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發作三次以上就需要終身服藥的依據是什麼?怎麼樣才算一次發作?
說第一次痊癒,百分之50複發,服用1 -2 兩年,複發 概率為20%, 第三次發作之後複發概率為百分之百,是這樣嗎?原因是什麼呢?
在考慮複發因素外,尚需考慮患者的偏好以及不良反應。一些患者對抗抑鬱葯有厭惡作用讓長期用藥不可行。根據臨床經驗,患者發現副作用在緩解狀態下比在其紊亂的急性期更難接受。此外,主要由於焦慮或抑鬱障礙使用抗抑鬱葯的初級保健患者進行的研究顯示出對患者的副作用的重要性,醫生應通知患者複發的風險,並與患者協商確定停葯的好處是否值得在具體情況下複發的風險。(Wouters,2014)
為什麼要維持期治療?為什麼要防複發?本人並沒有任何教化的意圖,我一直堅信對於存在一定現實檢驗能力,能為自己負起責任的人而言,想不想吃藥只是個人權衡利弊的選擇。
為什麼要防複發?
在個人微環境來說,自己覺得癥狀出現的時候很痛苦、降低生活質量、影響到自己的個人追求,想要改善。手動劃重點,重點在於「想要改善」而不在於「痛苦」。
癥狀出現的時候會為家裡人以及四周的人帶來壓力和麻煩,自己不一定意識到也不一定想改善,或是自己在癥狀減輕之後不斷苦惱。在統計數據上為什麼要防止複發?就個體而言看了沒有用。
多次複發與降低社會功能、增加殘疾的評分、腦萎縮、認知功能減退、心血管疾病等等都有點關係。但是也用不著把自己套入統計數據,看著數據覺得自己被醫生詛咒了感覺也很不好,而且每個人病程、癥狀以及嚴重程度都不一樣,有些輕躁狂和焦慮抑鬱交替一輩子沒看病,生活和工作都不受影響,可能到中老年某次生活事件誘發之下抑鬱發作得比較厲害去精神科看了,回溯病史才診斷雙相,有些很年輕,但社會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就損害得很多。
防複發只能吃藥?
2016CANMAT指南提出了急性期與維持期兩階段治療的概念,取代了傳統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治療三階段。新的維持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有兩個,包括:
(1)回歸社會保證生活質量,以及
(2)防止複發。
維持期也用不著死盯著吃藥吃多久。
恢復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比吃藥吃多久更重要。吃藥也不過是防複發以及控制殘留癥狀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
防止複發也不見得只有吃藥這一種方法,不論是雙相、複發性抑鬱障礙或是焦慮相關疾病,生活事件都是不可忽視的複發的預測因素,但是生活事件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無法避免的,一切都是命。。。
不吃藥而是定期去康復科隨訪,做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治療也是許多團隊在努力的方向。甚至有許多研究認為,對於抑鬱症和焦慮障礙患者,認知行為治療比維持期的藥物治療更能有效防止複發。(Vittengl ,2007;Cuijpers, 2010)對於雙相也有一定的效果( Szentagotai ,2010)
還有像裝DBS,打TMS這些物理治療也很多人在做,但是在防複發上效果多呵呵。
但是如果既無法調整心態、六根清凈遠離生活事件,又沒錢長期去心理治療報到,如果不想複發的話,吃藥只能說是最方便的方式了。
當然,現在很多人在研究個體化治療,可以透過測基因、評估相關因素來預測複發風險,給個體訂定最適合的維持期治療方案,讓有些複發風險低的提早停葯,讓一些複發風險高的。。。如果他們又想要防複發的話。。。繼續維持治療。不過具體的指導意見,成果都沒出來。
識別複發的預測因素
- 抑鬱障礙、雙相和焦慮障礙都有許多共同的複發的危險因素。例如出現生活事件、同時存在人格障礙、同時存在物質濫用、共病情感障礙等。
- 「家屬高情感表達」是雙相障礙複發的危險因素。(Miklowitz,2011)
- 驚恐發作、過去曾有抑鬱情緒、同時存在兩種以上慢性軀體疾病以及低自尊是焦慮複發的因素。(Batelaan,2010;Skoldol,2014)
- 對抑鬱障礙而言,殘留癥狀持續存在,多次發作史,起病年齡早,家族史,持續的心裡社會應激,負性認知觀念,睡眠障礙都是複發的危險因素。
- 一些心理結構在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中均能預測焦慮障礙的複發:最顯著地的是:
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
焦慮敏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即擔心自己的癥狀被四周的人知道或是擔心自己的焦慮癥狀實際上是某種嚴重疾病的徵兆。
- 其次就是:
(1) The tendency to frequently experience strong negative emotions
(2) to evaluate these experiences as aversive
(3) to engage in avoidant coping strategies may constitute a transdiagnostic factor predictive of anxiety disorders.
