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蘇軾的詞學觀——「詞者,詩之苗裔」?
12-16
先看背景,題主所說觀點就是在當時一種「浮誇堆砌辭藻無內涵」的詞文現狀提出的。東坡先生想表達對詞文過艷的不滿,並且告訴世人詞非艷科,詞人也絕非都是「盪而不知所止」的。
題主可以自行閱讀蘇軾的詞來方便自己理解,他自己本身的創作標準是包括了詞為詩裔這一項的。《後山詩話》里有描述「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引用高中語文老師的話就是「可見蘇軾的創作在當時有主要2點新變化:1、拓寬詞題材,2、提高詞氣格」,對比此前花間詞之類尤為明顯。晚唐開啟的浮誇艷麗風氣很自然的導致詞氣格較低,脂粉味較濃,就當時詞壇影響比較大的柳永來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吟柳詞),就是大手筆寫艷麗之詞的,一定程度助長了艷風,蘇軾對他有肯定但整體而觀是不喜的,於是他為了改變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這條路就是「以詩為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獵》算是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此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從此一反「詩庄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他也曾告誡秦觀少學柳詞之風。
最後,這個觀點,主要強調了詩和詞同一性,沒有對詩詞之間的差異性有所表達。也正是因為蘇軾」詞為詩裔「的觀點對差異性不夠重視,導致他的詞存在很多不遵守音律的行為,黃庭堅評價這點還算委婉的,李清照最犀利」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
不就是:詞是在詩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嗎?
我理解的簡單粗暴嗎?
推薦閱讀:
※古時候關於時間長短有哪些古典的說法?
※為什麼自古才子多風流?
※書法的品味是這樣的嗎?
※如何給女孩起個好聽又有寓意的名字?
※現代人是不是寫不出古體詩詞了?