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嚳、顓頊等上古帝王為什麼用這些奇怪的字起名,這些字除了專有名詞以外還有什麼其他含義?

同樣的問題也涉及一些地名和姓氏用字:宋,虞,秦…

我說的是字的用途稀少和含義不明,而不是含義奇怪。所以請不要舉「建國"、"鐵柱」之類的例子。

有人舉例嚳灝畚戤蓍軎麴摺翮,試圖證明漢字里奇怪複雜的貨很多,不用大驚小怪。但是這個例子里,其他字都有聯繫實際的本義,一般是物品或形容詞;唯獨這個嚳字,除了上古帝王似乎完全沒有其他意思…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有些字 只 作專有名詞。夏商周元明清這幾個字在其他非專有名詞里用途很多,夏天、商店、周期、元素、明亮、清楚等,而堯舜禹秦宋唐晉魯等都沒有其他用途…

有人提到避諱,即,因為是帝王之名所以盡量不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邏輯有問題,因為黃炎姜姬等字現在還用在日常生活中…

還有一點,就是上古時代本來字就不多且 大多 比較簡單,而這些字比較複雜……

從目前的回答看,這個問題並不簡單trivial,希望大家認真回答而不是說「這有什麼好問的」之類的話。謝謝。

-----------------------------------------
@fyl HH @滕浩 @殷段假 @白開水 的解答已經基本解決了我的疑問,謝謝。
@張泊遠 @自由人 @Jimmy Wong 的解答很開拓思維,可以作為研究的方向。謝謝。
------------------------------------------
@張泊遠 和 @唐偉誠 等都認為說文解字有胡編亂造之嫌。

有人說這些是號,不是名,所以生造專有字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比如武則天的曌。這個邏輯有不完整的地方,有權力的人給自己造字肯定要有含義,曌就有日月同輝之意,一看就懂,而堯舜禹嚳顓頊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含義。如果說文解字是扯淡的話,只能看甲骨文了。

張展示了堯和禹的甲骨文,殷段假通過字形解釋了秦和魯。

有沒有人能更系統地通過字形分析和訓古解釋一下這些專有名詞的原意,而不是用一兩句話說問題傻或古人臆造?謝謝。


以下出自說文解字
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舜:艸也。楚謂之葍,秦謂之藑。蔓地連華。象形。從舛,舛亦聲。
嚳:急告之甚也。從告,學省聲。
顓:頭顓顓謹皃。從頁,耑聲。
頊:頭頊頊謹皃。從頁,玉聲。

所以這些字都是有明確意思的,並不是爲人名造的。至於爲什麼這些意思都不常用了,恐怕還要懂的人來逐個解釋。
但是一般來說,漢字總數超過十萬,而每朝每代常用的都只有數千個,可以說絕大部分漢字都是不常用的。漢字和漢語詞彙本身就是不斷變化、不斷淘汰的。還有上古字不簡單吧,那個時候漢字已經相當成熟了。避諱之說我不知道對不對,不過避諱是避名字,不可能避尊號年號諡號姓氏這些,因此「炎黃姜姬」不能算反例。

我只是字典的搬運工,更多更專業的問題請問懂的人。


「堯」的本義是高遠,甲骨文的字形是雙土在卩上。加山旁的「嶢」字指高峻貌,它取代了「堯」的本義用法,「堯」成了人名專字。
「舜」字說文的說法不正確,「舜」其實是從「夋」字分化出來的,這是在楚簡出土後才搞清楚其演變軌跡。《山海經》的「帝俊」,楚帛書作「帝夋」其實都是「帝舜」。「舜」變成了人名專字,而「夋」和「俊」是常用的。「舜」的字形演變如下(季旭升《說文新證》P487):

