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統藝術「外行庸俗,內行孤獨」的狀況?(詳細見補充)?

補充: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自認為算是多半個老合。發現現在關於傳統藝術(如京劇相聲曲藝等等)的討論經常出現如下局面(僅以相聲方面舉例):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覺得郭德綱及其徒弟的相聲雖然有些比較黃色齷齪,但是也喜歡聽這類葷活,不覺得這樣的活有什麼過分的地方,馬三爺少馬爺侯寶林也喜歡聽,葷段子也喜歡聽,近日李博士又橫空出世,使更多的外行喜歡上了所謂的「相聲」,但是對於部分老先生和地域性較強的演員及其節目,也不是很了解。當然也有部分更加極端的觀眾,對於某些口風較老或者表演風格老派的老演員,可以說是出口不遜,髒話漫天,直接無視怹們的成績,認為只是因為年歲的原因才受內行尊重,對於德雲社以及其他類似團體都是「跪舔」的態度。內行觀眾則是對於德雲社、李博士的某些相聲嗤之以鼻,認為相聲傳承老的是基礎。但是對於一些外行的一些問題,各種吊坎兒,冷笑熱哈哈,說出些一般人聽不懂的話來痛快痛快。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之間的惡戰,雙方也無所異議,也不是本問題所討論。所討論的正是很多普通觀眾對於很多實質上不是很好或是很沒有水平的東西,無法正確對待,而內行初期還是很友好的循循善誘,但是後期自覺無能為力,說出不少怪話(也難怪,有一位老合說得好,「王八蛋」不配聽好玩意)。這一問題是如何出現的呢?又該如何看待、如何解決呢?


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題主自己把觀眾分為「內行」和「外行」,這不簡直是把自己豎成了活靶子一般?題主這是把人往外推啊
。。。。。。。分割。。。。。。。。
真正拿相聲當藝術當學問好好品好好研究的沒幾個,就像喝東西,茶葉再香也有人願意喝碳酸水,有人願意喝啤酒,人家就好這口,你不能強迫人家說碳酸飲料、啤酒不好喝,只能說人家不需要也沒興趣品茶罷了,他聽他的,咱們聽咱們的,沒有高低貴賤也沒人說喝茶的比喝可樂的高端。

我覺得老合們糾結的是:
你喝茶他喝碳酸飲料,結果他非說他喝的叫汽泡茶,還告訴你氣泡茶比碧螺春好喝還解渴,不用煮不用泡不用茶具開罐就能喝,你跟他說說你喝的不是茶,結果他說:我就想解渴就想大口灌就想爽,並且包裝上明明寫著是氣泡茶啊!再說了,反正都屬於飲料!你管我叫啥呢!你們就是包容性太低!!
可是你說除了包裝上有個「茶」字都屬於飲料都能解渴之外,他跟茶葉一丁點兒關係都沒有啊!!


