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天才枪手》?
最先开始带头作弊的是数学老师!!班克的背景音乐是魔笛复仇
我注意到这一个细节是我粗粗的翻遍所有豆瓣评论都没找到的。(二刷又更新了新细节)
只写我自己发现的并且没在别的地方看到的细节,其他的不写了(刚看完那天)
1.班克
班克出场时耳机里听的歌剧是《魔笛:第十四号夜后咏叹调》第二幕:复仇之火在地狱里燃烧
第一句词就是:
我心中的复仇之火在地狱里燃烧,死亡与绝望把我包围。
配合母亲驼背洗衣服的画面。导演还给了手机歌单一个特写,预示人物结局。
琳和班克都是单亲,不过琳是离婚,班克多半是丧父。班克提到自己的父亲小时候和自己做记忆游戏。然而长大后父亲却没了,他只能拼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其实如果家里多一个成人劳动力,并且从小就会培养儿子做记忆游戏的爸爸,班克不至于会陷入穷苦困顿。琳最终去承认作弊有爸爸在背后鼓励,班克却什么都没有,还要反过来帮养母亲。
(班克拿到《天才竞赛》的奖状,放在一张照片前面,好像是一个戴博士帽的男人,不知道那个是不是他爸爸的灵位。来自评论区提醒)
2.琳
琳在上飞机前其实就已经不想作弊了,因为替班克觉得不值。后来看见班克一个人抗下了作弊的事,更加觉得作弊不对,代价太大。之前她说,我们是loser,我们要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然而她看见班克的付出后,觉得为了钱不值。然而班克却黑化了。
琳从一开始就喜欢班克,喜欢他的认真,踏实,努力和优秀,当然还有颜值。琳说班克是除了她父亲以外见过唯一的这么优秀的男人,这是明显的少女初恋心境。一开始琳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她说我们都是loser,要赢就要付出更多。
之所以后来会觉得作弊是错的,也是因为看到为了赚钱,成为赢家,
不仅是良心道德,连爱情和伴侣都要被“付出了”。所以后悔了,选择了洗白。
这些人物转变都没有明显交代,都是暗线,潜台词和镜头语言,所以有小部分观众觉得不能接受。
3.最终考试
第一部分考试时,他们一人只做一半的题目。另一半是乱填的,以防留下证据。但琳第一部分全做完了,因为她想留学。
班克出场第一个镜头就是因为天才比赛紧张在呕吐,第二个就是琳撩他,第三个是校长说你们要竞争奖学金,第四个是他在听《魔笛》,然后帮妈妈送衣服洗衣服。导演交代人物的能力真心给力。
班克坐地起价又要一百万之前,有呕吐反应,可以解读为强行记忆反应,然而我并不觉得记第一部分那点题对他来说是难事。
班克有习惯性呕吐,一紧张一有压力就呕吐。潜台词这个人物确实非常非常拼命,压力非常大。但坐地起价的呕吐时,不仅是紧张,我认为那是他的良心在泯灭,利益和价值观的冲击导致的反应。我确定是因为因为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反应。
从班克被抓后,琳并没有把第二部分发出去,所以琳最后记了第二,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关键词。选择加填空。其实也没有特别难,利用记忆宫殿可以轻松做到。不过由于作弊的紧张敢感加上拍摄的手法,真的非常让人入戏。
4.镜子
影片中出现四次镜子。(如果没漏的话)电影一开始,就是琳在被审问的时候,旁边镜子反射出很多个琳。
后来班克被人打了错过奖学金考试,对着镜子用力按自己肿起的颧骨,用疼痛来压抑不甘心。
中间琳在酒店决定不帮他们作弊的时候,电梯两边又有镜子反射出很多个琳。
后来最终悉尼考试的时候,琳在酒店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祈祷。
每次出现镜子,都是角色在做出选择。选择题,ABCD,有正确答案。人生,没有正确答案。现实世界,你不能抄袭别人的人生,只能选择自己的方向。人生的道路千千万,关键在于: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
(评论区补充,琳进班克家的时候也出现了镜子,还有琳选择当老师的时候也有镜子)
5.男二和女二
女二第一次邀请琳去游泳池的时候声音明显降低,并有迟缓,与之前尖叫考试3.85分时对比鲜明,心怀鬼胎。
女二也是一个在友谊和工具之间徘徊挣扎的角色。她不明白,阶级不一样的童年伙伴,长大后做不了朋友的。就好比鲁迅和闰土。(还有猹~)
男二其实也不算一点优点都没有,第一次ab卷考试的时候,他是a卷,但是他没有和别人一样抄完a卷就交了,而是留到最后帮其他b卷的同学传信号。注意那个时候他是没有钱拿的,只是一个发起人而已。他作为最富二代的一个,大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说明这个人其实还是有一点责任心的,对琳也是有一点友情的。而且他对女二是真爱。
他们两个的人生应该会很幸福吧。
6.爸爸
首先爸爸可能就是琳老了以后的样子。
爸爸能找到诚信印刷公司其实有点小bug了。不过有朋友补充说是因为参赛报名单是在诚信印刷公司打印的,所以可以顺线索找到这里。这样脑补确实也勉强说得通,毕竟天才的爸爸侦探觉醒虎女无犬父。
另外诚信印刷公司也挺讽刺的,不过这个应该有人说过了。
诚信印刷和数学老师说自己最不喜欢作弊一样讽刺。数学老师就是资本的垄断,不许出现竞争者。
7.数学老师和校长
因为带头作弊的其实就是数学老师。
女二在影片开头就找到琳补课,当时她说,去了老师的开小灶,但还是学不会。
然后考试时,老师说,这次的题很难,不来找我开小灶的学生等着不及格吧!叫你们不来找我!
看到这里,我还以为是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教育。
后来琳发现,试卷和女二的补课习题一模一样。
由于当时在作弊,很紧张所以我忽略了这个情节,后来回到家,我才想起来
老师所谓的开小灶,其实就是,你来我这里补课,交钱,就可以拿到原题!!
虽然很隐晦,但这也就解释了很多事情。
比如为什么琳觉得学校其实更不堪。因为学校不仅是校长收投资,老师还开“小灶”,所以琳才会开“钢琴班”。
琳对质校长,赞助投资的事情时,校长说这是学校的开销,琳说我们交了高额学费,校长无言以对,只好拿奖学金说事。并且明显放弃道德说教,转为报复性的语气和攻击。
又比如,为什么男二和女二这对情侣当天晚上就去找到琳商量作弊的事,并且提出还有五个人。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了老师“开小灶”的秘密,而且他们7个人早就给老师交了钱,但是他们太笨了,拿到原题还不会做!
最讽刺就是老师扔黑板擦,说最讨厌作弊的时候,女二哭了,而琳皱了眉头(就在想明明老师就在作弊),所以才有了第一次作弊。而成绩下来的时候,女二约琳去游泳见巴的时候,声音明显降低并且有停顿,就是私下预谋好作弊的事了
这部电影,虽然在结尾,主题升华和讨论上都没用力,人物转变大都在暗线,所以有部分观众对结局不满。
但是如果细心看,真的反映了社会的潜规则,还有阶级划分。
学校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就是最不公平的资本主义。数学老师最讨厌作弊,其实是资本的垄断,打压竞争对手。
老师带头潜规则,学校变相收投资。富二代结局还是富二代,天生的赢家。有钱人家出国留学就像玩一样,男主的妈妈却连脸都没有露,一共两个镜头,一个是洗衣服洗的背都驼了,一个是颤抖着在退学书上签字。。。天才只是脑子比较好用的工具。长得帅也好聪明也好,都是loser。就算你不作弊,世界还是不公平。
这个电影有四句话点明主题。
第一就是,他们天生就是赢家,我们都是loser,只能做一辈子loser。
第二就是,即使你不作弊,这个世界也会欺骗你。
第三就是,明天开始,这个世界由我们说了算。(不可能实现)
第四就是,我准备好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海报:这世界我们说了算。↑
前面两句话,其实是年轻人认识时世界的一个过程。第三句话是一个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第四句话,是梦想坍塌了以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其实影片最后还有一句台词,说大学不是只有选择题。可能是我过度解读吧,这句话也隐射,世界很复杂,人生的道路很长,做出选择也只是第一步而已
所以这些虽然都没有明着说,其实暗地了都表现了。这表面上是一部青春校园片。实际上讲的是资本和阶级。
而我们在面对这些丑陋和不公平的时候,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琳和班克,都是选择的一种罢了。这个世界不可能由我们说了算,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你准备好了吗?
10月12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二刷还有一些细节吧,发在公众号里了。
这边答得并不完整,喜欢就点个赞吧
禁止转载抄袭
喜欢读书看电影
微信搜索: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关注有惊喜
http://weixin.qq.com/r/FDonP2rElzforS5c928G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本文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找不到没水印的图,让全文看起来像软文,但其实真不是……
《天才枪手》到底有多精彩,已经不用我多赘言了。
今天我想聊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只有三件:
一、虽然与电影相关联的事件是泰国当年的舞弊事件,但其实泰国那一次舞弊是几十个培训机构联合操作的。真正以个人身份操作这种“时区作弊”的行为,是2013年参加SAT考试的一位中国女生。
二、前段时间很多人在网上怀念如今的“港片”没有了“港味”,但事实上是“港片”在逐渐和“内地篇”融合,缺少了当年充满创意的创作环节和精巧细致的制作环节。而早年“港片”的特色却因为香港和泰国电影界的长期合作,而逐渐在泰国电影中滋养生长中。这些年我们看到明显进步的泰国片类型,比如动作、喜剧、恐怖,包括人人称道的泰国广告片,无一不是早年港片最擅长的类型。
三、《天才枪手》的表现力固然惊人,但我更佩服的,是电影的主创人员从始至终都坚持着,用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去讲述的一个关于“道义”和“规矩”的故事。
道义,道德义理,即道德和正义,是人们遵循自己的道德观念追求的一种公平。
规矩,指的是标准的法度,泛指能让这个世界良性运作的一种规定。
从影片一开始,小琳和校长对于学费的讨价还价,就是一种“道义”和“规矩”的博弈。
学校要求学费,是一种规矩,但小琳认为,自己家境贫穷,父亲赚钱不易,而学校收入颇丰,那么这笔钱能省则省。于是小琳利用自己是优等生,学校求之不得的心理,让校长免了这笔学费。
明面上,小琳用自己的“道义”修改了学校的“规矩”,但事实上,这件事的暗线,就是学校其实有另外收一笔“赞助费”,这是另一种“规矩”。
当然彼时观众和小琳一样,并不知道这笔赞助费的存在,于是观众和小琳一样,洋洋得意。
小琳的第一次协助作弊,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格蕾丝。
作为优等生的小琳当然知道自己作弊是不对的,这既不符合“规矩”,也不符合她的“道义”。
但为什么她还是决定帮助格蕾丝呢?
这里有条暗线,就是小琳发现考卷上的考题和格蕾丝的复习材料是一模一样的。
前面格蕾丝在求小琳给她辅导的时候说过,自己交了钱上补习班,老师给她开了“小灶”,但她还是听不懂。这时候小琳看了格蕾丝的复习资料,说题目很简单。
后来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也说些“叫你们平时不听我说的,现在后悔了吧”之类的话。
然后小琳发现考题和材料一样。
她这才明白,是补习班老师收了费用,提前泄题给补习的学生。
小琳心中的“道义”又再作祟,一是为了帮助朋友,二是为了不让收费漏题的老师那么得意,于是帮助格蕾丝作弊。
这一次作弊,同样是让观众获取和小琳一样的观感,认为学校和老师高额的收费是一项不合理的“规矩”,而小琳虽然作弊,但却是如侠盗一般的“道义”使然。
之后小巴邀请小琳用作弊赚钱,小琳原本是拒绝的,但是当小巴告诉小琳关于学校“赞助费”的事之后,小琳毅然决然的开始了作弊“辅导班”。
这里更加强了小琳的“道义”立场。
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导致了后面小琳作弊被抓后与校长当面争吵,并说出了“论赚钱我可没有学校厉害”这样的话。
从她的立场来说,她没做错,观众也这么认为,因为人们总是会对强者持有偏见,而对弱者赋予同情。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作为一座名校,除了学费,还能以怎样的收入维持学校的运作?
从“道义”上来讲,额外收费是不对的,但这却是一种让学校向着良性方向运作的“规矩”。
如果我们往更远的方向看去,学校也要向更高的层面缴纳“赞助费”,以维系自己在教育界的名声和地位。
就算只看眼前,小琳因为交了赞助费,可以得到学校更多的重视,可以分配给她更多的资源,可以让出身寒门的优秀学子更快速的脱离现有生活,这对小琳来说是有益的。
或许很不公平,但这是现实。
而另一个学霸班克,一出场就因为坚持自己的“道义”,导致小琳遭受了一次羞辱。
班克之所以比小琳更坚持“道义”,是因为他的生存环境比小琳更加恶劣。
小琳家境虽然不好,但好歹父亲还是一名教师,生活艰难点,还负担的起20万的赞助费,还让小琳有机会学钢琴。
最重要的是,小琳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的很多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小琳的性格成长。
比如生活清贫,但小琳父亲一直都是乐观的:对于小琳转学的抱怨,父亲并没有过多跟她解释,而是让她接受现在的生活,着眼未来;对于学校收赞助费的“规矩”,父亲选择不告诉小琳,自己承担;面对小琳作弊赚钱的事,父亲强忍着心痛,告诉小琳他不怪任何人,怪自己没有教好孩子,并把衣服和钱都归还了回去。
班克的家境更加暗无天日,除了贫穷,班克的母亲并不能给予班克更多的希望和光明,反而指望班克可以扛起家庭的重担。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班克第一次回家的场景,母亲连头也没回,只对他说了句:洗衣机又坏了,我又要洗一晚上衣服了。
班克很乖巧的接过衣服,让母亲去休息。
相较于小琳父亲的“独自承担”,班克母亲的态度是“期待分担”。
也许正是这两位父母对于“困难”的不同态度,造就了这两个孩子最终性格上的不同走向。
如果说前面的剧情还有点把“作弊”描写成一种义举的话,最后这场大型舞弊行动所透露出来的,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观点。
最后一场考试之所以紧张,一个原因是导演用了很强大的表现手法,把考试拍的像侠盗片中的终极对决一般。
另一个原因,是他通过之前情节的铺垫,和这场考试中人物自身原则的变化,让观众产生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在考试之前,小琳一直秉持的是自己的“道义”。
而她真正的道义是什么呢?
