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貝多芬悲愴奏鳴曲時心情愉快,是不是沒理解作曲家想傳達的情緒?

剛聽了兩個版本,一位不知名演奏家,一位李雲迪。
心情如下:
第一章略煩躁,大體挺燃的。好似瑟大王帶著他的黃金超模隊伍越過矮人沖向怪物。精靈死傷,心情稍低沉一點,瑟大王就立馬以酷炫的姿勢衝出去單挑,熱血爆棚。
第二章如小溪潺潺,又如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漫步
第三章純粹的歡快。一條陽光燦爛的林蔭道,哼著歌,蹦蹦跳跳,邊吃邊走。嗯,背上背著一個包,內有大堆零食,各種巧克力餅乾麻辣乾子果汁汽水周黑鴨......

聽完好開心,也有點疑惑為何曲名悲愴?
是我沒有讀懂曲子的情緒呢,還是這個作品本來就不是用來表達悲愴感情的?
還有,從作曲家運用的技巧來看,他想表達什麼樣的情緒呢?
網上搜索曲子背景,我搜索音樂方面的關鍵字一點都不在行,僅找到一些人對曲子的感受,沒找到對曲名和音樂本身聯繫的介紹,和風格方面的賞析。
所以來這裡問問大家啦


同樣一個窩窩頭,有人吃在嘴裡覺得是粗礪的飯食,憶苦思甜,有人吃在嘴裡覺得是美味又好吃的健康食品。關鍵還是看食客的經驗,經歷,心情等等等等。。至於吃完了你想啥,窩窩頭自己其實沒啥意見。


要區分標題音樂和非標題音樂,
有些名字是出版商和後人加的(比如《命運》)
真正的標題音樂比如《我的祖國》、《行星》這些你倒是可以結合背景YY一下。

另外,作為一個貝多芬的鐵粉,
我聽他的所有音樂從來就沒有一個「悲」的感覺,
即使如《悲愴》第二樂章的安詳平靜,也是醞釀著更大的風暴,
包括《田園》這種看著標題感覺很不錯的,也要來些暴風驟雨。
貝多芬的音樂就是從來沒向命運屈服過的那種。


1. 這個標題確實是出版商加的,但不能因此就說加得不對。音樂出版商必然是深通音樂的,而且在貝多芬時代,鋼琴奏鳴曲這種體裁一般是不加標題的,出版商特意給這首曲子加上標題,特別是這種比較抽象的標題(不是小貓小狗這樣純屬搞笑的),是有理由的。
2. 以愉快的心情去聽一首悲劇性的音樂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不能因此把悲劇性的音樂說成是愉快的。


「悲愴」這名字又不是貝多芬起的。其實就是出版商為了吸引眼球多賣譜起的名字。


我覺得你理解的方向有問題,貝多芬並不是標題音樂家,不要試著把他的音樂具象化。
至於高興這件事倒是沒什麼問題,貝多芬是有些作品比較沉重、嚴肅,但是現代的聽眾們在聽那些沉痛得多的俄羅斯音樂時也都挺開心的。
悲愴是貝多芬第8鋼琴奏鳴曲,前面有答案說悲愴一詞是出版商加上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月光是出版商加的,悲愴見於手稿上的原文:grande sonate pathetique。不過翻譯成悲愴稍微有一點問題,這個詞更多的是指激情、強烈的情緒。這個曲子確實是比較沉重的,c小調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調性,比如命運交響曲就是c小調。
另外,不要依賴於李雲迪和未知鋼琴家的演奏,貝多芬奏鳴曲建議去聽上個世紀一些德奧鋼琴家的版本:布倫德爾,肯普夫,巴克豪斯都很好


翻譯的不對:
pathétique (meaning "passionate" or "emotional" rather than "pathetic"—see above entry)
激情,感性,情緒化的意思。
你的理解是靠譜的。


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No.8 Op.13)齊默爾曼演奏
李雲迪好像自己說過他的悲愴里加入了希望和明快的因素 沒往悲里彈 我聽了也覺得不悲
所以感覺和心境和演奏方式都有關吧 推薦題主看一下齊默爾曼這現場演奏版 聽完第一樂章後 腦子裡雖然沒想什麼東西 但第二樂章音樂一響起來我眼淚就莫名的開始嘩嘩流 停都停不下來 默默的哭成傻逼


第一樂章 沉重地在剋制強顏歡笑
第二樂章 平靜的遙想過去
第三樂章 趨於緊張的憧憬未來

個人理解。


「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打傷我們,也必纏裹。」何6:1.


