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欣賞交響樂?
昨晚聽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聽到中間段落,覺得這段音樂是在哭號。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 part1視頻---------------視頻21:35往後------為了指明段落位置貼的視頻,認真聽還是找好點的資源欣賞吧---之前了解到第二樂章也叫葬禮進行曲,聽的時候可能先入為主了,但以前聽到這裡只是覺得很震撼。昨晚認真聽的時候內心難以名狀,像是你參加一個葬禮,周圍人都在大哭,但送葬的不是你的親人。千滋百味,眼眶濕潤,屋子裡覺得更冷了,我不由得抱緊了雙臂。
由於這段給我的觸動太深,聽三四樂章情緒也變得很低沉,激昂的段落也不能使我振奮起來。
補充:我有兩個版本,分別是Paavo J?rvi和卡拉揚指揮。忘說了,差別挺大的,難怪後來聽卡拉揚版觸動這麼深。
交響樂是大眾的音樂,在廣義的古典音樂範圍內屬於通俗易懂的體裁。欣賞交響樂也沒有「正確」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能接受,能堅持下來就行了。
交響樂從創作、排練到演出的過程很不容易,需要很多人的很多勞動,也是儀式化很強的一個文藝活動,如果作為聽眾參與進來,一般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那就是別影響演出,例如別閃光燈拍照,別手機不靜音,別帶不能控制自己的小孩子,別出大聲影響其它人和氛圍,睡覺別打呼嚕等,盡量等大家都鼓掌再鼓掌等這就是「正確」的欣賞方式了。
關於音樂內容,沒有確定答案,即使你與我這樣磚家的認識大相徑庭也沒必要自卑,也不用去修正。
比如你對《英雄》第二樂章的感受就挺「正確的」,但不能因此去否定別人的異於你的體驗。
聽常了,多看看我的專欄,微信,自然就提高了,祝你在音樂里體驗到更多豐富美好的內容。
瀉藥,我覺得這種問題要等 @李如春 或者 @KLEXRAX 之類的大拿來回答。恩當過指揮的 @Sherry Li 也可以~
欣賞交響樂,嚴格來講沒有「正確」的方式,符合你自己審美習慣的就是好方式,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的個人體會:可以不懂樂理和技術,我們不需要研究什麼調式色彩,和聲進行,配器運用,動機發展之類的學術問題,但是最重要的審美要求,是你這個人必須足夠「豐富」,不光是指情感,還有思想、審美感受的豐富。你要有能力去品味作品傳達的審美內容,題主能感受到樂曲的情緒,這很好,還要繼續發展。
有別於流行音樂相對單一的接地氣的內涵屬性,古典樂特別是交響樂這個形式,在敘事體裁和信息密度上都體現出「宏大」或者「繁複」的特點,幾乎一切具象的抽象的題材都可以在交響樂中出現,作品長度也遠遠大於當代的一般流行作品,內容結構也比較複雜。特別是「交響曲」這個題材,根據百度的解釋,是一種「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弦樂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
不去講音樂史風格發展啊作品結構啊這些東西(自有比我專業的人來講),就談談音樂的審美內容。
一個單純天真的少年/少女很容易被校園民謠,抒情流行打動,因為這些作品的「情緒點」和他們的個人體驗是契合的;一個躁動憤怒的男青年一般毫無障礙就能接受搖滾樂,因為這樣的作品表達的正是他的慾望,他的情緒和衝動。
但是相對來說,交響作品很難觸摸到一個「小情懷」的個體的感動點。舉幾個比較大眾化的例子:貝三(給拿破崙的致敬和輓歌),貝五(命運的叩擊),貝九(對理想國的憧憬情懷)這樣的作品,內容上距離普通人的生活經歷,小情小愛比較遠(貝多芬這等巨人怎麼會過多關注這些東西),表達的都是宏大敘事的主題,博大浪漫的情懷。(當然,貝多芬的作品,手法和風格經過了時間檢驗,確實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容易被接受的)
試想,如果聽者對歷史和英雄沒有基本了解和足夠的敬畏,就很難感受到作者寫給皇帝的那種對英雄的包含悲愴和欣賞的情懷,如果沒有思考過較為超然的終極問題,也沒有對世間種種苦痛不公有過體會,又何談去理解「命運在敲門」的主題和「洋溢著淚水的歡笑合唱」呢?
