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銅鍋火鍋源自哪裡?
是蒙古傳到北京的?
還是滿洲傳到北京的?
還是最早出自北京?
這種高火筒(又作火筒、火膽)形制的銅火鍋,是將華北地區的火鍋與川陝火鍋、閩越「打邊爐」、江浙的「吃暖鍋」區別開來的直觀特徵。
對於這種火鍋的誕生歷史,民間被最常被採用的說法是「朱元璋十三子朱桂(公元1374~1446年)喜宴飲,因寒冬酒菜易冷召集工匠而做」,後有乾隆辦「千叟宴」由和珅所造的說法,略晚,清代中早期的故宮藏品便有高筒銅火鍋;前有長春真人丘處機據丹爐所授,等等不足,沒有明確的定義。
但是大同將這種形制的銅火鍋申過遺,也有大量證據證明山西的飲食方式在清朝初年便大量湧入北京。而且在明朝時期就自成體系。
當然,傳得太邪乎的「創新般地研製出來將鼎下的熾炭和鼎內的高湯結合在一起的食具」未免有些牽強,已經說過,這絕非高筒銅錫火鍋所獨有的特點,而是早在西周便已有的炭食同呈炊具。
近代以前使用的高筒銅鍋,大多並未全副用銅。《奉天通志》:「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直到清朝末年,銅仍舊大量用於制幣,因此,銅始終是半管制資源和昂貴的資源(造幣)。所以純用全銅打造炊具普及開來也不大現實。
火筒部分由於需要保證炭的溫熱能夠徐徐揮發出來,所以才用的導熱量更好的銅——大多也不是純銅,而是摻錫的黃銅。
較傳統的炭食同呈辦法,火筒高聳自下而上貫穿炊具,能夠有效地解決炭火燃燒後煙霧的去向問題,這對於解決宴飲中的乾淨清爽大有裨益。而且,高筒進氣口口徑小巧,可以簡單地通過控制空氣流入量直接達到控制炭火燃燒充分程度,這絕非前人直接呈碳於托盤上的辦法所能比擬。
至於「臣子貢獻火鍋有功當場被加官三級,又由於火筒高聳,所以又把火筒銅火鍋稱作『速升鍋』」無外是一種野叟戲言,大家聽聽便是了。畢竟清朝宮廷火鍋里,同樣也有不開口的七宮格火鍋。
首先,您要確定一點,現在你能吃到的絕大多數的菜品包括火鍋,基本上都是清朝中期以後產生或者改良出來的。
明白了這一點,您就能知道,銅火鍋涮羊肉就是滿族和回族人發明的,而且絕對是誕生於北京的。
評論里說的宋朝那個火鍋,是中國古代青銅炊具煮食的直系後裔,現在的他已經演變成福建一帶的一種火鍋,火鍋本身只是宴席上的一道菜,吃完就撤了,不像其他火鍋一樣本身就是完整的宴席反覆添料食用。
紫銅火鍋涮羊肉,確實是北京滿回等少數民族發明的,其實一開始很簡單,就是賣羊肉的攤子附近弄個鍋,現殺現煮,弄點調料沾一沾就吃了,一般都是平民解饞,熱乎乎的吃了美滋滋。經過滿族那些爺沒事兒琢磨琢磨,慢慢的炊具越來越講究,調料也越來越講究,肉也越來越講究,就演變成了紫銅鍋涮羊肉,在雍正年間已經流行於滿族中層中了。這火鍋怎麼來的?有朋友說我知道,不說是成吉思汗打仗的時候,也來不及做菜什麼的了,就把這羊肉片扔鍋里,結果還挺好吃......這是涮羊肉的來歷。火鍋的來歷可不是成吉思汗的時候,它是乾隆年間,乾隆皇帝80大壽的時候,由大臣和珅發明的火鍋。
什麼原因呢?乾隆70大壽的時候就在暢春園辦壽宴,辦壽宴你琢磨琢磨那文武百官,老少都得來參加啊,而且來了總不能等皇上坐那再上菜,弄得亂呼呼的,一定是得菜都上好了,然後恭請皇上出來,往上一坐再開席。
可乾隆的生日是在冬天,把這菜都上好了,等皇上這功夫,這些菜就涼了,所以乾隆70大壽的時候,這些老少文武百官,吃那菜都是涼的,大冷天的,結果很多老頭回去就跑肚拉稀,都犯病了。
所以到乾隆80大壽的時候,乾隆特地囑咐了一下子,可不能再讓這些有功之臣鬧肚子了。關於「不鬧肚子」這事兒就交和珅你操辦,你得把這問題給我解決了。