「嚳」的本義是急告之甚,這個本義被音近的「酷」取代了(「酷」的本義是酒味濃醇)又引申為形容程度極、甚之義,「嚳」成了人名專字。從古書記載來看,帝嚳可能就是帝俊。


帝嚳姓姬名俊,嚳是稱號,專有字,就是生造的字。
這問題。。。

另外反對第一的答案,說文解字很多就是作者自己想像附會。


別的不知道,不敢隨便回答。
顓頊,zhuan是一個古代民族,漢語字典里Z開頭的東西都是他們發明的,藏族和壯族和台灣還有日本的繩文人是他們的遠親,基因上是D系,文化是河姆渡-良渚文化
真相是很複雜的
xv就是女婿的意思。顓字,左側站著的是一個帶著水族女性山字冠的女首領,右側跪著的是一個帶著彝族男性獨角冠的男副首領。水族、彝族的D系基因比例也很高,服飾也與藏壯接近。瑞字,是女首領拿著王鉞。頊字,是男副首領拿著王鉞。具體看《從中國南方走出了四大文明古國1.54》有圖好理解
百度文庫-信息提示
(這裡還解釋了虞、胤、魯三個字的由來,其實讀作昆吳、昆旬、昆罐,最早的漢字是作為氏族的圖騰紋章徽記使用的,古代流傳下來的漢字最早未必只讀一個音,另外秦泰齊是同源字,贏羸是同源字,)
顓頊不是人名,是對zhuan族男副首領的稱呼。黃帝和良渚zhaun族為了對抗炎帝和蚩尤而結盟,後來炎帝也加入。黃帝擊敗蚩尤後,把自己兩個良渚zhaun族女人生的兒子派到山東和湖北,接管蚩尤舊領,以方便鎮壓蚩尤舊部,一方面限制良渚趁機坐大。分到湖北若水的屈家嶺文化的昌意,兒子繼續取良渚文化zhaun族的蜀(去蟲)山氏常(昌)家女兒為妻,生的就是顓頊。
顓族的王稱作詔,比如十六國的符堅就曾經被稱為詔,還有鮮卑段氏在雲南建立的南詔國。
三霄與三苗,芮戈與馬家窯青銅刀
二十八宿如按青、白、紅、黑各七宿分為四大類的話,其在大地上的分野,與5000年前(也就是仰韶文化之前)青陶、白陶、紅陶、黑陶文化在中國的分布是一致的,這是驚人的巧合嗎?

根據《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晉書天文志》:

青陶:角、亢、氐三宿,分野為袞州。房、心二宿,為豫州。尾、箕,分野為幽州。

黑陶:南斗為江、湖地區。牽牛、婺女,為揚州。虛、危,分野為青州(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營室到東壁,為并州(老官台、大地灣、李家村文化)。

白陶:奎、婁、胃、三宿,分野為徐州(大汶口文化晚期)。昴、畢二宿為冀州(後崗一期文化)。觜觽、參宿的分野為益州(洪江高廟、大溪晚期文化)。

紅陶:東井、輿鬼為雍州(半坡文化)。柳、七星、張宿的分野為三河(洛陽盆地)地區(廟底溝文化)。翼、軫二宿為荊州(彭頭山、大溪早期文化)。

按《漢書·地理志》:「黃帝時,天下分為萬國;堯時,洪水為害,天下被隔絕,成為十二州。禹平水土以後,重新釐定為九州。禹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之外,加並、幽、營三州為禹以前的十二州(夏朝初期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北方三州的古文化南遷,北三州遂被廢棄,到商朝時冰河期結束,商朝以幽州營州起家)。顏師古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汛大,各就高陸,人之所居,凡十二處」。歷夏、殷、周三朝,有得有失,都只能統領其中九個州,遂讓後世以為天下只有九州。

人類在四十萬年的發展中,地球運轉基本是保持的,所以人類按海陸分布和寒熱影響,分成了亞非歐交界處的高緯度的白人和赤道的黑人、以及遙遠東方的黃人。之後因為三大人種雜交,黑人和白人產生了紅人,黑人和黃人在中國南方產生了青人。白人由西北方來到陝西,最後的冰河期結束後,新石器時代開始,黃人、青人沿中國東部沿海北上河北山東,黑人則因為不耐寒,留在了台灣和浙江,紅人由西南方來到廣西,再到湖南、湖北、河南。黃帝時,為了對抗蚩尤,良渚的玄女嫁到了西北,就形成了這個星圖陸地分野的原型。

