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請問我的攝影作品質量如何?該怎樣改進?

我是一名在讀學生,接觸攝影也有好幾年了。一直有的沒的拍。拍攝器材主要是理光GR,有時候也用手機。但是我的照片一直只限於朋友圈,有玩flicker但是跟人互動也是寥寥可數(主要是沒人鳥我)。我也有去參加學校的攝影社團,他們不怎麼愛帶我玩。

大家看看我這些片到底該怎麼進步啊?另外知乎有沒有大大能夠建議我該去找哪個群提高?


謝謝各位爺邀,我同意01說的。

至於Jeff wall大師那些我真的沒研究,不認識。更別提可以像黃局那樣一溜報出William Eggleston這種後半截我連讀都舌頭打結的名字。

至於題主的片子畫面怎麼樣無所謂,這種片子主要得看題主故事怎麼說。黃局平時和我聊天說到,一張片子,很重要的是「語境」,不能剝離了背景去說這片子好不好。正如黃局自己在北京國際攝影展上做的演講,好的片子總是在背後有個好故事。很多有志於藝術攝影的年輕攝影家,往往糾結在形式上模仿大師,忘了說自己的故事。

來,題主,麥給你。


多年前在美國有一個藝術展,一位女士遺落了一個包在地上。很多看展的人以為這個包是裝置藝術,不敢去撿,並對那個」裝置藝術」評頭論足,直到工作人員把包收走大家才恍然大悟。你們這些答主,不知道哪裡拍的好,又怕是大神炸魚塘說錯話以後不好混,真是笑死人。以攝影技術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拍的一般。以藝術圈的套路來說,技術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故事說的圓,但是題主沒有在這方面給予任何信息,無法評論。


扯淡時候不怕閃了舌頭。

提煉不出來抽象觀念的當代攝影,叫做碰瓷兒。
當然可能是一種新流派,比如說,無意義的拍無可拍。這麼說也還行。
所以這組照片本質上是0,有知友說好沒毛病,有知友說不行也沒毛病,但是別扯淡,扯什麼古斯基之類的老生常談,古斯基跟這玩兒有什麼關係?古斯基的照片嚇死你。

無論是哪種遊戲,都有一個規則,在規則裡面,高下一看便知。規則外面,隨便嘲諷或讚歎,沒毛病,不用懷著他媽的敬畏心。

以上圖片我忘了出處,懶得查,版權歸拍攝者所有,供批判或者膜拜。
說實在的,這類圖片,每種都挺多,思考或者學習,看個人。


補充一下下:

說起抬頭看看當今最炫酷最前沿最當代的藝術,我倒覺得看看人家MIT Media Lab把最前沿的科技用於藝術表達是在怎麼玩兒的,Art, Science, and the Media Lab – MIT Media LabArt, Science, and the Media Lab – MIT Media Lab 這是一段簡介。

說實話看了Media Lab之後,你真的就會覺得攝影太局限了。不僅是攝影,一切傳統媒介的藝術都好局限啊,甚至電影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人家都開始拿VR在玩了!而且是咱們中國人Project Overview ? Tree – MIT Media Lab (QianLiu)

有人說藝術就是打破邊界,那麼最瘋狂的突破當然是自由的藝術和嚴謹的科學的融合咯!

你看這裡的藝術家/科學家們如何用計算機,用光聲電去把你的感官玩兒出花,去把觀念玩兒出花,甚至去把這個時代的數字信息技術給玩成藝術。他們這樣的技術來探討我們這個時代的media形態,art的形態,我覺得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

每個時代的藝術突破說實話都跟技術進步息息相關。

你看Jeff Wall就從古典繪畫和電影工業中去取材,在70年代玩兒出了花。

而攝影的數碼化,小型化,其實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上個十年的技術了,2010s的最前言的在哪裡?去media lab看看。

說實話我一直不喜歡在攝影的文章里旁徵博引,因為攝影這個東西,你懂了就一定能用自己的語言去闡釋出來,一定能有自己的感受。而在策展人體遍地都是的年代,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自己的感受去把藝術家想要表達東西相對精準的寫出來,反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思想不是知識,引用別人的東西,就是轉述了你看到的知識,但卻很難體現你自己的思想,也無法證明你自己真正理解了。

--------------------------------------------------------------------------------------

好吧看到香菜姐邀請了。

哎呀作為一個商業攝影師我是真的不想來說藝術,大家就當看著玩吧。

其實這些20-40年前的當代藝術看起來非常簡單,非常容易模仿,非常日常。

但恰恰是在形式之外對人的考察最深入。沒有思想就沒有作品。沒有想法就沒有創作。當然,模仿起來是容易的,至少照著20-40年前那幫新紀實攝影興起時期的作品去學,就總會有人不明覺厲,一會覺得你拍的像那個一會兒覺得你像這個。對於當代藝術家來講,最核心的東西是他腦子裡想的東西。

題主給的信息非常少,甚至給人一種在釣魚的感覺。我不知道你在創作的時候有怎樣的思考。他們說你像Jeff Wall的東西,好那我們就說Jeff Wall。

Jeff Wall的可貴之處絕對不只是他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而是他創作的過程,以及他作為conceptual art 的學者本身對一些哲學藝術問題的思考。他的早期作品,比如the destroyed room, 比如a picture of women,看似隨意的畫面其實是精心設計,並且有著明確的指向。比如the destroyed room,本身就是精心布置的staged art,既有對pictorilism的質疑,也有關乎商業和藝術的反思。

大家都知道Jeff Wall是以置景擺拍模虛構場景來展現他的思考而出名,比如Dead Troop talks,虛構了一場戰鬥,具體一戰二戰忘了,給人看起來現場照片的一樣的感受。但是又不是現場,又不是電影,又不是繪畫,這種精心製作的攝影作品,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嘗試著去融合彼此的特徵,又在尋找他自己最滿意的呈現方式。所以這些作品很多時候是他思考的結果,也是過程,體現的是他的探索,他的疑惑。比如Diagonal Composition這種靜物作品跟題主的表現就很像了,然而實際上他是在棚內精心布置,嚴格構圖之後的成果,而且人家好歹取了個名字,一看就知道在討論什麼。

所以我想問的就是,題主是不是有著類似的思考,或者哪怕是一點點對現有表達手法的一種不對勁的感覺,我覺得都是很好的,能夠解釋這些作品的。

但如果只是說,我就是要拍的跟那些拍糖水妖艷賤貨不一樣,最近知乎好像流行這種當代的東西我就要去模仿一下,果然好幾把炫酷,那就不好了。

歸根結底地說,藝術源於生活。二三次工業革命的大發展帶來的爆髮式的可觀測可體驗的生活細節讓藝術家們有了可以探索的對象,以及其帶來的歷史、政治、意識形態的急劇變化在思想上猛烈地衝擊了傳統藝術形式和理論,讓當代藝術家們有了新的樂子,新的思考和表達的途徑。

那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感受,跟20年前40年前的新紀實也好,新地形也好的攝影師們有著不一樣的思考。不要都活到二十一世紀了,雜誌報紙一家家都倒了,全世界爆發的最新的信息都在以視頻甚至直播的形式呈現的時候,怎麼還在模仿那些活在通訊靠報紙報道靠紀實攝影的時代的作品啊!類似Jeff Wall、蛋叔、Stephen Shore的作品都是有著極強的時代烙印,我們今天的時代截然不同,你的作品中應該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啊,怎麼還是在打破那些早就碎了一地的東西呢?

