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諸葛亮的戰功到底有多少?
正史中諸葛亮的戰功到底有多少
評價諸葛為三國一流軍事家當之無愧,其特點是治軍能力極強,正兵壓敵,在對方不願(敢)主動出擊的情況下練就了神技——【反殺】。
蜀國國力軍力不過魏國的五分之一,卻能在雍涼地區一直壓著魏國在打,魏國對西線還不停從中央調動軍隊,國力虧損以至司馬兵伐遼東之時都窮逼了,但諸葛時期蜀國經濟完全沒問題,百姓對諸葛沒有任何怨言,在其死後還勸立祠堂。
蜀國步兵戰力之強,正兵壓敵,讓吃過苦頭的司馬後來都龜縮不出,甚至讓天子配合一起龜縮——除了第一次與正規軍交戰的街亭,未嘗有過敗績,還想怎樣呢?
1、南征半年即定;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2、一伐速叛三郡,關中響震,趙云為偏師,成功牽制曹真大軍,後諸葛錯用馬謖兵敗街亭;
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3、二伐兵圍陳倉吸引張郃(此戰戰略目的是為東吳牽制曹魏,故而只帶一月糧草),張郃兵至,諸葛糧盡,退斬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
4、三伐擊破郭淮,攻取二郡;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5、曹真三路伐蜀,因霖雨撤退,諸葛派魏延擊破郭淮費曜;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6、四伐割麥上邽,破郭淮費曜,擊司馬甲首三千,退兵射殺張郃;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
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7、五伐屯兵五丈原,與當地人民同耕,病故後退兵,司馬贊其天下奇才,再結合之前與魏國的戰績,可見諸葛的治軍能力。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我大魏攘匈必先安葛。
葛亮的戰功在漢末三國還是能看的。考慮到葛亮出道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天下局勢正處於從諸侯混戰轉化為均衡的國家戰爭的階段,且諸葛亮輔佐的還是基業最小的政權,葛亮戰功相比於其他時代的名將略有不足也不奇怪。
很多人覺得諸葛亮是劉備死後才開始帶兵,這是被網文洗腦的結果。諸葛亮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兵權了。
歷史有記載的諸葛亮第一個戰功是入川。當然這一戰是有爭議的,首先是最高統帥到底是張飛還是諸葛亮就一直有爭議,兩邊都能夠找到對應記載。但是從史料推斷,入川應該是葛、張、趙三人合兵打到江州後,兵分三路合圍成都;在江州之前軍事行動主要應該由張飛負責,因為首先張飛在當時已經是名震天下的猛將,且有足夠的軍事經驗;葛亮則是第一次統軍。
但是在江州之後,有很大可能葛亮單獨負責了一路的軍事行動。
按華陽國志記載,江州到成都三人的路線為【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這個德陽不是今天的德陽,大概是今天安岳附近),但資治通鑒卻記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也就是在資治通鑒里,諸葛亮是最高統帥,可以命令趙雲、張飛。同時,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德陽擊敗張裔,而三國志卻記載張飛擊敗張裔,再加上諸葛亮寫給張裔的信里有【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很可能張飛和諸葛亮一起打敗的張裔。總之,這段事件記載很雜,很多史料都各執一詞;但是任何史料都顯示諸葛亮是主要統帥之一。
我個人覺得華陽國志在這一段中應當是相對更可信的史料,畢竟是本地誌。所以入川戰役我比較認可的過程是:
葛亮、張飛、趙雲合軍攻下江州後,諸葛亮派遣趙雲走瀘州水路,從沱江進攻成都,張飛向北進攻巴西郡,諸葛亮向西北進攻德陽,在德陽受到張裔的阻擊,張飛平定巴西後,轉向西進,和諸葛亮一起擊敗張裔,然後一路平推到成都。
總之,順風順水,與劉備軍兩路配合,夾擊成都,一氣呵成。
在劉備死前,諸葛亮沒有過其他作戰記錄,但是諸葛亮是有他自己的部隊的。
【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元和郡縣誌》
