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會代替現在的 CAD 出圖嗎?


關於這點,我想解釋一下,目前來說美國這邊,都是Revit直接出圖,基本不再使用CAD了,但由於一些軟體功能性的限制,在少數infrastructure項目中,依舊會採用CAD出圖,revit建模,但隨著軟體的提升,必定會被取代。

因為一般來說,用revit做過幾個項目就能清晰感覺到,直接上3D模型,十分快捷方便,無論是生成剖切面,還是各種floor plan, schedule, 都很迅速,並且十分精確。至於國內為什麼不用REVIT直接出圖,我想應該是BIM的標準還沒有完全確立,還有就是在觀念上的問題,國內對於BIM的理解感覺並不充分,覺得BIM其實就是CAD的3D版而已,但其實完全不一樣,BIM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僅體現在畫圖上,更主要是在設計分析,施工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後期維護上。現在國內的BIM其實很多只是面子工程,感覺有了3D模型項目就變得炫酷起來了,但沒有真正發掘出其優勢所在,或者說不敢發掘,因為BIM太過於精確,讓承包商幾乎沒有弄虛作假的餘地,所以他們才不會支持BIM。所以說,在中國普及BIM這條路上,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理念和機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因為之前答得有一些倉促,所以做一下補充:

1. Revit只是出圖的平台之一,道路橋樑中,可能更多的用到Civil 3D,Microstation來出圖,還有一些像AECOsim, Tekla等,都可以實現出圖這個功能。

2. 其實大家不要糾結於是否是3D模型直接出圖。不要覺得是Revit這種直接通過模型出施工圖就很高級,CAD出的就比較LOW,這是一個比較錯誤的觀念,因為單從出圖的最終結果來看,施工圖都是一樣的,可能CAD出還更舒服點。所以說,BIM如果沒有在施工階段進行運用,只是在設計階段進行建模,它所帶來的效益其實可以忽略。我想這也是國內很多設計院沒有推廣3D建模的原因,因為即使出了3D模型,後面也不會使用,沒有帶來任何效益。

因此,個人感覺,到底是Revit出圖還是CAD出圖,都是小事情,軟體這個東西,給點時間,誰都能學會,沒什麼難度。如果大家感興趣,就應該更多的關注BIM所帶來的真正變革------DATA/INFORMATION大幅增加而產生的巨大效益。

比如clash detection,在施工之前就可以形成完美模型,大幅減少成本。
比如利用模型對構件進行quantity take-off和fabricate, 減少誤差損耗,提供工作效率,減少成本。
比如利用模型,形成坐標指導系統,在施工現場對結構,開口,MEP進行定位和檢查,確保準確性。
比如利用模型對施工進度進行控制,對場地做出安排,對施工空間做出合理規劃。
等等等等,這些才是BIM對建築行業所帶來的真正變革,這些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方面。

最後附上一張截圖,是一個project的BIM任務分配,因為無法展示太多信息,大家可以簡單做個參考。


未來肯定會。目前我所供職的公司,鋼結構圖已經全部由revit來做了。雖說BIM的主要目的是協調不同專業之間的關係,但也有它出圖的優點。在建模的期間,一定確立好不同構件的相互關係,這樣出來的圖紙不會因為疏忽而弄錯線型等,剖面圖等就更省事了,直接切一刀,自己出來,不需要像CAD那樣還得一筆一筆的花。雖說前期似乎複雜一些,但是後面出圖會很省事。更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建築形狀越來越複雜,構件之間的距離每層都不一樣,還不是整數!只能用參數化建模,這樣的模型,你再用CAD去畫,會抓狂的好不好?!而用BIM呢,我改變幾個參數,就能修改建築的形狀,然後直接導成BIM模型,修改修改,就可以出圖了。如果用CAD,那簡直沒法話,弧線和直線構件之間的距離在平面上如何表示?用插入法計算么?所以說,針對複雜結構,BIM出圖勢在必行。


