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對長平之戰戰損人數的懷疑論?
我認為古人的暴力與野蠻可能不是我們現代人可以想像的。
印度古代其實是一次戰爭死幾億人的,碾壓當下
另外拿XX學的XX人物支持XX就來得意洋洋證明的……實在是暴露了兩點1、不了解社會科學學科里存在學派之見,就像你拿十個奧地利學派的人的結論去否定凱恩斯學派……毫無意義啊……至少得說點道理,因為別人的學派也有很多名人支持這點的,報菜單沒用。
2、不了解該學科的各派都有什麼意見,他們屁股分歧在哪,普遍意見是什麼。學科的普遍意見才能直接拿出來嘲諷人,但有爭議的東西就不能么理直氣壯了——除非你能說個一二三為什麼有些人對有些人錯。
軍事文盲信仰的兩大神話:全民皆兵,因糧於敵。
希姆萊已經試驗過了。
大規模殺人也是重體力技術活,
二戰時期的科技水平迦納粹的組織動員力都是難題的事情,
兩千多年的古代搞得這麼效率讓人怎麼信。
現在的中國人造不出萬里長城.....題主非工程行業....
另外題主沒太做過後勤工作,和野外踏勘工作和統計工作....
做過以上工作,還會相信40萬數字的,我就不知道說什麼了....
吼啊,既然有些生物要一口咬定長平必定有四十萬,本日雜洋奴就認為馬拉松之戰(Μ?χη το? Μαραθ?νο?)波斯方面也有三十萬人了。
反正你們也找不到證據,我就信史書記載,很遺憾這裡沒法上原文了畢竟還願意在這個問題上跟小粉紅門吵的人肯定是看不懂希臘語的
三本提供了這一數據的書是:
Plutarch. Moralia (?θικ? Ethika)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λλ?δο? περι?γησι?)
Constantine VII et al. Suda (Σο?δα So?da)
為什麼這件事情是真的?因為這件事發生很久很久啦,現代人沒法直接證明馬拉松之戰的確波斯派出了三十萬農奴然後被一萬自由的希臘民眾胖揍一頓。所以呢,就給這些懷疑論的人一個心理慰藉「你看我提出的問題把你難住了,你能給出直接的證據么,不能吧,所以我比你厲害」。
他們這類人我現實見過不少,懷疑牛頓,懷疑愛因斯坦。懦夫總是覺得別人和他一樣的。可笑的是,現實中,他們都是說話最沒人理,分量最輕的那種人。
==================================
所以說比流氓誰不會?
小粉紅的生存空間一向只依賴於雙重標準和你吐的支援艦隊。讓他們拿證據就好了~反正我是找不著證據,我就信史書記載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 趙世家》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史記 秦本紀》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戰國策 趙策三》
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史記 燕召公世家》
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曰:「吾以五而伐一。」......
(燕國這種三四流的國家跟趙國打都能拿出5:1的兵力,趙國的兵力得少到什麼程度?)
《史記》取材於列國遺存至漢代的史書和民間的口耳相傳,因此經常出現各個篇目中對同一事件多有不同描述(例如魏惠王在位年代、趙氏孤兒案等),對長平之戰統一口徑,這怎麼作假?
古籍完了,再來點史學家的著作?
楊寬《戰國史》:415頁
在這一戰役中,趙兵前後死亡了四十五萬人,秦軍也死者過半。《呂氏春秋》說:「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X(缺一字)。」
(不知道懂統計懂運輸的,跟二十世紀頭號先秦史專家楊寬比如何?)