作品的情緒更多是一種狀態而不是持續發飆20分鐘吧,那就著相了……可能題主本身心情比較好,對焦躁的狀態缺少共鳴,那也不用硬給自己找罪受。我之前第一次聽悲愴三也覺得咦明明很歡快啊為毛叫悲愴老貝你這個起名廢……然後某年某月的某一天deadline逼近的時候一不小心聽到了,然後瞬間就感到了躁鬱症(說好的聽貝多芬能增強學習效率呢!)。然而老貝的起名廢tag依然如故……

個人理解的話第一樂章可以想像成煩躁的身不由己的白天到最後身心俱疲什麼的,第二樂章則是發泄過之後的夜晚,躺在屋頂上看星星梳理情緒的感覺,第三樂章是新的一天,面對相似的不安(0.0我把反覆出現的那個主題想成生活的洪流什麼的)但經過之前一天的沉澱(稍微有點點題的內容)你的心境又有所變化,變得更自製更堅定了。

以上,純屬腦洞,請批判吸收(指了指簽名)。


無標題音樂最擅長影響人的情緒 但並不具體表達某種具體感情 (除了標題音樂)
題主的腦洞很大 聽音樂能腦補出畫面和場景 這樣無可厚非


我正好最近老師布置了這個曲子 我更喜歡悲一點的悲愴 從前到尾都覺得是一首很難過的曲子


沒有快樂哪來悲傷,我聽時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急轉直下的情感。或是少年,或是老年,那種失去之後的感覺或是急躁,或是壓抑,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感觸,這也許是《悲愴》要向我們展現這種情緒最好的方法了。


同意某樓的說法,題目雖然是出版商加的,但是出版商也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吸引觀眾加的標題,必定當時很多專業人士經過分析以後才加上去的,不能盲目去看這些標題,但也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如果這些標題實在是名不副實,那也是個人和歷史學家的感受,畢竟音樂不是具象化的東西,大多時候文字形容都是不精準的。題主的想法的確和大家有出入,推薦聽吉列爾斯版。另古典音樂不能被題目所誤導,如果要做愛好者,能引導你的不是標題和樂評,是反覆的聆聽和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如果是具象化的語言,那就只有作曲家本人的敘述和演奏家們不同的感想。


識別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之間代表的色彩與情緒。最明顯的是其中一段快慢快慢之間的轉換就能聽出鼓起勇氣鬥爭與遲疑卻步的反覆


反正我每次聽時感受到的是一股作者悲憤和桀驁。


沒練過第一樂章,但是會彈第二和第三樂章,真心感覺不到很悲愴的感覺...我覺得命運交響曲更有悲愴的感覺~


尤其是第二樂章,實在是太美太美。主觀感太強,就很容易總是把貝多芬的《悲愴》聽出來《月光》的感覺,把《月光》聽出《悲愴》的感覺。傻傻分不清楚。(&>﹏


說句題外話,我當年在看GRE的句子填空複習資料時,那裡面有一句比較費解的句子,至今無法忘記,當年被許多新東方老師引用,叫「令人愉悅的悲傷」

特添加出處:Parts of 17th century Chinese pleasure gardena were not necessarily intended to look cheerful; they were designed experssly to evoke the agreeable melancholy resulting from a sense of the transitoriness of natural beauty and human glory.


部分十七世紀的中國娛樂性花園不一定想要令人愉悅;它們被特別的設計用以喚起一種令人愉悅的憂傷,而這種憂傷來自於人們對自然的美和人世的榮華轉瞬即逝的感覺。


是,你確實沒有理解。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宏大又知名的鋼琴曲?曲目難度在業餘9級以上的。比如像肖邦第一協奏曲這樣的。有名的小曲子不算
莫扎特奏鳴曲KV330第三樂章要用多少速度彈?

TAG: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奏鳴曲 | 賞析 | 作曲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