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為何在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

如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法聯軍 2 萬一路打到北京,居然只損失了幾個左右的士兵,逼得咸豐帝逃離京都。當時咸豐帝派兵抵抗,而且都是朝廷的精兵。為何那麼慘?特別是大沽口炮台,到後面的戰爭,清兵損失幾大萬,而且蒙古鐵騎也派出來了,但是英法才損失幾個!為什麼?

那時候武器雖然差距大,但是,怎麼會這樣?後來出現的三元里呢?而且當時,清朝應該是積極抵抗了的!在當時作戰的一個牧師用日記記下了清兵的作戰!當時的清兵可謂是悍不畏死,十分勇敢!


(原)最高票答案太有趣了……非常有趣……怎麼說呢……看到最高票的答案的瞬間我彷彿是變態看到了可愛的女裝子一樣渾身一震激動的不得了啊……哦呵呵呵呵……太有趣了……先佔個坑,晚上回去補料答(舔舌)
++++++++++++++++++++++++++++++++++++++++++++++++++++++++++++++++
170115更新:針對評論區的某位及其的奇怪言論:知乎專欄 (註:與本答案主題無關)
++++++++++++++++++++++++++++++++++++++++++++++++++++++++++++++++

咳咳,感謝諸君的資磁····現在我變成最高票了(笑)趕緊改改答案不然感覺要粗事

(原)最高票答案(現第二高票)太有趣了,以至於我看到之後一直狂喜的不能自己,答案里會插入很多這種充分表現出我狂喜亂舞的心情的表情嗯

多謝 @王欣培 的建議,列個目錄方便諸君看,然後文內以分隔線隔開
1,清軍軍制是如最高票答案所說的「各省救各省的火」嗎?
2,一鴉之後清國在軍事上開倒車的舉例
3,清國丘八是為國(愛新覺羅家)還是為了中國人民而戰?舉個例子由小見大好了
4,一場來來回回打了四年中間還沒少談判兼有拉鋸的戰爭能叫做閃電戰?
5,二鴉是如最高票答案所述是「太平天國、捻軍和英法聯軍的協同作戰的結果」嗎?
6,二鴉清軍兵力問題是反賊們的鍋嗎?
7,針對開花彈問題和 @yolfilm叔的商詮
8,不是鬧反賊,洋槍你都沒得耍
9,針對本問題的回答:僧格林沁的錯誤和清軍屢教不改的博庫奇
結論的話,樓下 @梁倫中 桑的答案歸納概括的很到位

首先因為機構僵硬它不知道危險的來臨,
面臨危險後不知道如何面對,
因為臃腫無法立即做成反應,
因為思維定勢,無論做出正確判斷,
即使做出正確判斷,利益扭曲決策,導致無效或錯誤,最終轟然倒下。

諸君可以看一看我答案里列舉的事實是否切合如上的概括
以下正文
(原)最高票原文:

清朝的駐軍制度是分而防之,各省救各省的火,沒有聽中央調派的主力軍隊。

煩請閣下 @李淼 告訴我這算什麼?

至於各種標營和滿洲大兵的兵制和戰時調撥這種常識我懶的和閣下計較了
順帶打個廣告
@林曉 的認真考據一鴉里清軍數省援兵一事
清政府為何在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 - 林曉的回答 - 知乎+++++++++++++++++++++++++++++++++++++++++++++++++++++++++++++++++++++
一鴉清國前幾次作戰如虎門勉強算軍事科技差距和體制差距導致的戰敗好了
就來說一鴉之後到二鴉
林則徐一鴉幹了不少糊塗事,什麼三天三夜不換氣的水勇之類的不提,他乾的為數不多的幾件正確的事里有一項就是學洋人搞水師,結果一鴉戰後,清國官員如此扣鍋給他

「惟前次失利,因專事海門,一切船隻炮位事事效顰。」

(意思是一鴉失敗就是因為全TM跟洋人學了,說的好像不學洋人就能贏一樣!)
嗯,這份小報告的後果就是二鴉開戰前廣州的徐廣縉葉名琛兩個傻缺在狂裁水師
+++++++++++++++++++++++++++++++++++++++++++++++++++++++++++++++++++++
順帶(原)最高票也是挺會玩,上來一個

諸位,作為一個滿清餘孽,我對大家一邊倒的答案感到很無奈。你們的睜開的那隻眼睛看到的,是上萬清軍勇士們的屍骨;而閉上的那一隻眼,忽略的卻是這些勇士為國赴死的大環境。

上來先佔領道德制高點朝別人掃射一番
我就好奇了,你大清丘八貪圖咸豐大帝的功名利祿保愛新覺羅家的殘暴統治,閣下有臉在這說為「國」赴死
啊,我個人其實也是很尊敬清國人在八里橋之戰爆發出的驚人毅力的,就是這之後他們干出的事我實在看不過去

我軍飢不能堪,到處搶掠,游騎往來與沙河齊化二門之間,打雜老鄭來言,伊家距沙河門十里,夷兵屯紮俞家圍,距其家二里…蒙古兵自初八一敗搶殺甚恣,與十八里店民團接仗,殺人極多.僧營駐紮東直門角樓,沙河門外亦有一營駐紮.此外無人矣。
獨是達兵連次敗走,並不歸伍,散向各村莊,尋乞飲食,或奪財物,亦有帶傷渾身浴血者,竄入人家,婦女誤以為賊,驚惶失措,有投水者,有投繯者,有先殺子女而後自殺者,未被夷人之害,先遭達子之殃,僧王不能辭其責矣。

在八里橋捨命死戰保的是主子家的殘暴統治,而不是這國的屁民
不過敗兵狂搶這事嘛,可以,這很清國

++++++++++++++++++++++++++++++++++++++++++++++++++++++++++++++++++++
然後這(原)最高票答主莫名其妙扯出如下一堆

1. 以太平天國的發源地廣西為左手,太平軍的主要活動地區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為右手,鉗住湖南的湘軍,並使兩廣、福建的軍隊與中央無法相顧。
2. 在華中地區、華北地區中南部,覆蓋了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捻軍,以游擊戰的形式牽制大部分北方地區清軍主力。
3. 英法聯軍主攻 廣州、天津、北京,全部是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
實在是非常漂亮、戰略思想非常清晰的一場戰役:游擊戰牽制主力,南北分斷,真空地帶迅速展開-----------此時在我的腦海里浮現了三個字: 閃電戰
而且是沒有炮兵、沒有坦克配合的閃電戰-------顫抖吧,古德里安將軍!

所以我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捻軍和英法聯軍的協同作戰的結果。

我了個一把大草啊,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了什麼?
閃電戰!

閃電你個腿啊!
別的不說,閃電戰最重要一點是什麼?
速度啊
至於二鴉的洋人侵略速度
我簡單列個表
1856年10月8日,「亞羅號」事件發生
10月22日英軍艦隊炮擊沿途清軍陸地目標越過虎門
10月24日英軍擊毀河南鳳凰崗等處清軍炮台
10月25日英軍攻佔海珠炮台,兵臨廣州城下
10月27日英軍開始炮擊廣州
10月29日英清雙方會談失敗,英軍攻入城內,後因兵力不足撤退
10月30日英軍間歇性炮擊
接下來持續炮擊至11月1日
值得一提的是英軍這一階段之所以勢如破竹,除了裝備差距以外,葉名琛這個老SB在27號才開始正式下令抵抗並且頒布賞格,至於27號之前?

