍對德作戰,且堅持到最後,協約國也不可能承認蘇俄為一戰戰勝國,也不可能邀請列寧去凡爾賽開會,只會在蘇德兩國兩敗俱傷之後再在蘇俄身上捅一刀。
5,德國要求俄國割讓或承認獨立的,主要是波蘭、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南高加索部分地區,多數並不支持布爾什維克,留在國內也是禍害。

換你是列寧,這個條約你簽不簽?

其實列寧割出去的地,多數在二戰前後都被斯大林收回來了。但是,割地的時候罵人賣國,收地的時候又罵人侵略,共產黨也很難辦啊。


不能。實際上直到籤條約,布爾什維克高層的感性認識和主流看法是德國將擊敗英法協約國。但從邏輯來說,這難道不是與德國談和的充分理由嗎?在掌握未來的對手面前,能多拖得一時算一時,總比馬上掛掉好。俄國革命者對英法「盟友」又沒有什麼道義上的責任。列寧同志很現實的,他寧給後人留話柄,也絕不當歷史車輪下的螳螂——即便歷史車輪暫時在倒轉。

我們不能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去看這個錯誤預測,尤其要考慮到俄國一直被德國的偏師壓著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每當德國在東線稍微認真一下,俄國就丟盔卸甲,喪師失地。而且當時德國還在所有的主要戰場上處於戰略攻勢,壓箱底的三根毫毛(誤),三次魯登道夫大突擊還沒使出來呢。

布列斯特和約是3月份,之後的5月份,魯登道夫帶著德軍再一次壓到巴黎郊區,第二次看到了埃菲爾鐵塔的塔尖,遠程火炮不斷地轟擊巴黎市區製造恐慌。此時精銳的暴風突擊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二戰軍隊的特徵,打破了大戰前三年的穩定戰線,相當多的德國軍人包括希特勒在內都以為勝利在望。魯登道夫當面的英國軍隊被打散,法國部隊精神崩潰,化妝成平民集體逃亡,德國人打到突出部頂端的時候才碰到美國生力軍。而這個魯登道夫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重擊俄國,殲滅俄國第一波動員部隊的名將(坦寧堡戰役)。看到西方「盟友」的表現,你不能責怪俄國人太軟弱,以至於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戰閃電戰的雛形,德國暴風突擊隊和全方位防護的裝甲車輛

魯登道夫攻勢,不要覺得戰果小。此前幾年,西線戰線的移動都是以米計算的。更何況下面的突出部已經直指巴黎

實際上,德國人的戰術勝利逼迫英國人交出了部隊指揮權,史上第一次組成聯合參謀部,允許法國總司令來指揮英軍。作為此前100年的世界老大,英國軍官能讓別人(還是法國人!)騎在頭上,當時協約國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英法尚且如此,俄國承受的壓力肯定會更大。之前英法曾經發動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戰役,企圖打通君士坦丁堡,通過海路給俄國補充一大批物資,分擔俄國的壓力。但土耳其在德國支持下打的非常堅決,包括凱末爾等將官竭盡全力頂住了英法的攻勢,把俄國繼續封在黑海,俄國眼看德國陸軍如天兵天將,自己的盟友根本指望不著,全線崩潰是必然。英法都沒能挽救俄國,難道指望那個首鼠兩端,遠在天邊的美國?指望幾個師幾個師派兵的美國扭轉乾坤?那是把列寧當劉伯溫了。

至於說什麼一切都在革命黨計算之中就別扯了,沙皇制倒台不是因為列寧拿不到糖回來搗蛋,恰恰相反,是俄國全面軍事失敗,軍心士氣崩潰,沙皇退位,列寧才有機會回國。在列寧有機會出手之前,沙皇俄國已經掉到了歷史的垃圾堆,你不能責怪列寧沒有去垃圾堆里把他們撿回來。大半年之後,德國也不是因為美國兵臨柏林才投降的,只是銳氣耗盡,資源不濟,軍隊不願為豪門送死,回國發動革命才被迫結束戰爭。難道這也是列寧的錯?明明是帝國主義戰爭耗盡了舊制度的組織資源,革命者奮力從無政府狀態中拯救人民。

