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叡的關係如何?

從一些史料來看並不是那麼好,這又是為什麼呢?
ps說曹叡不是親兒子的就省省吧


不邀自來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父子關係並不好,尤其是隨著甄夫人的被殺,曹睿直接因母得罪從平原王降為平原侯。可能是曹睿沒有之國,加上郭后無子,所以曹睿不得不以郭后為母,雖然郭后也對曹睿慈愛有加,然而畢竟甄夫人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是郭皇后,退一萬步講,就算甄夫人被殺完全是文帝的意思,寄人籬下恐怕曹睿也不會很舒心。
《晉書》: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明帝為藩王時,不結交朝中大臣,不問政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此明帝繼位後,對魏朝大臣都比較陌生。
文帝在位期間,更是有立京兆王為太子的想法,當然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曹睿,但「因母得罪」始終讓文帝猶豫不決。文帝盛年早逝,臨死前一天才決定立曹睿為太子,這也不見得他對曹睿有多喜愛,畢竟有很多兒子早夭,剩下的年齡又太小,立曹睿算是無奈之舉。
或許郭后也為曹睿的太子之位出了很大的力,一個無子,一個無母,恰好可以強強聯手。
文帝死,曹睿為拉攏大臣,大肆加官進爵,直接給外戚封侯,違背文帝黃初三年外戚不得封侯的詔書。
在給父親送葬的時候,因為盛夏天下太熱在陳群的勸諫下就沒有給文帝送葬。可以說父子關係很涼薄了。
明帝現存樂府詩並不多,懷念祖父曹操的倒是有很多,懷念父親的幾乎沒有。。。。。


強答一發。

我對曹叡確實喜歡不起來,明帝紀都沒完整看完,只講我知道的幾條史料。

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
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

臨死前曹丕才把曹叡立為太子,有人說曹丕因為還年輕,所以不急著立太子,個人覺得這不能作為一個理由。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若曹丕確實有意立曹叡,早些封他為太子,可以讓他早日上手,或者至少給他一些實務鍛煉能力啊。就算是曹丕自己,曹操雖然也看好曹植,但卻讓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這種有實權且可以培植自己親信的官職,意思很明顯了。而曹操本人也沒有死前才立曹丕為太子。整理一下時間線曹丕211年任五官中郎將,216年被立為太子,曹操220年去世。其實可以說211年的時候曹操心中已經基本有太子人選了,這可以從他的《告子文書》中看出端倪:

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

而另一邊廂曹叡的情況是這樣的

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為齊公,三年為平原王。

我覺得從曹叡被封侯這一點來看,事實上早些時候曹丕基本沒有想過要立曹叡為太子,曹丕大約真的沒想到自己這麼早就會撲街,和郭女王也可以來日方長,不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哎……

另外,陳壽在《明帝紀》里沒有記載,卻在晉書中有記載的是,在甄氏被賜死後,曹叡甚至被廢為平原侯,他在曹丕心中的地位可以說是岌岌可危的。

魏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

《明帝紀》里也說

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甄氏在221年被賜死,但是這句話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在曹丕去世前的情況了,大約是曹丕也開始不得不考慮向現實妥協……

然後這時候神轉折出現了

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我不知道為啥曹丕聽了曹叡的這話非常感動,「你已經殺了它的母親,我不忍心再殺了它的孩子」,這不是明顯在用鹿子隱喻自己嗎,其中對曹丕的怨懟之意不要太明顯?曹丕可能是文青的矯情病發作所以竟然被感動了?我個人是懷疑這段史料的真偽的。

然後曹叡是怎麼對曹丕的,因為天氣炎熱不去送葬,我EXM???最能夠作為鮮明諷刺的是

阜上疏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備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帝不從。

曹丕、卞後去世他都不去送葬,結果自己孩子死了要去送葬?所以說送不送還不是自己的心意,跟天氣炎熱、社稷之重都無關,一句話的說法,如果真的想去,誰能攔得住?事實是曹叡甚至連裝裝樣子都不願意。父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有多麼涼薄?順便一提,曹操對曹叡很是寵愛,想必卞後對曹叡應該也不會太疏遠,且卞後同甄氏的關係應當不錯,曹叡都不去送葬,難道真的是因為曹丕在賜死甄氏的時候,卞後未發一言嗎?

綜上,曹丕和曹叡的關係恐怕是相當差的。我提這個問題的本意是希望有人說服我他父子二人的關係也許沒那麼差,但是看的史料越多,越覺得他們的關係不僅是差,恐怕還是相當差的。這件事當然也不能怪曹叡,主要還是曹丕的問題,他本人的性格如此愛恨分明,對於甄氏的厭惡大約相當一部分移情到了曹叡身上,曹叡目睹父親賜死母親,對曹丕心中的怨恨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這裡不得不吹一波曹丕,在如此討厭曹叡的情況下還是傳位於他,這說明他本人雖有好惡,但還是有原則和底線,國祚的延續在他心中總還是高於個人好惡的,可惜曹叡也短命不得不立嗣幼帝,最終曹魏還是傾覆於此,總覺得對於曹丕而言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哎,有點難過。