沈長雲《趙國史稿》:206頁
長平一戰,趙前後陣亡四十五萬人。
(研究趙國史幾十年的專家權威,說話比不少人有力吧)
靳生禾、謝鴻喜《長平之戰》75-85詳述了長平之戰決戰階段的情況,裡面不但有提到:
前後斬首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是役遂告結束。
還提到了:
前文已詳述......儘管學術界有種種懷疑意見(指的就是對長平之戰人數的懷疑),畢竟尚不足資推翻原始文獻記載的理據。
(專門研究長平之戰的專家書籍,跟運輸大隊長和統計局的相比呢)
不邀自來~
轉載請註明出處~~
讀《史記》時,常惑於古人打仗之慘烈,實在駭人聽聞。比方說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這麼記載的:「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此一「坑」字不禁令人膽寒,而另一方面又令人生疑:一次戰爭竟可以坑殺如此多的人,多達數十萬之眾豈皆是引頸待戮之徒?而更為細緻的描寫在於《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此段文字可謂一絕筆,竟將遣送的年輕士兵具體到十位,不可謂不精確。同時又將坑殺前後的趙軍統計為四十五萬,使人覺得此事頗可信。然而,也正是由於此段文字以及所記載的長平之戰被廣泛承認,導致歷來的研究者都認為四十萬趙軍均被白起所「活埋」。
首先: 白起沒有活埋趙軍
「坑」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還不存在,是後來造的字,《史記》中原寫作「阬」,後來「坑」字逐漸取代了「阬」。而所謂「坑殺」,歷來研究者廣泛公認的說法是「活埋」,也就是說白起把趙軍投降的多達數十萬趙軍悉數活埋,這聽上去便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發生在公元前262到公元前260年的這場戰爭,不過歷時三年,而這段時間裡,大部分時候都是兩軍對壘或者互相攻防轉移,秦軍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準備一個大坑來活埋那麼多人。更何況,趙軍後來貿然出擊,被圍困46日,直到指揮者趙括被秦兵射殺,趙軍才投降,這期間總共才不到50天時間。如果秦兵一方面與趙軍打仗,另一方面又去挖坑準備埋人,則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時間和兵力上根本不允許,更何況,活埋是一種最低效率,最高耗能的殺人方法,耗時極大。而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白起應是臨時起意,準備「坑」趙軍以消除後患。那麼從決定到實施需要多久呢?《史記·白起列傳》中記載:「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可見,當時趙軍已經處於斷糧的境地,以至於不得不偷偷地自相殘殺吃人肉了。而供給數十萬俘虜的食物絕不是一個小數字,秦軍此時的後勤負擔是極大的,所以這個決定勢必要早,最好是當機立斷,否則一旦趙軍察覺,或者食物不夠而產生嘩變,那就不可收拾了。但是如果白起準備立即坑俘,那麼何來的坑呢?要挖一個這麼大的坑,起碼需要秦軍挖幾個月,更不要說趙軍根本不會自己乖乖跳進去坐以待斃。所以,我們據此可知,白起所採取的方法,一定不是活埋。我們再從另一個方面看:邵服民在《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中引《太平寰宇記》澤州高平縣條載:「省冤谷,東西南北各六十步」。並且經過實地考察, 邵服民認為省冤谷比記載略大一些,但在此坑殺四十萬趙卒絕對難以實施。而省冤谷,即是經過考古證實的白起坑殺趙軍之處。
其次:趙軍被殺者沒有四十萬
