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猶主義在歐洲會持續數千年之久,至今仍暗潮湧動?

歷史學家費蘭尼說:「反猶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長和最深遠的仇恨。其它仇恨的嚴重程度或許在某一歷史時刻超越了它,但這些仇恨到頭來已不復存在,或正逐漸掉進歷史的廢物箱。有甚麼仇恨能持續23個世紀?為什麼經過六百萬人的種族滅絕行動後,這種仇恨竟然仍然存在,並且擁有繼續發展下去的潛質?這種歷史現象實在令人大惑不解。這種綿延不斷的仇恨和壓迫是怎樣來的?有誰應當為此負上責任?」


把反猶主義單純歸結到「宗教衝突起源」或」歐洲主體民族論下的民族主義「這些緣由,我覺得不是很負責任。顯然,這些因素是存在的,但是熟知反猶主義歷史的人士應該都會發現,複雜程度不是單純的一兩套意識形態衝突。『。

這裡做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概包括以下幾點:

1,歷史上歐洲對於猶太在政治上的」區別對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慣性,使得在有任何相關事件發生之後,政治上和民眾情緒都會被引到猶太人身上。

而事實上,這不僅僅是歐洲民族的做法,猶太人一直傳統上把自己」隔絕在歐洲民族之外「,這是一切的起源(這句話里的「隔絕」是相互的,請不要誤解)。比如,追溯到公元1世紀的血腥戰爭時猶太人享有的特權,「大流散」便是這一系列戰爭的高潮。在所有帝國公民里,唯有猶太人不需向神聖之皇帝臣服,因為那樣做的話就會侵犯猶太宗教原則,而猶太人無論政治,商業,民事上的等等裁決權都在大祭司那裡,而大祭司通常加有帝國官銜,其下有一套使節機構,負責收取整個帝國境內猶太人的稅款、監察猶太教祭司。

因此,猶太人一直作為一個擁有自己孤立文化體系的異類存在,那麼他們在很多情況下被當作一個特定目標區別對待,這是從他們的存在生態開始就註定的事情。

最早的在政治上進行反猶太的大概可以追溯到希臘羅馬時期,當時主要是在國家內部推行希臘化政策,從而在社會思潮中形成反猶太情緒,而在政策上一定程度鎮壓猶太人的抵制和反抗。


而在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這種反猶太思潮並沒有消失,反而在後續各個政治團體執政的時代,一直貫徹下去,用於維護主體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一定程度上進行排外。

比如日耳曼蠻子幹掉羅馬帝國以後,並沒有重新去街頭羅馬時代和希臘時代的文化,而是開始發展基督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那麼對於猶太」異教徒「進行排斥也是必然的了。而狄奧多西法典中有50條條文防止猶太人在政治、民事上壓倒基督徒,以及禁止傳教等等,這套羅馬法成為依據,而在5、6世紀的日耳曼王國也保留了這些法規,他們將禁令推廣到其他方面了。

而帝國在843年分裂以後,以蘭斯大主教亨克馬(Hincmar)為首,西法蘭克教會發起改良運動,要求恢復對猶太人的禁令,如禁止擔任公職、禁止新建教堂。

等等等。。。。


執政者一直在某些政治目的上,或者因為一些事件的處理上,或者宗教文化上,對於猶太這個孤立的文化生態體系進行一定程度上」區別對待「,在歷史上周而復始


2,經濟上和文化上的敵視。因為對於猶太人的一些政治措施,他們的就業幾乎只能去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特別是高利貸行業。而在12世紀財富和歧視同時達到高峰,逐漸散居到歐洲各地,尤其多移居到此前極少去的西北,少數擔任公職,其他人則通過銀行業和通商(不一定都是有利可圖的借貸)迅速積累財富;當時猶太人的通商網路已經遍布歐洲乃至中東。這也是猶太版本的「十二世紀復興」

是,這段時間的猶太商業其實名聲確實不太好,很多對於教會,本地政府,商會的生意上,說好聽點叫猶太人智商高完成了很多」意外收益「,說難聽點就是做生意有點陰。當然,這個時候他們還是實業貿易為主,借貸和商會投資為輔,還沒有完全轉向資本,還是和大眾階層有很多接觸。

但是基督教禁止基督徒進行放貸食息,所以猶太人的放貸一直被視為是「罪惡勾當」。但這不是重點。

而是,在那個時代的經院文化中,猶太人一直和」魔鬼「聯繫在一起。這些東西在經文中有一些痕迹,但是這些痕迹被經院系統過分渲染,並且和民間」猶太形巫術「等傳說融合在了一起,比如稱呼猶太人的「撒旦的同黨」一詞則出自啟示錄2.9(「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這段經文就長年被拿來作為猶太定性。而後來在對於異端批判之中,魔鬼崇拜、放縱性慾以及殺害幼兒三者聯繫起來。

於是,出現了大量謠言,比如按照葛賀(Rodolfus Glaber)所載,11世紀發生的猶太人襲擊事件便起源於謠言,稱猶太人煽動哈里發阿爾·哈京(al Hakim)搗毀聖墓

這段時間大量出現不是那麼公正,指控猶太人殺幼的一些卷宗。

但是呢,

歐洲統治者一方面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用英國法律專家布拉克(Bracton)的話來說[猶太人不擁有屬於自身之物,他所獲得的並非他自己的,而是國王的;猶太人並非為自己而活,而為他人而活,故不為自己而獲得,而為他人而獲得]。

這方面表現得最滑稽得是法國統治者
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
1361年法國國王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
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

而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得強勢,也成了新的反猶太主義,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制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之外。

這個時代,著名」猶太人控制全國,壓迫其他民族「的陰謀論就開始流行了,一直流行到現在。這裡面有一定的事實,比如猶太人確實是在各個行業抱團且競爭強大,一致對外。但是作為一類口號,添油加醋了不少。。


而隨著猶太人的產業開始集體從威尼斯時代的借貸,轉向商會投資,轉向現代金融,轉向大規模的現代金融運作,離市民階層越來越遠,在政治上無論是中間人還是話語團體出現得越多,產業越來越離開大眾可以透明理解的實體產業,轉向後台運作,而財富確實與日俱增,這種財團式的經營狀態,和強大的財團話語能力,以及和歐洲政壇的關係,也很適合進行添油加醋

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只佔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徵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

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

3,政治地位的缺乏。無論哪個時代,猶太人都是客居狀態,而且都是以少數族裔的面目出現。他們在文化和經濟上又有明顯的標誌和獨特性。那麼對於民族國家來說,非同族類,且在經濟地位較高,而政治地位沒有跟上的群體,常年成為迫害對象,這個並不罕見,因為這個群體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來保障自身的利益,他們是有錢的」脆弱階級「。

這種情緒很難定義成民族主義,因為他僅僅是排外而已,並沒有任何基於民族主體上的訴求,而更多的是在這種情緒產生以後,開始附會上一些民族訴求,來包裝這種情緒。

而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視線,又往往拿猶太人作為「擋箭牌」。
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沙皇政權就利用反對猶太人來轉移國內的不滿,在當時的反猶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納粹勢力同樣是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一步一步奪取權力的。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美國猶太人到拚命送自家子弟入政界也好,通過一些運作也好,包括資本和傳媒領域的動作,來保證自己群體在政治上的話語權,也基本上是吸取了這個歷史教訓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這個就不用說了,猶太教和其他人的矛盾這個是大家都熟知的。

公元4世紀後隨著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宣布為國教後,一直受到來自猶太教的質疑,被基督教奉為經典的《新約》和基督耶穌一直為猶太教所否認,這種否認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種質疑。
這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社會所不能容忍的。

其次,是宗教傳說中的猶太人對基督耶穌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把猶太人附會成為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裔,這些宗教傳說的一些解讀說法,嚴格而言是有待商榷的,但在很多人不厭其煩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偏見,並導致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復仇情緒。

最後是在宗教價值觀上的對立。
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與上帝有著某種契約關係。強調猶太群體的特殊性。
而相對而言,基督教更為普世。這些價值觀與基督教和世俗社會都是不相容的,強調一個群體的優越性,基本上不會獲得什麼他人的包容。那麼要麼歸化,要麼就對立。
十字軍東征時代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這一定程度上說明這種」對立「已經演變成了暴力性質。

那麼,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基督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為了保持整個世界觀上的統一性,必然會對擁有獨特文化機制的猶太教進行排斥。
而猶太教徒因為受到對立,反而會顯得更為保守,更為抱團,更為原教旨。