和珅琢磨來琢磨去,這怎麼弄?又不能等皇上來了再上菜啊,不講禮貌,想來想去想了一招,咱在桌兒上架一個火鍋,底下燒著木炭,這木碳始終燒著,有熱乎氣兒,這裡頭不管涮什麼東西它都熱的,水開著,然後周邊兒菜往這兒一上,借著木炭的熱乎氣,等於烤著熏著呢,飯菜也不涼,所以和珅想到這辦法,把這銅鍋火鍋端上來,一桌兒一個,等到乾隆爺上來,文武百官開吃的時候,這菜也是熱的,火鍋裡面不用說,更是熱熱乎乎的,所以吃完之後,這些文武百官,老的少的都很滿意!80壽宴辦的可以說非常圓滿,乾隆很高興,誇和珅不愧是心腹之臣,這個事兒辦得很明白。
自那以後,北京城就開始流行這銅鍋火鍋,後來陸續就推廣到全國各地。
所以各位您看看和珅雖是個大奸臣大貪污犯,但他也確實聰明,往往歷史上這些大奸大惡,別說還真都是聰明人......
很有可能是山西。
說什麼成吉思汗,朱元璋,和珅的都可以歇了。
宋《山家清供》,向游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乃復於楊泳齋伯咼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楊勛家,嗜古學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詩之:「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末云:「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豬羊皆可。
這份記述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算不算得上起源,但是也比民間廣為流傳的那幾個段子早得多。
謝邀
大同的銅器是一種古老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早在北魏時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來,大同的銅器已暢銷全國。明清時期,大同的鑄銅、制銅等工藝品已相當繁盛,當時鐘樓院巷街制銅作坊已達數十處,均系子承父業,世代相傳,故稱「銅匠街」。正如民國大同志稿所述:「大同雖非銅區,而銅製品向頗著稱,物美價廉,多運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銅鍋、銅壺等物,尤以火鍋為最。自平綏路通車,中外遊人旅客咸樂購置之,用作饋贈,其銷路愈暢,本品愈多,故手工業中,銅工最為獨步。」
大同的銅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早在北魏時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來,大同的銅器已暢銷全國。明清時期,大同的鑄銅、制銅等工藝品已相當繁盛,當時鐘樓院巷街制銅作坊已達數十處,均系子承父業,世代相傳,故稱銅匠街。正如民國大同志稿所述: 大同雖非銅區,而銅製品向頗著稱,物美價廉,多運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銅鍋、銅壺等物,尤以火鍋為最。自平綏路通車,中外遊人旅客咸樂購置之,用作饋贈,其銷路愈暢,本品愈多,故手工業中,銅工最為獨步。」
在大同所有銅器中,銅火鍋最為有名。銅火鍋是一種將取火與用鍋功能巧妙結合,能搬到飯桌上的食具。它的產生與大同的自然環境有關。大同地處雁北塞外,氣候寒冷,火鍋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加之古時該地區為游牧民族的放牧地,部落不斷遷徙,銅器方便耐用,久而久之,銅火鍋成為家戶必備之物,並且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工藝品。銅火鍋始於明朝初期,原本是百姓為抵禦寒冷發明,其後流入京城,並被宮中選定為御用品。還有一種說法是: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第十三子朱桂(1374—1446)喜歡宴飲,卻因寒冬長宴上的涼酒冷盤而煩惱不已。一位聰明的臣子召集工匠,研製出將鼎下的熾炭和鼎內的高湯結合在一起的食具——銅火鍋。這位臣子由於奉獻火鍋有功,當場被加官三級,所以,至今當地人還把銅火鍋稱作 速升鍋」。