-你是不是感到有點,孤獨?
-是啊…這不正咕嘟著呢嗎,不咕嘟它熟不了。
——《糖醋活魚》侯耀文 石富寬。


謝謝啟哄特地給我發私信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了挺長時間的,首先傳統藝術的其它門類我不太懂啊,相聲了解一些,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是個偽命題~也就是外行並不庸俗,內行並不孤獨。
你所說的內行外行之分呢,就是新觀眾和認為自己更懂相聲的老觀眾或者演員吧。我每周賣票演出也四年多了,大逗目前每周是一票難求,這個不用吹牛逼。從我的演出感受來說,很多觀眾是並不只喜歡那些低俗的包袱,甚至是完全不喜歡這種包袱,我們也不說這種東西,照樣能賣出去啊,所以千萬別覺得觀眾只喜歡那樣的,得需要引導。但你說,我們好好說傳統相聲沒人聽啊,那是演員懶惰,要不就是說得不好沒有掌握一個作品的精髓,或者不好好說吧,這不賴觀眾。比如我自己覺得王佩元先生給我們說完黃鶴樓我們效果就好多了,我們師父給我們說完勞動號子,我們演出效果就好多了,你得好好學去啊。當然也是你懶惰不做除了屎尿屁之外的內容創新,創作更貼近觀眾(如果你在學校就是更貼近學生)的作品,這一點我認為國樂做得非常好啊,我經常看他們的作品,傳統活很紮實,新節目內容清新(表演風格卻還是傳統的,我認為這是好的),這樣的題材數不勝數啊。當然我覺得你讓觀眾一上來聽個……飛筆點太原,然後給他講怎麼怎麼演得好,那也不行。總之,我並不覺得外行庸俗,外行很能聽進:表演到位,內容不脫離時代的傳統相聲,也很能接受題材新穎貼近他們生活並沒有低俗內容的節目。而那些完全脫離時代的傳統作品,如果又不做改變,那淘汰是必然的,我認為相聲是內容和技巧並重的。
而你說內行的人呢,我是個聽了20年的觀眾,到現在我雖然上台表演,但每天也在聽相聲 聽曲藝聽戲曲,同時閱讀過相關書籍,完成過相關論文,我認為我算個內行的觀眾吧。我在儘可能地把它傳播給更多的人,我身邊也有很多人因為我喜歡上了相聲和其它曲藝,我在認真地想各種辦法讓更多人喜歡相聲,不是大逗的相聲,是前輩名家的相聲,很充實也很有成就感,並不孤獨,我身邊有同樣一群這樣志同道合的人,還有了點兒成績,也不孤獨。你說「孤獨」的人,大部分應該是目前不以此為生的人,他們可以僅在家看錄像聽唱片磁帶,也確實很懂,但其中一部分人並未提出更多建設性意見和積極的做法,剩下的就只有顧影自憐和貌似孤獨了。


謝題主邀。謝 @不大明白 圈。文不對題地說幾句,如果大家覺得太走板兒了,可以隨意舉報。

我在知乎上吖,總能刷到一些和電影、歌曲的內容,雖然我不懂人家的藝術,然而我也願意去看看。不懂怎麼看呢?就把電影、歌曲什麼的名詞,代換成相聲,我一下就能看進去了,然後產生共鳴。

最近一段時間吧,社交網站上很多網友都在說什麼小鮮肉演技如何如何,網上也有很多專家式的ID在點評某某某音樂競技類真人秀節目里歌手的唱功。當然,更多的是粉絲們各捧各角兒,這個大家都能看得到。

2013年姚貝娜橫空出世的時候,一片驚呼。然而很多當時的新粉並不知道(包括我),她05年進入海政文工團,06年就拿了青歌賽亞軍並08年奪冠,07年首次參加春晚,08年參加京奧演出,09年退伍,12年出了個人專輯,13年都已經去當青歌賽的複賽評委了(都是百度來的)。這樣一個業界精英還能以近乎於『素人』的身份去參加某音樂競技類真人秀節目,很多人只是知道她唱過《甄嬛傳》……對,連歌名有的人都叫不出來……

再換個人舉例子。龔琳娜,中國音樂學院副中保送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2000年青歌賽銀獎獲得者。這樣一名歌手是怎麼被廣為人知的呢?是2010年她發了一首《忐忑》,在網上一熱,紅了。後來的什麼《金箍棒》《雷峰塔》《丟丟銅》,無一例外的在傳播中被冠上了『神曲』二字。紅了之後,當年的《小河淌水》被網友翻出來,大家一看『哇~好驚艷吖~』,很多人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唱的……

這方面我自認我是外行,同時我認為我也很庸俗。我的審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宣傳手段的左右,對這門藝術並沒有獨立的評價標準,很多時候會人云亦云。同時我也認為,這些技術面無比強大的歌手,真正規模性地為人為己創造財富,是在向庸俗妥協之後,從『文藝界』跳進『娛樂圈』,藉助強大的宣傳工具為自己造勢,才能名利雙收。反過來說,很多音樂學院的講師、副教授,唱功了得,然而就是不紅。(CCTV15曾經有節目專門請他們唱。)為什麼呢?這些不紅的老師們,看著那些紅了的明星們,又會怎麼評價呢?

