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最有效?

習慣是養成的,邁出你人生重要的一步。


基礎性課程學得好的人讀書最有效,所謂基礎性課程指——數學、英語、漢語、工程製圖、力學、哲學、計算機。。。。。。(當然,如果你不看工科書,可以剔除掉工程製圖與力學;如果你不研究國學,可以剔除掉古漢語。。。依次類推)

知乎網上活躍的專家、知道分子多為名校出身,奧妙就是人家基礎性課程學得相對好太多、閱讀效率高、自己專業學得好、對別的領域也學得快。

舉一個例子,一個重點大學數學系本科優秀畢業生,只要他中文或者英語不是同時很差,他可以直接閱讀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碩士階段的教材而且閱讀過程比較順暢。

基礎性課程(對於外專業的人來說)的本質往往是「語言」——英語是語言、數學也是(廣義的)語言、工程製圖也是(廣義的)語言,語言不行就制約了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知乎上有人號召本科不要念生物專業,原因之一就是該專業不是一門「語言」。在智商相同的前提下,一個數學系本科生轉行從頭開始學計算機、金融學顯然比一個生物系本科生容易太多。
—————————————————————
如果年紀不太大(不超過四十歲),可以考慮強化若干門或者某一門基礎性課程。「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就是我對本問題的正面回答。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基礎課底子確實太不好,他選擇忽略基礎課而專註與自己職場直接相關的書,也許不失為一個更好的策略。

—————————————————————

既然有這麼多人點贊,我就宣傳一個觀點——生源很好的大學其實可以用「強化版基礎教育」代替「通識教育」,具體做法是強制性讓全校所有的學生在大學本科的前半段時間在數學、英語、哲學三個領域同時達到本科輔修級水平(如果生源逆天的好,還可以加上計算機),然後每人發三十本通識教育教材自學就完了。

通識教育完全可以上知乎、求書單、買書看書來完成,一輩子隨時都可以進行。但是學數學在參加工作後就沒大塊時間學了,零碎時間你根本看不進什麼數學分析、高等代數。。。

我也建議大家在自己的學生生涯(本科)以追求深度為主(基礎課的深度或專業課的深度均可)、廣度為輔(切忌那種本科學計算機卻以自己國際政治知識多為榮)。

——————————————————————-——

居然這麼多人點贊,為了不誤導大家,我要說——如果你找到了一項你不討厭的、高難度的、確定可以在市場經濟中賺不少錢的技能,你在腦力不夠用的時候可以適當忽略基礎課,多花時間在這項技能上。我建議大家在本科生涯追求深度,是指基礎課深度或者專業課深度。我沒有鼓吹所有人盲目追求基礎課深度,請諸位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安排。

但是,讀本科就放棄追求深度而追求知識的廣度是我堅決反對的,追求廣度明明是畢業後坐地鐵刷知乎、刷維基百科,外加出差看幾本各專業入門級教科書就可以搞定,為何要浪費大學的時光來做。


就像健身房越來越多,並不是因為上健身房的人變多了,它們賺的永遠是繳了卡費而不去運動的人。學英語的課程一個比一個火,你看到國民的英語能力突飛猛進了?它們賺的,永遠是買完教材,回家連十分鐘單詞也捨不得背的那一撮人。

很多人買書、曬書、看書評,很懂知識賣的是一種稀缺性,但又習慣用最省力的方式去補足這種稀缺感。舊的還沒消化完,新的又來了,所以只有不斷買買買,心裡才踏實的起來。

其實買書的人當中,真正喜歡「書」的只佔其中一小撮。

如果書那麼不可替代,那大部分的作家,不應該每天用六位數的密碼,保護著三位數的存款。這麼喜歡書,你結婚時候別人送書給你當禮物,你不白眼死才怪。

功利社會對書有情懷的人愈來愈少,更多的人在乎的是「等價關係」。比如說上進心與存在感,比如書是成就品味最低成本的方式。

你看原研哉,彷彿自己懂設計,看村上春樹就覺得像文青,看馬雲自然也就覺得離創業成功不遠了。

但努力成本無論再怎麼低廉也必須有所回報。這兩年讀書風氣逐漸回溫的那一群人為的又是什麼?

O2O時代,知識的消費渠道愈來愈多,各種線上的課程和分享。高效學習的背後,人人都更迫切希望知識可以幫自己快速變現,大家不會為了捧腹大笑的內容付費,但每個人都很樂意把錢花在專業化、細分化、精準化的知識提供。

誰都不能保證大家都喜歡終身學習,但很肯定大家都願意終身賺錢!

如果一項消費,能讓顧客相信走進來跟走出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那收費就高得多。除了美容醫院,讓你覺得能學到東西的地方,也有這種功能。

只是在本質上,我太不相信學習是快樂的。因為所有脫離舒適圈的過程,都伴隨著很大的辛苦。我認為真正的快樂,是學習後產生的改變。

看完書都不等於擁有知識。我們終歸要回到一個問題點:要怎麼樣才能體現看書的價值?

我看許多人做一年看100本書的計劃,心裡總想:然後呢?

知識海量時代,我們實在不用太計較數量問題。

我有個建築師朋友,開了五六家公司,生意做的響噹噹,幾年也就看上三五本書好好研究。我很理解他的閱讀模式:不在意「輸入」的數量,卻極端在意「輸出」的質量,他看完書後總是反覆幾個動作:

  • 寫下專業筆記
  • 把書里的觀點做為對同事演講的素材
  • 不斷演練書里提供的動作成為習慣
  • 通過日常工作來驗證學習成果

這些動作很辛苦,但一點也不八股。它們體現了知識變現最具體的三個過程:

1.不斷的反覆 2.精細的反覆加工 3.通過應用形成長期記憶

他讓我理解真正的學霸不是讀了很多書,而是能夠用知識高效率的調動工作與生活。

當我們走進書店刷完卡,帶走的永遠只是書的紙張與封皮。而如果不能有效輸出,那知識幾乎等於垃圾。

只有仔細計較知識的產出,最終我們才能將知識消費轉變為硬本領,提升知識變現的槓桿率。


長文多圖。

喵的收件箱里躺著小夥伴們關於讀書的各種問題——該讀哪些書?該怎樣讀書?要不要做筆記?怎樣做筆記?

私信太多,幾句話也說不清楚,於是喵決定寫一個關於讀書的專題。

這個閱讀專題總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本篇,給大家介紹的是教科書式的閱讀方法——暢銷70餘年的經典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第二篇是我自己如何實現高效地讀書;第三篇是小貓自己用的讀書筆記方法。全部更完以後會附上另外兩篇的鏈接,整理後會發在專欄「那些關於學習的小事~」。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中文版大約有27萬字,我用了2天時間進行了精讀,並做了詳盡的讀書筆記。這份讀書筆記囊括了書中大部分重點內容,主要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讀完這篇文章,你能對這此書有較為系統的認識。

但是還是要強調一下,知識唯有自己加工才能成為自己的,別人精鍊後再輸出的東西只能給你提供一個參考,並不是讀完了就真的成了你的。唯有自己思考並批判性接受才能將知識內化吸收,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好了,讓我們開始吧~

先上一張總體架構~素不素很壯觀?

人的身體狀態在30歲左右會達到巔峰,然後隨著衰老每況愈下。但我們的頭腦可以繼續成長與發展下去。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因此,我們要通過多讀書、讀好書來保持頭腦的靈活。

如果把書分成兩類的話,那麼一類是用來娛樂消遣或接受資訊的——不需要進行分析閱讀,掃一眼就夠了(對此我保留意見,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葉倩倩: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內容是碎片化閱讀也是可以建立知識體系的);另一類是可以讓我們學習的書——學習如何閱讀,如何生活。這些書值得我們做一次分析閱讀;其中比我們層次高許多的需要反覆閱讀

用一句最近很火的說法來概括「閱讀」的總原則——走出「舒適區」讀比自己層次更高的書。

全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介紹了「閱讀的層次」,閱讀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第二篇介紹了「分析閱讀」的具體方法,第三篇提供了針對不同種類圖書的閱讀技巧,第四篇則是閱讀的最高層次——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擺脫「文盲」的狀態,知道「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檢視閱讀,就是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分析閱讀不但要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還要知道書的主旨、篇章結構、作者思想,並學會對書中觀點批判性接受;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可以找出與一個問題相關的許多本書的關聯,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上個月,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一個人讀2000本書具體是什麼概念」。前排高票回答的論調大致有兩種——「真正讀了很多書的人是不會炫耀數量的」,「讀書不在於數量多少,而在於你真正記住了多少」。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閱讀的目的大抵有三種,一是為了獲得資訊,二是為了求得理解,三是為了消遣娛樂。上面那道題爭議最大之處在於「究竟什麼才算是書」。有的人說,「雜誌、報刊不算書」;有的人說,「電子書也不算書」;還有的人說,「除了《基督山伯爵》這樣的大部頭名著,都不算書」——所以,這些「書」都不能加入「2000本」的範圍內。

在解決這些爭議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究竟怎樣「讀」才算「讀過了一本書」?一本書只有全部記下來才算讀過嗎?只讀一部分不算讀過這本書嗎?書必須要一本一本讀嗎?只有讀完一本書才能開始讀下一本嗎?不能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嗎?

我們再回看上面閱讀的四個層次——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讀一本書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第四階段主題閱讀,並不需要讀一個主題下全部的書的所有內容,而只需要閱讀和主題有關的章節就可以了。

你看,無論是作為基礎的「檢視閱讀」,還是作為最高層次的「主題閱讀」,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讀大量的書,後者還可以同一時期讀好幾本。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批判那些高票回答,而是想說明,我們對於「閱讀」這件事應當保持平常心——書讀的少、讀的慢的人,未必就比讀的多、讀的快的人「效果更好」——你怎麼知道後者不是在進行「主題閱讀」呢?

無論讀什麼樣的書、怎樣讀書,自己覺得有收穫,學習到知識就可以了,不應當自認為自己讀的書、讀書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更不應該以此貶低他人。

這裡重點說一下檢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粗略地讀。這個技能是我們在學校習得的,並且運用了許多年——可以說,檢視閱讀的能力直接影響了英文「閱讀理解」題型的分數。檢視閱讀被廣泛用在預習中,當我們打開教科書,為第二天即將開始的新課程做準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檢視閱讀。我們並不需要充分理解課程的重點是什麼,甚至可以對關鍵性的原理心存疑惑,這都沒有關係;我們只要知道「大致講了些什麼」、「是什麼讓我困惑」,然後在聽課的時候留意,當講師講到「讓我困惑的地方」時打足精神,理解、記住它就可以了。

檢視閱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先從書的序言開始看起,閱讀目錄、標題、副標題,看看作者簡介,查看書中的索引,然後翻看幾個和你想要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篇章。第二階段叫做「通讀」,就是把書從頭到尾快速瀏覽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你要注意的是留下「印象」,而不是糾結於「懂」或者「不懂」。

檢視閱讀是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基礎。特別是在主題閱讀中,我們需要從一大堆書中找出哪些是與我們想要探究的問題有關的,哪些是無關的,這就需要檢視閱讀發揮作用了。

這裡要提出一個適用於閱讀所有書的原則,也是本書最為重要的內容。打卡一本書之前,先要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 這本書的細節部分都說了些什麼?是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主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尋求這四個問題答案的過程。四個問題都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這本書就算讀通了、讀透了。

要想真正使書中的內容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只用眼睛「看」是遠遠不夠的。閱讀的過程中,要善於使用各種標記、符號,還要學會做筆記。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供了7種方便的在書上做標記的方法:畫底線,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在空白處編號,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將關鍵字或者句子圈出來,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還有三種做筆記的方法:結構筆記、概念筆記與辨證筆記

結構筆記是最常用的筆記方法,就是按照書的架構記錄筆記,有三個原則

1.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2.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

3.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主題的理解?

圍繞這三個原則記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追尋解答上面四個問題的過程。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前面說到,閱讀的目的有三種:獲得資訊,求得理解,消遣娛樂。分析閱讀就是為了「求得理解」而進行的。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我們需要經歷三個階段——梳理、詮釋、評價。只有完成了前面的階段,才能繼續進行後面的內容。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分析閱讀的內容,這也是此書給我帶來收穫最大的部分。在我們漫長的學生生涯中,大部分人都學會了前兩種層次閱讀,但是有的人終其一生就停留在閱讀的第二階段了。

我們想要求得知識與思想上的進步,必須採用更高層次的閱讀方法、讀更高層次的書。一開始根據這樣一種陌生思路讀書會很彆扭,但是當你嘗試一兩次之後,就會感慨於它給你帶來的巨大收穫。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是「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

首先,你要依據書的種類與主題進行分類。這本書是什麼類型的?是實用型的、想像文學還是歷史讀物?是科學與數學領域的,還是哲學,或是經濟學?

然後,你要用最簡短的文字來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最好是一句話,如果必須要幾句話才能說清楚的話,字數也不應當太多。

第三,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第四,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階段分類、梗概、列大綱的過程,都依賴閱讀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來實現。這個階段主要是為了解決四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總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是「詮釋一本書」。這個過程也被稱為「詮釋閱讀」。

我們要找出書中的關鍵詞,把重要的詞句圈出來,通過它們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通過記筆記的方式重新搭建書的架構(結構筆記),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經過筆記梳理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已經成為了我們的頭腦的一部分。

這個過程主要解決的是四個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這本書的細節部分都說了些什麼?是怎麼說的?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是「評論一本書」。讀完一本書,你對這本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這才算真正「讀過了」。但是請記住不要急於進行評價,不要在讀完後匆匆下結論。

第三階段是圍繞四個問題中的後兩個:「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來展開的。

對於好書,我們只需要進行一次分析閱讀。經過分析閱讀後,這本書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書中的知識,作者的思想——無論同意或者不同意,已經成為了我們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共同澆築了「心智」的大廈。

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是「分析閱讀」的具體方法。在這一部分,作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修正了「分析閱讀15條規則」中的某幾個。例如,對於實用型的書,第4條規則「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調整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麼」,第8條規則「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調整為「了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

針對不同類別的書籍,作者給出了詳盡的分析閱讀方法。這裡我不再具體展開,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的讀書筆記寫的比較清楚了,大家可以自行查看圖片。

閱讀的最高層次是主題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按照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書」閱讀。這個層次對主動性的要求更強,還要具有很強的判斷能力。在這個階段,你不能讀完一本書再去讀第二本,而是你心裡帶著想要解決的問題,去讀不同書中不同的章節。分析閱讀是針對具體某一本書進行的,主題閱讀則是同時閱讀好幾本書。

主題閱讀分為兩個階段。

在準備階段,你需要確定自己要讀的書。定下來你想讀哪個主題以後,先列一張書單。然後瀏覽這份書單上的書,看看哪些是確定要看的,哪些是與主題關聯不大的。只留下確定要看的書。

接下來就是主題閱讀的第二階段了,在這個階段,你需要閱讀所有第一階段留下的書。

讀「所有留下的書」並不是把每本書一字不漏地看下來,始終記住,在主題閱讀中,你正在讀哪一本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探究的問題。為了知道這些書中的哪些內容與你關心的問題有關,你需要對每一本書進行檢視閱讀,找到關聯的章節。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為此,你需要把所有作者關於該問題的描述換成你自己的話說一遍。

這些相關的書籍中,不同作者的觀點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為此,你需要建立起一個中立的主旨,並且把不同書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列出來。

這些問題都是與你最初想要研究的問題有關的,你需要找出不同作者意見之間的聯繫。有一些作者的觀點是類似的,有些作者的觀點是互補的,可以把它們進行分類。

然後針對這些問題與觀點進行分析討論。

好啦~以上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如果你看到這裡已經差不多忘記了這本書在講什麼,沒關係,喵準備了一張精簡版的思維導圖:

下一次,喵會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挑選讀物和閱讀的技巧。

看到這裡,喵已經寫了4.5k字,點個贊再走吧~


首先聲明。這個答案,屬於實用型的讀書方式。我自己是一個俗人。所以,讀書不為了「陶冶情操」「氣質」而讀書,也不是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所以,抱有以上目的的人就不必往下看了。

這個答案適合的人群是讀書為了在生活中應用,或者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原理,來謀求更好的生活,比如在選擇行業,職業,買房,炒股等等的時候,心裡能有個底,不會盲目去做。生活中也不容易受騙,少繳智商稅。次要的目的是為了放鬆,作為消閑。

一、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 讀書這個詞,感覺現在有點被神聖化了。一提起讀書,好像就變成了一個高雅的行為,好像就感覺自己一下子成了一個熱愛學習的人。然而並不如此,甚至有部分人動不動就炫耀自己在跟短的時間內讀了多少多少本書,這種人牛嚼牡丹,跟那些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號稱游過多少國的人毫無區別,捨本逐末,竟然還從者甚眾,更是令人感到可笑。

其實讀書只是學習的一個渠道而已。沒必要捧得那麼高。只要是在吸收知識,讀書並不比在網上看資料,看視頻甚至打遊戲或者聽別人講故事更高貴。

讀書可以是消遣,可以是學習知識,可以是當工具解決問題。但是讀書這個行為本身沒有任何高貴之處,也沒有任何可以拿來裝逼的意義。

要看書,第一步就要放下這種裝逼的心態。不然陷入了浮躁,就很難認真的讀下去。心裡一直想著這本怎麼這麼長,怎麼還沒讀完。慢慢的就會失去了學習的能力,越來越遠離有深度的好書,傾向於讀口水書。讀的時候頻頻點頭,讀完腦袋空空,看似很有道理卻不知道為什麼。讀了一堆結論,發現互相矛盾卻又無從分辨,因為既不知道如何搜集數據,又不知道如何推論研究。最終不僅沒學到東西,甚至還可能中毒。

