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個什麼樣的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馬文豪
鏈接:未央宮斬韓信——意外上頭條的伍子胥 - 梨園之外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歷史的故事總是特別有意思,當你對某個故事感興趣,想查詢相關人物的時候,總會發現新的故事,新的人物,連接起來,再在上面撒一層歲月的塵埃,就所謂歷史。這層塵埃如同南瓜餅外面的麵包屑一樣,讓你在表面上看不到本質,只有你咬開,南瓜的香甜才會充盈在唇齒之間。
京劇《未央宮 斬韓信》是我聽郭德綱相聲的時候發現的意外收穫,之後又聽了文武老生顧景榮和京劇大師趙麟童的版本,相比之下郭德綱所唱的韻味雖差,但是唱詞的內容最豐富。這次故事的起點也就是「尊一聲,相國聽端的」開始的。尊一聲相國聽端的
楚平王無道行不義
敗綱常父納子的妻
金頂攆改換銀頂轎
吳香女改換馬昭儀
那一日平王射獵羋建去
偶遇著國母皇娘淚慘凄
他沖沖怒拔劍要斬費無忌
誰料想塌天禍起金瓜相擊
太子爺死的屈
老忠良伍奢上殿把本啟
怒惱了奸黨動殺機
深宮設下一條計
可憐他一家大小三百餘口一刀一個血染衣
子胥離了樊城地
思親嘆國一夜白了須
出離了龍潭虎穴偶遇浣紗女
吹簫吳市換龍衣
頭一薦他與那專諸拜兄弟
魚腸劍刺殺王僚謀社稷
河東反了賊慶忌
二次保薦那要離
要離為國斷了臂
拋父母舍賢妻
在這船頭上短劍揮揮血凄凄俠義數第一
在那萬古美名題
三次保薦孫武子
校場演陣斬美姬
吳國興楚國衰無道昏王身已死
伍子胥 鞭碎平王屍
到後來吳越刀兵起
越王勾踐為奴隸
獻出了美女叫西施
還有文種與范蠡
西施獻媚作內細
吳王夫差被色迷
聽信太宰賊伯嚭
吳王他殺了伍子胥
說什麼忠臣死的苦
道什麼忠良死的屈
似這等汗馬功勞前功盡棄
難道我今天要學伍子胥
也要身首離
伍子胥,史書的評價一定是奸臣,因為在忠君比孝父重要的時代,伍子胥為報父仇引吳國攻破自己的家鄉的行為可謂是十足的漢奸。然而如今再看,他不免是一個被命運操縱,無法自拔的可憐人而已。
提到伍子胥,不能不先說說伍子胥的父親,一個被埋沒在伍子胥光芒下的忠臣,伍奢。奢這個貶義字在古代經常出現在大人物的名字中,例如作者的老祖宗,馬服君趙奢。古代的奢字除了奢侈之意,還有「大」的意思。起名為大者,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夠頂天立地。伍奢於楚平王朝,確實頂天立地。做到太子太傅的伍奢,豈能不知道太子的莽撞、平王的荒淫和太傅費無忌的狡詐,但是忠字在心的時候,人辦的事情在外人看來總有些愚鈍,這就是愚忠。費無忌姦邪,為了穩固自己在楚平王身邊的地位,便唆使楚平王「父納子的妻」,可是這事情就如同秦檜殺岳飛,如果不是皇上同意,自己只能落得個奸臣的下場。也多虧了楚平王的昏庸,才成就了伍奢的忠誠。
關於唱詞中「那一日平王涉獵羋建游宮去」,網上所有的版本都是不知所云的」密建「或xx。而隨著《羋月傳》的播出,很明顯這裡的羋建就是指太子建的意思。羋建游宮看見本應屬於自己的妻子,那是一種怎樣的失落和期待。劇中沒有唱到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是春意盎然見在牡丹叢中看到國母雙眼垂淚,抑或在寒風之中遇到皇娘憑欄遠眺?無論何種情形,這種見面都是一種難以名狀的苦澀。需要說明的是,春秋時代的父子關係,尤其是王室貴族的父子關係,無異於仇敵,遑論慈孝。羋建看到自己的妻子被父親搶去,當然不會像《萬萬沒想到》裡面的王大鎚失去小美一樣,承認自己是屌絲罷了,而是一個念頭:復仇。這一復仇,就成了京劇所唱的」金瓜相擊「。
然而故事順序與京劇中略有不同,太子爺在國內還沒來得及復仇,費無忌就動手了。他讓楚平王抓來了伍奢,給伍奢提出了兩個條件:指認太子謀反和召兩個兒子入宮。伍奢因忠而愚,可本身不傻,稍微權衡便能知道:指認太子謀反是告發首功,召兩個兒子入宮是羊入虎口。太子是楚王心腹大患,兩個兒子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於是這個聰明人再次做出了決定:召兩個兒子入宮並拒絕指認太子。結果很顯然,伍奢不像茅十八一樣,有個在聖明天子前的紅人朋友,他只在昏君奸臣當道的年代,空有一腔忠字。不知伍奢寫下給兒子們的信的時候,是否有過一些慨嘆。
」我的兒子們啊!不要為我報仇,也不要,再做忠臣……」
令人慨嘆的是,伍子胥都沒有做到。