道义是主观的,它建立在自己的道德标准之上。
小琳的道义,是善良和公平。
她答应在STIC作弊的理由是:学校让我失去了留学的机会,现在我凭自己的能力得到留学的机会,这是公平;作弊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大家都受益,这是善良。
此时观众也会觉得:她做的没错,因为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班克不是这样的“道义”。
在拥有留学机会之前,班克的道义是诚实守信。
他不善社交,到了紧张场合就会呕吐,无论同学怎么求他,他都不会帮助别人作弊,甚至因为自作主张的善良,导致小琳失去了留学的机会。
但是在失去留学机会之后,他痛恨自己的命运被有钱人扼住了喉咙,痛恨有钱人掌握着世界的“规矩”。
于是班克的道义变成了建立在自己标准之上的“公平”。
当他发现有一天有钱人的命运喉咙也可以扼在自己手上,发现自己有权力改写世界的“规矩”的时候,他的“公平”变成他心目中的“义举”。
此时的他应该觉得自己是个“侠盗”。
小琳和班克都在遵循自己的“道义”,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其实他们都在破坏世界的“规矩”。
当学校的考试作弊如同小打小闹一般娱乐趣味,这场世界级别的考试中的作弊就变得像挑战权威的生死恶斗。
即便是天才学霸,小琳和班克也在考试的过程中逐渐被击溃瓦解。
灵巧的侠盗离开了隐秘的森林,面对强大的铁壁时,暴露出来的只有弱小和无力。
小琳在濒临绝望之际回想起的钢琴记忆法,也带着小琳和观众一起,把思绪拉回到一切故事的开始。
那个曾经轻松快乐的学霸小琳,怎么会走上这条沉重的道路?
伴随着自虐般的呕吐,小琳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了。
她想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和自己坚持的“道义”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
作弊伤害的是无数同样努力的考生,破坏的是所有人原本公平的机会。
她破坏了世界的规矩,也破坏了自己的道义。
很多人惋惜班克最后的黑化,也惋惜小琳最后的举报让影片泄了气。
但我们不能因为班克的处境困难就原谅他做错了事情。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绝命毒师》里的老白为了家人就允许他制毒贩毒。
一个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有没有做坏事的能力,而是看他在做坏事的机会面前如何选择。
小琳的举报也并不破坏影片的整体性,毕竟作弊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前面已经让作弊者帅爆了,后面意思到自己犯了错,也是理所应当的。
就像《AV》中说的:当你觉得你对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
另外这部电影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影片中的男二和女二。
导演没有把小巴和格蕾丝描写成嚣张跋扈的富二代,而更多的是表现出“富二代也有富二代的苦恼”。
除了付作弊的钱比较爽快以外,这两个富二代也没有其他的优势了。
但是,这里也有两条暗线。
首先是小巴的组织和应变能力无与伦比的强。
前面组织了一堆人参加小琳的“钢琴班”,把小琳捧成了全校皆知的名师不说,后面组织30个富二代参加STIC考试,精准计划打印、贴条、摩托车运送等环节,途中遇到三次突发状况都能第一时间想出解决方案,就连班克临时要钱的事,都懂得先付一部分款项,而没有头脑一热付全款,不可谓不冷静。(经指正转钱的不是小巴,这里我记忆混乱了,但到底是小琳转的还是格蕾丝转的?求正解。)
可以说,如果没有小巴,仅靠俩学霸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完成这项“壮举”的。
而格蕾丝,也不是简单的小美女。
她非常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得更多的优势。
从一开始向小琳主动示好,成为朋友,然后精准的抓住了小琳在乎的事情,即被称为“小琳老师”的虚荣心,间接的带领小琳第一次作弊。
在小巴揍班克的事败露之后,小巴央求两个学霸不要退出,格蕾丝则没有直接劝小琳继续,而是声泪俱下的表示“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决定,我只希望不要失去你这个朋友”。
这个话说出口,原本态度强硬的小琳多少有些动摇。
很显然,虽然小巴和格蕾丝不是天才学霸,但他们是非常熟悉这个世界的“规矩”的人。
这个世界的构成中,必然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和大量明白处世“规矩”的人,才能让这个世界正常的运转。
换个角度说,小巴和格蕾丝又何尝不是处世的“天才”,而小琳和班克才是被利用的“枪手”呢?
【全文完】
我就搞不懂为什么他们记个答案这么辛苦...00表示A,01表示B,10表示C,11表示D。一份答案,比如:CAADB ADDAC BCDAB DDCCA,
换成2进制:1000 0011 0100 1111 0010 0110 1100 0111 1110 1000。每4位转换成16进制,834F 26C7 E8,长度缩短一倍,如果你还觉得长,可以采用各种数据压缩算法,完全可以达到更短。看他们一个个记的头都要炸了表示很无语....
只说一点,这个片子的优点在制作上的体现,以及这个优点,其实整体实现难度很大,其实中国电影人并不太好直接复制,没那么简单。。。
所以,这不是一篇影评。。。
这是一部典型的广告拍法的电影,这个并不新鲜,好莱坞很多主流导演都是流行广告导演出身,这个不展开说了,大家自己搜索propaganda这家广告公司曾经出的广告导演名单就明白了,太具有典型性。。。
《天才枪手》实际上是把主流广告式摄影(影调,灯光,色彩,音乐)完全融入到娱乐电影的一个典型案例。。。
好莱坞主流电影这是一个潮流,从Ridley Scott,到卖拷贝,大卫芬奇。。。太多了,其实技术层面上,这种视觉影调风格对美国来说是主流。。。
因为美国除的广告业的发达,还有MV的几十年的积累,MJ当年Thriller和Black or White,Bad的MV哪一个都是跨时代的。。。
所以美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全面吸收这一套,有很好的电视文化做铺垫。。。
但是,《天才枪手》还是做到了一处强项,就是用商业广告的拍摄技术呈现方式,直接撑起了一个将近两小时的电影叙事。。。
换句话说,是对长片叙事的考验。。。
因为好莱坞我们也看过超强广告视觉导演塔辛(拍Cell那位),叙事不解决也无法大众化。。。
其他主流广告背景的大导,基本都有好莱坞最一流的编剧团队保障叙事问题。。。
反过来看,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可能泰国的电视和网络广告的叙事能力(特别是关键情节反转能力)他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吧。。。
这种短时间内,强大情感堆积和反转情节叙事的能力,是泰国广告行业行走江湖的特点,甚至快成了他们的标签。。。
泰国广告行业,和影视后期制作能力,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亚洲一流水准。。。
大概的结论就是,如果单独每场戏技术层面拆解,看着好像也不太难,不就是大柔光,低反差,动不动就来大特写,各种角度特写,加一点升格镜头,然后音乐猛铺。。。
这个很容易被人觉得看着稀松平常,并没什么制作难度。。。
但整体电影长片叙事来看,一共三场动作戏,动作强度和时长都走高,情感强度得跟得上,演员表演也不能掉,最重要叙事逻辑还得对。。。
谁如果以为,这个视觉广告式拍法好像不难,等跟叙事结合时,就会发现,比登天难。。。
《天才枪手》在广告MV式视听风格和叙事完整结合度上,比很多一流的好莱坞电影都要强。。。
其实是强在叙事和技术的结合上。。。
如果不信,反观中国广告行业发展几十年,电影重新商业化也就十几年,在上面这个角度,目前可以被称为比较案例型的代表,我可以想到两个还是有的:乌尔善和宁浩。。。
你会发现,这两位最早都是广告或MV摸爬滚打过的导演,眼下最死磕的都是——叙事!
回到《天才枪手》,因为泰国电影我之前看得少,这部电影是真正展现了泰国广告业的精髓和主流电影结合的成功案例。。。
对中国电影来说,真不是照搬拍法这么简单。。。
退而求其次,如果同样剧本,同样拍法,交给国内团队,我认为拍摄效率也会差很多。。。
我不是说《天才枪手》的摄影和灯光多么优秀,而是国内拍广告的情况大体我也知道,主要是拍摄理念如何确立并坚定的执行。。。
泰国团队,这个片子看上去,感觉拍得还是没有那么驽,看着比较从容,这个通过演员表演还是可以感受到。。
所以,看完我佩服这个电影,其实骨子里是因为某种程度上,泰国电影在电影制作工业的积累和执行上,还是甩了中国目前阶段一大块。。。
在同样预算规模下,泰国电影对主流叙事和技术表现整体结合的性价比更高。。。
佩服!
所以这不是一篇影评。。。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天才枪手》豆瓣介绍上说“影片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
但详细情况可能稍微复杂有趣一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泰国考官举报了轰动一时的中国考生作弊案,时隔三年拍摄成电影,中国引入院线成爆款。
有点绕,我们慢慢来说。
电影中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TIC”,实际上是现实当中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
电影在中国宣传时仅提及亚洲考场。很多观众误以为是泰国考生的实锤,但其实这场轰动一时的作弊案主角是中国考生。
《亚洲学生SAT考场作弊过程准确描述》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原型中,都是利用时差来完成作弊
在真实事件中,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SAT考试开发单位)接到泰国曼谷NIST国际学校高中部负责人Joachim Ekstrom的举报。
一名中国女生被抓了现行:在考试中偷看手机被抓。
她的手机上满满都是当天考试的正确答案。这些消息来自一个叫“BlueOcean”的人,也就是她的培训老师。
在比泰国早三个小时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考场上给她发送答案。
10月31号,《时代》周刊补充了一记实锤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考生在国际考场上还有更多的花样——聘请枪手,使用合成伪造、与本人相似的一代身份证进行考试。
2015年5月,15名中国人因为在SAT美国考点的考试中被查出欺诈行为,被美国司法部起诉。
其中六人被指控付钱请人替考,四人为替考者,另外四人则是涉嫌制造假护照。有五人已经被美国驱逐出境。
回归正题,《天才枪手》被恒业影业用330万一次性买断了在国内版权。而上映首日的票房就高达3000万。是彻彻底底地赚翻了。
而中国的青春电影还沉迷在高颜值、怀旧风以及热门IP的三大法宝当中不能自拔。斥资巨额来请流量小生以及买热门IP,票房却依然不尽人意,甚至是血本无归。
本土的原型,绝佳的创意,却被人抢先一步。
不禁让我们反思,究竟是国内编剧缺乏新的思路,还是在国内作弊早已司空见惯?
节选自我的公众号文章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敦刻尔克》中救人的老绅士和《泰坦尼克号》上的二副居然是历史上的同一人,公众号后台回复【406】关键词提取文章,看这位最受大导演青睐的兵王的传奇人生。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电影中的泰国和现实的中国相比,还是太naive了
1.关于补习班:
电影:老师在课上公然说不上补习班会后悔,且直接在补习班上给了考试的真题
现实:由于怕被举报的关系(特别是管得比较严的一线城市),近几年相关部门管得越来越严了
很少有老师敢在课上公然宣扬补习班,而且补习班不是随便什么人交钱都能上的,且一般不可能直接给真题。
一般是非常私密的团体,要家长的关系背景足够硬或有足够分量的中间人才能进入补习班。
且一般会有类似的题型,但绝不可能是真题。
2.关于作弊:
电影:电影中只有非常原始的传答案信号作弊和真实事件的“时差作弊”
现实:百度百科专门有个名词叫中国式作弊:
中国式作弊_百度百科
大家可以一起欣赏下其中的“博大精深”
“培训题库
2000年左右,美国的考试机构对中国式作弊的理解还十分有限。2001年1月30日,负责SAT、托福、托业、GRE等考试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ETS)董事会几位负责人,联名发函到美国各大学,警告需对中国考生的托福或GRE成绩持谨慎态度,称这些来自中国的学生“接受密集短期培训,占了大量便宜,这些培训使用了尚未公开的试题”。
早年的ETS并不勤更换题库——部分旧题在培训中被使用之后,仍然出现在了随后几年ETS的考试题中,这些旧题大部分由各类语言培训机构提供。在ETS看来,中国学生使用旧题就是作弊,就是对其他没有接受培训的学生的不公平。2002年5月30日,ETS对新东方提起诉讼,指控新东方自1997年来非法使用和销售ETS拥有版权的完整考试题,2004年12月27日,北京市高院做出终审判决,判ETS胜诉。
分享机经
早在2002年,就已经有考完GRE的中国学生在网上分享“机经”,同时待考的考生积攒大量真题,在题库更新前压轴参加机考;考试机构ETS认为这些考生不遵守考题保密协定,因此禁止机考,改为笔试。
1999年,中国GRE考试开始启用机考。仅仅三年过后,2002年8月,由于中国、台湾和韩国学生“史无前例”地在网上分享GRE考试的语文科题目,ETS决定在这些国家暂停GRE机考,改为笔试。GRE又称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申请美国、加拿大各类研究生院必须具备的一项成绩。ETS发难的直接原因是,部分考生不守信誉,不遵守考题保密协定。
在此之前,考试机构ETS根本不会想到:参加过GRE的中国考生会自发分享“机经”,未参加GRE的考生通常会在每个月月末“压轴”参加考试,因为GRE的题库会在下个月月初迎来大更新,选择月末考试好处是,能够最大限度研究并记忆“机经”网站上由网友提供的题目。到了2015年,这种“机经”(例如GMAT)一般由培训机构派人频繁参加考试、“费心”将题目记下整理而成,培训机构会总结历史上换题库的日期,预测下一次换题库日期。
时差作弊
“时差作弊”令美国人瞠目结舌:中国考生前往泰国参加SAT考试,因为可以利用三个小时时差,在考试前获得早些时候澳大利亚举行的同一场考试枪手传出的答案。
“机智”的中国考生通过ETS的考试漏洞,又发明了“时差作弊”,这一作弊方法被广泛运用于SAT、托福、GRE。2015年5月30日,美国一家华人网站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特地从美国德州飞往加州南部参加托福考试,因为全美同一天的托福考试使用同一套题,且在同一时间开始考试,当处于中部时间(EST)的德州于上午10:00开考时,处于太平洋时间(PST)只处于上午8:00,距离开考还有2个小时。德州的考生可以利用中途休息,想办法将题目和答案传给位于加州的考生。
而且,身在中国大陆的考生,有的甚至不远千里前往泰国、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进行作弊。在2014年10月,ETS接到泰国曼谷的考官在SAT考试结束后发去的邮件,邮件称“一名中国女生偷偷查看iPhone答案被我们抓了现行,这些答案都来自当天早些时候澳大利亚举行的同一场考试”,澳大利亚时间要比泰国早三个小时。SAT又称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ETS对这一作弊手段瞠目结舌,为了防止时差作弊,ETS对题目做了修改,例如现在SAT的写作部分就有四道作文题目,分别对应美国东部、美国西部、欧洲考区、亚太。但即使是两个不同大区,重题率依然“较高”,远远无法阻止中国考生的作弊行为。在托福考试中,这一时差漏洞已于2013年被堵上。
枪手替考
中国已是美国大学最大的外国生源“供应商”(占31%),但ETS从不公布中国学生的作弊数量。可以知道的是,除了“时差作弊”,中国学生将本土考试的作弊方法原封不动地也搬到了出国考试上,这些“常规手段”,仍然让美国人头疼不已。中国考生会聘请各式各样的枪手,枪手使用合成伪造、与本人相似的一代身份证进行考试。外国考试机构则被迫用上了最先进的反作弊技术和极其繁琐的审核程序,但中国网站上的“出国替考”业务仍生意兴隆。
同济大学研究生杜某是一名英语出国考试的替考“枪手”。寻找这类“枪手”只要在百度输入“托福代考”,上百家中介便会列队效劳,页页都是满屏的代考网站。
林安想雇用杜某替考,最后商定的价格是两万元,杜保证成绩为4个7分。而且,杜某还包办了代考的准备工作。杜还有制作假身份证的一手绝活。
根据雅思考试的要求,考生入场前需要出示身份证、准考证,并提交一张护照尺寸的六个月内彩照,考官将比对身份证照片、彩照和考生相貌。这看起来是安全性很高的检验方法,但杜某自有应对之法,他用自己的照片和林安的照片电脑合成了一张新的照片,使其看起来既像考生,又像“枪手”,再根据这张照片制作假身份证。
夹带小抄
美国最大的中文媒体《世界日报》报道,2013年11月9日,一名参加托福考试的女生被当场逮到在大腿内侧写有小抄,女生起初声称没有作弊,随后改口称“在中国都这样”(everyonedoesthisinChina);网上流传的一封ETS信函,显示匿名考生因为从袖口偷看别人发来的答案,被通知要取消成绩。”
3.关于泄题
电影:还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行为,组织的一塌糊涂,状况连出。
现实:CPA,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种资格考试~
大量的体系化的组织活跃在各考试产业链上,泄题的泄题,交钱包过的包过。
当年还在PWC时,和当时的Senior聊起2008年时的CPA大放水,她和我说当时真的有人给她兜售真题,还给她了样题,她没买,考完发现果然是真题,她同事里有人一下过了五门,估计是买了真题。
然而怎么样了,泄题事件不了了之,有些买了真题的人轻松通过考试,后面照样混得风声水起,而辛辛苦苦准备考试的人到头来可能几年59没过就放弃了。
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遵守规矩的世界,班克被终身禁止参加出国考试(剥夺了光明大道之路)后的选择其实是理性的~可能后面取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高于他之前的道路。
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他可能去新加坡读书,毕业后进入大公司,然后成为一个技术人才,过着安逸的中高阶层生活。
而在这个事件后,他可能因此开创属于自己的教育培训产业,“造福”无数泰国考生,最后成功在美国上市,把自己的经历拍成电影,转身投入风险投资行业,成为众人敬仰的“Bank”老师~~
啊,历史,你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啊(而规则,是由胜利者制定的)
~~~~~~~~~~~~~~~~~~~~~~~~~~~~~分割线~~~~~~~~~~~~~~~~~~~~
莫名奇妙被折叠后的声明:
有莫名奇妙的人跳出来说在其他地方看到过类似的文字,特此声明,本文除第二部分已标示为百度百科引用内容外,其余皆为本人原创,那些跳出来说看到过的人说在什么网站上看过的人有没有想过是那些网站都在引用而没有标出引用源了??
