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岳父岳母真難當》裡面那些梗誰能解釋下么?

法國電影《岳父岳母真難當》裡面那些梗誰能解釋下么?比如說,達賴喇嘛啊。。。我不是西藏人之類的?求詳解!


這是近幾年來我看過的最有趣的法國電影,完美地反映法國移民帶來的矛盾和多元文化,保持政治正確的同時又完美地展示了各種衝突,笑點非常密集,而且需要有點文化底子才能真正看懂。
一對虔誠的天主教法國夫婦,Claude和Marie,住在擁有最傳統法國風格的盧瓦爾河沿岸的圖爾市、希儂小鎮,丈夫在大區的公證處工作,有一定社會地位,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是個戴高樂主義者(我個人認為可以說是大法國主義者,實用主義,一切政策均為法蘭西的國家利益和地位服務);妻子是傳統的家庭婦女,養育了四個女兒,家庭之外唯一的信仰便是宗教,每周日要去教堂做彌撒。而這樣一個典型和傳統的法國家庭,培養出的四個美麗的女兒,竟然全部嫁給了移民(或移民後裔):一個阿拉伯人,一個猶太人,一個中國人,而即將進門的第四個,是個黑人。

法語題目是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直譯是「上帝啊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字幕組翻譯作「岳父岳母真難當」,照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取其大意,我個人覺得翻譯的很棒。大家注意文字中的圖案,太極圖是中國道家的象徵,星星月亮是穆斯林的宗教符號(世界上幾乎所有穆斯林國家的國旗上都有星星月亮的圖案),i上面的六角形是猶太教的圖案,而U型的十字架和燭台,是天主教的標誌。有趣的細節~

故事開場是前三個女兒的婚禮,大家注意,婚禮是在希儂的市政廳里舉辦的。法國人舉行婚禮有兩種:一種是世俗化的,通常在市政廳領證註冊然後舉辦一個儀式;還有一種是宗教化的,需要在教堂舉行,天主教徒更是要在聖母面前發下誓願。Claude和Marie就是在教堂里舉辦婚禮的,而Marie後來也提到過,她的父母、她的姐妹也都是在教堂里結婚的。因為前三個女兒嫁的都不是天主教徒,所以她們只能在市政廳結婚。婚禮現場,注意看大家的表情,所有女兒、男方親戚都很高興,但Claude和Marie一直是哭喪著臉,尤其是到三女兒Ségolaine結婚的時候,老夫妻倆簡直要哭出來了。

看Claude和Marie強顏歡笑的慘樣子。。。
第一次衝突出現在猶太女婿為兒子舉行割禮的儀式中。夫妻倆來巴黎參加儀式,在電梯中與穆斯林女婿相遇,這裡有個宗教梗:

大女兒懷孕,大家討論給孩子取什麼名字,穆斯林女婿Rachide使壞,說在Luca/Antoine/穆罕默德三個名字之間猶豫。大家注意看Claude既要表現出心胸寬大包容性強的樣子,但實際心裡非常彆扭的那個表情,先說三個都好,但自己更喜歡Luca或Antoine。要知道Luca和Antoine都是傳統的法國名字,而穆罕默德一聽就知道是穆斯林。
隨後有個跟中國人有關的笑點,這裡就不截圖了。凌超跟Claude和Marie打招呼的時候,叫的是"Maman"「Papa」,爸爸媽媽,這裡體現了中國人結婚之後改口稱愛人的父母為爸爸媽媽的習慣,但法國人習慣了彼此稱呼名字,所以Claude非常排斥超的這種叫法。猶太女婿和穆斯林女婿也對中國人的這種熱情嗤之以鼻,他們不覺得這是熱情,覺得這是虛偽,拍馬屁。

大家注意看割禮儀式現場,猶太女婿David一直在擦汗,其實他也很緊張。一方面他是猶太人,要尊重傳統;但實際上接受過現代化的教育之後,他自己也很心疼孩子,所以他的表情一直是凝重緊張的。而Marie的表現也很有趣,她一直在胸口畫十字架(在猶太教儀式面前畫十字架,哈哈),一臉焦慮。