這個老SB之前一直在看箭還跟下屬吹沒事,洋人下午就自己走,根本沒下令抵抗!
11月6日英軍攻佔廣州城東南角的炮台並重創清軍水師
11月12日英軍攻佔虎門炮台
11月13日英軍攻佔亞娘鞋炮台
雙方持續進行會談直至11月22日
接下來直至1857年1月,期間清軍多次進行小股騷擾作戰但是收效甚微,英軍屢次獲勝但是苦於兵力不足撤退
後面我懶的列了,總之清軍打打停停兼期間發生了印度土兵起義導致英軍回救印度
1858年1月27日,廣州將軍穆可唐納上奏報告廣州失陷
光廣州武力干涉就來來回回打了一年多,更別提1861年1月後英法聯軍才攻下北京
打了四年,各種軍事動向也幾乎對外公開,這他喵是閃電戰?
閃了腰使不上力還差不多
舉幾個當時勉強算的上原始版「閃電戰」的例子

++++++++++++++++++++++++++++++++++++++++++++++++++++++++++++++++
這個不提

所以我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捻軍和英法聯軍的協同作戰的結果。

這個可以堪稱黑屁了

這叫協同作戰?那勞煩閣下解釋下洋人北面艹清南面扶清意欲何為?
難聽點說貴清南方要不是洋人幫著,李中堂吳健章這幫妖頭搞不好要給長毛趕下海
不說長毛,洋人還幫著鎮壓了你清的其他各路反賊,莫不成這也是協同作戰?

+++++++++++++++++++++++++++++++++++++++++++++++++++++++++++++++++++++
而且別扯什麼長毛/捻軍牽制清軍兵力導致XXXX之類的

你清自己玩那套鬼子散開修炮樓監視老百姓一樣的智障體制經過了一鴉還不知道改

你清科技差,這個沒啥好說的

財政破產,也沒啥好說的
重要的是以下這點

你清自己鎮壓反賊優先度重要過洋人,剃頭當年有富餘兵力要勤王被咸豐大帝指示專註內戰,自己作的死到閣下這成國內反賊們的鍋了

更別提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時候你清官老爺們也沒覺著自己兵力有問題,反而一個賽一個的覺著自己優勢很大,以至於咸豐屢次下令說你們別貪功主動動手啊,不然把洋人在這干爛干跑了很容易,但是干跑了洋人去其他地方騷擾就蛋疼了

甚至還搞出19世紀還玩靠軍容嚇人這套千古笑話,你大清自己作的死,好意思給反賊扣帽子?
+++++++++++++++++++++++++++++++++++++++++++++++++++++++++++++++++++

幾十米大坑和開花彈····YOL叔你珍惜珍惜羽毛別在歷史版塊賣萌了好嗎
1,清國人提炮一般洋炮和炸炮是分開提的

比如普通實心彈洋炮就是洋炮/洋庄,爆炸彈洋炮就是炸炮/炸彈/西瓜炸炮等,並不混為一談
二鴉洋人是有開花炮彈不假,但是海軍艦炮嘛

你要覺著開花炮彈/炸炮的效果是打穿六米厚的牆那我也沒話說,
2,清國也有傳統炸炮,明朝其實就有,不過是那種類似於臼炮的

○諭內閣、勝保奏、攻剿獨流逆匪。續獲大勝一摺。十三日、勝保親督天津正定河州宣化西甯各隊、分路進攻。該逆盡在南面堤上蟻聚。約有一二千人。天津河州隊伍、先行撲入。逆匪放炮抵拒。我兵奮勇回擊。達洪阿帶領健銳火器兩營兵弁、一齊進攻。極為奮勇。逆眾旗倒馬奔。死相枕藉。各營官兵、聯隊掩殺。勇往爭先。佟鑒復用神威銅炮向西橫擊。經文岱、松玉、亦帶炮船接應。同時夾攻。文謙帶勇、督運大炮轟擊。逆眾不敢抗拒。奔回木城。其木城外賊匪。均被我兵擊斃。弈紀在西岸用擡槍斃賊數十名。復開放八千斤大炮、轟毀賊營望樓。又用炸炮打入賊壘。統計斃賊千餘名。逆匪竄踞獨流。負嵎死守。經我兵三戰三捷。其勢已極窮蹙。勝保調度有方。各路帶兵大員、及將弁兵勇、均能用命。深堪嘉尚。著發去金鞘牙柄小刀十把。銀鞘牙柄小刀十把。銀鞘玉柄小刀十把。小荷包二百個。火鐮十三把。著勝保擇其奮勇出力者、傳旨分別賞給。並將疊次打仗出力之各員弁兵勇、查明保奏。候朕施恩。該大臣務即督飭各路官兵、乘此軍威、迅殄群醜。毋令竄逸。

++++++++++++++++++++++++++++++++++++++++++++++++++++++++++++++++++++
最後,說個有趣的,,真正貼題的,就是僧格林沁同志的思考迴路

勞資怕打你打太狠你不好意思回去交差

卧槽你牛逼····我輸服····能先不動手了不?

綜合前幾次戰例,思考一番,結論:洋人炮火太厲害,守壘是要死,得野戰
張家灣之戰慘敗,結論:這次是我兵力還沒來及組織起來就被幹了,還是得堅持野戰

於是在八里橋,僧格林沁信心滿滿,之前連敗好幾次是這樣那樣的原因,這次兵力集結好了,地勢方便他發揮騎兵戰術,於是奏摺里原話「以死相拼」,不成功就提頭去見咸豐,嗯
至於後來如何你們都知道了

用 @北風三代 的話總結一下就是:

事實就是中國輸得太慘,反應的太慢花了幾十年時間,快玩兒完時才明白過來原來洋人不是蠻夷,大清才是蠻夷。這才端正態度認真開始學習。你看看鴉片戰爭期間君臣往來的函件,都想上去抽他們。每天都在胡扯八道,表示自己如何牛逼,手下如何無能,蠻夷如何猖獗,我天朝威儀如何被辱。都沒什麼認真反省積極組織反擊的態度。僧格林沁能惹事您倒是帶著蒙古鐵騎拼了啊,結果自己先跑了,全軍最後一戰己方3.4萬人,僅殺死3個聯軍士兵,己方傷亡2000。一看僧格林沁跑了,清軍直接潰散。皇上跑的更早。這都什麼君臣啊。

再說的簡單點,腦子跟不上時代了走了邪路還轉不過彎來
++++++++++++++++++++++++++++++++++++++++++++++++++++++++++++++++++
順帶我另一個答案里,我大概吐槽了一番清國一鴉之後到二鴉幾乎沒卵變化,唔沒錯
說難聽點不是鬧反賊南方清軍連洋械都未必會列裝

至於幾乎不內戰的北方清軍?