內行孤獨,外行庸俗,此之謂也。

我討論的根本不是傳統藝術,然而外行仍然是庸俗的,內行仍然是孤獨的,這是內行外行們掌握的信息量決定的。越內行,門檻越高,需要掌握的信息越多,人數就越少。然而如果政府需要用『變文藝為娛樂』的方式搞(shuǎi)活(diào)經(bāo)濟(fu)的話,自然哪堆人錢多就去迎合哪堆人,『要說親,觀眾們親』嘛。這不是文藝,這是生意。再重複一遍,記住了,這是生意。

文化體制改革,我祝它失敗。


並不是什麼外行內行。
因為有的東西是真不行,禁不起推敲。
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模式什麼的,可以做買賣,但做不了藝術。所以,你會發現,很多新生代「藝術家」的買賣做的風生水起。因為人家是把「藝術」當生意做的。
而有些老藝術家,是把藝術當成生命的。


現在的包子可能是沒黃土賣得好,但要照著黃土的辦法做包子,賣得好不好另說,做包子的許是也不能答應,但是我覺得改良好的包子得比黃土賣得好,得相信大多數吃主能吃出好壞來,至於怎麼改良可能還有待研究,但肯定不能照著黃土的辦法來。。。=w=


我覺得,外行和內行的概念也不是固定的。就像現在德雲社粉絲多數被視為「外行」,而50年或100年之後,對德雲社演員、德雲社歷史如數家珍的相聲觀眾恐怕也會成為新的「內行」。
因此我個人更感興趣的,不是「怎樣才是好相聲/好觀眾」這種價值判斷,而是「不同時代/不同受眾中流行怎樣的相聲」這種客觀現象。
另外再說說我的個人傾向。我希望看到的相聲發展方向,絕不僅是恪守傳統範式,享受「文化遺產」地位;更不僅是依賴政府扶植,保持「藝術精品」格調;而是就如今天這般,大鳴大放,光怪陸離,雖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總比「哪個蟲兒敢做聲」要好得多。大浪淘金,正淘著呢,黃金是留給後人的。中國相聲市場虛假繁榮嗎?我覺得恰恰還不夠繁榮。怕什麼?看熱鬧不嫌事大!


興趣和愛好有區別。
大部分觀眾對藝術感興趣,就是隨便那麼一聽。您所說的老合,可以說是愛好者,好喜這個,多少有點研究性質。現在是市場經濟嘛,演員和觀眾互相培養,就有了您說的「外行庸俗」。而研究者們呢,本身對藝術認知比較深刻,所以就有了「內行孤獨」。


現在的風氣已經由「你這個把黃土當包子賣的真不是東西」轉到「你們這些把黃土當包子買的都不是東西」了嗎?看個玩意這麼大罪過?


按照標題的分類,我是歸於"庸俗"一類的,好在庸俗的人多,我也就不推辭了。
所列舉的傳統文化中,我比較關注京劇和相聲,我通常的習慣是喜歡的多看兩眼,不喜歡的就敬而遠之。例如京劇,我喜歡傳統戲,那就多看;不喜歡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就不看。相聲也一樣,喜歡郭德綱,就多看;不喜歡王自健,就不看。
但京劇演員、京劇觀眾之間沒聽說有什麼大的矛盾衝突,因此少有聽說京劇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惡語相向的,一派和諧。
相聲界則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態,不僅矛盾重重,而且公開化、白熱化,不僅演員之間、演員徒子徒孫之間、演員長輩之間、還有一些其它勢力,等等,紛紛站隊且水火不容。你們互罵互毆,我看個熱鬧也就罷了。但偏偏有些惡霸和惡勢力要將我所喜歡的演員連根拔除,這個性質就變了,我雖微不足道,但也得表態了;也正因為人微言輕,所以用詩、語氣等都要格外誇張些。


描述的觀眾按順序排:普通觀眾、無腦粉、「內行」
在我來知乎不長的時間裡,第三類已經從開始的和第二類懟發展到連第一類一起罵了,張嘴閉嘴能不損人的屈指可數(現在只能想起夏花,對這位我不加引號)。
很多「內行」成功的把一些中立相聲聽眾惹到自己的對立面了,「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對我們來說,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所以說不知道他們到底追求的是什麼?

