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諷謀反案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史書上諱莫如深呢?


一、惑眾之才


魏諷謀反案在《三國志》中可謂諱莫如深,首先因為陳壽惜字如金的慣性,這個案子在《三國志》原文被提到的次數屈指可數;其次便是這個案子發生的時間太過曖昧,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九月。

對三國有些了解的讀者都清楚,建安二十四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這是一個讓活躍在建安年間眾多謀臣將帥謝幕的一年。

自從建安二十二年開始,曹操與劉備便在為漢中的爭奪戰卯足了勁。建安二十三年,曹洪在武都擊破吳蘭,宛城守將侯音與關羽連和發起了叛亂。

而建安二十四年呢?正月,夏侯淵被黃忠部斬殺;五月,曹操撤軍退還長安;七月,關羽圍曹仁於樊城;八月,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而就是在這個當口,西曹掾魏諷謀反了。

魏諷何許人也?為什麼之前都沒聽過?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沒留下多少關於魏諷的信息,不過從裴松之的注中我們可以了解得稍微多一些。從《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郭頒《世語》來看,魏諷字子京,是沛縣人。因為口才不錯,善於迷惑大眾,當時便轟動了鄴城,於是鍾繇便徵辟了魏諷當西曹掾。

《世語》說魏諷有「惑眾之才」,這略待貶義的評價或許有一些成王敗寇的味道,畢竟魏諷最後是謀反失敗了。我們可以看看除了這個徵辟他的鍾繇(當然潁川出身的鍾繇拉攏譙沛出身的魏諷有示好的嫌疑,不過王昶的《戒子書》里卻提到魏諷是濟陰人,二者不知孰是孰非),魏諷當時「惑」的還有哪些人。

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一代名儒宋忠的兒子。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嗎?有,那就是荊州。

劉廙和宋忠都是荊州南陽郡人。
王粲雖然是兗州山陽郡人,然而他自此李傕郭汜之亂後便逃難到荊州,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徵得到荊州,王粲是一直在荊州劉表部下的。
張繡的名氣比較大,雖然他是涼州武威人,然而繼承叔叔張濟軍權的他,在投降曹操之前,他一直是雄踞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與曹操作戰。

參與魏諷案的人雖然有很多,但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這幾個人都和荊州有關係。

然而,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二、耿紀韋晃


與魏諷謀反案類似,在建安末年的曹魏還有一件謀反案值得注意,因為在《三國演義》有所提及,這件案子的知名度較魏諷謀反案要出名得多,那就是發生在建安二十三年正月的耿紀韋晃謀反案。

當然,這件謀反案留下的資料也很少,甚至比魏諷謀反案更少。陳壽在《三國志》原文只有兩處提到了這件案子,而魏諷謀反案因為牽涉人的緣故在涉案人員的親屬傳記還是有提及的。

耿紀韋晃案是怎麼回事呢?依然是在《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攻擊許縣,燒丞相府長史王必的營寨,王必則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平了這次叛亂。

裴松之在此處作了注,引用的是《三輔決錄注》,其中對造反的細節有了更詳細的描述。不過值得注意的細節有以下幾點:

1、參與此次謀反案的主謀並不只有吉本、耿紀與韋晃三人,參與此事的除了吉本的兩個兒子吉邈和吉穆,另外還有個關鍵人物金禕。

2、金禕是京兆人,西漢名臣金日磾之後,世為漢臣。但金禕的父親知名度更大一些:武陵太守金旋。演義中的金旋被張飛所殺,正史中則是因武陵被劉備軍攻打,金旋死於此戰。

3、金禕則是因為與王必關係不錯,故而金禕當時的任務是遣屬下為內應,乘吉邈等人放火攻門的時候射殺王必,然而事與願違,王必只是受傷,繼而識破金禕等人的策謀,反攻成功。

4、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的計劃還有下一步:如若殺死了王必,他們便挾制天子攻打魏,並以劉備為援。

當時劉備軍正與曹操軍相持在武都漢中一帶,耿紀韋晃要與劉備為援,那麼就應當聯繫距離許縣較近在江陵駐軍的關羽了,故而他們起事前與劉備軍有過聯繫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以劉為援


聯想在第二年九月發生的魏諷案,會不會魏諷案也是有劉備軍的參與在內呢?