+++++++++++++++++++++++++++++++++++++++++++++++++++++++++++++++++++++
順帶我不知道清國人是三國寫入DNA了還是被張國師巨作長城穿越時空洗腦或者是接觸過蟲族,清國人一直智障的認為幹掉洋人里所謂「出謀劃策」的軍師,洋人就麻爪了只能乖乖挨艹

巴夏禮:我一個鐵廠工人之子靠姐夫關係混上的翻譯官咋就成這狗頭軍師角色了呢,所以說一個人的命運啊,不止要看····
++++++++++++++++++++++++++++++++++++++++++++++++++++++++++++++++++
最後貼個有趣的,諸君自己品品裡面的味

(註:這裡的捻是長毛余部與捻軍余部合流後的長毛化捻軍)
+++++++++++++++++++++++++++++++++++++++++++++++++++++++++++++++
參考書目出處
圖1列表出自茅海建先生的論文《浙東之戰的戰術》

「惟前次失利,因專事海門,一切船隻炮位事事效顰。」

出自《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一冊P42

我軍飢不能堪,到處搶掠,游騎往來與沙河齊化二門之間,打雜老鄭來言,伊家距沙河門十里,夷兵屯紮俞家圍,距其家二里…蒙古兵自初八一敗搶殺甚恣,與十八里店民團接仗,殺人極多.僧營駐紮東直門角樓,沙河門外亦有一營駐紮.此外無人矣。

第三張圖那個內容的實體書出自郭硬漢主編的史料集《第二次鴉片戰爭》
大概是第四還是第三冊來著,那張拍的有點早,忘記具體書名了,史料集不在手邊,有空我進一步補充更詳細的

獨是達兵連次敗走,並不歸伍,散向各村莊,尋乞飲食,或奪財物,亦有帶傷渾身浴血者,竄入人家,婦女誤以為賊,驚惶失措,有投水者,有投繯者,有先殺子女而後自殺者,未被夷人之害,先遭達子之殃,僧王不能辭其責矣。

出自《庚申夷氛紀略》
敗兵狂搶的第一張裡面已經給出書名了
第二張出自趙烈文的《能靜居日記(史料集《太平天國》07卷選錄版)》P52

西馬縻各厘立即····

那張里給出了書名,下文同上,都是華廷傑的《觸番始末》
到我吐槽原答案「協同作戰」開始之前的圖裡基本都自帶給出了出處
接下來列出的洋人幫清國鎮壓反賊的圖裡
直到

英國官員並不是在·····

之前都自帶出處,上面引用這句出處是呤唎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直到下一個分割線為止出處同上
接下來的大部分都自帶出處,即茅海建先生的論文《鴉片戰爭時代的中英兵力》
而到以下這開始:

憑藉這些武力,譚廷襄對作戰充滿信心····

出自茅海建的論文《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考實》
(注,本答案里提到茅海建先生的幾篇論文,《近代的尺度》一書均有收錄)
接下里說實心彈炮彈那,第一張圖出自《李鴻章全集》
下面兩張出處同上
接下來六米牆扛不住洋炮那出自茅海建先生的論文《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的裝備與訓練》,原史料則可以在《籌辦夷務始末》里找到

○諭內閣、勝保奏、攻剿獨流逆匪。續獲大勝一摺····

這段從咸豐三年的實錄里扒的
接下來,僧格林沁嘲諷對面那段,出自

下面那張

結論:洋人炮火太厲害,守壘是要死,得野戰

出自茅海建的論文《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考實》,史料原文出自《籌辦夷務始末》
然後「英夷不習陸戰」那張
出自李浩的《試論八里橋清軍慘敗的原因及其影響》史料原文出處依然是《籌辦夷務始末》
「以圖獲得戰爭中的優勢····」那張出自費文毅的論文《近代上海民間軍火交易研究》
「湘軍水師初組織的時候····」那張出自羅爾綱老先生的論文《英法美資本主義國家在太平天國革命當中供應清統治者的洋鐵炮的發現》(原文標題就這麼長)
然後到下一條分割線為止的兩張圖出自茅海建先生的論文《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的裝備與訓練》
往下拿獲巴夏禮那張

最後一張出自王定安的《湘軍記·平捻篇》


(有評論希望我介紹一下相關的書籍,我就在這裡先說明一下,以下關於三元里內容大部分來自《大門口的陌生人》,這本書中有很多內容講是廣東人對英軍態度的變化,從愛挖墳愛強姦良婦的蠻夷到長著黃頭髮的青天大老爺,是本又很有趣的也很嚴謹的歷史書,另外個人以為市面上流行的歷史書籍,各種教科書對人的貽害非常巨大,慶幸的是知乎上帶這些流行觀點的回答較少。對天朝史的研究,中心不在國內,在哈佛東亞研究中心,那裡學者出的書基本上是可讀的,而且價值也很高,比如孔飛力的《叫魂》,從乾隆時代的一件巫術案件出發把我們現在的一些問題都說透了,這哥們還有一本論述天朝土匪的著作,裡面對土匪的戰鬥策略敘述非常發人深省。另外,隔岸日本出的部分書也還行,雖然深度和結論方面不太好,但資料收集的很完全,懂日語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滿鐵調查》,這是一本關於民國時期華北地區的調查,非常細緻,最後推薦一本關於中國食物的著作《中國食物》從中我們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國的食物歷史發展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個人感覺滿清軍隊與英軍最大差距,不是武器,也不是思想不夠堅定,主義不夠明確,不想保家衛國等等,而是軍隊組織系統上的巨大差距,比如,清朝軍隊連戰鬥序列,預備部隊都不存在,這個是很難彌補的,以後有時間再詳細敘述吧。