那麼,其他人就因此加大了對猶太人的排斥,並發展為仇恨,進行世俗生活中的歧視。


而猶太人在話語權弱勢的情況下,依然靠抱團來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抗。

於是外部世界對於猶太人的態度開始越來越激進,開始出現暴力性質的東西。。

就此,宗教觀念的衝突就演變成了現實中激烈的衝突。


暫時就這樣把。。


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說出了一部分原因,是宗教上的,但是猶太人和猶太教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美國的猶太人有信新教的,俄羅斯的猶太人有信東正教,甚至有信伊斯蘭的猶太人
馬克思是無神論者

然而總體來講,宗教的先發因素使猶太人的生活非常的封閉,這大約也是移民在他鄉的本能舉動。但牛的是猶太人有能力把這種自我封閉維持幾千年,一個民族在別人的土地上寄居千年而沒有融合消亡甚至每每在歷史的拐點被凸顯出來,這就很難不引起本地人的不解和怨憎。
最重要的是,猶太人由於宗教上的原因,無法向政治領域發展,轉而投身經濟,贏得了巨大的成功。沒有政治庇護,自我封閉,積聚財富,三點加起來,就不僅僅是民眾的怨憎情緒了,足以引起社會實權階層的反感和貪慾。
還有一個輔助點,猶太人大量的涉足銀行業,在規範的銀行業建立之前,就是高利貸橫行,人人都有缺急錢的時候,但是還錢時候難免肉疼。
截止到希特勒發明集中營之前,歐洲的銀行業已經完全被猶太人控制。
綜合以上,構成了二戰之前的西方反猶思潮基礎。

中國人被廣泛的稱作東方的猶太人,因為我們的海外同胞確實和猶太民族有種種類似,這也是東亞國家反華思潮的由來。
二戰之後,全歐洲都感覺欠了猶太人的債,被深深的負疚感折磨著。所以以色列的建國得到了西方世界強力支持。
現在么,美國的文化和商業基本就是猶太人領土,請參看奧斯卡評審會。
所以,反猶恐猶已經是過去式了~~
但是人類總是需要敵人來界定自我,所以穆斯林在今日的西方又代替了猶太人的舊角色


這個要從猶太教說起。基督教是由猶太教分裂演變而來的,猶太教的經典是《舊約》,而基督教的經典是《新約》,兩者合起來即為聖經。歐洲的反猶主義其實就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矛盾,基督教徒認為猶太教徒出賣了耶穌,使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其歷史背景是,在公元初,猶太人不堪忍受羅馬人的統治,舉行起義,但猶太教的上層祭司處於既得利益,抱著與羅馬當局合作的態度,與反抗運動對立,引起了民眾的仇恨和憤怒。而且猶太教本身是個很排外的宗教,只有猶太人自己可以信猶太教,不像基督教那樣受眾廣泛。而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唯一選民(和伊斯蘭教一樣),也比較傲慢,所以引起了其他民族的不滿。
西方世界的很多矛盾都是由於宗教引起的,比如目前穆斯林和整個西方的衝突,這個我們中國人可能不大能理解的了。


1,宗教。這是最初的根本問題,猶太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不同,它並不是一個開放式的普適性宗教,也就是說,並不是你想信教就可以信的。大體而言,信猶太教的基本是猶太人,猶太人基本信猶太教(這點不絕對)。這一特點,確保了猶太人的特立獨行。

宗教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最基本的、信仰層面的社會契約。人們因宗教(信仰)而擁有共同的利害,共同的行為特徵。更簡單的說,宗教使人團結。猶太教讓猶太人團結,讓他們自成一體。猶太教的孤立性,也讓猶太人孤立。

2,經濟。宗教上的孤立也有好處,那就是獨佔資源,比如信息、經驗、力量等。在歷史上一些強有力的集團都有家族的影子,而猶太人可以視為一個龐大的家族。這種力量運用於貿易和經營上時,猶太人佔據了非常有利的地位。

以至於封建時代歐洲人曾經有種觀點認為社會有三大階層,貴族階層、平民階層、猶太階層。封建社會血緣、家族是權力核心的紐帶,而猶太人沒有高貴的血統,卻擁有非凡的經濟地位。這讓掌握實權的貴族階層對他們即依賴又畏懼,平民對他們本來就疏遠,顯然猶太人選擇了親近貴族階層。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人類活動往往圍繞經濟活動展開。比如戰爭。

貴族們想要發動戰爭、或者想要維持戰爭的時候,需要大量的金錢。貴族階層的錢很快消耗殆盡,國庫空空,擁有金錢的猶太人就成為貴族階層的座上嘉賓。他們用大量的金錢支持了貴族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大量的貴族戰俘需要贖回,又是大筆資金。甚至沒錢的貴族不得不向社會籌集贖金。戰爭善後方面,猶太人的金錢又是不可或缺的。戰爭結束後貴族不太可能還清這筆錢。剩下的就是權錢交易。猶太人趁勢進一步掌握社會經濟,從企業到金融。

與此同時,猶太人和戰爭陰謀捆綁在了一起。要說猶太人掌控戰爭,歷史的複雜性和隨機性讓這種論調成為陰謀論。

3,文化。猶太人有兩種典型,一種是按照傳統的猶太人方式進行經營活動,一種是放棄傳統轉向文化領域。

文化方面猶太人也非常犀利,也許是因為在教育貧乏的過去,猶太人的經濟地位保證了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較優越的經濟地位可以有更多財富支持他們研究思想文化。還有一點,猶太人很早就站在經濟活動的巔峰,他們擁有俯視社會的視角,由於猶太文化擅長經濟,了解經濟就了解社會更深刻。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馬克思能寫出資本論,能發現剩餘價值,因為他具備這些條件,他正是猶太人中的這一類。

馬克思年青時也寫過反猶太的文章,到了晚年則閉口不談。當時,猶太人被社會普遍視為金融資本家的形象代言人(顯然當時的金融家不只是猶太人)。我們知道,資產階級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金融資本家,一部分是企業家。但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猶太人並不能和資本家劃等號。馬克思更多關心的是階級鬥爭。而鬥爭運動中,無產階級能直接感知並痛恨的是他們的老闆——企業家。猶太人的處境也隨之起伏。

所以,這是個歷史現象,彼時彼地。印象里中華文化沒類似的特殊階層,商人就是商人。印度教也是非普世宗教,商人被包括在吠舍階層中,但也不同。地球上的文明樣本還是太少,至少我找不出什麼規律和答案。


美國四大電視台,有三家是猶太人的。
美國的幾大電影公司,基本都是猶太人開的。
IT領域,幾乎被猶太人壟斷。facebook, google, paypal, zynga, oracle, dell, compaq的創始人全是猶太人。
就連知乎,都和猶太人有一些關係。
這難道不可怕嗎?
另外我認為猶太人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聰明。
至少有句中國古話他們不是太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商人最壞的一點在於,貪得無厭。為了斂財甚至無視整個文明的發展。

而猶太商人,在這一點上表現的淋漓盡致,畢竟他們還天真的認為他們是神的選民,把地球玩崩了他們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猶太人有錢,沒有權利和地位,但又要保持民族性。於是成了祭品
請注意祭品這個詞。在進行大規模的狂熱群眾運動前,需要向群眾灌輸一個
崇高的理想,使群眾為自己行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正如所有邪教要做到的一樣
,在行動之前,需要向未知的存在獻上純潔的祭品。
猶太人就是最純潔的祭品,因為他們除了有錢,基本沒犯過任何錯誤。

反猶主義,是極權主義的初期表現,


說到底是用宗教衝突和民族衝突來掩蓋階級衝突,真正的矛盾點是什麼?
起碼自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歐洲的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在法國大革命之前,主要是貴族和非貴族的矛盾,在大革命之後,掌握政權的人再也沒辦法把罪責推給貴族們了,1848年是歐洲史上很重要的一年,為什麼,因為當年法國發生了兩場革命,二月革命與六月革命。