第一次衝突的高潮出現在凌超的家宴中。中國女婿凌超請大家到家裡吃飯,請吃飯這事必須要中國人做才合適,因為三個女婿中,只有中國人因為沒有宗教,所以心無芥蒂,主動想把一家人聚在一起。但文化衝突太厲害,宴席上大家不管聊什麼,都是話不投機。說到宗教方面的飲食禁忌,穆斯林和猶太人吵得很兇,而Claude一直在旁邊煽風點火,但當中國人出來調解的時候,穆斯林和猶太人又一起攻擊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悶聲發大財」,大家都不知道中國人在想什麼。Marie和幾個女兒一直在打圓場,想把話題轉移到無傷害的旅遊度假上,但Claude提到在巴黎Barbes區迷路(那邊是阿拉伯人聚居區),說那邊充滿異域風情,簡直像是到了阿爾及利亞,而這又引起了衝突。Claude覺得街上都是阿拉伯人,不是法國人,而穆斯林女婿的問題也很有趣:「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是法國人,你看過他們護照了嗎?」而這充分展示了法國的移民問題:移民們早就拿到了法國護照,並形成自己的社區,但傳統法國人卻依舊覺得他們是外國人。

家庭聚餐衝突點很多,我們直接過渡到一個跟中國人有關的笑點:David和凌超吵起來,凌超拿以色列挑釁,激怒了David。David虛張聲勢說自己練了5年格鬥術,卻被中國人一掌擊中喉嚨倒下。這裡字幕翻譯成「打聲門」,我覺得有個更形象的翻譯:「一劍封喉",體現出中國人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個大新聞的風格。

不歡而散之後大家各回各家,Claude和Marie把外孫Benjamin的包皮帶回家種在蘋果樹下,卻被自己的狗吃了。。。

然後又是一年多的平靜日子,Marie因為思念女兒和外孫而心情抑鬱,天天在教堂里找神父懺悔,這個神父也是個逗比,教徒在小黑屋裡懺悔,他在外面玩ipad,還強調說這是全球化帶來的必然影響,連法國教堂的主教都被馬達加斯加人(黑非洲)佔據了。從這兒也能看出,隨著歐洲社會的現代化和世俗化,歐洲雖然還是天主教的大本營,但信徒卻更多地集中在非洲了。
除了去教堂,Marie還去看心理醫生,反映了現在法國或者歐洲社會心理疾病泛濫(或者是過分誇大心理疾病)的現象。
而幾個女婿的日子也有苦有樂,穆斯林女婿是個律師,每天要為那些愚蠢的穆斯林客戶(從宗教意義上是他的兄弟,但他的教育和職業,顯然表示他早已經脫離了那個階層);猶太女婿一天到晚帶著自己的商業方案找投資,但猶太人勢力在法國落寞顯然是大勢所趨,想從猶太人身上賺錢幾乎不可能。。。因為對家人的思念,Claude和Marie邀請孩子們回家過聖誕節,打電話通知小女兒Laure的時候,大家發現,她戀愛了,而戀愛對象

一個黑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們不僅要為可憐的Claude和Marie掬一把同情的淚,最後唯一的希望也淪陷了,可憐的老兩口!
接下來是溫情脈脈的故事。女人們反覆告誡自己的丈夫,不許說髒話,不許攻擊人,被侵犯的時候不要急著反駁,要微笑,不許談論法國足球(看看這些年的藍衣軍團,已經完全被移民佔領了,而很多移民球員不唱國歌,曾引發很多爭議)!這裡同時還埋下一個伏筆,Claude和Marie為了保住僅存的這一個女兒,刻意安排了自己的鄰居Xavier來家裡做客,想要撮合他和Laure。而且哪怕他們往年多麼嫌棄這個傳統法國男孩長得丑,但他們顯然已經找不到比他更優秀的傳統法國男孩子了。而有趣的一點是,優秀的法國男孩Xavier在美國從事金融行業,佔領了華爾街,而法蘭西這片領土上的銀行家是中國人,商人是猶太人,律師是阿拉伯人。

這裡有很多笑點,我只截取中國人這段。當Marie進中餐館詢問烤火雞的做法時,餐廳員工一看到這位傳統法國婦女,嚇得風雲變色,以為Marie是食品衛生檢查員。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人在法國開餐廳最大的麻煩:食品衛生。法國食品衛生標準非常高,而且法國廚房非常乾淨,重口味重油煙的中國餐廳最怕的就是衛生檢查。