補充一下三元里,三元里其實遠沒有教科書中那麼偉大,教科書中把它講的跟人民戰爭似,幾千個鄉親拿起鋤頭就把英軍給滅了。
首先,說說原因吧,三元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英國人由於好奇還是其他原因掘了當地望族的墳,掘了墳就是壞了風水,如果不奮起反抗,就損了孝的名聲,諸君也知道那個時代,「孝」意味著什麼,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就會造成很惡劣的傳言:「英軍開到哪就掘哪地的墳」。想想吧,當年滿清的削髮令,最後造成多少義勇軍,後果有多麼血腥,以至於後來的乾隆在割辮案中處處小心,不想讓人們聯想起削髮令(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叫魂》)
其次,說一下當時的組織情況。參加三元里的群眾可不是一般的群眾,是地道的民兵,而且久經沙場(廣東自古有客家和本地之間非常慘烈的械鬥傳統)他們中的中堅都是各鄉專門用於械鬥的民兵,其領導者也是當地的望族。沒有這些士紳,是組織不起這麼多民兵。
然後,三元里的具體過程,據英國方面記錄,當時三元里襲擊的只是當時英軍一隻很小的巡邏隊(記憶當中大約十幾人),傷亡也不多,僅死亡幾名士兵,我記得都是印度兵,但絕沒有二十幾名之多,更沒有現在宣傳那麼大。整個過程大抵是這樣的,英軍開到三元里,當地的士紳以為英軍要來掘墳,強姦良婦了,於是通過之前的與各村盟會達成的協議,迅速動員了大量民兵。然後將英軍包圍(只是包圍),但沒有硬拼,畢竟是害怕人家手中的火槍——大家不要總從紙面上去理解戰爭,試想一下,當時自己若是其中一員,而且在最前線,你敢往前衝過去挨槍子?這種情緒一旦相互傳染,就沒有人敢上去了。雖然看上去只要有幾名犧牲一下,就能把英軍全滅,但誰也不肯做犧牲的那幾位。不過當時英軍的運氣真差,那天突然下起雷暴雨,火槍被澆滅了,更蠢的是,一名士兵還試了試,發現打不起火,這一試不就告訴周圍的群眾,你的槍沒用嘛,於是我們的群眾就上去打了,可是對方畢竟是軍隊,立即裝上刺刀,然後有組織的應戰並不斷撤退,竟也不至於全滅,還派人通風報信給總部。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當時很多參加三元里的很多群眾特別是非本村的,只是站著壯士氣,根本不賣力,其中還有很多是看熱鬧的(大家回想一下馬路邊打架的情形)另一方面,民兵畢竟是民兵缺乏有力的組織,誰都不想上前丟命。最後,英軍總部派遣了一支配備了防雨設備的火槍隊,於是就解了圍。
最後的結果是最有趣的,三元里之後,參加的群眾以及士紳就各種慶祝勝利,當然也少不了自吹自擂一把,一些基層官員也真信了,於是就有人上奏說,忠義的鄉勇大勝英軍,建議裁撤正規部隊,組建鄉勇積極對英作戰(也就是人民戰爭),帝都里的道光同志也差點真信了人民戰爭可以摧毀入侵的蠻夷,準備下詔削減正規軍,鼓勵鄉勇(其中部分原因還在於道光同志很節儉,正規軍花的是政府的錢,鄉勇花的卻是鄉紳的錢,雖然有了兵的鄉紳可以到處設關卡收稅,不過這樣一來反正能減省政府開支)。最後廣東的一些高級官僚還是識破了三元里的真相,勸阻了道光做出這樣的決策。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高級官僚也不是真的高風亮節,為家為國,這主要還是權力鬥爭的問題。自從三元里之後,周圍的鄉紳紛紛組織或者加強自己手裡的民兵,磨拳擦掌,打算再來幾次三元里大捷,特別是聽到皇帝打算支持他們的風聲,更加如此。而高級官僚呢,他們其實在三元里之前就和英軍做了私下議和,約定英軍不再繼續入侵廣東,廣東這邊也不會對英國的駐軍造成麻煩,群眾這麼一鬧不就破壞了議和,英軍大炮一響,又得丟城,到時候自己的烏紗帽定然不保,甚至得自殺(清朝中期的軍法是很嚴的,戰敗丟城池要塞的將領,如果戰後苟活,該將領他們家就得全家遭殃,所以很多將領會選擇戰死或者自殺,留個好名聲,自己的眷屬也能拿到一個近似於烈士家屬的好待遇)而且更重要的是,鄉紳一旦有了大量的民兵,就自然有了和城裡的官僚抗衡資本,以後治理起來就困難。
事情結尾就是高級官僚請有頭有臉,帶頭進行人民戰爭的鄉紳喝茶,說一下中央的意見,然後在加上各種手段,鄉紳們也就不再組織人民戰爭,而群眾沒了領導,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最高票答案確實非常有趣,佔個坑先。
——————————————————————
今天看到了小hentai@曹變蛟 和最高票回答的@李淼 聯動,我也來強行插一腳,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部分小hentai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在這裡我們就談談第一次鴉片戰爭好了。
一、大清帝國調兵有無之謎
李氏在其回答中這樣寫到:
【看到這兒明眼人就能明白了:清朝的駐軍制度是分而防之,各省救各省的火,沒有聽中央調派的主力軍隊。】
其實在鴉片戰爭清英雙方的第二次戰役大角沙角戰役之前,鑒於英軍的咄咄逼人和緊張的態勢,欽差大臣琦善和水師提督關天培就從貴州調兵一千人來加強虎門炮台的防禦。當然,以大清帝國防備臣民的手段,從外地調兵確實不易,但是調兵不易不等於不能調兵。
比琦善等人更早,兩江總督伊布里曾從江蘇、安徽等地調兵前往寶山、上海,他們包括:

徐州鎮400
壽春鎮400
揚州營500
狼山鎮350
福山營350
京口左營、右營、奇兵營350
鎮江營300
常州營300
太湖營300
高資營300

次年,為了協防廣州,聚殲英夷,大清又從各省調兵,具體為:

