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隆是一個將清朝盛世推向頂峰,還是使清朝走向衰敗的人?

歡迎評價。


這兩個評價很矛盾么?
既是將盛世推向頂峰的人也是使皇朝走向衰敗的人。
盛世中為衰敗埋下隱患,物極必反,月盈則虧。
漢武帝,唐玄宗 不都是這樣么


大清帝國的勃列日涅夫


白人送給清朝皇帝的盛世,沒有土豆紅薯和玉米,清朝人口能達到4萬萬的規模?
終滿清268年,人口能大增的原因是不過是將過去不能利用的土地利用了起來,並且借著那三種糧食的高產穩產罷了。

不管明朝之後是漢人皇帝還是滿人皇帝,人口大爆炸都是必然的(那三種高產作物需要時間普及)。

所謂的盛世,不過是沾了大航海的光。

土豆紅薯和玉米這三種高產糧食作物的普及,確實將滿清的社會生產值提升了一個台階。
將過去不能種植水稻或種植水稻產量低下的土地給利用了起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土豆紅薯和玉米相比中國那時候的五穀的高產穩產特性,提高了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
創建於 2016-02-21


不喜歡乾隆,無論野史還是正史,都太過於愛護自己的名聲,唯恐傷了自己仁慈愛民的口號。所以縱容貪官,一味打圓場。全然推翻乃父的作為,推崇康熙。雍正幾年間好不容易將漏洞彌補一些,到他頭上,趕緊放寬政策,追求一幅大好河山地圖,六次南巡更是勞民傷財,偏偏說得好聽。。
清朝里最不喜歡他了。


乾隆是個極其貪婪的人,我來細數一下他想要的東西:正統、疆域、統治力、專情、孝順、文化、智商、情商、年齡、聲譽等。
他想做一個十全老人。


評價一個盛譽的人為啥非要用極端看法呢?以下是鄙人的觀點,見笑了。乾隆是個目標明確太愛惜羽毛的人。他每日早朝五點開始,不論季節。釋放他八叔,十叔,恢復多爾袞,阿巴泰的爵位。哦,倉央嘉措的六世達賴榮譽也是他下旨承認的。這些都是一般本性寬厚的皇帝會做的,可乾隆他的目標一開始就很明確:要做名留青史,與他爺爺媲美的千古帝王。所以他極力擴張版圖,與外交流。一次次聲勢浩大的動作下,國庫虛了。「盛世」里已經有不可填充的深淵,這點&<飢餓的盛世&>里有非常詳細的介紹。乾隆他不知道嗎?只怕是不想不屑知道,他要的是仁厚愛民,頗有建為的美名,要後世子孫說起弘曆就能想起康熙那樣頂禮膜拜。他這一生都為這個努力。題外話,在國際大環境下,清朝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拖的時間問題。


弘曆不光吃祖宗老本,還要推翻皇阿瑪雍正的改革,感覺換個別的正常點的皇帝也能出現盛世,因為康雍兩朝的積累總會發展成為盛世。
乾隆即位太輕鬆了,相比康熙除鰲拜削三藩,雍正爭嫡,中年即位,乾隆沒有經歷過什麼磨練,雍正保護他保護得太好了。
要是雍正晚死十年,給多一些鍛煉機會給弘曆,恐怕歷史會改寫


所謂頂峰是縱向(和過去的王朝比)。衰弱是橫向。(和同時期已經開始變革的西方國家比)乾隆時代所遇到的內政外交,已經超出了幾千年間中國所有政治經驗範圍。


同時都是 康乾盛世 是古來的全盛 從未有過 但是正因如此,暴露了許多問題 典型就是人多地少 但他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同時在其晚年 當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 面對英國來者 以不屑的態度進行羞辱 以至於英國人斷言 中國未來是可以侵略的,在那時候埋下了種子,同時 建立了真正的中央高度集權,也就導致了 在乾隆朝 只有明君 沒有名臣的結果 同時 也就導致嘉慶上位後 無法像乾隆那樣管理好國家 沒有膽量去打破上一任皇帝的制度弊端,而是守成,導致最後清朝衰敗。當然 康乾盛世 確實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巔峰 從古到當時 沒有一個朝代可以比得過,只是讓人惋惜的是,在國外,就是因為達到盛世而導致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工商業的發展,並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最後走向資本主義,而乾隆卻沒有選好這個時機 選擇閉關鎖國 導致後來的悲劇法傷


