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門遊玩時從一座清代的牌坊上面抄下來的,求斷句和翻譯?

奉 天承運皇帝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爾蒙王氏廼運同昇加四級候選監提舉蒙耀卿母之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志有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服負天之寵茲以重恩封爾為夫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用慰劬勞繼王冶亭之女同知蒙冕之之妻誥封夫人蒙王氏子仁光命名耀卿孫義成文生榜名璋孫義勛義昭同建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爾蒙王氏,廼運同昇加四級候選監提舉蒙耀卿母,(之)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志)有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服負天之寵。茲以重恩,封爾為夫人。
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用慰劬勞。(繼)王冶亭之女,同知蒙冕之之妻,誥封夫人。
蒙王氏子仁光命名耀卿、孫義成文生榜名璋、孫義勛、義昭同建。

譯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朝廷重視政府機構,但功勞在於那些優秀的官員。臣子秉持高尚的節操,是出於父母親人的教誨。你蒙王氏,是運同升加四級候選監提舉(這個官職應該有抄錯的地方)蒙耀卿的母親,風儀賢淑而謹慎,善美而守則,每天宣講訓詞,不忘記教育子女的勤勞(這裡「志」字肯定是抄錯了,文義不通。應該是「忘」字才合理)。使得恩澤福慶集於門庭,規制服色都承負著天子的恩寵。現以重恩,封你為夫人。

啊,答謝養育之恩,深思母親的撫養。用鮮亮的絲綢服色,勉慰辛勞。王冶亭之女,同知蒙冕之的妻子(句前的那個「繼」字,肯定是抄錯的。「蒙冕」後面兩個「之」字,可能是這個人名字叫蒙冕之,也有可能是抄重複了),誥封夫人。

蒙王氏的兒子仁光(官名耀卿)、孫子義成(秀才榜名璋)、孫子義勛、義昭同建。


我來試著強答一記,如有不周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這段文字題主抄錯了好幾處,本來按此斷句註解有些困難。不過幸運的是這篇文字其實基本是個模板,清朝誥封夫人的文字都是這樣。而且這處景點也有別的旅行者到過,記錄過上面的文字。所以下面的標點版中我將這些錯處的用【】修改過來,然後大致翻譯一下。其中需要詳細解釋的部分用()標註。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蒙王氏,廼運同昇【銜】加四級候選監【鹽】提舉蒙耀卿(注1)母之【之母】。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志【忘】有【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服【被】負天之寵。茲以重【覃】恩(注2),封爾為夫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用慰劬勞(注3)。繼【監生】王冶亭之女,同知蒙冕之之妻誥封夫人(注4)。蒙王氏子仁光命名耀卿、孫義成文生榜名璋(注5)、孫義勛、義昭同建。

大意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朝廷重視治理百姓的機構,但是功勞在於勤勉愛民的官員;臣子能夠秉持如冰一般高潔的操守,那是因為母親的家庭教育得當。你蒙王氏,是運同銜加四級候選鹽提舉蒙耀卿的母親。儀容舉止賢淑謹慎,溫柔美好合乎原則。每天早晚訓導孩子,不忘辛勤撫育子女;為家門聚集恩澤,背負了皇帝的恩寵。現在皇帝廣施恩澤,封你為夫人。啊!仰天酬謝皇帝對你的恩德,繼續勤勉於撫育;這聖旨令絲絹煥發出光彩,用以慰勞你的辛勞。監生王冶亭之女,同知蒙冕之之妻被誥命封為夫人。蒙王氏子(蒙)仁光大名耀卿、孫(蒙)義成科舉榜名璋、孫(蒙)義勛、(蒙)義昭共同修建。

注1:這裡「運同銜加四級候選鹽提舉」是蒙耀卿的官職。詳細解釋清楚比較複雜。你只要知道他的職務是候選鹽提舉就可以了。鹽提舉是鹽課提舉司提舉的簡稱,五品官。候選則是說出於一些原因,他的檔案還在吏部審核,本人還沒有到任。

注2:覃恩是廣施恩澤的意思,是古代制敕中常用的套話。

注3:載煥絲綸之色也是常用的套話。因為清代誥封夫人的制書是用彩色絲綢寫成的,依品級顏色各異,所以才用這樣的套語。

注4:這位蒙王氏是王冶亭的女兒、蒙冕之的妻子、蒙耀卿的母親。蒙耀卿是五品官,所以用「誥封」一詞,五品以下就要用「敕封」。另外,「誥封」還意味著這位蒙王氏當時還健在,如果是死後追封則說「誥贈」。

注5:古人的名字有很多,經常變來變去。這種家族修建的牌坊上應該首先寫譜名,也就是家譜上的名字。但是這人在日常使用的名字可能完全不同。科舉檔案是一個人重要的履歷,之後的許多文件都以此時的名字為準。所以此處的「命名」、「榜名」都是如此才要加上去的。

另外網上有旅行者說,這個牌坊是光緒年間修的,所以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光緒時的人。不過我簡單翻了一下實錄,沒有找到蒙冕之、蒙耀卿的名字。當然,他們官職太小,也許不值得上實錄。如果有其他的檔案提到這兩個人,能夠印證誥命中的內容就再好不過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當年厭惡的文言文真的很美?
想用文言文的话祝福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成功怎么说?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的意思是什麼?
「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是否合理?

TAG:文言文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