伍子胥沒有入宮,帶著太子建逃往鄭國,請求發兵伐楚。這時的伍子胥已經成為了一個復仇者,如同《甄嬛傳》中二次入宮的甄嬛,半點感情也不再談。衝動的復仇者往往讓人憐憫,而冷靜的復仇者會讓人在寒夜中毛骨悚然。太子建就是一個衝動的復仇者。鄭王不肯發兵,太子建竟夥同晉國大夫妄圖推翻鄭國。這就好比你的老婆做飯不好吃,你跑去朋友家吃飯,朋友的愛人燒得一手好菜,你希望朋友的愛人去你家給你做,所以決定殺掉朋友。繞了這麼大的一圈,不過為了吃個飯。可是太子建不懂,計劃越大越容易失敗,最終果然被殺。我想,太子建死前,也會感慨不已。
「我的朋友啊!需懂得功成身退,切不可以身犯險……」
讓人扼腕的是,伍子胥又沒有做到。
沒有了太子建,伍子胥的復仇之路上只有他一人。
伍子胥比太子建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更加理性,他知道兩點:第一,楚是大國,非得找一個和楚國實力相當的國家才能復仇。第二,己為楚臣,若想在他國拜印,則必須克定禍亂,輔佐新君。所謂亂世出英雄,自己必須要找一個內部混亂的國家。那麼很顯然,吳國就擺在了眼前。
伍子胥來到吳國,吳儂軟語的秦淮河沒有讓他放縱,而拒絕他出兵的吳王僚卻讓他躊躇。吳王僚聽從自己大爺的孩子闔閭的勸諫,沒有按伍子胥的心意滅掉楚國。此時的伍子胥,終究顯示出了一個成大事者應有的素質:冷靜。闔閭你說得很有道理,說明你是個聰明人,我也是個聰明人,聰明人不應因為對方的聰明而兵戎相見,卻該共商大事。與自己的復仇路上的絆腳石坐下談判,正是伍子胥的隱忍之處。「剛戾忍卼」是伍奢對伍子胥的評價,沒有一個是褒義,而後伍奢卻說伍子胥「能成大事」,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
「我給你吳國江山,你給我報殺父之仇!」
一樁看起來對雙方來說都最合算的買賣就此敲定,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以後的事情,就按部就班地「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掃平王室內部的障礙,讓闔閭登基。於是伍子胥與「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的專諸結拜,並推薦給了闔閭。趁吳國大兵與楚國交戰,公子光要求專諸刺殺吳王僚。值得尊崇的是,專諸提出要闔閭照顧自己的妻兒老小。古今辦大事者皆是如此,但凡出口張狂,所言必定成事者,往往敗事有餘,而考慮周全,有自己的要求的人才能真正成事。後魚腸劍果然彗星襲月,吳王僚被刺殺,專諸也被斬殺。齊家的事情完成。
治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若要安內,則需要誅殺異己,而此時國內最大的異己,就是闔閭的侄子,慶忌。此時的伍子胥,決定仍用已經得心應手的技能——刺殺,而刺殺者就是要離。誰言吳楚無悲歌,要離為了刺殺天下第一勇士慶忌,拋卻妻子,自斷一臂,以接近慶忌,果然一舉成功。慶忌死前,要求不殺要離,所謂英雄惜英雄,正是如此。我想,慶忌死前,背靠船艙,或許喃喃自語。
「我的敵人啊!切不可輕信他人,否則你們的下場與我相同……」
讓人嘆息的是,伍子胥沒有聽到這句良言忠告。
慶忌死去,剩下的任務只有伐楚,也就是平天下。於是伍子胥邀請孫武為吳國練兵。孫武又是一個決定聰明的人。他和伍子胥不同,他練兵,與人打交道;伍子胥獻策,與書打交道。伍子胥只知道仁義道德,卻不知盡信書不如無書;孫武不僅知道上兵伐謀,而且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日後伍子胥被殺,而孫武卻可全身而退。伐楚的歷程就像電影中的「二十年後」,一切發生的事情本應發生。吳國攻破楚國的國都,唯一與伍子胥所想不同的是楚平王此時已死。我想,當他知道平王的死訊,一定會仰天慟哭,這種哭是內心中最深刻的痛苦——無法親手報仇。因此,他也就上演了全歷史最具爭議的一幕,鞭屍。他看著楚平王的屍體,多麼希望他能站起來,回答他後悔不後悔。然而就像魯迅在《風箏》中的評述「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平王的屍體一言不發,伍子胥想起自己在楚國的童年,在長江的渡口拾起一片秋天的紅葉,拿著它對著太陽,笑嘻嘻地問爸爸太陽紅還是紅葉紅。伍奢全然不理,只給他講忠君愛國的道理。這一夜,他枕在故鄉土地上,徹夜流淚。
餘下的故事已經不需要詳細交代,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大破越國,卻不殺越王勾踐。伍子胥忠言逆耳,最終惹怒夫差,被令自盡。一代權臣,就此隕落。讓人扼腕嘆息的是,伍子胥的父親死於勸諫,而如同宿命的安排一般,伍子胥眼見昏君奸臣當道,其父的下場,卻仍免不了命運的輪迴。不知地下,伍子胥與伍奢相見,伍奢會責罵伍子胥忤逆不孝,抑或是讚揚伍子胥文死諫的勇氣呢?更大的可能是孟婆湯苦,奈何橋寒,太子建和慶忌也見到伍子胥,無言以對,只是輕輕一瞥,用眼神問道:「我們的忠告,你聽到了嗎?」