不過想想當初穿喇叭口褲子都能被當流氓,老郭算待遇好多了。


謝邀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傳統藝術領域
其他藝術領域以及非藝術領域同樣存在

其根本原因在於評價體系以及知識結構的不同造成的對藝術理解的不同。

外行庸俗么?並不,我覺得知乎某位經常在曲藝、戲曲問題下發言的知名大V並不庸俗,但他的答案極其外行!
內行孤獨么?並不,知己得一足以,即便沒人能交流,無法相互理解,還有那麼多影像資料,自己個兒悶得蜜比什麼不高興啊。

我個人始終認為,什麼叫外行?無非是懂的少,不想懂,懂不了。什麼叫內行?無非是懂一點兒,原意琢磨,是這裡的事兒。
有的話,內行一聽就明白,有的話外行一輩子明白不了,很正常。

「你看這饅頭又白有大,又便宜,多抗餓!」
「他這個饅頭蒸的啊,火候差了點兒,面發的不好!」、
「你哪兒那麼多事兒!」
這種現象並不是主要現象嗎!

「你看這包子,多便宜,1毛錢給10個!排長隊!」
「寶貝兒,那餡兒是黃土!」
這才是主要現象嗎!


老先生們研究總結三翻四抖鋪平墊穩這些玩意兒,是為了研究藝術?
是為了總結規律,更好的創作和表演相聲啊!是為了逗笑您各位啊!
現在這些規律有些不靈了,為什麼啊?
傳統相聲這玩意兒是跟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的,是農業社會逐漸解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市民階層的消遣。
現在是什麼時代?大工業社會,大信息時代。
唐太宗說「水能載舟」,水是什麼?人民群眾啊!水變了,您還拿老一套出來,這不刻舟求劍嘛。

諸葛宏圖先生說有些人賣的是黃土,咱就假設他賣的真是黃土吧,您難道不應該研究一下為什麼黃土能比包子賣的好嗎?您把他能把黃土賣出去的方法研究出來,改進一下自己包子的工藝,賣的比他的黃土好,行不行啊?罵買黃土的傻逼,包子就賣的出去了?拯救包子業了?

當然有人說規律沒不靈……
有個詞叫「用腳投票」,現在人家用錢投票了,您看著辦吧。

………………………
之前批評鋼絲不知道爭取中間派,結果現在看一些傳統相聲愛好者,好嘛,直接自絕於人民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作者: @王夢雨
鏈接:為什麼說葡萄酒兌雪碧、威士忌兌可樂很土鱉? - 王夢雨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舉個栗子,比如啤酒里有種風格叫世濤「stout」,這酒有啥特點?口味重。深黑色,類似咖啡的烘焙味佔主流,還有點黑巧克力和穀物味道。這酒評價怎麼樣,在各大啤酒網站里,stout風格都是最受啤酒愛好者喜歡的風格,經常最受歡迎的前十種酒里,世濤風格的佔了7、8種。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好?但是我極少見到平時不怎麼喝啤酒的人第一次喝到就喜歡世濤的,因為這酒口味非常重,很多人會覺得跟喝醬油似的。

所以,就有啤酒生產廠商搞出了各種改良款的世濤,比如加乳糖或者奶糖的甜世濤,還有加可可粉的。都是讓它喝起來像甜的牛奶咖啡或者巧克力、提高它的試飲性。讓普通人也能喜歡上,這土鱉么?

我覺得這樣做的酒廠在讓普通人喜歡上他們酒的這件事上的貢獻要比反覆強調這酒兌可樂不好喝的人大多了。

我喝過的好酒還是挺多的,有一個感觸,很多業界公認的好酒(我不是在說好喝的酒),普通人都不見得喜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喝的酒確實是垃圾酒)。

你是要教育別人說這酒是好酒你品位不行喝不出來,還是兌上可樂讓大家喝的開心好?品味這東西,還是看後天,喝得多了,慢慢就分出來了。所以入門的時候兌可樂沒問題,明明不喜歡還要強裝喝懂了才累。甭管怎麼入門,多喝,慢慢喜歡上了,自己就會發現好葡萄酒兌可樂不如直接喝好喝了。

——————————————————————————————————————————
各位可以看看這個回答,我覺得有共通之處。
又看了一遍這個答案,我覺得我沒啥說的了。


相聲,從來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就像寫劇本的編劇,壓根不是個藝術活,而是個技術活。