二月革命資產階級假借全國人民的名義與巴黎市民,工人的力量推翻了奧爾良王朝,然後呢?
借口工人和市民沒有管理經驗,新內閣裡面一個工人和市民的代言人都沒有。
然後新內閣幹了什麼事?借口財政緊張凍結所有法國銀行的存款,代以根本沒什麼大價值的存款卷。致使全國幾十萬戶,數百萬人破產。
到了六月準備取消在二月設立的國家工廠,致使十萬多勉強度日的工人即將失業更是使矛盾激化,到22日市民和工人準備再次革命,奪取本來就是他們的政權,新政府悍然調動軍隊進入巴黎鎮壓,甚至動用了火炮, 經過了四天的鬥爭,革命在臨時政府25萬軍隊的殘酷鎮壓下失敗。起義者1.1萬人被槍殺,2.5萬多人被捕或被流放。 從此之後,法國人民和絕大部分近代國家人民明白了一件事,資本家和無產者絕對不是一個階級,不可能和平共處。

馬克思在六月28日起義失敗後對此有以下評論:
巴黎工人被敵人的優勢力量鎮壓下去了,但是並沒有向他們投降。工人被擊潰了,但真正被打敗的是他們的敵人。暴力取得暫時勝利的代價是:二月革命的一切幻想和空想的破產,一切舊共和政黨的瓦解,法蘭西民族分裂為兩個民族即有產民族和工人民族。三色旗的共和國今後只有一種顏色,即戰敗者的顏色,血的顏色。它成了紅色共和國。

沒有一個著名的共和主義者派的或「改革報」站在人民方面!人民除了起義本身以外,沒有別的領袖,別的手段,可是他們對資產階級和軍閥的聯合力量的抵抗,比任何一個擁有一切軍事機構的法蘭西王朝對任何一部分同人民聯合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抵抗都要持久。要使人民丟掉最後一些幻想,要使他們和過去決裂,就需要讓法蘭西曆次起義的司空見慣的富有詩意的裝飾——充滿熱情的資產階級青年、綜合技術學校的學生、三角帽等都站到壓迫者方面去。醫學系的學生拒絕給負傷的平民以科學上的援助。科學不是為犯了彌天大罪的平民(他們這次是為自身的生存而戰鬥,而不是為路易-菲力浦或馬拉斯特先生流血)服務的。

之後呢?資產階級為了平息工人和市民的憤怒,說這一切都是猶太資本家做的,當時法國有無數的免費小報這樣報道。
所以猶太資本家成了整個資產階級的替罪羊,而後面一系列排猶反猶活動中,真正的大猶太資本家早就跑到安全的地方去了,留下代他們受罪,被迫害的又是中產和無產猶太人。
猶太人,不過是歐洲掌權者拿來平息國民憤怒的祭品罷了。


嚴格意義來說,反猶不是說因為猶太這個民族多麼多麼的壞,更不是說猶太在整個歐洲大陸與其他民族主義之間相差的有多大,宗教是一方面,但我個人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猶太民族一直以來沒有一個龐大的歸屬地,所以為什麼diasporas這個單詞都差不多暗指猶太人,指的是「在外流浪多個世紀,並沒有一個真正屬於猶太人的歸屬地。」
尤其是拿破崙時代過後民族主義的崛起更是讓「猶太」這個民族不知道去哪。說歐洲從羅馬帝國淪亡之後,歐洲整整花了一千年,不斷的聯盟,破裂,再聯盟,分成各小的國家,強大的國家包小的國家,再變成更大的國家,歐洲不是這麼來的是怎麼來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學術界一直保有批判態度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強調的一定是血統,你是德國人,他是希臘人,我是義大利人,等等。19世紀初大家都開始發現有義大利人在德國,德國人在義大利,又有希臘人在土耳其,土耳其人又在希臘!不行,這絕對不行,我們國家的人怎麼能在你的國家,我要不就「光復土地」,要不我們之間簽個協議,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唄。
再有甚者,什麼哈布斯堡帝國,羅曼諾夫帝國,Ottoman empire,那真的是亂成一鍋粥,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數不清的民族擠在幾個龐大的帝國裡面。所以大家就乾脆簽協議,各種種族清洗,各種光復土地。慢慢的,差不多大家回到了自己的歸屬地,後來發現,誒?不對,猶太人怎麼還在到處遊盪?哪裡都有猶太人。這也不行,你必須有個地方去。小鬍子不喜歡猶太人在德國,蘇聯斯大林也不太喜歡,似乎所有人都不太願意一個大家庭總有那麼一個「隔壁家的老王」。
看上去上面所說的都和猶太人沒什麼關係,其實是沒有,跟歐洲本土那些有著明顯的民族主義的國家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到現在,即使以色列耶路撒冷一直以來為「猶太復國運動」著名,也改變不了一千年猶太人在外流浪的事實。
以上。(寫的很亂,是突然想到這個問題的,所以來答答)

過後應該會找個時間好好整理一下思路。


答一個與問題不相關的吧
我的感受是 每個小家庭 也許都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 但是絕對無法阻止歷史進程
坐標 以色列
男票是以色列猶太人 家族史很複雜

1991年 前蘇聯解體的最後一年 他隨著母親和繼父一起回歸以色列 同時回歸的還有他們一個家族的人 男票家往上數基本上木有不是猶太人的人 設想一下 他們是在當年前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的歷史大背景下離開故土的 他們離開的時候 就是因為前蘇聯反猶主義嚴重 (jiang獨一個地方都鬧出那麼多亂子更何況當時東歐獨立出這麼多國家 可以想像當時有多亂了)
他們家族 是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大背景下離開的萬千家庭中的一個

80-90年代 從前蘇聯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眾多 他們家族只是其中的一個

男票的生父一家人都去了美國 他爺爺是美國一所大學研究蘇聯史的教授 當時美國需要大量人才研究蘇聯 加上歐洲反猶主義嚴重 他生父一家人於是隨著他爺爺去了美國
他生父一家人只是當時美蘇冷戰大背景下的一個家族

男票的媽媽叫Nina ..Nina女士是一個神奇的人 前蘇聯有的地區結婚很早 她18歲結婚 20歲就生下了男票 也就是說 那時候Nina還沒有大學畢業 後來 由於前蘇聯反猶主義嚴重 Nina根本沒有辦法在前蘇聯讀博士 因為不讓猶太人讀博士 於是只有去國外讀博士 因此認識了一同去讀博士的男票的繼父 他去國外讀博士也是同樣的原因 於是男票在國內讀過了一些孤獨的日子
Nina說 如果她可以選擇 她其實希望成為一名醫生 但是猶太人當時在前蘇聯沒有辦法成為醫生 她沒有選擇 於是只能學數學 也因此因緣際會認識了男票的繼父 也是數學博士
男票的小家庭 只是前蘇聯反猶主義盛行 逼得猶太人不得不去以色列的一個縮影

說這麼多其實並不是我有多同情、可憐猶太人 我只是覺得 不論是猶太人也好 反猶主義也好 還是其他也好 都是歷史進程中某種政治目的的理由 都有幕後推手 我們作為普通人 想要的是普通的生活 但也只能成為歷史大背景下 毫不起眼的一筆 被迫隨著歷史洪流 走向該去或不該去的地方


因為他們真的很討厭
長期接觸猶太人四年有餘
得出的結論
就醬


歐洲反猶主義的歷史根源:
來自: Kelly Caleche(緇衣頓改昔年妝) 2014-06-02 18:29:18


「反猶主義」一詞在英文中為「anti-semitism」,其動詞形式為「anti-semite」,它是由前綴「 anti」和詞根「Semite(閃米特族)」組合變化而來,從字面意思上看,應是「反閃主義」。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都習慣於用這一辭彙來指代反猶主義。有學者認為這一辭彙是在19世紀由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因在《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中首先提出來的,儘管這一辭彙出現於19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我們一般認為反猶主義是一種把整個猶太人作為迫害和排擠對象的社會現象、社會思潮和社會行為,反猶主義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在歷史上,歐洲的反猶主義最為嚴重,對歷史的影響也最大,歐洲之所以會頻頻發生反猶的惡浪是由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特點所決定的。

1、歷史的慣性作用。歐洲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始於希臘羅馬時期,當時主要是為了推行希臘化政策,鎮壓猶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後,一方面帝國內長期推行的反猶政策在社會中形成的反猶排猶思潮並沒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推行的反猶措施被後羅馬時代各國所繼承。日耳曼部落打敗羅馬帝國以後,最初並沒有積極的學習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而是去繼承和發展基督教,也包括對被稱為「異教徒」的猶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羅馬提奧爾西法典中規定的針對猶太人的附加條款,後來就成為一些人反猶的法律依據。