當然,前面主要是對擋下現象吐槽。下面說說我個人的讀書經驗。

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有點類是高票說的基礎課程,但是又不像他說的那麼深。就是說學習過程中,學到的每樣東西,進儘可能和現實世界對照比較。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書里的研究方法上面。特別是專業書。書中的論據搜集方式,以及舉例說明,推論,總結這些部分,都要在讀過以後,花時間去體悟,去梳理,不管是閉目冥思還是做筆記都可以。然後把這些知識來回之間的關係串聯起來。嘗試去做出自己的解釋。

這樣慢慢的就能夠構建出自己的一個體系,在原有的主幹上,新讀的內容就會成為了對原有內容的修正和添枝加葉。對信息的處理就會變得輕鬆。因為你不需要重新消化整本書的內容,只需要消化需要新學習的部分就可以了。而且時間越久就會越輕鬆,因為新學習的內容跟原有的知識體系重疊的關聯的部分越多。

三、讀好書,剋制自己,把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利用起來。

首先,一定要意識到,不管多好的文學書,都是虛構的。他的真正的可參考價值就是文學價值。一定不要神聖化,要用平和的,閱讀文學作品的心態去閱讀。去欣賞其中的美和表達方式。不要試圖去挖掘裡面的社會學或者什麼人生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是建立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上的。所以並不一定可靠,就算有用,效率也比較低下。最好是讀專業的書學專業的知識。

而非文學類,也就是相對專業的科普書,或者專業書,目前市場上魚龍混雜,特別是國內的出版商實在是下限很低,往往需要認真挑選。

1、看背景

非專業出身或者沒有相關經驗的作者的書,特別是所謂的專欄作家的書,基本上沒必要看,因為專欄作家不僅沒有專業知識,甚至因為脫離現實,連生活常識都很缺乏。固然確實可能有個別的作者自學成才,但是時間和精力有限,一一挑選實在太累,還是一刀切的方便些。

2、看目錄

正經的科普或者專業書,要麼是分門別類,條理清楚。要麼是能看出書的結構大致上是按照立論,論點的提出,論據的挖掘,論述方法,方法的論證和論點的論證這樣的一個分布,這種書往往就是論據詳實,邏輯嚴密。不光學習知識,對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是個巨大的錘鍊。

3、看時間

越新的書越好,太古老的,如果時間不充裕,建議不看。

世界發展太快,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理論,也不煅有舊的理論被推翻,不管是研究方法還是社會環境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太舊的書,很多時候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這些舊書,就交給歷史研究者就好。普通人,沒必要看。因為不僅要多消耗時間,還有可能被帶偏。

4、哲學類(含宗教),圖個樂即可,時間不充裕,不看也無妨。

宗教,或者哲學,聽起來很高大上。很有道理。或者「哲理」。然而,這些東西不管多厲害,它依然是古代的某位「大師」通過自己個人的觀察和想像所總結得出的道理。

既沒有大規模的統計,也沒有論證和論證方法的討論。而且沒有進行合理的分科,這就導致這些東西往往會有失偏頗,又非常籠統,看起來很有道理,卻又好像沒什麼實際作用。哲學這門科學,在近一百來年裡,基本上已經分化為邏輯學,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獨立的學科。研究的方法和結論學習和應用路徑也都變得非常清晰。而哲學本身,基本上已經消亡,進入到了歷史學家的收藏。

而且話費大量時間在哲學上,不光是知識的問題。由於時代的限制,哲學特別是古代哲學基本上都是咣咣往外扔一堆大道理或者講故事,缺乏統計分析的過程。這對於思考方式的養成,並不是一件好事。

四、讀完後盡量練習或者輸出

最近很多文章在討論「知道」和「掌握」之間的區別。讀書也是如此,有條件的話,儘可能在讀完以後進行刻意的訓練,運用在生活中,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嘗試進行輸出。可以在家庭內部或者跟朋友討論,或者在網上加入這樣的組織,進行輸出。也就是對讀過的書進行總結,講給別人聽或者寫讀後感。

這樣,才能儘可能把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內化,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不然讀過算一遍,書一丟人還是老樣子。那這讀書的轉化率就比較低了。

基本上就這樣。回頭想到了再寫吧。


同樣讀書,為什麼你的收穫那麼少

我讀書的時候分兩個步驟,橫向讀是針對每本書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寫書評。縱向讀是主題性閱讀,針對每個主題,比如溝通、自我管理、問題解決。都讀完以後,縱向對比,總結。

昨天發布了《直接提高溝通能力的四本書》,有位讀者回復,她也讀了其中兩本,可是收穫卻不大。我們來看看這兩本書的公眾評分。

在大多數人都覺得書不錯,自己有收穫的情況下,問題到底出在那兒呢?這位讀者跟我說,她讀很多書都是這樣,是標準的「懂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希望我能幫助她改變。我只好跟她聊了一會兒她的閱讀習慣,發現其實這些書她只是看了,只是翻了翻,沒有真的把這些內容讀「進去」,消化掉。

舉個例子,《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第5章打電話,這個內容吧!我問她看完有什麼感覺,她說她會打電話,沒看。

呃。。這話我聽著怎麼這麼耳熟。

我一個物流專業的,在證券雜誌工作多年,因為專業知識,每次寫稿都要求助於各研究所的研究員,我每次帶新人都建議他們求助研究員,你才20多歲,就算高中就開始研究股票,也沒有他們十多年研究一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對本行業的股票了解的透徹。一次一個實習生跟我說,不是我們不想問,而是他們不願意告訴我們。我說我每次都直接打電話。他說那是因為你是女的,男的他們就不願意理了。我說,你現在打,我聽著。

他拿起電話,撥通號碼「您好,我是某某周刊的,我想問問您關於某某上市公司的最新季報的問題。」對方很自然的回答「不好意思,我沒有時間,不接受採訪,有問題您可以諮詢該公司董秘。」電話啪的被掛了。

我換了個研究員撥通電話「您好,我是某某周刊的某某,在今年的年報分析會上聽過您的分析,看了您最近寫的《****》研報,覺得您對**集團上季度利潤率下降問題的分析讓我很有啟發,想也寫一下關於行業淡季的文章,能不能引用您的研報?如果您同意引用我會按照引用篇幅給您結算稿費。」對方很高興的同意了,我繼續說「不過因為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行業的,有點不明白的地方,能不能佔用您點時間,請教一下?」對方答應後,我很順利的拿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並且研究員給了我更多的內幕,並且同意我在不署名的情況下把這些內幕寫出來。

重新想一下,你真的會「打電話」嗎?你真的不需要好好看看這章的內容,好好學習一下嗎?其實我一開始不懂,為什麼美國的大學必修課教材《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認識商業》都把自我認知放在第一章,並且列很多自測題,把這位讀者的事跟我媽說了,我媽說年輕的時候容易覺得這個我行,那個我也行,這個簡單,那個也簡單。放鬆了自己,荒廢了時間,這種自我認知的學習和分析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學是在畢業前做職業規劃,一方面為了提高就業率,另外一方面也是他們把自我認知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部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生在學校階段就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或者已經開始進行準備了。

同樣,自我認知會在閱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吸收信息的時候會有選擇忽略那些我們認為不需要的知識。如果單純瀏覽,沒有精讀更沒有整理讀書筆記、做思維導圖、寫書評,那麼這些很重要的知識,就被忽略掉了。

學習思維和自學方法都很重要,造成迷茫,收穫不佳的三種情況,接觸不久以為全面,掌握不多急於推翻,領悟不夠夸夸其談。學習最重要的是謙遜和耐心。在閱讀前端正態度、在閱讀瀏覽以後,精讀、整理讀書筆記、做思維導圖、寫書評,最後按照書里的方法一一實踐。

不要覺得這些知識現在沒有用,你讀《認識商業》的時候不一定知道「熔斷」能幫你幹什麼,但是那些案例你記住了,等這個政策一出,你就知道會暴跌,你就會提前賣掉股票,這就是知識的力量,書帶給你的財富。

讀書不在多,而在於吸收,消化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讓他們影響你的思想、行動,變成更好的自己。每次跟我媽抱怨買的書不好,我媽都建議我讀讀其他人的書評,她說如果10個人,6個人說這書好,而且有理有據。你就得想想是不是你自己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成長?是因為思考,思考是件很微妙的事,知識不夠思考得不夠清楚,可是閱歷不夠思考得又不夠透徹。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讀好書,這樣思考的時候就可以借別人的經歷思考自己的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寫東西更是一個思考、想明白事情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任何努力決不落空,或許許多年都會了無音訊;卻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思想已經有了影響。

你上周吃的飯,對於今天也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這一天天的飯變成了你的筋骨、血肉,讓你成為了今天的自己,讀書也是一樣。


分享內容: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 如何快速獲取一本書的精華?
  • 如何通過讀書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
  • 如何寫出高質量的讀書筆記?
  • 如何將書中知識轉化為實用能力

目錄:

1 關於閱讀及主題閱讀

2 戰隼老師的閱讀方法論

- 2.1 準備階段:書單
- 2.2 閱讀方法論的具體內容
- 2.3 閱讀中的10個問題

前言

為什麼每年讀上100-200本書會有效果?

有不少讀者是通過每天一本書的標籤來知道我的,那是我在2012年時堅持的習慣,絕多數人第一次聽到每天一本書或每年100-200本,大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閱讀真的會有效果嗎。

因為傳統的認知是書要慢讀,儘可能把書從頭讀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去看。一般來說每年讀上100-200本書的人大都是有自己的閱讀方法論,雖然不一定每個能達到這個級別的人都能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但還是有辦法的。

我在2012年時挑戰過了一次,一共堅持379天。當時屬很好奇,知道有些人能做到:李欣頻、勝間和代、梁文道、本田直之等人。

很多人說每天一本,但沒法證明,我做這件事時,基本在一整年都在直播,除了小說,基本上每一本書都寫簡評、筆記、書評或思維導圖,並且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實時更新過每一天的記錄,2011年一共能在網路上公開過300多本書的簡評、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

嘗試一年之後,發現自己能做到,但這種方式壓力太大,讀書不一定要每天讀完一本書,要看你的閱讀目的是什麼。

Part 1: 關於閱讀/主題閱讀:

四種閱讀方法

對於閱讀推薦一本書就足夠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涉及到的讀書方法無非4種-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種閱讀方法的難度和要求依次遞增,其中主題閱讀是最高級也是最重要的。

只要嘗試了運用主題閱讀去學習技能之後,就能讓你一年讀上幾十幾百本書獲得很大收穫,並變成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技能。

我自己用主題閱讀學習過幾十種技能和知識。自從學會主題閱讀這個技能之後,每年會有意識的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二、二回主題閱讀。

雖然主題閱讀很難,但上過大學的人可能都在無意中做過一次。就是寫畢業論文的,列出題目,然後去圖書館或網路上大量搜索或翻閱相關的書籍、資料,然後匯總,統理,形成自己的觀點,最終變成論文,就是一個主題閱讀的過程。

怎樣用主題閱讀學習一個新技能

當你使用主題閱讀去學習技能或知識的時候,主題閱讀像玩RPG遊戲,你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是怎麼樣子,分成幾塊。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如果從這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走,應該朝哪裡走。

主題閱讀的缺點:

個人案例: 去年的時候,幫一個朋友救過場,他是做培訓公司的,跟一個公司簽定好合同之後,原定的講師因為意外,無法過來講課,話題有些偏門,不太好找。朋友找到我幫助。以前只是對這個方向有一定理解屬於入門水平,先找專家列了一個書單,然後花了一周時間把書單中的10多本書讀完並做成筆記,最終變成PPT,讀了一整天,很受客戶好評,半年之後,客戶還對這次培訓印象很深刻。

Part 2 閱讀方法論

2.1 準備階段:從書單開始

不論是 還是學習技能:要準備一個書單

書單從哪裡來?:

專家: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個行業的專家,面對面請教,哪些書適合入門?除了個人人脈,現在還可以通過在行線下約見,或者直接去分答、值乎去付費提問。

網路:豆瓣,評分高於8分說明可以閱讀(但是注意不要過於相信或者依賴),如豆瓣上的豆列(人家在一個領域中列出書單)或者公眾號或者大牛

書籍擴展:看到一本好書,在裡面順藤摸瓜。任何一本書都不是孤立存在,經常可以從一本書中擴展出幾本或幾十書,書中注或引用都是很好的資源和渠道。

報紙雜誌:平時看報紙雜誌時,可以直接手機拍照,特別一個專業性比較的期刊雜誌中的文章會經常在提到哪本書如何如何,看到就要順手記錄下來。

好友同事:平時跟朋友、同事聊天,或者有機會跟一些專家、達人見面的時候,別忘讓對方推薦三本人,他自己最喜歡的,或者某方面最好的書。

可以把這些內容都保存在印象筆記中,定期累積梳理。

2.2 閱讀方法論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閱讀方法論,分為五步循環:閱讀-&>思考-&>實踐-&>分享-&>複習

這種方法合適一本書也合適主題閱讀。

讀書時問自己:目的是什麼? 是別人推薦,覺得書很好,還是要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能?

出發點不同,閱讀方式也不同。

最有效果的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如 心目中有個很具體的點或者問題,就像寫論文:需要解決的問題列出,列出書單,快速翻閱哪本書最合適。

還有一種方法:準備從頭到尾學習某一方面技能,閱讀出發點以建立框架為主。

入門時 有耐心 閱讀經典的書,當把這些經典的書讀完,對這門技能有整體的概念。

盡量選擇經典,慢一點沒有問題,儘可能讀完。

2.3 閱讀方法論的10個問題

只要在閱讀的時候,回答了這10個問題:

  • 問題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2條微博來概括
  • 問題2: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摘抄、電子化
  • 問題3: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要解決什麼?
  • 問題4:觀點是否有道理嗎?哪些觀點你不同意,原因或論據
  • 問題5:跟我有什麼關係?你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能用在哪方面?拆書
  • 問題6:用圖表來表示ppT、思維導圖、其它圖表
  • 問題7:信息的記憶點是什麼?
  • 問題8:怎樣進行下一步行動
  • 問題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整合以有資料,輸出
  • 問題10:實踐之後的觀點補充

讀完一本書之後,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穫的。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讀上幾本書。不一定要回答所有的問題,但回答的越多,對一本書就了解的越深入越透徹。

可以對比一下問了10個問題和沒有問10個問題讀完一本書的效果有什麼區別。

問題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2條微博來概括

問題2: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摘抄、電子化

哪些是值得記錄的內容?

你判斷重要程度依據是什麼?按照下圖來分解

分解:章節要點,段落要點。(一般到第二步,經典書可以分解到3-4步)

分解的方法:手抄 重點內容+個人感悟

看起來笨,但非常的實用,特別有些短期內理解不了的內容,手寫之後會讓你印象深刻或者得出一些不同的感悟。

問題3: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要解決什麼?

去了解作者在書中:

  • 提出哪些問題
  • 解決了哪些問題
  • 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一旦列出來之後,書中的框架和作者的觀點就比較明確了。

問題4:觀點是否有道理嗎?哪些觀點你不同意,原因或論據

在閱讀中所有讀到的觀點是不是都有道理?如何驗證,它的對立觀點是什麼?(在學習某門技能來說特別有用)

對於很多觀點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只是觀點。

哪些觀點你同意,哪些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

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觀點和論據做對比,是作者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能否把作者的觀點反駁掉?

問題5:跟我有什麼關係?你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能用在哪方面?拆書法

在過程中,應該不停的考慮:

  • 這些觀點和我有什麼關係?
  • 我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
  • 書中的觀點可以應用到哪裡去?

可以用拆書的方式把一些觀點進一步分拆。

有輸入必有輸出:

做筆記、寫書評、讀後感雖然很花時間,但非常的價值,做的次數越多,時間越多,就越能體驗到這種做的好處。 有輸出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閱讀的過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輸出。 除了抄錄,用自己的話來翻譯書中不同的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書中的觀點,能分清書中觀點的主次。不同作者觀點的差異性。

通過這種方式,在輸出的時候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樹。

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留意:

需要重複問為什麼閱讀及自己的閱讀方式,不要被作者的思路把自己的思路拉偏。 如果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去閱讀,確保聚焦問題。不停看看書中的觀點是否解決自己問題。

核心就是在過程中有輸入一定要輸出,方式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輸出 那要看書中論述的觀點是不是一定要記得自己的問題是什麼,重複問 所以在過程中有輸入一定要輸出,方式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輸出

問題6 內容圖表化

思維導圖、PPT、信息圖表、流程圖或簡筆畫。

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發現除非你能把書的內容很有條理的表述,不然很難去表達出來。

寫作或者圖表會讓自己輸出的時候容易,也會讓自己反反覆復去書中閱讀,澄清。

(思維導圖是比較簡單的方式)

問題7:信息的記憶點是什麼?

