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裡面,難道庄公等待時機維護權利是違背孝義的?

其一,姜氏和段這般對他難道他仍應以孝為先?
其二,和好如初的諷刺是在諷刺什麼?
其三,如果只是為了突出春秋戰國對禮的尊重,我們如今的價值觀也應當如此嗎? 本人是在閱讀的時候對價值觀正確與否困惑了,這個是主要的問題


誹庄公而憐其母及欲其矯其弟者,皆豎儒也!豎儒皆信人之初性本善,譏庄公無以教化之,而意在放縱。反不察使共叔事成,其與賊母將置庄公何?彼時焉有庄公奔共?身死國滅耳。不聞豎儒譏其母廢長立幼、討其弟心懷不軌之過。吾觀中華書局1959年版古文觀止,克段篇中,後世豎儒之評,過皆在庄公而無關其母弟,此儒學之中吾所甚惡之。


不能矯母之失,不能令弟守悌,幾令母負殺子之名,弟有弒兄之惡,令母與弟不得守禮遵道,而留惡名於後世,焉得謂孝悌乎?
古人云: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蓋若用大杖,當其怒氣勃發,不能自已,則易斃子於杖下。為人子者,豈欲令父負殺子之名,而受喪子之痛乎?故古之君子言孝悌者,落在一敬字。敬者非徒「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蓋遵父之志,愛父之名。敬母之禮雖稍殺於父,然其意一也。然鄭伯見母之失而無一諫言,睹弟之驕縱而無一語訓誡,動心忍性,必欲其罪大彰於天下而後討之,暴母弟之惡名於天下,察其用心,所念著權也,所欲者利也,豈有一念於孝悌者乎?其用心之險、設謀之密非君子所忍言,以謀逆之名而加諸母與弟,欲以此欺天下之人,而天下豈能欺哉?為逆者,其鄭伯與。


1.「孝」是為人子的品質,只要你是「子」,你就要踐行「孝」,這和父母慈愛與否並無關聯。《尚書·堯典》:「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說的是舜無論父母品行如何,都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品行、維護家庭倫理,這才是值得稱讚的。鄭伯既沒有維護好自己的品行、又沒有維護好家庭倫理,春秋三傳都予以了批評。

2.「遂為母子如初」,初是什麼狀態?「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可見,原本武姜就不喜歡庄公,遂為母子如初並非和好,只是恢復了名義上的母子關係。對於庄公來說,自己的親媽想要剝奪自己合法的繼承權,還聯合親弟弟來推翻他,能忍?對於武姜來說,因為這個孩子自己差點送命,不討厭?這個兒子趕走了她最疼愛的小兒子,不討厭?雖然二人在隧道中感動了一把,但出來之後,還是互相看不上眼的狀態。有些書對於「鄭伯克段於鄢」中「遂為母子如初」一句的理解有錯誤,應該糾正。

3.從第一條來看,我們今天的價值觀的確也應該如此:別人做了違背道德的事,不是你做背德之事的理由。如同XXX欺騙了你,不代表你也可以去欺騙XXX,更不代表你欺騙XXX的行為是對的。


諸位在這裡大談孝義的時候可能只是學了學語文卻沒有學習歷史,例如@劍琴齋主人。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生,共叔段前754年生。
鄭莊公從小被親媽嫌棄,前744年鄭武公病重,親媽武姜希望由弟弟繼位,幸好他爸沒有答應。在前743年,也就是他14歲那年繼位。同年,武姜要求給他弟弟封一個軍事重地,被否決後又威逼他封一個大的地方。在前722年,共叔段襲擊鄭都,武姜做內應。此時鄭莊公已經35歲了。

以上的時間線可以看出,鄭莊公從小被親媽不喜,他3歲弟弟出生,之後更是被嫌棄。稍微懂事點發現親媽連自己繼承人的身份也要剝奪,14歲父親去世了,幸好去世的父親把位置留給了自己,結果親媽又立馬要求自己給弟弟封一個軍事重地,礙於自己羽翼沒有豐滿只能同意封了個大城市給他。但隨後一直聽到弟弟準備反叛的消息。這根刺直到35歲的時候才可以拔掉,然而發現親媽還做內應想把自己弄死。

我相信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是有一定的頭腦和情操的。但如果有的人只看春秋,不經過大腦分析,從蒼白的文字中豎個稻草人亂打是很沒腦子的。為何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覺得就是這種書看得多脫離了現實的人。只要稍微有點社會閱歷的人就會發現世間的複雜,哪有事能用一兩句話就能評判的?更何況別人40年,50年的一生?