2、經濟上的偏見和短視。由於猶太人一直被視為魔鬼和異教徒,所以他們的就業和經營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特別是高利貸行業。流散到各地猶太人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斂起大量財富,但這又會成為當地人妒嫉和仇視的對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進行放貸食息,所以猶太人的放貸一直被視為是「罪惡勾當」,實際上「這是一個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後則是基督教歐洲對猶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種族歧視。」1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繪的猶太高利貸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歐洲人心中對猶太人的偏見。

歐洲統治者一方面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法國統治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滑稽,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猶太史》中曾寫道「他們(猶太人)在英國短暫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猶太人的命運:始則受鼓勵,繼而受辱,受迫害,最後則遭驅逐。」2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成為非理性反猶的新借口,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制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和社團組織之外。在奧地利,一些反猶主義者在報紙上和集會上就公開打出「不從猶太人處購貨」的口號。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只佔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徵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在社會上起到了極大的蠱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猶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數族裔的面目出現的,他們的經濟地位凸顯了他們這一群體的獨特性,但他們始終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使得他們始終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再加上一些當權者別有用心的縱容和挑唆猶太人常常會無端的成為權力爭鬥犧牲品。在中世紀,一些歐洲國家統治者為了討好教會,不遺餘力的迫害猶太人。到了近代,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視線,又往往拿猶太人作為「替罪羊」。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沙皇政權就利用反對猶太人來轉移國內的不滿,在當時的反猶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納粹勢力同樣是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一步一步奪取權力的。從歷史上來看,從《聖經》中在埃及為相的約瑟到在波斯國為後的以斯貼,從近代歐洲的「宮廷猶太人」到當今美國的猶太人,凡是猶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時候,其權利就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就可以有效的抵禦反猶主義的攻擊。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紀後隨著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宣布為國教後,它就逐漸在歐洲取得了統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來自猶太教的質疑,被基督教奉為經典的《新約》和基督耶穌一直為猶太教所否認,這種否認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種質疑「幾千年來,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猶太教所包含的內容,猶太人對這些東西的忠誠就成為反猶主義的一個借口。它們使猶太人被視為局外人,更為重要的是被視為是對非猶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種挑戰。」3這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傳說中的猶太人對基督耶穌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把猶太人附會成為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裔,這些宗教傳說不論其真實與否,在基督教會不厭其煩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偏見,並導致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復仇情緒。最後是在宗教價值觀上的對立。

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與上帝有著某種契約關係;基督教雖脫胎於猶太教,但已演變成一種普世的宗教,它認為所有的人都可以歸化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負有拯救人類和世界的使命。所以,當基督教與具有優越感的猶太教迎頭相撞時,衝突就不可避免了,要麼被歸化,要麼成為「萬惡不赦」的異教徒。正因為如此,那些狂熱的十字軍戰士在東征時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基督教會也想盡辦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來迫使猶太人改變信仰乃至消滅掉他們。

猶太人由於在宗教和價值觀上的獨特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有別於基督教世界。這種差異使他們往往被視為是「非我族類」,進而形成一種深刻的偏見。按理上說這種差異並不一定能成為現實的衝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內部都存在兩種機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穩定,它是一種文化出於保護自身的本能而對外來異質文化的做出的反應。包容性則有利於吸收外來文化並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兩種機能發揮作用並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與這種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開放程度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希臘羅馬以後的歐洲世界不具有中國文化上的那種優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佔據社會思想主體地位後所帶來的偏執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對異質的猶太人和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而不是寬容。這樣,以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為主體的社會在文化生活上表現出的差異竟然成了一種現實衝突的借口。

二 歐洲反猶主義的歷史特點

1、反覆性和周期性。歐洲歷史上的反猶活動不僅出現很早,而且持續的時間也很長,並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歐洲的反猶主義從上古時期產生以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它往往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反猶浪潮,這種周期性在不同的時期受著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古代,它主要受宗教和統治者的寬容程度有關,這也是宗教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反猶程度在總體上遠高於其他時期的一個原因所在,而在當權者相對寬容的南歐和西南歐猶太人的生活狀況略好一些。到了近代,社會經濟狀況、政權的民主程度和民族主義勢頭也成為影響反猶主義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社會經濟狀況惡化的時候,猶太人就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更是如此。在一些社會相對比較民主和民族主義情緒不是那麼激烈的時候,反猶主義程度也就會略輕一些,因此從總體上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較早的西歐反猶主義要比東歐和俄國稍好一些。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比如民主化程度較高的法國在1894年還爆發了像「德雷福斯案件4」這樣的惡性反猶事件。

2、殘酷性。歷史上歐洲各國對其他一些少數族裔如吉普賽人的歧視也同樣存在,但都比不上對猶太人迫害的殘酷性.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偏見和歧視,而是對整個猶太民族的仇視和憎恨,它也不僅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而是一種遍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行為,即從肉體上和精神上對猶太人進行迫害的行為,這些行為還往往受著法律的保護和當局的默許。在整個歐洲,猶太人幾乎無一例外的被限制在「格都5」或是「柵欄區」之內,儘管如此,他們還經常被驅逐。生活中的猶太人不僅會經常受到反猶勢力毆打、掠奪和襲擊,還要面對時不時爆發的反猶大屠殺,先是基督教會對「馬蘭內」6和不願改宗者的屠戮、十字軍東征時的濫殺,後來是沙俄和東歐出現的「波格魯姆7」事件和希特勒的「最後解決方案8」,在歷史上對一個無辜的族裔進行如此殘忍的長期迫害恐怕為歐洲所僅見。

反猶主義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徹底消除猶太人的民族意識,使之喪失民族認同感和民族特性。然而無論是宗教反猶主義,經濟反猶主義還是種族反猶主義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相反卻促成了猶太民族內部的團結和民族特性的增強,並最終促成了近代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當代以色列國的建立,這是那些反猶主義者所始料不及的。一些學者在研究納粹大屠殺時指出「想要『消滅』猶太民族的希特勒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的倒行逆施反倒大大加快了猶太國家的重建和猶太文明的復興進程」15。如今,希特勒和他的納粹政權早已煙消雲散,然而反猶主義的幽靈卻依然在歐洲的上空徘徊。

三 歐洲反猶主義的近期回潮

二戰以後,伴隨著法西斯政權的潰敗,反猶主義曾一度有所收斂。近兩年來,由於以色列在新的巴以衝突中一直使用暴力進行殘酷的鎮壓,一股由反以引發的反猶主義暗潮又開始悄然涌動了。特別是去年三月份以來,歐洲各國頻頻發生針對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暴力事件,從英國到希臘,從西班牙到丹麥,不斷有猶太會堂被焚毀,猶太人的住宅、學校遭到襲擊,在德國的一些城市,猶太學生上學和放學都不得不由警察護送,德國警方甚至還警告人們不要佩戴猶太人的標識。根據世界猶太人大會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僅在2002年4月歐洲就發生了300多起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16。這股反猶回潮勢頭之猛,規模之大在二戰以來的歐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股反猶主義回潮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的反猶主義偏見和傳統。二戰以後,面對納粹勢力令人髮指的罪行,世界人民對猶太人表示了的普遍同情,歐洲各國也對殘餘的法西斯主義勢力進行了清算,使反猶主義的勢力大為削弱。但源於宗教和歷史文化偏見的反猶主義思想並不能一下子消除。早在1963年,在蘇聯基輔出版的一本書中就有過一幅插圖:一個貪婪的大鼻子猶太人,把瘦骨嶙峋的大手伸向一個盤子,緊緊抓住盤子里的紙幣和硬幣,反猶寓意已自不待言。1968年,在波蘭官方支持的反猶運動中,有25000猶太人(占當時波蘭猶太人大多數)被迫離開,使這個在1939年尚有300多萬猶太人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沒有猶太人的反猶主義國家」17。1980年10月,法國巴黎的一所猶太會堂遭受恐怖襲擊發生爆炸事件,造成4人死亡,其中有2人為非猶太人。當時的法國總理雷蒙德?巴里竟然在電視中講話說「他們的目標是猶太人,可傷害的卻是無辜的法國人。」18德國《明鏡》周刊曾在1996年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在德國有20%的人不希望他們的鄰居是猶太人,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希望猶太人作為總統候選人,而另外一些調查表明「反猶思想在老年人和前東德居民中是很普遍的」19。這些反猶思想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它仍會破土而出的。