沙皇之後的俄國一盤散沙,全靠布爾什維克才提供了凝聚力。列寧需要頻繁地到廣場上親自做動員演講,可以想像此時俄國的組織力多麼低下

而且也不能說革命黨和德國串通。德國人的策略很明確, 誰在俄國內部佔上風就給誰找麻煩,列寧曾經是給沙皇和臨時政府搗蛋的反對派,所以可以善意放行;可現在列寧是莫斯科的瓢把子,千萬別指望德國打起布爾什維克會手軟。能簽合約,各自喘口氣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你可以說喘口氣的結果也是死啊,既然認定德國會贏,難道德國幹掉英法之後不會再來嗎?但早死和晚死就是不一樣。此前所有的左翼革命都是幾個月乃至幾天的壽數。列寧和他的同志們也是抱著獻身理想,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來搞革命的。赤俄政權熬到三個月的時候,列寧把高層都招呼起來舉杯慶賀——我們已經比巴黎公社熬的久了!在這個心態下,當然是多混一天也好。

而且列寧並不是完全沒指望的苦熬。共產黨人從19世紀就等著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帝國主義戰爭,就認定各國舊制度會承受不了自己動員的戰爭能力,會因為戰爭爆發革命,俄國在這場革命大潮中只不過是最先爆開的一環而已。事實也的確如此,前面說了德國因為革命退出戰爭,之後匈牙利等國也是赤潮湧動,就連勝利者英法也不敢對東歐革命大加干涉——干涉力度大了,本國厭戰的士兵也會革命。既然世界革命很快就到,那多熬一天肯定是希望大一點。所以列寧無論如何要和德國簽這個合約,絕不為英法帝國主義火中取粟。既然史實證明英法干涉軍被本國的革命風潮所削弱,那麼即便德國勝利了,列寧也可以預計捲土重來的德國使不出全力。

看看中東歐那一片紫色,世界大戰讓多少王冠滿地亂滾啊。列寧指望的就是這個

上面的論述可以參照這下面兩個回答:

為什麼蘇聯沒能夠和平演變美國? - 馬前卒的回答

俄國自己就是前面那句話的反例【和平演變這種事只有搶著自己干,才能避免別人來干】當年沙皇不肯改變舊體制,還企圖靠舊體制動員超額的力量去打世界大戰,臨時政府也一樣,結果就被國際左翼力量給和平演變了——布爾什維克黨輕易地奪取冬宮,這就是十月革命。對於當天這段經過,有人曾說,日後俄國大導演愛森斯坦拍名片《十月》之時,拍攝現場的受傷人數,恐怕比真正十月革命的傷亡還要多。類似地,1922年蘇聯建立,如果美國始終停留在1922年,或者1929,1932年的狀態,那麼蘇聯早把美國和平演變了,或者說無產階級革命浪潮早就席捲了南北美洲。

……如果包括羅斯福等人的美國整個統治集團都堅定的這麼想,那共產國際吃掉美國的概率就很高了。接下來紅色浪潮就會席捲整個世界——沒有美國資本的支持,德國也會被大蕭條拆掉、爆發革命。美德蘇聯手,試問天下誰能敵?英法兩個同樣被大蕭條搞的半死不活的老牌帝國主義?

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 - 馬前卒的回答

1917年開始的世界大兵變。除了俄法德各有百萬士兵造反外,意軍在北部前線、奧匈軍在整個戰場,日軍在西伯利亞都有數千到數十萬人的嘩變、抗命或私下串聯。土耳其也連續不斷地出現兵運。論規模,這場世界大兵變前後有五六百萬人捲入;論影響力,當代世界的基本社會理念正是這次士兵運動塑造的。考慮到地球的大小和戰爭模式的變化,在人類發展為星際文明之前,這肯定是空前、而且絕後的一次兵變

……19世紀積累的全部矛盾,統治集團過去100年作的孽,這次都要在總動員的號角中清算。各國的士兵不約而同地調轉槍口,在歷史上,這是平民偉大的覺醒;在學術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無可爭辯的勝利。所以我說各大國的兵變應該算作同一起事件,不能拆散了理解。歷史學上有個「雙元革命」的概念。即認為18世紀末法國政治大革命和英國的工業革命塑造了現代世界。這個說法是不錯的,但研究一下歷史的具體脈絡,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革命的合流,即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平等-人權意識和工業革命的威力結合,標誌性事件正是1917年這次大兵變。平民們第一次既擁有了現代社會的人權意識,也擁有了工業化社會的力量,可以和舊統治集團談談新時代的問題了。所以我說這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兵變。