舒詠梧曾推算過趙國的當時人口數為223萬餘,秦國人口約600萬餘,而趙國的軍隊總人數應該在50-60萬,秦國軍隊約150萬。長平之戰的發生是源自於爭奪韓國的上黨郡,並不是雙方的生死對決。更何況,秦軍遠來征戰,糧草供應和國內生產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且還必須留下不少的軍隊駐守秦國,防範其他國家的進攻。同樣的,趙國也需要防範其他國家,軍隊不可能傾國而出。而在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期,秦國根本不可能在戰爭的一開始就派幾十萬大軍遠征他國,更何況,攻打區區上黨郡也不需要幾十萬大軍。因此,趙國也絕不可能一次派出四五十萬大軍迎戰。後來秦滅六國時期,所發動的戰爭也鮮有比長平之戰參戰更多的,所以,這裡的雙方兵力應有虛報。另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51年,燕國60萬攻趙,結果被趙打敗。那麼,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真的被坑40萬,又哪來的兵力去抵擋燕國的60萬大軍呢?當然了,燕國的這60萬人數也可能誤記或虛報,但足以證明,趙國在長平之戰後還是有相當的實力的。另一端,秦國如果要打敗趙國,兩軍人數應至少相當,而若要分割趙軍,則應當至少是其二倍,正是兵法所謂倍則分之。當然,秦軍利用地形之便來分割包圍趙軍,雖不需要其二倍的人數,起碼也得多出不少。那麼這三年里,雙方近一百萬的大軍對峙,其消耗絕不是兩個國家可以輕易負擔的。更何況次年秦軍又攻打趙國,可見秦國的元氣並沒有大傷,還有出征的實力,而趙國也有抵擋的力量。所以,長平之戰的參戰人數不會如此之多。而至於秦王征河內郡的人補送給養,經舒詠梧測算,一共也只有10萬人,秦國的總參戰人數不超過40萬,趙國約20萬;而張箭則推算秦軍作戰兵力不低於45萬,河內郡補給軍10萬,一共55萬,而趙軍如史書記載為45萬。不過張箭認為趙軍已經在投降前損失過半,則秦軍坑殺的人數應該在20多萬,遠低於40萬。除了當代學者的推論,我們還可以從史書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云:「乃挾詐而盡可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據此我們可知,白起一共釋放了240個幼小的士兵回家,可是在40萬的大軍中,怎麼只有240個小士兵呢?也就是說,幼小士兵約佔總人數的1/1777,我們不知道白起選擇幼小士兵的標準是什麼樣的,但我們知道,戰國時期,士兵入伍的年齡一般在15-60歲,假設15歲為幼小,那麼幼小士兵所佔的比例嚴重偏小,不符合戰國時期的軍隊特點。邵服民在《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中認為,「趙括出擊秦軍被一分為二,而趙軍不能迂迴騰挪則說明地形險要而狹小,因此數邵服民十萬人的大規模追擊有悖常識,難以成立。何況分斷趙軍的二支『奇兵』,也不過3萬人,與40萬人相比顯得不成比例。」所以趙軍的兵力不可能有40萬,被坑40萬也就更加不可靠了。舉一個不太好的例子,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歷時一個多月。日軍武器比戰國不知先進多少,尚且用如此多時間屠殺,一相比較,便知史書此處必有大誤。
再者:坑殺不是活埋
關於這一點,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不少,但如果要準確探究「坑」是不是指活埋,就需要先研究《史記》文本。那麼我們看《史記》是怎麼說的呢?《史記·白起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請注意,這裡白起的做法是「乃挾詐而盡可坑殺之」,並不是直接「坑」。這個「詐」字意味深長,足以見白起是用計策謀害的降卒。而我們看在《史記》的其他地方是怎麼記載這件事的:《史記·秦本紀》:「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白起自己承認是用計殺趙軍的,而有的地方則只說「殺」未說「坑」。彷彿有一點語焉不詳,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古人早已對活埋之說有懷疑。朱熹就曾說:「常疑四十萬人死,恐只司馬遷作文如此,未必能盡坑得許多人」。而當代的白平認為「坑」字不是指活埋,而是屠殺,它有兩層詞義特點:一是不分臧否輕重地全部屠殺,一是要通過這種從嚴從重的手段「懲後」。