(Spinhoven,2017;Scholten,2013)
治療與複發的相關性
(1)持續治療不中斷能減少複發率
(2)安慰劑組複發率高36.4%,抗抑鬱葯組複發率16%
(3)個別研究使用較低的閾值,將患者穩定的殘留癥狀納入,因此讓複發率顯得較高。
所以很多時候別緊盯著什麼樣算是一次複發,先想想還有多少殘留癥狀。
(4)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輔助治療在急性期控制癥狀快速,但是長期使用在雙相、抑鬱障礙、焦慮相關疾病均會增加複發率。
(Batelaan,2017 ;Taylor,2015)
維持要維持多久?
雖說複發不好,大家都不想,但是真得需要這麼謹慎的防止複發嗎?如果複發出現在幾年以後,而且複發了之後也就治一治很快就好了,需要這幾年一直吃著葯嗎?
WHO推薦對於抑鬱障礙,初次發作、癥狀輕、以及發作間歇期大於五年的人,可以不維持治療。所以雖然反覆發作,但是好幾年才發作一次,也不一定葯要一直吃著。
精神分裂症基本推薦一直服藥,抑鬱或焦慮可以每次複發後吃幾個月就停葯了,如果接下來幾年都沒複發,再複發了再治就好,但是雙相。抑鬱症和焦慮如果葯吃著的時候存在殘留癥狀、負性認知、人格障礙或是睡眠還是不怎麼好的話,吃藥還是推薦吃久一點。
停葯的時候指南推薦不在假期、旅遊、換工作、結婚等等生活事件前後停葯,停的時候在幾周之內逐漸停,停葯兩個月內是複發高峰,多注意下有沒複發的端倪。
簡單點講,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應激組織與神經遞質相對來說,比普通人都要脆弱。即便好了,曾經經過抑鬱症肆虐的大腦也恢復不了本應該有的大腦保護機制,抑鬱症對大腦的損傷實際上是不可逆的,時間越久越不可逆,對記憶力都有很強的傷害。這種傷害記錄在大腦上了。所以,當所處的環境,外界人與事,再次形成抑鬱症發生的條件,外界因素會刺激大腦,抑鬱症就卷土而來了。
時間越久的抑鬱症,複發次數越多的抑鬱症,是人力不可抗的,醫學上就會建議終生服藥。因為抑鬱症對大腦的破壞是很大的,很多人都小看了抑鬱症,實際上抑鬱症是大腦的慢性疾病,就像心臟病之類的,需要長期服藥。它不會讓人一下子死掉,但如同心臟病一樣,發作起來有死亡的幾率,而這個幾率一旦發生,死亡率是百分之八十。小部分人自殺未遂。可怕的地方還在於,自殺一次不成功,還會有二次三次,直到成功為止。所以抑鬱症一旦出現自殺癥狀,死亡率其實是很高的。抑鬱症的自殺其實是病逝,被病帶走的,大腦身心都被抑鬱症控制了。心理治療對於抑鬱心境障礙的干預,只能是輔助治療。醫學上把抑鬱症歸類於精神疾病,就說明這個病是要以服藥為主了。因為是大腦的生理病,大腦的問題,引發的心理問題、心境障礙。
另外,抑鬱症患者治療的環境很重要。很多人以為抑鬱症是自己作,這個是錯誤的。抑鬱症內因與外因一起作用才會發生。因為抑鬱症除了部分患者的遺傳因素,大多數是被不良環境、經歷、教育刺激造成大腦損害導致的,性格當然也是因素之一,但如果從小好好的富養大腦,抑鬱症是不會發生的。
很多住院的患者,醫生好不容易給控制住了,回家又嚴重了。這都是家屬不配合,家庭相處環境不良導致的。這種情況很多。
還有的,比如很多人離開原生家庭,就改善,甚至好了。這都是離開了負能量的環境,離開了刺激源,就正常了。特別是有的女孩子。嫁人嫁的好,就好了。當然了,這些基本屬於輕度抑鬱。重度就沒那麼簡單了。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
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
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
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百度百科講的很清楚了,
事不過三,三次以上就表明反覆發作了
有人對抑鬱症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複發,故抑鬱症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
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
身體缺少一種物質,無法治癒,需要改變生活環境,長期用藥,自我調節。無特效辦法。
建議中醫治療,我是針灸推拿醫生,這個不是我擅長的領域但我聽過別的醫生說過有些中醫內科醫生善於治療精神疾病,比如抑鬱 ,西醫並不是很好的一條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