《天才枪手》:“政治正确”的结局是个败笔?我不同意
(前言)
《天才枪手》这一部电影总会让人想起上半年的现象级电影《摔跤吧!爸爸》,这两部电影也确实有一些相似性,首先它们一部来自泰国,一部来自印度,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作品,跟我们所相对熟知的好莱坞大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其次,两部电影都反映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其艺术成就、思想高度,都是少有的佳作。能获得普遍的好口碑,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摔跤吧!爸爸》的影评:高考吧!爸爸,其实《天才枪手》与《摔跤吧!爸爸》非常相似,它们核心都在探讨一个议题:上升渠道。
(一)“钱”的规定性
电影的四个主人公非常具有特色,它们分别代表了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脑力劳动者(教师家庭),体力劳动者(洗衣工家庭)。电影好就好在这个地方,所有人的动机、出发点、选择,都是跟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经济状况——可以简单概括为阶级出身——息息相关的。在电影中,你想探究他们每一个人行为的逻辑时,这四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阶级出身),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小巴,作为条件最为优越的大资产阶级,是电影剧情推动的主动力,无论是提出给予小琳作弊的报酬,还是父母要让他去美国留学,我们能看到的剧情出发点都是他发起的,这也符合他实力最强的阶级地位。而格雷斯,作为小资产阶级,她的一切动机就是通过上迁婚实现阶级晋升,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美貌(自然资源)换取一段与阶级地位更高的小巴家(社会地位)的婚姻,所以她注定是要与小巴绑在一起的。
小琳和班克,作为无产阶级,毫无疑问地要出卖劳动力(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就是作弊——向大资产阶级换取报酬。在电影开头就通过小琳向校长“要钱”的剧情,侧面展现了小琳家中的经济状况(任何一个富足环境生长下的孩子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算计)。不过虽然同为无产阶级,小琳和班克最后选择的不同也体现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差异,小琳在及时脱身之后依然有后路可走(虽然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因为他父亲是教师,他们生活即便再艰苦也不会有冻饿之虞;而班克,他母亲的工作面临着随时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的危机——电影中特意给出了一个镜头,班克看到了新兴洗衣机的广告,不得不选择回头忍受“胯下之辱”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和灵魂,因为他意识到了,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而串起他们四个人的,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金钱。
小琳进入一个如此庞大的作弊骗局,目的是什么呢?开始是为了帮助好友,为了友情,后面就只有一个动力了:钱。包括班克也是如此,当曾经如此正义或泥古不化的他,感受到了金钱的美妙之后,也无法自拔。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社会问题,“钱”对“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物化代表——金钱的身影无孔不入,万事万物似乎都离不开“钱”这个字,但如果要思考这个问题,“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挣钱?”;“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发财?”——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而有些人则要思索一番,似乎以前并未严肃思考这个问题。
然而现实就是,“钱”的规定性,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过年期间有一个很火的漫画:
后面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截图了。剧情比如说她母亲劝她生孩子,她给母亲算了笔账,说生孩子养孩子的钱够买辆法拉利了,那我为什么不去买法拉利;她母亲说生孩子可以养老,她说我把养孩子的钱存起来,投资升值,一样可以养老。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作者,也就是我们漫画中的主人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反驳母亲,而她站在的无懈可击的角度就是用“钱”来衡量。当然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再商品经济社会中,已经习惯于用“钱”来衡量一切,习惯于接受“钱”的规定性。我放假回家,参加一些无谓的家庭活动时,就会私下里偷偷抱怨,我给杂志网站写稿子,千字千元,这一晚上我能写五千多字,那就是五千多块,不比你们在这里耗着好吗。我姥姥就说我,你这是钻钱眼里了,你挣钱啥时候不是挣,挣也挣不到头,你这XXX、XXX(七大姑八大姨)一年就见这一回,你说哪个重要。
但是在传统的家庭中,在经历过集体主义生活的父母、祖辈看来,他们似乎并没有完全认同用“钱”来规定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用我姥姥常说我的话就是:“掉进钱眼里了。”在他们看来,诸如亲情,陪伴等诸多因素,是需要独立思考的,他们并没有把一切事物和金钱联系起来的习惯。
这就牵扯到一个概念——“异化”。无论是以钱来决定生孩子利弊的漫画作者,还是稿费来考量时间成本的我,再包括小琳和班克用作弊去换取收益,都接受了“钱”的规定性,用钱去当做衡量事物、判断决策的标准,可以说,我们被这个商品市场经济社会所“异化”了。
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说“金钱”规定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规定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选择,可以说,我们被“钱”所异化了。
需要指出的是,“异化”既不是一个褒义词,也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客观现象,是我们人类在生产力飞速的发展中,重新改变世界、定义世界、规范世界的一个现象。
当然,在这些飞速改变中,作为肉体凡胎的人类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最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异化”理论与白领人士愈发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衰弱等心里疾病联系在了一起,“异化”理论成为了解答我们世界的一把钥匙。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影片结尾中,小琳像考试方坦白自己作弊行为,被许多观众所诟病这是强行“政治正确”。相反,我认为这个结尾很合理,小琳不过是摆脱了金钱的规定性,找到了自己人生除了“钱”的规定性之外更多地意义。她放弃了出国,考取了师范类学校,说明她发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规定性——教书育人。这一种选择还是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世界的“规定性”有很多,而“钱”只是其中一种。
当她跟小巴说,不参加party、放弃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钱的时候,估计就是在澳洲经历了“生死时速”之后,开始反思自己:“我是谁,我干了什么,我要去哪里”这个问题。当她发现了那个靠作弊大敛钱财的自己并不是真正想要的自己,当她意识到了为钱去拼死拼活的作弊、用“挣钱”来规定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十分荒谬的时候,她拒绝接受“钱”的异化,她选择了在作弊成功后拒绝那一笔巨款——这已经不是“教钢琴课”时候、不再是与资本家进行交易的那个她了。最后坦白自己的作弊行为,只是一次顺理成章的举动,对自己的过去完全放下而已,也算对自己的“异化”方一次切割性的交待。
而班克则更多的赋予了一种悲情的色彩,当他拿到了二百万、全面更新了洗衣店设备之后,依然无法自拔想要“干票大的”,劝说小琳的理由也是“挣很多很多钱”。小琳的故事线是从“异化”走了出来,而班克,从一个会举报作弊——具有高度道德感和正义感的小青年,深深地陷入了“异化”之中。班克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无奈,毕竟客观规律如此,被“钱”异化是大势所趋。有班克这个形象的存在,影片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扩充了。
“道德”属于价值观,是一种同样可以被“异化”的东西。班克举报作弊,毫无疑问是出于一种原始的正义感,他肯定觉得他是对的。但是我们许多人来看,他可能就是个虚伪的事儿逼。对于小琳的做法,许多人也会认可:凭自己本事挣钱,有什么毛病?这些事情都没有对与错,只有永恒的、我们谁也不能超越的客观规律。
(二)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我说打算养只猫或狗,因为作为一个90后空巢老人,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守着这么大房子空落落的,不如有个活物还能添点生气。朋友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他说你怎么也被消费主义洗脑了,猫狗这些宠物,就是消费主义神话的虚妄概念。我想了想他这话,也对也不对,我爷爷奶奶家在华北农村,那里狗文化非常深入人心,家家户户养狗,不过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和打猎,养猫是为了抓耗子。可见在我奶奶家,养猫狗是为了它们的自然价值——看家和抓老鼠——二者的目的分别是是保护家里财产和保护粮食。而在消费主义定义下的宠物猫狗,萌、好看、能给人以慰藉成为了首选因素,这是为了卖出去,为了在商品经济的市场中让人们买它,因此更多地体现为社会价值,包括拍照发微博朋友圈,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社交属性。相比之下,宠物猫狗的自然属性就被弱化了,毕竟城市中也没有可满足它们自然属性的条件,估计以后的年轻人对于“猫抓老鼠”这种天经地义的事都得接受半天。更不要说为了成为满足人们消费的宠物,许多猫狗品种都是长期的人工配种造就的,有许多宠物为了“萌”的属性,留下了终身痛苦的遗传病。
可见,资本主义不但异化了我们每个人,还“异化”了猫狗。
从根本上讲,小琳和班克在电影中的做法,就是用自己的自然属性去交换社会属性。在这个被“异化”的方方面面的社会中,他们的聪明头脑既有用又没用,然而终究还是要向资本大佬低头。差学生们可以凭借向学校交赞助费获得读书机会,好学生们凭借聪明的脑瓜获得奖学金以支持自己完成学业——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平衡。
小琳在作弊行为暴露之后,跟校长怼的一条理由就是,学校可以收取高额的赞助费让有钱的差生继续读书,凭什么我不能靠给差生作弊挣钱——无论性质还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嘛,只不过学校的钱转到我兜里了。话句话说,凭什么学校能被“异化”而我不能被“异化”!?
在泳池里,小琳第一次听说了“赞助费”这种说法,表现出一副耐人寻味的表情,这就是电影戏做的足的地方,前后呼应有很多。小琳跟班克一样,他们这些好学生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学校就是教书育人、择优而录,凭什么我们这些聪明脑瓜们要和那些空有钱的傻学生们享受到同样的教学资源呢?当然,那些有钱家的孩子同样有这样的到的疑惑:我们交的钱维系了学校日常运营,老师校长都是我养的,凭什么要把我们交的钱用奖学金去补贴那些穷学生呢?