接下來又是關於中國人的梗:窗外車喇叭響起,Claude對Marie說第一家肯定是中國人。比起法國人慵懶閑散的慢節奏,中國人確實效率奇高,處處都快。

這一段也特別搞笑:外婆Marie給兩個外孫講解耶穌誕生的故事,天主教故事裡,耶穌是在馬槽中誕生的,Marie告訴兩個外孫:「這是小耶穌,他是上帝的兒子。」然後猶太女婿和穆斯林女婿默不作聲,但等Marie離開之後,穆斯林女婿低聲對自己兒子說:「你外婆有點誇張了,他只是個先知。」旁邊的猶太女婿David連聲附和。天主教屬於基督教之一,而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跟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三大宗教的聖地都是耶路撒冷。三種宗教關於上帝和《聖經》各有各的解釋,彼此抨擊卻又彼此聯繫。倆女婿為了家庭和睦而陽奉陰違的樣子太可愛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聖誕晚宴其樂融融。餐後,女人們到廚房忙活,女兒們問Marie什麼時候拆禮物,Marie提醒大家,晚上要去教堂做彌撒。而這裡大女兒在胸前劃十字做彌撒,Marie只是笑笑說:「你們只知道奚落我。"法國的老年人宗教氛圍還比較濃郁,而年輕人世俗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從這可以看出,Verneuille家的女兒們雖然還保留著部分傳統習慣,但已經不虔誠了。

而男人們在客廳喝酒聊天:「團結各族人民還得靠酒精。」而聊天過程中,談論到法國足球,三個移民女婿抱胸唱法國國歌《馬賽曲》的鏡頭也很有趣。這裡體現了法國人的驕傲: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價值觀是普世的,膚色不同、種族各異、文化懸殊的各族人均可以接受法國文化,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員。之後一家人還一塊兒去教堂做彌撒,三個異教徒女婿深情款款地唱聖歌。

假期結束,三個大女兒回巴黎,小女兒留下想與父母攤牌。先是提到名字,Charles,非常法國的名字,而且剛好與父親的偶像戴高樂同名;後來Marie小心翼翼地詢問宗教,又得到了「虔誠的天主教徒」的肯定回答,老夫妻倆簡直心花怒放;Laure遲疑猶豫了很久,終於沒有說出他是個黑人的事實,只是說他的職業是喜劇演員。夫妻倆高興壞了。

這老兩口太容易滿足了,晚上興奮地睡不著覺,讚美自己的小女兒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堅強又敏感脆弱。。。知道真相的我們真是哭笑不得,可憐的人兒,要求並不算高,現實怎麼竟如此殘酷?!

見面的場景也非常搞笑,老夫妻倆的表情簡直經典至極。Charles開玩笑說如果他們有第五個女兒可能要嫁給一個羅姆人,夫妻倆笑的比哭還難看。回家的車上,剛開始倆人還互相安慰,誇獎Charles英俊帥氣又幽默,但提到將來會生下混血孫子的時候,倆人徹底偽裝不下去了,哭得慘不忍睹。

老兩口徹底崩潰了,Claude天天拿著斧頭電鋸在花園裡砍樹,說那些樹讓他焦慮;Marie從早睡到晚,或者去心理醫生那裡碎碎念,連彌撒都不去了。這個場景最諷刺:Claude出去釣魚,隔壁釣魚的人帶著收音機,裡面播的是法國經典老歌《Douce France》(親愛的法蘭西,我童年的國度,我把你呵護在心中。。。)優美的旋律、陳郁的男聲、滿懷深情的歌詞,而Claude的表情就像家園城池被攻陷似的悲傷;考慮到他四個女兒全部淪落,大概在他心裡這和二戰時法國被德軍攻陷一樣的悲痛吧。

這之後,婚禮正在籌備,而法國父親和非洲父親都對婚事不滿,各自心懷鬼胎又無可奈何;兩個母親倒是包容的多,一點點接納對方。這段是Claude和Marie的爭吵,Marie支持孩子們,被Claude說成「天主教叛徒」,而Marie攻擊Claude是法西斯。法西斯是歐洲的極右勢力,而共產黨是極左勢力,本來Claude和Marie是偏右的戴高樂主義者,卻遭遇了四個女兒們共產主義似的婚姻,而他們的反對情緒,又被攻擊作「法西斯"。

兩位母親去教堂準備婚禮的儀式,提到彌撒時,非洲母親希望大家一起念《聖經》中的一段,而這剛巧是Marie最喜歡的一段。兩位母親已經超越了種族,以共同的宗教的力量團結到了一起,從剛開始的反對,轉變為徹底的支持。

更搞笑的一段出現了:飽受Marie的懺悔和抱怨摧殘的神父,剛開始非常高興地祝賀Marie終於實現了讓女兒在教堂舉行婚禮的願望,但當他意識到Charles是個黑人的時候,幾次想忍住洶湧磅礴的笑意,但最終失敗,趕緊獨自跑出教堂去笑個痛快。結合聖誕夜彌撒時Claude不願意跟鄰居們交流他幾個女婿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四個女兒都嫁給移民,帶給這個家庭多少諷刺、譏笑、流言蜚語的壓力。