其次是巴以衝突因素。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後,歐洲各國出於與自身利益的考慮在中東問題上與美國拉開了距離,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而且,目前在歐洲各國生活著很多阿拉伯人,僅法國境內就有數以百萬計的阿裔公民,這些人幾乎都是巴勒斯坦的堅定支持者,也是這次反猶的主要社會基礎所在。2000年巴勒斯坦人起義後,以色列一直採用暴力鎮壓的做法使歐洲國家極為不滿,由對以色列的反感進而演變為一種強烈的反猶情緒。一些歐洲人認為「既然歷史上發生過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那麼,以色列現在就不應該用同樣的辦法對付巴勒斯坦人。」美國反誹謗聯盟在去年五六月份的電話調查中顯示,由30%的歐洲人持傳統的反猶觀點,由62%的人認為最近的反猶暴力是由反以情緒所致20。

最後是冷戰結束後,歐洲極右翼勢力上升所帶來的後果。冷戰結束後,原來兩極格局下掩蓋著的矛盾被釋放出來。再加上近些年來,歐洲不少國家經濟結構上的弊病日益暴露,經濟增長乏力,社會上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居高不下,治安狀況惡化。而傳統政黨的「第三條道路」的努力也不能消除公眾對全球化,歐盟擴張和社會安全的憂慮。極右翼勢力正是借著人們對現狀的不滿和憂慮迅速坐大的。先是有奧地利海德爾的「自由黨」、荷蘭的「富圖恩名單黨」,後是東歐一些國家的「光頭黨」及法國的「國民陣線」。這些極右翼勢力又被稱為「新法西斯主義」,他們都有著明顯的種族主義和暴力傾向,明確的排斥和反對外來移民。在東歐和前蘇聯地區,隨著政權的更迭,原來對一些極端言論的限制被取消,這使得那些極端分子可以肆無忌彈的大放闕詞。在波蘭,最大的反猶主義政黨波蘭家庭聯盟(LPR)擁有460個議會席位中的37席,不僅如此,他們在議會外還有一定的影響,並得到一些民族主義分子的傳媒的支持和資助21。這些右翼團體不管在其他方面分歧如何,在反猶太人這一點上卻是共通的。根據德國官方的統計,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反猶主義事件的發生率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93年全國發生了656件,其中暴力事件為75件,94年則達到1366件,95年為958件。這些反猶事件的發生與極右翼勢力的膨脹是緊密相連的22。

這股反猶主義勢頭一方面來勢兇猛,另一方面又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首先是反猶太人與反以色列緊密結合,在反對以色列的名義下進行反猶活動,這使得一些反猶活動表現得更為隱蔽;其次是反猶手段的多樣性,反猶分子除了藉助傳統的反猶手段外,還藉助互聯網、電視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反猶宣傳。面對歐洲各國出現的這股反猶主義潮流,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以色列和美國政府都表示了極大的關切,在譴責的同時還敦促歐洲各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以制止反猶活動,這股反猶潮流無論是對歐洲的猶太人還是對近期的國際關係都產生了較大衝擊:

首先是對以色列和歐洲關係的影響。2000年巴勒斯坦人民起義後,西歐不少國家的媒體和輿論對以色列在巴以衝突中所奉行的政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譴責。從英國的《獨立報》,法國的《世界報》、《費加羅報》,到德國的《明鏡》周刊都大量刊發批評以色列的文章。2002年4月份,法國巴黎的反以示威人數達到4-5萬人,起義者打著「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的口號,聲討以色列的種族主義政策,稱沙龍為「劊子手」。去年6月,歐盟議會通過決議,中止1995年同以色列簽署的自由貿易和聯繫協定,歐盟議會還決定採取措施,中止雙方在科技領域的合作。與此同時,西歐一些有名的學者還在推動一項抵制同以色列進行學術交流的計劃,並得到了不少大學教授的支持。

以色列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一個猶太國,自然對這些反以反猶活動極為敏感和關注。除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反擊外,還通過各種渠道敦促歐洲各國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猶太人。2002年元月,以色列外交部組織成立了反擊反猶主義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mbatting anti-Semitism)和制止反猶主義協作論壇(Coordination Forum for Countering anti-Semitism)。前者是以色列政府主導下的國際組織,它下設教育、信息等分委會,並邀請一些國際知名的非猶人士擔任領導職務,意在聯合世界各地的官方和非官方的力量反對反猶主義勢力。後者是以色列的官方論壇,由以色列政府的外交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和世界猶太人大會等組成,致力於收集各種有關反猶主義信息,定期出版有關的報告並制定相應的政策23。

2002年4月22日,法國極右翼領袖勒龐在第一輪總統選舉中勝出後,以色列副總理兼內政部長埃利?伊沙就與法國猶太組織領導人舉行了會談,甚至敦促在法猶太人離開法國,移民以色列。以色列著名的《耶路撒冷郵報》撰文指出「這是二戰以來歐洲爆發的最為嚴重的反猶主義」24據法新社報道,以色列總理沙龍4月份就含沙射影地說「反猶主義又在歐洲死灰復燃」。歐洲不少國家也承認存在著一些針對猶太人的暴力活動,但認為這多為極端分子和阿拉伯人所為。歐洲人主要反對的是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採取的政策,而不是反對猶太人,二者不能相混淆。法國總統希拉克在5月份就警告沙龍不要把法國描繪成一個反猶的國家,「這種宣傳是不可接受的」,雙方在反猶主義問題上的爭吵給九十年代以來本已變淡的關係又抹上了一層陰影。

其次是對歐美關係的影響,它擴大了歐美之間的分歧。「9?11」事件以後歐美在反恐怖主義問題上就存在著分歧,美國和以色列主張把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行動列為恐怖主義,歐洲則認為這樣會導致整個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對立,對於嚴重依賴阿拉伯世界石油的歐洲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歐洲出現新的反猶主義勢頭以後,美國報刊不斷地批評歐洲國家對反猶行為制止不力,《紐約時報》則斷言,「二戰後被禁止了半個多世紀的反猶惡魔又出籠了」。去年4月底,小布希總統在矽谷發表演說時,點名批評了法國的反猶主義現象。7月中旬,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譴責西歐出現的反猶暴力活動,敦促西歐各國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猶太人的利益和安全。與此同時,一些參議院還聯名上書布希總統,要求美國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促使歐洲國家政府制止日益加劇的反猶暴力活動。

歐洲國家不同意美國的指責,他們認為,歐洲各國都採取了有力措施,嚴懲肇事者。英、法、德、比利時和西班牙內政部長舉行過會議,歐盟成員國內政部長也舉行過會議討論並決定各國之間加強情報交流,協調行動,共同對付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法國、德國等都採取了措施加強對猶太社區的安全保護,懲處極端分子、取締帶有反猶主義色彩的網站等。歐洲各國還認為,美國所謂的「反猶主義惡魔重新出籠」的說法,是對歐洲國家的污衊,在歐洲,反猶只是少數人的偏見,不能把對以色列政府的正義批評動不動就扣上反猶主義的帽子。法國總統希拉克明確表示美國的指責是不能接受的。美國在反猶主義問題上對歐洲的指責無疑又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分歧。

最後是不利於歐洲的政治穩定和一體化進程。這次反猶主義的回潮是在歐洲極右翼勢力膨脹和全球反恐怖主義戰爭升級的情況下出現的,反猶主義的盛行勢必會反過來助長極右翼勢力,進而影響歐洲的政治穩定和一體化進程。去年四月底,倫敦芬斯伯利公園猶太會堂遭破壞時,破壞者就明目張胆的把納粹的標記劃在拉比的誦經台上。目前,世界上有將近1400萬猶太人,其中230萬人生活在歐洲,其中法國60萬,烏克蘭和俄羅斯各50萬,英國29萬,德國19萬。這些猶太人經過長期的努力,已經融入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生活,在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反猶活動不僅會給當地的猶太人帶來衝擊,也會給這些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看來,這股反猶主義勢頭已有所減弱,但並未完全停止。 這次反猶回潮在促使我們在重新認識並警惕歐洲新法西斯主義的同時,也警醒以色列政府和猶太人:以色列和猶太人的安全必須建立在中東和平的基礎之上,正如以色列著名政治家西蒙·佩雷斯在《新創世紀》一書中所說的「和平必須成為以色列人掛在自家門楣上的最璀璨的燈火」25。如果一味的無視巴列斯坦人的要求,不僅會引起他們持續的絕望的反抗,還將招致新的國際譴責和反猶浪潮。

(本文原發表於《國際觀察》2003年第五期)