我堅持說相聲不是個藝術活而是個技術活,是因為什麼行業一旦真的把自己拔高到藝術的層次上,很容易給行里人一種高高在上俯覽眾生的虛幻感,就一定要端著架子,一定要分出內外行,非要去搶那頂「著名相聲藝術表演家」的大帽子扣到自己腦門上,折騰自己還不夠,還要把觀眾這些衣食父母分為三六九等,師爺是相聲大師,師傅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自己是著名相聲演員,痴迷相聲的愛好者是老合,愛聽相聲肯捧場的是親人,不愛聽還說怪話的就是外行讓丫滾蛋,這可就太滑稽了。

一旦沾上藝術這倆字,人心就要膨脹,就要自動排斥,就要習慣性裝逼,就要分出內外有別,就要把衣食父母列出層次——你自己就已經人為的搞出了圈子,大圈子套小圈子,小圈子套核心圈子,怎麼有資格去怪別人庸俗?這不有病么?

相聲打撂地攤那天起,走的就是一個簡單純粹的目的——逗樂。哪兒有什麼俗跟雅,今天來聽的男人居多,底層苦力居多,說相聲的就多帶兩句葷口;明天來了一看,戴眼鏡夾書本的學生居多,那就注意點,葷口點到即止;大後天再來一看,正趕上廟會,圍上來的人里有些婦道人家,那就正正經經逗樂。什麼葷素俗雅,都在說相聲的那張嘴裡。哪個表演大師在解放前靠相聲糊口混飯吃的階段沒說過葷口?

解放後,了不得了,窮苦人翻了身,撂地攤的臭老九成了人民藝術家,開始上電台說相聲,觀眾變了,一打開收音機就是左鄰右舍好多人圍著聽,最差也是一家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當然要乾乾淨淨,當然要砍掉三分之一的葷口,藝術嘛,就得有個藝術的樣子,起碼得乾淨。

帽子這東西一旦戴上,戴習慣了,再摘下來可就難了,擺架子容易撂面子難;那些解放前成名的老藝人既高興又誠惶誠恐,他們知道這行的不易,也清楚自己的斤兩,在最好的環境有最壞的打算;後來的那些徒子徒孫可就未必了,被師傅領進門那天起就把藝術倆字刻自己腦門上了。

什麼是藝術,藝術得深刻吧,得有教育意義吧,得高深吧..........琢磨的多了,離相聲的本質就遠了,琢磨的越多,離的越遠,從一個單純的逗樂變成了一個複雜的逗樂,高深的逗樂,深刻的逗樂,教育意義的逗樂,這就要了相聲的老命了。

說相聲的人也變了,開始了論資排輩,開始有了行政級別,後來又有了無數閃著金光的大帽子,什麼相聲大師,什麼著名表演藝術家,什麼著名演員,什麼獎項獲得者,都被國家豢養起來,好笑不好笑不重要,關鍵是要有意義,不能丟了藝術行業的臉。我費勁巴拉說了一段,你覺得不好笑?靠,那是你不懂,你外行,你庸俗,你低級,你層次不夠,你缺少教育.......

這行業不完才見鬼了。擱解放前,說這話的人早餓死被野狗拖走當了點心。

郭德綱等小劇場的崛起並不是迎合了觀眾的低級趣味,正相反,反而是回歸了相聲的本質,人本來就是低級趣味的,芸芸眾生從裡到外高尚的有幾個?好,就算有,天天24小時高尚,他不也得偶爾聽點低級趣味的放鬆放鬆?高尚一輩子多累啊!

什麼俗和雅,什麼內行和外行,那統統都是你們這個小圈子裡的人的無病呻吟、自我意淫、自我憤怒,民國時候的中國人和現在的中國人有什麼不一樣?同樣一段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的相聲,同一個包袱,現在的觀眾聽了哈哈大笑,扔到幾十年前的天津衛的地攤上,觀眾就不樂了?照樣,照樣哈哈大笑。民國人的笑點跟現在的人的笑點是一毛一樣的。

不是觀眾變了,觀眾始終沒變,變的是你們這幫所謂的內行和所謂的相聲精英。掛上藝術倆字之後就一直沒找到北在哪兒!

外行庸俗?這大棒子敲的,沒有庸俗,當年撂地攤的幾個祖師爺早半道餓死了。內行孤獨?這逼裝的,趕上去星巴克點杯咖啡玩空當接龍那個勁兒了。

-----------------------------------------------

提問者問了:既然能說好相聲,為什麼還要倒退回去去說臟活呢?