Charles的父母來法國參加倆人的婚禮,兩家人共進晚餐,聊到幾個孩子的相遇相愛過程,非洲父親非常不滿,提前離席,並狠狠地罵了一句:「共產黨!」法國的共產黨是極左派,追求的是世界人民大團結,消除貧富差距、強調國際化。跟偏右的戴高樂主義相對;Claude本身是偏右,但卻被誤認為共產黨。
兩位鬱悶的父親想要單獨談談,於是一起去釣魚。剛開始敵意明顯,之後當兩人意識到對方也反對這樁婚事的時候,奇蹟地實現了和解。倆人一起釣起了一條大魚,又一起出去喝悶酒,分享自己的鬱悶之情;又因為醉後大鬧進了警察局,革命友誼得到了升華……

而遲遲找不到丈夫和父親的家裡人急了,四個女婿一起去警察局找人,當警察得知這4人都是Claude的女婿時,瞬間崩潰了,把四個人罵走。警察作為外人看到四個移民聚集在一起都受不了,何況身為岳父的Claude...可憐的老人!
Laure因為愧疚於自己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決定與Charles分手獨自回巴黎。而從警察局攜手歸家的兩個父親,為了孩子們的幸福追火車,拉回Laure去教堂完婚。大團圓的結局。

這部戲反映了很多法國當下的社會現實,而且劇情緊湊,笑點非常多。法國已經是個移民國家了,而且眾多優秀移民在社會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Claude的四個女兒分別是律師、牙醫、畫家和報社法務員工;而他們的四個女婿,雖然種族各異,但分別是律師、商人、銀行家和喜劇演員,都是各自領域裡比較出色的一輩人。而且從法國人和非洲人的矛盾中,也能看出非洲社會中豐富的法國元素:法語、天主教、戴高樂將軍等等,四種外來文化中最與法國接近的,就是非洲文化。
剛開始衝突和矛盾很多,但圍繞著夫妻之愛、親子之愛,大家跨越了種族和文化的障礙,以一種現代化的方式共同生活。這就是法國的政治正確,正視問題,心態積極,正是那句話:仰望天空,腳踏實地。
雖然有眾多諷刺,但這部戲對所有的女婿們都挺肯定的。我尤其喜歡他們對中國人的描畫:悶聲發大財、熱情但稍顯虛偽、沒有宗教信仰、包容度高、攻擊性弱、效率高、做事快、食物好吃但衛生狀況差等等,這就是法國人眼中的中國人,不完整,但真實~


梗太多無法一一解釋啊。
達賴喇嘛的梗是說中國人對這個話題很敏感,岳母讓岳父不要在中國女婿面前提起。同理則有以色列對於猶太女婿。
「西藏人」的梗則是中國女婿的意思是:不要以為我像「西藏人」一樣打不還手。這個梗還是反應了法國人的價值觀,認為大家都覺得西藏是被奴役無法反抗的土地。因為和中國人的認知並不同,所以估計大部分中國觀眾並不能正確get到…


原諒我最近才看完這部14年的片子。支持最高的答案基本已經說全了。我就提一點:Charles開玩笑說如果他們有第五個女兒可能要嫁給一個羅姆人,夫妻倆笑的比哭還難看,這是因為歐洲部分地區認為羅姆人娶妻是要殺死妻子的父母。。。。。。我認為這是全劇最「尷尬」的梗。


hhhhhh我看到這個電影名就想笑,笑點緊湊還不低俗,因為前一段時間二刷過了就不再看一遍截圖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個雪人,戴著猶太人的帽子+msl的大鬍子+中國人的上挑丹鳳眼。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還有點萌


「岳父岳母真難當」講述了一對典型的法國中產階級夫婦如何與四個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女婿鬥智斗勇的大團圓故事。看完我才發現,原來不管是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還是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都在糾結著「全球化」問題。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們頭疼「如何移民」「如何轉移財產」,而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們正好發愁「拿這些移民怎麼辦」!

「全球化」是一個相當好玩的話題,尤其是各國人民齊撕逼的時候。「岳父岳母真難當」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撕逼素材,所以,為了讓大家對較充分地get他們的「撕」,我貼心地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參考二字再加重點下劃線),如有異議,歡迎討論或當我沒說 :)

既然是法國家庭,那我們就先從法國梗開始聊起。

-------------------------------------------

【別叫我岳父,我聽得不舒服】

稱呼是中西文化差異的第一個坎,畢竟交流是從打招呼開始的。不僅僅是法國,西方國家普遍傾向於直呼其名,不論長幼。這道理老生常談了吧?但在真正的交流中,我們的中國腦子還是會有些換不過頻道。比如中國女婿不過是想體現一下自己對岳父的尊敬,所以恭敬地叫了beau-papa,老丈人卻聽得一身不舒服,默默為中國女婿扣上了「馬屁精」的帽子。這真是天大的委屈,「謙虛」「讚美」是中國人民友善的示好,直線思維的老外們卻以為自己真的牛逼到讓人獻出膝蓋。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下次遇到外教或者外國老闆,別叫teacher或者boss了,他們會摸不著頭腦,還是直呼其名吧!