在圖表輸出時就會遇到:信息的記憶點是什麼?這也會幫我們把這本書記下來。

圖表、思維導圖,花的時間是有效果的,幫助記住記憶點。

問題8:怎樣進行下一步行動-針對技能類書籍

針對實用技能類的書:怎麼進行下一步行動、我能用在生活中哪些方面

把所有的行動都細化並且列出來

提醒項:強化(避免覺得這個有用,過一段時間再用,可能就不會再用)。

設置開始時間:一般來說72小時內實踐,很有可能堅持;72小時開外就很難採取行動

不停重複書中的建議/套路,8-10次。才知道這些建議是否合適自己。

這些建議的效果如何:做記錄,反饋效果。

問題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

整合以有資料,輸出.在實踐中,會涉及到問題9 如何把學到的問題結合現有的知識點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相關知識點重新整合一下 輸出ppt或者思維導圖。 在整合或者實踐的過程中會遇到疑惑

建議使用費曼技巧進行單點突破

通過這種方式 把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進行連接,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清楚

前9個問題已經讓我們對書或者知識掌握的很深刻

問題10:實踐之後的觀點補充 - 分享

分享就是輸出,在不停強化,也是一種複習。 在講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這就是我們薄弱的地方 儘可能去談論學到的知識 分享的過程會把前面9個問題的問題暴露出來。

讀了很多書以後,可以找機會和專家溝通 溝通的過程中也是複習。

讀完一本書3-6個月要重新梳理一遍知識,重讀最主要的部分或原書,然後把自己的觀點、實踐心得之類的內容補充進去。進一步完善和擴展知識框架。

總結:

QA

1 專業性很強尤其是生澀難懂的領域如何做到主題閱讀呢?

準備5-10本,看一些基本的名字或者概念。如果一本書看不懂,就多看幾本,參照閱讀。每本書的角度不同,可以幫助理解。建議用費曼技巧 網路檢索也對一些概念進行理解或者對整體進行補充

2 讀很多書後您是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是簡化為底層思維指導框架嗎?您是用思維導圖和Onenote或Excel作為落地工具的嗎?

搭建知識體系=輸出 大量讀 -&> 筆記 -&> 用思維導圖簡化框架 -&> 具體的在思維導圖細化 -&> 對某個觀點進行擴充或者寫文章或者使用Excel等工具

3 我每天會看兩個小時書,可是看書過程中還記得看過的內容,一離開看書的環境我就忘光光了,做了筆記也是記不住,閱讀速度也慢,是我的方式錯了嗎,能幫我指導一下正確的閱讀方式嗎,怎樣才能有效記好筆記,記好內容?

閱讀方法論的10個問題。10個問題一開始都回答會比較慢,熟悉後就會很快。

最簡單的就是做筆記。

4 現在好的公眾號原創文章特別多,很多也特別好,相對於書籍有所提煉簡短,這樣的閱讀如何對待,如何取捨?

公眾號文章的內容=知識碎片

知識碎片的方式:需要再次整理和吸收,可能的話去閱讀原書。不然就對所有的知識碎片進行進一步拆解,如用10個問題應用於這篇文章。在回答這10個問題的過程就是提煉知識的過程。在提煉的過程中發覺某一個概念沒有搞懂,需要去讀原書。

知識碎片就是高度簡化。建立整體框架後,吸收知識碎片會很快。沒有整體框架去吸收知識碎片就會東一塊西一塊。建立因為這個碎片不知道在知識地圖上放在哪裡。無法判斷對你是否重要。如果建立框架,你有整體地圖,你可以判斷是否重要。

5 對於特別大部頭的書,該怎樣持之以恆一口氣讀完呢?比如我讀《21世紀資本論》很有興趣很認真地讀了一半,中間斷了兩天就再也沒能繼續看完它了。

首先需要具備很多基礎知識和常識,大量的內容沒有辦法去進一步了解。《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是一個宏觀經濟學家,從一個很宏觀的角度去談,把以前並沒有在經濟模型中的出現過的數據推導出來了。

6.讀小說該怎麼讀

可以摘錄句子或者觀點。10個問題不需要應用到每本書,問的問題越多,對這本書更了解。

有機會去談談,如何讀小說

7.如何堅持100天行動。每天都會關注看了戰隼老師的公眾號分享,我自己也想加入到100天行動,可總是在下定了決定以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想法太美好,行動跟不上,很痛苦。 請問有特效解決方法嗎?一針見血的那種。

100天分核心規則和輔助規則。 一:堅持不了可能需要:減少目標,降低難度 二:在行動開始之前,預估哪些問題會導致失敗。 關鍵是先堅持。前1-2周很容易堅持不下去,容易被打斷。一旦堅持了,之後的難度會降低。 三:做好死磕的準備。一切都為100行動的目標讓路。

8.老師講授的十個問題讀書方法論,其實在閱讀的時侯基本都在運用,我更想了解如何通過讀書去理清作者的思維方式還有寫作手法,老師可以提供建議嗎?謝謝

在閱讀一本書時,需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寫出來 - 找出最重要的單字 - 找出最重要的句子 - 找出主旨 - 找出最重要的架構 - 慢慢知道作者的邏輯 - 知道作者的解答方式,知道作者解決了那些問題 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當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之後,基本能確定根據問題組成的主次,也就能了解作者是如何寫成這本書的。 屬於分析閱讀這裡,怎樣分析作者是如何寫出一本書的章節

9.請問你在閱讀電子書上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嗎?

10.做輸出的時間佔用時間非常大,有很多觀點來不及總結的又要回頭去復讀,這樣下來閱讀就變成精讀了,那老師怎麼安排時間的呢?是讀完一整本就輸出還是一章節輸出一次?

輸出時間長是正常的。這是技能練習。 隨著練習次數增多,時間會變短。只能反覆重複。 一旦對該技能建立了整體框架,把經典的書讀透,再去讀其他的書就會更快,只關注特色或者之前不了解的點。 一開始以章節輸出。再輸出整本書。

11.考試類教材的閱讀,有沒有特別的方法 - 因為9月份要參加中級會計的考試,所以特別想知道對於像會計這類考試書籍,要求記憶理解必須準確,怎樣閱讀教材會更有效。

把考試書籍的基本概念把語音錄下來,定期播放。可能會花時間也比較痛苦,但大腦對自己的聲音接受會比較快,然後可以反覆重播,快速複習。

12.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手繪更靈活隨意,但是不方便後期的修改和保存;軟體方便保存,但需要保證電腦在身邊。如何結合兩者的長處做好筆記呢?有沒有很好的方法呢?

覺得手繪適合自己,就手繪,然後拍照保存到印象筆記中去。如果有蘇菲,可以嘗試一下使用藍牙筆+OneNote。

13.怎樣才算是有價值的摘抄?

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一定摘抄讓自己心動的句子 內容太多抄標題

14.在較短的時間內您是如何解決在主題閱讀中相關聯的幾本書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使用檢視閱讀方法用多少時間比較合適,在進行檢視閱讀後最好與分析閱讀間隔多久?

15.關於閱讀過程中的精力分配的問題,比如視疲勞您是如何解決的!

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限制。 應該知道自己的閱讀邊界,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然後就休息一下或者做別的事情

16.之前是如何保證一天一本書的,一本書大概花多久讀完,花多長時間總結輸出?

讀書時間固定。 輸出時間盡量擠出來。

17.可能很多人也是記了筆記,之後就不再看了。 或者看了一遍兩遍後就沒有興趣再後續的去看。

看了一遍兩遍後就沒有興趣再看:堅持分享 對這本書有興趣,就看相關的其他書籍。 對於筆記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去實踐的過程中會遇到問題,然後把行動的心得做成總結。

最後:

關於閱讀方法的內容還有不少沒有談到,比如閱讀時間的安排、怎樣在書中做筆記,筆記的形式等等。

大家在聽完這場分享之後,最好用自己的話做下總結和梳理,然後嘗試用學到的方法論去讀上幾本書看看具體效果。

在初期的時候,一定不會太習慣這種方法。但只要用的多了之後,一定會對你現在的閱讀效率和方法有所提升和改變,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不要停留在閱讀或聽上,只有行動才會讓你產生真正的改變。每天少上一會網,讀上30分鐘書籍,慢慢的你就會感覺到閱讀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

不要過於在意閱讀的速度,關鍵是要把書讀懂,讀得多了,慢慢就會提高速度的。


最近準備搬新家,對於整個家的設計都交給了設計師,但是我心心念的書房,我是反覆細緻看了方案後不斷提了各種的建議。買過的書有幾百本,實在太多,必須得有一個喜愛的書房來收納我這些心愛的書。

在這次收拾過程中,家人問了我個問題,這麼多的書,我是每一本每一頁都翻看了嗎?在聽到我的答案是否定時,他們表示出難以理解的神情,彷彿在告訴我,太浪費了!

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說過: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細嚼慢咽,好好消化。真正愛讀書、懂讀書的人追求的是消化與理解,然後把閱讀的收穫運用到日後的學習和生活當中。

在最初,我也是抱著一樣的想法,因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學習方式——老師帶著你一頁頁的翻看文章,解讀思想內容。以至於長大成人的我們,都不懂得如何真正有效讀書了。

在成人學習中,閱讀和思考是兩個環節,要讀書時就好好讀書,遇到難點,再停下來完成思考這一額外步驟。但只有保證了閱讀本身的速度,才能節省出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和進行知識的整合

那麼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呢。要知道逐字閱讀會影響整體的速度,科學研究指出,人類的思維速度至少能達到600字/分鐘,但一般人的語速只有150字/分鐘左右,所以需切記的是,想提高閱讀速度,閱讀時不能讀出聲,也不要默念。

真正的閱讀高手在閱讀的時候絕對不會一字一句地跟著默念,他們的大腦無須經過從視覺到聽覺的轉換過程就能直接理解文章的內容。閱讀高手都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聽覺,他們只在看到重點詞時,才會默念一下

有的人此刻就會產生疑問,這樣快速閱讀後能看懂多少,我們要知道,幾乎所有閱讀高手都有反覆閱讀的習慣,即使同一本書反覆閱讀了好幾遍,總共花費的時間卻比原來死啃一遍要短得多,理解也更加透徹。

《快速閱讀》有教我們具體的讀書方法,裡面提到了「3-2-1」,「2-2-2」,「一目十行」的訓練方法。

初級版3-2-1練習

一、第一遍閱讀

找出一段從未讀過的段落,在保證理解的前提下使用閱讀輔助方法連續閱讀3分鐘,然後標記出自己的閱讀進度,並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大致內容。

二、第二遍閱讀

再讀一遍這段落,這次必須在2分鐘時間內完成,假如沒有在2分鐘時間裡讀到第一次的標記處,就再從頭開始,重複這個步驟,直到順利完成為止。同樣,讀完後需複述一遍,測試自己的理解程度。

三、第三遍閱讀

目標在1分鐘內完成,也就是如果你在第一遍閱讀是300字/分鐘,那麼現在必須加速到900字/分鐘。這時你可能覺得自己一個字都沒讀進去,不要緊,練習多了就能改善。

不斷重複這一過程,直至1分鐘內完成。只要一遍遍練習,大腦神經自然會生成新的聯繫,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進階版2-2-2練習

一、第一遍閱讀

找一個沒看過的段落,用閱讀輔助的方法讀2分鐘,必須保證理解程度,然後標記結束的位置,並且複述。

二、第二遍閱讀

試著在2分鐘里讀2倍於剛才篇幅的內容,假如第一次看了1.5頁,這次就要從同一個地方開始,讀完3頁,而且必須保證理解速度,如果未能完成,就不斷重複這一步驟。

三、第三遍閱讀

目標是3倍於第一遍的篇幅,也就是在第二遍閱讀3頁的基礎上再加上1.5頁。

「3-2-1練習」不變的是每次閱讀的規定時間,而「2-2-2練習」就要試著在同樣的時間裡逐步加大閱讀量。

一目十行的訓練

一目十行的訣竅是要學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注意力範圍,在閱讀的同時用鉛筆在書頁上畫圈(並不是說在平時閱讀時把書畫的亂七八糟,只是練習時用)大概3-4行文字,畫圈的動作越快越好,大概就是這一秒鐘順時針畫圈,下一秒鐘逆時針畫圈。

在反覆進行「畫圈練習」過程中,最初或許只能看懂個別詞語,隨著練習增多,能複述出的關鍵詞也會越來越多。

培養理解力

我們都知道,人的左右腦分工各不同,左腦主要負責分析性工作,只能看到一棵棵數,無法看見整片森林。但右腦最重要的是空間思維,看到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棵樹。

閱讀高手之所以能夠在高速閱讀的同時做到理解透徹,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充分調用自己的左右腦資源,一邊處理剛剛讀入的文字信息,一邊積極思考,一步步梳理出文章的脈絡。

最鍛煉邏輯思考的方法要屬思維導圖,這是提高視覺閱讀能力最有效的輔助工具。要想培養這種把握全文脈絡的能力,就要多製作思維導圖。練習多了,就能將這種能力轉化成自己的思維定式,閉上眼睛就能在腦子裡出現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

製作思維導圖的基本原則

一、俯覽全貌:思維導圖的首要策略,就是先對文章做全面了解。

二、整合記憶:思維導圖的神奇功能,在於有效整合左腦擅長的文字理解力和邏輯判斷力,以及右腦擅長的圖像處理能力。

三、聚焦原則:要告訴自己學習應該要有效率,刻意忽略不重要的內容,避免這些內容擾亂真正重要的信息。

四、分析脈絡:調用左腦,找出原因、影響和結果,這也呈現在思維導圖對於文章或事物解析的超強能力上。

五、手寫記憶:快速找出關鍵字或關鍵點,然後勤繪圖幫助記憶。透過手眼協調運作產生的思維導圖,能把用眼睛接收的信息,用文字與圖像並重的手寫記憶輸入到長期記憶中。

六、關鍵詞:能更清晰地透過圖像的引導,讓你在腦海中還原出原來的文章重點。

閱讀整本書的步驟

對於一整本書,最好的閱讀方法是怎樣,可以按照《快速閱讀》的三點建議:

一、泛讀全書,把握整體脈絡

封面和封底,通常能讓我們在最短時間裡形成對這本書大致印象的最佳方式,瀏覽目錄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接著可以用上面提到的「畫圈練習」,在5-10分鐘里把整本書快速瀏覽一遍,確認此書是否有閱讀價值,以免在看了1/3內容時才發現此書無用。

通常超過95%的文章中,每一章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都是精華信息,而每一段的第一個句子最有價值。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小技巧去抓重點。

二、泛讀之後,反覆精讀

首先,要用幾分鐘時間快速閱讀第一部分的內容,並且在頁邊標記出重點信息。

如果整段內容都是值得特別關注,可以在頁邊空白處畫一條豎線。再一次閱讀時,發現確實是作者闡述的重點,可以在原來豎線旁再加一條豎線。

往後再看時,只要一見到豎線的地方,大腦就會特別敏感,主動加強對那部分信息的處理。

三、回顧知識點,系統理解

最後,再花5分鐘時間,把每個部分知識點一一串聯,梳理清楚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實現最終的全面理解。

想要達到邊讀邊迅速在大腦中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就必須得先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而閱讀速度的提升,只有遵循一定科學方法的訓練,才能事半功倍。

--------------------------------------------------------------------------------------------------------------------------

喜歡請點贊關注我哦,大仙女持續不斷輸出乾貨,么么噠。感興趣還可以看看其他乾貨文章。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茶里書外,持續提供乾貨!

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

番茄工作法為什麼會這麼火? - 知乎

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 - 知乎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過書讀了就忘的困惑,那千萬不能錯過此文!
——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有感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讀書時成績很好,常常第一名、第二名,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問你一段文中的句子、段落時,你卻答不上來,以至於你都會自我懷疑,之前不是明明背得很熟練、背得很準確嗎?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讀那本書、看那個電視劇、觀看那個電影時,明明為了主人公的經歷而傷心不已,落下的淚比主人公還要多,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別人問起時,你竟然連那個讓你傷心的故事都記不起一二,以至於你懷疑,到底當時是為了什麼而那麼傷心地哭泣?

不知道,你是否更有這樣的困惑或者苦惱:為了工作專門閱讀了一本專業書籍,當時看的時候很是理解,也對觀點很是認同,而當別人問起你,這本書裡面哪些點更吸引你時,你卻用盡洪荒之力搜尋腦海中的記憶,卻只能想起一星半點,大多數,甚至是當時讀的時候印象深刻的內容大都想不起來了?以至於你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讀過這本書?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或苦惱;

如果,你也希望和我一樣擁有記得住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做一個侃侃而談,對於自己讀過的、看過的東西都能如數家珍,能印象深刻地記在自己腦子裡,並隨時被自己調取的人,

那麼,請和我一起來讀這本書吧——《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面的核心觀點是:讀書,並做讀書筆記!

通過讀書筆記來將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讓書中內容變為自己智慧財產的重要一環。為我所用是根本!

這本書教會我們「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記什麼?」「怎麼記讀書筆記?」

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
在回答為什麼要記讀書筆記之前,我也想講一講,為什麼讀書?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簡書上「霖曦_」也提出,「讀書的目的,不在於量和多,而在於質和精,認真讀一本書,明白其想說的內容,繼而吸收其思想和精華,最後再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才算是將一本書讀完了」。感覺之前自己讀過的書都還給了作者,就是因為沒有把這些書籍內化為東西。而做好讀書筆記恰恰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這一點。

做好讀書筆記,不僅會讓自己對書中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學習、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語句,而且能徹底專註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讓自己擁有記得住的能力,並且讀書時獲得感想也正是原創思考的源泉,寫讀書筆記根本是為我所用。

「寫讀書筆記還可以鍛煉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寫讀書筆記是件一舉多得的事」。

寫讀書筆記的好處這麼多,你是否也心動,想要開始實踐了呢?但是到底記什麼和怎麼記可是有技巧的喲,不是隨隨便便一記就好了!想要收穫更完美的人生,想要大幅度提升自己,請繼續往下看!