其實,最有話語權的是真真切切的證據,而不是空洞的懷疑。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農民無意中發現了長平之戰的遺址。「根據發掘,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還有的僅有軀幹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而發掘簡報則更加明確地指出:「根據骨骼排列和創作觀察,死者絕大部分為被殺後亂葬的,未發現大量被活埋的證據,這種現象有別於史書關於四十萬降卒被阬殺的載敘。」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說,僅就目前發掘的長平之戰遺址中,只能證明長平之戰很慘烈,死傷甚大,沒有證據指向秦軍曾經活埋過四十萬人。所以史書所記載的坑殺不是活埋。
最後:「坑」字探究
要想了解真相,就必須研究一下「坑」的意思。而欲研究「坑」字,又不得不從它的本字「阬」開始。《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給出了三個解釋:①土坑②山谷。大者為谷,小者為阬③活埋。《簡明古漢語字典》中只有兩個意思,①同「坑」。坑子;地面上窪陷的地方②同「坑」,活埋。《漢賦辭典》則只有一個意思:同「坑」。虛陷之處。杜篤《論都賦》:「馳坑岸,獲昆彌。」這三處均是作「阬」同「坑」解,可見在這一點上是沒有問題的。而除了活埋和土坑這兩個意思之外,「山谷」和「虛陷之處」這兩個解釋卻值得研究。因為據長平之戰遺址現場永錄村的地形來看:「永錄村東有韓王山,西為將軍嶺,這一帶地形仍是西北東環山,永錄恰在簸箕狀地形的出口處。」這是符合「山谷」的詞義解釋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虛陷之處」的解釋。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史記》中記載長平之戰用的「坑」字就是在山谷中殺害呢?恐怕不可以。其一,如果「坑」作山谷講,在語義和語法上說不過去。雖然古漢語中名詞可以作動詞,但在這個語境中是不成立的。必須地點名詞後跟動詞,即於……處殺之方可講得通。比如寫作「坑殺之」,我們就可以解釋成是在山谷殺死的,雖不確切,也可自圓其說。其二,《史記》《漢書》以及後世許多史籍中出現過許多的坑殺,怎麼可能都是在山谷殺死的?並且即使是《史記》中,記載長平之戰的幾處文字也並沒有指明是山谷殺死的。即使司馬遷知道是在山谷殺死的,也不會記載下來,因為這種記載根本沒有必要。而杜篤是東漢人,距司馬遷也已經一百多年了,「虛陷之處」這個字義引自他的《論都賦》,作為文學性很強的賦體,用字本就自由,所以也不可作為證據。而在《簡明古漢語字典》「坑」字條目下,多了兩個解釋③設計陷害;坑害④指礦穴;礦場。流沙河曾經在《坑殺與坑害》中提出:「坑殺一詞,可單曰殺,亦可單曰坑,太史公書中六七見,皆謂挾詐而撲殺之。挖坑不挖坑不成其問題,不挖坑也可以叫坑殺。凡設計以陷害,皆可曰坑。至今口語仍用坑害一詞。」筆者以此說為是。
由此可見,「坑」字就是殺,坑殺還是殺,只不過語氣更加強烈。那麼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
⑴長平之戰中,參戰人數遠低於歷史記載⑵秦軍並沒有大規模活埋趙軍⑶坑殺的本義並不是指活埋,而是用計策謀害或者不分男女老幼的屠殺。白起只是設計謀殺了趙軍,而不是活埋了趙軍。筆者限於能力之故,論述中疏淺觀點懇請方家指教。
蓋棺定論的東西都還要質疑?
坑殺46萬人多嗎?難嗎?麻煩嗎?
坑殺46萬人多嗎?難嗎?麻煩嗎?
當然不麻煩!這不是一支軍隊了,這是一群餓了46天的饑民。 走路都不穩了。參考一下投名狀吧。你是白起你也有100種方法讓這群人去死。誰說坑殺就是要挖坑了?看過投名狀的人就知道,這就是坑殺!!
把一群人騙到一個低洼地方。圍住讓你們出不去。然後逐一射殺!!
就是這麼簡單。歷史上的坑殺基本上都是這個性質。從來沒有讓你挖坑再逼你跳,一是效率太低,二是挖坑用工具,風險太高。只有電視劇才這樣寫。
白起跟龐青云何其相似,圍城慘勝,虛弱不堪。這個時候哪怕關東諸侯來一支生力軍。整個戰局就將逆轉。糧草也應該不足了。面對環伺的鬣犬。疲憊的獅子咬下對手的頭顱。恐嚇威懾這些投機者!!!