未來的大趨勢。 我國現在的工程建設行業經歷了兩次革命,一次是甩圖板,從傳統手繪到CAD,第二次就是從二維到三維甚至是多維,也就是到BIM。好處就不說了。
就現在來看,國內能精通revit的人才還不是很多,很多設計院的人也才剛剛接觸,沒有用來做設計,而是自己先自學。很多工作了幾年的對BIM只是聽說或者根本沒聽過,或是停留在認為BIM就是一種軟體,學revit又停留在看書上~~電腦跑不起來。再說部分培訓機構的老師,也是聽完師資培訓課沒跟過項目就培訓。
學校里,身為工程管理專業不開相關課程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學校的老師也不會,學習軟體,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比他們快而精。有幸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正在為此事爭取。
前兩天學校里某公司的人進行magiCAD的培訓與他們聊,有沒有使用revit.問及都是剛剛接觸。上周全國技能等級考試同期參考人數2000多人。只舉個數量,當然不代表掌握運用revit的整體人數。


僅看BIM出圖,肯定會替代CAD出圖,只是時間早晚。但是在BIM出圖之外,沒有替代性可言。


不會替代cad會是cad的延伸。目前已經有業主要求使用revit進行施工時的模型建立,但前期仍需要cad進行方案設計。畢竟cad的出圖速度要快非常多。


不要忽略了景觀設計行業,BIM基本上是針對建築行業的,在建築行業可能帶來革新與替代,但它卻無法在景觀設計發揮作用。而且不止景觀,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等行業也是離不開cad的,所以題主可以把題目修改下~


我覺得至少這幾代人里很難,我在設計院碰到有幾個施工隊老闆,連字都不會寫…真的,不認字…光有錢…很難想像現在那些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工地里會有人拿著平板來施工…
前段時間院里組織revit軟體培訓,我們這些年輕人還好,感覺雖然複雜不習慣但還是能基本操作,但是院里的老人(四五十歲)就對此蠻抵觸感覺困難了。
並且至少在我們院,revit只是一個CAD圖紙的補充,或者是甲方要求做bim,顯得高大上。主要施工使用還是cad藍圖。
而且我們做結構的,因為revit不能進行結構建模和計算。所以就得是傳統的建模計算畫施工圖這個常規步驟後,再根據結構施工圖來畫revit三維模型…這不是多此一舉吃力不討好平白又增加工作量嘛…本來結構設計的工作量就已經很大很大很大了………


一定會取代,只是遲早問題
關鍵是內地市場自發的動機不足,用爛機子、低薪繪圖員就能搞定CAD
revit不僅要更新機子,還要受過訓練的員工
成本太高不用說,幾個大設計院也都只有單一一個部門在使用bim

但改變如果是自上而下就不一樣了
台灣目前公建項目都必須提供參數模型作碰撞試驗
美國現在目前情況不清楚,但五年前就有不再審圖改審模型的趨勢
這些只要一立法,基本下面事務所只能乖乖照辦


我在加州,做BIM Coordinator,現在的項目是舊金山以後最大的醫院,具體的看下圖就好了。


最近在學revit,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2D上始終替代不了CAD。雖然revit簡化了許多畫圖步驟,以前要一根線一根線的畫的圖用revit只用點點選選就可以完成,但是!對於特殊構件來說,還是需要人工畫圖的。也就是說,對於標準構件,revit可以簡化步驟。對於異形構件或做法,避免不了還是用CAD來搞定。還有出圖的設置,麻煩也雞肋。更有噁心的尺寸標註、線型設置遠不及CAD圖層的模式方便快捷(因為要在一堆選項卡中找啊找)。綜上,revit的優勢在建模不在2D圖形上

再吐槽一句,revit的渲染也代替不了3D和vary啊


發現很多人,把BIM和CAD分開談問題。我想問一下bim的含義,你們誰知道。不過我認為BIM只是一個行業的變革,不能認為是軟體。CAD也是屬於BIM,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敝院還是比較重視 前後初中高級脫產培訓三次 時間長達4個月。
BIM是一個全過程全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統(注意關鍵詞全周期和信息)、個人感覺出圖是BIM最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上課的時候歐克特的講師全力在推移動設備的雲端模型的查看功能,如果以後整個建設流程都進入到BIM時代,那麼要圖紙也沒什麼用了,直接查看模型就可以。甚至有國內某鐵路項目(上課的時候看的施工錄像)的路基施工,直接模型數據連接壓實機械,通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壓實路線的定位操作,可以定義壓實遍數、機械行進路線等參數。

目前,各院的BIM設計還是起步,咱們施工圖是設計院出,施工企業再按圖施工,好多工藝流程施工方法這些施工過程中是還需要雙方進一步的溝通,進行補充變更,如果是僅僅提供模型好多變更補充這些不好控制。如果國內施工圖階段都是總承包模式,即設計施工是一家企業,那BIM就會省下好多精力。政策制定者如果能解決好各環節的銜接,那麼BIM會井噴式發展,也許短短一兩年內就會全面的鋪開

回到問題,BIM會頂替出圖,而且那一天也就基本不用圖了,有個模型就夠了。


在國內一家基礎設施設計院工作,作為結構設計人員,最近也正在研究Revit出圖,談談理解。BIM是一種理念,Revit是實現的一個平台。

為什麼要採用BIM出圖?