这就是“异化”社会中的价值观冲突,集中体现为自然价值和社会资源的冲突。按理说像小琳、班克这样的聪明脑瓜,在传统社会怎么也能成为长老、神父、乡村之贤,这种受人尊敬的社会管理地位。然而在发达的商品市场经济中,他们的聪明脑瓜一无是处,只能沦为出卖尊严为大资本家作弊的工具。这就是马克思在那部著名的宣言里所说的: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三)穷人的上升渠道
对于班克,似乎是个很不讨喜的角色,我看网上基本都在骂他。而我却更多地想给予他一些同情。因为对于他来说,真的没得选。首先他虽然有一些不讨喜,但我不认为他道德是有缺陷的,他在看到有人抄小琳的卷子时,尽管小琳是他奖学金的竞争对手,他还是选择善意的提醒了她,主要她并不知道小琳已经卷入其中,单纯是为了维护他心中的“正义感”。
我们上文中也说了,他作为一个体力劳动者家庭出身的无产阶级,如果没有钱,在新技术冲击面前就是活下去与否的选择,而小琳好歹还是活得好不好的选择。班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获得了一条光明的上升渠道:拿奖学金去新加坡读书。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穷人的未来是如何被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轻轻松松就摧毁了——只需要购买几个小混混。摧毁的不只是班克的未来,还有他的信念、尊严和正义感。他是一个有深度的悲情角色。
我们来对比在固化年代完成阶级飞跃、同为80后的三位名人:郭敬明、凤姐、王宝强。他们三位都可以说是最底层的阶级:郭敬明四川自贡人(不是上海),家境其实比另外两位要好很多;凤姐重庆綦江人;王宝强河北邢台南和县大会塔村人。然而前面两个人的阶级晋升则是有“原罪”的,对于郭敬明来说,没有最初的抄袭他确实走不到今天的地位(他是个天才的商人,但是在小说创作方面是有缺陷的,此外抄袭事件还给他带来了广泛的关注度,对于他的名誉是有损害,但是对于商业事业却是有帮助的)。而凤姐,则是利用了人们“审丑”心里,更有在汶川地震、温州动车事故期间用不幸遇难的同胞哗众取宠、为人不齿。基本上凤姐至今还不为主流舆论所容。不过他们对凤姐的批评很有趣,像知乎这样精英和“精神精英”聚集的网络社区,对于凤姐的评价大致感觉就是你没读过985、没出国留过学,你不选我们精英阶层所承认的上升渠道,你就是异端,就一定要被口水喷死,否则下层人民都走了这些“邪路”可如何是好。郭、罗二人,一位踩了法律的红线,一位打了道德的擦边球,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阶级晋升的困难,就如凤姐所说“穷的叮当响的人这么一步步走过来,难啊。”
王宝强算是真的是具有“正能量”的阶级晋升典范,然而他太少了,就他这一个“典范”,仅仅是因为这个市场需要有人来演“淳朴”(说不好听点就是傻)的形象,观众们呼唤这种形象、渴望这种形象,因此造就了王宝强——有且仅有一个王宝强——从一条极其狭窄的上升渠道里挤出来的唯一。
对于一个穷小子班克,他既然接受了“钱”的规定性,那么他只能从哪里来获得钱呢?正常的劳动工作能保证他对自已优越自然属性的期望么?不能。同样要违反法律,同样要打道德的擦边球。
就像经济危机来临时,虽然大资本家们也会受到冲击,但是最惨的永远都是无产阶级。就像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多少人被赶出房子流离失所、夜宿街头;而那些“大而不倒”的财团们,用着美国政府救市的钱——也就是纳税人的钱去发奖金。
(《生而贫穷》第六章)
电影里也是这样,谁去冒着风险冲锋陷阵去第一线作弊呢,还是无产阶级。如果不是小琳最后的坦白,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班克因为用手机被抓,被学校开除、出国无望,人生差不多就这样了;而那群有钱人家的孩子获得高分留学美国走向人生巅峰——怎么看班克也并不是很赚。所以说小琳跳出了“钱”的规定性,那么大资本家们在她面前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了,她最后选择的玉石俱焚,也让那些以为有钱就能为所欲为的“二代巨婴”们得到了应有的道德审判。
所以说,班克的人生可能性还有另一种归宿,就是那一个幽灵,百年间喃喃自语的那句话:
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如果只看名字的话,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个谍战片,但实际上,它讲的是一帮高中生的作弊日常。
先看口碑:
IMDb 8.3分,烂番茄目前新鲜度100%。
影片在泰国本土夺下年度票房冠军,接着在台湾及香港地区反响不俗,均打破了两地泰片票房纪录,且在纽约亚洲影展获“最佳影片”大奖。
10月13号在中国大陆上映后至今,豆瓣8万人评分飙至8.3,首映当天拿下3089万票房。
青春、犯罪、悬疑,当这几个名词碰撞到一起,产生了爆炸式的化学反应。
电影一反泰国纯爱清新的青春片风格,135分钟,剧情过山车一样把人惊出一身汗,硬生生地把学生作弊拍成了谍战大戏。
当影片放完,黑场、放字幕、亮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疲惫从脚蔓延到头顶,这一场作弊战太过瘾。
回答有严重剧透,明天准备去电影院的盆友请直接看回答的后半部分
故事的女主角,天才学霸小琳,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家境平凡,爸爸是个教书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出国留学机会,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爸爸顶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将小琳转学到贵族学校。
在学校中,琳结识了活泼明朗的美少女葛瑞丝和她的富二代男朋友派特。
派特从女友那里听说了小琳出于朋友情谊,帮助她期中考作弊拿到高分的事情,便提出希望小琳也可以帮助自己作弊,而自己则会付一大笔酬劳。
小琳一开始是拒绝的,却意外得知,学校虽然减免了自己的学杂费,但按照惯例,爸爸还额外上交了20万泰铢的“赞助费”,而这种默认的赞助费让小琳对成人世界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20万,对小琳的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考虑再三,她答应了这桩交易。
有需求有市场,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推广,渐渐地,小琳以开设钢琴特长班的名义做起了帮人作弊牟利的生意,“小琳老师”和“钢琴课”成为特别的暗语在学生之间流传。
与此同时,小琳和同为高智商优等生的同学班克一起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保送名额和奖学金相继而来,名利双收,春风得意。
然而,没过多久,小琳帮人作弊的事情被班克撞破,小琳受到处分,她头顶的光环在一瞬褪得干干净净,从好榜样变成坏学生,险些被学校开除。
本想减轻爸爸的负担,结果弄巧成拙,丢了奖学金和保送名额不说,爸爸还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车子来偿还学校减免的学杂费。
小琳悔不当初,沉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葛瑞丝带着一桩参加留学考试 STIC 的大生意找上门来,这一次,他们开出了天价。
想到自己现在艰难的家庭境况,小琳最终难抵诱惑,为100万(泰铢)的暴利,亲手策划了一场横跨两大洲的作弊计划,此刻同样遭遇生活危机的班克也被拉入伙,成为实现计划的关键人物。
随着时针的转动,一场轰动亚洲的作弊大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影片故事来源自2014年的 SAT 亚洲地区作弊事件,这一次事件的影响之大,波及到整个亚洲的考生,许多考生的成绩被推迟发放,甚至取消。
SAT,全称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许多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它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一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被用来作为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参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高考”。
SAT 亚洲地区的作弊现象早有出现,而影片的原型14年作弊案,其泄漏实际上是由一个中国学生而起。
在当年10月份的曼谷考场中,监考负责人发现有名中国女生在考试期间偷看手机,而手机内容则是所谓的当天考试的正确答案。
监考负责人立刻将这一情况上报,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一起由考试培训机构组织的跨国作弊大案浮出水面,涉及调查的国家范围由两个扩展到多个,轰动一时。
官方并未透露过多的作弊细节,但显然,当年在全球同一时间考试的情况下,时差的存在必然会使一些地区提前几个小时拿到试题,这几个小时,也给作弊提供了机会。
电影在作弊的手法上进行了更为详尽和复杂的处理,从宏大的配乐到凌厉的剪辑,影片配合这一题材,营造了一种高度紧张刺激的氛围。
小琳走进考场的霎那,眉头紧锁,目光如炬,身后仿佛有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手里竖握一支铅笔,宛如提了把利剑,腾腾的杀气直扑到观众面前。
真是应了那句话,“考场如战场”。
在影片上映后,有人提出质疑,因为这部片子的作弊方法实在不算天才。
然而事实上,这是道阅读理解题,“天才枪手”的天才并不是指作弊手法多么高超。
片子其实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优秀的一个天才学生,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正如它的英译名“ Bad Genius ”所表达的含义,影片所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在人而不在物。
考试,是相对来说进行人才选拔的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择,许多人也梦想着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我们都知道,考试并不应该被看为人生的全部。
影片虽然围绕“作弊”展开,但实际上背后暗含了对社会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批判。
如果不以分数定人生,会有那么多人照顾小琳的“生意”吗?
如果学校不收取赞助费,才是个高中生的小琳有必要为钱冒险吗?
如果小琳原本所在的学校有同样优秀的教育资源,小琳的父亲会勒紧裤腰带,承担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让小琳转学吗?
就连老师都在卖试题赚钱,学校靠收赞助敛财,怎么去教育学生品行端正?
小琳最开始是不愿意帮助别人作弊的,最初是为了人情,后来是为了钱财,再后来是为了一个出国的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小琳是个高智商聪明异常的女孩,她在成人世界的潜规则里为自己的作弊找了个合理的理由,她学习模仿成人的堕落,这其实是对成人世界的反讽。
富二代们出国留学轻而易举,小琳却要付出巨大代价。富二代们靠着作弊拿到了虚假的成绩在欢呼,小琳们却要背起作弊背后的惩罚。
世界从来都不属于穷人,就算是作弊也不能实现阶级跨越,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
就像小琳说的:有些人天生就是赢家,但像我们这种人,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付出很多代价,就算你很诚实,不作弊,生活依旧会欺骗你。
在小琳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路上,有很多只看不见的手,总是在背后默默推了她一把,把她推到更深的黑处去。
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们会绝望地发现,这个世界从不善待穷人。
小琳的处境,就像是朱自清写的那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她,纵然天才,纵然刻苦,纵然出卖了头脑与良心,仍然无法和富二代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
从一个人出生起,世界便在他眼前劈开了一条极深的阶级沟壑,一边是面朝黄土,一边是花团锦簇。
有人生来要吃苦,有人生来要享福,吃苦的人若想跨到沟的那边去,便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最后或许还会摔得粉身碎骨。
------------ 我是剧透完毕的分割线 ------------
《天才枪手》把故事切开,我们只看一眼,就会发现里面半黑半白。
白的叫青春的冲动,黑的则叫现实的妥协。
而小琳在最后却说,“一切都决定于我”,这种浪漫主义式的结尾又将电影拉回了正能量的轨道上,它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过审或者深化教育意义,它的存在,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理想与信念:
一个人真正地,不受金钱所累,不为阶级所困,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跟随自己意志的指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乌托邦,所谓电影造梦,就是如此了。
泰国电影在青春片的处理上一直非常细腻,就连名声在外的泰国广告片也多以青春为题材进行创作。
泰片有两大拿手好戏,一是青春片,二是鬼故事。鬼故事里有真鬼,青春片里是真青春。
青春片咱们国内观众看得多了,拉手亲嘴拜观音,怀孕打胎吹耳朵,一边鼓吹拜金,一边宣传纯爱,打着青春回忆的幌子,捞着消费情怀的油水。
但泰片不一样,它总能抓住青春里那些美好的小情绪,没有哭天抢地,没有小三小四,就是纯纯的青春,纯纯的爱。
《初恋这件小事》里说不出口的暗恋和不离不弃的友情让人动容,《爱在暹罗》那句“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但不代表我不爱你”总能准确地扎到心里。
还有《下一站,说爱你》《亲爱的伽利略》《电击女孩儿》等等,不分国家,不分地区,青春总有惊人的相似,在年轻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多少能找回自己的一些影子。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最近几年泰国青春电影难觅佳片,反倒是电视连续剧更为出彩。
但《天才枪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泰片的另一种形式的进步,将考试作弊拍成了谍战大片,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束缚,大大拓宽了泰片的路数。
不过,影片虽然一反常态,紧张刺激,阴暗沉重,但当小琳的手指不由自主地停顿在她和班克的合照上时,照片里的少年人稚嫩青涩,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一个少女懵懂的心思,能感受到她的害怕、弱小和隐秘的温柔。
电影一面细腻地刻画青春,一面辛辣地讽刺现实,像是在大冷天灌下去一大碗姜汤,入口刺激呛鼻,却能感受到一丝暖意上涌。
恋爱是青春,作弊也是青春,梦想是青春,现实也是青春,我们的青春鸡飞狗跳,我们的青春平凡无奇。
青春片热度不减,是因为总有一群人正青春,总有一群人的青春却已远去。
看到泰国的青春片,就难免会想到国产青春片,我们总是抱有希望,但有时候不免失望大于希望。
也许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精彩的国产青春电影很难再被突破,我们只希望那些抓狂尖叫无病呻吟的堕胎青春电影能少一点,再少一点。
王三三,网易新闻羊驼主编,兼首席野生内容官。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看一点,什么都高一点,专注于给你讲讲你不知道的趣事儿。微信公众号:网易王三三,微博@网易王三三。
当班克痛哭流涕说奖学金考试对他非常重要,他妈为了让他读书洗衣服洗到背弯了,手都磨烂了。富家子弟小巴也哀求他说,这场考试非常重要,考不过他爸不会饶了他的。
这一段是整场电影里我最难过的一幕。
熟不熟悉?琼瑶阿姨即视感:“你不过失去一条腿,可她失去的却是爱情!”