「非黑即白,好人壞人」這都是書本里的世界。


隨便說說~
鄭莊公作為東周時期的早期霸主,在這個故事中所表現出的權謀手段還是很高超的,主要體現在對母親和弟弟的一系列縱容上。
小的時候讀《東周列國志》,覺得鄭莊公此人對母親很孝順,對兄弟也很友愛,只是對方太不識趣而已,但即便如此,最後不是還有一段流傳千古黃泉相見的故事嘛。但是後來細想,這裡面根本沒有一點親情的影子,就是赤裸裸的權謀而已。
從博弈的角度來看,僅僅因為母親與弟弟露出造反的端倪就痛下殺手,那必定是昏招。相反,不斷的縱容,給他造反的機會,讓他反,處置起來讓眾人無話可說,才是最聰明的方法。
至於禮,春秋戰國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十分粗淺


我覺得他是左丘明寫的一個正面案例。

1、
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領導核心,一個軍隊只能有一個領導核心。
他弟弟的問題不解決,那麼國家實際上分裂了。
有人覺得分裂了就分裂了。
可是這是春秋,是國際秩序崩潰之年,你不進步你不團結,就有人用真理教育你。
或者你的國家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要不要解決,
而是怎麼解決,是武力解決還是和平解決?

2、
就像擠膿包,
必須要等到膿包長好,然後一下擠出來,做好消毒,身體才能恢復正常。
這個膿包就是段。
鄭莊公其實給了共叔段和姜氏很多次機會,
但是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最終時機成熟,庄公民心所向,一舉克之。
也算是最優解了。

3、
跟現在很像,
美國制定的秩序正在崩潰,
亂世之中,
中國想要PK世界霸權,容不得人拖後腿。
但是台灣在台獨路上越走越遠。
這個問題不是解不解決,而是怎麼解決,梧桐?和統?
給臉不要臉,那麼只有一條路。
歷史要重演。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前面劍琴齋主人講的特別好,我用大白話淺顯的補充幾個例子吧_(:зゝ∠)_
【其一,姜氏和段這般對他難道他仍應以孝為先? 】
按照當時的邏輯,答案是「是」,無論他處於什麼情況下,姜氏是庄公的親生母親,他要把對父母的孝放在首位,即便弟弟要殺他,母親配合弟弟要篡位,他也要孝,不孝就無以立於天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忠孝常常是放在一起講的,別說姜氏是他生母了,你看二十四孝裡面那些後母如何如何的虐待孩子,孩子依然要用最大的孝心來侍奉父母,這就是文中「孝」的意義
【其二,和好如初的諷刺是在諷刺什麼?】
我剛從這個問題里出來你大概理解一下……已工作的兒子提到我以前對他實施家庭暴力,我該怎麼辦?一個小孩從小長在深宮內院,卻媽媽不疼弟弟不愛,倆人一直想著怎麼把這個小孩弄死奪取政權,你覺得真能和好如初嗎。。。。。他要孝順姜氏也只是為了意思意思給天下人看而已,不要當真。。。。。。他當初跟他媽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才是真心話
【其三,如果只是為了突出春秋戰國對禮的尊重,我們如今的價值觀也應當如此嗎? 】
首先這個故事不是講禮的,禮樂制度什麼的完全沒體現,另外穎考叔是不是真的大孝子我不知道,但是明顯他是來給庄公一個台階下的,哪有庄公正因為撂狠話沒法向天下人交代,就跳出來一個大孝子給他出主意這麼好的事兒呢?我覺得魯迅先生《二十四孝圖》講的有點道理,尤其針對「愚孝」這件事,看完你心中自然會有答案
另外關於沒必要「孝」這件事,我多扯一點有的沒的。漢末在察舉制的影響下,士族間已經開始流行鄉黨評議的風氣,九品中正制施行後,更是注重用人的品行來評判高低,尤其在政治和道德方面,魯迅指出:「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可見孝在當時對於仕途的影響力之大,忠孝這兩件事其實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庄公必須做孝子的原因是他不得不這麼做,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今時代自然很沒必要,你看看法律允許孩子和父母脫離關係就知道了。太史公說庄公老謀深算,其實我覺得還真不是這樣的,弟弟要殺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難道要衝上去先動手嗎?當然是等對方先打過來,自己當受害者反擊啊。於情,這沒什麼大問題;於理,庄公違背了孝義


古人很單純的,一個觀念進入就會很固執,孝字就是這樣的。不理解沒關係,記住就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匿名舉報」?這樣的行為是符合道德的嗎?為了匡正犯罪行為,我們應不應該採取「匿名舉報」的辦法?
人可以不尊重他人嗎?如果可以,那麼人可以在什麼時候不尊重他人?
哪些事情讓你對人的信仰和道德感到絕望?

TAG:道德 | 價值觀 | 人文 | 春秋戰國東周 | 左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