讀書筆記記什麼?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本書作者奧野宣之也提出:「養成不管是什麼想法都立即寫下來的習慣。」

「用同一本筆記管理所有信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記錄、隨手記下的感想和新聞報道等內容中獲得靈感,找到更多想讀的書。另外,寫讀書筆記的時候,還可以參考筆記本里的書評、相關主題報道和過去寫過的感想,一連串的思考能更好地讓自己完成思想上的飛躍。」

他提到了將筆記本一元化的技巧:

l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l按時間順序書寫

l附上日期

l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

l可以粘貼

讀書筆記可以記任何東西,所思所想所讚歎,都可以記錄下來,豐富自己的人生不是只有書中的內容!那麼到底怎麼記呢?是否只記錄書中的內容呢?接著繼續看!

怎麼記讀書筆記?
作者介紹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和剪報式讀書筆記兩種方式。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寫出來的讀書筆記,能夠幫助我們深刻吸收手中的內容,磨鍊出更好的原創思考。內容包括: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內容(摘抄),用「○」表示。
◆自己對這段內容的感想、問題、思想和表現力(評論),用「☆」表示。
每次換行都要留一行空白,每個段落之間留兩行空白。

將重點放在「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內容」和「寫主觀評論」上。

當然,對於不同的書籍,作者介紹了不同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方法:像「文件整理技巧」一類的純使用技巧書,可以不去摘抄,而是只標記「☆」並總結要點。如果是小說等休閑讀物,可以直接分條書寫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想。

是不是感覺很實用,分分鐘都想實踐這種做法?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非常動心,的的確確按照他介紹的方法進行了嘗試。在摘抄的同時,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在後面,回頭翻看時,的確當時讀書的內容和情景可以重現,還會引起我更多的思考。

剪報式讀書筆記是貼出來的筆記。
將書腰(裁剪後貼在筆記本上)、信息卡片(含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基本信息)、書籤(書名旁邊貼上書籤很醒目)、書里的廣告、宣傳單等,還有書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頁複印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這樣做出來的讀書筆記可讀性很強,再現性也很強,當時讀書的樣子都能更加清晰地浮現在自己眼前。

當然,做得這麼漂亮、做得這麼認真並不是為了束之高閣的,本書中一再強調的一個詞叫做「重讀筆記!」

在固定場景中重讀筆記,在生活中設定「重讀筆記時間」,比如睡覺前、晚飯後;

養成重讀的習慣,盡量量化重讀頻率,比如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把重讀計劃寫在日曆或筆記本里,提醒自己,通過重讀為思想增色,讓自己在不斷地回想中迸發出更好的原創思想。

在閱讀書籍中,看到作者將自己的企劃案都以列表的形式保存在電腦里,我自己也想到了一個好的點子,就是將自己平時工作中撰寫的文章都列印出來,貼在筆記本里,做成列表,時間長了,前後對比,就可以比較自己是否有進步,這個方法是不是也很實用,你GET了嗎?

作者對於記讀書筆記,也講到了通過讀書來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只用三本書提高工作能力」,這跟我最近在簡書上看到的「鼴鼠的土豆」寫的《直接提高溝通能力的四本書》、《直接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三本書》、《直接提高自學能力的二本書》、《直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四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書中介紹了將三本書讀完,摘抄並記下自己的感想,然後對三本書進行比較,進而提升自己!瞬間感覺自己需要提升的還有很多、很多,在自我提升的路上,我需要找對方法,不斷賣力!你呢?

書中還介紹了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我也覺得超級實用,想分享給大家:

?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

?多讀百科全書

?通過訂閱來提醒自己,比如各種訂閱雜誌、報紙等

?書店裡不只有新書舊書,還會有意外發現

?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可以用漫畫版、圖解版等等

?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

?把名著放在枕邊

?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隨心情轉換閱讀的書(太實用了!)

?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慢書(中秋節,在家裡將書架進行了重新安排,卧室、客廳、書房都有書架了,隨手可以觸摸到書,這個我很喜歡!)

?去掉外封,讓讀書變得輕鬆

?雜誌要邊撕邊讀,隨手帶撕下來的部分即可

?不要小看的有聲學問,現在很多啊,喜馬拉雅、羅輯思維、阿基米德等等

?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給自己一點儀式感

?名言要貼在顯眼處

?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用複印機讓讀書更方便,將書評複印下來、將書中重要內容複印下來,放進筆記本

?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的履歷(購買書店、購買日期、閱讀結束日期、標記結束日期、製作讀書筆記日期),瞬間感覺對書產生了感情,這裡面的日期讓自己不斷回想起當時的心情和當時的故事~

?書與筆記交叉使用,讀書筆記寫好了記得複印一份放進書里哦~書中有筆記,筆記里有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看,是不是印象更加深刻了呢?

?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這點我非常認同!

書中還有很多很好的內容,沒有辦法一一羅列,期待著你打開書,認真地閱讀,並認真地記錄,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感激遇到這樣一本書,甚至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拿起書、讀起來,並做讀書筆記吧!從此,你的人生將會踏上新的征程!


我上學的時候,第一學年基本上買書的報銷額度都用完了,除此之外,習慣待在圖書館裡,根據畢業時的圖書館記錄,我發現光那兩年我借過和看過的書就有近乎三百本。當然,這些書本我都是非常快速地看完,有的則只看了一個梗概。所以當年的我可以說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那種類型。讀完書以後,我就喜歡跟別人吹,基本上人們吹不過我。因為跟我吹得那些人真的一本書都不讀。


後來,我臨近畢業那一年半,我寫論文涉及到一些必須參考的英文文獻,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文本,這才使得我讀書變得慢了下來。而為了更深入理解文本,我也基本上是把整本書翻譯了一遍,而拋開翻譯和寫作的時間不論,就是單純看文本的時間,有時候一段話我也可能盯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寫畢業論文那年,我基本上把那本書翻爛了。(可能因為是從盜版列印的,所以紙質本身就不好)。結果,我感覺我過去理解的很多東西都非常荒謬。而且藉助這次讀書體驗,同領域的很多看不懂的書,現在再看,也就變得非常清晰、非常簡單了。而且過去有些抓不到的隱藏在文本中的梗,我現在也能抓到了,甚至讀書的過程中,我看到某些晦澀的論述的時候還會不由得會心一笑。


從此以後,我覺得讀書的最好辦法,是把那本書翻譯一遍。但是我現在基本不選擇這個方法。


去年受到很多關於讀書方面的分享,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寫了《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在這本書裡面,我提到我一年可以讀120本甚至是150本書,所以很多人會好奇我是怎麼做到的,我這樣讀書有質量嗎?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學會像我這樣讀書?——


一、如何將30塊錢的書,讀出3萬塊培訓的效果?

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怎麼可能把30塊錢的書讀出在線下花3萬塊培訓一樣的效果?我想解釋一下這句話,因為這句標題不是我說的,是拆書幫趙周老師在他的書裡面寫的,他專門寫了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告訴你書可以拆著閱讀。


在這本書裡面,他提出了一個概念:我們在線下花了很多錢,包括有的單位會花3萬塊做一個培訓,看起來當天信息量滿滿的學習,但是沒有見效。如果沒有後續動手的跟進,這個線上學習的效果,很快就會被遺忘掉。因此,很多企業培訓花了很多錢,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像培訓師一樣,把書裡面的一些精華章節和段落,拆出來,把它變成一個可培訓給別人的小案例,然後結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經歷,用這些案例來演練一遍,在演練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經驗又通過分享的形式分享給別人呢?


這樣的話,就可以實現30塊錢的書,既自己也學到,又分享給別人。通過教學相長的過程,讓自己得到更好地成長,這就是趙周老師這句話的含義。

二、書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首先我要告訴各位,不要盲目地和別人攀比閱讀的數量。好多人一看秋葉老師一年這麼忙還能看120本書,我一個月才能看2本甚至2本都沒有,馬上就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好像很失敗一樣。


大家不能這樣比,我一年看120本漫畫,和你一年看一套《資本論》,這能比嗎?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比較閱讀的數量。


我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概念,在不同的階段人讀的書是不同的。按照《越讀者》作者郝明義老師的建議:


書應該分四種

第一種叫工具書

第二種叫乾貨書

第三種叫視野書

第四種叫消遣書

?

工具書


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們要學英語,總要買兩本字典吧,碰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查一下,但是這個英語詞典,我們並不需要天天看天天翻,用的時候有一本就可以了。


在職場裡面,有沒有類似的書?比如很多人學excel,他一定會買一本叫「excel寶典」這樣的圖書,到了要用某個函數又不知道怎麼用,就把書拿出來翻一下,能解決問題就好了。這種圖書就叫做工具書,在不同行業、不同專業都會有類似的圖書。像我們搞機械的,我就應該在圖書館或教研室備一套《機械設計手冊》。


?

乾貨書


什麼叫乾貨?比如我們在剛剛找工作的階段,進入職場,我們很快發現自己的技能跟不上職場的要求,就要自主學習一些能夠快速提升能力的書籍,不管是通用的軟能力,還是專業方面的硬知識,你必須在較短的時間裡通過閱讀進行充電。


舉個例子

像我們大家都買過的一些「怎麼做PPT」、「怎麼做演講」,都是乾貨類的書。當然,如果在你的專業領域,有一些非常非常抽象的書籍,比如你是學金融的,關於經濟學的金融學的圖書都叫乾貨書。


不同的專業,書的分類品種非常多。一個人大學的階段、剛剛找工作的階段、職場的頭三年,這種乾貨書的閱讀比重會相對其他階段要高得多。


因為這個階段你缺乏經驗,要快速地獲得經驗,你就只能通過前人的書籍里快速積累。我剛上班時做的是項目經理,所以我把關於項目管理能夠買到的書都買了,我記得當時買了20多本。


?

打開視野的書


但是一個人不能只看跟專業有關的書,這個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你看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的口號叫「互聯網+」。不管是在什麼行業,你都得考慮一下什麼叫互聯網,什麼叫互聯網+,什麼叫智能硬體,什麼叫創客,你得把這些能打開視野的、不是你原來所在專業的內容看一下。


現在流行自媒體,講究品牌要慢慢地回歸到個人。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是不是關於新媒體、關於傳播、關於營銷、關於心理學(特別是大眾心理學)的書,也應該看一看呢?如果你關心人類,關於人類的未來、關於整個地球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這些打開視野的書,也應該看一看。


像到了我這個年齡,我已經40歲了,我反而比較願意看一些在我專業之外的、幫我打開視野的書。因為這樣的書,往往能夠在我有了一定積累的情況下觸類旁通。


比如

我今天在看一本管理的書,然後我們學校正好安排給我一個工作,要我給高中生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我當時就想講一個話題:為什麼要讀大學?現在不都說讀大學回報率很低嗎?那怎麼能跟高中生講清楚這個話題呢?


我就在一本關於企業領導力的書里看到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我就不展開了,但這個概念我一看,我突然發現把它稍微改一改,很適合介紹給高中生:

你在高中裡面就是學一些知識,就是我們講的那些乾貨的書,但是管理上要求一個人要有專業背景、要有人際交往能力、要有概念分析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及概念分析能力恰恰就是高中沒有教的。那麼要培養這些方面的能力和軟硬知識,就需要閱讀擴大視野的書,所以人的閱讀面要廣泛一點,道理就在這裡。(註:那麼,讀大學不也是同樣道理嗎?)

?

消遣書


可能也有人講,你一天到晚都讀這些實用的、幫你打開視野、讓你走上人生巔峰的書,你就不能活得瀟洒一點嗎?因此,人也要讀一點消遣的書。


我這個人,其實可能各位不知道,雖然我是個理工男,但我還是蠻喜歡讀詩歌的,像北島、顧城、海子,包括今年詩人余秀華的詩集,我都會閱讀,有時候還讀得津津有味的。比如,余秀華的詩集,我能一個人讀到流眼淚,這個對我來講就是消遣類的書。


如果大家看我曬的很多書的名目,你會發現,我每年的閱讀量里很大一部分是看一些比較輕鬆的雜誌、一些比較好玩的小說、一些文學作品,甚至是一些科普書。


為什麼看這些書?因為人活著,不能每天都是高度緊張的,得有個放鬆,所以要讀一些不動腦筋、看起來很輕鬆的書,這是消遣類閱讀。


不同的階段,看書搭配應有不同

小時候的階段,那就甩不開工具書,離開工具書,作文沒法寫啊;

在學知識的階段、大學的階段、剛剛上班的階段,你看乾貨書的份額就比較重,而且要多看;

到了中年,你就應該多看一些能夠開拓視野的書,以你的閱歷、經驗,通過和歷史上這些優秀的人的觀察印證,可以讓你變得更加成熟;

到老了,腦筋轉不動了,多看一些消遣的書沒關係。

在不同階段,要有這些書的搭配。有的階段,乾貨書多一點,有的階段,視野的書多一點。


我們把有些書叫「硬書」,硬書往往就是乾貨,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是需要慢慢閱讀的,這個時候你閱讀的質量就會比較高,但是讀這種書的話就快不了。


我家裡買了一套《資本論》,我一直想看,實不相瞞,已經放了兩年了,我也就只看了個開頭。馬克思的書不好看,這對你既有時間上的要求又有智力上的考驗,所以這種書我就讀不來。


為什麼讀不來?

這就是第三點我要告訴大家的


三、不同的書,需要不同的閱讀方式

有的書可以精讀,有的書可以略讀,只要大概知道每本書的要點和價值,我就認為這本書的營養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了。


?

什麼時候可以略讀?


舉個栗子

我經常看一本雜誌叫《特別關注》,上面的文章基本上關於家庭、友情、愛情的話題,講的都是正能量,屬於成年人的雞湯。我經常給別人講一些勵志的話,我自己就通過讀書修復一下心靈。


讀這種書的時候,我的心態是很寬鬆的,把它的故事翻一翻,看到一兩句很經典的話,能夠把它隨手發到微博寫個段子,我覺得花5塊錢買這本雜誌的投入已經超值了。

再比如說

一些書包括經管類的,經管類有些領域的圖書也是我經常關注的,比如「時間管理」這個領域,基本上每出一本書,我就買一本,我家裡已經堆了30多本跟時間管理有關的圖書。


拿來一本時間管理的新書後,我發現這個內容別的書里講過了,就跳過去,這一頁哪本書里也講過了,跳過去,或者我快速地翻一遍相當於我對原來書的一種複習。


複習完了我就只看這個作者在這一本書裡面到底有什麼新的觀點、新的知識點,我只看這一點點新的知識點就夠了,其他的原來已經看過了就跳過去。


因此,我要告訴各位,有的人問我為什麼你一年能讀那麼多本,真相就是:很多書我原來已經有積累了,我讀的時候,並不是從頭到尾把每個字都認認真真讀一遍。如果是那樣的話,我讀書的效率會很低,所以對於這種我有經驗、有積累的書,我的閱讀速度是比較快的。


?

什麼時候需要精讀?


但是如果我拿到一本我原來知識領域裡沒有讀過的,我對它又有興趣的話,我讀起來就會比較慢,就像我原來在大學看高等數學一樣,我得一頁一頁地讀。


對於這種比較難的書,讀起來也有一個技巧,就是先不管看不看得懂,從頭到尾先讀一遍。


閱讀的時候,先把它整體的框架脈絡把握住,盡量讀快一點,比方說一本兩三百頁的書,我先用半個小時把整個框架翻一下,這叫略讀,也叫速讀。讀完以後再一章一章往下看,這個時候可以讀慢一點,讀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筆記,寫一些心得。把這些書全部讀完,可能就要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地往下看,有可能還要看一些相關的書,來印證、啟發自己。

很多人讀一本比較難的書,他不是先把整體框架讀一遍,而是一上來就一章章地往下讀。


其實很多書,看第一節、看第二節、看第三節都看不明白,但是你看到後面,對整個框架有了一個完整的概念,再回頭看第一二節,你會豁然開朗,就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邏輯。


因此不管是先把目錄看一遍,或者是搜一些這本書在網上寫得比較好的書評,把這些書評看一遍、翻一遍再去閱讀這本書,也可以加快速度,而且相對來講,可以讀得比較明白。


?

如何把一本書讀得有質量?


我一年讀一兩百本書,但是說實話,很多書它本來寫得就不怎麼樣,我因為種種原因把它讀了,但是不好的書,我也能讀出我的東西來。比如,我會研究一下它為什麼寫得不好,回頭在我寫作的時候可不可以避免寫出這種質量的書,或者我把作者的毛病繞過去。

四、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大家每個人時間都緊張,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讀無限的圖書,那怎麼辦呢?我提三點建議:


?

選擇這個領域內相對經典的好書


我建議各位自己到豆瓣、一些好的網店上面,耐心地看目錄、摘要、書評,學會自己選擇一本好書。經過比較選出一本合適自己的,在這個領域比較經典的書就行了。


舉個例子

很多人問我學PPT,讀什麼書好,我說你的水平如何?他說他的基礎很差,那我說你就讀我的《和秋葉一起學PPT》就好。


那萬一他說水平很高,一般的技巧都不在話下,那我就會建議他讀一讀《PPT演說之禪》,這種書能夠提高他的境界、格局,甚至我會建議他,不要讀PPT了,應該讀一些像《金字塔原理》、《麥肯錫方法》等幫助提升邏輯的書。


這是第一個建議,要選擇在這個領域內相對比較經典的書閱讀,這些由自己選擇。


?