小巴考不过是挨顿骂,他的人生一如往常不受影响,班克考不过是面临没有奖学金让他继续上学,回家给人洗衣服,重复他父母的贫穷。
我不喜欢这个结尾,我更希望小琳跟班克做雌雄大盗,管他的正义不正义。
一个作弊的故事,实质上却是贫富差距下的教育失衡。
富人拥有的东西,穷人拼尽了全力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正如小琳说服班克加入自己的计划:“班克,我们现在都是失败者,小巴和格蕾丝他们是天生的赢家。”一语道尽本质。
整个故事,变化最大的是班克,他是被摧毁后重建的人。
(有剧透)
?正直努力的三好穷学生
班克是规规矩矩的三好学生,勤奋努力,家境贫寒,正直公道。一心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全额出国奖学金是他的目标。
拒绝小东的利诱,交卷的时候提醒小琳有人抄她答案,到校长处揭露抄袭事件,却没有想到导致了小琳的奖学金被取消,无法申请新加坡奖学金留学项目。
这个时候的班克走的是绝大多数成绩优异的穷人家孩子的路,也是最为正确有前途的路。
?生活的第一次暴击
从小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仅靠一家洗衣店维持生计,洗衣机坏了,母亲只能蹲着手洗,手指被泡烂,班克不忍心,替母亲搓衣服。这一切都没有让班克低头,他坚定不移地沿着一个三好学生的路线去追求目标。
然后莫名其妙地被一伙人揍了一顿。
早上,他睁开眼睛的一刹那,那是一种被深深地无力感包围着的绝望,周遭一重重垃圾山,腐烂的恶臭扑鼻而来,远处的垃圾上一群鸟叼着腐食,密密麻麻地盘旋在天空,呱呱叫着。他挣扎着站起来,踉跄着身体,一摸眼睛,疼痛肿胀,身上到处都是泥巴垃圾,混杂着凝结起来的血痂。他大声地叫着救命,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条流浪狗,夹着尾巴怯怯的看了他几眼,就去扒垃圾吃。他就跟这个流浪狗一样,被世界抛弃在垃圾场。
他也错过了奖学金考试。
这是班克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他命运发生转折的起点。
从前他不齿任何不诚信的做法,生活遭受到第一次暴击,理想的第一次陨落,班克的心态已经悄然改变。所以小琳找他加入自己的作弊计划,他一开始冷嘲热讽,自己绝对不会狼狈为奸,最后却主动找上了门。
?命运的第二次捉弄。
在印刷厂,排练好了所有的场景。听到自己将分到100万的时候,穷惯了的班克惊呆了——这简直是一个暴利。
临出发前,再一次排演被抓到的场景。小巴却无意中说漏嘴,班克抛弃到垃圾场。班克变成了发怒的豹子,跳到小巴身上一顿猛揍。原来这一切,都是小巴的安排,是他找人揍班克,是小巴毁了他拿奖学金出国的机会。富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一手遮天,捉弄穷人的命运。
班克拿着行李恶狠狠地走了,却在最后拎着行李又回来了。他说:“干了这一票,至少我还有钱。”
这是班克变化的第二个重大转折——我的命运我无力操控。
?临阵威胁,被腐蚀的心灵
班克和小琳到了悉尼,一切按照计划进行。
第一部分答案出来,两个人蹲在厕所发送答案。班克迟迟不发送答案,临时加价,要求必须再付他100万,不然他就不干了,一百万是劳务费,一百万是被打的损失费。
当班克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只知道读书的高中生,他学会了威胁,知道怎么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直到小巴给他账户打过来一半的钱,并且承诺剩下的钱之后给他,班克才继续实行计划。
?命数已变,堕入深渊
班克被抓,终生禁止参加考试,被学校开除,当悬挂在学校大楼上的条幅被撤销,滚落在无人问津的杂物中,落满了灰尘,那就像班克的命运,开始堕入深渊。
班克留言让小琳去他家。小小的洗衣房,重新翻新,崭新的电瓶车停在门口,一台台洗衣机排满了客厅。从始至终,班克,不过是想让妈妈过上好点的生活。
班克跟小琳说,他有新的计划,还有其他的考试,覆盖范围更广,人数更多,按照计划来,他们可以赚几千万,“干了这个事情,就算被查到,我们也不会蹲监狱。”“为什么放着眼前的几百万几千万的钱不赚,花四年时间去学习,毕业的时候找一份一个月几万块的工作。”
小琳拒绝了班克的“邀请”,班克威胁小琳,如果小琳不参加,那么他就会去举报小林作弊,还有小巴格蕾丝等那些用钱买大学的富二代们将通通失去出国深造的机会。
班克歇斯底里,开始不择手段。命运的不公,金钱的诱惑,将这个少年推入了万劫不复。
小琳知道,班克,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少年了。
她推开门,走出了班克的家。推开门,走进了调查员的办公室。
班克的“黑化”,是富裕阶级对底层阶级的降纬打击,一系列的事件,让他的价值观被重塑,人格坍塌。
班克们知道,不管自己多努力,永远也无法追赶上小巴们。
班克们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富人们的游戏。
班克们不再相信安分守己和知识改变命运。
品尝到了有钱的滋味,班克们不惜用任何手段去得到它。
——————————————————————————————
我的微信公号:涂蓝指甲的狐狸
不定期推送消息,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http://weixin.qq.com/r/Pzvv94DEvd3CrcSU924t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时我高一,西南某个省2011年12月高三会考,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政治科目全省突然宣布停考,重新出卷。
停考原因是某高校学子向教育厅举报此次会考会考全省有大规模舞弊行为。
虽然那时我高一,但还是参与了舞弊行为并以为自己拯救了很多不爱学习的同学。酷爱玩贴吧的我在会考之前和一群人讨论如何提前搞定答案,兜售答案,考前考中均有。价格上而言,考前自然高于考中。因为我高一,所以也并非是整个体系的老大,只是因为我部分科目不错有基础底子,可判断部分正误又能够参与整理答案提高整体美观性,勉强算一个片区的头子。答案其实也都不贵,几十到几百不等,看人看关系看价格。
那个时候,大家都默许这样的状态存在着。
所以某高校学子的举报当晚便给该高校的贴吧招致了死无前例的大规模群众自发爆吧,几乎整个省份的考生都加入了这个行为,大肆而高调的去该高校贴吧以自己学校的名义打卡围观。
附上当年的截图,上升最快是指当日的。
那时很年轻,并不明白自身的行为到底是何种意义,也并不能够理解那位学长的做法。后来提及,也只是认为那真的是称得上疯狂的青春吧。
参与兜售答案这件事情,我家人并不知情我也并未因此承担后果。却无形之中让我并不相信教育的力量,整个高中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但我在高三遇见一位善解人意的班主任,闲聊之中他知道这件事情后及时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不管何种原因当时为金钱而帮助别人投机取巧的行为是不对的。而当时也明白了,所有东西都要通过自己努力得来才有意义。
也是因为多种原因,让自己在高三最后四十几天忽而拼命努力从两百多分考到了越二本线十分左右。说来命运也最是捉弄人,我数学估分最低120,成绩出来却只有64。我并没有选择复读,而是选择把失去的分数当作那些错误的抵扣。
如今我大四了,在大学期间也有过在考试时好朋友要求给他看卷子抄答案。我并没有拒绝,但也只有一次,因为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会做好所有的高频低频重点笔记给我的朋友。即使他们不爱学习,但我也并非认为学习是唯一的道路。重点笔记是通往高分的捷径,但并没有违背道德层面的原则,通过这个笔记得到的分数,我看来或多或少也是对每个科目的另一种学习。
直至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忽而明白,道德远远比金钱重要,情商远远比智商重要。
电影中很多情节能够产生共鸣,很多心路历程当年差不多都经历过。不管是阶级存在问题心有不甘,或者是教育存在漏洞试图报复,人性最终被唤醒的那一刻,我能理解女主当时走出机场抱着父亲大哭的心情。但当看着男主堕入深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无比心痛。
我很庆幸自己有像女主爸爸一样的长辈一路陪伴着,是这些普通的陪伴将自己拉回正轨,也很庆幸虽然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但依旧还没有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看完这部电影后,多数人一定会会有代入的紧张感,这和电影的题材剪辑手法以及谁都有过的青春密不可分。但我相信,这部电影并非青春怀旧型,而是通过电影折射了这个社会的某些属性,看完之后大家也一定能够从电影本身领悟到不一样的感受。
希望未来大家也能够不停的加油,脚踏实地的努力,走在自己想去的道路上。愿永远无愧于心,无愧于他人及社会。
“We are born losers, so we must do our best to get what we want.”
与君共勉。这部剧其实单从剧情的跌宕起伏来看并能称的上是精彩,但是整体上的节奏和背景音乐表达的很好,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不停地抓着旁边室友的衣服,跟随着剧情的发展紧张的不得了。
接下来是很认真的影评。
回忆起高中时候,常常做过一个幻想,那就是对于考试作弊的幻想。
要是我有标准答案该有多好。
要是我有一个学霸朋友,她会传给我答案该有多好。
要是可以买到高考答案,把英语选择题答案印在条形码上该有多好。
这部剧满足了我关于考试作弊的一切幻想,原来真的有人把作弊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且还是一个跨国的产业。
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告诉我说某某彩票开奖的时间不一样,会比其他地区提前半个小时开,然后再进行电视转播,你只要过去在半个小时之内把彩票买好,就可以了。
当时觉得她这个想法挺异想天开的,我们能想到这个漏洞,别人也会想到。
但我没有想到这部剧,把这个异想天开发挥到了极限。
女主小琳和男主班克去提前几个小时开考的悉尼考GAT,然后把正确答案传回泰国,再由泰国的格蕾丝和巴把答案印成条形码,传给考生。
小琳是一个天才,一个叛逆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很好的天才。
从转学到这个学校与校长斤斤计较的对弈,到她和学生们打着学钢琴的名义却在传授如何在考试中作弊。
仿佛错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她。
在与父亲争执的那段对话中,她也是曾经对这个学校充满了信心。
以为自己拿了那么多的奖项,可以免了学费和午餐费。以为自己毕业之后可以顺利出国读书。这些总总的美好,却被20万的高价赞助费给打破了。
20万泰铢,接近小琳父亲一整年的收入。
小琳一开始是不愿意协助朋友格蕾丝和巴作弊的,但是在听到丰厚的报酬时心动了。
父亲是自愿交的赞助费,学生们自愿交的‘钢琴补习费’,都是自愿,有什么区别吗?
班克看似和小琳是一路人,其实并不。
小琳是幸运的,她的身后还有一名工薪阶层的父亲支持着她,给她依靠。
而班克呢?他只有一名贫穷,洗衣服洗到驼背的母亲。
两者父母的不同,也造就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
班克是悲哀的,他因为巴想把他拉入伙,而被巴殴打了一顿,错过了通往新加坡留学的考试。
可能在巴的眼里,错过了一次考试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大不了下次再考,或者花钱就是了。
而班克不一样,这次留学考试是他走出贫穷唯一的希望。
并不是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班克从出场开始,他是正义的。
他就像高中时候,女生趴在窗台上偷瞄的少年,长的好看,成绩好,充满了正义感。
他认为作弊是可耻的,于是他好心提醒了小琳有人在抄她的答案,也提醒了老师有人在作弊。
可是班克没有想到,事情会闹的这么大,小琳会因此失去了竞争新加坡留学的机会。
他对小琳既是爱慕,又是愧疚的。
所以在被STIC委员会抓住的时候最后他对小琳点点头,给了她一个安慰的微笑,让她先走。
人一旦接受来钱快的捷径,便会变得疯狂。
一次GAT作弊可以获得两百万的收入,那其他考试呢?肯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坐办公室一个月只有几万泰铢,而一次SAT作弊可以获得接近千万泰铢啊。
班克在吃过一次作弊的甜头之后,不愿意放手了,他还想要干一票更大的。
班克的内心其实并不坏,他没有忘记他的初衷,他想要改变现在家庭的现状,他不想让母亲每日洗衣劳累,所以他把第一次作弊得到的两百万全部拿去给家里的洗衣店装修,换了新的洗衣机。
而小琳的好朋友格蕾丝和巴,依靠着小琳给她们的正确答案,一次次考高分,通过了STIC的考试,她们以为只要有小琳在,一切考试都不是问题,她们太过于依赖小琳了。
而最后小琳不愿意和她们自甘堕落下去。
小琳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去自首了,把这一切事情都说了出来。
格蕾丝最后流下了眼泪,她知道,她和小琳这个好朋友,再也回不去从前了,友谊一旦与金钱扯上关系,一切都会变味。
这部电影虽然被打上了惊悚,悬疑的标签,但其实它也算是一部青春片,虽然没有堕胎,撕逼,小三这些烂透了的情节,但是足以疼痛。
去看吧!
我一生参加过的考试,大大小小,没有1000,也有800。加起来都没有这部电影让我紧张。
女主角小琳行为可以概括为“当初是你要入伙 入伙就入伙,现在又要用道德把我架起来。”
故事开始时,班克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劳刻苦的标准好学生。优秀的成绩是他得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出国留学是他的梦想,他的终极心愿是让妈妈过上好日子。男二一家人在西餐厅里商量着他们的未来“你也去波士顿念爸爸的学校”。而班克呢。他回到家看到妈妈弓着背一双皱巴巴的手在一件又一件地洗衣服。于是,他放下书包,帮妈妈一起。
班克其实和《未生》里的张克莱很像。他们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孤儿寡母开着洗衣房。他们都天资聪颖。然而,班克没有张克莱的好运气,遇到真正能够挖掘他才华的人。没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正确面对金钱的诱惑。小琳可以和自己的爸爸撒娇,在看到爸爸愤怒羞愧地脱下她用帮人作弊的钱买下的衬衫时,她的心头一定有过疑问“我是不是做错了。”但是,班克没有。他是家庭的支柱。他和他的妈妈之间也谈不上交流。在得知自己被殴打丢到垃圾场而错失奖学金的真相是男二号雇人特意为之时,他大打出手,愤怒离开。但是,当他看见天桥上明亮的广告牌上的洗衣店广告时,他动摇了。所以,他决定继续完成他们的作弊计划,对小琳说“快点走,不然赶不上飞机了。”所以,他在考试发送答案的过程中坐地起价。所以,当他永远失去出国机会的时候,他开始不择手段地想要把作弊产业扩展到sat,gmat ,gre。
一开始的班克是白衣飘飘的少年,但是结局里的班克穿着老气的花衬衫,一副市侩商人的嘴脸说着“在办公室里一个月赚着几万泰铢,有意思吗?”。并不会讨厌他。只是感到命运的无力与悲哀。
豆瓣评分8.4,好于93%的犯罪片。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100%,泰国年度票房冠军。
这部由80后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执导,四位95后演员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先后在台湾及香港等多地均刷新了泰片新纪录。
引进内地之后,首周票房便破亿,稳坐泰国片内地票房冠军。
对于这样一部没有明星光环,略显穷酸的校园青春片,它的成功在于它和过去的所有青春片都不一样:
它没有我们所熟悉的关于「青春片」的一切。
导演选择了一个很另类的题材,因为,影片的主题是——
作弊。
没错,就是抄袭,打小抄,考试作弊。
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考试大国。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来说,考试是每个学生避不开的“痛苦”。而作弊这种现象,也会让很多经历过学生时代的观众引起共鸣。
但是正因为作弊这种行为非常生活化,太过熟悉。所以想拍好,其实很难。
而《天才枪手》的成功之处便在于把作弊场面拍得惊心动魄,有着不逊于谍战大片的紧凑故事节奏。
影片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讲述了天才学霸利用高智商考场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女高中生小琳是一位成绩优异的模范生。
作为资优生和数学比赛冠军转校,做数学题秒出答案,是一位天才型学霸。
这个角色由模特出身的新人女演员茱蒂·蒙琼查容苏因饰
茱蒂并非那种普遍认知里的美女,但是细看却气质出众,高挑冷艳。
在加上剧中角色高智商的加持下,气场直逼两米八!
家境贫寒的小琳带着父亲的期望,转入了一所贵族学校,因为在这所学校可以为小琳争取到保送出国的名额。
有学霸,自然有学渣。
小琳在学校认识了好友傻白甜的格蕾丝(依莎亚·贺苏汪 饰)和他的富二代男友小巴(披纳若·苏潘平佑 饰)。
格蕾丝向小琳求助,耐不住好友的恳求,小琳无奈帮助格蕾丝作弊。
于是,小琳从一个高智商的「天才」,化身成为帮人作弊的「枪手」。
她的作弊手法也很“开挂”——
先是在橡皮擦上写正确答案,
把鞋脱掉,橡皮扔进鞋里,轻轻踢给后桌。
看起来so easy ,实际上紧张刺激到不行!