這讓我想起那組《大學社會》,當時被邀請了沒時間答,不如一併談談吧。

其實你還不如好好學學那位攝影師的觀察角度。

人家正兒八經呈現給了攝影界一個大問題:數字時代,發生在虛擬平台內的、APP內部的真實的生活,要怎麼記錄?用什麼記錄?

仔細琢磨琢磨,每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面對電腦屏幕和手機屏幕的?我們有多少情感多少思考多少屁眼交易是直接通過這一塊塊的LCD、LED屏幕在傳遞的?攝影作為捕捉時空碎片的媒介,你如何去捕捉一個屏幕內部的世界?除了截圖,還有更好的途徑嗎?

電影《她》同樣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

對於完全存在於虛擬網路端的另一半,完全無法體驗血肉之軀帶來的知覺,也就沒有感性可言。他們可以隨時存在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光錐之內無事不曉,而擁有血肉的我們如何跟TA進行互動,彼此的時空觀念又有什麼異同?

比如當我們被遊戲中的人物深深感動,被電影中的畫面啟發了思考,這樣的瞬間,這樣的時刻,要拿什麼樣的方式去記錄去再現?

我們通過電子的婚禮邀請函,虛擬的相冊來傳達我們真實的,基於肉體和物質才能夠產生的情感和約定,這是一種怎樣神奇的狀態?作為當代攝影藝術家,你要怎麼去記錄和呈現?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工業革命之後,信息革命的時代。當所有的媒介都在飛速進步,我們的生活正在被極速改變的時候,還在糾結這些片子的解讀問題。我說實話是有點懵的。

我不知道你以及其他的一些模仿者在揣摩別人幾十年前打破的規律時,是否想到了今天的這些問題。我想說的是,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實實在在的問題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的,每個攝影師、每個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都該去想的。上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們,也正是把握住了他們所處時代在變革進行時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現實的、觀念上的矛盾和衝突,才能夠有所成就。倘若他們一直盯著更早以前的藝術作品,那也就不是他們了。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前幾年模仿Pictorial的就是大師,這兩年有人出國了,讀得起藝術了,模仿一些contemporary的就成了大師,其實都在模仿而已,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對自身所處時代有著深刻體驗和反思,並且能夠引領時代的人。

當然該學的基本的東西還是要學,不過不要迂腐,當下很有趣,該抬頭看看了。

就醬。


說著說著就變成了解讀照片

在沒有創作背景,作者也說沒創作意圖,沒有說明內容,只有圖的情況下,各種外加的想法齊放。是屬於過度解讀照片嗎?

有時候大師拍了自己的一頓晚飯,有人負責解讀照片背後的情緒,有人負責分析了構圖光影,有人負責分析當時世界格局對攝影的影響,有人負責分析了當時大師生活習性,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大師就是大師,照片太有內涵了,不服不行。一遍分析過後,跟風的吃瓜群眾也跟上了,毒 德 大 學。。。

大師也許只是當時想分享一下自己做的第一次晚飯而已。。。愣是大師的光環讓這頓飯成為了玄學一般的存在。這也許也是部分人攝影的一部分。但,是不是你想要的攝影呢?


很多人的大師-森山大道訪談中的一頁紙,同樣是GR,多拍唄。也許哪天量變帶來了質變呢?

再說一個故事(其實是一個真實的報道,但是為什麼說是故事呢,因為沒有去探究事件的真實度有多少)

故事主人公 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 ,一個保姆,而且是一個很會拍照的保姆。

故事的大意是什麼呢?

這位保姆攝影師生前拍過很多照片,但是都沒有正式發布過。死後留下一堆未沖掃出來的膠捲和一些底片。

後來被一位地產經紀人看到並買下了一部分流落到跳蚤市場的照片和底片。從此那個經紀人愛上了收集這位保姆攝影師的底片照片膠捲。後來一共收集到100,000多張底片,2,000多卷還沒有沖洗出來的膠捲,3,000張照片和許多8毫米影片。

同時還有另一個人 收集了12,000張底片,700張照片,20個影片和許多反轉片。後來這位Vivian的照片被這兩位仁兄發布出來,也知道了她的身世。於是一位被稱為最會拍照的保姆在她去世後出名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這個人名來了解一下。她拍出來的照片不比一些大師的照片差。

故事說到這也不是說平時要把照片藏起來,只是有的時候攝影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也許有的時候攝影就純粹是攝影)

(圖片來自網路)


5.4 更新:

這篇回答寫得很草率,期末了跑來寫這玩意我也是有根筋搭錯了,寫完兩天沒怎麼看知乎,回來看到討論還挺熱烈,再來補充一下。


首先要敲黑板,從頭到尾我都是在說畫面構成,沒有說題主是按Jeff Wall或是Stephen Shore的方式拍,而Jeff Wall的偉大之處很大程度在於他對拍攝方式的探索。當代藝術發展到現在,作品所呈現的觀念往往比視覺表面來得更重要,能拍得跟名家像並不是難事,說句難聽的,中國油畫村裡還好多人能畫得跟大師幾乎一模一樣呢(我覺得他們也挺厲害的,但我覺得題主並不是想做「畫匠」的人)。

當然,題主觀察能力很強,表現在對構圖和色彩的掌控上,對於一些攝影語言運用得也很熟練,這些是技術層面的東西都已經掌握了,接下來不如想想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去看看興趣點方面的東西,人文社科的文章都可以,然後練習怎麼把對事物的思考轉化為視覺。


以下是原答案:

早上起床刷到第一張我愣了一下,跟Jeff Wall這張太像了:

Jeff Wall, 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1999-2000

比這個問題更好玩的是下面的回答和評論,挺喜歡一個回答里說的「一方面覺得是隨手一拍,一方面又隱隱約約覺得牛逼」,這位同學你get到了了不起的東西呢。20世紀初俄國盛行形式主義的時候,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攝影常用的手段。什麼叫「陌生化」?當我們由於過分熟知而對生活中的場景物品麻木時,藝術家通過一些手段讓觀者對觀看對象感到陌生而恢復人們的感知,攝影由於是一種觀看方式,攝影師當時就很自然地運用了陌生化這一手段。一些照片看上去似乎平常無奇,隱隱又覺得跟平常不一樣,其實是攝影師在玩小把戲,改變了觀看角度或是做了一些視線上的引導。


回來說題主的照片。跟名家像是不是好事,我說不準,這個事吧,站在圈內的人被說像會認為你在罵他,圈外人一看覺得你在捧他,我不罵也不捧,單純覺得視覺上像,天花板上吊滿的燈泡像,整體色調組成偏棕黃像,整個構圖組成就更像了,連imac的屏幕都能跟Invisible Man這張左邊半開的箱子對應。

Jeff Wall的妙處在於他對製作照片這個過程的探索,例如上面那張Invisible Man,靈感來自於 Ralph Ellison小說里的人物,這個主人公生活在一個洞穴般的地下室里,地下室天花板的每一寸都被他布上了電線拉起了燈泡,Wall將這個小說人物視覺化了,將文字轉為視覺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而題主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無從得知,所以除了視覺上的聯繫難以作更多解讀。


與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不同的是,Jeff Wall對非決定性瞬間更感興趣,他常拍決定性瞬間的前一刻或後一刻,有一種將要發生什麼事的張力或是事件發生後的餘味,他自己稱之為「a certain kind of now」。這種特定的瞬間在題主照片里imac上定格的畫面中有體現,最後這張也給我類似的時間感:

其他照片里我對水池那兩張比較有興趣。 @黃一凱 老師想到了William Eggleston,我覺得色彩風格跟William Eggleston相似度不大,這兩張比較能讓我想到Stephen Shore的American Surfaces(題外話,跟William Eggleston色彩最像的要數他的徒弟Christian Patterson了)。

Stephen Shore,Trail』s End Restaurant, Kanab, Utah, August 10, 1973. From the American Surfaces series

跟題主這張是不是很像:

基本畫面構成都是這樣(我是攝影師,不會畫畫,大家將就著看):

題主對色彩的把握挺好,比如下面這張黃色的果皮黃色的海綿旁邊加上了色彩對比的藍色抹布,畫面就生動了很多。

黃一凱老師提醒說上面這張也跟Jeff Wall很像,Jeff Wall的水池長這樣:

Jeff Wall, "Diagonal Composition",1993


有很多攝影師都喜歡拍廚房的水池,大概因為廚房是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刀叉碗盆的形狀又很適合構圖,這方面的大師當屬Jan Groover:

再奉獻一張Zahid Jiwa的水池,荒誕的怪趣:

怎麼辦,寫到這裡我越來越覺得題主是照著這些照片去構圖的了。希望題主越拍越好!


照片是我拍的。


但是說實話這個問題被炒到這麼火,我始料未及。

沒有tableau,各位謬讚了。知乎真是像鏡子一樣,我知道我是什麼貨了。

另外,釣到這麼多魚,我應該可以吃海鮮大餐了。

不過我倒是挺願意就這個機會說說。

我拍照4-5年了,前2年拍糖水,當時熱度還挺高的。

第三年,不喜歡糖水了,用力把糖代謝掉。那段時間瘋狂的看書,有時間就看藝術類的書。但是時間有限,至今看過的書,如果不算畫冊的話,其實也就4,5本。所以,我也不算是合格的藝術實踐者。

但是走到這裡的時候,攝影實踐卻了卡殼。在沒有藝術實踐的能力的情況下又對畫意攝影厭倦了,其實是一種很抽抽的狀態。我在攝影門戶網站來來回回的註銷,我朋友圈裡也越來越多鄙夷的眼光,曾經攝影上朋友們那種禮節性的「理解」……其實還挺寂寞的。

但是藝術攝影是個深坑,一旦跌進去就出不來的了,索性繼續往前摸索。這兩年用我的努力是:重新審視生活。

說到這裡,就可以開始說那些照片了。

當我開始重新審視周圍的事物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場景突然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陌生感。它們理應是我熟悉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在我的身邊,實實在在的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指揮著它們來回的軌跡,在某個時間點它們和我相遇了。我們在當下相遇,然後在下一時間點又各自走向自己的destiny。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這些照片就是我對於熟悉而又陌生的當下世界的一次探索。並不是完成品,所以沒有artist statement。為了避免作者自己解讀自己的作品,我就簡單的說我選擇這些片子的幾個點。

  • 首先,這些里拍攝的內容非常平凡。因為我想選擇日常生活中最稀鬆平常的事物。
  • 其次,這些照片非常的靜。因為我想用鏡頭捕捉的當下是靜止的,或者日復一日,十年如一日的循環。
  • 再次,這些照片的視角都有一種拍攝者置身事外的感覺。這個是主要的考量。
  • 最後,照片風格偏向deadpan,我覺得用這個風格描繪陌生感是比較合適的。

我沒有刻意的避免模仿Jeff Wall和Stephen Shore的形式(我覺得就是因為第一張照片跟Wall的形式相近才勾引到大師來看的),因為我想打造的就是似曾相識的場景卻又陌生的無法言狀。實際上Shore是我最喜歡的攝影師之一。


這些照片致命的缺點是,畫幅不足以支持deadpan風格。題主致命的缺點是,作品完成度欠缺。

我或許會繼續拍,但是不會把攝影當做人生目標,藝術學院讀不起。

加上標題重新發一遍:

平行的世界

很像invisible man的眼鏡店》

手機拍攝於新加坡

《水果與水槽》

GR拍攝於廣州

《2015年》

GR拍攝於廣州

《隱匿》

手機拍攝于海口

《水果與水槽2》

GR拍攝於廣州

《開會》

手機拍攝于海口

《婚禮之前》

手機拍攝於新加坡

《出殯之後》

手機拍攝於新加坡

歡迎勾搭。


感謝大家的邀請!


前段時間我發了篇專欄文章,大概是講我不太願意在知乎評論作品,但是也沒解釋為什麼不願意,借著這個問題就順便聊聊。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在知乎,或者其他的社區要求評論作品的這個行為中缺了點什麼,但是一隻沒想清楚,但是也沒管那麼多,憑著感覺就先做了決定,直到這兩天在我的時間線上有個問題:


脫離了人們,藝術還有意義嗎? - 知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是好幾天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似乎這個問題本身就揭示了它的答案。脫離了人們,藝術還有意義嗎?而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這些陌生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被認為是與人隔離開來的?