看了題目,忍不住定了個性:紅果果的英雄史觀!

ps.被政治浸染了這麼多年,我相信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乾隆和明朝嘉靖都是很類似的人。
他們對國家運作的關鍵地方都了如指掌,並且絲毫不放鬆,雖然懈怠,但是關鍵地方不放鬆。
可以說乾隆是中國古代最會維穩的皇帝。在他的手上,這個國家不會昂首挺進也不會倒退。
在乾隆看來進步是亂,退步也是亂。所以只要影響穩定的都會打壓。
人民有飯吃是滿清執政合法性,但同時,但同時不允許他們吃飽。
因為人們吃不飽飯會造反,吃飽了也會造反。


都是啊,但是盛的本事不在他,而是他爺爺他爸爸給他留下的基業不錯而且關於皇位的爭奪也比不上雍正那個時候,但是乾隆中後期的腐敗卻有他很大的功勞。他可是一直把自己看成一個聖明到不行的君主,他是要面子,養貪的本事也不賴,而且那個時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開始革命了,但是清朝還是保守的不行


一個連幾何代數都沒有的國家


樓上說中國當時貿易獲利遠勝西方是因為中國的產品質量高我也是笑了,

當時清朝只開放一個港口,出口由一個十三行獨斷專行,想定多少的價就是多少的價,

海關貪污腐敗,用今天的話就是貿易保護到挑起戰爭的級別了怎麼可能獲利?


乾隆以皇帝而論,乃是百里之才,不算庸君。他有志向,也算勤奮,擅長御下,無論人才是哪個類型他都能放到合適的位子去。比如紀曉嵐,你就是個書生,去修書就好了,軍國大事不要插嘴。

可他自視為千里之才,想文治比肩漢文,武治看齊漢武,實是高看了自己,貪心不足。

更悲劇的是,他這個時代和位子,得是萬里之才才能破局吧...


強盛是靠他爺爺和他爸 他是趁機發揮的 衰敗是他自己多加一首敗筆 前期他的確算是不錯 1757年後就算了吧 雖然大清不怎麼樣 不過到他手裡也算是毀了


都是。


都是。先說前半句。乾隆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回報就是乾隆的盛世達到了帝國時代治理的頂峰。人口領土糧食產量都說明問題。再說後半句。專制主義政治違反歷史潮流,它發展到頂峰,只能帶來一時爽的盛世,再過百年什麼樣大家都懂。換句話說,傳統盛世的最高峰把中國近代化鎖死了,領土廣大來自種族滅絕,邊疆資源優勢沒法轉化;內地人口問題則抵消了糧食產量的作用,農民餓的不如前朝,這樣資本主義萌芽還發展毛;而文化專制同政治專制一道扼殺了革命力量,太平天國還是封建帝國。這種情況下,洋人攻城成了近代化難得的突破口,也無怪老百姓簞食壺漿了。


盛極必衰。


這話可能會引起誤解,不過某種意義上最大的失敗就是過於成功。


可以說從北宋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就已經基本成型了,剩下的就不斷完善和強化了
另一個線索是從北宋之後,就幾乎沒有持久的內部戰爭了,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蒙古,元明,明清,這些都是民族之間的紛爭。
而從國家內部的發展來看的話,到了清初,康熙時代,康熙作為一個開明的領導人,他對國家的勵精圖治和對外開放的態度都是使中國自北宋以來的各種制度,文化,經濟積累的一次大整合。
然而,到了雍正時代,他的主要貢獻是對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這樣一來,帝國的一切準備工作幾乎全部完成,而接下來,時代賦予乾隆的任務就只是不斷加強強化和全面推廣。
然而,根據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局域性的相對文明是需要遏制的,這其實也和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樣的政治哲學道理。 而且,加之世界其他地方的生產力的變化,中國就處在一個漸漸相對落後的地步了。
然而,中國的現狀在當時就已經達到世界的領先水平了,他們對於西方的工業萌芽視為「小兒玩物」。
最終自滿和自閉就導致了中國的封建文明漸漸在自我陶醉中被時代淘汰。


推薦閱讀:

為什麼乾隆共有十七個兒子,但有七人不到十歲就病逝;有三人長大成人後,卻英年早逝?
乾隆說話口音應該是現在哪兒的方言呢?

TAG:清朝 | 乾隆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