这场戏被导演处理的悬念迭起,配上凌厉的剪辑和紧张的配乐,硬是被导演拍出了热血悬疑谍战大片的即视感。
成功帮助格蕾丝作弊之后,小琳的枪手才华引起了富二代男友小巴的注意。
班里的土豪学渣们纷纷要求:
花钱买答案。
与此同时,小琳意外得知了,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每一位想要转校的学生都要交高昂的转校费,校方美其名曰赞助费。
根据成绩不同,缴费标准也不同;成绩越差,要交的钱越多。
小琳知道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交了不菲的转校费之后,为了挣回这笔钱,下定决心开始与学渣们的“合作”——
帮助他们在考试中作弊,然后他们付钱给小琳。
小琳拥有着天才般的敏锐和冷静,她总能够冷静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帮助单人作弊,到一个人带领全场,小琳的枪手技能更是脑洞大开——
小琳用四首钢琴曲子代表ABCD四个答案。
考试时用手指弹琴传答案,这样的作弊方式是不是很有艺术气息。
然而,随着作弊难度的升级。
她的作弊手段被发现了,还被人举报到了老师那里。
举报小琳的是班上的耿直学霸班克(查侬·散顶腾古 饰),这场举报也让小琳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结果,班克因为一场“意外”,也错过了自己的出国考试,家境贫寒的他失去了唯一一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此时的小琳刚刚接到一个大单,这次她要帮大家高分通过STIC考试,考过这个就能进美国顶尖大学。
更重要的是,她能够赚到200万足够承担自己大学的学费。
虽然STIC在全世界都是同一天考试,但是每个地区存在时差,因此有些地方会比其他地方更早考试。
小琳利用这个漏洞计划去考试时间早的地区考试,然后远程传答案给其他同学。
计划看似天衣无缝,但他还需要一个记忆力惊人的帮手。
于是,小琳找到了曾经举报她的老对手班克。
两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决定实施一场跨越大洋彼岸的枪手行动。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婊姐跟很多人一样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
明明是作弊,却看得莫名热血,学霸连作弊都那么牛!
电影采用双线叙事,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审讯室内。
通过几位涉嫌作弊的主角的口述与故事主线不断交叉叙事,让观众从第一个镜头便迅速带入进剧情当中。
尽管作弊的行为本身并不光彩,但导演却试图将考场作弊这种现象高度娱乐化。
影片中大量炫技式的剪辑,加上极富压迫感的镜头,让整个故事呈现出了动作片般的紧张刺激,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电影中的重点作弊场景主要有三处,每一处都根据不同情境做出应对的作弊方案。
从开始的答案写在橡皮上用鞋传递、到钢琴指法暗号、如何应对两套试卷、再到跨国考试时的争分夺秒。
导演在叙事的节奏和紧张感的营造上也是不断加强递进的。
而且,随着作弊手段的逐步升级,枪手与在明处的老师的之间冲突更加彰显,观众看时更会为主角们揪着心。
不过,作弊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题,影片除却商业类型外衣之下,依然带着批判的视角。
电影的故事以抄袭为切入点,但本质上却是在讲贫富差距下的教育失衡。
实际上不只是在泰国,很多国家都在执行严苛的考试制度,凭分数决定学生的一切。
所以,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倒不如说「考试改变命运」。
电影中的代表人物是学霸男班克。
班克一直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三好学生,他出身寒门,笃信考试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办法。
班克走的是绝大多数成绩优异的穷人家孩子的路,也是最为正确有前途的路。
但是在被小巴暗算,失去了奖学金资格之后,班克性格中复杂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
在痛打了小巴一顿作为报复之后,他一脸平静地说:
干了这一票,我至少还有钱。
班克的黑化有现实的诱因,也有自身个性的使然,但说到底是贫富差距下的不公平所导致的道德堕落。
反观校方呢,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是最不公平的贫富差别对待。
校长一心压榨学生的家长,收取高昂的录取费用。
而学校的老师呢,也是利益趋势者。
电影中并没有直接交代这些情节,但导演通过大量的细节铺垫,让观众了解到学校教育体制的黑暗:
影片的第一场作弊戏当中,女主角小琳在考场上发现自己所做的试题与好友格蕾丝所用的补习资料一模一样。
格蕾丝的说法是,她去找了老师开小灶,做补习,但是自己一直学不会。
但观众不难联想到,其实所谓的补课,就是老师向这些富人学生出卖考试题,换取利益。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第二次作弊现场,班克向监考老师举报有人在现场作弊,但监考老师却置若罔闻…...
对于教育体制的批判贯穿了全片,正如电影中那句扎心的台词一样——
就算你对这个世界足够诚实,这个世界还是会欺骗你。
这说法无比悲观,却又不得不让人承认,这是很多人曾经历过的现实。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天才枪手》撕下了青春片里虚假的面纱。
它用赤裸裸的现实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只有在现实的不公里才能感受到所谓的公平。
关键在于,你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最后,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能够对青春片重拾希望。
但让人遗憾的却是——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别人的青春片里找自己的青春呢?
更多有趣内容欢迎
婊姐专栏、婊姐知乎
微博、真羡慕人家能把考试作弊,都拍得这么精彩好看“婊姐影评”
电影界吐槽小能手,特长骂烂片。资深魔法师,受尽凌辱的哲学家,三流且不客观影评人。
5月份即在泰国上映的影片《天才枪手》,终于在国庆档后的第一周登陆内地。
提及泰国的影视行业,第一印象是其优秀的广告短片,再然后是恐怖电影与青春爱情电影。就我看过的有公益广告《我的爸爸是个骗子》,恐怖电影《鬼肢解》、《凶间疑影》,以及爱情电影《暹罗之恋》、《初恋这件小事》,这些接触构成了我对泰国影视行业的浅显认知。
看完《天才枪手》让我对其有了更多的感受,也惊讶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电影行业工业化后,是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
即便是经济实力不突出的泰国,也能凭借其独特的软文化创造出好片。
尤其以这次的《天才枪手》,虽然作为商业片,却让人见到了泰国电影除却宗教、旅游、爱情等主题之外,对社会、教育等层面的深刻反思。
2
《Bad Genius》(内地翻译为《天才枪手》,台湾翻译为《模犯生》,个人觉得后者更贴切)改编自2014年轰动一时的SAT亚洲考场作弊案,讲述了出身平凡的天才利用高智商考场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影片一改以往泰国青春校园电影温吞的叙事风格,而是大刀阔斧地利用商业片干净利落的框架,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主配角们。
女主地铁躲避的那段戏,扣人心弦的配乐与镜头剪辑的节奏感,无疑拍出了谍战片的惊悚感。
此外,女主男主与男二女二的阶级出身,更是将戏剧冲突上升到了对社会阶层的反思。
然而商业化的操作下,就难免会导致塑造角色落入脸谱化的窠臼。导演想设定出生在困境中的天才与不学无术的富二代,于是有了高智商又勤奋的男主Bank。
男主Bank生在单亲家庭,母亲经营一家洗衣房,却常常因为没钱修理洗衣机而不得不弯下腰用手洗。
家境贫寒的他却拥有过人的智商,而且他勤奋上进,是校园中的模范学生,他始终相信自己凭借上学考试这条路会给母亲和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
富二代Pat理所当然地成了男主的衬托,并承担了推动剧情与激发矛盾冲突的作用。
脸谱化设定下的男主与最终堕落黑化的男主,说起来令观众而感到失望与一丝丝的失衡,但我觉得这样的突兀转变,或者是这样一个让观众不能满意的结局,正是这个时代和社会里个人命运的无常与无力。
那个骑着摩托送衣服时听“学习时听的古典乐”的男孩,在我心里也拥有了他荧屏之外的生命。
这种意外的失衡,我把它叫“宿命感”。
3
我不会流水般叙述剧情,也不会像影评人一样从镜头剪辑、叙事逻辑与角色动机的专业角度切入,我只想谈一谈男主Bank,想一想Bank背后所蕴含的更多东西。
一直以来,电影最重要的是描述困境,而非向观众灌输价值观。在这点上,《天才枪手》似乎有所欠缺。
最后结局强行正义的价值观,女主Lynn向考试机构自首的场景显得略为刻意,但思索过后其实这也在情理与意料之中。
Lynn家庭虽然也很普通,但她毕竟有着一名当教师的父亲,这样的设定使她拥有回头重来、改过自新的动机与权利。
而对于Bank这样真正的社会底层者而言,做着最廉价劳动的母亲和一家破小的洗衣店,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后背与依靠。
为什么Lynn走进了耀眼的光明中重启人生,Bank最终在洗衣店的房间里陷入黑暗,这大概就是理由了。
Bank这样一个角色,在刚出场的几幕场景里是多么单纯可爱:
与Lynn在后台准备上台参加电视问答比赛,被提醒衣服上有泡面污渍时的窘态;
比赛时,自信而耿直地背诵圆周率;
统考时看到一名男生偷看Lynn的试卷,在草稿背面写下“他在抄你”,然后交卷时假装把试卷掉在地上给Lynn以提醒;
好心办坏事导致Lynn给同学抄袭的事迹败露后,对被取消奖学金与出国名额的Lynn感到抱歉。
通过这些镜头与场景,再加上之后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单纯少年的渺小自我与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立。
渴望通过公平的考试来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所以Bank是多么地憎恶作弊这个行为。
于是,我们不小心把一开始的Bank看做屠龙的勇士。
然而,富二代Pat为了教训这个洗衣店的儿子破坏他们的作弊,在Bank参加新加坡留学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命令黑社会将他暴揍一顿扔到了荒无人烟的垃圾场里。
当镜头给到Bank满脸干涸的血污,肿到睁不开的眼睛时,我没忍住在影院里说了句“操”。
是啊,多么操蛋啊,我一定不能体会到那种绝望那种屈辱那种愤怒的十之一二。这十之一二已经使我攥紧了拳头,呼吸也变得沉重起来。
这是Bank的第一次转变,他丧失了原本近在眼前改变人生的机会。
但此时的他仍未丢失希望,他咽下这飞来横祸的苦果,重新回到校园,做他的好学生。
4
第二次转变来了,来得更具有嘲讽意味。
富二代Pat的父母想把Pat和他的女朋友Grace送到波士顿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显而易见地是以Pat与Grace的能力,根本无法通过STIC留学考试,于是他们想到了女主Lynn。
女主Lynn觉得凭她一个人无法做到,必须要Bank的加入。
当听到Pat父亲说出“波士顿”这个单词时,我在心底冷笑。
作为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两座顶尖学府哈佛和麻省理工就位于波士顿。
对于上层阶级而言,他们的子女似乎理所应当地走进这些顶尖名校。
而那场上流社会的宴会暗喻了更敏感的东西,我选择缄口不语。
最终Bank被100万泰铢收买,成功加入了Lynn的作弊计划中。
他们商量计划,不断排练,甚至演习作弊败露后每个人要说的话。
原本一切顺利,结果富二代Pat无意中透露出是他策划了将他扔到垃圾场,Bank所有的委屈、愤怒、绝望、屈辱瞬间爆发了。
他把Pat摁在地上狂殴,最终摔门而去。
他走在阴冷的黑夜里,绝望地舔舐着受伤的内心,在那一刻,他的尊严被撕扯成碎片。
然后他停在了一个广告牌下,上面写着“洗衣房的未来”。
是啊,我只有洗衣房的未来啊,我的人生已经不能再烂了,我真的不甘心。
他抬起头,想象着另一个世界的月亮。
他回头,他妥协了,他咽下了所有的苦楚屈辱,他决定帮他们作弊。
我不准备再叙述电影情节了,我们都知道的是,最后作弊败露并承担下所有责任的Bank,在路西法效应下,彻底堕落了。
他不再满足于通过读书改变人生,而且寄希望于利用作弊帮助更多的人通过考试来获得巨额的金钱。
Lynn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选择留在国内当一名教师。
而Bank,经历了尊严被践踏,梦想被粉碎,最终向黑暗妥协,似乎真的从屠龙的少年勇士,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恶龙。
5
电影聊到这里,我问我自己,真的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吗?
我将情绪和思路从电影的情境中抽离,以站在更客观更现实的地方来重新思考。
我想起来一个故事,来自关于我们身边的阶级固化现象中的一个故事。
一名国家博物馆管理员讲述了他在接待北京两所来访学校时的不同体验:
一所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学管理混乱,组织参观纯为应付上级。初中二年级的孩子知识结构匮乏,表达能力欠缺。
在馆员讲解了不足十分之一的课程时,带队老师便急着打道回府,理由是“该吃午饭了,不能让送餐的公司等,不然要被罚钱。”
另外一批来参观的孩子来自东四著名重点小学。这所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国博授课,学生的积极性高,互动良好,宁可错过饭点儿也要坚持把课听完。
管理员在讲课时提了一个引导性问题:“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正常情况下,小朋友们应该回答“南宋”。
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孩子给出了“伪楚”这个答案。
关于“伪楚”,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这是在金国灭亡北宋后扶植的一个汉人伪政府,前朝宰相张邦昌被迫称帝,前后存续仅32天。
我也是偶然在看一本名为《赘婿》的书中得知这个隐晦的历史冷知识。
而五年级的小学生不仅知道伪楚这个毫无存在感的政权,更是详细说出了张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赵构登基则是在五月,因此先伪楚后南宋。
这名馆员感慨,东四的小学生全面碾压东郊的初中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起点就已经展现超凡的优势。
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甚至根本不能证明那名馆员的结论。
肤浅如我,仅仅想到了,这里出现了北郊的中学,东城的小学,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当然知道那里是皇城脚下,我也当然知道那些存在意味着什么。
因为即使对于我们这些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家庭而言,在小学中学阶段能够到博物馆里进行授课,也是一件无比遥远的故事,遥远到就像发生在另一个国度。
又或者说,阶级。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可以把握,一是教育资源,一个社会阶层。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可以确定,一是教育资源的倾斜,一个是社会阶层的固化。
这不是我们独有的问题,至少从这部泰国电影里,我同样嗅到了它们的味道。
底层者期盼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上层者则把控着阶层通道封死了下层人晋升的路。
我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灌输所谓我奋斗30年只为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我只是在想读书为谁或者意义论。
正如电影结尾Bank质问Lynn,问她是不是甘心毕业后坐在办公室拿一份几千块的薪水重复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也不是在教你们如何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不是生来一定要住豪宅开豪车,思考是你的事。
我只是替那些,没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更真实的社会的人,替他们说出多么理所应当发出的不甘。
当初改革开放,国家需要人才,于是喊出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把读书者捧上了社会中坚阶级;
而今社会需求饱和,又有人站出来安慰人民“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峰顶,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我们不能指望国家再经历一段野蛮而茁壮的生长期,再硬生生地造就出新一批中产或者上层阶级,而接受教育几乎就是我们绝大部分人唯一的道路。
但假如教育资源再无底线的倾斜,那毫无疑问,金字塔底层的我们还有丝毫希望吗?