大同銅火鍋由底盤、火座、鍋身、鍋蓋、火筒、筒蓋六個部分組成,其形制如塔,高約尺余。它們全用上在大同所有銅器中,銅火鍋最為有名。銅火鍋是一種將取火與用鍋功能巧妙結合,能搬到飯桌上的食具。它的產生與大同的自然環境有關。大同地處雁北塞外,氣候寒冷,火鍋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加之古時該地區為游牧民族的放牧地,部落不斷遷徙,銅器方便耐用,久而久之,銅火鍋成為家戶必備之物,並且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工藝品。火鍋內里塗錫,既防鏽消毒,又可保持食物原來的味道。大同火鍋最適宜涮羊肉和烹制什錦菜肴,用餐者圍火鍋而坐,可以邊投食料邊取菜,享受自烹自食之趣。
銅火鍋的生產過程,分為部件成形、焊接、鍋里鍍錫、鏨雕、拋光、組裝六道工序。其中既有精密鑄造技術,又有美工設計和鏨雕工藝。大同銅火鍋主要以手工鍛造技藝聞名,鍋身上精緻形象的圖案,成為大同銅火鍋一絕。匠人在鍋底、鍋身、鍋蓋上精雕細鑿,雕上龍戲鳳、燕穿柳、魚伴蓮、喜鵲登梅、八仙過海、獅子滾繡球等圖案。此外,銅火鍋僅裝飾紋樣就有兩百餘種,各種花紋都用小錘、鋼鏨一點點鏨成。名為 八仙」的銅火鍋是挖掘傳統銅版畫題材的代表作,托盤、鍋座、鍋身等都造成八角形,鍋身的八個面上鐫刻八仙,他們或喜或怒,神態各異。整個鍋造型古樸渾厚,端莊高雅,一眼望去,宛如一座金碧輝煌的仙閣。銅火鍋光澤明亮的外形、富麗堂皇的色彩、濃郁的民族傳統風格和獨特的地方藝術特色,使其不僅擁有居家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大同銅工藝雖然形成很早,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由於大同地處塞北,自古戰亂頻繁,銅火鍋工藝主要靠民間口耳相傳,至今沒有確鑿的史料記載火鍋的樣式、流程和做法。不過,這似乎不影響人們享用銅火鍋烹煮食物的樂趣。在大同大大小小的餐館裡,餐桌上火光閃閃,銅鍋內鮮湯沸騰。目睹鍋壁黃龍騰躍,耳聽窗外塞北風嘯,一種追根憶祖、感懷傳統、熱愛故土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認為 應該源於大同鼓樓附近的火鍋
完畢。
北京銅鍋火鍋
老福山涮羊肉
曾經北京的福山廚子特別多,如此相似的飲食方式也不知道是福山廚子發明的還是福山廚子從北京帶回來的
源自陝西吧。火鍋漢代出現的。慢慢傳過來。
作者:李新朝
鏈接:成都牛油火鍋好吃還是老北京銅火鍋好吃? - 李新朝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老北京有個講究,入冬到冬季結束間,都要吃上十幾頓木炭銅鍋涮肉,禦寒保暖,還能增進感情。北京這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
里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里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將料里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吃到最後,胃裡暖熱,
鍋子熱騰騰,而手裡這醬還是冷的,這才地道。再來上一個芝麻濃香的燒餅,飲上二兩白酒,眾好友圍爐而坐,熱熱鬧鬧,熱氣騰騰,讓窗外的寒冷冬天都不好意思進來。
老北京銅火鍋