從戰略上說,列寧和其他共產黨人對總形勢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在具體事件的判斷上則往往有很大的偏差。但歷史上本來就沒有三國演義里那種神機妙算,勝利的一方從來不是算無遺策,只是勝利的戰果足以抵償錯誤的判斷而已——這一點恰恰需要正確的戰略思想來保證。比如說,就連毛澤東和彭德懷在1946年也不覺得自己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全勝,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毛澤東特意派人到山西修機場,免得萬一要撤到蘇聯時沒有後路。但從宏觀來看,土地革命和重鑄基層的努力慢慢發揮了效果,壓倒了所有戰術上的失誤(比如企圖保住蘇北、中原局向西發展被打散、東北南部未能頂住等等),所以共產黨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歷史上各個轉折點的形成也大抵如此。

參見: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馬前卒的回答

對40年代的共產黨政權來說,土改和減租最大的實效不是激勵農民志願從軍,而是藉此掌握鄉-村級政權,讓高效的現代官僚管制延伸到農村。土改之前,收稅(公糧)要讓鄉村士紳和縣裡的官吏層層過手,窮人承擔的多,富人不但少交,還能賺糧食。共產黨把幹部派下鄉,一個村一個村地搞土改,同時發動農民起來,把各級鄉村政權和士紳大戶清洗了一遍。土改結束後,共產黨政權可以直接核算土地面積和產量,用遠低於國統區的實際稅率獲取更多的糧食。

在徵兵方面,國統區士紳買通官員把持拉壯丁業務,隨意強迫貧民子弟當兵,藉機敲詐中等人家,每次徵兵都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共產黨雖然也要在解放區徵兵,但可以越過地主階層直接清點役齡男子,名額分配公平,不會隨意免除一部分人的服役義務。同時,共產黨政權撥出稅款補償軍屬,要求未徵兵家庭替軍屬耕地,從而大大降低了從軍的成本。在未激起太多不滿的情況下,共產黨用全國1/4的人口為軍隊提供了可靠的兵源。

控制了基層政權,共產黨就能掌握農村的剩餘糧食和勞動力,野戰軍一時用不上的資源可以拿來建設民兵。民兵打不過正規軍,跑不過土匪,但能讓任何企圖染指農村剩餘糧食的集團不斷的放血——無論是日本步兵中隊,國民黨保安團還是土匪。土匪要麼逃到深山,在飢餓中逐漸散夥,要麼被迫去攻打集鎮,和正規軍作戰。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意味著地方治安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在共產黨已經建立基層政權的地方,解放區即便丟給國民黨,也不會為其所用。

總的來說,列寧和那一代共產黨人不是沒有錯誤。他們曾經錯誤地指望德國革命持續到20年代,曾經以為自己有能力一舉拿下華沙,曾經花真金白銀把蔣介石扶植為中國的領導人,但唯物主義思想確保了他們戰略判斷的正確,讓他們成為預見到世界大革命、大兵變的少數人,讓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知道這次戰爭將如何結束。而同時幾乎所有的統治集團高層都不相信共產主義者的判斷。所以,列寧集團比其他人更能利用大戰後的革命土壤,軍事方面的錯誤判斷無法阻礙布爾什維克的勝利。

「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到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戰爭的嚴重後果將會遍及歐洲大陸,那時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機構將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則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到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造成條件。」
——恩格斯 1887年12月15日

看到沒,作為馬恩祖師的後繼者,列寧一方面判斷德國會打敗英法,另一方面堅信無論誰贏,舊統治集團都不是勝利者,共產主義者一定能利用戰後的革命高潮發展壯大。戰略高度最終壓倒了戰術錯誤。我前幾天在為什麼近代自北洋軍閥到民國,出這麼多大師,最後卻是共產黨得天下?這個問題下引用了劉伯承元帥的一句名言,這裡讓我再引用一次:

國民黨的失敗在在軍事上是偶然的,政治上是必然的

所謂「自古知兵非好戰」,不過如此。

回到問題本身,題主問列寧是不是賣國賊,我只能說,愛國主義對於列寧是個罵人的詞。他的看法是這樣的:

如何理解「左派是天生的自干五天敵」?

