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對得失看得比較淡然?

剛梳頭的時候看到左側起了一大片白頭髮,才發現最近可能確實比較焦慮,但內心又感覺不到這麼多焦慮,故隨性而問,其實我內心有答案


得到太多,或失去太多。

臨死前的人並不淡然,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都是有想法,有想法沒實現,並不淡然。

得到太多,會看得淡。蓋茨、李嘉誠、馬雲對財富,我相信,那是真的淡然,不是裝。

失去太多,會看得淡。失到再無可失,或者,任何東西都可失去。手術台上死過一回的人,以及地震時被廢墟中扒出來的人,可以看得淡。

普通人,得到不會太多,失去也不會太多,看不淡也是正常的。看淡並不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競爭、活著、比同類活得更好。


當發現失去了也沒什麼, 得到了也沒什麼.


先舉個例子,木桶里的水可以產生反射,當木桶搖晃的越激烈,水面反射出的影像就越千奇百怪,但卻都不是真實的畫面。你的阿賴耶識,(如果不懂這個詞,那就誤認為是靈魂也可以。)好比是桶里的水,而你的肉體,就是那個木桶。當你有一天領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內心的虛妄投射在水面上的影像,而情緒的跌宕又時刻令影像不斷變幻時,你就會明白,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存在的,既然一切都是虛妄,又何曾屬於過你。當你看透這一層,並且打破遊戲規則、跳出這個遊戲可以不玩的時候,得與失便不復存在,又何須在意。


我們生活的這個信息時代,光鮮亮麗又光怪陸離,快速、動蕩、碎片化,有太多太多的可能迷惑我們的心智,分明感到無論做什麼,真正能留下來細心感受的時間都變得愈來愈少,而城市生活帶給我們這些俗世凡人的,更多是日日為生計奔波苦得塵滿面、鬢如霜。我看到大家不再談論文學、談論藝術、談論理想、談論有關青春和夢境的任何話題,僅剩下一顆在行色匆匆的趕路途中被磨礪得漸漸粗糙和麻木的心,然後,我們將其稱之為成熟。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的生活是一輩子都要有善行。這是哲學家對幸福的認識。

張愛玲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這是作家對幸福的認識。

葉延濱說,幸福最真實的存在,往往是人們最沒有感覺到的存在,也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痛,無冤無仇,無債無欠,還有個最當緊的,無私無畏。這是詩人對幸福的認識。

人和其他生命體的區別就在於,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命和精神處在一個好的狀態。西藏人很幸福,他們豐富而充實。而我們的心靈貧乏、萎縮幾至乾枯。

回答人生問題或是心理問題對我而言似乎是困難的,也是潛意識一直有所排斥的。一方面實在是因為自己資歷太過淺薄尚不夠格,時常自省無法奉獻對這世界有用的言論;另一方面,是我深知那些存在心底的訴說還不夠清晰,我仍陷在猶疑、彷徨和閃躲中,不知如何進退。或許,直至目前的我,只能認真地接受這種間隔,我所想的,和我最終能寫出來的,終究已是千差萬別。

鑒於題主是一個金融人士,我想有一位你的同行、我的老鄉,鄒新博士,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坐下來安靜地想一想,我要去到哪裡?」(其隨筆集的自序標題)

附全文如下:


  一

  也許對天馬行空式的寫作有著與生俱來的濃厚興趣,只是隨後中規中矩的行走之路始終未偏離「學術天下」和「經世濟民」式的「大」文章軌道。

  這種「大」文章的思考原點和初始邏輯,都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緊密相連,亦讓我這個幸運的70後,奔跑在日益壯大的中國經濟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奮起追趕、勇往直前的大潮中。

  這陣大潮前所未有地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絢爛的朵朵浪花。

  我們這些70後驚詫無比地見證了物質的迅速豐富和膨脹,不容分說地經歷了世界的決然開放和融合,也豪情萬丈地擁抱了思想的集體迸發和洗禮。

  在我過往的文字里,絕大部分的主題詞是「增長」、「盈利」,以及如何更快、更好地增長和盈利。

  而對於當下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生命中的主要內容亦恐怕逃不過這些辭彙。

  二

  毫無疑問值得驕傲的是,祖國創造了「增長之謎」,書寫著「經濟奇蹟」,呈現出「中國效率」。

  祖國不停地奔跑,不願、也不會停下,因為我們內心總是很焦急。

  焦急落後,焦急自己比別人得到的更少,焦急已經得到的東西可能有一天會突然失去。

  記得很久以前初次去歐洲,我在酒店辦理入住時,前台服務人員的慢條斯理給了我「漫長」的等待,使我從骨子裡產生了質疑。

  他們憑什麼擁有這麼乾淨的空氣?這麼美麗的山水?這麼上好的福利?