我們知道魏諷案中留下姓名淵源的參與人員大多和荊州與莫大的關係,而荊州又是劉備經營多年的地盤。劉備自建安六年就待在荊州,於新野駐軍之時也對荊州士人進行拉攏,特別是在赤壁戰後收復了荊南四郡,之後在蜀國出仕的荊州士人也是較多的。劉備在荊州深得人心,裴松之稱「荊人服劉主之雄姿」。另一方面,荊州士人在曹魏方面的軍事與內政並沒有得到很大的重用,這也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部分荊州人士比較向著比較重用荊州士人的劉備軍了。當然,也只是部分。


劉備入蜀之後,荊州由他的老部下關羽駐守,那關羽對荊州地區的治理效果如何呢?用呂蒙的話來說,關羽在荊州「恩信大行」。關羽的「恩信大行」加上劉備的「荊人服劉主之雄姿」的效果怎樣呢?

孫權奪取荊州後,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兵數千人與陸遜的軍隊作戰,不過文布意志不夠堅定,後來被陸遜招降了。

零陵北部都尉習珍也是暗中和武陵從事樊胄聯合起兵對抗孫權,後習珍戰敗與數百人固守山上,在1糧草箭支都消耗殆盡的時候選擇自裁,臨終對部下說道:「我受大漢厚恩,不得不以死報效!」劉備聽聞習珍敗亡,為其發喪,追賜邵陵太守。

關羽對拉攏策反方面也是頗有心得,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在宛城叛亂的侯音就是在事先與關羽有聯繫。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的記載是,「侯音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建安二十四年的八月,八月,漢水暴漲,灌淹了于禁軍隊,繼而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從之前的篇章我們知道,關羽當時對許縣周邊的梁、郟、陸渾等地的盜賊都策反成功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滿寵會說當時的局勢是「自許以南,百姓擾擾」了。

我們看到當時關羽威震華夏,已經將策反的業務推廣到了許縣周邊,所以可能在鄴城也有插手——而聯繫人正是這個有「惑眾之才」的魏諷。


我們有理由猜想,劉備軍當時對身在曹魏的荊州士人也一定是有所拉攏的。不過拉攏活動應該是通過這位有「惑眾之心」的魏諷來進行,但魏諷的拉攏效果不是非常好,故而只能拉攏到那些荊州士人的子弟,比如王粲的兒子,劉廙的弟弟之類。

當然,具有「惑眾之才」的魏諷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在一個月之內便拉攏到諸多荊州士人的子弟,所以這個「拉攏行動」是很早就開始進行了的。

只不過魏諷是乘曹操的軍隊在外未歸,且關羽威震華夏的大好時機,所以策划起了這次叛亂。

從《世語》的記載,魏諷當時還拉攏了長樂衛尉陳禕,準備靠陳禕來襲取鄴城。不過長樂衛尉是掌管長樂宮的,看來魏諷只是想獲得鄴城宮城的控制權?然而日子還沒到,陳禕就因為懼怕跑到曹丕那裡告了密。


不過如果沒有類似劉備軍的外援,只有長樂衛尉的協助,魏諷的造反計劃還是難以奏效。如果只有這點實力,魏諷又怎能被稱為才智之士呢?故而,魏諷當時應該是在等待。他是在等待關羽的戰果擴大或者劉備軍的其他援助?不清楚。

我們只知道,上天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四、其他可能


當然,筆者上述所謂魏諷案和劉備軍有關係都是推測,並沒有太多史料佐證。

董昭在太和四年的表文提到「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從《世語》可知曹偉也是素有才名之人,後來因為與東吳勾結,與孫權部署,因而被誅殺。王昶的《戒子書》也說到「近濟陰魏諷、山陽曹偉皆以傾邪敗沒,熒惑當世,挾持奸慝,驅動後生。」董昭和王昶都將魏諷和外通東吳的曹偉並列,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作為魏諷交結劉備軍的佐證呢?

那麼魏諷案還有別的可能么?有的。


魏諷在當時雖然以才智出名,但也有很多人非常不看好他。

首先便是以「策略常年不被採用」而聞名的謀士劉曄,劉曄看事看人極准,然而貌似因為光武帝嫡派子孫的身份,非常不招曹操曹丕曹睿三祖孫待見,在多次征伐戰略如伐西川征東吳方面的勸諫,曹操曹丕都沒聽勸。劉曄看到魏諷和孟達二人之後,便斷定這倆以後一定會謀反,當然都被他言中了。

與劉曄有相似看法的還有散騎常侍傅巽,後來成為光祿勛的鄭袤。雖然劉廙也曾告戒弟弟劉偉不要與魏諷來往,並評價魏諷華而不實,料定他是攪亂世間的人,但劉偉並沒有聽勸。

從魏諷案中的語焉不詳,以及在史書中的諱莫如深,再加上當時有多人曾預言魏諷將來要謀反。那會不會有人對「魏諷將要謀反的風議」加以利用?比如說留守鄴城的曹丕。


陳禕是向曹丕告密的,有沒有可能陳禕其實就是曹丕安插在魏諷身邊的卧底,而魏諷至少當時並沒有造反的計劃,然後陳禕得知了魏諷的士人關係網,接著報告曹丕,使得這所謂的魏諷案成為了實質上是一次荊州士人的清洗運動呢。