甄氏的失寵賜死才是主因。

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為齊公,三年為平原王。以其母誅,故未建為嗣。---《三國志 曹叡傳》

--------------

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晉書 列傳十八》

曹叡雖然遲遲沒有被立儲,但是留給曹丕的時間也不多了,曹叡利用這最後的5年時間裡刷回了曹丕與繼母郭皇后的好感度。所以,曹叡與曹丕的關係也並非不好,猜測是「看到你就像看你的母親一樣」的父子感情階段,本質恨意源頭並不在曹叡身上。


有什麼史料能表現出他倆關係不好嗎?
好和不好中間還有很多狀態。雖然曹丕賜死甄夫人應該是給父子間插進去一根刺,之後應該就是那種沒有辦法再親近,但也還可以的狀態吧。
但曹丕在待遇上從來沒有薄待過曹叡,所謂的想立他姬子依我看也就是想著玩玩兒,他要是真有這心思完全沒必要把曹叡給郭女王。至於他為什麼一直不立太子?主要是還年輕吧。

————
收到感謝再念叨幾句 ,其實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有可能理解曹丕的人就是曹叡了,同樣流著曹氏風流又神經的血,同樣謹慎有度的捱過儲位不明的疑懼歲月,同樣是書寫漂泊和孤獨的帝王詩人,曹丕如「張樂之野,冷風善月」,曹叡如如「閑夜明月,長笛清亮」,所謂「一往情深,克肖乃父」,不知道他在賜死毛皇后那天晚上有沒有夢到爹(??;)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立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很難想像能寫出這樣的話的人能是一個慈父的形象。子桓或許內心深處還是將自己當作一個敢愛敢恨,喜歡拍著孟達的背說「你就是蜀國派來的姦細吧」的才子而不是威武的魏文帝吧。對曹叡估計不會有太多帝王之道的教導,而是以交流人生觀等為主,而此類交流一旦父子觀念不合難免不歡而散
(強答求輕噴)


這個問題下面真是一股腐儒的酸臭氣。
爹把媽殺了,丟給新寵的妃子養,這要還去送葬,只有兩種可能,一,曹睿不是正常人,二,不過是為了皇家顏面和禮儀秩序裝一裝罷了。
與其如此,倒不如不沾這股子酸臭。
壓抑人性,以及,正常的人格就這麼好玩?


《魏末傳》:「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emmmm還真有把曹丕當成小哥哥崇拜的,但是對親兒子刻薄寡恩這點沒得洗也不值得驕傲吧,還敢愛敢恨……對自己的兒子都敢愛敢恨嗎呵呵呵。父子倆確實沒什麼感情,曹睿想來在曹操死後過的也是憋屈的日子,這樣的父親不給他送葬才是正常的。可惜的是曹丕自己以及所有的兒子都是短命鬼,活的久的那個當時過於年幼,竟然給了司馬做嫁衣裳,曹節也真沒說錯。


說實話,關係不行,樓上的老鐵們引經據典說的已經很清楚了。父賜母死,還是口含米糠,以發覆面的抬出宮的。無陵無碑無牌位,曹叡估計連母親的埋骨處都不知道,這對於崇尚入土為安的古人而言打擊之大不言而喻吧!而且這個爹能看出來吧,可能是對兒子冷暴力的那種,說不定是動輒得咎,動輒遷怒。曹叡整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父子關係能好就怪了,我覺著曹叡早逝和他早年這段經歷和性格養成關係真的不可謂不大!


曹丕對曹叡不好???
對繼承者的嚴厲不是正常的嗎???


肯定不好,但好歹是親爹。


想想甄姬怎麼死的,死後又是怎麼處置的


如果關係差的話就不會把太子之位留給曹睿了,父子表面關係不太好可能是對曹睿的保護吧,讓郭皇后放心,大概這樣吧?﹏?。


曹丕一生說的好聽叫愛憎分明,說的難聽叫刻薄寡恩斤斤計較借米還糠,活著就是為了慪氣。縱觀其上位以後當了皇帝後指點江山能力有限,打擊報復折磨整人倒是快感十足。 你指望這樣一個把母親整的死去活來批發塞口的人和兒子多父慈子孝那真是想多了,倒是曹睿得一直賣蠢裝鱉才能保平安,某些草皮粉還護主護的不讓說,嘿嘿。


學術界對曹丕與曹植的關係誤解甚深,進而導致對兩人作品的誤讀。實際上,曹丕誅殺丁儀,主要是因其陷害忠良,又恐其為禍將來,並不是要翦除曹植黨羽。黃初以後,曹丕未迫害曹植,反而屢次赦免其罪責,對其封賞優厚。爭立太子事件歷時短暫且曹植表現淡漠,並未主動參與,事件亦未造成兄弟關係的隔閡。而曹丕、曹植兩人的文學作品也反映出其兄弟間相處融洽,關係較為穩定


推薦閱讀:

孫權選擇與關羽的聯姻裡面有幾重思維?
為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TAG:三國 | 魏文帝曹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