  面對我不停的「Please, hurry up with that!(請快點兒!)」式催促,一臉無辜的服務生仍保持著紳士風度,

  「Sir, could you please be a little bit more patient? (先生,請您稍微耐心地等候一下)」。

  當時我非常納悶,這些歐洲人為什麼會這麼「肉」?

  後來去了東南亞,我的天,更是比蝸牛還慢!

  那些「慢人」一邊慢慢悠悠,一邊還笑著對我說,

  「先生,開始以為您是韓國人,看您這麼著急,就知道您一定是中國人了!」

  當時我對這句話並沒有上心,直到有一天,與一位知名的愛國老華僑用餐,其間我們亦談到了「中國速度」。

  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祖國實在是走得太快了,真的需要慢下來,靜下來,好好思考……」

  三

  是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似乎已徹底遺忘了「慢」和「靜」這兩個字。

  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忙忙碌碌的中國人又日益苦惱於,我們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迷茫、失落和一種說不清的抑鬱?

  危機感,這個曾經離我們那麼遙遠,而如今又如此刻骨銘心的字眼,可能是當下正在經歷深刻社會轉型和缺乏全面心理建設的中國人的集體感受。

  無論你「富有」或者「貧窮」,不分你「成功」或者「失敗」。

  因為著急,我們已習慣了對一切問題的第一反應是走捷徑、做快事,揠苗助長、無視自然亦在所不惜;

  因為快速,我們沒有時間對話、溝通,彼此的心理距離和隨之而來的誤解越來越大、愈來愈多;

  因為喧囂,我們不斷地提高了嗓門,卻仍無法聆聽清楚各自內心的聲音和召喚;

  因為奔跑,我們來不及反芻、消化,各種顯性、隱性的病症正在侵蝕著軀體和頭腦的健康;

  因為需要,我們用自己的雙眼模糊了所有的是非標準,無數次觸碰道德的最底線。

  或者如那句令我感到切膚之痛的話所說,如果走得太快、太遠,我們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四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也曾經無法免俗地被這種強烈的危機感和焦慮症無情地折磨甚至是吞噬。

  雖然我也經常通過諸如音樂、電影、健身和旅行等方式來竭力排解,但可怕的是,一回到現實世界,就又被迅速卷進這個漩渦。

  有一天實在太累了,我就在那台熟悉的台式電腦上,隨意敲打出當時的心情和感悟,於是就有了一些不同於以往「大文章」的「小文章」,甚至是發散式的隻言片語。

  後來智能手機的出現,讓這種隨意敲打成了我的一種生活習慣,隨時將迸發的無數靈感記錄在案。

  藉助微信(Wechat)平台,我又把這種連續而又呈碎片狀的思考配上業餘拍攝的小圖片,與我的朋友們分享。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似乎越來越接近那位長者曾經對我說的「慢靜」境界。

  這種逐漸的寧靜與平和,賜予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從容與力度,亦給了我莫大的快樂和成就感。

  我對這些賜予我寧靜與平和的文字精靈,由衷地充滿了感激之情。

  五

  令我受寵若驚的是,我那些可愛的親人、朋友和同事告訴我,他們也喜歡上了這些文字,並大力鼓勵我結集成冊出版。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就像自己對博客、微博等快、短媒體多少有點心存抵觸,把自己內心的私密空間袒露於陌生的大庭廣眾之下,是否合適?

  因為我寫這些小文字的本意,在於思考、傾訴或者宣洩,為自己的身軀和頭腦做定期打掃,以儘可能地不讓自己迷失,同時在有限的朋友圈範圍內分享這份寧靜與快樂。

  但是他們真誠地告訴我,

  「你的確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文字,因為忙忙碌碌的中國需要這種文字和思考。」

  於是,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靈,抱著一種簡單的態度,我開始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認真整理這些鮮活的文字。

  我驚喜地感受到,整理本身,就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

  在這些文字中,我試圖回答的首要問題或者說我想串聯的思考主線是:

  成功是什麼?成功又該被如何定義?