原文鏈接: (轉)歐洲反猶主義的歷史根源


如果一個中國人很有錢,在歐洲被仇恨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歐洲人仇恨猶太人有許多原因
宗教
宗教方面猶太人保持著其傳統,基督教作為猶太教的衍生物品,想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就必須要消滅猶太教的合法性,簡單的說基督徒的靈魂屬性必須要通過證反猶太教才能達到自我證明。否則基督教的教義將一直桎梏在Tanaj 之下。宗教感情上,基督徒認為猶太人殺死了耶穌,並且福音書本質就是反猶的,可以看出福音書把法利賽正統派猶太人描寫成十惡不赦的惡棍,向來惡待耶穌和門徒,而這些經文隨著基督教的聖經傳到每個基督徒的大腦里,形成了猶太人是惡棍的形象。後來,保羅又在他的書信里多次表達對猶太習俗的厭惡和斥責,認為基督徒不應該效法猶太人的行為和律法。這從行為模式上否認了猶太教天啟神學的概念,否認Hashem律法的價值性。
從宗教預言方面,Tanaj已經說了,兩國從你而出,兩族從你而生,大的要服侍小的,這說的正是希伯來和羅馬的關係,羅馬人作為以掃的子孫,希伯來人作為雅各的子孫,同出一族一父,然而卻必然相爭,順便說下Tanaj中天使預言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實瑪利出生說他為人必如野驢,住在眾兄弟(羅馬人和希伯來人)的東邊,他要攻打眾兄弟,現在已經看得很明白了。注意這裡以掃長子名分已經被褫奪,大的服侍小的說的正是雅各後裔服侍以掃後裔(這可以當作當年雅各欺騙以掃帶來的價)
文化
一個猶太人是不是猶太人,並不取決於他的民族,乃是取決於他的宗教,信猶太教的人就是猶太人,只不過通常情況下只有猶太人信猶太教,猶太教苛刻的律法和儀文註定使它不會成為一個普世的宗教。由於宗教的差異,由教義和哲學衍生出來的文化就必然大大不同,加上猶太人文化的自閉性,歐洲人無法同化猶太人,這種無法同化,就會帶來文化上的隔閡。
價值觀
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價值觀大大不同,簡單的說,可以說截然不同,猶太教是一個入世宗教,這點和絕大多數宗教不同,猶太教鼓勵人在現在世界上做好一切該做的事情,並且衍生出一切生活行為模式,然而基督教作為出世宗教是帶有來世性和期盼性的。這僅僅是兩者一小點的價值觀區別。
經濟
猶太人因為被剝奪了土地權利,只能在歐洲通過經商來生存,然而猶太商人是精明而且強幹的,他們在歐洲積累了大量財富,這種財富引起了歐洲人的不滿,當然不只是猶太人,無論你是哪國人,如果你比歐洲人有錢,他們就會很不滿,這種情況在地中海歐洲國家更為明晰。
一個邪惡的形象
猶太人在歐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邪惡形象,善意描寫會說成像夏洛克那樣的奸商,惡意描寫就在幾十年前還有(我不知道今天歐洲人是否還在講這樣的故事)兒童晚睡前的床頭故事,會把猶太人描寫成一個吃嬰,吸血,折磨兒童的大魔頭,這種故事一代代從兒童的床前由父母傳給子女,這種天然對猶太人的仇恨灌輸,是非常可怕的和無可比擬的。


因為耶穌,猶大兩個不知道是否存在…很可能虛構出來的人物鬥爭千年陳屍百萬

為什麼群眾是愚蠢的


轉帖網文一篇:

應該問為什麼基督教硬說耶穌是彌賽亞。
人猶太教的規矩相當森嚴,每天勤勤懇懇侍主,規規矩矩禱告,安安心心等彌賽亞到來,羅馬人來了,踩了人家的家園,毀了人家的聖殿,亡了人家的國……
時過境遷,羅馬人突然說: 你們的信仰挺不錯,借我用用吧,就是規矩太多了,好麻煩啊。這樣吧,讓一個人背負我們所有的罪,那些繁文縟節從此抹去,我們重新開始。
於是捧出一個耶穌,還把殺死耶穌的罪歸在猶太人頭上。從此猶太教就變成羅馬人的大眾宗教了。
最後,猶太人對聖經的最終解釋權也被剝奪了,所有矛盾被歸結為『你們沒讀懂「。
猶太人為什麼要接受這一切?

當然,猶太教也有本質上狹隘的地方,比如說只有他們自己是被選中的人,其他民族都不能上天堂。另外猶太教的神也太邪惡,太難伺候了,動不動生氣殺人。
可是,人家自己信自己的,不讓我們去他的天堂,我們就不去唄,我們自己開一個天堂。
基督教非要用人家的天堂,為此曲解人家的經文,還逼人家承認。
PS.我是無信仰的人,就事論事地說,基督教這件事,猶太人被揩油了。

轉帖結束。


因為猶太人有錢。


首先,他們生活的地方處於歐亞非三塊大陸中間,意思就是三塊大陸中崛起任何一個帝國,第一個就要踢猶太人一腳,歷史上埃及,羅馬波斯各種帝國均欺負過猶太人。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31年最後一次擊敗猶太國,並且將此地改名巴勒斯坦。猶太民族走上了流浪的生活。

其次,猶太人因為流浪,且因宗教原因和其他民族有極大差異,尤其是在基督教歐洲,所以在各國都無法獲得土地,只能從事工商行業,這就形成了一個工商民族,人類只有和其他民族廣泛交流才能發展。所以相對於農耕文明的其他歐洲農民,猶太人就比較有錢。而歐洲各國均對猶太人課以重稅,所以猶太人就顯得比較貪婪,具體描寫請參見《威尼斯商人》。這就在歐洲人心中留下了一個固有印象,就是猶太人有錢又奸詐。歐洲各個領主皇帝都有欺負猶太人的歷史,法國更是四次驅逐猶太人,原因都是不想還錢。

猶太人因為經常流動,也嘗嘗背上了一些問題的黑鍋。中世紀閉塞的歐洲遭遇了黑死病,你想一想,一個莊園里的人一輩子都沒動過地方,有一天來了猶太人,大家就得黑死病了。大家怎麼能不對猶太人有看法呢?

一直到納粹德國,我真誠懷疑希特勒雖然歧視猶太人,但是也不至於到讓人家滅種的地步,所以我還是認為納粹看上了猶太人的錢…這一部分我並不了解,希望大家指正。


反猶主義的根源在於猶太人本身的特性以及非猶太人的仇視

猶太性


猶太教認為,世界上只有一位真神,即上帝。這讓猶太人具有區別於其他民族、宗教團體的特性——猶太性。猶太人提出的「獨一神論」(monotheism)給非猶太人帶來精神威脅。在上古時代,大多數民族都信仰萬物有靈論或多神論,在崇拜自己神祗的同時,也承認其他民族所信仰的神祗的存在和影響力。唯獨猶太人堅持一神論,拒絕承認其他神祗的存在。


一個群體在試圖保持獨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時常常會引起周圍其他群體的不滿和反感。猶太人的屠宰法規定宰殺動物時必須一刀致死,然後將血放盡,不按此方法屠宰的動物均被視為「不潔」。安息日制度、食物禁忌、割禮等猶太律法都使猶太人在社會中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使猶太人成為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散步範圍最廣的種族仇恨對象


教派之爭(基督教主導的反猶思想)

對猶太人的生活和猶太民族而言,基督教的《新約》無疑是歷史上危害最大的反猶主義書籍。 ——伊萊澤·伯克維茨

耶穌被基督徒認為是基督教的創立者,但是他本人在世時並沒有創立任何獨立宗教,他只能算是猶太教眾多宗派中的一個小宗派的主張者。耶穌本人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另一個宗教的「教主」。


耶穌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並宣講新的教義與傳統的猶太教發生衝突而受到迫害,被羅馬駐巴勒斯坦總督彼拉多下令釘死在十字架上。不過,耶穌的門徒堅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死後會復活,升天,不久後會再臨。


基督教會認為,猶太人在耶穌降臨以前是「上帝的選民(the Chosen People)」,在耶穌降臨之後,由於猶太人拒絕相信耶穌而被上帝拋棄,基督徒就成為「新的上帝選民」。基督教聖經稱猶太人的經書為舊約,而耶穌誕生之後增加的經書稱為新約。為了表明自身教義的合法性和優越性,基督教製造了一系列肆意詆毀猶太教和攻擊不願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言論。


《新約》中包含反猶主義言論的可大致分為三類:

1. 出自耶穌本人之口的話語。

「你們為什麼不明白我的話呢,無非是因為你們不能聽我的道。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利慾你們偏要行。」(《約翰福音》8:43-44)

這裡將猶太人說成是受魔鬼驅使的人。反猶人士聖·約翰·克里索斯托以此為由,將猶太人稱作與魔鬼有聯繫的人。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約翰福音》18:36)

將猶太人指責成殺害耶穌的人,暗示耶穌意識到猶太人的罪惡之心。


2. 淡化羅馬當局在處死耶穌一事中的責任。

在福音書中,人們看到的彼拉多是一個善良通達的落馬官員形象,為了進一步洗刷羅馬巡撫在這事上的責任,在馬太福音中還增加了彼拉多洗手的描寫。

「巡撫說,為什麼呢,他作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 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馬太福音》27:23-25)

最後一句是近兩千年來基督教指責世世代代的猶太人都需對耶穌被殺一事負責的源頭。


3. 除前兩項之外的反猶言論

「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譖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約翰福音》10:31-33)

這裡指責猶太人對耶穌的迫害。


基督教對猶太教最為惡毒的攻擊莫過於把猶太人說成是殺害耶穌的兇手。但是,《新約》中有關耶穌遇害經過的記載不僅矛盾百出,而且與當時的羅馬法律和猶太律法不符。依據羅馬法律,只有羅馬統治者才有權判處釘十字架死罪,而當時猶太社會對死刑的執行方式是用亂石砸死。彼拉多根本就不是優柔寡斷的羅馬官員,而是生性殘酷、暴虐無情的統治者。《新約》的作者不顧歷史事實,竭力美化彼拉多,將殺害耶穌的罪名嫁禍在猶太人頭上,其用意所在不言自明。


客民身份(背的不只是鍋)


猶太人在歐洲開墾了許多荒地。但由於信仰不同,猶太人的社會地位總是不如後來的居民,先到的猶太人總是被當作外來人。猶太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居住總被視為當地統治者的恩准,因此被稱作「永恆的外來人」。然而,主人對客人並不是時刻保持微笑的。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驅逐猶太人的事件屢屢發生。在黑暗的中世紀,猶太人更被冠以「魔鬼的化身」遭到歧視、憎恨。猶太會堂被咒罵為「撒旦堂」。由於猶太人的職業受限,又被課以重稅,很多猶太人不得不從事高利貸,成為被人唾罵的放債人。許多地區建立了猶太隔都(ghetto),將猶太人從主流社會中隔離出來。


有基督徒聲稱猶太人懷著對耶穌的仇恨,在基督教聖餐禮上偷走被視為耶穌身體宿主的聖餅,然後通過巫術用令人髮指的方式褻瀆聖餅——抽笞、鐵釘捅扎、肢解、熏烤、搗爛成泥,最後還要擠壓聖餅,直至有血從中流出。然而這種荒唐的指控在當時十分流行,使相當一批猶太人成為無辜的犧牲品。不僅如此,基督徒還指責猶太人從事血祭謀殺,將基督教男童釘在十字架上,以發泄對耶穌的仇恨。在1255年英國林肯郡的一起血祭誹謗案中,有90多名猶太人遭到逮捕和嚴刑拷打,19人被處以絞刑。


淋巴腺鼠疫(黑死病)肆虐的中世紀末,基督徒發現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在一些城鎮中,基督徒大量死亡,而猶太人死亡人數卻不多。因此基督徒開始懷疑揣測,認為猶太人和撒旦沆瀣一氣,合謀遭致這場可怕的災難。1348年,一批居住在瑞士的猶太人在嚴刑逼供下招供——一位猶太拉比下令將烈性毒藥倒進井裡,由此散播黑死病。該猶太社團所有年齡在7歲以上的人均判有罪,並處以死刑。隨著瘟疫流行的區域擴大,對猶太人迫害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歐洲各地幾乎都對猶太人發出了類似的指控,猶太人不是被活活殺死、謀殺,就是被驅逐。


後來的史學家發現,在黑死病流行期間,生活在同一城鎮的猶太人死亡率普遍低於基督徒的現象確實存在,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生活在中世紀的猶太人有著重視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傳統,洗濯作為宗教禮儀的組成部分發展成人人遵守的習俗。加上大多數猶太人常常被隔離居住,同基督徒很少接觸,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十字軍時代,猶太人被視為身邊的異教徒首先遭到清洗。阿貝·皮爾神父說得十分明白:「如果我們允許在對待耶穌的態度上比穆斯林有害一千倍的異教徒在我們中間存在,那麼,我們以如此之眾的人員和金錢為代價遠征世界的盡頭去與薩拉森人(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作戰還有什麼意義?」


與穆斯林的隔閡


根據《舊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有著血脈相通的關係。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初,穆斯林與猶太人友好融洽,制訂了《麥地那憲章》,宣布伊斯蘭教將保障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不受侵犯。然而,猶太人不僅拒絕了穆罕默德提出的皈依要求,而且還對他的教義進行了嘲諷。之後,穆罕默德對猶太人的態度發生180度轉變,他發動了對麥地那猶太人的攻擊,將當地一個猶太社團中的所有男子處死,婦女、兒童收為奴隸。此後,猶太人在伊斯蘭社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猶太人對穆罕默德要求皈依伊斯蘭教的拒絕與數百年前拒絕耶穌類似的要求的情形相仿。由於沒有親自閱讀過《聖經》文本,穆罕默德在傳教時,常常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例如,《古蘭經》中講述了一則先知穆罕默德要求法老下令哈曼建造巴別塔的故事。

法老說:「臣僕們啊!我不知道除我外還有別的神靈。哈曼啊!你應當替我燒磚,然後替我建築一座高樓,也許我得窺見穆薩的主宰。我的確猜想他是一個說謊者。」(《古蘭經》第28章第38節)

在《聖經》中,這則經文分屬於三個不同的時期,法老出現在《出埃及記》中,哈曼是《以斯帖記》中提到的人物,建造巴別塔則是《創世紀》中的故事。從小諳熟《聖經》內容的猶太人對包含這類內容和教義的經文的抵制顯然是合情合理的。此外,穆罕默德提出一個男人可擁有多個妻子的主張(《古蘭經》第33章第50節),對不順從的女子應該狠狠揍打的主張(《古蘭經》第4章第34節),都是猶太人不能接受的。

信道的婦女,若將自身贈與先知,若先知願意娶她,這是特許你的,信士們不得援例——我知道我為他們的妻子與奴婢而對他們做出的規定——以免你感受困難。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古蘭經》第33章第50節)

你們怕她們執拗的婦女,你們可以勸戒她們,可以和她們同床異被,可以打她們。(《古蘭經》第4章第34節)

馬丁·路德的立場


馬丁·路德早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宣傳冊,譴責天主教迫害、敵視猶太人的行為。

「當猶太人看到我們對他們這樣殘酷又充滿敵意,又怎麼可能同意皈依——我們對他們的行為,哪裡像基督徒,更像禽獸!」(Marvin Lowenthal, The Jews Of Germany: A Story of Sixteen Centuries

馬丁·路德認為基督徒要同情、憐憫猶太人,因為耶穌本人就是猶太人。1523年,他在《耶穌基督生來就是一個猶太人》(That Jesus Christ Was Born A Jew)一文中抨擊天主教的反猶神學理論。「如果我是一名猶太人,我寧願成為豬也不願意成為一名基督徒。因為他們像對待狗而不是對待人那樣對待猶太人。猶太人是我們救世主的朋友,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和兄弟。如果我們吹噓種族的話,那麼相比我們,基督更加屬於猶太人那個種族。」馬丁·路德提出要善待猶太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勸誘猶太人皈依新的基督教,即他所創立的新教。


當發現猶太人表示不願意放棄祖先的信仰時,馬丁·路德瞬間黑化,成為後來納粹種族主義政策的預言家。路德幾乎用盡天主教會用來辱罵猶太人的字眼,他把猶太人再次比喻為天災瘟疫——「我們迄今還搞不懂是哪個魔鬼如同將天災瘟疫那樣把他們帶到此地……實乃國家之不幸。」(阿巴·埃班:《猶太史》)


他提出了解決猶太人給德意志社會帶來的問題的7條建議:

1.焚毀猶太教堂和學校

2.破壞和摧毀他們的房屋

3.沒收他們的書和經文

4.禁止他們的拉比教書

5.不許他們使用街道

6.禁止他們放高利貸

7.給年輕和健壯的猶太人農具,讓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賺麵包

(Martin Luther, 「Concerning the Jews and Their Lies」)