作為觀眾,看到藝術品的時候,看不懂就會好奇,就會有問題。並且,一個好的作品是應該讓觀眾提出問題的。以攝影為例,這些問題可能是,在哪兒拍的?為什麼拍?這是誰?他在幹什麼?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作者通常會為作品撰寫一個類似序言的陳述,在展覽中也會有策展人為觀眾提供一些解讀和參考。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觀眾在提出問題之後能及時獲得答案,進而去理解作者的意圖。


可是,當我們看到知乎上這些完全陌生的作品,這些完全與作者隔離開來的作品,即使提出了問題,如何獲得解答?我曾經嘗試過對一些知乎上的作者提出一些問題,大部分沒有得到任何回答,而回復的那些題主通常都是對我的評論和問題表示強烈的不滿。最誇張的一次是題主謾罵了了所有在回答問題的人,那些說作品好的回答被認為是諂媚阿諛的,是假的,而那些說作品不好的回答則被認為是腦殘的言論。


退一步講,就算我們得到了作者的回答,這些回答對我們了解作品本身是不是有所幫助,這點是需要質疑的。在這個問題中,相對其他的問題作者已經給出了一點信息,比如他(或她)是學生,攝影作為業餘愛好等等。但是我們沒有從這些信息中獲得任何關於作品的信息,他為什麼拍這些場景?出於什麼樣的情緒?有哪些考慮?各位答主看到這個問題心裡一定是遲疑的,作者是不是學生?是不是在釣魚?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只是呈現了表象,而真正有價值的部分卻被隱藏了。


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不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作品承載的意義,帶給觀眾的思考,和對社會甚至是對文明的影響。如果我們將藝術品的實體稱為形式,那麼看不見的那部分就可以被稱為文化或是精神。而我們如何去評價一個看不到全貌的作品?如果強行評價,那麼就只能從技術上評價了。而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技術更重要還是意義更重要?換言之,形式更重要還是文化更重要?


所以藝術是無法脫離人的背景的,因為人是生活和社會等等一切的集合,並且又是藝術的締造者。就像一則新聞不能脫離社會的背景,一部戲劇不能脫離生活的背景。我們時常批判糖水片,雖然有爭議,但是不能否認糖水片的一些基本的藝術性。因為即使是糖水片,也會強調作者的存在。比如這些作者所呈現的那種跋山涉水進入風景的艱辛,或是饑寒交迫等待黎明的過程等等。只不過這種存在感比比較弱而已,但也是絕不可孤立於人而存在的。


當你看到深瀨昌久,到底是被那些烏鴉的圖像撥動了情緒,還是同情作者本人的遭遇?

當你看到亞當斯,到底是被風景所震撼,還是讚歎作者的探索精神?

當你看到馬丁帕爾,到底是被那些小人逗樂,還是享受作者的幽默?


大家讀到這兒可能就絕望了,因為按照我說的,似乎我們無法獲得作品的評價了。

但是依我看,並不是這樣。

我們至少可以儘力寫一些作品背景的和個人背景的描述文字,這就會比只發一堆圖好多了,甚至可以通過私信做一些比較深入的交流。而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去找你身邊的人來評價你的作品,他們了解你,知道你的故事,給出的評價也會更有價值,畢竟,網路不是我們唯一的依靠。


共勉。


拍得真好,我還以為又是什麼大神上來炸魚了。

對於色彩和現場氛圍的把握很到位,有幾張片子的組織讓我想到William Eggleston,包括對於色彩和構圖的處理。例如下面這張片子,簡直就是調轉了180度的紅色房間。

和老先生的水槽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接著拍,堅持做自己,多的我不敢評了。如果有可能,很願意聽你講講照片背後的故事。

最後,這樣的照片放到網上來肯定討不到好,也很正常。

--------------------------------------

這麼熱鬧,我隨便加幾句好了。

藝術這種大話題太複雜,我才疏學淺談不過來,人家題主就是想找人帶著玩玩,談那些虛無縹緲的我覺得也不合適。但是色彩感這麼好,咱們能不能多給人家點鼓勵?有些東西可以靠學,有些東西老天有心賞飯吃,該服的還是得服。


說實話這樣的作品看著挺累的。以當代藝術的名義將「產生意義」的任務交給了照片閱讀者。有一種「藝術家走十步,觀眾走九十步」才能真正完成一幅作品的感覺。
這樣的作品在「進入圈子」的同時,也拒絕了大多數普通觀眾。因為我認為能夠從這樣的照片中解讀出「了不起」、「不一般」的意味的觀看者,幾乎都是對當代藝術有不少了解,已經形成了「觀看思維」與「觀看模式」的人。所以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些照片里有xx大師或者xx流派的風格。這種「看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們的「當代藝術思維」與過往的觀看經歷。並不一定是作品本身多麼明確地向他們指出了「意義」所在。
所以說這樣的作品實際上是有一種「圈子氣」,在加上白框掛出來的同時,就拒絕了大部分普通觀眾。從這點上來說,它適合也只適合一本正經地懸掛於「藝術殿堂」(或者說「樓閣」)中。並不會真正對社會產生多少有意義的改變。
對老百姓來說,它僅僅是一種「存在」而已。

這時候就容易產生一種對立。
當代藝術家們指責普通觀眾藝術修養不夠,因為自己看不懂、理解不到作品中那「了不得」的創造與深意,就去「反智」地輕視它們、嘲弄它們。
普通觀眾覺得這就是你們自己圈子裡的遊戲,我們看到這樣的作品內心不會有絲毫震撼,也得不到多少美的體驗,你們就自己拿著那一大堆理論互相吹捧去吧。

所以在我這樣的普通觀眾眼裡,當代藝術是非常容易魚目混珠的。反正你咋拍都行。畢竟,當代藝術的創造是毫無邊界、不拒絕任何形式、任何內容的。
看多了真的會覺得累。因為諸如此類的作品,正在利用當代社會賦予它們的自由與寬容,不遺餘力地諷刺、影射當代社會的一切。同時這種影射是非常懶惰的。要讓觀看者走出那決定性的一步,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讀。而這一步對普通的觀眾來說,實在費力。

與此作為對比,我更願意欣賞那些不那麼「高深莫測」的作品。要不你實實在在地傳遞一些美,要不你實實在在地傳遞一些實在的意義。
而不是縮在藝術殿堂里,等著「訓練有素」的觀看者來解讀、誇獎。


下面是幾張我眼中的,更有意義的作品。

攝影作品,要麼傳遞一些美,要麼傳遞一些意義好嗎?
是「傳遞」,不是大部分的步子都讓觀眾去走。起碼一半一半吧,好嗎?