二十八宿與十二生肖

耆童 應龍_懷劍聽雨

以下是天文學證據


歲星也就是木星的周期是11.86年,也就是4329天,18*12*20=4320,遠比365*12+3=4383更接近木星規律。這就是瑪雅人曆法都有18這個數字的原因。木星是除星星、太陽、月亮外,人類最容易注意到的天體,且是最適合紀年的天體。木星每399點多天一個沖日,離地球最近,1年10個月1個月10天的紀年法估計是最早的紀年法,所以用夏朝的帝系年表數字來推夏朝建立時間的辦法,不靠譜。
《漢書律曆志》和《開元占經》提到古六歷。
黃帝歷。應該是10月曆每個月36天,羅馬最早羅慕洛斯建城時用的拉丁-薩賓的曆法就是十個月單月31天雙月30天。但是閏這個問題沒處理好,春天跑著跑著遠離了,受希臘文化熏陶的第二代王努瑪不能忍了訂新曆。新曆多出兩個月,原本從三月開始的,增加一月二月後又互換位置,之後七月八月改了,尤里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 ) 的名字變成七月 (July) , 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Augustus) 變成八月 (August) 。新曆用的是希臘的陰曆,但也只有355天。北方多天災,黃帝炎帝信仰的是神,擔任祭祀的神官都是部落聯盟中數學非常好的巫師擔任,使用的也是歲星曆、太陽曆這種嚴重依賴長期的職業觀測和昂貴的天文台的曆法,一旦搞錯就要多等400天才能確定日子。南方雨林多瘴氣寄生蟲,蚩尤夸父信仰的是鬼,擔任祭祀的鬼主都只是各個部落的小巫師而已,所以用的是簡單人人會的月亮歷,也就是陰曆,單月30天雙月29天,看著月亮,最多15天就能確定日子,非常方便生產生活。蚩尤尚白,回教有些也尚白,所以這套太陰曆法和10月曆法得以經印度東西傳導到羅馬希臘也有。黃帝擊敗蚩尤夸父後,一切恢復北方信仰,並派自己的兒子昌意去南方控制蚩尤夸父的舊部,所以黃帝歷一定是原始的10月曆。山東的東夷採用的是18個月每個月20天的歲星曆。
顓頊歷。黃帝死後還政炎母的後裔,但是不久,炎母的後裔精衛死後,炎母一族就絕嗣了。昌意的後代顓頊在南方擊敗了稱帝的共工,但是陰曆只能紀年,不能指導農時,已經臣服顓頊的共工的孫子壹鳴,於是給陰曆添加了8個節氣用來指導農時,節氣屬於太陽曆,按照回歸年區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需要長期的職業觀測和昂貴的天文台。然後用17年9閏,讓陰陽曆結合在一起。這樣,顓頊就把巫權從部落酋長們收回自己這個聯盟酋長的手中,當顓頊成為天下共主時,就開始推行顓頊歷。顓頊歷是陰陽結合曆,基本等同現在用的農曆。
夏曆。黃帝還有個兒子去了東方,這個兒子堅持採用黃帝的360天10月曆,但是改良多加了5到6天。這個兒子的後代帝嚳,在顓頊之後得到了天下,於是顓頊歷基本就被廢掉了,所以《山海經》羲和10日而常羲12月。山東的東夷出身的鸛兜繼承了顓頊的地盤,但是既不用歲星曆也不用陰曆,而是使用夏曆。後代虞舜擊敗了鸛兜,鸛兜被迫帶著三苗遷徙到西南,就成了彝族。夏朝沒有子月丑月,所以和羅馬一樣,從寅月也就是三月開始,所以叫夏曆建寅。
劉堯漢和陳久金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陽曆作對比研究,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太陽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是後人添加的。[4] 其主要論據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記載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沒有星象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陽所行經的經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如果一年分為十二月,每月日行應為30度。(太陽一年在黃道上運行一周,行經360度)