6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曾说:
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儿子才能学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
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
打下这段话的时候,我由内而外地感到恶心。
我突然听见远方响起微弱的声音:
当初他们的父母学习政治跟打仗,然后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你们才是主人,你们才是未来。
我耕作回来看见他们的孩子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
我说,我的孩子也想学习绘画诗歌了。
他们的孩子站起来,接下了他们手中的圣经跟刀剑,驱赶着我去为他们造船,为他们耕种,为他们导航,然后挤开一个小空隙戏谑地看着我,对我说,来吧,这是你孩子的位置。
我们就连勇士都不是,又哪儿来资格当恶龙呢?
呵呵。
只有我在关注电影里的白人。
不过是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竟威压得如同终极BOSS。
我从来没去过泰国,也没有任何一个泰国朋友,但似乎泰国一直给我的感觉不太陌生。
原因挺简单,我在罗托鲁瓦时候,房东是个秃脑袋白人大叔,是个开旅游中巴接散客的。离婚再娶的老婆就是泰国人。屋里放了某位活佛大师的画像,一股淡淡的檀香气息。只可惜的是,这位泰国女士,刚办完身份,就罹患癌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下去。厨房里大大小小的草药坛子并不能延缓这种趋势。我那大叔房东一直见不到人,去陪床照料,最后上下两层的房子,就我一个人住,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俩月。直到某天,房东从不知哪里打电话回来跟我讲,说,这房子我不能租了,因为他也要搬走,我于是才明白,原来这哥们也是租的房子,后来每次开车经过,两层楼搬得除了地毯啥都不剩,我住得我还挺有感情,差点自己租,后来因为没有家具而作罢。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德国房东, 是他们莱茵菲尔登当地的土豪来着。巧了也是光头,之前那个是谢顶,他是陈佩斯似的,卤蛋光。家在莱茵河边上,花园下去就是河了。这德国陈佩斯是个弯的,男朋友很腼腆,很可爱的一个男生。他自己呢,是个电视制作人,他自己说和mj家族关系非常好,屋子里醒目位置有个玻璃罩里面是一副mj演出戴的钻石手套,估计比屋子也值钱点,看来所言非虚。
土豪家的陈设简直是匪夷所思,楼梯下面一个大活佛,那个不是真人,是类似塑像一样的,半夜起来上厕所我被吓到差点尿到半路。花园里一个大象雕塑,真不知他咋运回来的。屋里象牙五六根,不止真假,希望都是假的。然后聊天看我是亚洲人,三句话不离泰国。
他说他在泰国也有套房子,年年过去度假,和男朋友超级喜欢泰国。也年年往回运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把屋子布置成一个东南亚风情园。
我能理解这些白人对泰国为什么这么喜爱。大约是姑娘多且热情,大约是文化开放且多元,大约是交流沟通无障碍。最近自己工作原因总接到泰国客户电话,发现他们英语多少都会一点,而且男女都和和气气的。基本都跟我们父母一个年龄了,英语平均都有个基本沟通能力,就很厉害了。
泰囧里面演的段落,其实也不是瞎掰的。一个白人大叔标配两个泰国美女或是“美男子”,就连中国观众都不觉违和。泰国的“包容”有目共睹,曼谷称得上排名前几的文化多元大都市。
其实泰国还算好的,互联网上阴暗角落上,那些流连于越南,柬埔寨等地的“洋大人”,一手DV,一手美钞的“作品”,简直都成了一个产业。我不清楚澳洲人,美国人,他们看到这部《天才抢手》的时候,有没有和东亚人民相似的共鸣?我个人倾向于,没有。
STIC也好,SAT也好,是啥考试大家心知肚明。即便是没有考过的同学,也大抵知道难点何在,哪里容易。片中偶尔闪过的一两道数学题,我学理科的妹子看了直接大呼简单。所难的不过是语言关,刨去语言障碍,中国学生,乃至亚洲学生,基本都玩得转。
亚洲考生总高分,搞得美国本土学生不免怨声载道。颇有点《中国合伙人》里面,洋大人质问黄晓明,是不是亚洲学生就喜欢作弊?黄晓明此时贡献出平生最巅峰的演技,艰难地阐述出,不是亚洲学生开了挂,而是你们的题太简单,中国考生把一张卷子做得滴水不漏,是千年来的本分,我和千千万万个中国学生一样,毕生所长不过是把这一本书,用飞机上的时间,做到倒背如流而已。
我们可以把《天才抢手》,大约理解成《中国合伙人》的前传。电影是顶尖级的青春片,有昂扬的斗志,有挣扎的血泪,还有故作教诲的正确三观。这样的片子,我们是拍不出来的,因为找不出个长得像能考满分样子的年轻演员。(我唯一能想起来看着不傻的,是董子健,女的我实在是找不出来)
只是再进一步,再进一步就好了,天才女主已经隐隐觉察到了世界的所谓“失衡”,为什么择校费多就可以换来一样的教育,她也知道,自己虽然凭本事考到了满分,但人生的起点并不是靠本事决定的。很多观众看完,觉得那两个富二代很可爱,给了“情商高”这样发自肺腑的夸赞。是啊,找几个小流氓轻易地废掉了你的一生,然后回过头来,还是得回去求这帮人给点辛苦钱。天才就是拿来给不干胶带粘在马桶水箱里的,不这样天才就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我之前因为一个麦当劳后厨偷吃的问题,跟一帮人怼过。我当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天生免于后厨炸鸡,刷盘子,免于当服务生,送快递这样的人生。免于这样的人生,就意味着永远不受这样的诱惑,不用看着油锅里焦黄的鸡翅咽口水。
这部电影里的东西也一样,为什么有的考生,免于STIC的折磨。换言之,即便是满分天才,即便是可以半小时做满分,再半小时背下所有答案的天才,无非就是拿到奖学金,申请一个北美学校,然后在湾区安安分分排签证,找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天才之路”么?
知乎上的问题,有太多是不怎么接地气的。什么加州是不是衰落了,什么年入百万千万是什么样的生活,这电影出来之前的两三年,我就见过一个匿名答题的,就是讲北美的考霸如何把作弊做成了一个千万美刀的大产业的。老实说,看完那段描述,知乎er绝大部分都羡慕,真真正正的年入千万,现金,就差跟贩毒一样了。但看了这个电影,我想到自己,一个是我考试能力跟人家比,就是渣渣,再有就是,看见那个揪心的过程,真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泰国人一贯温文尔雅,或者说他们不会把这样的电影,拍得戾气外露,只要讨论人性,讨论一个错过的天才如何自我救赎,再讨论一个曾经单纯的天才走向黑化,就足够了。
资本如何,白大人如何,导演无心触碰,或者压根就不打算触碰。因为从道德出发又回到道德,反而是最最简单,最最鸡汤的想法。
回到开始的闲扯,为什么白人总是对泰国津津乐道,流连忘返。为什么STIC考试,把东亚学生虐成孙子,但在local学生的表情里,看不到一点点关于命运,人性,道德和诸如此类的艰难挣扎呢?
中国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抛出这样的疑惑,并慢慢付诸实践。我看有个答主的回答,说是外国飞行员如今也得考汉语四六级,听得懂中文,考得过考试,飞中国航线OK,听不懂汉语,对不起,塔台不伺候了。我想这样就像奥运会时候的段子,以后再求中国办奥运,可以,乒乓球按体重来,砍掉马术,换成溜熊猫。
我多么希望《天才枪手》的最后,能有一个近乎幻想的结尾——类似于考试规则做出了调整,或者这场冒险最种有惊无险,再不,就两位天才携手打造了一个枪手帝国,成为《十一罗汉》、《十二罗汉》这样枪手系列大电影。然而,偏偏是最自我阉割反求诸己的一种怂包模式。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一些人的锁链,总要比其他人更粗大些。真正智能超卓的人类太少,而担子往往太重,我总是希望有机会替他们多背负一点。
《天才枪手》观后感:请不要随便说「你懂我」!
§三个阶层的故事
近期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台湾翻译为「模犯生」)叫好叫座,引起许多讨论。
故事剧情大致如下:
在一间升学率很高的高中,智力过人的琳,她通过帮巴和葛蕾丝等家境优渥的学生作弊,赚取金钱。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一次偶然意外下,另一位学霸班克察觉有人作弊,向学校检举。学校察觉此事后,琳被取消了全额奖学金。为了实现出国读书的梦想,琳铤而走险,答应了巴和葛蕾丝的委托,帮他们在申请国外大学的语言考试中作弊……
影片中讨论最多的人物,便是主角琳的机智和勇于和学校偏袒来自上流社会学生的作为,引起观众对于社会不公的共鸣。
还有一个广受讨论的人物,便是另一位成绩很好,后来黑化的学生班克。
班克这个角色的存在很重要,因为这个角色,才让《天才枪手》超越了多年前同样以作弊为题,获得高票房的日本电影《史上最大作弊战争》。
《史上最大作弊战争》除了花式作弊好看,其中一个吸引观众的点,就在于学生想要通过作弊对抗收贿的大学教授。
《史上最大作弊战争》电影中,学生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冲突,故事的角色对立比较表面,男女主更多时间是在谈恋爱。
《天才枪手》,故事展现了更大的企图。他要谈的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平等,还包括整个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然而,光是琳和巴、葛蕾丝,还不足以说明阶层之间不公平的严重程度,可是班克的出现,让这个严重程度一下子变得更显著。
§琳和班克,不可能的两个人
有些人将巴、葛蕾丝和其他家境优渥的同学分为一组,他们为了通过考试,花得起比高价让琳帮忙作弊,琳光是帮忙这些人作弊,还做成一门上万泰铢的生意。
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家庭往往属于社会的上层阶级,能够给孩子打造一条通往留学、就业的康庄大道。
另外一个群体就是琳和班克,属于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个区分是不够精细的,实际上琳和班克属于不同群体。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当班克选择继续靠作弊赚大钱的时候,琳想对班克在感情上示好,班克很讶异。
正如琳讶异于班克从一个会检举同学作弊,有正义感的学生,成了一位决定把作弊当成职业的投机分子。
电影中对琳的家庭背景描述得很充分,她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
父亲是位教师,家里虽然不能跟巴或葛蕾丝相比,好歹是个中产阶级。他们家里买得起钢琴,父亲也缴得起二十万泰铢的学校捐款,并且他们家还有一辆欧洲沃尔沃(Volvo)轿车。
并且每次琳的出现,她都穿着不同的T恤,显示她的家庭至少在基本生活开销之外,还是能够满足她相当的娱乐支出。
相反地,我们看看班克的处境,他也来自单亲家庭,可是他单亲的原因是父亲过世。整个家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也没有特别的技能,靠家里开的洗衣店过日子。
作为生财工具的洗衣机又坏了,貌似也没钱去修,只好靠母亲手洗。班克的母亲就在这样长期操劳下,手洗坏了,也驼背了。
电影中,班克出场,一成不变都是穿着制服,放学后还要穿着制服去帮忙给洗衣店工作。
有一个细节是班克和琳被学校派去参加益智节目,琳取笑班克说他的衣服上有食物的污渍。
这个污渍是班克刚刚吃饭沾上去的吗?
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桥段,很有可能家里开洗衣店的班克,他自己反而根本忙得没有时间洗衣服。
白天班克要上课,下课后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少许时间读书,母亲洗客人的衣服都来不及了,班克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这活生生就是马克思谈资本家与劳工,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的好例子。在富士康工作,生产iphone的工人,他们一个月的酬劳却连一支iphone也买不起。
班克和母亲就像富士康流水在线的工人,会拿衣服来洗衣店洗的,往往都不是便宜的衣服。
班克和母亲给顾客提供一件又一件干净的衣服,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自己洗好衣服,更没有钱帮买自己手上洗的那些名牌衣服。
所以琳跟班克,他们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正如琳和巴、葛蕾丝也是不同世界的人。
当琳拿班克当「自己人」,只能说明琳根本不了解班克,也不了解班克面临的生活困境。
社会学有个概念叫「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往往限制了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好比琳有着所谓「中产阶级的性别体制」(middle-classgender regime)意识型态,他是用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在看待班克。
琳根本没有真正喜欢过班克,顶多就是因为班克的成绩、智力,以及后来跳下来跟她一起作弊,产生了某种伙伴意识。
当班克被打个半死,琳还是通过朋友才知道,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怎么可能对对方发生好几天的意外一无所知。
更甭提如果真的喜欢班克,却又诱惑班克,让他成为同流合污的同党,冒着被学校开除,升学通道被彻底关闭的风险。
说到底,琳是从她中产阶级的生活,觊觎着巴和葛蕾丝的上流社会生活,她的视线一直都注目着那些华丽、炫目的事物,根本没有真正放在班克身上。
琳再怎么样还有个在观念、经济上挺她的父亲。不能出国,退而求其次还能读个国内大学。
这些都是班克所没有的,而且他是被琳、巴和葛蕾丝等人一点点剥夺的。
§阶级的道德面具
当琳接受葛蕾丝的邀请,一起去五星级酒店游泳,当服务员推来美酒佳肴,琳看得眼睛都直了。
当琳受到葛蕾丝和巴的邀请,她刚开始拒绝,但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是因为技术上不可行。等到她想出钢琴指法这一招,她马上改变态度,和巴等人合作,甚至把「钢琴课」越开越大。
后来当葛蕾丝和巴再次提出邀请,要琳帮忙在国际语言考试作弊,同样的模式又发生了一次。
原本琳一副义正严词的拒绝,可一旦他发现可以钻时差的漏洞,她马上改变态度,用她的智力架构出整个计划,还要巴和葛蕾丝去拉客,她哪里像被害者?