  六

  在物慾極度膨脹的今天,慾望很容易被當做理想,成功很容易被理解成官名利祿、權位錢勢或者紙醉金迷。

  一日,接到某雜誌社的約稿電話,為此我專門去買了一本其最新出版的雜誌。當中有篇主題文章,花了大量篇幅介紹京城某知名的「花」。

  從頭到尾,該「花」唯一的話題,都在大談她的那些帶到拍攝現場、昂貴的全球限量版手包,每個肆意張開的毛孔都散發出刺鼻的俗氣。

  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該雜誌記者的筆端,流淌著極盡羨慕、諂媚和追崇的低級氣息,並直呼其「花」為「中國名媛」。

  雖然據說他們的雜誌賣得很火,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和這些不是「媛」的「中國名媛」站在一起。

  實際上,金融職場的這些年,使我能夠幸運地結識了許多朋友,其中尤以各路、各層「精英」為甚。

  但那種在中國被簡單卻普遍定義的成功光環,很少真正打動過我。

  那些看似平凡的善良、堅持和悲憫,才是令我愈發真正尊敬的。

  誠如楊絳先生所言,「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努力拚命尋找,但生命中更多的是錯過,而不是遇見。

  後來發現,原來我們當初沒有轉身,忘了停下,不會回頭。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狹隘的成功定義和觀念極易將我們引入歧途。

  正確認識成功,的確需要心智的不斷歷練和成熟。

  七

  今天,我對成功的理解是:

  只要你的菜肴比昨天做得好一點,你就該享受成功;

  只要你的孩子放學回到家,突然主動幫你打掃衛生,你就會理解成功;

  只要那位一度被你視為勢不兩立的競爭對手,微笑著走過來與你真誠握手,你就要接近成功。

  而事實上,只要你有一天恍然大悟,原來成功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揚棄、自我嘲諷並且自我超越的過程,你就已經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這個不斷認識和淬鍊的過程,貫穿在我對所有事物和人物的觀察、思考與寫作當中。

  時至今日,我非常感激當時決定放棄出國留學,而留在國內的選擇。正是因為這個選擇,使我有機會、有時間見證了這麼多的五光十色和心理變遷。

  若不是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當初不知何故,沒能給我提供「志奮領獎學金(Chevening Scholarship)」,我可能已經在國外某知名大學深造後,現在正在為「就業難」傷透了腦筋。

  後來,英國大使館的官員因為工作關係來訪,我無意中說起了這段經歷,他們笑著對我說,

  「我們當時實在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有時,生命中的「無心插柳」就是這樣,能給默默耕耘的你,帶來很多「驚喜」。

  八

  我為這本隨筆集精心挑選了自己在過去十四年里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寫過的各種文章共計80篇。

  首先要聲明的是,書中的每一個文字和想法,都是基於我個人的思考,完全與我所供職的公司無關。全部文責當然由我個人承擔。

  這些文字,對於我這個本該「正統、正經」的人來說,可能有點劍走偏鋒、旁門左道甚至是叛道離經,但她們就像鮮活的日誌,記錄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真實自己。

  基於此考量,我保留了當時原始的思考和寫作狀態,即便對於很多已經發表過的章節,亦以那些可敬的編輯們修訂前的版本為準。

  我的這些思考和寫作,發生在旅途中、候機室甚至是洗手間。

  思考雖然持續發生,但靈感稍縱即逝,及時的記錄和還原應該更能接近自然與真實本身。

  說實話,在現時深處變革狀態的中國,做一個處處批判的憤青並不難,難的是做一名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建設者。

  因此,在各種環境的寫作過程中,我都儘可能保持客觀、理智、投入的頭腦和筆觸。

  因為個人經歷和事情本身,一些文字提及了一些人包括一些「名人」,我在整理時亦原封不動地保留。這不僅僅緣於,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和思索,更因為我抱的是一份「對事不對人」的簡單、乾淨心態。

  同時,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有些文字初始就是用英文寫成的,亦原貌呈現,但都附上了在下認真的中文翻譯版本。

  九

  為方便大家閱讀,我將此書分為「靜品生活(A taste of life)」、「讀書考世(Reading of the world)」、「行走身心(Walking around the globe)」、「說文解藝(Comment on diverse art)」以及「新聲新事(Voice of a Chinese)」等五個板塊。

  確切地說,是五個片段或者五幕舞台劇。因為人生就是一個舞台,我們每個人都在盡情上演著屬於自己、也屬於大家的生命故事。

  每一幕的文章基本上按照我寫作時間的倒序,進行排列。除了最後五篇關於人民幣匯率的文章,因為考慮到中國改革的邏輯連貫性,故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站在今天看歷史,或者站在今天看未來,的確更有利於我們看清混沌的自己和世界。

  如今看來,當年的很多文字顯得那麼稚嫩、生澀甚至是笨拙和矯情,但她們記錄了我真實的成長曆程,所以我很樂意原封不動地加以保留。

  此外,我為這些文字配上了業餘拍攝的一些小圖片。這些小照片的角度、取景以及光線,體現著在下對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的理解。

  這些圖片里的人尤為令我喜愛。

  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自然裡面,人也是偉大的;人之所以成為最大的風景,是因為我們都在行走,而且帶著明確的方向感。

  十

  關於本書的題目。《坐忘·知行》,其實就是我在微信上的名字和簽名。

  「坐忘」意「禪」,語出《莊子·大宗師》: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大意為,忘卻自己的世間形體,拋棄自己的所謂聰明,擺脫各種有形無形的束縛,成就生命里開化的心智,這就叫做「坐忘」。

  「坐忘」也是中國茶道中的一種法門,即「靜坐品茶,心如止水」。

  「知行」則是我的畢生追求,因為生命註定我們要不停行走。而「坐忘」就是為了讓自己沉靜到地面,讓心靈和頭腦純粹思考,想一想自己要去到哪裡?