2、從參星出現的情況看,從「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到三月「參則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參則見」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從五月「參則見」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相隔210餘度,若以一年十個月計,相隔六個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計,則相隔八個月,每月日行26度,顯然不合理。
3、從北鬥鬥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縣在下」,六月「正在上」;從下指到上指為五個月。由於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勻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應是五個月。這也說明《夏小正》是十月曆。
4、《夏小正》五月物候與農曆六月物候一致,以後漸漸出現差距,七月中出現了農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葦」、「寒蟬鳴」;九月「王始裘」,相當於農歷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進入全年最寒冷的季節了。
5、《夏小正》五月「時有養日(白晝最長,即夏至)」,十月「時有養夜(黑夜最長,即冬至)」;從夏至到冬至只有五個月。那麼,從冬至到夏至也應該是五個月。合起來,一年正好是十個月。
他們還認為,《管子·幼官圖》中的五方星、十圖、三十節氣,也是一年十個月的太陽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仍然在繼續。劉陳二氏的立論不但是新穎的,而且是有根據的,因而是值得重視的。中國歷史上的太陽曆還有東漢末年出現的道教的「二十四氣歷」,後來演變為「二十八宿旁通曆」,宋代沈括「十二氣歷」的方案就是在它們的啟發下提出的。
殷歷。殷商是蚩尤夸父的後代,所以尚白,只是在涿鹿被打敗後逃去了東北。所以他們用的是很原始的陰曆,但是懂得加閏了。所以商朝的春節和我們一樣,多在一月末二月,所以叫殷歷建丑。
周曆。周朝以前是在夏朝當農官的,又繼承了商朝,所以用的是陰陽結合的農曆。因為重視節氣,以12月21日冬至後的第一個月為新年,所以周曆建子。
二十八宿是十月曆與十八月曆轉換時使用的歷輪形成的,就像是瑪雅人聖歷和哈布歷轉換時使用的歷輪,而且二十八宿神獸隱含著十二生肖,又可以轉換為十二月曆。瑪雅人源自奧梅克人,奧梅克人不是Q系,是D系或者C系,與良渚或大汶口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曆法。二十八宿的漢字版頒行於少昊時代(見《路史》)。
歲星也就是木星的周期是11.86年,也就是4329天,18*12*20=4320,遠比365*12=4380更接近木星規律。這就是瑪雅人曆法都有18這個數字的原因
彝族文化研究文萃.2007.12,亞美遠古文化的共性,中國彝族與墨西哥瑪雅人的十八月曆法。彝族和瑪雅的曆法有過1年18個月1個月20天外加5到6天的習俗。18*12*20=4320,12年1個歲星周期。瑪雅還用18*20的方式紀年。彝族還有10月曆,1個月36天,《夏小正》最後兩個月應該是後人偽造添加的,一開始也是10個月。1年12個月1個月20天外加1個不是年年有的特殊月,18*12*20=4320,18年1個歲星周期。1個月36天的曆法都可以存在,1年10個月1個月24天的曆法未必不可能存在。木星是除星星、太陽、月亮外,人類最容易注意到的天體,且是最適合紀年的天體。木星每399點多天一個沖日,1年10個月1個月10天的紀年法估計是最早的紀年法,所以用夏朝的帝系年表數字來推夏朝建立時間的辦法,不靠譜
將聖年曆和太陽曆結合起來,有三個圈圈,內圈是聖年曆13個月,中圈是聖年曆20天,然後最大的圈就是太陽曆所有的日子18個月20天加5天月共365天,「calendar wheel/Calendar Round」上的每一天都由聖年曆和太陽曆組成,兩個日曆相互對應。28宿=10月曆+18月曆