曹丕乘著八月份關羽的威震華夏,迫不及待在九月份就「製造」了魏諷案,曹丕神速般地清洗所謂的叛亂者似乎也暗示了曹丕是想乘著曹操不在的時候就擅自對荊州士人進行清洗,故而曹操連王粲的兒子都沒能留住。

魏諷案後,荊州士人在曹魏政權的軍事政治地位也是更為低下。


除了上文中牽連的荊州人士之外,還有一位日後頗有名氣的將領也牽涉其中,那就是文欽。文欽因為口供與魏諷有著某種關聯,被抓進監獄拷打笞擊了幾百下,不過幸好被後來趕到的曹操赦免了。不知道為什麼曹操能趕到赦免文欽,卻沒能趕到赦免王粲的兩個兒子呢?可能是因為文欽是比較晚才被抓進來的?

而文欽是譙郡人,算是曹操的老鄉了,這是所謂魏諷造反集團成員中唯一一個在當時沒有和荊州搭上聯繫的。這似乎也可以佐證魏諷更有可能是沛人,而不是濟陰人。

鑒於文欽和魏諷可能都是譙沛士人,曹丕的這次清洗還有可能是要清洗除曹氏與夏侯氏之外的譙沛士人?可惜那些連坐的數十人沒有具體的名單,否則就有可能驗證了。


綜上,筆者認為,魏諷案有兩種可能:

1、魏諷當時確實是策划了謀反,不過才智過人的魏諷當時並沒有急著行動,是在等待關羽有更大戰果或者劉備軍的其他援助,然而還沒等到,就因為陳禕告密,計劃失敗;

2、魏諷雖然曾被多人預言要謀反,但在建安二十四年並沒有謀反;只不過被曹丕利用了「關羽威震華夏」的機會,繼而進行了這場清理荊州士人的活動。這其中還包括了當年殺死他哥哥曹昂的張綉之子,張泉。

《張綉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記載,五官中郎將曹丕對張綉發怒,說道:「你殺了我的哥哥,怎麼還有臉見人呢!」張綉慌了,於是自殺了。

然而張綉是死於207年,曹丕被封五官中郎將卻是在211年,時間對不上,這條記載不好說。

但,曹丕殺了張繡的兒子張泉這是毋庸置疑的。


建安二年,張綉先降後反,突襲曹操大營,曹昂戰死宛城。(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曹丕也在軍中,趁亂逃得性命)

建安十二年,張綉於北征烏桓途中去世。一說被曹丕逼死。

建安二十二年,張綉之子張泉因捲入魏諷案,被曹丕誅殺。


說白了就是一個比較能忽悠的二五仔勾結了一群從父輩開始就當二五仔的二五仔大隊,趁著二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際,妄圖趁火打劫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說干就乾的革命 一場不計後果的作死。

這次造反的人員極度雜亂 多以無實權的嘍啰級角色為主,連張繡的兒子都能跑來打個醬油混個臉熟,你說這造反團能行么?換我我早跑辣!

那動機呢?動機基本上就是荊州眾聯合起來呼應二爺的一場作死秀罷了,畢竟幾個角色全都是毫無遠見、地位、與出路的逗比選手,能幹出這種事兒不難理解罷!史書之所以輕描淡寫,是因為這件事兒既不能撼動曹魏統治,也不能影響政權發展,毫無後續意義可言,我反辣我死辣,故事已經講完辣!


另外那些要跟我說
「你憑什麼說魏諷逗比!你知道魏諷造反有多努力么?」
「魏諷很萌的你為什麼要黑他!」
「答主這麼說不就是嫉妒魏諷比你有才么!你行你去反魏啊!」
的朋友請自覺拉黑我 謝謝 (ˉ﹃ˉ)口水