本打算評論里回復,奈何我車軲轆話多,還是這點來吧。

第一、髒話也是語言的一部分,打人類學會語言那會兒就有髒話,到人類滅絕那天一樣有髒話,相聲是研究語言的一門學問和技巧,自然也應該去研究髒話,很多作家和語言學家甚至專門研究並寫了專著,多年前在天津一個很小的劇場聽過一段單口,專門研究全國各地的方言髒話,學的惟妙惟肖,現場觀眾幾乎聽嗨了,掌聲不絕,笑聲磅礴幾乎掀翻了屋頂,震的我耳朵疼,算是那晚的一個小高潮。

才發現,原來髒話居然有這麼多令人捧腹的笑果,一句最簡單的髒話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語境,讓不同的人來說,甚至語調不一樣,口氣不一樣,帶來的效果都是天翻地覆的不同。

比較有印象的一個小段是他去山西遊玩,無意中聽來的一句話:兩個夥伴進飯店吃飯,發現飯菜不便宜,奈何囊中羞澀,一個要走,一個猶豫,一直在菜單上仔細研究,看哪個菜便宜,一來二去,要走的那個不耐煩了,撂下一句:屌戳屌戳真屌戳,不吃屌戳走屌戳。

這一句用普通話來念屁味沒有,但是用山西某地的方言硬邦邦的說出來,效果超級棒,一下子就把他沒錢吃不起心裡不舒服,急躁不耐煩又看不起夥伴的心思全說明白了。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又無比貼合他的底層身份,當得起一個「妙」字。

第二、前面也說過,相聲藝人說話是分場合分人的,看人下菜碟。

撂地攤對著一幫苦力說的是一套,對著市民就要改一改,對著文化人就要收一收,對著婦道人家就要收斂起來。

上電台和電視台里說,顧及到老少咸宜,那必須要凈口。

可掉頭進了小劇場,或者乾脆下鄉去了農村的地頭和工廠廠礦演出,就可以稍微放一放,來點葷素口,來點諷刺的,來點倫理哏,多要點掌聲,多要點好,烘托一下氣氛。我去過東城相聲俱樂部,去過德雲社,去過天津聽,去過東北的二人轉劇場,去過西安的金翅鳥,內蒙看過二人台,從主持到歌手到演員到舞蹈,都可以打點擦邊球,這沒什麼不可以。

說郭德綱臟口多,把他弄上春晚不一樣老老實實幹乾淨凈;電視里乾乾淨淨的著名藝術家一頭扎進小劇場,不一樣打點擦邊球。

研究語言,語言從來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人。


說句套話,要用作品吸引人,更要用作品教育人。包括郭德綱在內的好些人只記住了吸引人,忘了教育人。
教育人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要通過作品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弘揚正能量鞭笞負影響。
一個真正的好文藝作品和好的文藝工作者應該能夠起到使受眾者從自發變成自覺的作用。


定位不一樣,相聲你把他定位為藝術德雲社大部分作品都是臭狗屎,你把相聲就定位成一個普通消遣德雲社東西就勉強能看。
電影還分商業和文藝片呢。
古人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所以相聲內行觀眾肚量太小。我就沒見幾個看文藝片的說看商業片的觀眾都是大垃圾。看AV的是傻X
要允許別人看熱鬧,允許別人喜歡不是藝術的東西。做人大氣點,你不是天地中心,管的太寬對胃不好,作協都沒取締網文,電視劇沒有槍斃網劇,報紙沒殺了網易,知乎也沒踏平貼吧。
讓這霧霾下多點不一樣的空氣吧兄弟!