先做一回小學生——做書摘


在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我給大家一個建議:讀到好的章節、好的內容,先做一回小學生,好好地做一下書摘。你要把別人書裡邊的觀點摘錄下來,你可以找個小本子或者直接在書的空白頁面,看到什麼心得一條條摘錄下來,就好像給這本書重新寫大綱。通過摘錄的過程,你就可以慢慢地把這本書的框架一點點清晰化。


我買的很多書,我經常在沒有字的扉頁上寫我看到的點,看到一個點寫一個點,順便把頁碼也標在上面,這樣方便我回頭查閱。


?

下點笨功夫——寫書評


有了這些書摘,有了這些信息的要點,我建議大家,對好書或者你看完以後有觸動的書,要寫書評。


說到寫書評,很多人可能很頭疼,頭疼什麼呢?寫個書評千八百字的,累。現在有微博,有微信朋友圈,你完全可以寫個三五十字短書評,拍拍書的照片,談談你對這本書的感受,說說你想跟這本書的作者交流些什麼。


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圖書作者,比如我有微博的,你買了書寫一段評論@我,說不定我還很樂意回復一下你,告訴你這本書你讀對了,讀出我當時寫的一些感受了,這也是一個樂趣。因此,我建議各位,好書就不要輕易放過,一定要寫書評。


我最近剛好給一本《自品牌》寫了一條微博短書評,我自己還沒有@ 作者,可能因為轉發量還可以,和作者有了一次互動的過程,他說我是「高質量讀者」,得到這樣的評價當然是一種樂趣。

很多人讀完了,要點在書上面標標點點而不是手工做書摘,更沒有用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寫一篇有質量的評論,那我覺得這本書讀下來,收穫會很少。只是以為自己看懂了一些道理,古人也告誡過我們「不動筆墨不看書」,我到今天都堅持寫書評,我的微信每周發一篇書評。


寫書評的方法也很多

有時候我是寫這本書裡邊的觀點;

有時候是這本書里引申到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有時候我就寫我跟這本書的作者之間的感受;

還有的時候我就寫一些關於這本書裡面的一些花邊八卦之類的,說不定群眾還特別喜歡看。

我基本上每周五在我的微信里寫一篇,目前已經堅持到了100多篇,堅持了兩年時間。


因此,我覺得很奇怪,很多人說我書讀得好、讀得又多,諮詢我怎麼讀書的。我每周至少一篇書評,發在豆瓣、微博上的短書評就更多了,我每天都在做示範,我很少看到有人像我這樣讀書的。我們像戰隼,蕭秋水老師這些會讀書的人下的都是笨功夫,不知道大家請教我們要跟我們學什麼,我也覺得很奇怪。


就是我這篇讀書分享,都有人寫了很好的筆記,我截圖你們看看。

五、愛「看」書,不是「讀」書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這樣的讀書呢?我的答案是:不是。絕大部分人都學不會,因為他們只愛「看」書,而不是「讀」書。


他們覺得看書就好像在學習,好像在進步,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非常墮落的人,用這種假象來安慰自己。這樣讀書讀到最後,收穫不大,但是至少你也讀了幾本書,也不壞,總比搞一些吃喝玩樂的事情更雅緻一些。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答主都說了。我想說一說,很少被人關注到的一個環節,就是選書、購書的環節。在當信出版物滿天飛的時代,選書、購書真的應該納入到「如何讀書」的範疇了。

先給結論:買書其實也是快樂的過程。但是,不會買書,其實是很浪費的一個讀書行為。

一個好的作者寫的一本好書,就如同作者精心打造的一座宅院,有些地處鬧市觀者雲集,有些偏居一隅閑雲野鶴。而這座宅院一旦造就,主人就未必時時呆在裡面了。而讀書的人,好比「隱身」地去拜訪,你不需要提前打招呼求見,也不用擔心打擾主人,只要打開書籍的扉頁,就如同叩開大門,翻過目錄就跨過影壁,細細讀過幾頁就已經登堂入室了;最要緊的,是你可以經常去,反覆去,當然你也可以不辭而別,或另尋高處。通過巡覽,你可以輕鬆地和欽佩的老師或有名的學者推心置腹地交流一番。

這個世界發展至今,各種資源都在爭奪中價格飛漲,而書籍中的知識的價格卻相對保持著比較平穩的變化,相比而言,越是經典的學問,反而沉澱越深價格越低,這和商品經濟規律是相反運行的。

原因其實也挺簡單的,因為不是所有的讀書都能為你創造價值的,或者能為你創造出和別人一樣高的價值。因為,你拜訪的那些「宅院」沒有主人為你指引導遊,你自己的探索方式就成為你最後是否有所得的唯一前提。

某些程度上說,楊絳先生說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更需要增加一條重要基礎,讀書的數量必須建立在讀書的方法正確的基礎上,才能讓讀書的行為發揮有效的價值。

正確的購書姿勢,才能推動你讀書人生的有效開始。


現代出版業的發達,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出版物,如今所處的時代,不再是古代缺書可讀的時代,我們的痛苦如果換成一個穿越過來的古人根本是一時體會不了的,那就是我們有太多東西可讀。我們經常發愁的是「家裡那麼多書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呀」。

然而出版商還在不斷地出版,並且新書們越來越會做營銷,撩撥地我們動不動就手指一抽,亞馬遜、噹噹、京東等等就成交了。看不完的書只能叫「收集」,不能叫讀書。所以,擒賊先擒王,我們必須從買書這件事下手,這也是讀書正確姿勢的第一勢了,這一點恰恰是以前很多討論如何讀書的不太會提到的內容。

他們常常會說有什麼讀什麼、讀什麼都是有用的。拜託,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如果我能活一萬年,當然不擔心了,現在我只想讀真正我需要讀、我應該讀的書。最近,有一個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的作者奧野宣之在他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就著重對買書這件事認真地做了探討。

奧野宣之認為讀書不應該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的去讀,做到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和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這才能算真正的讀書。他認為,要成為人與書的關係的改變者,就得先從如何買書入手。他提出了關於讀書的四象限,包括了:選書,購書,讀書和活用。如何選書就是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如何購書就是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有了這兩個基礎,才有真正的如何讀好書,如何活用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將選書和購書的過程納入到讀書的整體環節的思路,實在是非常符合當下信息爆炸的特點。他提出運用「信息一元化」來解決選書購書和讀書的一體化。信息一元化就是使用同一本筆記本記錄所有信息,具體來說,就是把想讀的書和讀過的書都記在同一本筆記本里,不設分冊。也就是說,設立購書清單,並將它納入到讀書筆記中。

理由之一,就是要培養自己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標意識。遵循「列出讀書清單--在書店購確認--購買」的三步驟行為,遵循這樣的步驟,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了。同樣,像這樣帶著理由去讀書的意識,也會影響讀書速度,就如同形成了照片里的焦點。

理由之二,他能幫助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會買一些根本不懂的書、讀不完的書,主要原因就是衝動購買,總是想著「這本書或許有用」「這方面的知識應該要有啊」,不知不覺,就拿了很多的書回家,把購書清單,就是為了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它讓我們在不斷列表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奧野宣之指出,並不是只有在書店的書架之間漫無目的地瀏覽,才能與想讀的書來一場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時,要多注意尋找與書相關的信息,並記錄下來,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購書清單

如何做一份有用的購書清單呢?《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為了方便在看到想讀的書能馬上把書名記在清單里,以防遺忘,需要隨身攜帶筆記本,並且按照: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以及備註事項進行記錄。備註事項,你可以記錄注意到這本書的原因,或者自己的對這本書的初期的感想,比如「非常想讀,只想要了解一下,擴充下知識」等等。有時候想法很模糊,只能想到我想讀關於什麼什麼的書?也可以把這個想法籠統的記在筆記里,在日後憑這句話在網路上檢索符合內容的書目,並記在購書清單上。積累一段,就會寫下一些書名,這時候經過書店的時候,就可以有目的地購書,不會輕易地被海報和廣告吸引,購書時間也變得更為經濟有效。

喜歡讀書的人,更願意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享受的時刻。

正確地選書,買對書,才更容易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只有有效閱讀,才能召喚出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

那麼什麼樣的讀書方法是有效的呢?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推薦兩本關於閱讀的書籍,這是我近幾年看到的關於有效閱讀講解的特別全面的書。第一本是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重點講的是方法,乾貨比較多。另一本書是齋藤孝的《深閱讀》,這本書重點強調的是深閱讀的意義以及如何深挖書中的有用內容並且更好的輸出成為自己的知識。兩本書各有重點,可以結合起來閱讀,僅供大家參考。

-----------------------華麗的分割線---------------------------------------------------------------------

01
曾經有段時間,網上很多文章都在講「快速閱讀法」以及各大網路平台也都有教程教大家如何一天閱讀一本書,或者一周閱讀十本書。針對這種快速閱讀的方法我大概了解了一下,他們所講的方法大多是單純運用視覺的一種讀書方法。這我就有些疑問了。單純依靠視覺的讀書?那麼腦子呢?思考跑哪裡去了?

曾經有人和我聯繫,說想要我為他們的平台做書摘整理,為了適應這個快餐時代,閱讀也必須快餐化。所以他們開發出來一個APP,專門請一些所謂的書評人或者閱讀達人為他們整理書摘,其實就是把一本幾百頁的書整理成幾頁的重點內容,方便客戶閱讀。這樣客戶就能快速的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冠冕堂皇地說:不浪費時間也不懈怠知識。我果斷拒絕了。因為我認為一本好書,不是靠一篇書評或者一篇書摘就能總結的完的。真正的閱讀也不應該是快餐性的。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們是需要認真對待的。需要根據具體的書和情況來選擇我們的閱讀方法。一味地追求閱讀速度和讀書數量,而忽略掉我們讀書的有效性和質量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只有有效閱讀,才能召喚出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

02
其實之前的很多時候,我也在思考讀書的有效性,但我很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日本作家奧野宣之,他獨創了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現在,他又帶著他的新作——《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來解救不會讀書的我們。

在這本書中,作者所講的讀書方法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所以,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並不單單教給你讀書這一個技能。

作者把讀書分為五個階段: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

然而自始至終,一直貫穿著這五個階段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讀書筆記。

在讀書五階段的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要運用到讀書筆記。筆記讀書法和普通讀書法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圖。

筆記讀書法和普通讀書法的區別

在這裡,作者提到了一個技巧:將筆記本一元化。其中包括一下五個要點:

①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②按時間順序書寫
③附上日期
④靈活運用速記和略記
⑤可以粘貼


到最後,你只需要明白一點:只要在這裡找,就一定能找到;在這裡找不到的話,那就是沒有。

這就是將筆記一元化技巧。無需你一次分出很多的筆記本去記錄,那樣在你尋找信息或者重讀的時候會非常的麻煩,你只需要一個筆記本,就夠了。

03:選書、購書

讀書的五個階段,選購(選書+購書)階段,其實算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總有很多人會經常搞不懂自己喜歡讀什麼書,應該讀什麼書。看到書單類的文章就收藏,但,也只是放在收藏夾中再未打開過了。

其實選書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當你有意識的想要增加自己的購書清單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選書其實沒有那麼難。在這裡提到一個購書清單。類似於這樣的一張紙:

購書清單

你可以通過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中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書,什麼主題的。然後記錄下來,慢慢的豐富自己的購書清單。記住,發現好的書一定要記錄下來,否則當你真正想讀書的時候卻忘記了書名或者別的信息導致找不到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很沮喪的。

選書有多種方法,我在這裡給大家簡單說說我平時用的三種。

第一種:書籍連貫法。


當你讀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時,你可以記錄下書中提到的另外的一些書籍的名稱或者作家的名稱。比如,我在看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非常喜歡這樣的閱讀工具書,在這本書中的書籤上面出版社印製了另一本書《閱讀整理學》是由日本的外山滋比古著作。我就可以把這本書放入我的購書清單。


第二種:影視劇中的提示。


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年代劇的時候,你也可以根據他們提到的歷史人物或者事件去網上進行搜索查看,看是否有這樣的人物傳記或者史記之類的書籍。由喜歡的影視劇也可以引出很多不錯的書籍。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羋月傳》,播出之後,我就對羋月這個人特別感興趣,就像以後一定要搜索一下關於羋月以及她那個年代時期的史記書籍看看。


第三種:好友的推薦。


如果認識很多愛讀書的朋友,那你就是非常幸福的了。朋友大多都很了解你和你的閱讀喜好。推薦給你的書,都可以嘗試一讀。

我相信,只要你養成了好的閱讀習慣,就會非常清楚自己喜歡讀哪一類型的書,到最後根本不會為讀什麼書而發愁了。

至於購書,更不必多說。書店是個好去處,而網路上的購書也已經成了如今的潮流,網路上的各種優惠活動也在吸引著很多書友。我推薦噹噹和亞馬遜兩個購書網路平台。相信經常買書的朋友也都知道。

04: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筆記,作者說了很多。我在這裡只分享我個人比較受益的一點。

讀書法=摘抄+感想

當你讀到書中能夠引起你共鳴的句子的時候,你可以摘抄下來,然後再在下面記錄下你自己的感想。你的摘抄文前面可以用○,自己的感想前面可以用☆來進行標記。這樣你在重讀筆記的時候更加清晰明了。

摘抄+感想,有一個思考的過程。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去翻了翻我自己的摘抄本,厚厚的好幾本,但是裡面全是摘抄,沒有一點是自己的感想。這樣的筆記其實是單調的,也是沒有經過深刻思考的。效果不如作者的好。

05:重讀

重讀有很多內容,你可以重讀全書,或者重讀筆記,或者重讀書評。不同的需求就重讀不同的內容。

作者是這麼分類的:

?想要簡單回顧時——重讀讀書筆記
?想回憶起更多時——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
?想從頭開始看起時——重讀原書

有位評論家說:如果擁有五本可以隨時拿來重讀的書,那麼你已經成為一位出色的讀書專家了。

我經常和別人說,知識的吸收有兩點,一個是輸入一個是輸出。閱讀是知識輸入,做讀書筆記或者寫書評,是知識輸出。只有在這樣不斷輸入輸出的過程中強化記憶,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精華。

重讀可以加深記憶,重讀可以發現更多以前閱讀時你發現不了的共鳴,重讀可以讓你更輕鬆的知識活用。

06: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

⒈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
⒉多讀百科全書
⒊通過訂閱來提醒自己
⒋書店裡不止有新書舊書,還會有意外發現
⒌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
⒍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
⒎把名著放在枕邊
⒏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
⒐在家的每個角落放滿書
⒑去掉外封,讓讀書變得輕鬆
⒒雜誌要邊撕邊讀
⒓不能小看的有聲學問
⒔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
⒕名言要貼在顯眼處
⒖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⒗用複印機讓讀書更方便
⒘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的履歷
⒙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⒚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

07
這本書,主要講解的是「有效讀書」。

有效閱讀,並不等同於快速閱讀。其實讀書有很多種,快慢只代表方式。是否有效才能代表結果。


當你有效的讀完一本書,你會發現人生中有一扇從未開啟過的門打開了,裡面,窗明几淨、鳥語花香,整個世界都變得不同且美好。讀書,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華麗的分割線--------------------------------------------------------------------------

下面我要講的內容會涉及到:70本書單、25位作家以及4個閱讀方法。


這些全是我通過深閱讀挖出來的清泉。

01:深閱讀,挖掘書中黃金點。

《深閱讀》這本書是我讀齋藤孝的第二本書。


那麼,齋藤孝是誰呢?