生在和平的現代,何其幸哉
恩,來個考古遺迹給看看唄,坑殺四十五萬降卒總有幾個萬人坑吧。
史記里秦軍動不動斬首幾萬,十萬,十幾萬,二十幾萬的斬首,只能是《史記》來源的《秦紀》的誇大。《秦紀》很多重複攻下同一座城的記錄,可見其避諱失敗,則誇張戰功也是可能的。先秦的兵力數字由於史料來源單一,大多不可考,但秦魏雕陰之戰確是個稀有的例外:
史記秦本紀:七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史記魏世家: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同一場戰事,雙方記載的人數卻有差異,魏軍才4萬5千人,結果秦軍斬首8萬。原因很簡單,魏世家裡的魏軍兵力數4萬5千人,來源於少見的魏國記載,而秦本紀的斬首8萬來源於秦國單方面的宣傳。《商君書》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軍。也就是戰國每個軍人都會帶至少一個奴隸上戰場,魏軍四萬五千,奴隸則有近五萬,魏軍的損失是八萬(六國奴隸被俘虜後一般不殺只是抓回去作為獎勵幫秦人種田),至少逃出了1萬。
1,秦律並不是什麼人的首級都可以升級,只能是甲首爵首,所以秦軍不是屠光狂,司馬遷的記載不能全信。秦律除了獎勵田,還獎勵奴隸,秦軍就是依靠家庭奴隸,不斷增加脫產人數,繳獲鎧甲,增加甲士數量,把普通農民小貴族化,以戰養戰
2,長平之戰對恃了兩年多,一開始人都不多,也沒有交戰記錄。上黨是個盆地,也就是死地,韓魏把野王堵住,秦軍就要被包餃子,所以秦軍不留重兵在野王或擺平韓魏,不敢進攻長平。雙方全力投入兵力時,只有短短几個月而已,後勤壓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大,史書吐槽後勤不足的記載幾乎沒有
3,還原戰術和時間點,趙括很可能是用運夏糧來的民夫回去的半路上折返,回到長平偽裝成趙軍,趙軍精銳趁夜色過河進攻的很可能只有一半人數,進攻的兵貴精不貴多,而且趙軍精銳和長期抗戰的上黨民兵幾乎全部過河,導致秦軍依賴兩萬不到就能將第二梯隊的民夫包圍
4,所以斷糧和被坑殺的,只有過河的不到20萬人。司馬遷史記里大量出現46天這個時間段,所以真正被圍多少天很難說
5,根據秦律和還原,這仗打完至少23萬人要升一級,需要23萬個奴隸,秦軍不可能白乾活
6,白起說秦軍傷亡過半,是邯鄲戰敗喪失五校尉以後,秦軍甲士也就十幾萬,長平初期打廉頗就損失了至少三萬,打趙括十幾萬人按損失趙軍三分之一也有幾萬了,再加上邯鄲損失五校尉五萬以上,這才是損失過半。趙括一開始被圍,並沒有組織有效的反擊,導致失去戰機,餓的半死才全力反擊,對方一面是山一面是河對岸陣地,另外兩面已經有了有效防禦陣地,還調來大量民工參與修建工事,有效兵力也不比秦軍多
7,在秦王被平原君騙之前,秦國並沒有去進攻邯鄲,而是去攻打兵力空虛的太原搶耕地,所以白起也只能按秦律先獎勵田和奴隸後打下一仗
8,這些依然不是百分百證據,有可能白起就是屠了大部分趙人
去古戰場發掘是個辦法……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雙方你來我往,秦趙兩國 舉全國之力 對賭國運。秦王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
40萬人看似很嚇人,實際上現在的上海體育場就能容得下五萬多人。(我覺得這裡的40萬可能是虛數)
看這個案例如何:拜占庭的巴西爾二世把1.4萬名保加利亞戰俘挖掉了眼睛,每一百人里只留下一隻眼睛,帶領那些盲人回到保加利亞。當這些人哭號著回到故鄉時,保加利亞沙皇沙穆伊爾被活活嚇死了.