在直覺上,我們覺得BIM出圖能夠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1、模型套用(可能不適用於民建)。2、模型與圖紙聯動,修改方便。(大概就是偷懶的意思)
我認為Revit使用過程中,很大的難題是,如何建立一個粗骨架?因為不是所有的部門都對Revit使用有很深的積累,或者用了很多年,只是建模而沒有向出圖方面深化,很多東西看似都有的,但是都是粗糙的,不能使用。針對一個項目,從0到1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但是從1到無窮並不艱難。但這恰恰又碰到了基礎設計專業的一個優點:構築物長得都差不多。於是Revit簇便可以閃亮登場。之前嘗試過使用Revit建立小型項目的參數化簇,碰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在圖紙生成過程中,顏色、圖層單一,無法再進行深化處理。自Revit自2016(?)版本以後,就提供了項目層級的參數化功能,這樣在能夠由20個左右參數就能控制的模型就無需重複建模。設計人員只要把主結構模型生成一遍,然後根據需要添加附屬結構模型即可。共享參數、項目參數、全局參數,讓Revit在項目的參數化及模型套用方面變得更加方便。
基於數學理論的幾何演算法讓Revit能夠自動剖切出想要的平、立、剖面,並且準確無誤。除了項目層級的參數化功能以外,讓我覺得Revit出圖大有作為的另一個地方是:注釋。在操作中發現,Revit知道的注釋是隨著構件變化而變化的,構件隱藏則注釋隱藏,構件移動,則注釋依舊保持相對關係。這在模型修改過程中很有作用。設計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反覆的修改,主結構的變化可以通過修改參數或更換圖元實現,注釋則可以根據主結構變化而變化。

BIM出圖有哪些限制?

Revit出圖有問題嗎?有!太過精細,插件體系不完整。在正常的設計過程中,我們認為,圖紙應該按照比例畫,而不是強制。在設計活動中,還有一部分圖紙,我們會採用抽像的表達,不需要太過精細的表達。那麼問題在於:模型如何承載抽象的設計?。這一點有待BIM使用過程中慢慢體會。另一個方面就是插件體系不完整,就像Autocad,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插件,那麼對於Revit,你有頭的插件多不多?按照Revit這種反人類的操作效率,投放到日常生產中,在開玩笑嘛?還有就是簇,用來出圖的簇與用來展示的簇是兩個概念。 出圖的簇里需要加入一些額外的參數,需要根據自己設計的出圖流程進行總體規劃。

從外部環境來看,大型項目的BIM模型是跑不掉的,是選擇設計中使用BIM還是設計後建個模型,各位看官應各有思量吧。

以上。


我想知道的是revit出圖,生成的cad一般較好的是什麼軟體,最近剛好需要。


方案開始用了,與甲方溝通交流非常便利,施工圖也開始採用並出圖了,雖說圖紙看起來有點區別,但明顯精細很多,取代CAD出圖不是問題


BIM之於CAD,好比CAD之於手繪,雖然不是近期馬上會代替,但總的趨勢是BIM會成為以後設計的主流,因為建築行業也需要機械行業那樣的高度協作才能大大提高行業效率和質量,而BIM能達到這一點


在等等吧,這軟體對硬體要求蠻高的


看了一遍回答,幾乎都是針對房建設計的內容。但是就個人觀察公路和市政使用BIM並沒有太大的經濟效益。


能出施工圖的模型是一個精準的模型,精準模型提出的數據才是靠譜的。模型是用來收集和產出數據的,而不是用來看的


目前不會,圖紙去審查啊,備案啊什麼的。遠遠沒有發展到替代圖紙的地步。最後啊還有設計行業,沒有利益驅動,誰去沒事找事?


推薦閱讀:

靜定結構受到不均勻的溫度變化時是否有內力?
風水學在土木、建築等專業里也是課程之一嗎?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有哪些只存在於圖紙上或設想中,最終無法建造出來的巨大工程?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建築設計 | 建築工程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