似乎有想表達什麼的意圖,但是沒美感。
看了很多評論。。
玄學,滿臉的玄學,外加唯大師論。

攝影作品非要附加一個故事,那是從新聞紀實攝影的傳統。

換言之,作品必須伴隨故事一同傳播,丟失了故事,作品就索然無味,不知所云。

如果一定要給作品解讀出一個故事,那就是打哪指哪,跟指哪打哪有天壤之別。

玩這種「攝影+故事」的題材,正是偽大師們的搖籃。

我說兩個題外話吧。
當年我跟閆大師的弟子(視頻上還出現過)有過幾面之交,他跟我說過,這個閆老師的功力已經非常深了,推手的時候一但力被老師吃住,那你一定要蹦起來,才能把力量化掉,否則會有內傷,會吐血,曾經有個xx師兄沒及時蹦,吐血了,躺了一個星期。
你說他說這話他們自己信么,我告訴你,真信,所以他們一見到這種東西就進入到自我催眠里,你告訴他這人是高手,他們一搭手沒一會就得蹦,還得一臉佩服。

所以。

偽書法圈說,楷書好看么,好看,可是太匠氣了,我就那麼隨手一寫,真性情毫不匠氣,趣味十足,逼格比你苦練十年的書匠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不服?你看古人大家寫的也不這樣拐來拐去的,差不多嘛。
偽太極圈說,格鬥厲害嘛?厲害,可是一身死肉啊,我幾個人組織在哪推推手,稍微一發力對面就直蹦,內力高強嘛,比你在場上像街頭鬥毆一樣高到不知道那裡去了,不服?你看我祖師也講究一個粘黏連隨,差不多嘛。

我管你練楷書的為了寫好一筆重複幾千遍,我管你古人草書大家在寫字這件事上用禿了多少毛筆。
我管你練格鬥的背後訓練場上為了一個直拳揮汗如雨練習幾萬遍,我管你太極宗師在那個歲月里如何苦練才敢在生死局中搏殺。

基本功算個毛,多累多不討好,我們有圈子,互相捧一捧就好了嘛,三人成虎嘛,我說好你說真好他說太好,別人說不好那就是他水-平-低!
看你們誰還敢說不好。

可惜,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林的事,搭搭手就分個高低。藝術圈的事,說一萬年誰也分不出高低,那怎麼辦,錢來當裁判。

前段攝影拍出天價的作品,不就是資本當裁判么。
第一眼,我靠,這玩意拍的什麼鬼?
然後有人告訴你這玩意拍了上億
我靠,這個作品這麼牛逼?那究竟好在哪了我要知道。
然後就發現已經冒出來一堆大師解構主義者,我敢說十之七八都是牽強附會!為什麼要牽強附會?因為要彰顯他們看懂了,所以他們與大師伯牙子期,一樣牛逼,惺惺相惜,抬高別人也抬高自己,雙贏嘛!哦不對,三贏!可以順便替財主洗個地,您不但財大氣粗,而且眼光太好太高!

你聽完他們這麼一說,我靠,原來是這樣啊,那這麼一說還真是天成佳作妙手偶得,牛牛牛!

於是你就信了,這東西好,太好,好到你不喜歡就是你水平差勁。

你怎麼知道那些作品就不是資本玩的一個局?
你怎麼知道那些藝術家們就不是資本家玩的一個棋子?
你怎麼知道那些靠解構大師加上拉藝術史攝影史的、出了書的外國老頭就有真才實學而不是些會故弄玄虛的沽名釣譽之徒?

我找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買個兩個垃圾袋貼到一個油畫布上,取個名,叫《掙扎》,扔到拍賣行,花一個億拍下來,給那傢伙二十萬,剩下九千九百八十萬我還流回自己庫里,成交價必須要一個億!找人對敲也得敲到一個億!九千萬都不行!就要這勢在必得的勁兒,別人肯定好奇這麼個東西怎麼就值一億?別急,我再花五千萬買通一幫這樣的大師解構主義者在旁邊搖旗吶喊出書立傳,告訴全世界這是一個偉大的作品,曲高和寡全球只有幾人能懂!你看這兩個垃圾袋,看似雜亂無章,其實一黃一藍巧妙的形成了互補色!這用色功力深!可以說是攝影界的莫奈!鏡頭後的梵高!作者年輕時曾經在xx學院油畫系從事創作,並立志從事環保事業,面對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傷害,產生了深刻的反思!xx在中年時期,嘗試用生活中最卑微的甚至是讓人不快的物品進行創作,卻達到喚起觀眾靈魂共鳴的深度,兩個垃圾袋互相纏繞,如同吶喊更似共生!整個作品的極富張力......反正這tm都是錢堆出來的,必須好。等委託xx大師寫的那本《後現代主義與當代攝影元素》出版了,裡面整整一章都在解讀這個作品,憑藉xx大師的影響力,這作品保不齊就變成美院學生們研究的對象,等有這麼多帶專業光環的人被洗腦,他們一塊說起好來,這作品就能值四億,那時候我就出手賺他一筆。

這個世界的騙子太多了,靠謊言羅織加上歲月固封,謊言慢慢竟然變成了真理。

我就希望這世界上大師解構主義者的發聲越少越好,藝術的意義在於人們如何看待(感知)它,靠吹捧解構強行洗腦才能讓人覺得好的作品和流派就如同逢打必輸的神功,趁早被時間掃走才是正路。


修改一下,提問者出來了

釣魚的事不提了,答主的經歷是很多藝術實踐者共同的苦惱可能也包括我

感謝答主,或許你的今天就是我和其他藝術愛好者的明天,不過喜歡就好,一路有我有你,不孤單@領江

看到底下有很多朋友說自己手機裡面有很多這樣的照片,準備改天拿來炸魚(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

這種話聽了無數次了,前一陣子那個紀實大賽獲獎者出來的時候,也是有一堆人在下面喊,勞資錯過了多少個20萬巴拉巴拉,什麼截圖tm也能參加攝影比賽了太魔幻了,勞資手機截圖算起來有好幾百萬。