湖南2500
四川4000餘
貴州2500
江西2000
湖北3300
雲南500
廣西2000

不僅如此,大清還從福建安徽等12省向浙江調發2萬多人。整個鴉片戰爭期間,不包括近海各省之間的調遣,內陸各省除新疆蒙古外,調發兵丁5.1萬人。獲得各地增援的省份為:廣東(1.7萬)、浙江(最高時1.8萬)、江蘇(最高時1.3萬)、直隸(1萬)、錦州(1000)、蕪湖(1000)。
二、清軍神秘消失之謎、英軍無故超編之謎、英軍穿越時空之謎
李氏在其答案中如此寫到:
【1月7日,英軍6600餘人,40多艘軍艦圍攻虎門炮台。清軍駐防不足1000人,死傷700餘人後議和。】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中認為,英軍進攻沙角的軍隊人數為1461人。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認為,此次進攻的英軍總人數為1400-1500人。英人竟超編5000人,不知意欲何為?
【2月23日,英軍再犯虎門炮台,守軍僅400餘人,全數戰死,關天培殉國。】
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清軍僅僅橫檔一線兵力就達到了8500人,火炮377門,加上其他參戰部隊,清軍總兵力達一萬人,火炮450門以上。根據佐佐木正哉《鴉片戰爭研究》,清軍人數為9900人。
清軍吃空餉者九千五百人,逼得關天培和他的士兵平均每個人要操縱一門大炮,焉能不敗?
【2月24日,清軍派1700兵勇奇襲英軍艦隊,遭2400名海軍陸戰隊反擊,盡數戰死。】
從時間上來看,李氏似乎所指2月27的烏涌之戰,烏涌之戰清軍總數1600人,也比較接近1700這個數字。不過烏涌之戰是英軍進攻清軍炮台,而不是清軍偷襲英軍。
從行為上來看,李氏所指或許為5月21日清軍用火船進攻英軍戰艦一事,不過英軍戰艦躲避及時,一部分清軍火船被沖往河岸,嚇跑了跟進的清軍兵勇。
幸運的是,無論是英軍還是清軍此戰都沒有傷亡,清軍未能全部戰死。
【5月27日,英軍上陸圍廣州城。】
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英軍於5月24包圍了廣州,5月25日戰鬥就已經宣告結束,5月26日廣州升起了白旗,5月27日,清軍已經開始支付英軍賠款。
【5月底,三元里民眾趁天降暴雨奇襲,斃20名上陸英軍。】
清軍靖逆將軍奕山在兩份奏摺中都記錄三元里鄉民砍殺英軍十餘人(《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三冊,505頁,604—606頁)。根據英國人記載,除了英軍少校比徹(Beecher)因中暑和過度疲勞死亡外,有6人死亡和42人受傷(一說5人死亡,23人受傷)。
【8月底,英軍再次破定海,守軍全滅。】
定海清軍總數為5600人,根據裕謙上奏說,清軍「苦戰六晝夜,傷亡頗多,一時無從查悉。」如果守軍全滅,顯然無需查悉,直接把全軍人數當做傷亡報告上奏就可以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傷亡及其影響》認為清軍傷亡不下千人。
【42年7月,英軍艦隊炮轟吳淞,守軍全滅。】
根據茅海建《吳淞之戰新探》,清軍總兵力7000多人。英軍人數為2000人。
根據大清記載,清軍死亡人數89人。英人記載清軍死亡應該不超過一二百人。或許那剩下的6911人都神秘失蹤了。
【7月底,6600名英軍進攻鎮江。鎮江僅1500蒙古八旗軍,戰死半數,副都統自殺。】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中,記錄清軍有鎮江旗兵、青州旗兵合計1600人。
還有四川兵700人,江西兵1000人,湖北兵1000人。合計滿漢兵4300人。
英軍人數為7000人,難得的吃了一次空餉。此戰也是整個鴉片戰爭中僅有的三次英軍兵力超過清軍的戰役之一(另外兩次為英軍偷襲的第一次定海之戰與沙角、大角之戰)。
三、大清帝國與英軍火槍的差距
接下來我們言歸正傳。全國常備士兵八十萬的大清帝國慘敗於人數最多僅二萬的英軍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武器的差距恐怕是最直接、最難以迴避的問題。因為從我們啟蒙開始,我們的教科書總是要不厭其煩的一遍遍告訴我們,大清的失敗原因是在於英國人先進的洋槍洋炮,那麼清英雙方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對正常戰爭的影響如何?
19世紀初,英軍主要裝備的步槍為伯卡式步槍。這種步槍發明於1800年,使用圓形彈丸,屬於前裝燧發滑膛槍,這種步槍最大射程為200米。除了伯卡式之外,英軍還在1838年新裝備了布倫土威克式步槍。這種步槍仍然使用圓形彈丸,不過與伯卡式不同的是,布倫土威克步槍使用了膛線,屬於前裝線膛槍,最大射程300米。英軍的燧發滑膛槍有效射擊距離為90米,每分鐘2-3發。線膛槍雖然精準很多,但是由於裝填費時費力,射速為一分半一發。(數據來源:《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軍的武器及作戰效能》,下同。)
清軍的輕型武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大清帝國鳥槍由各省自己製造,各省製造鳥槍時又隨意增減長度,所以製造出來的鳥銃形制各不相同。清《會典》記載的鳥槍標準為6尺1寸。但是實際上,1841年盛京將軍製造鳥槍時,就嫌京制鳥槍不過三尺,威力不足,於是將槍改為四尺二寸。大清校檢隊伍,鳥銃標靶設置為128米,可見其最大射程肯定不會小於此數。 鳥槍的最大射程可能在160米與240米之間。不過制約鳥銃射程的因素主要在於火藥。
1825年,隨著歇夫列里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黑火藥最佳方程式後,英國就配置了標準的火藥配方。鴉片戰爭早期的大清帝國,使用的火藥與英軍相比,碳的比例不夠,硝的數量過多,影響了清軍火器的性能。
1841年末,大清帝國參照英軍火藥試製了顆粒火藥,分別用鳥槍試射,最大射程均達到了380米。大清將新火藥推廣,地方彙報鳥銃在使用顆粒火藥後射程達到了250米。根據推測,鳥槍射速約為每分鐘2發。
而清軍的抬槍抬炮由於更長更大,其射程也更遠。根據清軍各地的數據,抬槍射程為290-480米不等。
四、大清帝國與英軍火炮的差距
與火槍技術發展的速度相比,西方的火炮技術相對滯後。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仍然裝備前膛滑膛炮。這些火炮在技術與性能上,與18世紀的前輩相比差距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後裝滑膛炮是1845年,鴉片戰爭結束後才由義大利人發明出來。
大清的幸運在於,在雙方武器裝備之間的差距還沒有被拉成巨大的鴻溝時,就和數量不足、萬里遠征的英軍打了一仗。
其悲哀在於,這場戰爭還是打輸了。而且在十幾年之後,這個帝國又循著同樣的老路以同樣的方式再次輸掉了戰爭。如果非要找出這兩次戰爭之間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帝國的敵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更加強大了。
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火炮,根據《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火炮的技術比較》,射程當為9里。
清軍的火炮,除了一部分從國外購買的洋炮最大射程達到3、4里之外,自製的舊式火炮不堪使用。大清的火炮專家丁拱辰用「新法」鑄造火炮,其性能好於清軍舊式火炮。不過這種「新法」,其實與明末的紅夷大炮鑄造法泥范整體模鑄法類似,但是這種鑄造法導致炮口不直順,只能採用內徑的1/5到1/10作為游隙,這甚至低於明末的平均水平。鑒於泥模整體鑄造法有種種不足,1841年帝國又出現了新的鐵模鑄造法,這種火炮被時人誇讚「不下西洋」。清軍的這幾種新式重炮,最大射程達到了7、8里,在威力上已經不遜於英軍的重炮了。
五、大清帝國與英軍戰艦差距
在討論鴉片戰爭之前,不妨先看看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明朝與西方人之間爆發的戰爭。鴉片戰爭三百年之前的16世紀,明朝在屯門和雙嶼就曾與葡萄牙人爆發了兩場海戰,均由中國人獲得了最終勝利。中國人當時的主要戰艦為福船,載有火炮7門,銃10支。他們的敵人葡萄牙人在當時的中國附近海域上,使用的最大戰艦是置大銃34門的蜈蚣船。
又過了100多年,1633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又率領明軍取得了一場對西方殖民者的勝利。
1633年7月7日,荷蘭人突然襲擊了中國南澳,7月12日,荷蘭人抵達了鄭芝龍艦隊所在的廈門。由於鄭芝龍長期與荷蘭人有商業往來,而且此時南澳遇襲的消息尚未傳來,所以荷蘭人成功摧毀了港內毫無防備的中國艦隊,燒毀了15艘戰艦——其中包括5艘中式軍艦,以及鄭芝龍參照歐式設計自行建造的30艘裝有30或36門大炮的新式戰艦中的10艘——只有3艘大型帆船逃過一劫。摧毀了中國人的艦隊之後,荷蘭人揚長而去,在航道上襲擊中國的村莊和船隻,並且向中國提出了要求:與中國自由通商、在鼓浪嶼建立貿易基地,在福州派駐永久大使。這些要求與二百年後的鴉片戰爭中英國人的要求極為相似。
不過明朝時期的中國人很快就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告訴了荷蘭人自己的回答。在遇襲三個月後,鄭芝龍集結艦隊,在料羅灣逮到了荷蘭人和其盟友劉香的聯合艦隊,正式向荷蘭人宣戰。當時,收到鄭芝龍戰書的荷蘭人統帥普特曼斯聲稱:「他們若是對我們發動攻擊,願神協助我們奉他的聖名戰勝敵人,打垮這個滿是雞姦者的姦邪民族。」
荷蘭人的艦隊中包括9艘歐式戰艦,他們可能與後來鄭成功進攻台灣時所摧毀的赫特克號(36炮)相彷彿,此外還有荷蘭人盟友大海盜劉香的50艘中式戰艦。
鄭芝龍調遣了50艘大型戰艦和100艘小型戰艦,其中30艘大型戰艦和100艘小型船隻被布置在上風口,還有20艘炮艦布置在荷蘭人的下風處。
荷蘭人本是歐洲的縱火船大師,但是他們在和明軍開戰後才總算領教了中國的縱火戰法。作為當時一流的海軍統帥,鄭芝龍為了迷惑荷蘭人竟然把自己最大最精良的戰艦改造為縱火船。為了騙人騙到底,鄭芝龍甚至不惜為縱火船布置了大炮。荷蘭人成功的被鄭芝龍的煙霧彈迷惑了,他們誤以為鄭芝龍會和他們進行一場常規的炮擊海戰,所以把他們的中國盟友的中式戰艦布置在外圍圍成一個圈,將巨大的荷蘭炮艦圍在中間保護起來。
所以當中國上百艘縱火船趁著順風集體衝鋒時,荷蘭人心中簡直是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處在荷蘭人下風口的20艘大型戰艦還不失時機的火上澆油,堵住了荷蘭人的去路。荷蘭人的兩艘戰艦很快就起火燃燒,還有兩艘戰艦在和中國炮艦對轟中被擊沉,有一艘被中國人俘虜,剩下的四艘戰艦衝出包圍圈,頭也不回的跑掉了。至於中國海盜的50艘戰艦,則全軍覆沒。這場鴉片戰爭之前中西方之間爆發過的最大規模的海戰是中國軍隊的大勝。此戰中,荷蘭和中國海盜被殺、燒死、溺死者一千多人,明朝水師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有86人陣亡,132人受傷。