這就是「我覺得」和「我覺得」之間的對決。

甜黨永遠說服不了咸黨。

喜歡吃豆汁的也沒法強迫喜歡喝咖啡的。

但喝豆汁定義不了是不是北京人,喝咖啡也說明不了多洋氣。

那些不喜歡郭德綱的,也別上杆子教育誰…

題主,內行不內行,跟喜歡聽哪段沒關係啊。

何況新相聲,觀眾喜歡的相聲,內行也不會說啊。

聽王玥波拉典,當年觀眾就喜歡聽新相聲《我要照相》,王文林老爺子不會。後來是倆晚輩說的,王老爺子脾氣這麼好個人(台上),都撂下大褂走了啊…

雍正劍俠圖裡的一段,回頭我再找找…


=========2月6日追加=========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對於現在演出市場上比較紅火的演員——德雲社的郭德綱岳雲鵬、第二班的王自健、青曲社的苗阜王聲——知乎相聲評論家們都是嗤之以鼻。

如果他們僅僅是討厭郭德綱也就罷了,畢竟郭德綱這個人性格太鋒利,得罪人太多。可是另外那些人為什麼也被知乎相聲評論家們所抵觸?這大概就不是偶然的了。

所謂立場決定態度,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好的體現——

知乎相聲評論家們把相聲當成自己的愛好,他們容不得別人褻瀆自己的愛好。包子就是包子,黃土就是黃土,勢不兩立,絕不可有絲毫混淆——把黃土當包子的是王八蛋!
他們的態度能夠如此堅決,理由是,即便包子一個賣不出去,他們的生活也不受任何影響,反正他們不是賣包子的。

而把相聲當謀生手段的人,則必須要面對「包子不如黃土」的現實,然後研究人家的黃土到底賣點在哪裡,把好的一面吸收過來,改進自己的包子。他們的姿態能夠如此靈活,理由是,少賣一個包子他們就少掙一份錢,一個賣不出去就得餓肚子……

所以,知乎相聲評論家們胸藏錦繡腹隱珠璣,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沒挨過餓。

===========以下是原答案==============

我一直認為,相聲有三個發展方向:宣教性、市場性、藝術性

宣教性,就是喉舌,就是大喇叭,宣傳國家政策、鼓舞人民的勞動熱情。背後是政府在出資,所以藝人只需要考慮如何最大化的滿足政府的宣傳需求即可。從格調上說,貌似很高,冠冕堂皇。實際上由於受到政策方向的影響,經常出現左右搖擺,甚至自相矛盾的情況。

市場性,過去就是撂地,現在就是商演。以演出市場為導向,為了票房收益,觀眾喜歡什麼,演員就表演什麼。現在整體社會風氣轉向開放,連同性戀在輿論上都已經成為正面形象了(在某些國家甚至合法化),那麼相聲演員在舞台上說一些撿肥皂的段子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

藝術性,不唯上,不媚俗,只按照自己心中的「真正的相聲」來表演,傲骨英風,令人嘆惋。看上去他們是「真正的相聲」的捍衛者,實際上他們卻忘記了相聲最基本的特質——接地氣。他們的相聲表演方向,必然是小眾化,成為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用題主的話說,就是把觀眾都罵成「王八蛋」,然後蹲牆角自娛自樂去了)。就等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吧。

這一切,本質上是多元化的產物。人們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相聲表演的形式當然也應該是多元化的。這是完全正常的,根本談不上、也沒必要去解決。(不理解的,去聽聽何遲編寫的相聲《統一病》吧)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包容。對於自己不喜歡,不欣賞的表演方式,要理解其成因,然後默默地換台,或者關閉瀏覽器即可。為此而罵街,則顯得太不成熟了!


相聲本就是市井藝術,俗到不能再俗,俗從來都不是某個相聲演員應該被批評的要點。

藝人嘛,賺錢最重要。演的俗沒關係,但你自己得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且別口無遮攔的胡咧咧。鳳凰傳奇的歌俗不俗,王晶的電影爛不爛,批評的照樣有的是,怎麼不見人家出來說你沒學過製冷不配說我這冰箱不好啊?
「既要賣,臉沖外」既然已經做好準備就為賺快錢了,那就別還嘴。既當婊子還要牌坊的好事從來都沒有。

至於上海的李博士,人家自己也沒說自己叫相聲啊,單口相聲都不算相聲,「交大校園相聲」怎麼能算相聲呢。


推薦閱讀:

試分別以四字、三字、兩字、一字概括四大名著?
M1漫才比賽的字幕和視頻哪裡有嗎?
為什麼曲苑雜壇停播了?
如何評價馬志明的藝術地位?
郭德綱的評戲水平比趙麗蓉老師或者新鳳霞老師如何?

TAG:京劇 | 相聲 | 傳統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