看著真的不是滋味。不懂其實真的沒什麼,但這樣調笑別人的作品真的好玩嗎?可能大家覺得這樣的照片就是隨手一拍,沒有難度沒有價值。但且不說一個作品的好壞是否應該由這些作品之外的難易程度來決定,這些看上去毫無難度的作品真的就那麼好拍嗎?真的不是的.....(待更,如果有人想看的話,我可以講一下我的一點經驗,不是大神,只是分享作品以及得到反饋)

此外搞藝術並不能裝逼,做藝術很寂寞也很窮,不像拍人像還能把妹23333,搞這個的真的都是自己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從轉了創作方向,不發妹紙不發風景不發掃街了,朋友圈以前動不動上百贊,現在也就我女票可能會給我點個贊(是不是我被屏蔽了???)所以大家也不要激動,淡定,你看題主不就沒人帶他玩嗎,題主現在是寂寞的,以後還會是寂寞的,但自己喜歡就好。


再給大家看一下一個朋友一年前發的帖子

昨晚和我的聊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02/14/33406997_564452709.shtml

其作者介紹,有興趣可以看看,對作品感興趣可以順藤摸瓜

如果不懂不妨多了解一下,不要對自己不懂的東西妄加評論,以免被打臉


下面是轉文,有點長,但有營養,自己考慮要不要看要不要相信

很可以理解大量普通民眾對於當代藝術難以欣賞。但是你可能會認為,攝影師本身是富有創造性的,能夠欣賞這些藝術以及那些他人以各種形式表現出的創造力。然而我發現,當面對現代藝術這個問題的時候,絕大多數攝影師(但不是所有)都會對其不屑一顧。


和普通人相比,攝影師們面對當代藝術品時態度不僅沒有更加開放,事實上還要更輕視一些。


作為攝影師,當我聽到同行們因為名作沒有達到他們對於「好藝術」的標準而表示鄙夷的時候,我無言以對。有時我想對那些社交媒體上的帖子說,「這只是因為你不理解,不意味著那是糟糕的藝術!」


當代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形式,對於攝影師來說還是重要的靈感與創意來源。多多花時間了解當下的藝術實踐,一方面能幫助藝術家成長,另一方面能幫他們在市場上打開局面,甚至自己也躋身作品為人所收藏的藝術家行列。


即便不考慮這些實際的優點,用我一位朋友最近的說法,「這也是一種有價值的交流」。

兩件古董(Two Fossils), 2017 John Raymond Mireles

什麼是現代藝術,什麼不是?


在我們深入攝影師們為什麼避開「現代的」藝術前,首先我們要理解我們談論的到底是什麼?儘管大多數人認為所有非傳統或者前衛藝術,以及過去一個世紀的「現代藝術」歸於現代藝術,但這個標籤實際上只屬於20世紀上半世紀以來的作品的特定部分和風格。從那時候起,我們看到多樣的藝術風格,從抽象表現主義到極簡主義和波普藝術,各自引領一個短暫時期。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因為有無數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所以不存在一個標籤可以概括過去三十年到如今的作品。後現代主義常被用到描述近期的作品,但是這個名稱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定位,而不是一個特定的視覺風格。


今天,藝術圈談到「藝術」的時候大多所指現代藝術,其中囊括了抽象繪畫、攝影、表演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等領域。而風景畫、西方題材青銅雕塑、打撲克的小狗等等風格更為傳統的作品,儘管它們也由當代人所創作,但通常不被認為是現代藝術。


因為這篇文章的目的需要,我要用「當代藝術」這個術語取代「現代藝術」,來指代這兒討論的非傳統藝術形式。

Supply Demand, 1972 by Carl Cheng

當看到如上的作品,我們免不了聽到「那不是藝術。」「要反映的是什麼?」「技巧在哪裡?」「讓人乏味」之類的抱怨,更多的則是「我也能做到那樣」。當你看下面的照片——Andreas Gursky的《萊茵河II》,如果你得知這幅作品在2011年被賣出430萬美元的高價,成為有史以來賣出最貴的攝影作品,上面所有這些評價一定會湧入你的腦海。

《萊茵河II》(Rheine II ),Andreas Gursky 攝

藝術簡史


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想知道為什麼這幅作品能賣出如此天價,首先重要的是了解一些歷史。回到將近200年前,在攝影作為媒介存在之前,繪畫是作為視覺傳達的最基本方式。如果你想用視覺分享故事,你就得把它畫出來。當攝影出現以後,繪畫開始出現危機,因為攝影能更方便,更準確地在二維平面上呈現三維世界。

同時,攝影試著自己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攝影用於肖像和風景很不錯,但是它能不能登堂入室成為真正的藝術呢?看到繪畫在藝術領域的統治地位,攝影師試著讓照片看起來更像繪畫。通過這些努力,畫意攝影的風格隨之誕生。柔和、夢幻,迴避細節成為流行於19世紀末期的風格。

於是攝影師擠壓了畫家的空間,畫家開始質疑繪畫作為媒介的關聯,以至於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有句著名的宣言「攝影已經殺死了繪畫。」藝術家們所知的藝術遭到了質疑與壓力。


對於這個事關生死的問題的回答,導致了現代主義的誕生——在常聽到的「形式遵循功能」的語境之下這也許是一個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藝術運動。如果按照這個觀點來看待攝影,就會發現攝影能比任何其他創作形式都更加有效和更加高效地在二維表面上來重現這個可見的世界。


從現代主義者的觀點出發,如果我們同意形式必須服務於功能,那麼就應該認同攝影作為一種創作形式,其影像就必須最大程度使用相機的技術特性,並如實還原被記錄場景中所包含的信息。


你可能不會將具有代表性的風光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與現代主義攝影師的典型代表聯繫在一起。亞當斯最著名的就是其從前到後清晰一致的攝影作品,他發明的區域曝光法至今仍為人們廣泛使用。在這種方法的幫助下,他能儘可能利用底片上的點滴信息,精確組織成影像,創造出攝影史上就技術角度而言最完美的一系列作品。時至今日,幾乎所有攝影師依舊受到亞當斯等現代主義者所樹立的範本影響,這其中不乏理查德·阿佛頓、薩巴斯蒂奧·薩爾加多等名家。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師,那麼無疑中這也包括你在內。不管你是否已經意識到,你都是一名現代主義者。

懷俄明州大提頓國家公園,1942,安塞爾·亞當斯 攝

再回到繪畫的世界中,「形式遵循功能」的概念讓畫家們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說繪畫的功能不再是對於視覺世界的真實再現——現在這成為了攝影的工作——那麼它可以自由地追尋其他,非真實再現時空和形式。