齋藤孝,1960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並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修完博士課程,現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主要著作有《學會學習》《提問力》《規劃力》等。

但說到底,《深閱讀》這本書的乾貨內容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如果單單只是閱讀這一本書的話,我們的收穫不會太多,它一共有一百多頁的內容,並且讀起來架構混亂無序,對於初讀書或者淺讀書的人來說這並不算是一本好書。

但是,對於我來說,卻能從這本書中收穫不少,其中包括:作者給出的書單,作者提到的有可讀價值的書的作者名單以及增強讀書力的方法。

02:通過這一本書可以順出70本值得讀的書目。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邊感慨著內容零散,一邊震撼著作者的讀書面廣闊到了上至哲學天文,下至數學函數。

所以,《深閱讀》這本書即使是別人看來沒什麼料,我也讀了三遍。


第一遍是瀏覽全書內容,整體看過一遍之後對這本書的主題有所了解;
第二遍發現書中提到特別多的好書,於是記錄整理下來作為自己的書單備用;
第三遍,梳理書中自己能夠運用到的方法,讓自己的讀書力有所提高。

下面我就為大家列一下這本書中作者提到的所有書籍的名稱和作者,大家可以參照著自己的興趣進行「順藤摸瓜」式的方法不斷地讀下去。相信讀書多了,方法對了,一定能夠挖出知識的清泉。

《深閱讀》中提到的書單如下,如果按照作者的「藏書千冊」為目標的話,那麼這個書單不算多,一共70本而已。

1、《啟動的活法》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村上和雄先生著。
2、《論語》孔子
3、《意義的呼喚》維克多·E弗蘭克貝
4、《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
5、《富翁自傳》福澤諭吉
6、《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7、《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8、《千禧年》斯蒂格·拉森,三部曲,三部小說每部分為上下冊,共六冊
9、《禁閉島》推理小說,丹尼斯·勒翰
10、《歷史是什麼》愛德華·H·卡爾
11、《遊戲的人》約翰·赫伊津哈
12、《情緒的世界》島崎敏樹
13、《人類的極限》霜山德爾
14、《人類的詩與真實——其心理學考察》霜山德爾
15、《夜與霧》霜山德爾翻譯
16、《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
17、《跟巨匠學習繪畫鑒賞》視覺設計研究所
18、《跟巨匠學習配色基礎》內田廣由紀
19、《睡覺也能學的結構主義》內田樹
20、《反哲學入門》木田元
21、《尼采入門》、《柏拉圖入門》竹田青嗣
22、《原來這就是現代思想》小阪修平
23、《Small Talk》附帶CD的英語學習教材
24、《E=mc2——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傳記》大衛·波丹尼斯
25、《利用報紙長學力》齋藤孝
26、《三四郎》、《從此以後》、《門》夏目漱石
27、《金色夢鄉》、《重力小丑》伊坂幸太郎小說
28、《齋藤孝的天才傳》齋藤孝
29、《愛迪生——發明了20世紀的人》尼爾·鮑德溫
30、《梵·高書信集》
31、《私塾·坂本龍馬》、《獻給母親的敘事詩》武田鐵矢
32、《龍馬風雲錄》司馬遼太郎
33、《44號孩子》湯姆·羅伯·史密斯
34、《秘密演講》湯姆·羅伯·史密斯
35、《福利斯特探案集》R·D·溫菲爾德
36、《最後的孩子》約翰·哈特
37、《少女無聲》波士頓·德蘭
38、《盜城》大衛·貝尼奧夫
39、《槍炮、病菌和鋼鐵》賈雷德·戴蒙德
40、《柴田元幸與九位作家》柴田元幸
41、《古希臘淵博圖鑑》芝崎美雪
42、《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韋伯
43、《國家的品格》藤原正彥
44、《別讓我走》石黑一雄
45、《君主論》馬基雅維利
46、《風姿花傳》世阿彌
47、《成為小說家!》中條省平
48、《神話的力量》約瑟夫·坎貝爾,比爾·莫耶斯
49、《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邁克爾·桑德爾
50、《新黑格爾》長谷川宏
51、《野村的實踐&<論語&>》野村克也
52、《鼻子》果戈里
53、《源氏物語》、《謹譯源氏物語》
54、《宇宙大爆炸》西蒙·辛格
55、《你們該如何活下去》吉野源三郎
56、《必能找到「座右銘」——寺子屋的451個人生訓條》齋藤孝
57、《卡索拉和她的書》多蘿西·巴特勒
58、《當大人為繪本落淚時》柳田邦男
59、《那位配音員朗讀的那部名作》齋藤孝
60、《印度夜曲》安東尼奧·塔布其
61、《論語和算盤》澀澤榮一
62、《咖啡轉,世界史也轉》酒井隆一郎
63、《馬鈴薯的世界史》伊藤章治
64、《無處不在的歷史科學······或者為什麼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馬克·布坎南
65、《冰川清話》勝海舟
66、《論語故事》下村湖人
67、《弟子》中島敦
68、《聖經故事》賽珍珠
69、《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
70、《關於讀書》叔本華

我當時整理出來是為了方便自己日後書荒的時候有書可讀,現在可以分享個大家。但是,由於作者是日本人,很多書都是日本作者著作的。事實上,那些經典版本很多,比如《論語故事》和《弟子》這類的書籍,雖然標記了日本作者的名字,而對於我們來說完全可以尋找中國版的來讀,相信也會有很多收穫。所以閱讀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死板。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對了。

03:作者提到的值得讀的作者共25位。

當你真的不知道讀什麼書的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讀經典名著,一個是讀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一般都不會差。

《深閱讀》的作者齋藤孝也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著名的人,我也和書單一起順便整理了出來。一共25位。

1、尼采
2、陀思妥耶夫斯基
3、伯特蘭·羅素
4、柳田國男
5、馬克思·韋伯
6、列維·斯特勞斯
7、星新一
8、太宰治
9、芥川龍之介
10、村上春樹
11、大江健三郎(著作比較難讀,可在讀完簡單作品之後挑戰一下)
12、三島由紀夫(著作比較難讀,可在讀完簡單作品之後挑戰一下)
13、森田登美彥
14、町田康
15、江國香織
16、夏目漱石
17、幸田露伴
18、森鷗外
19、谷崎潤一郎
20、川端康成
21、石川淳
22、維克多·雨果
23、托爾斯泰
24、山田詠美
25、柏拉圖

和上列書單一樣,日本作者佔得比重比較大,大家可以適當篩選著自己喜歡的作者來讀。

04:書中那些敲醒我的並給我讀書目標的句子。

在《深閱讀》這本書中,作者是站在一個對讀書者有著高標準高要求的角度去闡述的。所以,很多概念也許在初讀書的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有點難,甚至會一下子打擊了對方的讀書和寫作的積極性。但是,對於我這樣抗打擊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很多話是在敲醒我並給與我繼續讀書的一個目標。

比如:

作者說:連一千本書都沒讀過的人想當作家,它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要以「藏書千冊」為目標。

對於這個時代來說,當作家、寫作、出書,其實也並不算什麼難事了。很多作者只要找准了讀者的口味,不斷地寫寫寫,積累一定的粉絲數,有一些好的主題或者是故事,那麼他就可以出書。

但是作者說的那種一千本書都沒讀過的作者,應該是指即使出了書大概也只會是萬千作者中的普通一員罷了,也許作品並不會有什麼深遠的影響。齋藤孝這麼說是建立在作品產出的質量上說的。

但對於我來說,讓偶爾浮躁的我沉下心來,不急不躁的認真閱讀,努力汲取前人的智慧,深刻挖掘知識清泉。

和上面的話有所相似的就是作者引用了一句山田詠美女士的話:寫小說,應該在精讀過世界文學以後再嘗試。

「書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這句話比書中自有黃金屋和書中自有顏如玉要有力量得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那句話,心中就充滿了對閱讀的敬意。

好吧,我們一起沉下心來閱讀世界文學吧。

05:你會閱讀嗎?這四個方法是簡單易學的。

《深閱讀》的前半部分我個人認為廢話特別的多。但是到了後半部分,慢慢的乾貨來了。他開始了深度閱讀的方法闡述。有很多技巧我們在奧野宣之的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也讀到過。看來,牛人的讀書方法都大同小異啊。掌握好這幾種,就能成為閱讀高手了。

第一:先易後難,慢慢的從舒適區脫離進入「非舒適區(學習區)」。

齋藤孝先生說:當舒適成為理所當然,不舒適的狀態就會變得難以忍受。

一個人只要想要進步,首先就應該脫離舒適區。這就是為什麼齋藤孝先生在給我們推薦書籍的時候會推薦一些易讀的書之後,又添加了很多難讀的書。

在如今的市面上,有很多的暢銷書。好書一定會暢銷,但是暢銷書並不等於好書。

所以,當你自己認為你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毫無難度,不需要做任何的思考或者從書中汲取不了新的信息和知識的時候,也許就是你該換書讀的時候,就是你該跳入「非舒適區」的時候。

如何選書,學問很大。《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以及這本《深閱讀》中都有提到。在這裡我不詳細說明,大家可以記住選書時的三句箴言:選擇古典、利用書評、學習天才。

第二:讀書習慣如何養?邊問邊讀+家中遍布書籍+有聲讀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同樣如此,帶著問題去讀書,和你漫無目的的瀏覽打發時間的閱讀,從興趣度以及吸收度來說差別都非常大。

比如我平時讀書,工具書我再讀之前就先給自己列出幾點我想從書中獲得的方法和知識是什麼。然後帶著這些需求來尋找答案並在閱讀中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和新的頭腦風暴。慢慢的,一本書讀完,有時候我可以多出很多感悟。如果是讀小說,我會想向作者學習故事框架的寫作方法,以及文采和用詞和人物的描述方法等。一本書下來也能吸收不少。

家中遍布書籍,哪裡都有書,隨時隨地隨手一翻就能看上幾頁,還怕你想不起來閱讀嗎?

其實關於讀書,我自己是不建議把書規規矩矩的放在書架上碼好然後關起櫃門的。我家屬於雜亂型,但是無論是在沙發上,桌子上,床上還是茶几上,幾乎隨處可以看到書,有時是工具書,有時是散文有時還有寶寶的繪本。

這樣一來我不論是自己讀書還是給寶寶講繪本都可以隨手一抓,輕鬆不刻意。所以,每天都讀幾頁書對我來說簡直 so easy ~

如果你說你實在沒有時間,那麼可以試試坐公交地鐵或者睡前的時候聽聽有聲讀物,現在的讀書APP那麼多,隨便一款都夠你用了。

第三:提升閱讀速度,通過《深閱讀》我新學的技巧是:長篇小說速度法只讀人物對話。

看這本書的時候,關於快速閱讀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覺得最實用的方法就是這一個:閱讀長篇小說的時候,可以只讀人物對話。

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你的閱讀速度還不至於讀不懂故事,同時還可以增強邏輯和思維的連貫思考。這個方法我是第一次看到,瞬間愛上,下次沒時間的時候我一定會嘗試一下的,你也可以嘗試看看。

第四:強化讀書效果貴在「輸出」

讀書有效沒效,對於你的讀書積極性會有很大的影響。當你深刻體會到了閱讀的魅力和作用的時候,想不閱讀都停不下來。但是怎樣才能把讀書轉化,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增強自身魅力的工具呢。

重點是「輸出」

知識的吸收過程就是這樣的簡單程序:輸入——輸出。

只有輸入的知識是沒有經過轉化的,也就是無用的。只有輸出後的內容才是你的成果。

輸出有兩種方法是簡單可實行的:寫讀書筆記+讀書會

作者說:「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你是否有所吸收的標準之一。

讀書筆記,你可以在網路上的任何平台上寫,主要內容是書中的摘要和自身的感想。為什麼我提倡要在網路平台寫而不是自己私下寫呢。那是因為網路上的互動會比較多,這些互動就像是無形的實時激勵一樣,可以促進你堅持。

讀書會是指線下活動,三五書友想約共同讀一本書,然後聚在一起進行知識碰撞,有時候你不能想到的問題別人想到了,在開始環節,每個人都可以針對所讀書籍進行簡單的小演講或者介紹,這樣的方法也是輸出的一種,可以讓你更直觀的清楚自己對這本書的吸收程度。同時線下的組織又可以讓你有了更加直觀的讀書不孤單,有書友陪著的感覺。

06: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從去年開始,我幾乎給我自己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寫書評,做記錄。慢慢的,我發現了自己在閱讀這件事上的很大改變,那就是我會有意識的讓自己從淺閱讀進入到深閱讀狀態中。學會了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納或者拒絕。

就像閱讀這本書一樣,曾經的我也許會在翻開第一遍之後就放棄了,會覺得乏味沒有內容。但是如今的我在思考和提問的過程中閱讀這本書,我會發現,原來這本書可以帶給我的東西那麼多。我可以吸收的那麼多。重點就在於作者呈現給我了,我是否用自己的閱讀力接受了,並且學會了。

在如今社會,碎片信息太多了,真正的獲得系統的知識的方式還是閱讀。如何提高你的閱讀力,提升你閱讀的深度,不再讓繁雜的信息充斥著你,從而失去了一顆沉穩的熱愛閱讀的心,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了。


最後,我只是拋磚引玉罷了,每個人的讀書方式是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方法也不統一。自己多閱讀慢慢摸索最適合自己的哪一種吧。

PS:最後一幅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首先是選書。

這一步太重要了。花費一月、甚至半年時間,讀一本好書,其收穫勝過一周讀五本雜書。(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讀書在於思考,不在於認字、背句子。)

選一本書,要選擇自己水平可以接受的。知乎有位朋友談武俠小說,未曾讀過金庸的人,不適合直接看《天龍八部》。先接受了「低武階段」的設定,如少林拳、八卦掌,再去看「高武階段」,如六脈神劍、無招勝有招,此時才會覺得妙。直接看「仙俠」飛天遁地,會覺得亂七八糟,比如很多朋友反應,會覺得小時沒看懂電視劇《西遊記後傳》。

很多書,比如《包法利夫人》、《紅樓夢》、《紅高粱》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由於我的個人喜好、閱讀習慣、理解能力等原因,即使通讀了,收穫也甚微。我的理解是,如此情況,就不要堅持讀下去了;等待未來,閱歷的增長,某天看到一篇讀後感,再次有了興趣,再讀無妨。

央視播出李雪健老師參演電視劇《水滸傳》時,我硬啃了原著。可直到來知乎,看到許多篇文章,才忽然明白《水滸傳》的妙。買來金聖嘆評本,再讀,讀一個故事,有一種感觸。(更反映出,看他人讀後感的必要性。讀書需要有人引領,帶你入門,不然很難發覺該從哪個角度看哪裡好。)

世界文學名著——我讀小學時,家中便有一整套。(當時常聽見隔壁鄰居家小孩讀完了二十四史~)我基本上囫圇吞棗的都讀了——小時候可看的書太少了。可惜不僅沒培養出愛好,還令我對西方文學生出了負面情緒。小學時,唯一覺得好的,唯有凡爾納的著作,真心喜歡,在此也推薦給大家。

如今我的書架上,西方文學名著,僅有《百萬英鎊》、《了不起的蓋茨比》、《基督山伯爵》等寥寥數本,留下的純屬個人喜好。當年那一套,被我扔在了父母那裡。也讓我養成了一個陋習:見誰書架上有成套的四大名著,我立刻認為此人未讀過;而有三套不同版本的水滸或是紅樓,立刻便認為此人讀過。

譯來的西方文學名著,我以為是不需多讀的。我們能體會到的,依舊是中文美。拋開了文筆,特定的文化背景與我們的生活脫節,讀多了,似乎容易「文青」,思想未成熟的少年少女,情緒容易呈現無厘頭化。《傲慢與偏見》、《戰爭與和平》太牛了,然而更多書,具有很濃重的時代烙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具有進步意義。卻未必可以一一對應到今日萬象,別讀後反而把自己套進去了。

我曾讀契訶夫、阿西莫夫的小短篇,讀的鬱悶了很多天,不舒爽;這種感覺,國內張恨水先生的書類似,但起碼長篇可以令你沉醉數日,短篇那種戛然而止的鬱悶,恨不能撕碎扔了。我不太喜歡這種情緒被干擾的感覺,尤其一些作者價值觀有點怪的情況。

另外,《愛麗絲夢遊仙境》、《湯姆叔叔的小屋》此類名著,我至今不是很明白要講什麼,大學時還排練《小王子》,我真心不懂。講這些話,不是要講這些書不好,而是講要注意選擇,萬一您與我一樣,根本讀不懂那些西方世界觀呢~

—————

如果要講語言美,直接讀詩吧~這段時間在看程虹女士譯的,我之前沒接觸過此類文學作品。王佐良、許淵沖、馮至、傅雷、葉聖陶、朱光潛、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胡蘭成……我是喜歡種風格的。在我心中《論讀書》可以與《勸學》媲美。泰戈爾、冰心,不是不好,是我讀不進去。

須知,天下辭藻之美,美不過詩詞歌賦,其實不需要讀太多,貴精貴專。先溫習一下《古文觀止》中熟悉篇章,再按時間順序,讀讀中華書局出版、幾位先生著的選本即可。除非是真愛,否則,我以為也沒必要「死磕」唐詩或是楚辭,感受韻律美,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規劃好下一個二十年讀完。

我買了中華書局出版的拼音版,名義上是給未來兒子的,事實上是自己拿來讀的。查拼音很煩,影響閱讀流暢感。如今很多針對孩子而出版的書籍,真心很贊,三聯有個「中學圖書館文庫」,真羨慕現在小孩,那套書作為我這種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文盲而言,簡直太棒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一直讀不進去,買來此系列簡化版,厚薄適中,立刻有了勇氣。

———————

讀一本,要有一本書的收穫。對一個事物的了解需要向前推進、或是有所啟迪。反覆讀一些雷同的,沒有深度、廣度的書,有什麼意義呢?

父親常年訂很多雜誌,我讀中學時缺錢,按斤賣,一次賣二百多元,賣過很多次,車庫裡還有許多……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心疼。不過現在想通了,知道心疼就不應該訂購,浪費紙張。從《譯林》、《讀者》到《特別關注》、南方系列……反反覆復一個類型的文章,聽相聲不需要教育意義,那看此類文章需不需要教育意義?