伍子胥聳聳肩,走向輪迴之門,朝他們揮揮手,笑道:「聽到了,但是,這是我自己的宿命。」
寫到這裡,必須要說一句,本來此段是未央宮斬韓信的片段,韓信唱伍子胥,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臨頭禍事的感慨,豈料感情太深,反倒讓人對伍子胥的故事心生憐憫。這也就是標題所說,「意外上頭條的伍子胥」。
說起端午
也許你會想到即將到來的三天假期
想到吃粽子
想到愛國大詩人屈原
甚至還會想到小馬甲的貓
但你多半不會想到這位古人
他比屈原早出生兩百多年
他綽號有點凶,人稱「復仇之神」,名字叫
伍子胥
伍子胥幾乎一輩子沒笑過
為了舊仇人而活
也因新仇人而死
死後還希望用挖出來的雙眼看著新仇人被滅
......
下面,小懶就來和大家聊聊
這位和端午有關係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一個官二代
老爸伍奢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老師
這個楚平王沒有一點當君主當父親的模樣
居然看上了兒子的老婆
想把兒媳婦佔為己有
於是就和姦臣合謀逼走了太子建
然後拱了兒媳婦
一般來說,故事到這就應該完了
但變態的楚平王還想除掉
和太子建有關的「閑雜人等」
so,伍奢的一家子就遭殃了
伍奢有倆兒子
大兒子伍尚,二兒子伍子胥
大哥要做個孝子,跟著老爸去赴死了
然後給二弟留了話:
一定要活下去
一定要為父為兄報仇
就這樣,復仇之火在伍子胥心中熊熊燃起
他要為日後手刃仇人而艱難活下去
楚國對伍子胥進行全國通緝
他沒辦法,只能出逃國外
他先去宋國找到了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
和太子建一起逃到了吳國
從一個街頭乞丐混到了吳國公子光的門客
伍子胥和公子光有約:
我助你登上王位
你助我報殺父殺兄之仇
後來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
公子光順利地成了吳王闔閭
伍子胥幫助吳王攻打楚國
只可惜這時楚平王已死
但伍子胥為了報當年的殺父殺兄之仇
專門掘楚王墓,鞭屍三百來解氣
一般來說,故事到這也應該完了
但並沒有,伍子胥就是一個悲劇人物
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後
聽信讒言,要把伍子胥賜死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親伍奢、大哥伍尚被君逼死
伍子胥也逃不過這個命運
伍子胥臨死前憤恨不已地說:
我死後一定將我的眼睛放在城東門
我要看到越國兵是怎麼打進城的
這下更激怒了夫差
夫差派人把伍子胥的屍首投入江中
而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端午節
後來,正如伍子胥期待的那樣
卧薪嘗膽的勾踐帶著三千越甲把吳國給滅了
城東門的那雙眼睛,應該也可以瞑目了
雖然吳國被滅了
但當年伍子胥在吳國當官時
修建姑蘇城讓百姓受益
讓百姓對他萬分感激
百姓每年都要在五月初五端午節祭拜他
還專門為他興建了一座胥王廟
百姓也在端午節
「於江溯濤迎濤神」賽龍舟
祭祀伍子胥的英靈
直到現在,說起端午
蘇州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伍子胥
只不過後來
端午節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你知道為什麼嗎
伍子胥與屈原同為楚國人
都在五月五日離開人間
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
屈原在可以偷生的情況下
毅然選擇了殉國
伍子胥在難以活命的情況下
千辛萬苦地逃亡,最終成功復仇
古代封建統治者需要的是逆來順受
需要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不是反抗和復仇
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
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所以屈原被更多人記住了
伍子胥漸漸被淡忘了
希望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蘇州人一樣
能夠在端午也想到伍子胥
太史公言:非烈丈夫,孰能至此!