  我渴望做一名「坐忘」的思考者,並夢想成為一位懂得生命方向的「知行」人。

  十一

  誠摯感謝那些愛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沒有他們的鼓勵與肯定,本書的付梓出版全無可能。

  感謝中國金融出版社的戴碩先生及李融女士,感謝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China Heritage Fund)的丘筱銘(Happy Harun)女士,感謝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的高翀先生。他們的辛勤付出和中肯建議,使這本隨筆集能夠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和品質呈現在您的面前。

  我還要衷心感謝微信,她的出現,使我們人類彼此之間的距離縮短。

  雖不能及,心嚮往之。我絲毫未敢奢望這些無心插成的「柳蔭」,能為您帶來些許思考和啟示。

  只真誠地祈願,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能有幸通過這些透著書香的文字,在這個繁忙的世界裡,與您一道完成一次關於生命和方向的對話與旅行。

  還記得很久以前,我假裝文藝青年的樣子,傻讀海子的詩,但其實對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直似懂非懂。

  此刻,請允許我將,於今年初春的北京,模仿他的一段文字,來作為本書序言的結束。

  從現在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行走,觀賞,靜坐冥想……享受面朝大海,雖然春還未暖,滿眼鮮花已開。

  Spring in sight, happiness around the corner.

  鄒 新


當你已經見識過世界的美好與奇妙,又被人性的醜陋卑劣所傷害

當你擁有了年少時不曾奢望的一切,又恍惚中失去了你素日里並不在意的親朋

當你從立志後苦苦追求的信念變得不再那麼明顯,不再時時在腦海里出現

當你那一日在鏡子中偶然一瞥,暫忘掉工作約會和時間

仔細端詳那許久沒認真注視的臉,你會想什麼?

這麼多年 只是雲霧遮天

這麼多年,你已看開那些

再辨別一眼自己的臉,

呵,

人生若只是初見。


沒試過擁有的人,永遠都患得患失


當你從一個擁有者思維轉變到能力者思維的時候,你才真正的不患得患失。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朗朗鋼琴彈得那麼好,肯定是有一個好家境,我要是有那麼好的家境也能彈好。這是擁有者思維。
我掌握了那些彈奏技法,我能彈得和他一樣好。這是能力者思維。
最後一種狀態者思維,我之所以會彈得這麼好是因為我對鋼琴愛得深沉,我能感受到體內的小宇宙啦 Y(^_^)Y


無能為力的時候


經歷過沉浮並帶有一定悟性佛緣的人,經歷大浪後可能會達到樓主所說的狀態


一無所有的時候


不需要的時候。自然看的淡然。


臨死前


你無大喜,也無大悲,僅僅因為世界在你眼裡太小。——紀伯倫


在有了經過深刻思考得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後


1.想得到的已經都得到了,慾望100%滿足,所以多一個少一個都無所謂了。
2.能失去的都失去了,資源趨於0,或者說選擇趨於0,多一個正好,少一個——還能更少嗎?
3.壓根就不是沖著得失去的,目的在於過程的體驗,而非結果的得失
對於平凡的人來說,1、2兩點都是被動的心態,要達到人生的超脫,還是要在3的狀態停留。人生的真諦在於體驗當下的每一刻,而不為將來的得與失而終日惶惶。當然,這對於我們凡人來說,確實很難,畢竟我們面臨很多壓力,難免要在得與失之間取捨,這是資源有限導致的困境。


得曾所得,失曾所失,不慌不怖,不懼不怒。


失去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然而生活還在繼續
生活相對富足,並且感到滿足和幸福
失無可失
突然感覺這是個大命題。。


一無所有,有一點點都是賺了


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其他都是無關緊要!


當你了解並且真正承認「每個人都必有一死」的時候。現代社會的通常做法是將死亡的真相掩蓋起來。當你發現死亡離自己其實很近的時候,你或許會重新選擇你的生活。對於我,思考死亡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知道要以怎樣的方式去度過一生。生命與愛,是你最應該重視的。至於名利,當然也重要,但終究是第二位考慮的東西。


推薦閱讀:

睡夢夢魘會不會醒不過來?
對蜘蛛的恐懼的來源是什麼?

TAG:調查類問題 | 心理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