荷蘭艦隊偷襲廈門時出動的戰艦:

(來源:《從料羅灣海戰看17世紀中西方海軍實力的差距》任志宏) 再頭看看鴉片戰爭,在料羅灣之後的二百年,中國人面對的西方殖民者使用的戰艦不再是36門炮的戰艦,而是74門大炮的三級戰艦。
英軍在整個鴉片戰爭中所使用的戰艦,總共有27艘。其中包括4艘三級戰艦(72-74門炮),2艘44炮戰艦,2艘28炮戰艦,4艘26炮戰艦,4艘20炮戰艦,5艘18炮戰艦,2艘16炮戰艦,1艘10炮戰艦,2艘8炮戰艦,1艘6炮戰艦。
清軍所用戰艦,福建水師中最大者只裝載8門大炮。又參考1840年的報告,「查各省水師戰艦」,「其最大之船」,「安炮不過10門」。鴉片戰爭中清軍所使用的最大戰艦是林則徐從英國人手中購買的甘米力治號(34門炮),但是甘米力治號原本只是一艘商船,即使經過改造,其戰鬥力恐怕也不如載炮數量相同的英艦,更何況即使是裝炮數量等同於英軍中等戰艦的清軍船隻,也僅此一艘而已。清軍全國軍艦數量為930艘,參戰數量為700多艘。清軍水師與英軍戰艦的性能差距可以說非常之大。
鴉片戰爭與二百年前料羅灣之戰相似的地方在於,由於技術發展程度不夠高以及中國與歐洲地理位置相對遙遠等因素的限制,歐洲殖民者不想也不能在遙遠的中國投入最先進的戰艦和過多的船隻。而兩場戰爭不同的地方在於,西方的殖民者的戰艦比二百年前龐大了許多,而東方的戰艦與他們的前輩相比卻極度縮水。
未完待續


因為不是一個時代了。在封建時代,不管你是哪個王朝,大家動員士兵的速度都差不多。無非是中央通知州牧/觀察使/監軍/布政使;他們再傳達給郡守/知府/知州;然後再傳達給縣令;最後出了現成的職業軍隊,其他部隊都是一個村一個村拉壯丁。宋代才有了像樣的制式裝備,府兵制年代不會給入伍者發全套裝備的。更早的年代,農民拿著鋤頭就上了、頂多上衣北部縫上一個「兵」字。

精通兵法、天天認真操練、識字率高、有理想信念的軍隊,在古代幾乎沒有,如果不考慮識字率岳家軍、戚家軍就算到頂了。

陣法也是應對整個東亞封建時代戰爭的產物。明末好歹開始了軍隊的火槍化,火槍配備率直線上升,但由於明清都沒有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上出現突破性進展,所以這方面也淺嘗輒止了。

而西方早就有了近代化軍隊,士官隊伍識文斷字懂知識,普通官兵由民族主義情緒作為意識形態紐帶。從排隊槍斃歷練出來的膽量和戰術領先清兵不止一百年。拼刺刀,清兵都贏不了。

也就是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領先清朝,連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遠遠領先清朝啊。怎麼輸?

豎起徵兵旗,自有吃糧人。

封建軍隊靠糧草凝聚人心,有理想的軍隊真的很少很少。絕大部分國人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民族國家意識,「天下都是皇帝的,誰當皇帝關我屁事」這是很多農民的內心寫照。

所以,滿清的失敗是一個「試圖維持封建制度不動搖的蠻族殖民政權的失敗」。


諸位,作為一個滿清餘孽,我對大家一邊倒的答案感到很無奈。你們的睜開的那隻眼睛看到的,是上萬清軍勇士們的屍骨;而閉上的那一隻眼,忽略的卻是這些勇士為國赴死的大環境。

先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40年說起。

1796年,乾隆治世末期,白蓮教暴亂勃發。這時已經距離八旗軍初建已近200年,滿族八旗早已退化為形式上的軍隊,除少部分作為御林軍精銳以外,大部分八旗兵已無戰鬥力。當然,入關後相對平靜的時局導致的重文輕武風氣,也是八旗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於是漢族軍隊綠營軍,便成為了三藩之亂的作戰主力。
但三藩之亂也是白蓮教暴亂前100多年的事情了。這段安逸的日子讓各省的綠營軍軍爺們也肥了起來,於是白蓮教蜂起後迅速蔓延至內陸各省。既然八旗綠營都靠不住,那麼一些地方就開始用民間財力僱傭鄉勇,來保護鄉民,抵抗流匪。這些人就是日後所謂的「團練」。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八旗軍相當於黨衛隊,負責首都防務和重點地區控制,指揮歸各八旗都統。而綠營軍則算是國防軍,負責各地駐守,由各省提督掌控。團練則是各地的民兵組織,誰召集誰給軍餉就聽誰的。看到這兒明眼人就能明白了:清朝的駐軍制度是分而防之,各省救各省的火,沒有聽中央調派的主力軍隊。

白蓮教之亂後過了40年。這幾十年里清廷知道了八旗綠營的不中用,於是開始裁綠營人數,並且招撫各地團練,承認其官方背景,並由政府支給軍餉,將這一代驍勇收編。團練時期出現了一代英豪:曾文正公國藩。他與他的政敵和他的學生們,給清帝國的落日帶來了最後一抹餘暉。

離題太遠,殺回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我們所有的教科書上的數字都大抵相當:清軍動員20萬人,英軍動員不足2萬人;清軍傷亡22,000多人,英軍傷亡523人;接近南京後清廷議和,簽《南京條約》。可謂是一邊倒的清朝軍隊慘敗。

到今天我們一想,就算這20萬人撿塊磚頭集體扔向英軍,也可以給他們蓋個胡夫金字塔了吧?於是種種清軍無能說,政府不抵抗說,火器被廢說,將領貪生說就紛至沓來。但各位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清軍是在僅僅一場衝突中就損失如此慘重而至慘敗么?

別說什麼「人海戰術」「冷兵器對熱兵器」是以卵擊石的話,我們的鄰居日本,遠在非洲的衣索比亞,哪個不是通過人海戰術和冷兵器來抵抗列強保衛國家主權,最終實現民族獨立的?