歷史上滿門被滅,能憑一己之力報仇雪恨的,伍子胥可排第一。血性男兒之楷模!
當然我猜想伍子胥就是孫武。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439787/answer/116574994
吳子胥他爹對他的評價就很準確:剛烈暴戾。
我再加一個:心狠手辣,草菅人命。
列舉兩個典故:
一、七星龍淵,是說吳子胥逃離楚國時過江,擺渡人將他送過長江就自殺了,其實仔細想想,這一定是殺人滅口: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二、千金小姐,不難發現,這又是一起殺人滅口刑事案件。
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管中窺豹,可見吳子胥逃亡之路,殺人如麻,細思極恐!
光有正確的建議是不夠的,還要有能令別人接受的辦法。否則,不能見用於行,有不世之才亦是枉然。對此,後來的鬼谷子有專門的著作論述。又,夫差一錯再錯,以伍子胥的智慧,不可能不知其為人。既已知其為人,卻沒有應對的方案化解,完全是性格使然。上未能保國家,下不曾安黎庶。雖死,輕如鴻毛。人的智慧固然重要,性格同樣決定命運。
到岳廟去,看下面跪了四個人。然後我說:要跪的話,還少兩個人,一個是宋高宗,一個是那個導致岳墳被掘的人。倫理裡面皇帝君王是不會錯的,錯的都是奸臣,進饞言,君王總是想盡辦法掩蓋自己的罪惡,或者找替死鬼代替,來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洗白。戰國的士大夫沒那麼多君王倫理,冤有頭,債有主,這事不怪費無極,就怪你楚王,你才是罪魁禍首,掘墳鞭屍也要為父兄報酬,快哉!
愛與恨都非常激烈的人,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對於恩人可以付出一切,對吳國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對於仇人必要其十倍奉還,死了都要拖出來鞭屍(有爭議)
隱忍堅毅,有遠見有才能
評價:中華文明史上少見,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英雄。
正青春時他就家破人亡,自己孤身掙命。
這一掙命就是好多年,他曾追隨楚廢太子建赴宋,因宋亂又奔鄭,謀奪鄭國以報仇雪恨,事敗又奉建子勝踏上逃亡之路,過昭關一夜白頭。
在吳,伍子胥鼓腹吹簫乞食於市。吳又變亂,伍子胥結交專諸、要離,助公子光成為吳王。我想,如果有可能,伍子胥也許會甘為刺客,只求與仇人同死。
等到他終於率軍攻破楚國報仇雪恨時,仇人楚平王早已安眠於墳墓中了。於是有了著名的掘墓鞭屍,倒行逆施。這滔天恨意,始終不能平息。
這之後,吳國終究不能滅楚,轉而攻越,伍子胥位高權重,應是與吳王意見相左之處頗多,最終被逼自殺時又預言要觀越寇滅吳。雖然如此結局令人遺憾,但同樣令人熱血沸騰。
伍子胥以他的「日暮途遠」「倒行逆施」展現了一個人所能對抗的極限:楚平王無故殺其父兄,他就一定要覆楚、鞭屍以報,哪怕那是自己的故國;吳王逼他自盡,他就留下觀越寇滅吳的預言,哪怕那曾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他所說的做到了,他預言的也應驗了,卻註定會讓所有之後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顫慄不已,不願提起。
當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暴虐成性時,一個臣民能作什麼?隱忍、剛烈且充滿血氣之勇的伍子胥給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答案:復仇。無故加之刀斧,那麼縱然身為君主也要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價。這個答案是懸在歷史長河中無數統治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他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行為,縱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也不得不小心行使。
不管華夏大地上的統治者怎麼變換,不管怎麼對治下子民的鉗制和愚弄,但藏於人心的感情是共通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面對暴政和不公,人們有反抗的權利。而民眾的血性則是制衡暴力和強權的最重要武器。保有血性,是一個人對抗欺壓、保護自身尊嚴的最後依仗,不僅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益,也勇於反抗壓迫和暴政。我們的先祖就是這樣披荊斬棘以成華夏大地,浴血奮鬥以守護自己的親人和家園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如何描述伏地魔的一生?
※如果三國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個武將會有怎樣的經歷呢?
※顏真卿的字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