諸葛亮在劉備死前唯一有可能到達漢中的機會就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雖然我不知道這一段是否表明劉備想讓諸葛亮率軍進攻關中與關羽策應,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諸葛亮統領著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
劉備死後,當然就是諸葛亮獨掌軍政大權的時候了。這段時間諸葛亮的主要戰功當然就是南征+北伐。南征之前葛亮還裝了一下逼:
【時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征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
呵呵。
南征打得是很乾凈利落的,諸葛亮自領軍大破高定,李恢在滇池牽制並高定了一支大部隊,馬忠進攻牂牁郡,三路都很順利。據說葛亮還戲耍了孟獲一番,此事在華陽國志和漢晉春秋都有記載,信不信就隨意了。
而北伐當然才是重中之重,難度也是很高的。葛亮的北伐前期後期的戰略思想並不相同,前期(一二三伐)的目的是偷雞,後期(四五伐)則是擺開陣勢和魏軍大幹。大概因為蜀軍在諸葛亮嚴格的治軍訓練後,經過一兩次和魏軍的交戰後作戰體系才逐漸成熟起來,後期在正面戰場上逐漸取得了優勢;但是相應的,魏軍在吃了幾次虧之後也找到了對付諸葛亮的方法。
總的來說,諸葛亮北伐戰場上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互進攻不下N次,斬高級將領一個,低級將官一個,搶奪魏國地盤兩個郡,場面上略優。不過這些都是些小事,並不影響大場面,大場面上雙方都拿對方沒辦法。
大敗一次:自然是街亭。這一仗的確挺慘的,諸葛亮花了近一年才控制住街亭之敗造成的負面影響。當然,初次出秦嶺,諸葛亮直接嚇尿了三個郡,有點洋洋自得也是可能的,所以才讓馬謖去這麼關鍵的場合鍛煉,結果悲劇。
小敗一次:也是第一次北伐,趙雲一路在疑兵本質露餡後被曹真擊敗,不過趙雲立馬收攏敗兵,沒讓局勢惡化。
大勝兩次:一次是230年曹真伐蜀時,讓魏延、吳壹進入南安大破郭淮、費曜。這一次勝利很可能直接導致1年後諸葛亮決定再次從這個方向進攻;一次是四伐在鹵城大敗司馬懿,著名的甲首三千。不過這一次因為三國志不載,所以可信度得打個折。
小勝三次:二伐破王雙一次,曹真伐蜀破夏侯霸一次(這一次很多人都忽略了,因為三國志沒有提,但是魏略卻記載了夏侯霸作為曹真前鋒,在興勢山被蜀軍圍毆),四伐破郭淮一次。殺張郃那次沒說過破,暫且不算。
相互進攻不下就多了,包括陳倉、北原、陽燧、南圍、武功水、死諸葛走生仲達等。
斬將王雙、張郃。
奪武都、陰平。
總之,戰功還是有一些,戰損比應該佔了點便宜,但是意義都不算很大,沒有戰略意義上的勝利。這是魏、蜀兩國的國力對比決定的,蜀國要取得戰略意義上的大勝,得祈求魏軍犯一個很大的錯誤才行。
總之,諸葛亮的戰功受限於局勢,並不算很突出,但是考慮到蜀國的資源和當時的時局,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戰功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對比同時期的東吳,無論是被人黑成渣的孫權,還是被人吹上天的陸遜,都沒有與魏軍擺開陣勢大幹的膽量,東吳北伐多以偷雞為主;而諸葛亮能夠做到以蜀國弱卒逼迫魏國步騎堅壁不出,自然是比較難得的。諸葛亮本人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可以算作一個善使正兵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作為當時第一流的軍事家,戰績不算太好(相對於曹操、周瑜、陸遜),但也不算難看。但是像 @黃粱 這麼吹噓的話,估計丞相自己都會不好意思的。
蜀國國力軍力不過魏國的五分之一,卻能在雍涼地區一直壓著魏國在打
蜀國步兵戰力之強,正兵壓敵,讓吃過苦頭的司馬後來都龜縮不出,甚至讓天子配合一起龜縮
雖說蜀國是進攻方,魏國是防守方,這就說明蜀國壓著魏國打么?魏國面臨的是吳蜀雙方的壓力,在試錯兩次之後(赤壁之戰+漢中爭奪戰),由於曹操年老、之後的高層內鬥等顯性原因,以及魏國地處軍閥混戰主戰場,更迫切地需要休養生息的隱性原因,因此並沒有主動進攻,這和被壓著打還有很遠距離,對不?打官司不能說誰一直當原告就是壓著被告,戰爭也不是誰一直主動挑戰就是壓著對方打,是不是?
另外,不知道為何,大家對司馬懿堅守很鄙視。實際上戰爭何時當攻何時當守本來就是為將帥者應該根據現場情況準確判斷的吧。地形利於進攻就進攻,利於防守就防守。廉頗在長平堅守不出,是因為他不如王齕嗎?根本就不是好不好。司馬懿堅守不出,就是因為防守更有優勢——實際也佐證了這一點,第四次北伐看起來沒有怎麼失敗,甚至還斬首三千,射殺張郃,大快人心是吧,可為什麼要撤軍呢?就算殺了李嚴,就能不退軍嗎?
