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些有意境的圖片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嗎?

我在學習平面方面的一些東西,老師推薦我們看花瓣啊pinterest上的一些好的作品,但是我個人對漂亮的圖片感興趣,我經常用花瓣pinterest來採集一些好看的有意境的圖片,經常看這些圖片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審美嗎?


能被模仿的永遠都是表象


可以的,還有多看看大師的設計作品,平面的比如福田繁雄,平面肯定得學攝影,攝影的如布列松,他們的作品會引領你審美的方向


謝邀,

經常看這些圖片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審美嗎?

當我們在提這一類問題的時候,一般是還沒明白什麼叫審美,什麼叫美。或者說只是有個很粗淺的意識上的認知,還無法去客觀理性的闡述。

美——某一事物當下的美好;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美是客觀的、個體的甚至是絕對的,要注意這美的本質是無媒介限制的,它是【美好】,甚至只是一種情緒。
但什麼是【審美】就複雜了,它是主觀評判的,是有感知者與感知對象的:

  • 它是感知者(人類)對某一對象當下的美好程度進行認知與評判,同時將這一感知施加於對該對象的感知關聯中(雙向針對性),進而獲取相關感知結果。
  • 它是一種傾向性感知,與其它認知之間有方向性的非絕對清晰的區別;
  • 它是人類建築自我世界(觀)的重要手段,在我們將審美感知施加於客體對象後,人類的感知關聯將建築起自我世界。

理論化的東西一時半會可能看不懂,沒關係,我們舉一個例子:
美是一個實在的東西,但審美則是通過鏡子看東西。
我們都聽過【鏡子效應】吧,但鏡子的奧秘你可能沒明白——在於這個鏡子所呈現給你的內容是可選擇的,而不是唯一不變的。

【插圖:男人的鏡子和女人的鏡子】圖權見水印。
一個不自信或過份完美主義的人,TA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很美;一個過份自信或完全無所謂的人,TA隨時隨地就覺得自己很美。
這解釋起來好像不關審美的事,但呈現出來的就是審美。

好,問題來了
既然審美是如此主觀的事情,那還需要去學習去進步么?進步的空間在哪呢?

我們回去看一下剛才看不懂的審美定義第一點:感知者。

它是感知者(人類)對某一對象當下的美好程度進行認知與評判。

然後加一句話,叫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當我們討論要提高自我的審美時,本質上是要改變自己的圈層,脫離目前的審美圈層,進入另一個(更好更高級別的)圈層里去。

exp:
泰國明星范,我們叫洗剪吹——而其實我們的明星范,在韓國在巴黎不也是他們的洗剪吹么?
這就是人以群分哪。

所以我們希望自己變成另一種狀態的人,審美的改變是其中一個呈現,當然也是其中一種起作用的途徑。
這說明這問題是有價值的,下面解題,
---------------------------------------------------------

經常看這些圖片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審美嗎?

  • 這些圖片,是怎樣的圖片。
  • 經常看,是怎樣的經常,怎樣的量,怎樣的頻率,怎樣的看。
  • 審美的提高——審美是如何塑造的。

第一,怎樣的圖片,很重要。
泰國為什麼流行洗剪吹,因為人家覺得美啊!人家覺得美那就是真的美啊!(有什麼不對?)
如果你整天看這種洗剪吹,時間久了也會被洗腦,這樣好不好?
——不一定不好喔,假如你要去泰國生活,那就可以享受這種美好啦素不素~
所以這個圖片是不是真的好,怎樣的好,這需要配合你的目標,如果你希望成為藝術大師級別的,那就藝術大師級別的去看,不懂也要裝懂,給自己洗腦。
但你真的要成為藝術大師級別么?用30年的孤獨寂寞貧窮作為代價你願意么?——所以目標是可以自己慢慢去調整的,定了目標,就往那洗。
洗腦的關鍵在於你要相信,如同女人看鏡子總覺得胖——你得相信胖是美的,你才不會錯過你當下的美。

來看下你說的
花瓣的定位:陪你做生活的設計師——那就是大眾設計師級別了嘛,如果是專業級人家不會寫這麼親和的SLOGAN了是不是。但也算是個設計師級別了吧。
pint的定位:圖片社交,可以理解成它是只有圖片的微博微信——那它其實就是大眾審美了。只不過人家國家審美層級要稍高於我們的。

這裡有意思地方是,對比一下你會發現huaban整體呈現的水準並沒有高於pint——人家普通百姓的審美水準就是高過於我們大眾設計師級別的,這就是傷心的現實~

如果你的理想是大師級別,以金字塔原則【越專業越高級越冷門】,什麼huaban、pint、朋友圈這種大眾化的就不要碰了。
具體怎樣,你自己定奪羅

第二,經常看,是怎樣的經常,怎樣的量,怎樣的頻率,怎樣的看。

為什麼要在意這個事?
那就又要講洗腦了,洗腦,關鍵就在於頻率、持續時間。
進傳銷的人,有些當天就被洗了,有些要一周,但假如不離開,那早晚是要被洗的。
所以要用多長時間,區別在於感知者,同樣的量對不同的感知者,結果是不同的,效率是不同的。

你需要自我去解析,目前在怎樣的狀態,目標在哪裡,條件怎樣,然後來配上這個頻率與持續時間。

作為參考,我截下我的文件夾:

這個選中的「圖庫」文件夾有30G,3萬個圖。
重要的說明:

  1. 我的建庫只為自己,原則在最下面有寫著提醒自己,我是一直更新同時刪掉不好的、過時的、已掌握的;基本上是存進去兩張,就會刪掉一張;你也可以算出來平均一個文件是1M,剛好是一張大圖的大小,因為太小的圖我是不留的。所以收藏的量不算多的,那可以估算下我看過的圖片有多少了?
  2. 你可以看到文件夾很多,因為一真在整理分類,好東西要重複的看;因為自己健忘,建庫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方便時需要時查找信息出來,而量大的時候,找一張印象中的圖或者一段話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同文件之間的關聯,文件夾怎麼設置,就成了很重要的事(原文件夾是沒有標籤的,現在用軟體的話可以有標籤就很方便搜索)。
  3. 我的庫基本上是一張張圖累積起來的,這裡沒有說去買或一次下載幾千張套圖那種,可以說一點水份也沒有。
  4. 我是設計師,但這個圖庫的意思是欣賞類的圖,而不是素材也不是專業資料。素材的原則跟這個庫不一樣,而且文件太多太大,有另一個地方存放。也不是我專業裡面的圖片收集(另外的《設計作品庫》放的是專業領域裡的圖片),另外綜合類的庫裡面也是有圖片的,只是那些圖片可能並不「美」,收藏的目的是為了內容或信息,所以這個圖庫的定位就是一般你說要培養審美就可以用到的那種。
  5. 我的庫,從大學時第一次買電腦就建立,工作後有一次電腦被偷了,所以重新建立。那時是2009年。
  6. 另外我用的金山快盤裡面有即時性的圖庫,線上的庫有花瓣、163、百度雲、outlook。

最後,我也一直有在注意我敬重的佩服的那些人是不是有類似的做法,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自建資料庫不僅是有用的,也是必須的。不只是做設計,其它領域也一樣,只不過你收集圖片,別人可能是收集文件、工具什麼的。
說這個庫並不是說看圖片一定要自己收藏,而是因為以前線上不方便——十年前還是流行FTP而不是無線wifi的年代。現在線上越來越方便,搜索也越來越精準,線下收藏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小了,以後可能會全轉線上。

在我原來的回答里提到可以用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的方式,但實際情況是,當我們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時,就已經是表明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純粹用質量的方式去塑造審美。只有那些**世家(比如藝術世家從一出生就耳濡目染,這樣數量就失去意義了)、天才(只看到自己要的)才有
可能走這條路。
就算我們決定要建庫,普通人的我們甚至都搞不懂應該收集怎樣的圖片,於是,只能用數量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嘛。


第三,審美是如何塑造的,這是個大proj,
往大了說,其實是整個人的素養狀態,由於美好是跨越媒介的,這個世界不存在只懂得美的圖片卻不喜歡美的食物美的音樂的人。

有一個好消息,
那就是人的通感能力是很厲害的,你看到一個風景圖片,並不只是看到「圖片」而已,而是真的看到了圖片上的風景,你只是缺少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在視覺感知上是一樣的。
TED有很多這方面的演講,所以現在的VR技術是多麼讓人期待,因為VR技術有可能創造身臨其境的感知——在太空旅遊技術成熟之前就可以實現人人太空旅遊了。
所以多看好圖片是有好處的。

但有一個壞消息,
那就是很多事情都會正負抵消,包括審美這事兒。
我經常講,設計師必然是一個雜家,為什麼,因為如果你只會設計,那就是不會設計。因為設計師賣的就是自己的審美,假如一個設計師對美食無感,對音樂無感,對文字無感,感情生活一塌糊塗,那完蛋了。
TA有可能是一個藝術家,但基本上不會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老師推薦我們看花瓣啊pinterest上的一些好的作品,但是我個人對漂亮的圖片感興趣

我一開始沒認真回答你的問題,因為你這裡寫了個「但是」,那這個「但是」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是怎麼也想不明白的。

end.
題主突然點贊,我想可能還在思考,剛好有時間所以就認真回答一下。
以下是原答案
---------------------------
有用,
1,有多大的量,單是【看】的我估計話數量級需要在十萬以上才有可能影響到審美,如果有百萬級以上那就應該是比較明顯的。
2,怎樣的質量,比如用名師關聯+研究式,而不是簡單的一看了之,這樣的話不需要太大的量,但耗時較大,具體就要看感悟能力了。


肯定得看啊。
我建議你看一些理論性的書,像原研哉之類的。然後捋著那裡面提到的東西去看。
照片啦,作品啦,都要看。
然後再看和它們相關的。
這樣你的知識就不是散碎的,就形成結構了。


謝邀,先看教材


我覺的會,如果是一個你認為好看的東西,你一定會多看幾眼,這間接的會使你無意識的去研究推敲。看多了,研究多了,肯定會有一個提升,至於幅度有多大,這的看每個人的資質


是呀當然啦~~ 可惜我不會用photoshop...


推薦閱讀:

尋常百姓家孩子是不是不適宜學習藝術?
为什么高更的画里都是印第安人?

TAG:藝術 | 平面設計 | 審美 | 藝術欣賞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