舉例來說,取代單一的空間視點,多重視點(甚或沒有)被結合入一幅繪畫中。想想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中不佔據確定的空間,或者杜尚的《下樓的裸女》描繪多個時間點上的抽象形象。

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1907

杜尚的《下樓的裸女》,1912

所以兩種媒介相似地都擁抱著現代主義,但是導致了相反的結果:攝影熱忱地追求現實主義,而繪畫放棄了現實主義,支持抽象的概念。當我們理解了目的的分歧,那麼就很容易看到沉浸在精緻地重建現實的現代主義傳統中的攝影師們,對於接受強烈忽視現實的作品是如此困難。很遺憾,對於攝影師來說,這種情結進一步得到加強。

當現代主義依舊統治著專業和攝影愛好者的攝影領域,將攝影作為媒介的藝術家大多數放棄了現代主義。取代獨特構圖和魔幻光線的,藝術攝影師在他們的構圖中常常接受一個統一的客觀的視角。在普通光線下直接拍攝平庸的主題,成為藝術攝影下的一個共同主題。藝術世界認為「藝術」的事物,攝影師們常常認為是乏味的。

貝歇夫婦 攝

這種直截了當的拍攝方式自然從技術角度上來說不算好看,在人像攝影領域這種風格通常被叫做「冷臉」。讓我們對比一下這兩幅作品,前者來自埃里克·索斯,更受藝術圈的青睞;而後者來自馬克·塞利格,則更容易為攝影師所接受,風格也更加突出。儘管塞利格的作品從商業角度來說更加流行,但是在當代藝術圈卻沒有立足之地。

選自攝影集「From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2002 ,埃里克·索斯(Alec Soth)攝

下面這張馬克·塞利格拍攝的照片,技巧、精美的燈光、表情和身材優美的主體,所有重要元素對於職業攝影師都是很重要的,對於當代藝術審美卻是不樂見的。

馬克·塞利格(Mark Seliger) 攝

由於重要的並不是藝術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後的概念,所以藝術家們甚至沒有拍照片的必要。舉例來說,這張理查德·普林斯的照片來自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萬寶路廣告。脫離原本的語境之後,這張照片現在成為了「對於美國代表性形象的解構。普林斯的照片是一幅關於一個傳奇(牛仔)廣告副本的翻拍照片。」這幅剽竊而來的作品在拍賣會上獲得340萬美元這個事實,對於攝影師來說只會讓他們為整個當代藝術圈中的攝影創作作嘔。

無題,1989 ,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攝

從本質上來說,當代藝術世界就等於在向攝影師們宣告:「所有你們關注的事情:包括拍攝技術、創意構圖,甚至是內容的原創性,都沒有任何意義。」屌!


在普通人看來,觀點和情感似乎是攝影作品中最重要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對於當代藝術世界的統治者們(策展人,畫廊總監和評論家)來說最重要的是,這組作品及其創作理念是如何與當下或歷史中的文化、哲學或其它形式的藝術創作相互關聯的。當然,如果這個作品質量上乘(或者是某個名人創作),那就最好不過。


攝影和當代藝術


攝影和當代藝術的關係仍然變得棘手,因為在等式的另一方——繪畫和立體藝術所代表的一方——擺脫工藝的趨向更加明顯。在脫離現實主義的同時,藝術更加註重探索觀念和哲學,而更少關注藝術的審美價值。後現代藝術尤其側重對歷史視角的剖析和對傳統敘事的譴責。基本上,你不知道你在看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判斷,除非你閱讀牆上貼的密密麻麻的藝術家的闡釋。


當觀眾期待在諸如對擬像、解構和符號學的概念理解基礎上,來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甚至連資深的藝術界人士都表示「無法理解」也並不奇怪。如同一位退休的攝影教育人士抱怨的,「我總是有如此感覺,我正嘗試理解故事,試著去努力追趕。」

John Raymond Mireles 攝

一個人必須讀額外的資料來理解一件作品的觀念,觸犯了視現代主義為圭臬的攝影師的理念,尤其是一幅圖像應該在其內部或者由其本身完成傳達的規誡。一幅遵循現代主義創作手法的成功攝影作品,使用其視覺元素來構建敘事,觀眾無需任何外部信息就能讀懂。當你看到我上圖所拍攝的身穿性感內衣的女性形象,直覺告訴你將要講述的其中的故事。相反你再看下面Tracy Emin的裝置作品,很可能會問到「這是什麼玩意兒?」然而這個模稜兩可的「我的床」作品,入選了英國當代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被一個年輕英國藝術家聯盟的成員認為是突破性的作品。最終它拍賣出了250萬美元。

l

《我的床》,1998,Tracy Emin


最後的思考


這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會刺耳,攝影的專業和研究陷入了進化的死胡同。雖然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仍然會有大量偉大甚至是經典的圖像作品被創建出來,但只要攝影依舊受到現代主義的制約,那就不可能被當代藝術領域的世界接受。後一種作品的體量將會持續發展和壯大,賣出更高的價格,而攝影——攝影師們的實踐——將會永遠被落在後面。

多年前我碰巧遇到風光攝影師Jeff Mitchum,我們同時在拍攝海上日出。他用苦澀的語氣抱怨到,儘管他的攝影作品被拉斯維加斯幾家高檔酒店的畫廊賣到全世界客戶那裡,但是當地博物館的策展人從來沒有回過他的電話,更不要說展出他的作品。很顯然,他沒有理解到當代藝術和攝影之間的區別——以及他站在哪一方。


對於那些熱衷於跨入當代藝術的讀者來說,重要的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想要弄懂今天看上去艱澀的當代藝術確實需要對藝術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有我更全面的掌握手頭的技術和藝術,我就能越清晰地判斷自己的職業方向。


或許下次你處於白色牆壁環繞的畫廊空間里(或者看著明星碧昂絲的懷孕照片),你會面對到一些奇怪事物混雜的不那麼精緻的內容,表面上看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可言,但也許你應該更加深入的了解藝術家們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才決定創作這樣的作品。誰知道呢?沒準你甚至會喜歡上它

鏈接:話題|為什麼攝影人無法理解當代藝術?