所謂「正確」欣賞,我想首先是要接受並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如果自己的情感世界只有一茶匙的容量,又如何容納江海的波濤呢?年長的人(按 @AI Euler 的補充,應為「同等教育背景下年長的人」),學歷較高的人更容易偏向欣賞古典樂,不是偶然的。
貝多芬還算是最大眾化的古典特別是交響樂作曲家了,如果換成一些相對不為公眾熟知的作曲家,比方說馬勒的作品(e.g.《第二交響曲》。。。),可能絕大多數人都很難產生審美共鳴——和樂理知識、音樂品格無關,純粹是作品本身的題材和形式距離現代人的習慣太遠了。。。(有興趣的可以去聽聽,反正我在20歲之前是絕對沒聽進去過的)
綜上,一般不建議初接觸古典音樂的人從交響樂聽起,其他形式的古典樂比如歌劇、室內樂、舞曲、弦樂和鍵盤的獨奏曲、協奏曲才是相對「精緻」和「內容密度適中」的古典樂作品。欣賞和解讀是兩碼事,喜歡就可以欣賞,就算你聽不懂技術層面實現那些音響效果的手法,不影響你接受作者和演奏者要傳達的信息,當然作曲家並不是為了故弄玄虛或者炫耀技巧,大多數交響曲的動機素材其實都是很樸素的。
要解讀一部交響曲,那就是作曲和指揮專業才有的能力了,如果沒有系統的音樂訓練特別是和聲方面的學習,基本上不可能有能力正確完整地去分析一部交響曲去理解他傳達信息的方式。
歸根結底來說,交響曲是西方古典音樂里最複雜的曲式,它是對和聲理論的最高層次的應用,欣賞歌曲或者流行音樂可以看作是欣賞線型的旋律的話,交響曲表達自己就是通過塊狀的結構,不光有橫向的旋律線條,還有縱向的和聲體塊,而這一大塊音響材料又通過複雜的配器和織體設計來進行構思和安排,聽眾聽到的是一種聲音的森林,其實是非常累耳朵的,當然大多數人一般自然而然地選擇性地只聽旋律而無力去聽更多更豐富的東西,這樣的欣賞層次必然只停留在很淺的水平上。
問題和說明不是一件事
問題:交響樂本來就不是讓聽眾去聽到每一個細節的,事實上也不可能聽到每一個細節,除了某些特別簡單的作品和段落之外。所以不要糾結這個問題說明:這種理解和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樣,但是也沒什麼問題。
我上過一年交響樂欣賞課,結合老師的說法簡要如下:
欣賞交響樂和世間很多事一樣,剛開始什麼都不要想,最好連標題都不知道。完全感性去聽。聽到感觸良多很感興趣,說明你有能力入門就去學理論知識。交響樂這種嚴肅音樂並非為每一個人而寫,對聽者本身的層次和素養有一定要求,不必勉強。
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就可以聽動機,聽配器,聽技法,理清整個曲子的層次,會發現還是原來的曲子,厚度大大增加。
在這個階段,除了純粹的技術層面的理解,其他可以完成的東西就多了,一時說不完。比如創作背景,作者本人的個性與經歷。聽柴可夫斯基怎能不了解他和梅克夫人的故事;聽後期拉赫瑪尼諾夫你得知道沙俄覆滅和他的流亡吧;貝多芬的生平就更不必說。再者音樂界人士往往與文學家有緊密的關係,我總以為不了解俄羅斯文學而聽其音樂是不夠完整的,拉赫瑪尼諾夫曾經對蒲寧說我們將終生為友,於是在《第二鋼協》中能聽到《阿爾謝尼耶夫的青春年華》的色彩;聽柴可夫斯基能聽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楚;聽《培爾金特組曲》最好先讀讀易卜生原著;貝多芬則深受當時德意志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配合歌德的作品,風味上佳;歌德的晚年則與門德爾松成為忘年交,於是可以聽到門德爾松相對於以李斯特為首的新日耳曼派更注重理性與浪漫的平衡,諸如此類。所謂讀史使人明智,了解點音樂史就能對這些諸多流派之間的傳承和關係有更清晰的概念,對自己喜歡的風格能按圖索驥,而音樂發展本身也不是孤立的,它和當時的文學哲學思潮乃至美術都緊密相關。所以之前說嚴肅音樂有門檻,沒有一定的積澱可能就一直停留在純粹的感性或者技法層面。
接下來就是諸多燒友喜聞樂見的錄音版本之爭了。卡拉揚的貝多芬全套得有吧,魯賓斯坦的肖邦得有吧,除了這些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不同的演繹者不同的錄製時間的各種版本引戰效果一流,高僧大德之間都有爭名奪利心,何況極易發生逼格爭端的文青之間。對於有收藏癖的人來說,各種唱片又是一個無底洞,索尼大法好,DG最正宗,買買買。
另外恭喜進入耳機大家壇,恭喜進入HiFi窮三代模式,老鳥們會教育你那一隻耳機聽小提琴有松香味,哪一隻大提琴最毒。當然不聽交響也可能燒HiFi,但交響對器材的要求最高,好些配器解析力差的器材聽都聽不到你敢說你們聽的是同一隻曲子?玄學拉開帷幕。
有沒有能力聽見好音樂這事終於不用看臉,這回看錢。
所以最後能夠安安心心坐下來聽交響樂,真是最難的事。
鳳凰傳奇也挺好的。不信去A站聽聽鳳凰傳奇聯手中國愛樂樂團搞的交響音樂會。不得不讓人感嘆,真他媽excited.
剛開始就是聽,之後還是要學習一下知識……
買票去當地交響樂團聽-&>認真研讀program清單-&>散場後仔細對比歷史經典版本差異
最好不要很多理論但是沒親歷現場,如果有機會有世界知名交響樂團訪問你在城市,請一定支持!國際水準的演繹的確非常好。
有個公開課《聆聽音樂》
聽就是了,哪來那麼多正確的方法。
我覺得有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就是你的前端和耳機到底怎麼樣(不過視頻的渣音質已經摧毀了一切),建議換套好一點的,解析度高一點的,分著聲部聽,我不太相信你還會聽成哭嚎
一部優秀的交響樂,從結構、旋律配置到情感表達和歷史背景都有太多可以解析的內容了。但比起這些來說,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認真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