所謂階級革命,就是認為不能通過一個虛無縹緲的「國家利益」概念來無視內部的矛盾,必須先說清楚國家是誰的國家,說清楚平民百姓如何管理國家,如何公平地分享國家利益,才有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否則不惜鬥爭到底。即先有階級鬥爭,然後才有國家的威權,未實現無產階級民主專政的國家沒有無條件的合法性。

列寧當然愛國,但他愛的是未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不一定是俄國,甚至暫時未必要包括俄國),而不是虛無縹緲、說不清國民共同利益何在、不敢說如何體現國民權益的沙俄。在沙皇眼裡,他當然是國賊,可是沒輪到列寧禍國,沙俄就不存在了,德國也買不起一個未來的超級大國……與列寧相比,臨時政府倒是更有興趣把自己賣給英法。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拿出事後諸葛亮的本事,想想英法美是怎麼逼迫戰勝國中國把青島交給日本的。

最後,如果一定要給1917年的列寧下個定義,我願意把他定義為賭徒,資本主義末世的成功賭徒。在一場不能退場的生死牌局中,最好的賭徒不會堅持要等到擲出三個六點才下注,不會在等好牌的過程中慢慢消磨本錢,而是冷靜地判斷自己最好的成績是拿到多少點,在勝率達到頂峰的時候敢於把身家性命一舉押上——即便這個時候勝率還小於50%。這是列寧超出他的大多數同志的重要特質。他懂得唯物主義歷史觀並不能讓革命者必勝,只是讓革命最大程度地接近勝利,必須在勝率最大的時候拼一下。至於覺得列寧是賣國賊的題主,我覺得你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坐上這個生死牌桌的心情。


反對馬前卒。

列寧和他的同志們就是相信德國革命即將爆發。《列寧全集》里甚至記載有列寧誤信「柏林爆發巷戰」而放棄自己主和立場的記載,當然被證明是謠言之後列寧又重新堅持主和。包括以布哈林、捷爾任斯基等人為首的「左派」共產主義者,他們的口號就是繼續戰爭有利德國革命,蘇維埃俄國要不惜以自己的犧牲換取德國革命的成功。左派社會革命黨人斯皮里多諾娃、普羅相等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更是三句話不離世界革命。
且不說左社到底出於什麼心態鼓吹德國革命即將爆發,德軍在前線大搞戰壕聯歡是事實,各主要帝國主義都已經瀕臨崩潰了,而協約國那邊有美國的生力軍,所以在戰略上認定德國必敗是毫不費力的。問題只在於德國究竟什麼時候會戰敗,這一點上列寧的預計比「左派」們要正確得多。換言之,列寧估計到德國還能堅持一年半載,這個時候認慫比裝逼要靠譜得多;反過來如果蘇俄放任自己被德軍顛覆,那麼德國革命反倒可能被延遲或者因孤立無援而被扼殺,這對整個革命事業是不利的。

如果真的相信德國將會贏得世界大戰的勝利,那麼列寧腦殘了才會去簽這個和約。
1、列寧明確說過「1917年10月後我們是護國主義者」,共產黨人是要保衛蘇維埃政權的。直到軍隊被證明是一坨狗屎前,列寧也是發了無數公文嘗試阻擋德軍的。
2、簽訂和約意味著與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的決裂,意味著政府失去小資產階級(具體到俄國就包括廣大農民)的支持,意味著白衛運動的壯大。這一點列寧在《悼念普羅相同志》和《對波蘭團士兵的講話》等事中事後的文章里是大方地予以承認的。換言之,蘇維埃政府面臨群眾基礎縮減的危險,而且這一縮減傾向不是短期而是長期的。換言之,如果不相信革命高潮的到來,簽和約是慢性自殺。
3、和約極大地削弱了俄國,導致其損失一半的人口和工業,甚至丟失當時布爾什維克重要的兵源地波羅的海三國(革命初期紅軍是多麼依賴拉脫維亞步兵啊!),這與第2條(喪失廣大的大俄羅斯農民的支持)結合意味著蘇維埃俄國在未來將更難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如果不相信革命即將在多個帝國主義國家爆發,選擇和談不過是晚死幾個月而已。為了晚死幾個月而削弱革命的群眾基礎(也就意味著減少革命火種在未來重新被點燃的可能性),值得嗎?恐怕是只有馬前卒等機會主義者才會去做的事情。列寧可沒有蠢到為了一碗紅豆湯而出賣長子權。
4、綜上所述,如果列寧認定德國將戰勝,那麼最好的辦法是馬上準備放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轉移到波羅的海沿岸森林、烏拉爾丘陵地帶、普里皮亞季地區以及北烏克蘭等地展開游擊戰,同時在主要工業中心組織城市游擊隊,這樣還能讓革命的火種保存更長的一個時期。不要認為列寧只知道在工業中心暴動,1906年出版的《游擊戰爭》就曾專門討論過有組織的游擊戰。在那個時期,社會民主工黨人參與領導過林中兄弟的鬥爭(1917年時任中央委員的拉脫維亞人斯米爾加的守林人父親因此而被沙俄殺害)。因此,簽訂和約的背景恰恰是列寧認定德帝的崩潰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只不過所需的時間比德軍乘火車開進莫斯科(笑)要長一些罷了!
5、在這一基礎上,布黨大力援助而加速了德國革命的到來。