國力虧損以至司馬兵伐遼東之時都窮逼了,但諸葛時期蜀國經濟完全沒問題,百姓對諸葛沒有任何怨言,在其死後還勸立祠堂。
一個經濟完全沒有問題的國家,攻擊一個「窮逼了」的國家,不能取得勝利,卻最終被反吞,是不是有些說不過去?
實際上,守著一個沒有經過什麼戰亂的天府之國,經濟稍微寬鬆點是正常的;前面說過,魏國的國土是農民起義、軍閥混戰的主戰場,暫時性的苦逼,也是正常的——不過舉例的時候明顯錯了好嗎!在出兵之前仔細計算花費,在古代這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在現代也是必要的,否則為什麼要在「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後面加一個「保障有力」呢)。
1、南征半年即定;
這個不說了,打少數民族三個國家都在進行。魏國的戰績更好,何況魏國面臨的是北方少數民族。
2、一伐速取三郡
「三郡反叛」和「速取三郡」的區別,我不說相信大家也知道。如果認為這應該算成諸葛亮的軍事成就,那我相信呂布的軍事成就也很大,張邈也曾響應呂布叛曹啊。
事實上,邊境郡縣反叛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曹操-魏國曾經發生多次反叛。這些反叛當然有迎合進攻方的因素,但是各種利益糾紛應該是更重要的因素。
更何況,反叛的郡縣,有被判曹魏的,也當然有忠於曹魏的。如果不能迅速控制局面,被再次翻盤也不是沒有可能。馬超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3、二伐兵圍陳倉吸引張郃(此戰戰略目的是為東吳牽制曹魏,故而只帶一月糧草)
你可以說二伐是諸葛亮並不准備與曹魏死磕,但是認為他不準備死磕所以只帶一個月軍糧,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要古代的大軍,就是在二十來年前火車尚未提速時,翻越秦嶺就得一天。真以為丞相的木牛流馬速度比高鐵都快嗎?蜀國有木牛流馬等高科技,可北伐五次,除了一次直接戰敗、一次主將去世退兵外,其他三次有兩次都是後勤出問題,剩餘的一次根本沒過秦嶺,這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
4、三伐擊破郭淮,攻取二郡;
攻取武都陰平,這是丞相的功勞,他也因此復職。不過攻取這兩郡,不能算是多顯赫的戰績。畢竟地理在蜀國一邊。就如印度佔有Zangnan,不代表印度比中國軍事實力強多少一樣——秦嶺當然比不得喜馬拉雅山脈,不過優勢劣勢是一樣的。
5、曹真三路伐蜀,因霖雨撤退,諸葛派魏延擊破郭淮費曜;
這個……我就更不知道說什麼了。
首先,你也說了,曹真遭遇陰雨天氣,只能撤兵。
其次,那要算戰績也應該算魏延的好不好……後面都寫了,魏延因攻封南鄭侯。不能因為諸葛亮安排的魏延就算諸葛亮的戰績吧。否則司馬懿的戰績能否計入曹芳內?
6、四伐割麥上邽,破郭淮費曜,擊司馬甲首三千,退兵射殺張郃;
7、五伐屯兵五丈原,與當地人民同耕,病故後退兵,司馬贊其天下奇才
前面說了,當地的地形,對魏國而言,防守就可以有最大的收益。可能防守方龜縮著不好看(趙國的領導也是這麼想的,所以讓挑戰派趙括替換了窩囊派廉頗),但是只要死死守住,蜀國再強,畢竟是勞師遠征,加之蜀道艱難,後勤補給困難,只能退兵。
綜上,諸葛亮確實是當時的第一流的軍事家,但是比之同樣可以列入一流的軍事家,如曹操、司馬懿、周瑜等,並不更出色。尤其是戰績,比之曹操(有官渡之戰的戰績)、周瑜(有赤壁之戰的戰績)等,要遜色不少。這也是《三國志》單獨列傳,高度評價諸葛亮,卻對其戰績持負面觀點的原因。老諸葛:空城絕唱 遲暮的丞相
小諸葛:大火燎原 卧龍
武侯的戰功看史書就可以了,我讀書不精就不獻醜。
這裡我提供個新的視角,三國演義在細節上誇大了武侯的戰功,但這是建立在演義里添加了全新的屬性:魔法的前提下,諸葛亮更多的時候是仙人、妖人;而正史里的諸葛亮根本不會什麼魔法,以凡人之軀卻獲得了相似的戰果。
我想羅貫中怕也是難以理解武侯以一州之地打得司馬宣王閉門不出,所以才在小說里把他寫成了魔武雙修吧。殊不知,現實往往比小說更不講道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