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無法譜寫出偉大的交響曲?
12-16
近現代之後人類仍然在欣賞消費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再也沒有出現能和這些巨人比肩的音樂巨匠。是否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再也沒有人能像200年前的作曲家那樣夠平心靜氣把自己封閉起來幾年時間全心投入一部偉大作品的創作?這是否是標榜進步的人類文明悲哀?
那是因為提問者不知道吧。
Penderecki,Gorecki,Corigliano,Philip Glass,Arvo Part,Kancheli這些作曲家的交響曲,過300年,仍然有人聽,仍然會被頻繁演奏。就像我們現在仍然在演300年前的作曲家的交響曲一樣。
20世紀以後一直有人在寫交響曲,很難說這些作品就不偉大,但這些作品的確極少為公眾熟知。即使是交響樂愛好者,由於欣賞脾胃的變化,也更傾向於去聽有名氣的古典音樂作品,而不願去聽新創作的交響曲,另外,每一種體裁在發展成熟以後都很難有技巧上的創新和突破,這就導致了問題所說的情況。
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像貝多芬和莫扎特等的出現,需要一是天才的誕生,同時也需要地利人和因素,比如有社會條件和一個支持他的經濟來源等等。總之偉大作曲家和偉大的任何家都來之不易。貝多芬這樣偉大的,應該是千年難遇!
因為現代人想乾的事兒太多了。
偉大的東西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浮出水面. 一個時代的產品有90%(個人隨便 YY 的數據)都是快速消費品, 所謂的流行文化, 淹沒了那10%的能經歷的更長久的精華.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作品, 而當代的, 你有生之年即便看到了也無法識別出來; 很多恐怕你現在還無法接受和理解. 舉個古典音樂的例子, 增4和弦, 在巴洛克時期是禁止使用的, 其極度的不和諧被官方定為"惡魔之聲". 但是到了新古典主義時期, 反倒成了流行. 行星組曲的火星, 從頭增4到尾. 這音樂要是放到18世紀還不得給列為禁曲.
交響曲作為體裁,是古典時期完善的。巴赫沒有交響曲的作品。19世紀晚期開始這種體裁開始衰落,作曲家多創作交響詩、交響音畫、交響素描之類的。如李斯特、德彪西等。20世紀作曲家的寫作更為個性化,轉向更個性化的樂隊寫作,如巴托克、魯托斯拉夫斯基等。
個人覺得現在寫的交響曲里象徵意義大於本身的旋律,總想用音符表現點什麼,但又說不清楚,旋律也沒多少可聽性,聽完都沒有印象深刻的片段,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個人感受。
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就很偉大(他的作品距今不過幾十年)。感興趣的話可以聽一聽他的第七、第十一這兩首較通俗的交響曲。不過自他以後,就沒有人能寫得出能夠被稱為「偉大」的交響曲了。霍夫哈奈斯的交響曲有點意思,但離偉大也相去甚遠。
交響樂是寫給未來的~
環境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吧。比起現在,許多年前沒有那麼多新鮮元素,人們一旦喜歡上一類事物便會抓住不放,一心撲在上面,社會是安靜的,他們有獨立的空間去創造去想像。而現在的人們,無法持之以恆,同時社會中太多新鮮元素不斷湧入,也許只有我們想不到的,而沒有不存在呢,那麼創新就成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樣,社會越發進入規則化,例如我們普遍認為30歲之前應該結婚,哪怕你一直說自己不在乎婚姻,但當你越過30的那條線還未婚時,你總是有莫名的焦慮,這就是人的從眾特性,我們都希望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因為很少有人能承受那份脫離大眾的指責,所以大家都變得普通話,規則化了。而偉大永遠是屬於少數人的,試問在這樣的社會中,多久才能造就出一個偉大呢?
在聽著各種電音 ,突然想起好像見過這個問題馬上搜索過來聊聊。。
那啥 你們有沒有覺得 其實打遊戲看電影各種bgm都是某種現代交響樂呢?就是樂器種類有點少
特別是monody-thetatrat ``faded-alan walker這種代表性的
tobu itro Two Steps From Hell 這些音樂人/團體都很牛逼啊
確實是人類的悲哀,只不過不是作曲家的悲哀,是聽眾的悲哀。
請定義「偉大」
其實中國人一般所以為的「偉大」只是因為他知道而已。正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很多人知道,只是因為很多人在高考作文裡面用來當例子罷了。整首命運交響曲半個多小時,大多數中國人聽過的段落恐怕不超過五分鐘。
在聊那些作曲家足夠「偉大」之前,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曲目量吧。
首先偉大就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題主提到的交響樂家在當時也並不見得都是受人矚目的偉大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在死後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一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現代作曲家中,或許再過半個世紀古典音樂的界定範圍就會有所不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