十月革命九十八周年萬歲!


簽訂布列斯特合約時,美國已經參戰,相對於已打得灰頭土臉,國內接近崩潰的交戰雙方來說,悶聲大發戰爭財的美國簡直高富帥,兵員充足,生產能力極強,所以雖然美國軍隊當時尚未完全投入戰場,德國在西線尚有一點優勢,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集中兵力儘快將法國擊敗,但戰爭天平確已向協約方傾斜,德國頹勢已現。連拉美、中國都趕忙對德宣戰,以求分一杯羹。所以個人認為列寧作為當局者,即使不能準確預見到戰爭結果,也應當能看出些端倪。
當然,對於列寧來說,戰爭結果並沒有那麼重要。首先,列寧還是有些將共產主義革命推向世界的理想的(至少在逆推波蘭失敗前),所以並不會太在意土地得失;第二,布爾什維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退出世界大戰而上位的(畢竟俄國工人階級相對較弱,何況又有分裂,而退出戰爭一下子團結到了一大批甚至對於君主制還存在好感的農民和軍人),在這種原則性問題上,光說不做才是作死行為;第三,新政權需要軍隊與白軍作戰,那軍隊在哪呢?主力在東線戰場與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血拚,還有部分軍隊在高加索與土耳其人作戰,與同盟國達成和平才有空穩定國內局勢所以簽訂和約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第四,以當時俄國的情況確實撐不太下去了,戰場失利,經濟崩潰,國內反對聲迭起,再加上俄國本身固有的嚴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搞不好就會變成奧匈或奧斯曼那樣的下場,雖然德國人條件嚴苛,和約其實並不比前兩者好上太多,且以俄軍表現來看,在撐上幾個月也許也沒太大的問題,但問題是,當時還很難判斷戰爭何時結束,且就算勝利,蘇維埃政權也難以被英法美接受,分到點勝利果實,所以個人認為列寧簽訂和約也算不上一個荒唐的選擇,實則為局勢需要。


如果德國八個月以後要完,現在簽什麼都無所謂;如果德國形勢看漲,甚至最後星辰大海,那更要在他們大獲全勝前快簽。


當時俄國已經是不停下來休息就會死了,預見到了德國再跑80米就會死有什麼用…


歌頌波蘭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反抗俄國(蘇聯)侵略不是貴乎的政治正確嗎?既然如此,列寧簽和約放棄這些地方咋成了賣國行為了呢?


我上個陰謀論吧,德國把列寧送回去,共產黨拿下政權,簽了協議,東線解決,取得極大利益。

然後德國共產黨搞起義,水兵起義,十一月革命。德國無法戰爭,列寧的條約成了空頭支票。

你覺得這個過程是誰被誰算計了?為什麼希特勒狠共產黨入骨?


我覺得,列寧簽這個條約,和德國會不會失敗,關係不是很大。

1. 當時的核心利益是蘇維埃政權的存亡,消滅白軍才是頭等大事。布爾什維克沒有力量同時攘外安內,若要兩選一,自然是選安內。

2. 條約割讓的地方,你現在去看看,多是獨立國家了,可見歷史上這些地方和俄羅斯的關係就不是很愉快。當時蘇維埃政權在那些地方沒多少影響力,反而是反對派佔上風。而且在那個時候,國際主義精神還很濃,壓迫弱小民族或者國家,是帝國主義的行徑,是被批判的。

3. 蘇維埃政權就是繼續參戰,英法不一定會答應戰後給予許諾的利益。克倫斯基政府之所以不肯退出戰爭,是因為當時有密約,可以拿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即君士坦丁堡。那塊地方對俄羅斯的意義,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應該都清楚。但蘇維埃政權恐怕在戰後拿不到那些好處了,那麼為什麼要替人火中取粟呢?