怎麼講呢,最初這些其實不是名稱,都是一些描述,到後來被有意無意的作為了名稱或名字。
比如秦,為什麼秦國叫秦呢,翻翻秦國的歷史,秦國的老祖宗是為周王養馬的,秦就是一種馬草的名字。
在比如魯國,我們知道那兒靠海,盛產水貨,水貨就是各種魚之類的,魯字的基本義就是魚。

帝嚳,名俊,傳說中的太陽神,為什麼俊不名帥呢?因為俊就是鳥的意思,鳥和太陽神有什麼關係呢,不是有隻鳥叫三足金烏嗎?還是就是鳥,一般也指男性生殖器,所以傳說中太陽有十個兒子,這就是生殖崇拜啊!

與之對比的是有巢氏,燧人氏,假如改成巢,燧,再加個姓,就叫姬
巢,姬燧,是不是也感覺很奇怪。

那些人到底叫什麼沒人知道,就像我們不知道某人姓名,怎麼稱呼呢,用特徵指代啊!有人被叫的通俗易懂比如有巢氏,有人被叫的隱晦如帝嚳。


曾經聽過一個老師的課,講得是甲骨文。對錯暫且不論,聽起來還是有些意思的。
而且對於上古時期的人名,套用後來漢字的解釋有些勉強,據那個老師說作《說文解字》的許慎很可能是沒見過甲骨文的,很多解釋也是牽強附會。

這個是「堯」的甲骨文寫法,表示一個人被土埋了。

「舜」的甲骨文圖片我沒有找到,老師當時講得是「被埋的人上面有人把他往上拉,他的腳下往上蹬」

這是「禹」的甲骨文寫法,表示一條蟲把頭探出來了。

所以堯舜禹的甲骨文畫得是人從土裡拉上來的全過程。聞一多當年根據甲骨文說:禹不過是一條蟲。

這是一個有趣的說法,至少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另外一條思路。


這些上古人名未必來自原始漢語或上古漢語,可能是來自其他語言的音譯。
上古時代的華夏人群並不穩定,一直在吸收周圍的族群,例如商族就和東夷有很深的淵源,而從現代觀點來看東夷的語言很可能屬於侗台語系(漢語族屬於漢藏語系)。周邊族群在融入華夏人群時也會在華夏人的語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記,法國語言學家沙加爾就提出漢語是一種混合語言,在辭彙、語法上有諸多阿爾泰語、侗台語、苗瑤語的特點而與同語系的藏面語不同。漢語雖然在底層上與藏緬語有親緣關係,但是基本辭彙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藏緬語相異,這些詞或是可以確定、或是很有可能系來自其他語系的借詞,可以想像上古人名中難以用漢語來解釋詞義的人名、地名可能從詞源上根本就不是漢語。

例如下述關於人名「舜」「瞽叟」「握登」「象」的本義的分析,雖然未必一定正確,但也是一種思路。
----------------------------------我是昏哥線---------------------------------------

轉自舜是蒙古人: 舜是蒙古人

(答主註:此處「蒙古」非指現代意義上的蒙古族,而是指上古阿爾泰語系的民族)


關於舜的傳說非常多(是傳說,因爲到目前爲止,無法證實舜的確存在過)。這些傳說其實祗有少數是核心,其他都是加油添醋的,不過很難確定哪些是傳說中最基本的架構。不妨先從舜的名字說起,史記對於舜的名字及家世記載如下: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1. 舜,重華:首先舜的名字叫重華,可是重華這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誰也說不清楚。有人說是舜有重瞳子,所以叫重華。不過這是穿鑿附會的說法,沒什麼根據。因爲重瞳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誰也說不上來。尚書緯,帝命驗說「姚氏縱華感樞。」鄭玄注︰「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縱華即是從華,古文從和縱常不分。縱和重在切韻都屬於鍾韻字,縱-子用切,重-柱用切(去聲)。可見縱(從)華即重華沒問題。又詩緯?含神霧說「握登感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壚。」,虹的英文是rainbow,在StarLing查找rainbow,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舜重華的詞*solo?ga。舜即前面的*sol,牙齦音s-變成顎音?(舜-書潤切)(以後會說明爲何牙齦音變成顎音),-l變成-n,去聲是因爲降調,重音在第一音節。另外樞不是樞星,應該是*so,即第一音節*?o或*?ho(樞-昌朱切,上古漢語s-和ch-,?-和?h-有混雜的現象),所以感樞星是瞎說。*-lo?-即重*-do?-或從*-zo?-(因爲蒙古語沒有流音開頭的詞,所以祗好變音),*-ga即華-請注意不論重華,還是從華,甚至是樞,都是平聲字,這點很重要,以後會說明。所以舜的名字不是重華,舜重華或樞重華整個才是他的名字,意思是虹。鄭玄注中舜和重華之間不該用讀(逗)點,古文沒有讀點,導致後人常常亂讀點,以後我們會逐漸習慣這種,該讀的不讀,不該讀的卻亂讀的情形。