一位做藥材的朋友曾告訴我,去一家小飯店,吃了還想吃,可以連著吃幾天,但某天不去了,之後也想不起去那家,此種情況一般都是加了罌粟殼。我覺得很多雜誌,都有此種功效。讀之無味,棄之可惜,唯增談資,見世間百態。看似讀字了,還不如看知乎日報。

其實小時看奧秘、探索發現等雜誌,也總有重複之感。曾熱衷於百慕大、復活島的神秘,後來發現不過是三流文人胡編濫造,不如通過台灣買《國家地理》、《孤獨星球》之類的畫冊,照片比文字更美。

包括市面上很多談人生、談做人、談喝茶、談佛道的書,都極具同質化,讀來完全是浪費時間。不是吃飯、喝茶不需要著書,而是其中另闢蹊徑,思想、文筆美的太少,大同小異的情況下,選兩本大師之作讀了,了解了,即可。

(當然,有朋友在此處有不同意見。尤其部分女士,愛讀某一人的書、某一風格的書、某一個系列的書,就一直讀,全部讀完,彷彿有收集癖。我覺得大可不必如此,你終究不是黛玉、不是簡奧斯丁。我讀完金庸也沉醉很久,但並非就不看其他書了。曾有朋友講,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有進步。反覆踱步,起碼不適合年輕人,讀書未必非要求進步,但讀偏執了、堅信某一人/派,我覺得反而不美,彷彿人生至此停下了。)

——————

這些年,我更喜歡讀一些通識教育書籍,如牛津、北大系列;名家隨筆、論文集,如錢穆先生、梁漱溟先生、甘陽、朱蘇力老師的;針對一些問題的介紹,如強世功先生的《中國香港》,汪暉先生的《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陳達先生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中國哲學思想介紹,如楊伯峻先生、李澤厚先生、杜維明先生;還有西方近二十年的一些社會學、經濟學書籍,如亨廷頓、黃仁宇……

治學的教授所著,哪怕是隨筆,也遠勝一些名流大師,比如有套「碎金集」,我很喜歡。物理所的老教授們談當年求學、留學、結婚的糾結日子,質樸平實,經驗超越了文字。簡直太棒了!

這是一個什麼人都可以著書的年代,很好,也很雜亂。研究生畢業後,我才懂寫論文的目的與要求。很多書,其選題就沒有著書討論的意義;我更不信任一些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能寫出什麼有思想的作品;更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生活之道可以分享。看阿貓阿狗之淺薄感觸,有時甚至會起到負面影響。

讀研究生時,一位馬哲院的教授給我們開公共課。我第一次懂得什麼叫「思想進路」,思想竟然可以有層次,可以逐漸向前推進……真開眼了~~我非常重視他推薦的書單。這些年裡,我也越發重視、我重視的老師朋友、向我推薦的書。

此處感謝亞馬遜~最早時候,我記在紙上,後來拍照片、截圖留在手機上,終究會不記得存在哪裡了,亞馬遜心愿清單,是個好東西~可以留著,做活動時直接購買。雖然很多亞馬遜2000年左右第一版的書,總是沒貨,有點燈下黑的意思,這點不太好。

地攤兒書,不是不能買,而是要慎重。論斤的四大名著、四書五經、漢譯名著、醫學寶典,千萬不要買!超過十元錢一本的,都請慎重!我知道看此文看到這裡的朋友,都定是看見書就走不動的主,但還是慎重吧~包括在機場、高鐵、流行書店……

我在地攤買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當紅小說。王躍文之後,我最推崇的《二號首長》一書,就是在地攤買的。近年來還買過星雲大師、馮小剛導演、曾仕強老師……後來我搞了個紙箱子,專門安放這些書,有點羞於擺在書架上見人。

是我淺薄了,對不起諸位。要說星雲大師的書,勸人向善,還是不錯的,只是或許其受眾是南方崛起於微末的大老闆們,不適合我這種從小就善良的孩子。

————————

扯遠了……

三言二拍之類古書,我一直想讀,卻沒能力,啃不動,我想著日子還長,先把幾位著的《論語》讀了,再看其他也不遲。這幾年出的講《易經》的書,買了一本,未看,怕被帶跑偏,以後也神神叨叨,所以留在家給了父親。

現當代小說,不是不讀,我讀小說特別快。初中時看《天龍八部》四天一口氣讀完,猛不猛?看的眼睛快瞎了~我近幾年很少買小說,很少主動挑選。主要是因為費時,學習的年紀,閑書讀多了,上癮;二是因為少有人推薦……一旦有口碑特別好的,我很樂意讀,反正我看小說很快,呵呵。

莫說韓寒,郭敬明我都讀過,虎不虎?十幾年前的故事了……

我贊同馬親王的理論,先燒了成功學的書,其次我覺得教人如何讀書的書也該燒了……(談到馬親王,可以略跑題,談一下寫作。《長安十二時辰》好不好?你讀過十遍,想仿寫,也只能寫出同人;你要問馬親王,寫這本小說前三年,都讀了哪些書?然後去讀馬親王曾參考、學習的,才能效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點。寫作亦有進路,仿學、習作亦有層級。學李白永遠也不能與李白比肩。讀書,要讀大師們讀得書;要讀大師級的書,而非大師寫的書。)

這些年,我買的最猶豫的一本書是《自控力》,不知道哪裡的出版社、不認識的作者、各路人馬推薦、花里胡哨的封面、大厚本英譯書、視頻課程整理而來、傳授人心理學知識……

以上所有因素,出現其中一個,我基本都不願意買的……買的原因,是因為知乎er極力推薦,而且據說可以與哈佛公開課《公正》媲美……

三聯、商務、中華書局、法制出版社、北大、外研社、故宮、浙美、廣西師範、中信……在我眼裡,還都屬於值得信賴的品牌。

還有一個方法:看大師在看什麼書,學術著作中這個方法尤其好用,看腳註就好了。

不要買一個人的全套,除非是拿來紀念、珍藏、緬懷。但可以認準一個系列下手,一般都還可以看。

亞馬遜主頁推薦的書,我一般是不買的,不是不好,而是「老書」還看不完,沒時間看「時下風尚」,即使他最潮。還是讓時間(十年)幫我挑選一下吧~

另外,買一個學科的入門教材,知乎非常好,可以提問。不需要專業人士,本科畢業、研究生即可,問他們本專業入門書籍、或課外讀本、或科普通識教育書籍的目錄。都是精華~

我買了很多套圖冊,醫療的、動植物的、國寶鑒賞的、旅遊風景的……都是大家推薦的,閑時翻看,猶如身臨其境,順便科普受教育了。

——————

補充一點:這些年讀「名人傳記」少了,所以之前忘記提了。看到許多朋友喜歡看名人自傳。

1.自傳,一定要讀本人親筆寫的,口述的就很勉強;但有些做專門研究的學者寫的「名人傳」,也可以讀一讀,此類書側重不同;

2.常著書的人的自傳、回憶錄,不讀也罷。看看他的年表,對應著讀一讀他的隨筆、書信集。比文人親筆寫的「回憶」更真實、親近。

3.讀國外名人傳記,如辜振甫、李光耀、卡斯特羅、卡扎菲等等此類與歷史、政治合而為一的名人的傳記,讀一讀蠻有意義。恰因為對一個地區、國家不了解,通過讀一人一生,來認識、了解。

但讀了,請不要偏聽旁信。一本書不能讓您讀懂一個國家,何況還是此類主觀意識濃重的回憶錄、傳記。它的好處在於個人魅力帶來的「興趣」,如同一個導遊。感興趣了可以再深入了解,對歷史、政治沒興趣了,也不至於讀不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A的口述、日記未必可信,甚至沒有文學意義;A的子女的回憶錄,也未必可讀;A的某個朋友的回憶錄,雖然遺漏很多事情,卻將當年煙雨朦朧刻畫的淋漓盡致;還有時,某個海外學者,從未見過A,卻對A的資料、通信掌握詳實,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買書,還是要看作者。

以上全是談「選書」。

——————

讀書的方法,其實特簡單。

1.讀書,您要讀啊~文筆優美,或者佶屈聱牙的書,都要讀出聲。

我一直認為讀書要讀自己的書,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標拼音。《古文觀止》、《論語》,我至今都有很多不認識的字。

2.讀不懂、讀不出「好」的名著,要麼放一放,要麼搜別人的讀後感。

不要直接搜「《紅樓夢》讀後感」,會搜到很多讚美詩、或小朋友作業。可以搜「《紅樓夢》好在哪裡」、「《紅樓夢》過譽了嗎」、「《紅樓夢》值得看嗎」之類的,呵呵。

看看別人怎麼讀的,就是啟發,是引領。

3.寫批註~

我讀大師的《鄉土中國》還在旁邊加註那~不懂就寫某一點不懂,有意見、有疑問也寫上,特別是標上日期。下次再看到,指不定自己就解惑了。

促進思考。

不思考看書,就是看樂呵。

———————

讀書,甄選的過程,也是熟悉、了解的過程。

我上文所指「西方文學名著」,是小時候的一套書,我不記得具體名稱了。但我看到很多朋友家都有,此回答下,還有朋友拍了照片,呵呵。

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不建議買全套的原因,知乎有很高明的回答了。原因不外乎:1.您讀不完;2.讀完太費時了;3.畢竟是19世紀名著居多,很多理論在今日已經滲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了,不搞學術研究,沒必要去深究作者當年的推理思考過程了,完全可以拿來主義,直接看結論。

很多本翻譯的真是枯燥啊~根本讀不進去。有時讀完感覺他講了「廢話」———因為在咱們認知中,某些道理本該如此……

真喜歡的話,可以著重看一看1960年至2000年時間段,西方學者的名著;或者看一看1900年至1960年時間段,華人華僑學者們寫的書,身份越複雜的、思路見解越開闊。

以上。


1. 《黑天鵝》里,作者有這麼一段:
「每天一個多小時或更多,每年足夠讀一百多本書了,一二十年後,作用就開始顯現了」。

我震撼的是,那句「一二十年後,作用就開始顯現了」。

2. 這個跟三毛說的一段話很像。

3. 前幾天看了Paul Graham的一篇文章(譯文)《如果人的思想是程序,閱讀和經歷就是源代碼》 隨便摘一段 「閱讀和生活經歷構成了你的世界觀,即使你忘記了具體的經歷或者閱讀內容,它們的影響力仍在。人的思想就像一個編譯過的程序,源代碼或許找不到了,它們默默的發揮著作用,可你卻不知道為什麼。」

我覺得拋開急功近利的讀書才是最有效的。


以輸出為目標去讀書最有效。

我上大學以前很喜歡看非虛構類書籍。有一次家長會,班主任語重心長的和我父母談話,說我看書太少,讓我多看點課外書。那時候我覺得這簡直是對我的羞辱,除此之外,還有不被認可的傷心。

時至今日,我對自己的認同感逐漸增強,也不再過分糾結於別人的評價。我依舊熱愛非虛構類書籍,但是卻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雖然讀了一些書,卻表達不出來。我想起學生時代,我也並不能像一些同齡人那樣侃侃而談的發表出一些觀點或者陳述出某些知識。這些嚴肅的書籍對我來說彷彿變成了一部爆米花電影,我只享受了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淺薄快感,而書中的內容如過眼雲煙,在我的大腦沒停留多長時間就飄走了。

直到這段時間,為了回答出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有何價值?,我換了一種方式重新閱讀以前看過的一本書,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1.為了知道這本書都講了什麼,我把全書通讀了一遍。

在重點和我認為有用的地方劃線。

在不太理解或者有所質疑的地方畫上問號。

在觸動我的地方畫上感嘆號。

在讓我有所聯想的地方簡單記錄自己的想法。

2.重讀我做過標記的部分,在紙上總結重點,並標註頁數。

這次閱讀就比上一步驟的通讀快多了,因為我面對的不再是一本乾乾淨淨的「新書」。

總結重點也不是說把做過標記的部分都抄一遍,而是捨棄掉例子和對同一觀點的重複闡述,只提煉出觀點。

標註頁數的好處在於我可以迅速查看作者在原書中是怎麼闡述這一觀點的。

3.扔掉書本,把整理在紙上的重點迅速看幾遍,然後開始挑選回答問題的要點。

在這個步驟中,我只需要捏著一本書濃縮成的幾張紙,然後把我認為最有價值的觀點拎出來。

我反對把所有觀點都堆砌出來,我喜歡在不同的輸出形式和主題下進行針對性的選擇。

4.把挑選出來的要點按我回答問題的思路排好順序,並盡量補充自己的想法。

這是我的回答:鷂臻:《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有何價值?

可以想像,這樣「看完」一本書的時間是之前的數倍,但在對作者觀點的反覆提煉和取捨的過程中,這些內容自然而然的內化到了我的大腦中,我可以自由的表達它,運用它。即使過一段時間會忘記一部分,我也可以通過瀏覽我總結的重點迅速回憶起這本書的內容。

輸出的方式多種多樣,你可以選擇回答某個問題,可以選擇寫一篇讀後感,也可以和朋友談論書中的某個觀點。

既然花了時間,就要選擇最有有效的方式,讓閱讀不再是過眼雲煙。

歡迎關注公眾號【鷂臻看世界】ID:yaozhen7866 看我的讀書筆記

回復【讀書01】看我讀完《富爸爸窮爸爸》讓我印象深刻的3個小事例

回復【讀書02】你聽過「黑天鵝」這個概念,那你知道「灰犀牛」是什麼意思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既簡單也複雜,而且具有個人化色彩。
古人說:師者,因人施教;讀者,因書擇讀。
也就是說,要看讀什麼書,根據書的內容來選擇讀書的時間和閱讀深度。
我讀科技書,例如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這種書不可能快速閱讀,一般要個把星期,還需要不時地取出反覆研讀。每次讀完,都深有體會。
如果是純技術書,這就完全不一樣了,閱讀起來不但需要時間,還需要做一些推算和思考。
因此,讀純技術書,最好帶著問題去讀,這樣才能學有所知、識有所長。
技術書里,最難讀的是各類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讀「標準」書,其枯燥程度令人驚嘆,但一旦讀懂,卻能學到大量的知識。帶著問題讀標準,能了解到深層次的技術問題。另外,要多和他人討論方可。
讀書多了,許多知識能連貫起來。即使是不同的專業書,有時也能給人以啟迪和解惑,有如夢初醒的感覺。
某次參加ABB的初中生「安全用電課堂」宣傳活動,和人打賭,同讀初中物理,然後結合ABB的元器件理論知識,各自編寫PPT,接著給初中生上課。課畢,互相交換班級並對學生就所學知識提問,回答正確就發小禮品。結果,我上課的班級禮品發的最多。
感覺是:哪怕是初中物理教材,要認真讀通並且能自由發揮講解,也非易事。要讀多本參考書,做到融會貫通才行。
由於寫書的緣故,我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讀物。到了圖書館,一呆就是半天,每次都泛讀了數十本不同的專業書籍,這時做筆記就很重要。
例如要解析母線的動穩定性,就必須了解母線的材質,這就要閱讀有關材料的書籍;要討論母線的結構和強度,就要閱讀有關的結構設計書籍;要知道母線的短路電動力和運行電動力,就需要閱讀相關的技術手冊。
現在我都養成習慣了:看到書籍的封面時,我會想著這本書若是我來寫,應當如何撰寫目錄。想好後打開書籍目錄頁,看看是否一致。某次,居然發現一本書的目錄和我想像的完全一致,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惹得旁邊的讀者向我瞥來疑惑的目光。
由此,我發現書籍的目錄很重要,是書的「綱」。怪不得向出版社申請某書的出版需求時,先要提供目錄,其道理就在於此吧。
================
不管是電視,還是其它媒體,都強調要讀書,並且給出了讀書方法。我發現,這些方法都是針對社會、經濟、文化和文學類的書籍而言的。對技術類的書籍,這些方法基本無用。
總之,讀技術類書籍,一定要總結出自己的的方法,方能事半而功倍。
在ABB,常有不同專業的工程師向我請教如何閱讀電氣類專業書。我的建議是:先閱讀技工學校的課本,然後再閱讀專業書籍進行加深。這樣一來,深入學習之前能對所學知識有總體的概念,對學習很有幫助。
還是一句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掃了一眼大部分回答都有點扯(頂鍋蓋)。「健身,讀書,美美噠」這種現代三大俗,好像點了這三個技能點就能萬事大吉,其實大多數時候只是失戀者自我安慰而已。讀書是很平常的事,如果只是為了保持一種生活方式的話,讀十年也讀不出什麼來。

個人讀書,是因為兩個緣故:

1.無聊
2.需要

無聊,因為人總是有好奇心,需要接收外界信息來安撫自己的無聊,而讀書只是一種比刷微博更有深度的消遣。比如吃午飯的時候沒事情做,總要找點什麼看看。吃飯看書對於吃飯不是個好習慣,對看書卻是。《史記》、《國史大綱》、《東晉門閥政治》都是吃飯的時候讀完的。現在想起西晉興亡那一章,還是一股學五食堂的牛舌味。想起松贊干布則會思念紅燒肉,因為松贊干布的傳記是吃老媽做的紅燒肉時讀完的。Kindle ios這樣的app,可以一個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也有東西看,如果有kindle本機就更好了。如果能在家吃飯,拿一本書直接看也好。

鄭重其事地下載個書單,齋戒沐浴,正襟危坐,點一炷香,泡一杯茶,默念古人教誨若干,就困了,還讀個毛線。這叫故作姿態,也許有的人喜歡,反正對我不管用的。

需要,因為你真的想要從裡面獲得你需要的東西。Deadline、考試、交工作成果之前學東西總是很快速,因為有直接的目的,你直接地知道為何要讀此書,讀此書是為了做成什麼事情,信息的汲取也就因此高效許多。Javascript權威指南之類,如果是作為課外書去「攻讀」,還要正襟危坐看英文原版,也許一年也看不完。但要是為了交作業,那麼一周甚至幾天刷完大概,腦子裡有了框架,再缺啥補啥,效率是不是提高了很多?「一天讀幾章」消耗了意志力,大腦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做一件事情的自然需要去讀書,才能如饑似渴,才更可能觸碰到那本書第一章以後的內容。有多少書停留在第一章再也沒有繼續,都是因為沒有需要,也就沒有動力。

這樣的目的看似直接,那些通常認為迂闊不切事情的書,論孟儒墨老莊之類,卻也是同理。王陽明和康德可以激發人深刻而不轉移的道德勇氣,老莊表達了高屋建瓴的宇宙觀念和處世智慧,韓非和馬基雅維利可以學習權術。我們總會在生活的某個位置和他們相遇,你只需要接過他們伸出來的橄欖枝就可以了。實用主義讀書觀,也許很多人會抨擊。但我的邏輯是顛倒的實用主義:並不是為了做什麼事情才去讀一本書,而是做事情時自然就會想到這些人物,然後如饑似渴地去汲取他們的人生智慧。在需要的時候,那些書是一個不會背叛的好朋友。

對於接受了有效的中等教育的成年人,讀書是需要有選擇的。無聊的時候不想看,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沒有心情去看的書,大部分時候並不值得一讀,哪怕那本書是《紅樓夢》。也許時過境遷,會突然和他心有戚戚,那時候再讀也不遲。井上靖先生是七十歲才讀論語的,但他對論語的解讀足堪超過至少90%的讀者。因為他是帶著對政治、戰爭、變革、人生等方面積攢了幾十年的疑問翻開《論語》的,他和孔子進行了有效的對話。如果不能和孔子、曹雪芹進行有效的對話,又無法捏著鼻子堅持下去,那麼不堅持也罷。誰規定一定要看這些書才算讀書呢?