如果用电影《教父》的角度来说,琳根本是黑手党家族的幕僚,不是那些帮忙开车、打架,冲在第一线,死得最快的小弟。
说穿了,琳是位机会主义者,试着从中产阶级爬到上流社会。
最后考试作弊的高潮戏,是上、中、下阶层组成的博奕,就像把琳、班克、巴和葛蕾丝放在同一个牌桌打扑克。
表面上,他们三个人乍看胜率差不多,实际上他们手上的筹码差太多了,这使得班克根本不可能下大注,能够使用的手法相对也比较少,也必须要打得保守。
学校里的平等,只是假象,实际上学生家庭社经地位,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牌桌上的输赢。
更何况,有钱的参赛者还能买通其他参赛者,甚至裁判,你要那些口袋没多少钱的赌客怎么赢?
这就是高考的现实情况,泰国在2003年,也开始采取如台湾高考一般的甄选、申请入学制度。
这种制度本意是要打破联考的全科考试,让更多不同属性与专长的学生,可以适性选择他们的未来。伴随广设大学的政策,乍看更多中下阶层的孩子进入大学,实际上阶级流动还是有限。
这是为什么呢?学者Rafteryand Hout在90年代提出「极力维续不平等」理论(MaximallyMaintained Inequality, MMI)教育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如台大社会学博士张宜君的解释,阶级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会因为教育扩张就立即下降,而是在完全满足优势阶级的升学需求之后才会缓和。
简单解释,就像草原上的捕猎场景,在狮子吃饱之前,其他鬣狗、秃鹰之类的肉食动物,你们只能看着。等狮子吃饱了,才能过来吃狮子剩下的残羹。
这些狮子就是掌握政治、经济的上流社会人士,如美国,前百分之三的人掌握了百分之七十的资源。
鬣狗、秃鹰之类的肉食动物,他们是中产阶级,分食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十的肉。
班克之类连中产阶级都称不上的动物,他们能吃到一点骨头就不错了。
所以狮子不了解为什么鬣狗没吃饱,鬣狗也不了解为什么还有动物陷入饥饿。
还原到现实社会,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Institution)发现,出生贫穷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初入社会的平均收入大概是家境好的毕业生的2/3。到了职业生涯中期,前者的收入缩水至后者的一半。
因为贫困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必须分心,拿出收入养育其他家庭成员。
而家境好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收入使用更宽松,可以用于社交、旅游、自我成长等项目,等于不断的在增长他们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
讲直接一点,有更多人考上大学不算什么阶级流动。
当社会现实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靠高考改变阶级分化的机会相对更小,因为比起过去,更多资源掌握在更少的人手上,多数人都是来替他们打工的。
§施虐者的谎言
阶级之间的差异,就像琳、班克和巴等人之间的差异,那不只是金钱的差异,还包括观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注定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促使班克成了他们之中改变最大的人。
法国社会学者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就所谓「资本」,从纯粹经济上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其中,「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建立在「经济资本」的基础上。
就举巴跟葛蕾丝为例,他们家境殷实,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可以出国留学,非但不需要奖学金,还能过着优渥的日子。
当他们和巴的父母吃饭,他们选了一间高级餐厅,巴的父亲还叫儿子去挑一款红酒。巴的母亲则提到给巴找了好多好贵的老师,只是效果不佳。另外巴还提到,只要他考试及格,父亲就会买跑车给他。
有钱,就是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也就是经济资本。
有社会地位,好比人脉等,等于拥有社会资本。
有一套属于上流社会的文化认知,并占据参与其中的门票,知道游戏规则,这就是文化资本。
而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没有钱很难得到入场券。好比要学小提琴,稍微好点的琴动辄就要十几万人民币。找个大学老师来给孩子上家教,一次五、六百人民币稀松平常。
我记得大学的时候为了写论文,访问过一位音乐系、留德的副教授,她一堂私人课,钟点要3500台币(相当于七百多块人民币)。
我问她为什么这个价格怎么来的,她说:「在她回国之前,市场就是这个价了。要是开得低了,人家反而会觉得妳可能档次不够。」
从副教授的说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价码,其实就是一条无形的阶级界线,你拿不出足够的钱,要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根本不可能。
早在2000年之前,美国就已经有很明确的研究报告,而这个报告在过去十几年不断的被验证:决定一个孩子未来成就的最大因素,就是「家庭社经地位」,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
回头来说,班克根本没有这些资源去跟巴、葛蕾丝和琳在牌桌上能下的注,他本来唯一翻身的机会是留学生奖学金考试。
随着巴利用下三滥的手段,找人痛殴他,使他无法参加考试,他基本连下注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之后什么给班克一个机会,让他参与作弊,这根本就像是要一个本来不想当土匪的农民,土匪把他农具砸了、农作物烧了,然后再假惺惺的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跟着自己干土匪,还觉得自己是在拯救这位农民。
所谓的拯救,其实是暴力,更是一种虐待。
如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伊里戈扬(Marie-France Hirigoyen)在《冷暴力》中所言,「施虐者的目标是不计手段取得或维持权力,要不就是掩饰自己的无能。为达目的,他一定要铲除碍事者或看穿他的人。」
巴和葛蕾丝,他们用金钱,以及对班克的暴力维持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上流社会的面具。
检讨班克黑化,就像检讨强暴案中的受害者,指责他衣服穿得太性感,才会遭受强暴。
班克,就是那位被虐者。而琳做为施虐者的帮凶,如何要班克拿她当朋友,甚至谈恋爱。
班克最后要琳跟他一起搞作弊事业,她的灵感来自琳,手法和狠劲来自巴,这一切不过是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的技艺。
他唯一翻身的机会,就是要比这些人更狠,就像在牌桌上偷鸡,否则他根本无法跨越阶级的障碍。
更何况他是怎么被打入失去一切的处境?他为何要对伤害自己的人施以怜悯?
◎结语:不要再说「你懂我」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上戴着「中产阶级眼镜」的人越来越多,这是阶级分化中,除了金钱以外,更令人沉痛得打击。
人际之间的不理解,怪罪那些得不到资源的人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
这种言论,有些就来自于老师,来自某些口口声声说要帮助下层人民的社工或慈善家。
听到这种言论,他们会把这些老师、社工和慈善家当成朋友吗?当成来拯救他们的人吗?还是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那些「高尚」的人们诱发出更多的羞耻心,以及对社会不公的认识呢?
最后我想讲一个例子,有次一个偏乡教育的论坛,与会的老师谈到一个故事。
在他投入偏乡教育早期,曾经带过大学生上山教孩子。
刚开始孩子们都很高兴,但两、三年之后,偏乡的孩子见到这些大哥哥、大姊姊,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
这时,有些人觉得是那些偏乡的孩子拿免费资源惯了,胃口大了。
老师实际访谈后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不再热情,在于那些大学生寒、暑假,可能人生中就来那么一次。
他们干完了,忍受几天没有网络、生活不便,甚至连冲水马桶都没有的生活,带走一堆满怀爱心、理想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跟大家宣示他们的爱心,好像他们真得理解了这些孩子们生活的苦处。
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是见到一批又一批的大哥哥、大姊姊来了,又走了。那些说好会再来看他们的大哥哥、大姊姊,根本是少数人。
最终,那些大学生口中的爱心,到头来只是徒增分离与抛弃的创伤。
老师把故事说完,现场许多跃跃欲试的大学生都沉默了。
看完《天才枪手》,我也沉默了,我想起某些口口声声说很懂我的人,他们不懂,不懂我为什么不领情。
其实就像家族治疗心理师安德森(HarleneAnderson)在《合作取向治疗》中说的,决定咨询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来谈者是否被咨询师认真对待,并视为有用。」
有些人根本没有认真看我、理解我,却说他们想帮助我。
那么在他们说要帮我的同时,他们已经有了对我的想象,想象我是多么的需要帮助。
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就像琳对班克,她口中的正义再多,也无法掩饰手上所行的不义。
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不太喜欢 (@_@) ...
上映十多天了,这部电影一直饱受赞誉,无论在泰国中国还是美国电影网站,极高的分数评价和口碑都让人印证了它的高水准,也因此才比较疑惑,为什么我并没有很喜欢。
它的制作不行吗?
《天才枪手》的剪辑和镜头语言都是一流的。节奏踩在关键点上,镜头语言的夸张和特写都有所斟酌,汗珠、手势、面部表情塑造情景和人物也值得称道。
片中很多处关键作弊环节用了比较重的音乐,导演也知道高潮之前的铺垫很重要,那种焦灼感,一定要淋漓尽致。
它的演员不行吗?
演员年纪都非常小,但非常的尽职。这一批九六九七的新生代在表演上没有显出太多和年龄一样的稚嫩,该狠的时候狠。想起《六弄咖啡馆》里的一堆新人,一入镜就像在拍广告,那种憋出来的表情已经完全失去了少女感。反倒最喜欢蔡心怡,不愿意写交换日记,回萧柏智 “换你妈啦!”很泼辣,很飞。
它的故事不行吗?
取材自国际考试亚洲考区大型舞弊事件,本身就比较惊心动魄了。天才考生如何完成一单巨额欺诈?我们都当过学子,不少人也都颤颤巍巍带过小抄,谁靠这个发家过吗?且不论对错,我的人生也想如此精彩一次啊!
所以它经得起所有赞誉。无论人们看完以后如何激动如何琢磨,丝丝缕缕地还原,恨不得写一套《SAT亚洲舞弊考据史》,都可以。但我依然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有一丝不喜欢。
这可能是我的原因,想了很久为什么呢,答案应该是,它的刻意有点过了。
用力过猛,是我想给它的评价。
从演员,到镜头,到剪辑,都太狠太用劲,而失去了影像艺术的呼吸感,变得密不透风。
比如演员。班克、格雷斯、小巴,每一个都非常努力,皱眉皱成思想者,紧张需要用颤抖来表现,在洗手间躲考官,肢体是戏剧的夸张,呈现在电影里,仿佛整个人都不在线。
节奏也有些不对,有的时候必要的紧迫感绝不能缺失,但耽搁太久或呈现出来是拖沓的,好不容易营造出的心理感受也会随之消失。要知道观众的好感是靠很多转瞬即逝的东西堆积起来的。
比较喜欢小林,虽然颜值最不在线,说不好听点真的不漂亮,但她的表演应该是最自然最舒张的,最像一个正常的,带着怀疑和思索,散发领袖气质又不时陷入恐慌的高材生。看她出镜最不尴尬。
镜头和剪辑,有人说完全是用商业广告的拍法。这意味着它的视角和转场都非常雕琢,是技术层面的追求,视觉效果、背景音乐,苛求整体的冲击力。放大的钟表声,作弊时换鞋的瞬间,反复重演的某个关键时刻,可以理解,但这种事件向的电影花过多精力追求呈现方式,人物本身的挖掘和探索上就会较为表浅了,因此觉得它不够。
它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虽然中间小林父亲怎么找到印刷厂这一点无解,班克母亲的背影出镜太过寡淡,不会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片。
但它还可以做得更好,已经到这个层面了,为什么不做得更好一点呢。
有人称这部作品是神作,过誉了过誉了。
真正的神作,或者伟大的作品,是谨慎地“收”,而不是肆意地“放”。是已经熟练地把握“收敛”的分寸,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全方位袒露给你看。
《拆弹部队》里,定时炸弹读秒的时候人不紧张吗?生死关头应该比作弊被抓恐慌多了,毕格罗都是静悄悄的渲染。对残酷战争的探索,对死亡恐惧的表现,国家机器运作,血肉之躯受尽碾压,这些,都令你全身毛发直竖,非常惊心动魄,烙在灵魂里。
《天才枪手》,给它赞赏,给它欢呼,给它桂冠,但是不能封神。成功的商业电影和不朽之作,区别除了对人的探讨,还有收放的尺度。
这些,《天才枪手》都还差把火候。
《天才枪手》是阶级固化在教育上的体现。
我初中当时是全市最好初中,算私立,和片中高中一样,要交择校费,成绩越差,交钱越多。
班里同学家庭基本中产,给你的感觉是,很聪明,但聪明用在怎么玩上面。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愚人节,橡胶蛇,牙膏奥利奥,电击笔横行。到了中午休息时间,教室成泼水节,我们饮水机一天供两桶纯净水,一个中午全部用完。
我家管得严,和这些同学们三观不合。
我平生最烂的同桌,就是初中时碰到的,家里经商。
他是班里最闹腾的那个,成绩中下,像有多动症,闹完同桌,闹前后桌。有了他,后排女生的头箍基本每天都要被扯下几次。坑人馊主意,乱七八糟的外号,班级霸凌都少不了这货。
这种教养和人品上的失格,让我不太看得起他。
我对他的态度是:卷子我做完,我不挡着,字写大点,但我不主动配合你抄,你能抄到什么程度是你本事。
条件是,上课别来烦我。
相安无事了一年,后来换同桌就不怎么打交道了。
初中毕业后,我进入市最好的高中,班上大多数则继续择校进入这私立初中的高中部。
毕业时,我有种祝你们“幸福”相伴到永恒的感觉。
他们终究还过得不错,一半以上本科出国了。
成绩烂没关系,奖项和社区服务完全可以操作,成绩也可以改动,高中时就可以买论文,教育机构可以提供很多考试技巧,甚至是……提供作弊方法。
后来想想,其实那个同桌开窍比我早。
初中男生的自我认知都晚。
我不知道我穿什么牌子,每天可以花多少钱时,他已经开始炫富装逼了。家庭耳濡目染下,早些有钱的概念,也有赚钱的概念,在生活上的头脑实际上先于我们。
有个敲门砖出国镀金回来,接家里的产业往下走,成绩够用就行,成绩特别好也没什么必要。
他初中就意识到成绩好没什么用。
而这个道理,我本科才知道。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差别吧,经商的家庭思路比较活,而我家工程师 设计师这种技术行业的比较多,考虑比较死板。
《天才枪手》里最死板的班克,最在乎成绩好。
此时和他并列第一的姑娘已经意识到可以靠作弊赚钱。
但其实成绩不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只是手段。
大部分人眼里的人生是按部就班的阶梯向上,每一步都要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但很多人的人生是可以开挂的,包括作弊。
我们先不论作弊在道德上和公正上的失衡。
先承认那些开挂,也就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了。
推薦閱讀:
※電影《被解放的姜戈》里為什麼金·舒爾茨要把卡爾文·坎迪殺了?
※為什麼《星際穿越》的北美票房不算太好?
※如何評價電影版《悟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