【彌撒,決不能錯過!】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很多人以為天主教就等於基督教。這樣講是不對的,天主教只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如果百度一下「基督教」,你會發現它的派系紛繁複雜,整整列了幾個表格。但所有派系都屬於基督教(Christianity),因為它們都信仰耶穌。

之所以有這麼複雜的支系,簡單來講是因為基督教的兩次「變化」。

從耶穌在羅馬帝國的偏遠山區傳播教義起,到11世紀中期(也就是天朝「水滸傳」好漢們嚷著上梁山的時候),基督教都勉強還是一個大家庭。但梁子早在700年前就結下了。4世紀的時候,一位機智的羅馬皇帝把帝國一分為二,讓兩個兒子都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東羅馬和西羅馬。本來羅馬帝國的東西部就講不同語言,有不同文化,這差異就如同豆花吃咸吃甜一般難以調和,所以,國家一分為二之後,大家都覺得自己最牛逼另外一個是山寨,反應最強烈的就是兩邊的教會。不管是西邊羅馬的教會,還是東邊君士坦丁堡的教會,都想當對方的boss,以至於在此後的700年間,他們一直在撕逼,直到11世紀終於徹底決裂。

西邊的教會稱自己天主教(Catholicism),是現在大部分西歐國家信仰的宗教,比如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以及本片中的法國。而東邊的教會叫東正教(Orthodoxy),聽名字就知道他們對於「正統」「正宗」的執著。信仰這個教的國家主要在東歐地區,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保加利亞。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變化」。雖然分裂,兩派皆有不同,但仍都屬於傳統保守型。

基督教的第二次「變化」就不僅僅只是教會撕逼這麼簡單了,國家元首人民群眾都統統參與進來。那是500多年後的16世紀,歷史背得好的小夥伴已經想起來了,這是地理大發現的世紀,殖民時代、資本主義的開端。這些詞啥意思?簡單來講,就是「需要錢來開路,人來辦事」的時代。錢和人從哪裡來?中世紀最有錢的就是教會了,教會公職人員們都過著奢靡的生活,主教甚至連走路都不用,有專門的人負責抬他(當然廁所還是要他自己上的)。人們的理想工作就是成為教會人員,因為那是鐵飯碗,估計就跟國考當上公務員差不多。而教會的錢則幾乎全部來自勞苦大眾愛的供養。

所以在缺錢缺人的情況下,就有人提出來了,「不用跟教會交稅照樣能得到救贖,只要你信耶穌」,而且「你要很節約,把錢都省下來多做事」。而且他們還倡導,「天主教的儀式太多太浪費時間了,我們就選其中兩項來執行吧,多下來的時間,我們好好工作,天天向上」,於是就這樣,錢和人的問題解決了。這就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而這些觀點也成為了新教(Protestantism)的主要思想。

新教相對應的當然就是舊教,即天主教,東正教,大家對儀式、「聖經」解釋等問題意見不同,所以彼此也撕了很久。新教覺得上不上教堂都無所謂,心裡有上帝就行,但舊教對儀式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彌撒,決不能錯過!」,對於典型的天主教法國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

不過,從現今的土豪程度來看,信仰新教的國家普遍贏過信仰舊教的國家。比如英國,德國,北歐五國就比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豪」。而英國的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比西葡的殖民地巴西,阿根廷強一些。

現在,法國信仰天主教的人數一直在減少,人們對宗教的堅持和重視也不若過去(或許在天主教失寵的眾多因素中,「豪不豪」也占那麼一點點分量吧)。比如,電影中嶽母在告解室向神父傾訴她的苦惱時,神父卻在歡快地刷著淘寶。這也許令傳統保守的法國人感到無奈惆悵,但反過來看,丟下一部分的傳統輕裝上陣,跟著時代不斷更新也未嘗不是好事。

更多法國梗,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Annstand查看 :D
有三篇系列影評關於這部電影的,等你們來討論喔 :)


看完很好奇,就想問問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法國老夫妻遇到過這樣的事,把四顆龍珠?全部集齊……


特地去看了,蠻好看的電影


跨文化衝突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妹妹(7歲)不看小馬寶莉?但我喜歡?(?ω?)?

TAG:電影 | 搞笑 | 種族歧視 | 多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