拍的好不等於藝術價值高,藝術價值高不等於拍的好。拍的如何取決於你的攝影技術,藝術價值取決於作品背後的用意和思考過程(上面各位答案提到的語境)


說句不是很好聽的話 我覺得任何藝術形式都應該是人文主義的 一張照片特別是跟別人分享的照片更應該有一個抓人眼睛的內容 引人深思的內涵 浮想聯翩的故事 反覆推敲的細節 所以我並不認同什麼抽象主義等等的
覺得除了第三張與倒數第二張比較喜歡以外 其他的真的不太能找得到閃光點


片子不做評價,因為沒啥可評的。
不管好片爛片,我都覺得評片是個沒意義的行為。

『另外知乎有沒有大大能夠建議我該去找哪個群提高?』
攝影要想提高不是靠混群/圈子。

再多看看影集,比如寇德卡、薩爾加多、Alex Webb、呂楠、何藩等人的冊子。 影集都不便宜,但是不要拿「我還是個學生,買不起」為由。咬咬牙,一學期買一兩本總是買得起的。

===================================================================

一個上午過去,風向完全變了。

希望作者能夠給出更多的拍攝背景。以目前給出的信息完全沒辦法做出更多的解讀。

Jeff Wall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在甩出一張照片的同時,還能拿出更多的文獻來支撐他的作品。而題主目前只是拿出了一組(?)圖,沒有對自己的作品作出更多的解釋說明,那就只能從純粹的美觀/技術角度來分析。基於這個角度,那題主的片子真的一般。如我上文所述,要想提高還需要多看一些我說的那些畫冊。這些人的作品不用太多的文字闡述,僅通過照片就能完成作者與觀眾的交流。

若這些圖有更深的含義,請題主給出更多的信息。以目前的信息量,高贊的那幾個答案都是過度解讀。


你們都在說些什麼!!???
還看的冒冷汗和恐怖…??
真有那麼厲害只有我一個人看不出來??
真的不是題主自問自答?
輿論跟風那麼容易引導的嘛
大知乎藝術家不少嘛
果然裝逼即是藝術


—— 你拍成這樣的到底如何?

—— 相當湊合,不過也就是湊合。

—— 該怎麼繼續進步?

—— 找准自己喜歡的拍攝風格,從風格去選擇你能拍什麼,去拍就好。

~~~~~~~~~~~~~~~~~~~~~~~~~~~~~~~~~~~~~~~~~~~~~~~~~~~~~~~~~~~~~

至於你的照片只限於朋友圈,還有攝影社團不怎麼帶你玩,這是交際問題,朋友圈和社團對照片本身要求能有多高呢?

如果你是說拍的照片拿去哪裡交流,個人覺得這種風格去LOFTER之類的論壇還是能呆住的,非要加個群,那就加你的相機群。總有些攝影群是拿相機命名的,這類新手居多,而且在設備問題上確實能得到挺多幫助的。


最後,不要隨意加邊框……


我替你說吧……

今天又去數了一遍這家店的燈,是274個

8點了。我要吃個梨,我該吃個水果

今天去了哪?做了什麼?笨拙卻不停止尋找,我是那個樣子么?不確定…

果皮拍打水盆讓我喘不上氣。是拍擊心房的聲?我想我背面也是空空的,只連著根管子……

喧囂是別人的,這諾大的城市……

做俯卧撐時我又看到這城市。租來的房子,地毯上的喧囂也不屬於我……

也許我般配的就該簡單凄涼,雖然我不想……

拜託!如果有人會送來花。
請不要擺的太整齊。我想那樣會熱鬧些……再見


很抱歉,完全看不出哪裡好也不曉得該如何給你「進步」的建議。

就我看來,影調和色彩沒任何看頭,構圖也很一般,也就是剛入門時純教科書一樣的中規中矩,除了曝光控制比較正確外,無可取之處。最重要的是,我反反覆復看了好幾遍你的作品和很多回答,我還是完全看不懂你到底想通過圖片表達什麼主題,一定要說的話,就是你肯定在模仿某些作品,但是這個模仿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很抱歉,我可能不懂您和一部分高贊人士的藝術鑒賞能力,就像我也無法理解已經逝世的任航的作品到底哪裡出色一樣。

畢竟這年頭,將故弄玄虛當藝術的人實在太多。


坐地鐵的時候看到了這問題。

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關注問題,以便回去查看問題日誌

(第一感覺就是,這他喵不會又是大神出來釣魚的吧)


拍的真棒。

且不說在構圖元素上的神來之筆,

比如,P1左側的電視畫面,P2上紅藍的抹布


在我個人的理解,已經脫離了『記錄』層面,更加著重出了『表達』。

獨立的圖像語言卻表達出了豐富的『故事碎片』。


p.s,你的這個水平,已經完全吊打大部分的攝影社團或群。


p.p.s.一點建議,要是給每張圖起一個名字,效果會不會更好?

以下名稱出於我對作者畫面的理解,偏頗之處敬請諒解


《監視者》

《值日》

《偽造的6500萬年的漫步》

《堵塞之前》

《從某小區28層望去的20:00》

《塵埃》

《來了》

《三姑六姨討論後的一個小時》

相關Live

* 攝影中的數學和物理原理

* 突破攝影瓶頸期,尋找靈感

* 利用地圖,開啟攝影世界新大門

* 如何拍好「情緒」類環境人像?


攝影相關回答:

攝影相關理論評論

* 中國攝影目前有哪些被用濫或即將被用濫的大俗套? - 知乎

* 繪畫和攝影的區別在哪裡? - 知乎

* 普通人和頂級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差距到底有多大? - 知乎

* 人像攝影師真的比風光攝影師更懂攝影, 人像攝影比風光更難?

相關技巧

* 有什麼可以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攝影技能? - 知乎

* 如何尋找拍攝風景的地方? - 知乎

* 如何去除照片的灰? - 知乎

* 有哪些很漂亮的城市夜景圖呢? - 知乎

* 拍照時臉背光怎麼辦?如何拍攝美麗的逆光人像照? - 知乎

* 如何給身材或長相一般的女生拍寫真? - 知乎

* 拍人像寫真,怎樣讓畫面更乾淨,人物更鮮活? - 知乎

* 攝影愛好者如何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並學習進階的攝影技術和理念? - 知乎

* 如何才能把18-55毫米拍出來的照片 Ps 出高級攝影師拍出來的感覺?

* 如何PS可以將這張照片修的清透? - 知乎

拍攝及其他:

* Instagram 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攝影師?

* 你用手機拍過哪些滿意的照片? - 知乎

* 你有哪些珍藏的壓箱底的「很有感覺」的圖片? - 知乎


-------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賬號:決明子 Jueming_zi
這裡有關於攝影,繪畫,藝術,以及我想說給你們聽的故事

http://weixin.qq.com/r/iUgiOm3EeDAHrSlZ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華為徠卡雙鏡頭拍出來的"德味"體現在哪裡?
為什麼相機一開始照人那麼好看,後來越照越丑?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 攝影技術 | 手機攝影 | 釣魚諷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