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是怎麼打的:

英軍動員40多艘軍艦,首先包圍炮轟定海,1日定海即淪陷。隨後北上至大沽口威懾清政府。轉年1月,正式開始全面進攻。
1月7日,英軍6600餘人,40多艘軍艦圍攻虎門炮台。清軍駐防不足1000人,死傷700餘人後議和。
2月23日,英軍再犯虎門炮台,守軍僅400餘人,全數戰死,關天培殉國。
2月24日,清軍派1700兵勇奇襲英軍艦隊,遭2400名海軍陸戰隊反擊,盡數戰死。
5月27日,英軍上陸圍廣州城。
5月底,三元里民眾趁天降暴雨奇襲,斃20名上陸英軍。
8月底,英軍再次破定海,守軍全滅。
42年7月,英軍艦隊炮轟吳淞,守軍全滅。
7月底,6600名英軍進攻鎮江。鎮江僅1500蒙古八旗軍,戰死半數,副都統自殺。

整個過程,英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就兩個:圍城炮擊 + 局部以多打少。這是戰術思想完全清晰的運動戰+Out range射程外戰法!前者定形於國共內戰,而後者則是日本海軍的一貫戰略思想。
相對起剛剛經歷了擊敗拿破崙的戰爭(1815年)的英軍來說,我們的清朝軍隊戰術思想過於單純,而且沒有發現能夠對抗英軍這種打法的策略:我能想到的只有一種,誘敵深入,切斷補給,並配合高機動單位包抄。
而事實上誘敵深入是奏效的:三元里便是一例。總結起來,我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敗戰,主要在於:
1. 清政府認為蠻夷不足為懼,沒有調動軍隊去積極進行布防和決戰,導致英軍採取了逐個擊破的策略;
2. 對上陸戰的對應能力不足,戰術思想落後;
3. 海防薄弱。

如果用小說中的例子話,英軍就是亞斯提會戰中的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而清朝軍隊則是行動緩慢,各自為戰,思想陳舊的自由同盟軍。

而後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真的是另一回事兒了。

=============================================
先來看看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間,都發生了什麼:
第一是清朝開始調整軍制,希望能夠打開各自為戰、作戰缺乏機動性的局面。因此大批蒙古騎兵得以啟用。但清廷尚未支持軍隊的新裝備化和西化,因為擔心失去對軍隊的控制力。
其次是銀價高騰。由於清朝的田賦是用白銀結算的,於是農民往往需要用銅錢兌換銀兩來付地租。但因為鴉片進口帶走了大量的銀兩(幾乎相當於全年財政收入的80%),於是清朝國內的銀價開始飆升,兌換比率從1000錢換1兩暴增至2000錢換一兩。
第三是清朝的敗戰驚醒了我們的一個小鄰居:日本。由於採取和清朝相同的鎖國制度,日本曾一度認為自己的國境十分安全。但在清朝慘敗之後,日本舉國上下震驚不已,不久就開始了明治維新。

而簽訂了南京條約之後,過了20年,英法聯軍捲土重來。這次是不折不扣的陸上戰,但我們為什麼還是屢敗屢戰呢?
我做個圖,來梳理一下時間軸:

再看看1854年,中國的形勢圖:

1. 以太平天國的發源地廣西為左手,太平軍的主要活動地區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為右手,鉗住湖南的湘軍,並使兩廣、福建的軍隊與中央無法相顧。
2. 在華中地區、華北地區中南部,覆蓋了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捻軍,以游擊戰的形式牽制大部分北方地區清軍主力。
3. 英法聯軍主攻 廣州、天津、北京,全部是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
實在是非常漂亮、戰略思想非常清晰的一場戰役:游擊戰牽制主力,南北分斷,真空地帶迅速展開-----------此時在我的腦海里浮現了三個字: 閃電戰
而且是沒有炮兵、沒有坦克配合的閃電戰-------顫抖吧,古德里安將軍!

所以我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捻軍和英法聯軍的協同作戰的結果。
=======================================
那麼為什麼清朝沒有因此而滅亡,反而是太平天國戰敗了呢?

這個就說遠了,如果想聊的話,請評論吧!


農業國打工業國當然打不過了。就算是都是冷兵器近戰,建立了完整的近代軍事體系工業國也是吊打農業國。英軍騎兵在印度的戰鬥非常典型了,隨便一搜就有。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挺難理解的,都是拿刀對砍,傷亡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大青果說到底是輸在沒有建立近代化的軍事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了訓練,組織,後勤,參謀,編製等各方各面,不是說換了洋槍洋炮就是近代軍隊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的裝備比日軍都好,然後結果來?

說到底是制度的差距啊!!!!


清政府完美地闡述了一個巨無霸組織是如何崩潰的。


首先因為機構僵硬它不知道危險的來臨,
面臨危險後不知道如何面對,
因為臃腫無法立即做成反應,
因為思維定勢,無論做出正確判斷,
即使做出正確判斷,利益扭曲決策,導致無效或錯誤,最終轟然倒下。


仔細閱讀第一次鴉片戰爭,會發現這些錯誤都犯了。
仔細閱讀清末七十年的各類戰爭,這些錯誤接著也一犯再犯,
直到皇室內閣的出現,把立憲派和改革派都推向對立面,革命黨一經點燃,清朝這個巨無霸的組織終於轟然倒下。


三元里不是清軍抵抗的,是當地人自發起來的,而且沒啥可吹噓,又沒對英軍造成什麼致命的打擊,頂多就是搔頓癢。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傷亡兩萬餘人,英軍只損失了50人,其中37人是在鎮江一役中陣亡的。。火器是最克騎兵的,明朝時蒙古騎兵就無法攻克明軍火器,到了清中後期,已經沒落的騎兵又怎能打敗裝備更為精良的英法聯軍呢?更何況清軍本身又沒有什麼戰術可言。。

甲午是所有清軍在戰爭中所有弊端的集大成者:不思進取,毫無戰心,吸食鴉片,臨陣逃亡,不戰而降,輸給了戰鬥裝備不如自己的日本海軍,更不用說洋務運動開始前裝備爛得一塌糊塗。

最重要的一點:清軍最為懼怕從來都是自身統治下的漢族人,慈禧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最好的反映。


一個落後的封建制度的農業國,對抗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工業強國...怎麼能不失敗呢??

更重要的一點是,英法等國家,已經建立起近代軍事制度,而滿清政府,還保持著八旗,綠營這種落後的,帶有封建奴隸性質的軍事制度...

至於武器上的落後...更不必說了...
更重要的一點,每次清軍與英、法等強國的軍隊戰鬥時,連白刃相擊這種肉搏都無法取勝時,還有什麼前途呢?


李淼的答案錯得厲害。

補充幾句:
清政府在中英戰爭中屢戰屢敗,就是因為中國人在滿清屠刀下,已經變得徹底的愚昧,野蠻,落後,封閉,奴隸化。
所以真正的直接原因不是因為武器落後,而是因為古代野蠻軍隊在近代軍隊面前,就是垃圾渣。
武器隨便你買,滿清也戰勝不了近代國家的小軍隊。

其問題本身太大,隨便說幾句。
中英戰爭中,本身滿清武器儘管落伍,但是早期和英法差距別不大,而且武器是完全可以買到的。是滿清自己不如人,也不願意買,更不允許研究和製造。
並且中英戰爭是滿清的野蠻愚昧無知才挑起的戰爭。應該受到懲罰。而滿清官僚是把戰敗的後果全面轉移到老百姓頭上,才有的天平天國。天平天國非常爛,但是比滿清好點。但是外國的先進武器救了滿清這群豬。耗死了天平天國那群垃圾神棍。

說什麼侵略一類的,說什麼天平天國和外國一起打敗了滿清之類的,實在不敢苟同。 而且當時老百姓做帶路黨很多,因為洋人講信譽,肯公平買賣。 所以,當時洋人打到那裡,老百姓就提著東西追隨到那裡。而滿清的軍隊到那裡,就屠殺老百姓到那裡。

就算武器差,就算滿清軍隊不是近代軍隊的對手。但是,洋人軍隊太少了,如果真的要拼,也會贏。但是,滿清這群豬,並不把自己看成中國人,而是看成中國的主人。於是,它寧肯出賣中國的利益,賠款轉移到老百姓頭上,也絕對不願意和外國洋人拚命的。賠款後,繼續剝削老百姓就好,為什麼要和洋人開戰呢? 所以,從早期的看不起洋人,很快轉變為跪在洋人面前。一個野蠻無知的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殘暴的極端,這正是寄生政權的共有特點。因為只要不斷出賣老百姓的國家利益,就足夠讓洋人滿足了。自己也可也繼續吸血,剝削老百姓。
勝利,自然無從談起。