《曹操傳》九月,相國鍾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
◎《晉書·鄭袤傳》:濟陰魏諷為相國掾,名重當世,袤同郡任覽與結交。袤以諷奸雄,終必為禍,勸覽遠之。及諷敗,論者稱焉。
◎又本志《劉表傳》注引《傅子》云:魏諷以才智聞,傅巽謂之必反。
◎《劉曄傳》注引《傅子》云: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曄一見諷,謂為必反。
◎《世語》曰: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鍾繇由是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蕭常《續後漢書》曰:諷潛結義勇之士,與長樂衛尉陳禕、列侯張泉等謀襲鄴誅操。
◎袁宏《紀》:丞相掾魏諷謀誅曹操,發覺,伏誅。諷有威名,潛結義士,坐死者數十人。
本志《劉廙傳》:廙弟偉為諷所引,當相坐誅。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特原不問。
◎《廙別傳》曰:初,廙弟偉與諷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合黨眾,違先聖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修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
《陳群傳》初,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複位。
《王粲傳》: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後絕。
《蜀志·尹默傳》:宋仲子子與魏諷謀反,伏誅。
蕭常《續後漢書》云:宋忠字仲子,南陽人。其子與魏諷謀誅曹操,不克,父子俱遇害。
《張綉傳》:綉子泉,坐與魏諷謀反,誅。
《毋丘儉傳》注引《魏書》云:魏諷反,文欽坐與諷辭語相連,下獄。
◎《魏書》曰:欽字仲若,譙郡人。父稷,建安中為騎將,有勇力。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徐奕傳》太祖征漢中,魏諷等謀反,中尉楊俊左遷。
◎《楊俊傳》:魏諷反於鄴,俊自劾詣行在所,左遷平原太守。太祖嘆曰:「諷所以敢生亂心,以吾爪牙之臣無遏奸防謀者故也。安得如諸葛豐者,使代俊乎!」

一些關於魏諷案的資料,突然萌生一個念頭——張泉真是倒霉,他的死很可能有極大的偶然因素!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魏諷一案爆發,種種跡象表明,魏諷的主要參與和牽連者是荊州士人集團,無論王粲、劉廙、宋衷都有供職鎮南將軍府的履歷,不過曹丕在此案中的人為干涉意味也是很大的,另外曹操當時正忙於襄樊戰事,這一案其實是曹丕一手包辦的。
實際上魏諷之案可以看做是一場政治清洗,在前一年許都叛亂中,為首的四家耿紀、韋晃、吉本、金禕,均屬關中士人集團,曹氏誅戮的絕大部分也屬這類人。而魏諷一案誅戮的基本是荊州集團的人物,從此之後曹魏士人的旁支別派基本殆盡了,除個別受寵信臣僚外,基本只剩下以潁川士人為首的中原望族,」唯才是舉「也逐漸在這一時期停止了,曹氏政治向後來的士族政治靠攏。而荊州之士專供劉備,江東望族仕宦本土孫氏,三國的主流政治集團其實是在這個時期明顯確立下來的。
其實可以窺見,曹丕在這一案的擴大面上是做了手腳的,比如桓階、傅巽都有荊州履歷,但他們與曹丕的關係親密,所以皆不在其內;而對於劉廙,雖然他曾供職五官中郎將府,但其弟劉偉是魏諷案的重要人物之一,也就難逃追究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洗過程中劉表之子劉修沒有牽扯其中,而張綉之子張泉卻在其內。
曹氏殺張泉是出於當年曹昂之死的報復,我想這點是沒有太多異議的,但我覺得張泉之死還有極大偶然因素,問題出在另一個人身上——曹均。
曹均為曹操與周姬之子,建安二十二年封樊侯,奉叔父薊恭公彬後,從曹操的兒子變成了侄子,但應該承認父子血緣還是很親密的。非常有意思的是,當年張綉歸降,就是曹均奉命娶張綉之女,使得曹張兩家聯姻。
我覺得固然曹操暗恨張氏,曹丕也欲害張氏以討好其父,但問題在於曹丕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則是張氏給曹氏帶來的不計前嫌的標榜效應;二是張氏與曹氏之間的姻親關係,畢竟曹均也是曹操之子,即便清算張氏總要顧念到這一點。
可非常有趣的是,曹均恰恰死於建安二十四年,我猜想在九月魏諷案之前曹均已經去世了吧!
曹均的死意味著曹張兩家的婚姻紐帶斷了,能夠影響父親情感的弟弟不在了,曹丕也就無需以那個寡婦弟妹為意了。
我覺得張泉之死有偶然性,固然曹氏一直對他有芥蒂,但曹均也在不該死的時候死了,倘若當時曹均還活著,身為太子的曹丕也未必敢把張泉牽連在內吧?反言之若在曹操死後,曹丕也就沒有再翻舊賬的意義了,那時即便曹均不在了也不大可能害張氏。關鍵在於曹均死的太不是時候。
真的很令人扼腕嘆息,張泉牽連死到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其間不過百日,倒霉的張泉還是沒躲過這最後的屠刀。


推薦閱讀:

諸葛亮厲害還是司馬懿厲害?
如何評價《真?三國無雙》系列對於三國歷史人物的洗白?
劉封的身世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三國名人的妻女基本不會留名?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