當然,有很多人並沒接受過有效的中等教育,也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和能力。想讀論語的時候不去看錢穆、楊伯峻,而是先去看于丹,塞了一胃袋的垃圾食品。有太多人心靈極度空虛,卻只能求助於各種「大師」,對身邊幾乎免費使用的人類智慧寶庫渾然不覺。這確實是一個遺憾,但這遺憾,主要要怪政客、教育者和知識分子,幾十年愚民政策,人是國家的螺絲釘,只要積攢知識即可,沒必要建設自己的價值,自然做不好讀書的教育,也沒有動力給大眾提供可靠而親民的經典讀本。簡而言之,我們的教育體系沒能給人們成功地介紹那些隨時可以求助的好朋友,讓人們領會和這些朋友對話對自己的人生有何意義。讀書不是一件高高在上了不起的事情,不是裝點門面的裝飾,不是故作姿態的表演,有必要讀書是因為我們想讀書,或者因為無聊,或者因為需要。

所幸現在有網路,看一些別人寫的總結,漸漸也就可以入一點門。不過,小時候缺的東西,長大再努力,也還是艱難。對於真的欠缺基本功的朋友,還是要增加經典閱讀量,讓自己具備對話能力。比如,最基本的,看一個長貼不會覺得字好多要暈了,看繁體字不會一大片都不認識,基本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英文能力,基本的文史知識,基本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 (豆瓣)),基本的實證研究常識(如果對社會科學感興趣的話),還有利用google/quora/知乎之類網站搜索到所需信息的能力。這部分工夫,確實是苦的。但它本來應該是大學前或大學期間就已經下過的功夫,我們只是在補課。連這點課都不願意補的話,倒也可以讀書,但確實已經和很多重要的人類智慧結晶失之交臂。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從小就和這些朋友相處,從小就握著進入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


你是不是一字一句,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然後回頭一想,什麼印象都沒有?

你是不是要花十天半個月才能讀完一本書?

你是不是經常找大神要書單,然後收藏大神的書單?

你是不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書適合自己?

如果以上問題有一個擊中你了,那麼這篇文章就適合你!

這篇文章將解決你幾個問題:

1、學會如何高效閱讀 2、該讀哪些書?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3、怎樣閱讀一本書? 4、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怎樣寫讀書筆記? 5、怎樣活用讀書筆記?

註:本文方法適合閱讀實用類書籍,小說不包括在內。

一、怎樣讀書最有效?

碎片化信息時代應該功利性閱讀,我們閱讀本來就是學以致用的。記得以前的時候,我閱讀一本書都是從頭看到尾的,但是知識的留存率非常低,後來無意中發現一本書,然後參考書上的方法,發現真的很有效,這種感覺超級棒。(文末我會分享出來)

二、如何選書?

相信很多人看到大神分享的書單,馬上就去收藏,這可是大V讀過的書啊,可定很有用。

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對自己有用的書籍。

那麼什麼樣的書才對自己有用呢?

一是明確自己的需求。你當前遇到什麼困難?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希望獲得什麼能力?你希望從書中學到什麼知識來解決你遇到的問題。要帶著自己的目的去選書、讀書,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這點。

比如你覺得自己溝通能力不足,希望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那你就去找一本溝通能力方面的書,而不是大神推薦給你的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

可能有同學會說,溝通能力的書籍那麼多,哪一本才適合我,問得好,這就是我接下來說的第二點,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去閱讀。

很多同學拿到一本書就直接閱讀,其實,作者簡介、封面、引言、目錄這些很重要。它們可以告訴你,作者的背景實力、書籍的主要內容,書籍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能夠解決什麼問題等。如果解決不了你的問題,建議就不用往下看了。

三、如何讀書

你是否是從頭到尾閱讀一本書呢,大可不必。

書本都是有重點的,我們應該選擇重點閱讀,一些無關輕重的我們可以略過,那麼怎麼畫出重點呢?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掃讀。快速閱讀,重點是標題、黑體字、圖片或表格、結論或者建議、反覆出現的名詞等,把你覺得重要的折頁,不要用筆寫字、也不要劃重點。

第二步,重讀。把你前面折頁的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好,把另一頁也折起來。

第三步,標註。再讀一遍折過兩次的那幾頁,用筆標註重點,這些是書中的精華。

為什麼第一次讀的時候不要劃重點?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開始閱讀的時候覺得很多都是重點,等過一段時間過後,你覺得有些東西你早就明白了,也不過如此。

有部分同學說覺得這種閱讀方法更慢,我覺得這是習慣的問題,無論做什麼事,最開始花的時間總是最多的,因為還不太習慣。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可以保證知識的留存率。

四、輸出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幫你把知識從書本上搬運到你腦袋中,從而真正的消化吸收。值得一提的是,不要為了寫讀書筆記而寫,那樣你堅持不了多久的,相信我。

寫讀書筆記應該以堅持寫下去為前提,哪怕你寫幾個字都是可以的,只要堅持下去,慢慢的就會越寫越好。哪怕你寫今天閱讀了XX書,或者發表一句感慨「這本書不錯」,都可以。

關於讀書筆記的寫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的建議是摘抄+感悟。

摘抄:把你認為印象深刻、感悟最深的句子摘抄下來。

感悟:對於摘抄下來的句子,寫下你的理解,你從中收穫了什麼。

為了區別摘抄和感悟,可以用不同符號區分開來,如「o」「☆」或「△」等等。

剛開始,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寫讀書筆記,就嘗試用這種方法。本人親測,確實很有效。

當然,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也一樣,當你堅持寫讀書筆記時,你會發現你的寫作能力、認知思維比以前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五、活用讀書筆記

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活學活用。所以,讀書筆記固定化使用場景非常重要。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翻翻以前的讀書筆記,說不定很快就有靈感。當早上早起時,翻翻讀書筆記,也許我們有又新的感悟,新的收穫。

當我們養成了翻看讀書筆記這樣一種習慣時,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筆記本上找到答案,相當於一本百科全書。

我用這個方法沒多久時間,每天早上起來閱讀一小時,3-5天讀完一本書,其實離高效閱讀還差很遠,但相比以前,無論是閱讀速度還是知識留存率,都上升了一個檔次。


ps: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關注公眾號:土豆的分享(ipotato2017),回復「有效閱讀」領取。

如果大家沒時間閱讀,我已經把讀書方法整理成了思維導圖,公眾號:土豆的分享(ipotato2017)回復「讀書筆記」領取。


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什麼叫「有效」很難說清,加上「最」字就更民科了。

簡單談談我的理解,我把「有效」定義成「對自己有益,並且吸收最快、效益最大化」。

一、要博覽,形成自己的知識圈層結構

博覽的意思是什麼樣的書都讀一點兒。書的種類太多了,去圖書館隨便逛逛都會覺得書海無涯,我們要做的則是一條小舟在裡面隨意晃蕩,能多登一個島就多登一個島,能多看一陣風就多看一陣風。這是基礎。

當然博覽不只是隨意飄蕩,要在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搭建自己的閱讀世界。我採用的方法是同心圓結構。最核心的一塊,是自己的專業所在,或者自己最感興趣、最了解的領域,這一部分的書讀多、讀精、讀深。我從歷史系畢業,我的這塊核心圈層自然是歷史學著作。第二層是向外拓展的關聯領域,比如讀歷史的人自然要讀文學、社會學、政治學,這樣的學科里基本的東西要了解。最外層是和自己沒什麼直接關聯的部分,或者自己沒啥興趣的部分,也要去讀、有意識地去補充,比如我在大學的習慣是每個月去圖書館三層自然科學區逛一逛,借一點物理化學、地質電子之類學科的入門導論類書看看。

二、要快讀,培養信息抓取的能力

很多人喜歡讀書,但書讀不完就扔下,因為一本書的內容太多了,幾百頁「看不下去」。我不會,我每本書都會看完。其實不少書的精彩之處都在後面,你隨便看個開頭扔掉,再罵他寫得不好,挺蠢的。

這就要有一種快讀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簡單地說,這種能力是關於信息抓取的,也就是所謂「一目十行」的技巧,這種技巧是快速抓取關鍵詞和必要信息,再通過自己的邏輯串聯。其中關鍵之處就在於要利用好目錄、序言、譯者序這樣的東西,同時還要有大量的閱讀做積累。比如我讀史景遷系列的書,讀到後面幾冊就會越來越快,因為掌握了他的套路。

當然你會說了,這樣讀書「沒意思」,小說怎麼能這麼讀呢?

小說當然可以這麼讀。比如你跳過半章,就像電視劇今晚錯過沒看到一樣,試著自己把情節串起來,其實是有意思的。而且你之後可以再補嘛,也可以再讀很多遍。我說的是盡量不要第一次讀不下去,後面就再也不讀了。是這樣。

三、要有筆記

我讀書記大量的筆記,從小就是這樣。我的一個自我激勵方法是給筆記編號,從0001到9999,很有成就感,也條理分明。

後來讀了大學有了電腦,就改成在線筆記,不會丟、也方便。比如在豆瓣開一個自己可見的日記,把平時讀到的東西丟進去。定期整理,需要查資料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你自己的資料庫,一搜即得。我還會在學期末把一學期的筆記整理列印出來,放在床頭作為日常讀物。會忘記很多,但常讀常新,也就不算徹底的忘記。

大體想到的是這些,歡迎各位科學家老師在評論區討論,我會更新回答,多謝。

個人公眾號:換酒(bookwinelady)

豆瓣賬號:晴耕雨讀

補:我在公眾號會隔一天推送一本書,昨天是100期了 ,可以參看:

書單 | 換酒每日優選100期紀念合集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但是,面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對閱讀感到困惑和焦慮:有些人不知該讀什麼書,有些人覺得要讀的書太多讀不過來,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卻感覺在工作生活中用不上,還有些人知道讀書重要可就是讀不進去……

日本效率專家,一年閱讀300本書的原尻淳一把他的讀書秘訣濃縮成這本《高效能閱讀》,教你通過七個步驟,掌握高效閱讀術,把你關於讀書的焦慮一掃而光。

三步教你愛上讀書,搞定讀書入口。

第一步激發興趣,培養讀書體質。

「3D學習」

作者有個學生想當記者,學習與此目標相關知識積極主動。這種與社會生活實際結合,以行動為中心的讀書學習方法,作者稱之為「3D學習」,它把讀書與自身的事聯繫起來了,激發了內在動機,定會加速你的學習引擎。

降低讀書門檻

先聽相關的「現場」,或先讀名人的薄書或較淺顯的書等,從低處著眼,循序漸進,讀書體質就會慢慢培養形成。作者就從不愛讀書的「劣等生」,變成了現在每年輕鬆讀三百本書的讀書高人。

此外,要改變「必須從頭讀到尾」的錯誤觀念,在家裡讀不進去書可去外面的咖啡館「游牧讀書」。

第二步深化興趣,沉迷讀書。

了解作者

利用網路資源,多方了解作者相關信息,或傾聽作者聲音、與作者對話交流,從而深化閱讀興趣。

培養專註。

使讀書時間固定化或儀式化,通過刷牙分散畏懼意識,讀書讀累了看看TED演講等,都可幫你專註讀書。

第三步創造讀書環境,強化讀書習慣

打造實體讀書環境。

如打造家庭圖書館,經常去實體書店,搬到大學或圖書館附近居住等。

營造虛擬讀書環境。

如利用網路在雲端創建自己的書架,在手機里暗藏「書單」、在社交媒體上創建讀書社群等。比如有書平台就給眾多書友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讀書環境,它既有每天幫你提取精華內容的音頻加文字領讀吸引你,又有讀書群及打卡功能來引導和監督你。

三步教你學會讀書,搞定讀書過程。

第一步掌握快速讀書法,加快閱讀速度。

速讀三步驟:

1.讀目錄

閱讀目錄把握書的結構,預測內容,尋找確定自己應讀章節。

2.跳讀

對特定章節進行跳讀,找出應細讀部分,用便利貼作出標記。

3.精讀

仔細閱讀便利貼前後部分,將讀目錄時的預測與正文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差異,並作出標記,有新的想法直接寫在書的空白處作為筆記,「書是文本化的『筆記』」,這話深合我意。

速讀的一個關鍵是要設定消極條件,切除不讀的書籍和文章,這就要強化目的意識,作者以商場購物打比方,對我觸動很大,也很實用。本章對讀書一直很慢的我啟發最大。

運用黑體字讀書法可大大加快閱讀商業書的速度。這本《高效能閱讀》就是典範,我用了不到2小時讀完。前兩天在書店等人,用此法花了不到一小時,就讀完了一本實用書,這都是我以前不敢想像的。

第二步掌握類比讀書法,加深對書本的理解。

垂直型閱讀

以成為自己所屬部門和領域專才為目標,在垂直方向上深化對特定領域書籍的閱讀,即《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所說主題讀書法。

(1) 書單確定。可觀察業務能力強的前輩的書架,還可通過網路檢索技術進行檢索,利用圖書導航系統總攬信息。

(2) 閱讀方式。以產出型讀書方式為基本,比如大學以完成優秀論文報告為目的進行的閱讀,要結合自己的實踐進行思考,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場」。

(3) 閱讀投入。要把讀書的七成投資在垂直型閱讀上,專業領域、專業領域周邊、完全未知的書籍三種類型的讀書投資比例大體為70:20:10,包括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

水平型閱讀

適當閱讀專業之外的書,往往會有意外收穫,能深化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使知識立體化。

第三步掌握解剖讀書法,收集優質信息。

解剖方法:直接在書上作標記、剪貼雜誌或者利用網路技術解剖等。

解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菜譜」信息。

看信息能否用作產出內容尤其是結構的範本,比如寫作者看看能否用作文章結構及文體風格的範本。

2「食材」信息。

看信息能否用作產出的說服材料(數據),寫作者就看這能否成為寫作素材。

3「裝盤」信息。

看信息能否用作產出的設計範本,新媒體寫作就要用到這個。

最後一步教你構建素材庫,搞定讀書出口。

傳統構建方法。

梅棹忠夫的「卡片系統」:使信息卡片化,將信息群分組,經過整理後分揀排列。可購買類似信息卡片來構建自己的素材庫。

雲端構建方法

可利用貼標籤方法在社交媒體上構建素材庫,書里說的博客和Facebook,我們現在的微信,都可作為素材庫。還有雲筆記,這個我已使用,非常方便。作者很細心,還說到利用書夾解放雙手,幫我解決了一個小麻煩。

注意下面兩點有利激發創造性:

一是相信直覺,收集「喜歡」的文章——不是覺得重要的,而是覺得有趣有意思的;

二是利用頭腦風暴讀書來突破壁壘,既垂直閱讀之外適時進行水平閱讀。

有了這些素材積累,就可以編寫自己的「原創教科書」,為產出做好準備了。「讀書的終極目的在於著書立說,」本書就是範例,它是作者通讀了百餘冊讀書方法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思考整理而成。如果帶著這樣的觀念和目標去讀書,不管能不能出書,讀書效率都可大大提高。

作為一本介紹讀書方法的書,《高效能閱讀》特別適用於閱讀商業實用型圖書,文學類書籍不太適合,但如想學習其中寫作技巧,在通讀之後,也宜採用其中的類比讀書法和解剖讀書法。本書還用了三章來談培養讀書興趣的方法,對不愛讀書或以前沒有讀書習慣的人也很有幫助,因此,這本書幾乎適用於所有讀者。

成為高速又高效的讀書高人,你只需七步,這就是《高效能閱讀》要告訴你的。


推薦閱讀:

推薦幾本看完會對大學生心靈洗滌的書吧?
你有什麼好的神筆記方法可以分享?
如何理解蘇軾的「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如何擺脫手機的困擾,耐心讀一本書?
書讀了就忘,為何要多讀?

TAG:閱讀 | 書籍 | 執行力 | 讀書筆記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