反侵略戰爭?滿人本來就是最大的入侵者。


根本就是處於兩個時代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一個是還處於落後的農業時代,另一個已經進入強大的工業時代,怎麼可能不輸


推薦去看《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史再研究》。


1、首先是戰術問題,讓敵方擺好武器,做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才派人正面交鋒……勇敢不能當飯吃,道德也不能贏得最終的戰爭,估計清軍《孫子兵法》沒學好
2、造成戰術問題的一個原因就是心理問題,對自身實力認識不清。蒙古騎兵是清朝最精銳的部隊,指揮者是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 ,可以說是清朝最驍勇善戰的人了,在農業社會背景的國家中還算是戰無不勝的,這必然會造成自信心的膨脹,結果……對方不是農業社會
3、再者就是武器問題了,這個沒啥好說的,不行就是不行
4、當然軍心渙散和恐懼也是一部分原因,真正打了,打不過,原因可以歸結為1、2、3;沒怎麼打,就垮了,就是正規軍被打怕了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大家都是盲人摸象,不過如果每個人都講講自己感興趣的一小塊,也許可以拼湊出完整的拼圖。

每個政府的運作都離不開金錢,財政問題其實是每個政府最關鍵的問題,清政府也不例外。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明顯地向江南轉移。到了明清,更是蘇湖熟天下足。而政治中心卻留在北方。這樣,連接南方經濟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的運河漕運便成為一個國家的生命線。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從廣東到江浙,騷擾了幾個沿岸城市,並未對清廷造成多大困擾。因為英軍兵力有限,一旦遠離港口深入內陸就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威脅。但是當英軍深入長江來到南京附近江面威脅要切斷漕運時,清廷慌神了。因為這一擊,分毫不差地擊中了清朝的七寸。清朝陸軍雖差,依然可以以數量換質量,但清朝的水師無法應對英軍現代化的堅船利炮,沿江沿海的炮台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權衡利弊,清朝只能認輸。

同光之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努力發展海軍但得不到足夠的資源。等鐵路發展起來代替漕運後,清朝已經不在了。


明末的戰爭中落後的八旗騎兵戰勝了先進的明軍,這給了他們一個錯誤的認識,火器不過如此!這是很致命的一個錯誤,以至於在以後的多年裡中國的火器製造都落後不前,但是八旗鐵騎忘了一點,有一隻隊伍他們從沒戰勝過,即使是入主中原後也沒有戰勝過這支部隊(投降了),那就是曾經縱橫遼東的關寧鐵騎,這可是一支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單兵火器-三眼火銃的部隊,想想騎在馬上的重甲騎兵,手持可以連發的火器,機動性和火力都有了,再加上先進的戰術,可惜,這樣的技術和戰術沒有被清廷延續和發揚下去,他們依然以為自己的八旗鐵騎才是那個時代的最強者,再加上落後的戰術體系,雖然已經有了少量的火器配備,但是技術已經落後百年了,這樣的一支軍隊對陣裝備先進、戰術得當的大英帝國軍隊怎麼可能不敗呢?不得不說在個別戰場上,清軍將士表現是英勇的,但是大刀和長矛對抗滑膛槍和火炮無異於是以卵擊石,冷兵器為王的時代結束了。
總結一下就是這麼幾點:
1.武器落後於人,這點應該沒有人有異議吧;
2.戰略思想落後於人,閉關鎖國的戰略註定了戰爭的失敗
3.戰術策略落後於人,雖然大刀長矛是落後于洋槍洋炮,但是畢竟那個時代的槍炮不是馬克沁和克虜伯,威力也沒有大到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策略得當也是有小勝的可能的。
4.指揮系統嚴重落後,戰爭準備不足。
5.戰鬥力差,士兵訓練不足。
6.戰前情報不充分,這點很重要,當時沒有專門的情報組織(傳說中的「血滴子」是用來對付自己人的,再者就算有血滴子語言不通也探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情報)。
7.士兵中吸食鴉片者眾,厭戰情緒嚴重,士氣低落。


要回答這種問題,就要對每次清軍和英軍的交戰的戰術做具體的研究,才能總結具體的規律。
有些人回答這種問題,動不動就往政治腐敗、武器代差之類的大而空的東西上轉。
目前分析歷次清軍和英軍的戰鬥,基本上可以發現:
1、武器殺傷距離差距:英軍使用火槍和火炮,清軍的武器根本接觸不到英軍,所以英軍很少傷亡,乃是雙方多次陣地戰中武器代差造成。
2、清軍極少成功運動接近英軍:在很少幾次的運動戰中:清軍基本上沒有任何一次接觸英軍到弓箭的有效殺傷距離之內,只能說。清軍戰場戰術極重衝鋒速度,根本不懂掩護接近。也幾乎沒有使用夜戰等能削弱英軍武器優勢的戰術手段。
3、清軍大量被動陣地防禦:從大量記錄中看來,清軍幾乎沒有組織過主動進攻,都是陣地防禦戰等著被炮轟槍打。

以上是雙方傷亡比例的戰術解釋。

至於清軍為何如此愚昧、不堪一擊,只能看國防思想、國防體制、官兵素質、戰術素養等等。幾乎敗因遍地都是。

最重要的原因是:任何取得勝利的漢人官兵,都得不到哪怕一點好處,恐怕還會得到一堆迫害。

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也有中法之戰和新疆之戰的勝利,這兩場勝仗的勝利的基本前提:主戰官員和士兵的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


統治者:「我們遭到外來侵略者侵略了,我們要團結起來把他們趕跑。」
漢人平民:「我琢磨著你好像也是外來侵略者……」


我在珠海的一個小島,好像是南澳島見過一個清朝的炮台。炮台位置有點高,架起炮來居高臨下,威風凜凜。可是奇怪的是沒有廁所和彈藥庫。

各位看官,要打仗的時候,估計清朝的炮手們就把火藥桶隨便一堆,猛烈開炮。要是拉野屎抽一口軟中華不小心有火星濺到火藥上或敵人的炮正好打到彈藥附近,你們就能看到比北京奧運還要壯觀的煙火匯演。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里也說過每次的炮戰,最終都是以清軍的宏大煙火匯演做為結束。

對現代軍事技術和戰術的無知,是清軍局部戰爭失利的一個重大原因。還有,不僅是在「反侵略戰爭」中,同樣清政府在對農民群體性事件引起的戰爭中也是屢戰屢敗。

順便說一句,珠海近郊淇澳島上有一條街叫白石街。據說是中國人唯一一次打敗洋人並獲得賠款,用賠款修的石板路。


最高票的回答完全是不知所謂的瞎比喻,加幾個圖片就按照常見的謬誤在指點江山了。。。首先英軍在進行鴉片戰爭中最常見的打法是,利用水面船隻炮擊吸引防禦炮台火力,然後利用機動性登陸士兵從背後對防禦力量進行打擊的方式。。。所謂的引誘英軍登陸之後再進行對抗的方式根本行不通。至於我清多「驍勇」的事迹,就完全沒必要說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法正是個小人?
與歷史人物同名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中國歷史 | 戰爭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鴉片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