2. 瞽叟:再說舜父名叫瞽叟,是個瞎子,瞎子的英文是blind,在StarLing輸入blind,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瞽叟的詞*sokar。瞽即後面的*-kar,叟即前面的*so-。本來應該稱叟瞽,但是因爲重音在後,叟瞽脫落前面的叟變成瞽,意思還是瞎子。所以搞不清楚前面的叟是啥意思,祗好把叟當老頭子,就顛倒成瞽叟。我本來以爲這樣的解釋天衣無縫,但是仔細檢查舜的家譜,卻發現一個更好的解釋。請注意,舜的五世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的開頭,瞽k-,橋g-,句k-,敬k-,窮g-,全部都是軟顎塞音。(如果讀者的方言中有些字已經顎化,那麼可能會不相信。但是南方的不少方言不顎化,這些字確實都是軟顎塞音開頭。在這裡我不多做解釋,請讀者自行研究。)因此,叟瞽變成瞽叟,應該是背家譜背錯了的關係。果真如此,似乎更說明了這家譜的可靠性。所以舜父的名字不是瞽叟,後人祗記得他是個瞎子,所以瞽叟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

3. 握登:又說舜母名叫握登,早死,死的英文是die,在StarLing輸入die,找不到什麼同源詞。但是忽然想到,漢語通常用老代替死,這是避諱。譬如,現在的墓碑通常刻上顯考顯妣什麼的,考原本是指老男人,妣原本是指老女人。因此握登可能是指老的意思,老的英文是old,在StarLing輸入old,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握登的詞*?te-。其中第二義old man(老男人,應該也可以指老女人)的蒙文作?tegü,?即握(握是入聲*ok,這是因爲?tegü變成?t-tegü,因爲沒?t對應的字,祗好寫成接近的握),tegü即登(登是-?結尾,-g對-?是很正常的對應,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所以舜母的名字不是握登,後人祗記得他早死,所以握登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

4. 象:最後說舜的繼弟(他是後母所生,所以是繼弟沒錯)名叫象,弟的英文是brother,在StarLing輸入brother,在蒙古語找到一個意思爲繼兄弟的同源詞*??ele,其中蒙文作?gelen。至於漢語象在StarLing的擬音是*lha??,已經和?gelen相似了,如果對應到藏緬語,藏文的象作gla?,那就更相似了(其實我懷疑古漢語很早就沒有複輔音了,所以gl-開頭應該不存在,理由後述)。可能還是有人懷疑象是真的名字,不是親屬稱謂,因爲這樣的名字並不特別。在這裡提出一個證據,古文尚書.堯典(雖然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偽書,可是我認爲這是瞎說,理由後述)說「瞽子,父頑,母囂,像傲」,其中像對應於父母,因此像應該是親屬稱謂沒錯。然而按照史記,似乎司馬遷已經認爲象是名字,因爲史記又說「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如果我的理論正確,這更增加古文尚書的可靠度,因爲祗有它說象是稱謂。所以舜弟的名字不是象,後人祗記得他是繼弟,所以象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

結論:至此,我們得到結論,舜及他的至親,父,母及繼弟都是蒙古語的名字或稱謂,因此舜應該主要操蒙古語系,是個蒙古人。這個結論非常的驚人,因爲一般語言學家都以爲漢語是漢藏語系的一支。可是上古對於舜的傳說卻使用蒙古詞彙,這顯示漢語有蒙古語的成分,而且還不少。之前的幾篇文章有蒙古語的同源詞,這祗是一個開始,以後會有更多例子。另外,目前爲止,我們對於上古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通常都沒有深究其意義,這跟現在的人大概都知道自己名字的意義的情況完全不同。例如,史記說皇帝姓公孫名軒轅,可是公孫及軒轅究竟是什麼意義,誰也說不上來。然而本篇指出,舜重華是彩虹的意思,瞽叟是瞎子的意思等,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突破。此外,這些名字往往還是多音節的,例如伏羲,女媧,顓頊,神農,阪泉,涿鹿等等,跟一般認爲漢語是單音節的印象大異其趣。很多人都以字面來解釋,例如重華就是重瞳子,上面已經駁斥爲瞎說。上古的專有名詞往往記音不記義,而且多有異文(例如重華又作縱華),祗保留語音,不保留意義,意義往往必須從故事中了解。例如舜傳說感虹而生,因此由虹這意義下手,找出舜及至親的名字的意義,以後會找更多的名字的意義。這顯示以前的方法,用文字來找意義,不從語音來找意義,是方法上的根本錯誤。


