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李白的詩總有停不下來的感覺?
就是讀起來朗朗上口,感覺很爽。總感覺與其他的詩人有本質上的不同,有著說不出來的舒服感。
如果可以,希望能從音韻,遣詞造句上分析李白詩詞的不同。
想像力,大氣魄,音節好,品牌定位和作品高度吻合。
李白率性,作詩直書胸臆,一氣以貫之,符合年輕人的大展宏圖之志,所以讀之停不下來。
然而古人評價,讀之過百則味漸索然,不若老杜之耐反覆咀嚼,蓋年齡經歷使然。
至於說音韻、遣詞造字,錢鍾書有評:『』戴著腳鐐跳舞『』,是作詩的基礎本領,在有唐一代詩人中沒什麼特別的。
我倒是認為,李白年幼在碎葉時,受過西域游吟詩人的影響,因為其很多修辭方法,不見於漢民族,其瑰麗的想像力,誇張的比喻,倒是與維吾爾族歌頌毛主席的民歌同宗同源---「 把天下的樹木都變成筆,把藍天和大地都變成紙,把江河和海洋都變成墨,讓天下的人都成為詩人,也唱不完毛主席的恩情。」
那是需要站在天上,才能寫出來的。
因為李白的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於名。
因為他是詩仙,隨處可以作詩,何來停了之有呢
慷慨激昂,用詞看似隨意,卻朗朗上口。
很多都是大白話,不必說。
以下貌似偏題了…答了才發現 (′?_?`)
更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情感的共鳴。
李白會說,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人生經歷十分豐富,加之文字駕馭能力極強,足以讓人望文興嘆。
【渡荊門送別
秋下荊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送友人入蜀
春夜洛城聞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金陵酒肆留別
登太白峰
蜀道難
夢遊天姥吟留別
望廬山瀑布(二首選一)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勞勞亭
登金陵鳳凰台
橫江詞(六首)
望天門山
獨坐敬亭山
夜泊牛渚懷古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宿清溪主人
清溪行
宣城見杜鵑花
聽蜀僧溶彈琴
秋浦歌(十七首選十二)
上三峽
早發白帝城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陪族叔刑部侍郎嘩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送友人
靜夜思
廣陵贈別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灞陵行送別
送賀賓客歸越
對酒憶賀監(二首選一併序)
重憶
送蔡山人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贈汪倫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江夏別宋之悌
流夜郎贈辛判官
巴陵贈賈舍人
早春寄王漢陽
贈孟浩然
齊有倜儻生(古風第九)
少年行(二首選一)
相逢行
估客樂
俠客行
嘲魯儒
襄陽歌
客中作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上李邕
江上吟
南陵別兒童入京
行路難(三首選一)
將進酒
待酒不至
月下獨酌(四首選二)
把酒問月
梁甫吟
大雅久不作(古風第一)
懷仙歌
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遠別離
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
山中與幽人對酌
山中問答
酬崔侍御
九日龍山飲
九月十日即事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江夏贈韋南陵冰
臨路歌
秦王掃六合(古風第三)
戰城南
丁都護歌
塞下曲(六首選三)
從軍行
子夜吳歌(四首選二)
關山月
烏棲曲
越中覽古
蘇台覽古
烏夜啼
荊州歌
陽叛兒
長干行
白頭吟
妾薄命
自代內贈
南流夜郎寄內
春思
秋思
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
玉階怨
山鷓鴣詞
清平調詞(三首)
採蓮曲
怨情
巴女詞
越女詞(五首)
示金陵子】
(註:以上詩單來自網路,手機排版無法加註引用)
有少年的豪氣,有青年的壯志,有中年的不得志,有離鄉,有懷鄉,有送友,有懷友…
李白的詩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縮影。
幼時呀呀學語,大抵聽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惜,那時我們不懂。
年少時總有個闖蕩江湖的夢,於是渴望仗劍走天涯。
青年時希冀成功,想有朝一日衣錦還鄉。
壯年時被社會碾壓,無力感。
暮年時歷經滄桑,而又壯心未已。
無論你年紀幾何,總能體會那種感覺。
他說出了你能感受到道表達不出來的東西。
(深夜答題,挖坑待填,有人看就細講)
個人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個人水平。李白確實在詩歌方面頗有天賦,用詞造句行文大氣磅礴。
2.生平際遇。李白一生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生於盛唐時期,又是和平年代,仕途沒有太多坎坷,生活自足。他所處的社會背景也決定了他不會過多去注重現實生活中的得失,不會像杜甫一樣詩歌里充滿了對當下得失和家國未來的顧慮。
3.個人性格。李白本來就是那種自信狂放不羈愛自由的性格,性格奠定了他的浪漫主義詩風。用詞磅礴,韻腳大氣,只是一些體現的方面。舉個很典型的例子,《飲中八仙歌》里這樣描述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4.詩歌的發展歷程。他所處的年代依然是古體詩盛行,近體詩和詞還沒有發展起來,格式上沒有太多限制,自然行文揮灑自如。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蜀道難》。同時唐前的文學發展歷史也使他在一些作品中體現了魏晉風骨。
個人觀點,學藝不精,用詞不一定精確,專業人士多多包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