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葉公好龍卻不能怕龍? ?

從小被教育說葉公好龍是虛偽的,可是我不懂為什麼他喜歡龍就不能怕龍了呢?
難道不能對一件事物同時有喜愛和畏懼兩種情感么?


·

冤!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僕夫而去,說:「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yǒu),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說:『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劉向《新序·雜事》

這只是個段子,這真的只是個段子!

講的是子張到魯國國君那裡去謀個一官半職,魯哀公沒待見他! 也就是「七日而哀公
不禮」 然後子張有怨言了,發脾氣了。我聽說你禮賢下士,才不遠萬里,千辛萬苦,
馬不停蹄的趕來見你,結果你卻不以禮相待,你的這種行為就跟葉公好龍一樣,言行
不一。

但是這段子編的很有水平!!!

子張,何許人也? 孔子弟子之一。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坤。

—— 《論語·衛靈公》

孔子教育他要「言忠信,行篤敬」, 子張也認為這樣是有道理的,而且奉為信條,所以對葉公「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和魯哀公「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這種態度很是氣憤,當然也有沒被賞識的,心裡受了委屈的原因。很符合子張的人物特色。

葉公,何許人也?沈姓,名諸梁,字子高。

「尹戊字仲達,奔楚,隱於零山,為楚左司馬。生諸梁,字子高,亦為左司馬,食采於葉,號葉公。」

」左司馬戌,庄王之曾孫也;葉公諸梁者,戌之三子也「

「楚,沈尹戌,生諸梁,食采於葉,因氏焉。」

他是個官二代,自己也做官,做過」公「 」令尹「 」司馬「,都是什麼官職呢?
《史記.楚世家》雲:「楚邑大夫皆稱公」

《說文》:「令尹:令,發號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

《左傳》:」沈諸梁兼二事。國寧,乃時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而老於葉。「

可以說官居極品,出將入相!

主要事迹:

興修水利

《水經注》:「二陂,並諸梁所築也。」
《葉縣誌.水利》雲:「東西二陂:方城山有泉湧東流,蓄之以為陂,為二里,即西陂也。陂水散流,經葉縣東南而北注澧水,澧水又東注葉陂,即東陂也。東陂最大,東西十里,南北七里,引水以灌民田。二陂並葉公諸梁所作」。

平白公之亂

《左傳·哀公十六年》: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又奮心,猶將旌君以徇於國,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受百姓愛戴。

《戰國策》:「身獲於表薄,而財於柱國;定白公禍,寧楚國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於諸侯。當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向。」

功勞大。

那麼為什麼劉向會杜撰這樣一個故事來貶低葉公呢? 這裡就得說葉公與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來到楚國,而葉邑是楚國軍事重鎮,葉公是楚國重臣,孔子肯定要去拜訪拜訪,讓葉公引薦引薦。

於是發生了下面的故事。出自《論語》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著來。「

一問一答。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裡可以看出兩人的政見其實是不合的。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悉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嗯,這裡是孔子自己在誇自己。他們見面的結果呢,沒有記載。但《史記·孔子世家》里有隻言片語。

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去葉,反於蔡。

說明結果不是很好呢……

本來也沒什麼,孔子當初受過那麼多的不待見,但是儒家弟子就不這麼看了。嗯,就是劉向,誹謗葉公。其實在漢朝,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時尊儒,謗楚是慣例,所以呢,杜撰出這樣一個故事……
·


孔子遊歷列國,自蔡來到葉,希望來楚碰碰運氣,葉公是楚國方城之外的軍政重臣兼邊防守將,所以孔子要想晉見楚王到楚國發展必通過葉地,先過葉公這關。孔子既至,葉公向其問政,此事《論語》、《史記》和《韓非子》等都有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子貢曾經詢問孔子為何這樣回答,孔子曰:「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韓非子》)。可見當時葉地因納入楚國版圖不久,民眾還不是十分的傾向於楚國。但在《說苑?政理》中卻稍有不同。在《說苑》中孔子的說法是:"夫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志焉,故曰在於附近而來遠。這裡荊代指楚國,並非指葉地,而且「地廣而都狹」與「都大而國小」也大不一樣。《韓非子》成書為早,《說苑》是乎更為在理,但無論如何,孔子說的是治國之道,兩者皆適用。

話說葉公見孔子語出驚人,又試探問「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回答:「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時兩人的觀點就相反了,葉公認為父親偷羊,兒子作證,這是直。孔子卻認為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就在其中了。為了這事(指了解孔子觀點),葉公又去問子路,子路對不出,於是葉公就對孔子學說有懷疑了。
兩人會晤結果沒有記載,推斷葉公應該對孔子持保留態度,因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葉,返於蔡,孔子這次自我推銷沒有成功。在劉向的《新序》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求見魯哀公,魯哀公七日都不理他,子張就說了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很喜歡龍,家裡周圍都畫著龍,一天,真龍下來,葉公卻嚇得走了。諷刺魯哀公只是口頭好士,卻不能用。在孔門弟子心中,這條真龍怕是指孔子了,孔子見葉公正是哀公六年。這也證明了葉公見過孔子後並沒有向楚王推薦葉公,導致了孔門弟子的埋怨,也造成了葉公好龍的千古冤案。

同年因為楚救陳一事,楚昭王終於碰見孔子商談,一見傾心,準備封七百里地給孔子(這也側面反映當時葉公沒有向楚昭王推薦孔子,不然昭王早就見孔子了),最後在令尹子西勸說下才休罷。

政在來遠附邇意思是政治的重點在於招納遠處的賢能,使近處的人歸附,為什麼呢?因為楚國吞併葉國不久,所以人煙稀少,作為楚國的北大門,需要迅速招賢納士,聚集民眾,葉縣才能穩固,楚國北方無憂。


跟樓主一樣,我覺得兩者並不矛盾。


推薦閱讀:

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克服工作恐懼症?
為何麥當勞與肯德基的兒童套餐的玩具能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TAG:心理學 | 情感 | 典故 | 興趣 | 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