不要開上帝視角,誰能料到在大洋彼岸看了幾個世紀歐洲熱鬧的揚基佬突然跳出來,誰能料到70年後紅旗落地?


這個帽子扣著簡直了。。。要說他叛國的話別的證據多的是,為什麼非得拿這事打自己臉。。。
列寧的決定是三四次被否決才最終通過的,當時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思維。但事實是,這個和約執行了沒有多長時間,很快便隨著一戰結束被蘇俄趁機廢除了——直到這時候中央委員們才明白當初決定的重要性。
借用另一個答案的意思「連今天的日落都很難看到的人,會去思考明天的早餐么?」
只能說列寧算是偶然下了好注,但是請問這個和叛國有個毛線關係→_→


列寧不光看到八個月。還看到了八百年之後這種帝國主義國家肯定失敗。


列寧根本沒想過那麼遠,如果列寧不向德國投降,通過割讓領土的方式換回前線的軍隊和俘虜,憑他手裡那點赤衛隊和民兵,根本不是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對手。連政權都要丟了他哪會在乎國家的死活。


給列寧洗地那些言論放在汪先生身上也沒問題。如果日本最後輸了,簽啥條約也無所謂;如果日本贏了,那還不早點實現和平?早一天少死多少人啊


知道又怎樣不知道又怎樣,列寧就算是過了5年以後再穿越回去,依然還要那麼干,因為那個時候那麼干是通向成功的最快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方法,就算是利益損失,損失的也是虛無縹緲的。就如我現在跟你賭博,你給我1個億萬,我去做風投,賠了算你的,贏了,我7你3,對我來說,穩賺不賠,就算是,後面盈利100個億,給你30倍我也樂意,因為我不答應你,我連1個億都沒。

所以列寧拿著自己現在沒有的賭注去跟德國玩了一把,不是更好!

同樣的事,孫國父也跟日本承諾過。贏了東北那疙瘩給東北,輸了日本人自己認。反正這個時候他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無產階級的可怕之處,反正自己啥都沒有,所以可以不顧一切的去賭。


依愚見,與德國媾和稱得上算無遺策了。
按照走勢無非兩種可能,德國勝,德國敗,但無論哪種,對媾和都不是壞結果
德國如果勝了,割的地本來就是德國的,知乎看客團的心理也就平和了
德國如果敗了,割的地德國吃不下來,自然就會獨立成一串小國,以後我再慢慢吃回來也是樁美事

開一下上帝視角,割地求和除了能退德軍保命之外還有以下意義:
1,分裂國內反對勢力,波蘭波羅的海西烏克蘭這些地方本來就是離心主義盛的地方,留在國內和白軍擰成一股繩的話那還了得。這賽過是一個離間計。回想列寧許諾歸還中國領土的事情就明白了,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罷了
2,讓德國專註西線,拖住協約國干涉力量。否則協約國干涉軍早兩年趕到,有沒有後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3,兌現反戰承諾,恢復和平(雖然短暫)
列寧一貫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他能夠得勢,也是得益於軍隊和社會的反戰力量。反戰的結果就是士氣差,打誰也打不過。列寧簽了合約,就把想回家的舊俄軍都複員回家了,也是兌現了承諾。


階級利益大於民族利益。
共產黨講國際主義,不講民族主義。


剛剛看了《巨人的隕落》,看起來列寧確實拿了德國人的銀子,實現了德國人從內部打垮俄國繼續對德作戰的戰略目標;但列寧簽合約得出發點倒不是兌現入俄前的承諾,而是確實無以為繼,後勤、軍人戰術水平、國外援助、白軍等,如果不這麼干,他就白折騰了,即便德國實現了其大大的戰略目標。


你應該查一下是誰在資助回國列寧,資助列寧搞革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陳永貴在新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如何評價說唱組合「天府事變」翻唱紅歌和發布正能量歌曲,卻涉嫌抄襲韓國歌手的作品?
如何評價《冰與火之歌》中的奈德·史塔克?

TAG:政治 | 蘇聯 | 歷史人物 | 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