謝周天游邀請,首先古字都有其本義,這個可以看說文解字,想方便的話查漢典網,包括嚳。都是部落某種特徵的象形。其次,這些字有的隨時代發展意義變了,有的基本不用而變得難懂,是正常現象。第三,象形造字其實未必簡單,古人筆劃多難懂的字很多,否則甲骨文金文早全破解了不用猜了。


胡扯的人太多了
這種問題,先翻一下《漢語大字典》《字源》等學術著作,至少比網上民科胡扯要靠點譜。


我覺得當時這些字反而是常用字 上古造字 字形簡單 後來這些字都分化了進步了 最早的字反而沒用了 除了傳下來的人名地名


第一,堯叫姬放勛,帝堯是號,意思是像高山一樣的帝王。第二,不是當時名字怪,而是後世小姓,怪字成了主流,你現在的名字放到古代,人家也覺得你怪


我只想說,思考問題時盡量站在當時當地的情況下考慮。是你覺得奇怪,還是很多現代人覺得奇怪?現在人大部分覺得奇怪,當時的人會不會覺得這些字奇怪?


這些上古的部落首領生活在缺少文字的年代,他們的姓名字型大小大多以口傳。後世的人,根據口傳的經驗,以當時現行的漢字對上古的人物進行記錄。口傳的東西流傳久了,很容易訛化,常見的俗語「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是理。個人認為,軒轅,只能從語言讀音方面去理解,以文字字面意思去解釋並不可靠,顓頊、高陽等同理。


我來猜想一下

因為這些字單字信息量都比較大、或者所指含義複雜,而現代漢語單字的含義都比較簡單。這些當時有文化的字逐漸被淘汰了。就是這樣,純屬腦洞,請指教。


上古時代造字成本低呀


你看武后那兒還在中古時代呢,結果被人罵死。不過曌這個字倒是流傳下來了。


專有名詞是後來的事,在當時不是。因為這些人名氣大,後人為了表示尊敬(不為尊者諱。這一點和西方崇拜喜歡誰就拿誰的名字自己或給孩子用是相反的)也就不再用,久而久之,成為一種規則,幾千年下來這些字用的少了,就成專有指名詞了。《史記 五帝本紀》里有較為明確的解釋。
至於為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好一概而論。

另外,你的描述里的那三個,和上述不是同一個內容。就不說現在它們還是常用字了,專有名詞也談不上。
宋,你說是宋襄公的宋還是劉裕的宋還是趙匡胤的宋還是趙構的宋?
你說是虞姬的虞還是假虞滅虢的虞?
秦么,贏家人和十六國時期前秦、後秦、西秦的幾位表示「呃,基本上這個很難」。



說文: 嚳,急告之甚也。從告,學省聲。


段註:急告之甚也。急吿猶吿急也。告急之甚、謂急而又急也。釋玄應說嚳與酷音義皆同。按白虎通雲。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敎令竆極也。竆極、卽急吿引伸之義。從吿。學省聲。苦沃切。三部。


我個人的看法,沒有考證。從各種文明的傳說來看,都有大水災,我認為這個大水災在時間上應該就是一萬多年前的冰川紀結束,而中國的大禹治水故事也應該是關於這次洪水故事(但時間線上跟中國歷史出入很大,畢竟其實這個時間很難考證),因為那個時代人口少,地卻很大,由於耕作不當,需要不停地遷都,所謂不停地遷都就是部落遷徙罷了。今天地球上的沙漠,應該就是原始社會時人類耕作不當的遺產。中國之所以能進入更發達的農耕時代,跟血的教訓應該是分不開的。撒哈拉沙漠里以前是有農田的。所以沒有道理說碰上一個洪水還不走人的道理,只有洪水大到實在繞不開,只能疏通一些空地出來那種。從現在有人研究《詩經》的古漢語讀音來看,當年漢語發音更象阿拉伯話,所以這些名字很有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語名字,畢竟漢人這個慨念是秦漢之後的事,只是這些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罷了(很有可能是也其他一些民族的共同祖先)。


沒有真正經歷那個年代 現在說的多少都會有出入的


推薦閱讀:

金庸先生為什麼會給「阿朱」取名為「阿朱」?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土?
為什麼成龍歷險記中狗符咒代表永生之力?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 歷史文化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