我對此一直保持懷疑態度。40萬人挖坑怎麼挖。
我只反駁一個觀點:有人說叫俘虜自己挖,這是不實際的。
看當時是冷兵器時代,我拿著把劍,遞給你一把鏟子,逼你挖坑自己跳去死,你是拿著鏟子跟我拚命還是真挖?熱兵器時代我可以憑藉手中的火器輕易要你命,冷兵器時代呢?鏟子跟刀劍的殺傷力相比,如果以火器為參照物,可以算是同一個數量級的吧?哥們手裡的鏟子嘿嘿嘿舞起來跟個長矛也差不了多少,你敢給我挖坑我就敢上來跟你拚命。
另外,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鏟子,要挖出埋一個人的土差不多要2個立方米吧,不知道誰有過挖土的經驗,2個立方米的土你去挖挖看就知道了。。。40萬。。。每人2立方米的土。。。這個工程。。。略假。。。
損失40萬人估計是有的,不全是坑殺的,當時秦軍補給線太長了,完全沒有糧食,被圍的趙軍也沒有糧食,打到最後,大家都是強弩之末,都沒糧食,肯定分不了糧食給你們。只有殺了。這過程之慘烈肯定也是很恐怖。同時,長平之戰可不僅僅是這一鎚子買賣。之前趙就易子而食才頂住秦軍進攻的。所以,這40萬估計餓死的,戰死的就得起碼幾十萬。畢竟被推了這麼遠的防線。坑殺的,估計也就10幾萬不到。40萬人應該是長平之戰的總損失。畢竟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總人口也就幾百萬。除非之前趙國人一個沒死,不然,我覺得應該湊不出來這麼多人被坑殺。
因為這件事發生很久很久啦,現代人沒法直接證明坑殺四十萬降卒。所以呢,就給這些懷疑論的人一個心理慰藉「你看我提出的問題把你難住了,你能給出直接的證據么,不能吧,所以我比你厲害」。
他們這類人我現實見過不少,懷疑雷鋒,懷疑黃繼光。懦夫總是覺得別人和他一樣的。可笑的是,現實中,他們都是說話最沒人理,分量最輕的那種人。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到50萬的青壯年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其中就包含趙國的精銳部隊。
在燕下都遺址城南2.5公里處,有14個高約10米、直徑達幾十米的圓形夯土墩台頗為引人注目,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卻一直眾說紛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後有兩個土墩台被挖開,發現裡面均是人頭骨,各有千餘個,當時未做深入研究。1996年,又有一個土墩台夯土脫落,顯露出一顆顆頭骨,據文物部門勘查,這一土墩檯面積300平方米,內共有人頭骨2000多個。經考古專家鑒定,這些人頭骨原均為20至30歲的男性,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應為戰國時燕國所遺。已清理出的一部分人頭骨上有明顯的砍殺痕迹,有的還插著青銅箭頭。
這就三萬人了。
我覺得最終結果肯定是死亡了這麼多人。但是有多少是戰死,有多少是餓死,有多少是投降後被殺?還有秦軍是如何殺掉降軍的,我猜有可能是騙他們放下了武器然後再殺的。細節要等到出土文物了,史籍我相信是對的,但是細節可能會有出入
因為沒文化又不去看論文,只會自己YY.
一個身高為1.8米的正常人體積約70~75立方分米,人摞人的話,算上間隙,100立方分米一個人!
40萬人也就4萬立方米,200米長,200米寬,1米高的坑就夠了!!!
所以坑殺40萬人,其實不是很難的事情!!
平原君都承認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