來北京吃什麼,「涮肉、烤鴨和烤肉」,這是老北京的三大夠分量的名吃。據集清人筆記《清稗類鈔》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
,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鍋』。」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火鍋都博得眾人所愛。老北京吃涮肉已成為北京美食的一個符號,而且也不僅僅局
限於冬季,而是呈現了一年四季皆可涮的場面。不過在冬季,火鍋是餐桌的絕對主角,暫看京城之內越來越多以「老北京四季涮肉」命名的餐廳火爆程度,就足見這口銅鍋在
食客心目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中國的火鍋分南北兩派,南派有廣粵打邊爐、四川麻辣鴛鴦鍋,北派就是正宗的北京涮羊肉。老北京涮羊肉,分宮廷派和民俗派。宮廷派主打皇家禮數和氣氛,代表為四
季火鍋和什錦火鍋;民俗派自然走平民路線,是由民間自發演繹,集中在南城天橋一帶,有「一炭、二料、三肉、四鮮、五絕、六件、七拼、八碗、九雜、十大碟子」之說,
規矩也並不比皇家的少。
木炭銅火鍋
若說到現在,在這初冬寒冷的氣勢之下,約上好友、家人一同圍爐,炭火燒得旺,銅鍋咕咕響,羊肉片紅得逼人,糖蒜麻醬一個不能少,再加上脆得掉芝麻的燒餅,就上一
口熱辣的小二,這才是最地道的吃法。
淶水藝美銅藝(http://www.lstonghuoguo.com)為北京以及全國地區提供各種類型的銅火鍋產品,如景泰藍火鍋,木炭銅火鍋,電磁爐銅火鍋,酒精鍋等等。
源自成吉思汗軍隊的帽子(頭盔)
因寒冬酒菜易冷召集工匠而做」,後有乾隆辦「千叟宴」由和珅所造的說法
我是福建的,小時候吃火鍋就是用這種鍋。真的特別懷戀啊,有十來年吧。那時候還住在爺爺奶奶家,兩個叔叔還沒成家,冬天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吃。
這是近幾年又有人做的,但不是銅鍋了,是用錫打造的了。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煤氣灶的普及後,火鍋變成了用煤氣的了,而不是之前那樣燒煤的銅鍋。火鍋放在桌上,桌下放著一個小煤氣罐。再後來變成了用電的火鍋,更方便了些……
傳說涮羊肉是成吉思汗行軍打仗時發明的,由於大塊的羊肉不好熟,就將羊肉切成薄片,涮著吃。至於銅鍋涮羊肉,大概是明清時期,北京人發明的。
是在北京定型的,借鑒北方火鍋,所以可以說是在北京發明的。
應該是從東北傳過去的 東北有一種叫烏拉火鍋 貌似就是它的前身
據說是人家元人發明的
頭盔倒過來裝水煮肉(^ ^)
有可能是老大同火鍋
哎呀 涮羊肉!
涮羊肉到底是從哪裡起源的不能肯定,但是流傳最廣的接受度最高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這貨開始的。現在的美食都是原來吃貨的貢獻啊!
大戰在即,吃貨忽哥突然想吃家鄉的燉羊肉,但是時間太久,廚子靈機一動用刀把羊肉片成了片兒,入鍋即熟,忽哥嘗到羊肉味兒後,打了雞血,遇神殺神遇鬼殺鬼,旗開得勝(心中實則想著趕緊打完回去吃涮羊肉去)後來......就沒有後來了,涮羊肉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一開始的涮羊肉是沒有佐料的,只是簡單的鹽而已,後來被一群宮廷吃貨研究出了佐料,但是僅限內部特供,相傳到了光緒年間,才流出來作為民間美食。(我總覺得這邏輯不對....總覺得應該是民間流傳開來,最後傳到了宮裡)
總之啦,大家樂呵一下就好啦,今晚就決定是涮羊肉了!推薦閱讀:
※喜歡在冬天吃冰糕,夏天吃火鍋的人是什麼心態?
※要實現在空間站里涮火鍋,還有哪些技術難點需要克服?
※吃火鍋怎樣的順序放食材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