路德的反猶主義思想不僅對當時的德國影響巨大,而且對德國日後不斷出現的反猶主義思潮產生了極大影響。因為在德國人看來,路德不僅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旗手,而且是現代德意志民族之父。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納粹掀起了一場迫害行動,幾乎搗毀德國境內的所有猶太會堂,並殺了若干猶太人。事後,納粹聲稱這一行動是對馬丁·路德誕辰的最好紀念。這一事件標誌著納粹對猶太人的有組織的屠殺的開端。


啟蒙運動哲學家的立場


在表達反猶思想方面,被譽為「啟蒙運動之父」的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是一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一方面,伏爾泰提倡對不同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態度,另一方面,卻對猶太人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他認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無知的一個民族。許多年來,他們是把為世人所所不齒的愛財如命思想和最令人作嘔的迷信觀念與對所有那些容忍其民族的瘋狂仇恨結合於一身的人。」(狄德羅《百科全書》)


德國的啟蒙哲學家也對猶太人持反對立場。德國哲學家曼紐爾·康德否認猶太教的合理性,認為猶太人不能再被定義為宗教團體,只是具有「特殊血統」的團體。


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認為猶太人和猶太民族缺乏自我意識,是被上帝「奴役」的一群人。

啟蒙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反猶主義已與早期的反猶主義不同,啟蒙哲學家不再從宗教出發歧視猶太人,而是從世俗觀念、民族主義出發對猶太人進行新的指責,這導致後來的反猶主義從對猶太人的信仰歧視轉向了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反猶主義的新形式


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新的反猶主義改變了人們一貫持有的猶太人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的觀點,因為猶太人的同化進程在不斷推進和深入,他們的衣著、言行與當地人別無二致。


中世紀歐洲社會被分為三個階層:普通人、神職人員和貴族,人們往往認為貴族的血統屬於最高貴的「藍血」,當時,統治者大多是日耳曼人種出身,社會上出現了以「日耳曼血統」衡量一個當政者是否合法的指標。18世紀,人們將白種人堪稱是高等人種的觀點在人類學中佔主導地位。19世紀,人們開始將使用歐洲語言的民族看成是「雅利安」人種,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看作「閃米特」人種。種族論的出籠使反猶主義者將矛頭集中指向猶太人,從生理和血緣的角度進一步為壓迫猶太人的罪行提供借口。


二戰


希特勒登上德國的政治舞台之後,反猶主義上升到歷史的頂點。從1933年到1945年,遭納粹屠殺的猶太人達600萬,佔全世界猶太人總人口的1/3以上。


1942年1月20日的萬湖會議對「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做出如下決定:

按照最後解決的原則,猶太人將在適當的指導下,分配到東部從事適宜的勞動。這批勞動大軍再按性別進一步劃分,適於勞動者在這一地區修路,毫無疑問將有許多人被自然淘汰。而那些存活下來者無疑也是最強壯的,必須予以處理,因為他們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一旦釋放,必將成為死灰復燃的種子。

造成這場大災難的歷史根源、現實原因、個人因素十分複雜,但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那就是反猶主義的存在。德國作為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民信仰的國家,有著長久的反猶主義傳統。二戰後,一個德國將軍在受審時說:「若干年來,教會一直向人們宣傳猶太人不算人的教義,在這種教義的影響下,出現現在這樣的結局不是十分自然的嗎?」


反以性


二戰結束之後,反猶主義通過反對世界上唯一一個猶太國家——以色列來宣傳反猶思想。


1947年聯合國投票通過「分治決議」,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阿拉伯聯盟不僅反對這一決議,而且還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爭,誓將猶太人趕入大海。國際上的反猶主義勢力也對以色列進行惡意攻擊。1990年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為了私利出兵科威特,侵略行動竟打著「打擊以色列,支援巴勒斯坦」的口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亞西爾·阿爾法特在利比亞一次研究會上說道:「巴勒斯坦地區除了阿拉伯人的存在,不應有任何其他人存在。」


當代反猶主義呈現的另一大特點是對納粹屠猶罪行的否認。法國的莫里斯·巴代什是第一個聲稱集中營的毒氣室不是用來滅絕猶太人,而是用來阻止疾病傳染的人(Deborah E. Lipstadt, Denying the Holocaust: the Growing Assault on Truth and Memory)。2000年敘利亞官方英文日報《敘利亞時報》(Syrian Times)刊登了一篇文章「Holocaust!!!? Again!」(大屠殺!!!?又來了!)。文章稱:焚燒屍體是防止流行病到處蔓延的最好方式。作者稱:「很明顯,這些毒氣室只能用作消毒……將衣服和個人用品放進去消毒。」(Stephen Wicken, 「Views of the Holocaust in Arab Media and Public Discourse」)沙烏地阿拉伯教授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辛迪(Abdullah Muhammad Sindi)稱

「沒有納粹屠猶這回事,所謂的納粹屠猶只是猶太復國主義宣傳罷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哪個活著的猶太人曾在二戰期間在納粹德國或德佔區內被毒氣殺害或遭焚屍。納粹屠猶的宣傳時為了在二戰之後建立以色列國賺取廣泛同情而發起的。」

歷史上,幾乎是哪裡有猶太人哪裡就有反猶主義勢力,反猶主義突破了民族、國家、時間的界限制造了種種針對猶太人的殘酷罪行,不但如此,反猶主義者還將猶太人妖魔化,在教會長期反猶宣傳下,許多人從小就相信猶太人是殺害耶穌的兇手,是基督教不共戴天的敵人,這使反猶主義的思想得以繼續散播。


Source

徐新 《反猶主義歷史與現狀》(強烈推薦)


幾乎全部答案都是經濟決定論啊……高中教育簡直讓大家完全接受唯物史觀了 還有就是大家對猶太教「上帝的選民」的心態誤解很大

本人也沒有很多了解。神學層面上來講,猶太教是非常特殊的、完全否定現實政治的宗教。從新約可以看出,猶太教完全不承認羅馬皇帝的政治權威,而徹底寄希望於彌賽亞的到來。信仰造成猶太人一種特殊的「等待」的心態,他們自覺的把自己居於一種「受迫害」的位置,甚而遁入神秘主義,踐行一種真正意義的邊緣的、甚至夾縫的生存狀態。

具體的話,可能可以看看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另外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相關章節似乎提供了一種更現代的解釋。


猶太人大多比較富裕,作為一個外來少數民族,財富就是罪孽,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哪怕是在一向包容的中國,還有很多人對少數民族的優待不滿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說道,法國貴族在被剝奪地方政治權力之前是受人敬仰的,但被中央逐漸剝奪了權力之後被人民唾罵。但是實際上他們作惡的能力是下降了。

反猶主義和法國大革命前對貴族的反感異曲同工,二者都是沒有和他們財富匹配的政治權力。在當時看來,他們的財富失去了權利保護,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不少宮廷猶太人接近權力中心,但是這些猶太人並過於分散,沒有形成一股政治力量。

猶太人接近權力的方式是經營金融資本,他們致富的方式與歐洲的傳統重商主義是相悖的,重商主義重的是貿易商業而非金融商業。所以猶太人在參與西歐現代化進程中就處於鄙視鏈的末端。至今不少人還認為金融業掙的是不義之財,何況當時?

由於猶太人在地方和市民階層有隔閡(實際上是與重商主義的格格不入),無法在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中保證財富的安全性。猶太人多服務於中央(宮廷猶太人),藉由中央維護自身財產安全。這樣,沒有地方根基的猶太人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中央政府的棋子。中央政府拋棄猶太人以撫平地方情緒,繼承猶太人財富,就理所當然了。

個人還有一個猜測,在普法戰爭前,歷次談判都是要猶太人作為中間人傳話、協商,但是普法戰爭之後猶太人在外交方面失去蹤影。很可能是猶太人建立了最早的歐洲情報網路,在各國情報網路不健全時發揮作用,但是當各個集權國家有能力完成情報網建設,一個獨立的猶太人情報網既無用,又危險,當然要處之而後快。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義大利沒有知名的且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
請問這個雕塑叫什麼?
第一次去歐洲旅行是什麼樣的感受和體驗?
歐洲的狗為什麼不亂叫?

TAG:歷史 | 民族 | 基督教 | 猶太教 | 歐洲 | 猶太人 | 歐洲歷史 | 反猶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